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迪弗在法国哪个城市

迪弗在法国哪个城市

发布时间:2022-07-12 17:39:36

① 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福迪有什么的美誉

郑重重申: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不是福迪,而是丹尼尔·笛福!

生平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生于英国伦敦,本姓福(foe)。笛福后来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听起来如同贵族的“de”的前缀,形成笛福(defoe)这一笔名。笛福的父亲詹姆斯·福从事屠宰业,双亲都是长老会教徒,不信仰英国国教,笛福自己也在长老会的学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没有上过大学。
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一生的经历与冒险,比起小说中主人公也毫不逊色。他出身小商人家庭,在为不信国教者设立的学院中学习。他没有遵从父愿当牧师,而是当了内衣经销商,也经营烟酒和羊毛批发,他因商务到过西班牙、法国、荷兰、意大利。在商务成功的同时,他对政治也很感兴趣。1685年,他参加了试图将蒙茅茨公爵推上王位的活动。1688年,他加入了威廉三世的军队。3年后,他经商破产,数年内六度涉讼。但不久他又东山再起,经营砖瓦生意,并涉足政治。他的小册子《略谈各种计划》(1698),提出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改革意见,诸如倡导养老金、所得税、保险和救济、设立妇女学院等,在小册子里赞成辉格党的重商政治。他的政治讽刺诗《土生英国人》(1701)反驳对威廉王是外国人的非议,攻击英国贵族氏族世系,大获成功,使他成为政府商业等事务的非正式顾问
二十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大陆。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着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发觉后被捕入狱6个月,并受枷刑示众。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为哈利主办《评论》杂志,制造舆论,搜集情报。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逊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逊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
笛福不信仰英国国教,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拥护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笛福发表了一本小册子《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用反讽手法猛烈抨击托利党当局迫害不同教派,被逮捕。经过审判,笛福被判入狱六个月,并从1703年7月31日起带枷游行三天。笛福则在狱中针锋相对写了诗歌《枷刑颂》。这使得在他游行过程中,民众将其当英雄看待,向他投来的不是石块而是鲜花,并且为他的健康干杯。辉格党首领罗伯特·哈利非常欣赏笛福的才华,在他干涉下,笛福获得了释放。哈利希望笛福办杂志以争取民众对自己的苏格兰-英格兰联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于1704年创办了《法国时事评论》。1708年哈利失势,笛福继续支持其继任者戈多尔芬直到1713年杂志中断。
1719年笛福根据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一部分经历和自己构思,完成了自己最着名的作品《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译为《鲁滨逊漂流记》。小说讲述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在一个荒岛上通过自己智慧与勇气,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故事。小说大受欢迎,一年之内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阅读。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说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尔顿船长》和1722年的《摩尔·弗兰德斯》。笛福还写了大量小册子与新闻报道,1722年法国马赛发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伦敦大瘟疫为内容的《大疫年纪事》,迎合了当时市民的关注,颇受欢迎。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小册子作者。其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和《鲁宾孙漂流记》
笛福(约1660—1731)
英国作家,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经商,1692年破产后,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着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71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同年又写了续篇。1712年,英国航海家渥地士·罗吉斯的《环球巡航记》披露一件奇闻:一个水手被抛在距智利海岸五百海里的荒岛上,孑然一身,竟能生活了四年多。这件奇闻就成为笛福写作《鲁滨孙漂流记》的题材来源。
2.《鲁宾孙漂流记》赏析
笛福塑造的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
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他雄心勃勃,决心舍弃安逸舒适的平庸生活出海远航。第一次出海他几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28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继续冒险。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
故事中关于鲁滨逊在荒岛上经历的描写是全书的精华。作者把鲁滨逊描绘成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鲁滨逊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使鲁滨逊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鲁滨逊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鲁滨逊顽强不息地与自然作斗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占有财富和土地。在岛上还没有其他人出现的时候,鲁滨逊就踌躇满志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传给他的子孙。当岛上有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后,他为自己“像个国王”、“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而满心高兴。即使回到英国后,他又去“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鲁滨逊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辛格尔顿船长》
《摩尔·弗兰德斯》
《大疫年记事》
《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编辑本段]名言
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
——丹尼尔·笛福
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早年交易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时,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丹尼尔·笛福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丹尼尔·笛福
[编辑本段]鲁滨逊漂流记
1719年笛福根据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一部分经历和自己构思,完成了自己最着名的作品《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译为《鲁滨逊漂流记》。小说讲述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在一个荒岛上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故事。小说大受欢迎,一年之内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的人阅读。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说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尔顿船长》和1722年的《摩尔·弗兰德斯》。笛福还写了大量小册子与新闻报道,1722年法国马赛发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伦敦大瘟疫为内容的《大疫年纪事》,迎合了当时市民的关注,颇受欢迎。

② 谁有斯巴达克资料,紧及

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 Spartacus(?,色雷斯~前71)

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领袖。在战斗中被俘并沦为奴隶,被卖到卡普阿一角斗士训练所。公元前73年初夏,为争取自由率70名角斗奴隶起义,占领附近的维苏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的响应,不久即扩至数千人。他所率义师得到奴隶和贫民的广泛拥护,队伍不断扩大,盛时曾达到12万人。公元前72年率军先北后南进行了3次远征,多次打败罗马军队。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亚境内与克拉苏•迪弗斯决战,起义军失败,斯巴达克在激战中壮烈牺牲。这次起义予罗马统治者以严重打击,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起义者未建立适当的基地,内部发生分裂等,终被强大的罗马统治者所镇压。K.马克思称斯巴达克是“伟大的统帅,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V.I.列宁赞誉他为“最大一次奴隶起义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在人类战争史中,反阶级压迫的战争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的军事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在古罗马奴隶制时代,奴隶领袖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起义,曾经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其不畏强暴、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奴隶,谱写了奴隶解放的光辉诗篇。

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之为“

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爆发了。

斯巴达克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进兵北希腊时,在一次战争中斯巴达克被罗马人俘虏,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受非人待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拿了厨房里的刀和铁叉,冲出了牢笼。在路上,他们正好遇上几辆装运武器的车子,就夺取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并跑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上聚义。斯巴达克率领起义者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一个巩固的阵地。

许多逃亡奴隶和农民都纷纷前来投奔,斯巴达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个部落的,也参加了起义。起义队伍由70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约1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的一些小部队,斯巴达克便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将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改编,除有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此外还有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除夺取敌人武器外,起义军兵营里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不久就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到6万人。他将部队开向阿普利亚和路卡尼亚,在那里人数达到12万(据有些史料记载为9—10万)。被起义的巨大规模震惊的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里乌斯为首的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隶,其中包括斯巴达克,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认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权比较困难,主张离开意大利,冲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者返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由于这种意见分歧,3万人的队伍脱离了主力部队,在伽尔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亚北部)被罗马军队击溃(死2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斯巴达克杀死了300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的军队沿亚得利亚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在齐扎尔平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会战中,斯巴达克的军队击溃了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起义者受到胜利的鼓舞又因越过阿尔卑斯山有不少困难,斯巴达克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挥师南下,返回意大利,从一边绕过罗马,向南方进军。

面对这支驰骋于意大利的起义队伍,罗马统治集团惊慌失措,没有人敢竞选执政官。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最后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斯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军。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斯在起义军兵营后方构筑了一道工事,切断了起义军撤回意大利的后路。挖的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并筑起土围。但是,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突破了工事。在突击中,斯巴达克的军队损失了约三分之二。不久,斯巴达克在军队很快得到补充后(达7万人),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以突袭的方式占领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尔的西,乘船渡海驶向希腊,进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罗马元老院竭力想尽快地将起义镇压下去,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的大军和路库鲁斯的部队调来增援克拉苏斯。为了不让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斯的军队发起总决战。他用急行军快速将部队开向北方,迎击克拉苏斯。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斯巴达克军队虽在数量上比罗马军队少得多,但他们仍然英勇战斗。斯巴达克身先士卒,骑在马上左冲右突,杀伤两名罗马军官。他决心杀死克拉苏斯,但由于大腿受了重伤,只好在地上屈着一条腿继续战斗。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约5000名斯巴达克起义军逃往北意大利,不幸在那里被庞培消灭;6000名俘虏被罗马人钉在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没有统一领导的起义队伍在意大利许多地区仍然坚持战斗10年之久。

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一个能够联合广大受剥削群众的总纲领;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复杂,对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战指挥上由于缺少经验也有许多错误等。然而,这次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促使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斯巴达克起义对奴隶解放与自由运动是一次巨大推动,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列宁在评价斯巴达克起义时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就当时来说,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

斯巴达克起义能够建立较强大的军事组织,多次打退罗马精锐部队,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在战斗行动中力求夺取和掌握主动权;组织好步兵和骑兵的协同,力主进攻;在战区内巧妙地机动部队;行军隐蔽迅速,设置埋伏,实施突袭;善于各个歼灭敌人。这些对后来的奴隶起义战争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

斯巴达克领导的古代罗马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卖到卡普亚的一个角斗训练所当角斗奴隶。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们不堪忍受角斗士的悲惨境地,决定起义。

③ 田园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田园诗的真正意义,单纯而自然的快乐。田园诗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纯文学样式。我们在这里说的不是对牧羊人实际生活的描绘,不是其单纯而自然的欢乐,而是其反映的欢乐。田园诗是对生活的模仿。有人认为,爱情不受干扰的本真态在田园生活里找到了爱情的基本形式。其实这是虚构。在田园生活里,你可以避世,如果不是在实际生活里避世,至少是在梦境里避世。

田园诗是一种手段,反复把我们从高雅、教条和程式化的爱情观里解放出来。人渴望解放,渴望从骑士忠诚和崇拜的压迫性要求中解放出来,从五光十色的寓言中解放出来,从粗俗、贪婪和社会罪孽中解放出来,从实际的爱情生活中解放出来。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单纯的快乐中,轻松、满意和纯朴的爱情似乎是最令人满意的。这似乎是罗宾和玛丽恩、贡蒂埃和海伦的命运,他们的生活幸福幸运,使人嫉羡。在田园诗里,饱受磨难的农夫生活反而成了理想的生活。

然而,中世纪晚期仍然是贵族气势很盛、容易堕入美丽幻想的时期,享受自然生活的激情还不能产生有力的写实主义,它只能和宫廷习俗中的艺术装饰产生联系。15世纪的贵族扮演牧羊人的时候,真正的自然崇拜、对质朴生活和劳作的欣赏还很虚弱。

让·梅什诺这首诗题名《王公的眼睛》(LesLunettes des princes)。以上诗行并未推出真正的田园诗意象。一旦诗人试图用视觉的形式表现田园风光时,王公是呵护者和牧羊人这两个观念自然就合流了。1468年在布鲁日举行的一场婚礼上,一首"甜点"式的小诗讴歌过去的君王,称赞他们是"高尚的牧羊人,他们在那里放养并呵护羊群"。

1493年,瓦朗谢讷人上演一出戏,庆贺奥地利的玛格丽特从法国平安回国,展示国家从战争的废墟中完全恢复过来,"整出戏以田园诗的风格"表现。我们熟悉冯德尔(DeLeeuwendalers)那出戏的政治田园诗韵味。王公是牧羊人的调子也回响在荷兰的国歌里。

和骑士理想的美梦一样,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试图以其他形式把性上升为文化也是虚假的,而且充满了谎言。高贵、正派、骑士忠诚的理想也好,《玫瑰传奇》那精致的爱欲也好,田园诗那种甜美、舒适的梦幻也好,都无法抗御生活的风暴。风暴四起。精神方面的风暴是诅咒一切,因为性是摧毁世界的罪恶。在《玫瑰传奇》圣餐杯的杯底,道学家看见了那苦涩的沉渣。

热尔松不禁惊呼:"那些私生子、那些对孩子的谋杀、那些堕胎、那些仇恨、那些对婚姻的毒害从何而来?"妇女们从另一侧发出了指控。这一切陈规的爱情形式都是男性制造出来的。即使色情文化以理想化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也是彻头彻尾的男性追求满足的产物。对婚姻和女性弱点的不断挖苦、对女子不忠和自负的讥讽,难道不是在掩盖男子中心的烟幕吗?克丽斯琴·德·比桑说,我对这一切玷污的回答是:写这些书的不是女人。

实际上,在中世纪的色情文学和宗教文学里,几乎找不到对妇女真诚的同情;对于爱情引起的女性弱点、痛苦和危险,几乎没有人表示同情。对女性的同情已经程式化为处女解放的神话,这样的解放实际上只能是性感的刺激和自我的满足。《婚姻的十五种乐趣》(Les Quinze joyes de mariage)以含而不露和色彩富丽的调子罗列妇女的弱点,作者描写女子的种种疏忽,他没有表现对女性的同情。我们要转向克丽斯琴的作品才能听见女性温柔的声音。

④ alex什么意思

ALEX的中文意思是亚历克斯(男子名)。

alex

发音:美 ['ælɪks]

含义:n. 亚历克斯(男子名)

短语:

Alex Pettyfer亚历克斯·帕蒂弗 ; 帕蒂弗 ; 阿历克斯·派迪弗 ; 派迪弗

Alex Rodriguez艾力士·罗德里奎兹 ; 罗德里格斯 ; 罗德里奎兹 ; 罗德里格兹

Alex Law罗启锐 ; 导 ; 演 ; 编剧

Alex Yoong熊龙

Alex Band艾力克斯·班德 ; 艾利克斯班德 ; 主唱艾利克斯 ; 表演者

Alex Lam林子善 ; 林德信 ; 林世强 ; 林志釉律师

Alex Au区伟鹏 ; 区柏祥 ; 董事总经理区伟志

Alex Harvey亚历克斯·哈维 ; 哈维

Alex Tam谭天乐 ; 谭子维

例句:

Hey Alex! Let's play the basketball!


嗨,亚历克斯!一起去打篮球!

(4)迪弗在法国哪个城市扩展阅读:

歌手Wild Child唱过一首也叫《Alex》的歌曲,基本歌词如下:

Silly Alex don't think that way

傻 Alex 别那样想啊

I said I can't hold this in

既然说了无法承受

So I'm gonna let it out right now

那我现在就要发泄出来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我想紧紧抱着你

You're acting like you want to hold you down

你像是让自己再次失望似的

Don't ask me to

不要让我去改变

Change the man I am for you

这个一心为你的我

I said don't ask me to

我说了不要让我改变

Change the man I am for you

这个一心为你的我

Don't get sad, decide to stay

别难过,留下来

You're heart is here, your head's away

而你身在曹营心在汉

The more you cry, the more I know

你的眼泪只是更加让我确信

I'm certain that you'll let me go

你将离我而去

I said oh my God I've got my heart in my hands

我曾呐喊上帝啊 我将真心拱手相让

Now my head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understand

而现在也只是混沌而无法明白

Singing oh my golly oh miss me oh my

噢,我的天啊 噢,上帝啊

I'm afraid that the moon pulled you out with the tide

我多担心你离开

I said I can't hold this in

真的受不了了

So I'm gonna let it out right now

我想我快要爆发了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其实我想紧紧拥你入怀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其实我想紧紧拥你入怀

You're acting like I want to hold you down

你像是只是再次让自己失望罢了

Alex don't think that way

Alex 别那样想

Unless you're gonna act on it

除非你真的要那样做

Alex don't think that way

Alex 别那样想

Unless you're gonna change the way it is

除非你能改变现状

⑤ 拉迪格岛的介绍

拉迪格岛(La Digue)是塞舌尔第四大有人居住的岛,位于普拉兰岛东面和费利西泰岛西面。岛上人口约2000人,主要居住在西海岸的拉帕斯村(La Passe)和拉雷尤因村(La Réunion),面积10平方公里。1拉迪格岛的名称来自法国探险家马可-约瑟夫·马里翁·迪弗伦(Marc-Joseph Marion Fresne)的一艘船名,迪弗伦于1768年抵达塞舌尔。如今岛上以旅游业为主,海滩非常出名。以前干椰子肉和香草制品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来源。岛内的弗夫自然保护区(Veuve Nature Reserve)是濒危动物紫寿带鸟的栖息地,目前仅有100只。岛内最高点鹰巢山(Belle Vue)也位于岛中部,海拔300米。

⑥ 古罗马角斗士由来

斯巴达克 Spartacus(?,色雷斯~前71)
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领袖。在战斗中被俘并沦为奴隶,被卖到卡普阿一角斗士训练所。公元前73年初夏,为争取自由率70名角斗奴隶起义,占领附近的维苏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的响应,不久即扩至数千人。他所率义师得到奴隶和贫民的广泛拥护,队伍不断扩大,盛时曾达到12万人。公元前72年率军先北后南进行了3次远征,多次打败罗马军队。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亚境内与克拉苏·迪弗斯决战,起义军失败,斯巴达克在激战中壮烈牺牲。这次起义予罗马统治者以严重打击,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起义者未建立适当的基地,内部发生分裂等,终被强大的罗马统治者所镇压。K.马克思称斯巴达克是“伟大的统帅,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V.I.列宁赞誉他为“最大一次奴隶起义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在人类战争史中,反阶级压迫的战争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的军事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在古罗马奴隶制时代,奴隶领袖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起义,曾经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其不畏强暴、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奴隶,谱写了奴隶解放的光辉诗篇。

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之为“
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爆发了。

斯巴达克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进兵北希腊时,在一次战争中斯巴达克被罗马人俘虏,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受非人待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拿了厨房里的刀和铁叉,冲出了牢笼。在路上,他们正好遇上几辆装运武器的车子,就夺取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并跑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上聚义。斯巴达克率领起义者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一个巩固的阵地。

许多逃亡奴隶和农民都纷纷前来投奔,斯巴达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个部落的,也参加了起义。起义队伍由70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约1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的一些小部队,斯巴达克便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将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改编,除有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此外还有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除夺取敌人武器外,起义军兵营里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不久就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到6万人。他将部队开向阿普利亚和路卡尼亚,在那里人数达到12万(据有些史料记载为9—10万)。被起义的巨大规模震惊的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里乌斯为首的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隶,其中包括斯巴达克,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认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权比较困难,主张离开意大利,冲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者返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由于这种意见分歧,3万人的队伍脱离了主力部队,在伽尔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亚北部)被罗马军队击溃(死2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斯巴达克杀死了300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的军队沿亚得利亚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在齐扎尔平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会战中,斯巴达克的军队击溃了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起义者受到胜利的鼓舞又因越过阿尔卑斯山有不少困难,斯巴达克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挥师南下,返回意大利,从一边绕过罗马,向南方进军。

面对这支驰骋于意大利的起义队伍,罗马统治集团惊慌失措,没有人敢竞选执政官。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最后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斯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军。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斯在起义军兵营后方构筑了一道工事,切断了起义军撤回意大利的后路。挖的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并筑起土围。但是,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突破了工事。在突击中,斯巴达克的军队损失了约三分之二。不久,斯巴达克在军队很快得到补充后(达7万人),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以突袭的方式占领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尔的西,乘船渡海驶向希腊,进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罗马元老院竭力想尽快地将起义镇压下去,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的大军和路库鲁斯的部队调来增援克拉苏斯。为了不让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斯的军队发起总决战。他用急行军快速将部队开向北方,迎击克拉苏斯。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斯巴达克军队虽在数量上比罗马军队少得多,但他们仍然英勇战斗。斯巴达克身先士卒,骑在马上左冲右突,杀伤两名罗马军官。他决心杀死克拉苏斯,但由于大腿受了重伤,只好在地上屈着一条腿继续战斗。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约5000名斯巴达克起义军逃往北意大利,不幸在那里被庞培消灭;6000名俘虏被罗马人钉在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没有统一领导的起义队伍在意大利许多地区仍然坚持战斗10年之久。

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一个能够联合广大受剥削群众的总纲领;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复杂,对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战指挥上由于缺少经验也有许多错误等。然而,这次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促使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斯巴达克起义对奴隶解放与自由运动是一次巨大推动,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列宁在评价斯巴达克起义时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就当时来说,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

斯巴达克起义能够建立较强大的军事组织,多次打退罗马精锐部队,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在战斗行动中力求夺取和掌握主动权;组织好步兵和骑兵的协同,力主进攻;在战区内巧妙地机动部队;行军隐蔽迅速,设置埋伏,实施突袭;善于各个歼灭敌人。这些对后来的奴隶起义战争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
斯巴达克领导的古代罗马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卖到卡普亚的一个角斗训练所当角斗奴隶。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们不堪忍受角斗士的悲惨境地,决定起义

首先这种表演(和体育比赛不一样,它血腥残忍,和体育的奥利匹克精神实在不是一路,因此不说它是比赛)从264 B。C马库斯和德西穆斯兄弟(Marcus and Decimus Brutus)在他们父亲的葬礼上驱使3对奴隶互博开始,到574AD已经是蛮族和基督教之城的罗马举行了最后一场比赛为止,这个活动持续了近千年(拜占庭帝国有赛车活动,但没有类似角斗表演的活动)。在罗马历史上,许多这样的表演都是由显贵大家出资举办,免费向罗马公民开放的,角斗表演和免费发放的面包一样,是用来抚慰罗马中下层人心,让他们忘记自己的不幸用的。

早期的角斗士来自奴隶,战俘,罪犯(罗马公民一犯罪就失去了公民权),但后来有大量的自愿者入行,到了共和罗马晚期,超过半数是自愿入行的。

一个自由人选择干这个出于如下的原因:1、生活失败,债务缠身,借此试图发财(否则就只能加入军团,当教师,或者下大狱);2、想获得荣誉和财富;3、一个成功的角斗士的功绩和罗马军功一样,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的。
角斗士是一门职业,参加者归叫lanista的主人所有,接受专业训练,包括田径训练和格斗训练,受伤有人负责治疗,一日3餐,有获得奖励的机会。也有女角斗士。

下面就是历史有记载的几种角斗士。

1、THRACIAN,也就是色雷斯人的意思,现在在保加利亚境内的色雷斯(thrace)则一直是个传奇的地方,有两个让至今世界都知道的骄傲,玫瑰花和反抗暴政的英雄。因此,我之所以把他们放在第一位向大家介绍,不是没有道理,这个地方出了两个有名的人物,一个是着名的歌唱家Orpheus,也就是奥费斯,就是据希腊神话说在演唱时把动物,树木,水泽,石头都能打动的那位人物。另一位则是个大英雄,也是各路畅销书,电影的宠儿,伟大的起义者斯巴达克思Spartacus,出身色雷斯的反抗者。

言归正转,罗马人在征服色雷斯时对该地人的反抗印象至深,外加从那里弄来的奴隶也不少,自然就有大量的色雷斯人被充做角斗士,他们人数众多,影响之大,以至职业角斗士里有了这个以此为名称的单独分类。跟据研究,他们属于轻装角斗士的范畴,通常使用小圆盾和被称为

PARMA的方盾以及被叫做SICA(这个也是现在许多意大利人的姓)的短弯剑,带有冠饰为神兽GRIFONE(我们对这个动物所最熟悉的两个东西分别是法国标致汽车的那个狮子状标徽,以及意甲佩鲁甲队的那个呢称)的金属头盔。着及膝护腿甲。常被安排与重装角斗士-Hoplomacus角斗。

2、MIRMILLO,他们戴有冠饰,其外型近似现代女帽的长沿金属头盔(往往还插有羽毛)和皮革护臂,属于界于重装斗士和轻装斗士之间的角色,在格斗中使用的的武器一般是剑,椭圆盾牌以及类似渔网的捕网。在格斗表演时主要被安排的对手是RETIARIUS(这类斗士的块头,装备,平常的训练也近似于重装斗士,因此倒也不是很吃亏)。

3、SAMNITE,这个名称源于在公元前被罗马盟友CAPUN人所打败的人。他们不是部落,而也和罗马人一样,有着许多自己的城市。说老实话,这些人并没有象罗马人所说的那样不堪,这些人也是和扩张中的罗马人勇敢的打了几场恶仗的人,而且也表现的颇为勇敢,从BC343年到BC290年间,和罗马人光大仗就打了3次,史称"SAMNITE WAR"不过是运气不好,第3次SAMNITE WAR(298BC-290 BC),他们终于失败,最后一座在他们手里的SAMNITE城市被罗马人所征服,其中许多人变成了奴隶。不过,万流归源,罗马人也绝仅仅不是那7个山包上人的后代,他们的血液里有着其他许多意大利人的血,其中就有这些SAMNITE人的。

他们所穿的盔甲和所使用的武器(式样和他们被征服前所穿用的那些有类似的地方)据说代表了罗马人对SAMNITE人的蔑视,很奇怪,罗马人从被征服地区的奴隶里挑出一批人充做角斗士,可又用那些地区的名称来给角斗士们分类,这也许是罗马人自信心的表现"我们征服了你们,我们用你们取乐,你们要表现的勇武来取悦我们才能活下去,可无论你们如何勇武也没用,因为征服者是我们。"(这段话史无信据,纯属我的臆测)。使用长方型盾(SCUTUM)和角斗士剑(GLADIOUS),一般在左腿着金属护腿或皮革护腿(OCREA---对腿护甲的统称)头戴有羽饰和护面的金属头盔。

4、SECUTOR,有“追击者”的意思。得名于其格斗技术-----经常主动把他的对手赶的满格斗场的跑。在角斗表演中,他们往往是和同伴们集群作战,很讲究之间的相互配合,用快速,灵巧,诡计来迷惑对手。所用的头盔上开有2个观察孔,带有冠饰。格斗时主要被安排的对手是REIARIUS,因此才使用可以避免被REIARIUS捕捉网套住的圆顶头盔(尽量避免被捕网挂住)。用长盾,左腿戴叫做0CREA的护甲右臂带金属或皮革护甲,使用叫SPATHA的短剑。

既然这些人的特点是快速敏捷,那就不免既被古代的惟利是图的家伙们看中也不免被现代那些惟利是图的大公司们看中,比如,NIKE公司的一款球鞋就叫这个名字。

5、OPLOMACUS,这可是一场角斗表演的要角。是名副其实的重装斗士,你可以随喜好叫他"大象""巨人"或者其他什么的。这类斗士也是所有角斗士里装备最重,最多的。其武器和格斗技术和SAMNITE相似。使用被叫做SCUTUM的长方型盾,着名的GLADIOUS剑(也是角斗士-Gladiator的词源)说老实话,很多时候他和另一种重装角斗士之间的差别很小,甚至是没有,这也是许多研究者所争论不休的地方,确实,无论是装备,都是厚甲重盔,无论是武器,都是剑和长盾,无论是块头,都是些肌肉发达,青筋饱绽的大家伙。无论是出场时的轰动效应,都会引起欢呼和喝彩,以及妇女们看到健壮的,体若天人的强壮大汉时所发出的尖叫,或者还有别的其他什么,这两种斗士都是一样的。那我就不妨妄度一下,既然罗马商业繁盛,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多一些花头是很必要的,就是要进行细分,让观众津津乐道于这些不同,从中试图找出些小差异来获得心理的满足。

既然他们算是真正的重装角斗士,那自然是武装到牙齿。他们头戴重型护面金属头盔,四肢着金属或皮革护甲。尤其是右臂,披着一直延伸到肩部的索子甲。外加他们的大块头,这样一来,自然会成为格斗表演的要角,但也要受制于其盔甲的重量。不过,最刺激,最血腥的场面往往也是他们所制造出来的,一个个黑铁塔式的大家伙在格斗场里纵横挪闪,用各路家甚把可怜的对手一个个的送上西天,这种摧枯拉朽的场面是罗马人所最乐于看见的场面,许多史书都记录了当时罗马人在那种情况下欢呼雀跃的场面,而且,很多情况下,目睹这样残忍场面时,表现的最为激动的往往是那些在神庙里发誓永守童贞,终生侍奉众神的女祭祀和贞女们。 这些都是真的,和电影里那些文雅的演员不一样,罗马人实际是一个强悍的,近于嗜血的民族。

6、RETIARIUS,捕网角斗士的意思。使用3齿鱼叉(就是海神的3叉戢,罗马人喜欢附庸希腊人的风雅,胡乱搬用的情况不少,这个就是一例)和捕网(有的是全金属丝编的,有些是在普通的鱼网里加了金属物以增加分量)来进行格斗。他们的主要格斗战术是用捕网套住对手然后用鱼叉攻击。与其他角斗士不同,此类角斗士不着护甲,仅在左肩有金属护板,使用GLADIOUS剑,左腿有金属或皮革护腿,不使用头盔或铠甲。但其轻快敏捷,在格斗时被安排的主要对手是SECUTOR。是轻快了不少,但在和重型角斗士的打斗中,往往就变成了黑铁塔们手下的冤魂。

⑦ 美国的知名文学作家有哪些呢!

美国文学的雏形

早期的美国文学是从欧洲文学的样式和风格中衍生出来的。例如,维兰德和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的小说创作就是对英格兰哥特小说的模仿。就连华盛顿·欧文的杰作《李伯大梦》和《沉睡谷传奇》也是十足的欧洲风格,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改为美国而已。

美国文学的诞生
美国第一位在小说和诗歌创作领域取得显着成就的作家是艾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于1835年开始短篇小说的创作,其作品包括《红死病》、《陷坑与钟摆》、《颓败之屋》和《莫尔格街凶杀案》。他的创作触及了前人很少涉及的心理学领域,并且将神秘、幻想等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之中。
1837年,年轻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将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集结成册出版,名为《重讲一遍的故事》。这是一部包含了丰富的象征主义及神秘主义元素的作品。后来,霍桑又开始写作长篇的传奇小说、类寓言小说,他的本土小说《新英格兰》以人类的内疚、荣耀和情感上的压抑为主题。霍桑的代表作是《红字》,讲述一个因通奸行为而被驱逐出社区的女人的故事。
霍桑的小说创作对他的朋友,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赫尔曼·梅尔维尔以自己早期的水手经历为蓝本创作了许多富有异国情调的小说。在霍桑的影响下,麦尔维尔的小说中也融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索。在其代表作《白鲸》中,作家通过对一场惊心动魄的捕鲸历程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类痴迷状态、人性中罪恶成分以及人类如何战胜这些天性的思索。在他的另一部短篇杰作《比利·巴德》中,梅尔维尔则戏剧性的描写了战争时期一艘船上人们责任和同情心的主题。梅尔维尔的那些涵义深远的杰作销量少得可怜,而梅尔维尔本人在有生之年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声誉。直到20世纪初期他的作品才重新被人发掘并被给予公正的评价。
1836年,曾经做过联邦政府部长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年-1882年)出版了一部散文作品《自然》,主张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自然世界来代替笃信宗教或试图达到某种玄妙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作家,以致于形成了一股“先验论”的文学思潮,而且还通过他本人大量的演说而影响了公众。
除爱默生外,最具天赋的先验论思想家是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他是一位坚定的新教徒。梭罗曾独自一人在一片密林环绕的湖畔小木屋中独居了两年,并完成了《瓦尔登湖》。那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思想是反对无所不在的、组织严密的社会对人性的束缚。梭罗激进的思想对后世美国小说中人物的个人主义特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吐温(真名为塞缪尔·克莱门斯,1835-1910)是美国第一位生于美国边境密苏里州而非东海岸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包括论文集《密西西比河上》以及小说《顽童流浪记》。马克·吐温的风格受新闻学影响很大,尽管根植于美国本土,语言质朴,却也具备很多发人深省的幽默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文学创作语言。他笔下的人物的言谈往往非常生活化,十足的“美国味”,并且使用方言、新生词汇和地方口音。
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的作品关注所谓的新旧世界(指欧洲和美国)的差异。尽管他出生于纽约,却在英国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他的很多小说都关注那些旅居欧洲的美国人。詹姆斯的作品往往使用结构复杂、风格高雅的语汇,注重描写情感上的细微变化,这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晦涩难懂。相对而言,他有两部作品比较容易读懂,分别是《黛茜·米勒》和《碧卢冤孽》。前者描写一个迷人的美国女子在欧洲的生活,后者则是一个灵异故事。

美国抒情诗
19世纪美国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彼此的性情和风格都截然不同。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曾经做过工人、旅行家,而且在南北战争中志愿做过护士。他是一位诗歌的革新者。他在篇幅浩大的诗集《草叶集》以无拘无束的诗体和长短不一的诗句来象征美国无所不在的民主精神。诗人将自己生命的历程和美国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视为一体,努力使自己不要变成一个粗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例如,在《草叶集》中收录的重要作品《我自己的歌》里,惠特曼如此写道:“这就是那些不同年龄、不同处所的人们的思想/ 我对他们并不陌生”。
惠特曼也是一位关注人的实质而非精神的诗人。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在研究美国经典文学的时候,曾经如此评价惠特曼:“他是第一位向‘人类的灵魂高于肉体’的陈词滥调开炮的人”。

和惠特曼不同,埃米莉·迪更生(1830年-1886年)是一位独具在马萨诸塞小镇的上流社会的未婚女子。她的诗作充满灵性和智慧,结构精巧,深入心灵。她的作品和当时的美国社会格格不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以出版。
埃米莉·迪更生的很多诗作都以死亡为主题,并带有揶揄的意味。她的一首诗这样开头:“由于我无法逃避死亡/ 死亡却对我望而却步了”。她的另外一首诗作则戏谑自己一样的女子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她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你呢?/你也是个不存在的人么?”

美国文学的黄金世纪
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小说家们将观察的触角深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同时关注上流社会和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伊迪丝·华顿(1862年-1937年)的小说反映上流社会的生活,而她本人就生于美国东海岸富裕的地区。她的杰作之一《纯真年代》描写了一个男人徘徊于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间,却最终选择了那个传统的、被上流社会所能接受的女人的故事。和她同时代的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最着名的作品是关于南北战争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克莱恩在他的《街头女郎梅季》中描写纽约妓女的生活。西奥多·德莱赛(1871-1945)在他的小说《嘉丽妹妹》中讲述了一个乡村少女来到大都市芝加哥,并成为一个有钱人姘妇的故事。
作家们在文学风格和形式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并终于导致创作主题彻底的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彼时正流亡法国巴黎的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出版小说《三个人生》。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创作,其中融入了作家所熟悉的立体主义、爵士乐以及其他现代艺术思潮等元素。
诗人艾兹拉·庞德(1885年-1972年)生于爱达荷州,却在欧洲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他的作品体系复杂,晦涩难懂,经常在文学中融入其他艺术样式的元素,并在东西方文学中广泛汲取养分。他对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影响,最着名的就是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年-1965年),另一个旅居海外的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诗作以玄奥着称,融入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诗人通过描写一系列支离破碎、气氛可怖的图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充满敌视和偏见的社会。艾略特的诗歌和庞德的诗歌一样晦涩难懂。《荒原》的一些版本甚至需要诗人自己作大量的脚注,才能让读者大致读懂。艾略特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的作家们也喜爱选择战后世界的觉醒与幻灭作为题材。费滋杰罗(1896年-1940年)的小说创作生动的描述了20年代美国社会躁动不安却又无比沉闷的氛围。费滋杰罗最热衷于表现美国年轻人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沮丧中融入社会的过程,代表作品是《大亨小传》(乔志高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曾在一站期间从事过救护车司机的角色,亲眼目睹了死亡和暴力的惨烈。战场上惨绝人寰的屠杀行径使得他痛恨抽象、空洞的文学语言,认为这样的语言只能粉饰太平,误导读者。于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删除可有可无的语汇,语言洗练简洁,直接切入主题。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道德约束,并颂扬那些在重压之下的勇敢者。他小说中的主角通常是强壮、沉默却不懂得取悦女人的男人。《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最出色的作品。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史坦贝克(1902年-1968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的很多小说便以故乡作为背景。史坦贝克的小说风格简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却无法讨得文学评论家的欢心。史坦贝克经常描写贫穷的工人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反抗自己的命运的过程,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具社会意识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愤怒的葡萄》,讲述了贫穷的裘德一家从俄克拉荷马州千里迢迢的迁徙至加利福尼亚,寻求幸福生活的故事。他的其他作品还包括《薄煎饼》、《人鼠之间》、《罐头工厂》以及《伊甸园东》。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繁荣的美国戏剧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戏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美国第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他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的剧作在古典神话、圣经以及现代心理学等领域取材,直白的描写性和家庭争端问题,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人们对自己身份认同问题的探索。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长夜漫漫路迢迢》(乔志高译)是一部规模很小,主题却很深刻的悲剧,以作家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蓝本。
这个时代的另一位美国本土的剧作家是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他来自美国南部,热衷于以自己的家乡为故事的背景。他的剧作通常十分诗化且煽情,经常以一个情感细腻的女子被困于一个蛮荒的环境为主题。他的一些剧作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包括《欲望号街车》和《朱门巧妇》。
来自南方的声音
其实,在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五年,便已经有一位美国作家获得这一殊荣,那就是威廉·福克纳(1897-1962)。福克纳以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名为“约克纳帕塔瓦”的虚构的地方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他以看似未经修饰的人物的思维轨迹为线索来叙事,以此来揭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一技巧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意识流”。作家还经常打乱时间顺序来叙事,用以揭示过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他最优秀的作品包括《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等。
福克纳是美国南部文学崛起的一个代表人物。南部文学的代表作家还包括杜鲁门·卡波特(1924-1984)和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尽管卡波特的创作领域包括长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他最杰出的作品却是纪实文学《冷血》。这部作品记录的是一宗真实的连环杀人案,体现了一位小说家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和优美的文风的绝佳结合。其他擅长写纪实文学的作家还包括诺曼·梅勒(1923-)和汤姆·沃尔夫(1931-)。前者在收入《夜晚的大军》中的《五角大楼》一文中描写了一场反战大游行,而后者的《太空先锋》则真实的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的生活。汤姆·沃尔夫是美国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她能够以旁观者的冷峻目光观察她的家乡——新教传统根深蒂固的美国南部社会。她笔下的人物多半是正统的新教徒,同时迷恋上帝与魔鬼。她以其悲喜剧风格的短篇小说而着称。
黑人文学

20年代,位于纽约曼哈顿哈莱姆区的黑人艺术家社区逐渐崛起,发动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在这场文艺运动中产生了诸如朗斯顿·休斯(1902年-1967年)、康蒂·库仑(1903年-1946年)以及克劳德·麦凯(1889年-1948年)等极具天赋的诗人。小说家佐拉·尼尔·赫斯顿(1903年-1960年)将传统的小说叙事与非裔美国人的口头传播的传说和历史结合起来,并且融入了人类学元素。她在小说《凝望上帝》中描写一个非裔美国女人的生活和婚姻。她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黑人女性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文学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导致许多黑人作家跻身美国文学的主流。詹姆斯·鲍德温(1924年-1987年)在作品《乔万尼的房间》中表达了对种族主义的蔑视和对性解放运动的支持。拉尔夫·艾利森(1914年-1994年)在《隐形人》中以“隐形人”喻黑人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将非裔美国人的境遇和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结合起来。

垮掉的一代
50年代,美国的西海岸出现了一群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些人热衷于爵士乐,认为战后的社会已经疲惫不堪,主张人们应该在毒品、酒精和东方的神话传说中寻求更多新鲜的体验。诗人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在其作品《嚎叫》中奠定了这一流派反抗社会和追求视觉迷幻的风格。这部作品以惠特曼风格的句式开头:“我亲眼看到我们这一代最美好的心灵被疯狂所毁灭……”。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在他插话式风格的小说《在路上》中为“垮掉的一代”纵情享乐的生活方式大唱赞歌。
后现代主义文学
以下一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勾画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大致轮廓: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罗伯特·库维尔、威廉·H·加斯、约翰·巴斯、雷蒙德·费德曼、唐·德里罗。这些作家共同的特点在于:主张每个具体的“文化结构”都应该服从一个范围更庞大的叙事结构,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结构是完美的;理想的叙事结构是人们所无法预知的;知识具有无法改变的不确定性。所有这些思想导致“类型之类型”理论的诞生,以及《芬尼根守灵夜》式的结构迷阵。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仍在建构之中,目前学术界还无法为这一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下一个客观的评述和结论。人文主义与解构主义,整合与分裂,单一和多元,究竟孰优孰劣,目前尚无法判断。而实际上,这也是托马斯·品钦、雷蒙德·费德曼、奥斯瓦德·维纳、汉斯·沃尔什朗格、雅克·德里达、詹姆斯·乔伊斯、阿诺·史密特、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初衷。

充满智慧的灵魂

从欧文和霍桑的年代一直到今天,短篇小说一直都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约翰·奇佛(1912-1982)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小说将不断成长着的美国大城市周边城镇人们的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奇佛长期供职于以智慧和成熟着称的杂志《纽约客》。

近些年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来自边缘人群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取得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例如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意识流小说中的杰作;莱斯莉·玛尔蒙·席尔柯(1948-)的小说《美国土生子》大量应用口语,并引入民间传说等元素;华裔作家谭恩美(1952-)在小说《喜福会》中讲述了她的父母早年在加州的经历。古巴裔作家奥斯卡·黑杰罗斯(1951-)的小说《曼波之王的情歌》荣膺1991年普利策文学奖。埃德蒙·怀特(1940-)所着的包括《一个男孩的故事》的系列小说反映了美国同性恋人群的欢乐与痛苦。近些年来,美国的一些黑人女作家大行其道。其中,托妮·莫里森(1931-)以其小说《宠儿》和一些其他作品赢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二位获此荣耀的美国女作家。

其他人物
海明威 ,达希尔·哈密特和雷蒙德·钱德勒,欧·亨利、辛克莱·刘易斯、艾茵·兰德、左拉·尼尔·赫斯顿、蕾切尔·卡逊、理乍得·赖特、薇拉·凯德、保罗·奥斯特等。
拥有国际声誉的美国诗人包括:艾略特、艾伦·金斯堡、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约翰、格林里夫·惠蒂、瓦尔特·惠特曼、埃米莉·迪更生、罗伯特·佛洛斯特、艾兹拉·庞德、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查尔斯·布考斯基、罗伯特·劳、格温多林·布鲁克斯、朗斯东·休斯、奥格登·纳什、谢尔·希尔弗斯坦、威廉·S·伯罗斯、E·E·肯明斯、玛雅·安吉罗。

⑧ 顺势医学的发展历程

顺势疗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西医的独立、良好的医疗体系,完全可以安全、快速、有效、永久性地治愈疾病。
1790年,德国犹太人哈尼曼医生从古代刊物中发现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已提及顺势疗法的医学论点.
1796年,第一批顺势疗法书籍诞生.
1813年,哈尼曼给俄国战场上败退下来的拿破仑士兵治愈了伤寒和霍乱.
1827年,FH.金和彼尔.居里将顺势疗法引入英国;1925年创建国际顺势疗法学院。英国有80%的医生自愿学习另类疗法;泰肯特(1849-1916)编着了1423页的《顺势疗法总录》。
1830年,塞巴斯蒂安.德.吉尔迪将顺势引入法国;1870年,巴黎创建顺势疗法医院—圣亚克医院;8所顺势疗法学院及顺势疗法研究学位;1948年,法国第一次对顺势疗法药物生产步骤作出正式规定;1965年,顺势疗法药物名称正式进入法国药物总汇。
1832年,欧洲遭受流行性霍乱袭击,顺势疗法药物首次在世人面前大显身手。
1833年,赫林将顺势疗法引入美国,于1844年创建顺势疗法研究所,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27家医学院。
意大利由迪弗雷纳于1834年推广顺势疗法。
印度自1841年在孟加拉建立顺势疗法学院,目前有120多家顺势疗法医学院,80家医院及10万多名医生使用顺势疗法。
巴西1843年由伯努瓦开设顺势凼法学院,1980年7月,国家医疗保险承认顺势疗法,现有顺势医生3000名。
1844年,美国顺势疗法医学会正式成立,该阶段,顺势疗法在全球盛极一时,当时美国许多着名文豪、政要和商家,都是顺势疗法拥护者。文豪代表:马克.吐温,威廉.詹姆士等,政要代表:废奴主义者威廉.莱.加利森,女权运动者有苏珊.B.安东尼和伊丽莎白.凯迪,美国政要:詹姆士.加菲尔德和威廉.麦金利,商界着名亿万富豪约翰.洛克菲勒和威廉.雷克利等。
1850年墨西哥由迈洛期和加尔波引进2所顺势疗法医学院,3000名顺势疗法医生。
阿根廷由鲍谢罗于1934年推广,90年代,顺势疗法医生达12000名。
196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兴起回归自然的热潮,加上对抗疗法的副作用(以抗生素为代表)等原因,顺势疗法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1965年巴基斯坦制定了顺势疗法条例,并获得中央卫生部财政支持。
1978年,英国格拉斯哥顺势疗法医学院进行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明顺势疗法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优于对抗疗法。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开呼吁世界各国对其进行研究,以弥补现代西医的不足,减少西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德国1991年初有5家顺势疗法医院和37%的医生使用顺势疗法。
20世纪90年代,来由于崇尚自然之风的兴起,加之基因、微纳米技术及量子医学的发展,对顺势疗法予以强大的理论支持,顺势疗法日益风靡欧美。
1990年,美国国家自然疗法医学院顺势疗法学科主席、北美顺势疗法学会长墨菲博士编写了“顺势疗法症状与药物对照”一书,是目前顺势疗法临床治疗电脑软件Macrep重要查询书籍;荷兰顺势疗法专家范赞德荷尔特出版“完整的症状与药物对照”一书,标志顺势疗法科学体系全面建立。
1997年,“亚太地区顺势疗法学会”主席陈树桢博士第一次在中国引入顺势疗法概念,我国前卫生部长、着名中医学者崔月犁高瞻远瞩,对第一部中文版顺势疗法书籍的公开发行给予强大支持,并欣然题书名:“顺势疗法—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该书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发行。
1998年,成立了日本顺势疗法医学协会。
2000年6-12月份,为了尽快推动顺势疗法在中国的普及,《人民日报》科教文部将该书的主要内容在其主办的《健康日报》上予以连载。
2003年,非典时期,顺势疗法在中国大显身手。
2004年,《中国药品集》登载文献《创造了医学奇迹的顺势疗法》。

阅读全文

与迪弗在法国哪个城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