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国历史上几个政权形式的基本情况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First Empire of France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国登基皇帝——拿破仑一世.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拿破仑加冕。
在执政府(1799~1804)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拿破仑三世建立的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以别于拿破仑一世建立的法兰西帝国(1804~1814)。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翌年1月14日 颁布宪法,加强总统权力,削弱议会的立法权。1852年 11月 7日,元老院颁布法令建议恢复帝制。随即举行公民投票,绝大多数表示赞成。12月2日宣布恢复帝国,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
根据多次补充的帝国宪法,皇帝是国家元首,统率军队,有宣战、媾和、结盟、订立商约和特赦,任命政府与地方官员,批准公共建设工程,决定是否将法案送 交立法团讨论等权力。帝国立法体制分成 3部分:参政院由皇帝任命,约50人组成,任务是维护宪法与保证皇帝统治,它准备法案和审查法令修正案;凡年满21岁并在某地居住超过半年的法国男子皆有选举权,立法团由 选举产生的 200多名议员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帝任命,立法团仅有权讨论和表决法案;元老院由皇帝任命,由约100名亲王、元帅、主教组成,批准立法团通过的法令。大臣们执行皇帝命令,各自对皇帝负责。参政院对省长实行监督。地方政权掌握在省长手中,他们领导全省警察,控制社会舆论。帝国时期重要官员有内 政大臣c.-a.-l.-j.de莫尔尼,财政大臣a.-m.富尔德,军 事大臣a.j.l.de圣阿尔诺,后期有e.鲁埃和□.奥利维埃。
第二帝国经历了由专制统治向自由主义、议会政治演变的过程。帝国初期,拿破仑三世实行个人专权,致力于巩固资产阶级秩序。政府在一些省内实行戒严,封闭共和派俱乐部,解散工人组织,查禁进步报刊,利用天主教会加强控制学校。1852年后,法国工人运动一直处于低潮。60年代,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反动专制制度难于继续维持。因此帝国后期开始实行改革,逐渐向自由主义政策演变,以求缓和国内矛盾,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皇帝经立法团同意方可批准追加拨款,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奥利维埃奉命组织自由主义内阁。 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议会权利有所扩大。
经济方面,帝国实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大工业,重工业中机器生产普遍代替手工劳动,生产不断集中,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金融资本的发展尤为突出、巴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g.-e.奥斯曼领导下,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进行多次对外战争。法国在 1853~ 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联合英国、土耳其与撒丁反对俄国,击败俄国后确立了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后又联合意大利反对奥地利,得到萨瓦和尼斯。1860年签订《法英商约》,实行自由贸易。50~60年代第二帝国还派遣军队侵略中国、叙利亚、墨西哥、印度支那和非洲,掠夺大量财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
克里木战争后至 60 年代初是第二帝国发展的顶点。但是,劳动人民深受剥削压迫,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共和派加强斗争。第二帝国支持罗马教皇阻挠意大利统一、 武装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等一系列问题上失 策,使法国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和重夺欧陆优势,1870年 7月19日法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法军战败,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国,成立共和国。
没有法兰西第三帝国,历史上的第三帝国指的是德意志的纳粹帝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国民公会(1792-95年)
—法国督政府(1795-99年)
—法国执政府(1799-180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的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新选出的议会即国民公会开幕。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经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权和雅各宾派的专政。热月政变后,又相继有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1804年5月为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代替。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 ~1804年法国曾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故称1848 年建立的共和国为第二共和国。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临时政府。2 月25日共和国宣布成立。4月23日选举制宪议会,这是法国历史上一个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温和共和派占多数。5月9日成立执行委员会代替临时政府。6 月22日执行委员会下令解散国家工场,引起工人不满,23 日工人起义。24日l.-e.卡芬雅克将军被授予独裁权,残酷镇压起义。卡芬雅克于28日担任共和国的行政首脑。
11月,制宪议会制定共和国宪法,确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则。由750名议员组成立法议会,任期3年。总统任期4年,掌管行政权,任免部长与颁布法律,支配武装力量,但不亲自指挥部队,也无权解散或延长议会。议会和总统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参政院由议会任命,它预先审定政府的法案,并监督行政机构。12月10 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见拿破仑三世)当选总统。 1849年5月13日选举立法议会,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为核心的秩序党获多数席位。宪法规定总统不能直接连任,波拿巴要求修改宪法,立法议会多数反对。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建立专政体制。 1852年12月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波拿巴被封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第二共和国告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后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三共和国。新政权开始时,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王派联合组成国防政府,1871年1月28日国防政府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选出由保王党人占绝大多数的国民议会,L.-A.梯也尔被选为政府首脑,后任总统,他与德国正式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并联合德国镇压了巴黎公社起义。
《1875年宪法》内容:
内容: 实行议会制内阁制,规定内阁由议会产生,a行政权: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b立法权: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选民实际上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
意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各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这种效率低下的议会内阁制度,差一点在一战中葬送了法兰西。二战的爆发使议会内阁制葬送法兰西的可能成了现实.至此法兰西第三共和过灭亡,法兰西亡国了。
巴黎公社成立(如图)
梯也尔力图建立保守共和国,但遭保王派与共和派的反对 ,1873年5月 ,梯也尔被迫辞职,极端保王派人M.-E.-P.-M.de麦克-马洪当选总统。右翼势力继续加强,建立合乎天主教规范的“道德秩序”。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加紧勾结,图谋恢复王朝体制,以L.甘必大为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国民议会终于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 1876 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1月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F.-P.-J.格雷维当选总统,终于确立共和派的共和国。
共和派分为温和与激进两派,从格雷维当选总统到19世纪末,为温和派执政时期。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世俗的义务免费教育,宣布新闻自由与组织工会自由,以及大赦巴黎公社人员等。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但金融资本的增长迅速,80年代法国继续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印度支那、中国等地发动侵略战争,其中有1883~1885 年的中法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掠夺土地和资源。到1899年,法国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殖民帝国。80~90年代,法国相继出现布朗热事件、巴拿马丑闻和德雷福斯案件,温和派威信扫地,被迫下台。
1899~1914年为激进派执政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迅速发展,金融资本高度集中。1914年前,法国资本输出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二位,其资本输出主要采取高利贷形式,V.I.列宁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激进派反对教会干预政治,1905年通过《政教分离法》。激进派多次镇压工人运动。对外继续进行侵略扩张,准备战争,先后与俄国、英国结盟,成立法、英、俄协约国,以对抗德、意、奥三国同盟。1913年R.普恩加莱当选总统后,继续扩军备战,企图重新瓜分世界。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法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开始后,法国成为西线的主要战场。1917年11月,激进派G.克列蒙梭再度执政,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战争。1918年9月,F.福煦率领盟军对德国发起总攻击。11月11日,双方在贡比涅附近的雷东车站签署停战协定。1919年1~6月,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
战后,克列蒙梭政府和国民联盟右派内阁的反动政策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慨和反抗。20年代中期由社会党等组成左翼联盟内阁,执行民主主义的改良政策。后来,普恩加莱又重组国民联盟内阁,整顿财政,稳定法郎币值,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但法国于1930年底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1934年2月6日,右翼分子和法西斯组织火十字团在巴黎发动骚乱,包围波旁宫,企图推翻议会。1936年,由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等党派团体组成人民阵线。同年6月,L.布鲁姆组成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签订了马蒂尼翁协定,实施一系列社会改革。1937年2月,布鲁姆宣布“暂停”实施人民阵线纲领。1938年,由于激进社会党退出,人民阵线瓦解。此后,达拉第政府对内执行反动政策,对外依靠英国,推行纵容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1939年9月1日,德军侵犯波兰。3日 ,法国向德国宣战,实际是宣而不战,史称奇怪战争。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全面进攻,突破色当防线,法军节节败退,不久巴黎陷落。6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 ,成立维希政府,第三共和国宣告终结。
B. 法国有多少党派
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为法国第十六部宪法,1958年由戴高乐负责起草,同年9月28日公民投票通过,10月4日生效。后经5次修改 。宪法规定 ,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7年 ,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超越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总统离职期间,由参议院议长暂代行总统职权。法国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订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 。 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 ,通过普选直接选举产生 。1993年选出的国民议会 , 议长为P.塞甘。参议院共有321席 ;参议员任期9年,每3年改选1/3,以省为单位 , 由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92年9月选出的参议院 ,议长R.莫诺里。
法国总统
France,President of
法国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 7 年,可连选连任。1958年制定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的职权主要有:任免总理、政府成员和其他重要官员;主持内阁会议,签署会议的决定和法令;签署和颁布法律;担任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主持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决定动用法国的战略核力量;担任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决定外交政策;委派驻外使节并接受外国使节;批准国际条约 ;行使赦免权;在同总理和两院议长磋商后,有权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根据政府或议会两院的建议,将某些重要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形势需要时,与总理、两院议长和宪法委员会磋商后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总统出缺时 ,由参议院议长代理。新总统的选举应在50天内举行。
法国议会
France,Parliament of
法国最高立法机关。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国民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 5 年;参议院议员由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每3年改选1/3。议会两院拥有立法、监督政府、审批国家预算等项权力,但其权力受到总统和政府的制约。两院以公开投票方式并由议会组成人员的绝对多数作出相同表决时,可以对总统的叛国罪提出控告。国民议会的权力大于参议院。财政法案只能由国民议会提出。在两院对法案的审议发生意见分歧时,国民议会有权最后裁决 。国民议会还拥有对政府的弹劾权。但弹劾案至少须有 1/1的议员署名,提出48小时后方能表决,并且必须得到国民议会的绝对多数才能通过。
法国政府
France,Government of
法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国务部长、部长、国务秘书等成员组成。总理由总统任免,政府其他成员由总统根据总理建议任免。政府成员不得兼任议会议员。政府对议会负责,除拥有决定和指导国家政策、掌管行政机构和武装力量、推行内外政策等权力外,还拥有警察权和行政处置权条例制定权和命令发布权。总理是政府首脑,领导政府的活动,负责国防,以政府的名义宣布戒严令,行使制定条例权,任命文武官员,并代表政府享有立法创议权和修改宪法的建议权。总统在宣布解散国民议会或决定行使非常权力前,必须与总理磋商。当国民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或不同意政府的施政纲领或总政策说明时,必须由总理向总统提出政府辞职。由于总理由总统任免,所以事实上总理的职责名不副实,须听命于总统,只能起辅佐总统的作用。
法国保卫共和联盟
Rassemblement pour la République, Francais
法国政党。又称戴高乐党。前身是1947年戴高乐创立的法兰西人民联盟,1953年解散,其成员分为 3 个组织。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这三派于10月合并为保卫新共和联盟,尔后长期执政。1974年和1976年先后失去总统和总理职位 。其组织几经分合,党名几经改易 ,1976 年 12 月起称现名 。1981年6月立法选举后成为在野党 。1986 年3月 ,与法国民主联盟再度构成议会多数派,其主席J.希拉克再度出任政府总理至1988年6 月。1995 年5月 ,希拉克在大选中获胜,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五任总统,该党代理主席阿兰 ?朱佩出任总理。以保卫共和联盟为首的右翼政党在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中占绝大多数。该党奉行戴高乐主义,主张维护第五共和国的制度 ,捍卫法国的民族独立 。80 年 代后努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1988 年有党员约35万人 。1976 年起希拉克任主席。1995年10月朱佩当选主席。
法国工人党
法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有J.盖德、P.拉法格、G.德维尔等,又称盖德派。1879年 10月成立 ,1880 年盖德、拉法格共同制订并在勒阿弗尔党代表大会上通过党的纲领,纲领的理论部分由K.马克思口授。1882年 9 月,以盖德为首的盖德派与以P.布鲁斯为首的可能派公开分裂,可能派改名为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会。盖德派保留工人党的名称。1901年,工人党与布朗基派等组成法兰西社会党。1905年又与法国社会党合并为统一社会党,即工人国际法国支部。
法国共产党
Parti Communiste Francais
法国政党。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分裂而来。1935年 7月,参与创建反法西斯人民阵线,1939年 9月被宣布为非法。1941年起进行反法西斯武装斗争。法共领导人进行英勇的抵抗运动,组织二三十万人的游击队在敌占区开展地下斗争,有 7.5 万党员在斗争中牺牲。1944年 9月起连续参加五届联合政府。1946年大选后成为法国第一大党。1947年 5月被排除出政府。60~70年代逐步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个提法,提出建设法 国色 彩的 社会主义的 思想,属 欧洲共 产主义 范畴 。1981 ~ 1984 年参加左翼联合政府。1984 年7月退出政府 。1985年二十五大赞扬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重申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没有模式 、中心和向导党 。1987 年党员约33万人,工人居多 。1972年起 G.马歇任总书记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高 ,1990 年 12 月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认为资本主义正在东欧复辟,强调法共不会变成社会民主党,坚持共产党名称和社会主义目标不变。批评欧洲防务建设会使法国失去进行防御的手段。
法国人民阵线
Front Populaire,France
1935~1938年法国左翼各党派和群众团体为反击法西斯势力 、实行社会经济改革而组成的统 一 战线 。20 世纪30年代上半期 ,法国内受经济危机困扰 ,外 受法西 斯 战 争威胁,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向两极分化。1934年 2 月,法兰西行动党、火十字团等法西斯组织挑起反政府暴动,企图夺取政权。左翼党派和团体联合起来反击右派势力的进攻,逐步增强团结。1935年 7 月14日,法国社会党、法国激进社会党、法国共产党和各大工会组织全国规模的反法西斯示威,并决定起草统一左翼各党派行动的共同纲领,人民阵线遂宣告诞生。
1936年 1 月,公布人民阵线纲领,主要内容为:取缔法西斯组织,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将法兰西银行和军事工业收归国有,提高工人工资,设立国家失业基金,对富人增税 ,
在国际上建立集体安全制度。5 月,人民阵线在众议院选举中获胜,社会党人L.布鲁姆组织首届人民阵线政府,共产党表示支持,但未入阁。1937年 2 月政府迫于大资产阶级的抵制和反抗,宣布暂停实施人民阵线纲领,布鲁姆于 6 月辞职,激进党人C.肖当 、 达拉第先后组阁 。1938 年10 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人民阵线公开分裂,此后名存实亡。
法国社会党
Parti Socialiste,France法国政党。1905年由J.盖德领导的法国社会党和J.饶勒斯领导的法兰西社会党合并而成,当时名为工人国际法国支部 。1920 年12月在图尔代表大会上发生分裂 ,多数派另组法国共产党。1936年社会党参与创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社会党领袖L.布鲁姆出任政府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 一 度瓦解 。1943 年重建 ,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第四共和国时期始终参加联合政府,对法国的国有化和欧洲共同体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1959年起在野,组织日趋分裂,党员减少。1965年与激进社会党等几个党派合组为民主和社会主义左翼联盟。1968年联盟破裂。1969年组成新社会党。1971年 6 月与F.M.M.密特朗参与创建的共和体制协议会合并,称现名,密特朗任第一书记。1972年与共产党结为左翼联盟 。70 年代后期 ,共产党退出左翼联盟 。1981年 5月,密特朗当选总统; 6 月成为议会多数派,获得总理职位。1986年 3月立法选举后仍为议会第一大党,但失去议会多数派地位和总理职位。1988年 6月议会改选后,再次组阁执政 。1993 年在议会大选中失去多数派地位 。1995年 5 月,法国保卫共和联盟等右翼政党推举的候选人J.希拉克击败社会党候选人,当选法国总统。该党对内强调团结 ,执行温和、求实政策。对外反对种族主义,主张建设强大的欧洲,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在1991年全国代表大会上公开提出干涉他国内政的所谓“ 人道主义干涉义务 ”和以是否“民主化 ”作为发展国际关系的主张 。1987 年有党员约21万 。历任总书记为 P.莫鲁瓦、L.法比尤斯。
参考资料:http://www.sinofrance.org/site/politique/
C. 法国政党制度是什么
法国实行多党制,目前共有30多个政党。
(1)人民运动联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简称UMP):主要执政党和议会第一大党。前身系2002年总统大选中为支持希拉克而组成的竞选联盟——总统多数派联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现名。核心为希拉克原来所属的保卫共和联盟(戴党),并吸收了自由民主党和法兰西民主联盟的主要力量。现有党员21万人,多为职员、官员、自由职业者、商人、农民和工人等。党纲是“自由、责任、互助、国家、欧洲”,强调奉行务实、开放的经济政策,重塑社会市场经济的理念,推动欧盟建设和东扩,属中右政党。主席尼古拉•萨科齐。
(2)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议会第二大党和主要反对党。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1920年发生分裂,多数派另组共产党,少数派则保留原名。1969年改组成立社会党,1971年与“共和体制协议会”及其他左翼组织合并。现有党员约13万人,多为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对内注意体现左翼政党色彩,主张维护劳工利益,同时采取务实的经济政策;对外主张维护法国独立核力量,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并加强南北对话。2002年在总统和立法选举中接连败北后,党内派系斗争日趋激烈,实力受到较大削弱。近年来,利用法国民众对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满,在地方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中连续击败右翼,成功阻止《欧洲宪法条约》通过公投,并煽动社会风潮,政治影响力有所回升。现任第一书记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
(3)法兰西民主联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简称UDF):议会第三大党。前身系由共和党、民主力量、争取法兰西民主人民党、激进党等右翼温和派和中间力量于1978年结成的多党联盟。1998年合并成立统一政党。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卫共和联盟组成右翼联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齐为首的部分党员加入总统多数派联盟,即后来的人民运动联盟。现有党员约4万人。对内主张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提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自由化政策,对外积极主张加强欧盟建设。现任主席弗朗索瓦·贝鲁(François BAYROU)。
(4)法国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现有党员13.4万,多为工人、雇员、教员、手工业者等。2000年三十大上提出在“新共产主义”理论、建设“新型共产党”、“左翼进步力量联盟”等方面实行“共产主义的变革”,力求探索一条符合法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002年立法选举中惨败,玛丽-乔治·比费(Marie-George BUFFET,女)出任全国书记。
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直接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共321席,参议员任期9年,每3年改选1/3,以省为单位,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
D. 法国现在有哪些政党
法国政党
political parties in France
法国是世界上出现政党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的典型。
沿革 法国政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0年前,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早期(1789~1870) 包括资产阶级革命、第一共和国(1792~1804)、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波旁复辟王朝(1814~1830)、七月王朝 (1830~1848)、第二共和国 (1848~1851)和第二帝国(1852~1870)7个阶段。围绕各个阶段的重大政治问题,形成了许多有组织的政治派别,诸如雅各宾派、吉伦特派、沼泽派、山岳派、平等派、忿激派、正统派、四季社、秩序党、共和派、激进派等,虽然它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但为尔后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1940) 在这一时期各类政党相继建立。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1879年10月,法国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法国工人党成立。之后,又出现许多工人政党和社会主义团体,它们不断分裂、合并、改组,先后形成了法兰西社会党(1901年成立)、法国社会党(1902年成立)、法国社会党(即工人国际法国支部,1905年 4月由法兰西社会党和法国社会党等社会主义党派合并而成,通常非正式地被称为法国社会党)等。1920年,法国社会党又发生分裂,多数派另组共产党,少数派仍为社会党。法国社会党人在第三共和国时期曾多次参加政府。1899年 6月,独立社会党人A.米勒兰首先加入资产阶级政府,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激烈争论。第三共和国时期的主要执政党是1901年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党 ——法国激进社会党,它由七月王朝时期的激进派演化而来。20世纪20年代,法国出现了法兰西行动、火十字团等法西斯团体。为了反击法西斯势力,实行社会经济改革,1935年法国社会党、法国激进社会党、法国共产党等组成法国人民阵线。1938年,执政的激进社会党人代表法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人民阵线分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除社会党、共产党外,其他政党多是议会党团,而不是群众性政党。
法国人民阵线的首脑在庆祝选举获胜(193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940年 6月,德国法西斯入侵法国,维希政府屈膝事敌。其间,除极右的法国社会党(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的社会党)和法国人民党外,其他政党被迫转入地下。法国共产党组织游击队,在国内开展武装抵抗运动,其力量和影响空前增强。
第四共和国时期(1944~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恢复和建立了大量政党。各类政党的组织程度和群众基础均较战前高和广。第四共和国实行议会内阁制,议会决定政府的存亡,而议会选举实行比例代表制,不利于形成一党多数派,通常是松散的党派联盟轮流执政,这导致政府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14年间更换了25届政府。
第五共和国时期(1958~ ) 1958 年6月,C.-A.-M.-J. 戴高乐改革政府体制,提高总统权限,降低议会地位,改革选举制度,政党状况随之发生明显变化:①1958~1986年和1988年6月以后,国民议会内存在着由若干政党组成的总统多数派,即总统、总理和国民议会议长 3个重要职位属于同一政党或同一政党联盟。但1986年以前的总统多数派在国民议会内占绝对优势,而1988年 6月以后的优势十分微弱。②出现了政党两极分化的趋势。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到80年代初,形成了两大派(左翼和右翼)、四大党(法共、社会党、保卫共和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的格局。社会党和保卫共和联盟这两大党在两翼中的地位日渐突出。③左、右两翼执政的主要政党,在对内对外的某些政策上有认同的迹象。1986年3月~1988年5月,左翼的总统与右翼的总理共处,并未发生不可调和的对立。1988年 6月立法选举后,因社会党和传统右翼均未获得过半数的国民议会席位,这迫使他们继续互相妥协、靠拢,并尽可能争取其他政党的合作。
特点 法国政党的主要特点有:①党派繁杂众多。1875年共和制最终确立以来,先后出现过 400多个各种名目的政党。20世纪80年代活跃于法国政坛的仍有40多个。其中,既有全国性政党,也有地方性政党;既有一些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名的政党,也有一些以保皇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和民族排外主义为宗旨的政党。大部分政党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纲领。②党派不稳定。政党的分裂、合并、改组和新建时有发生。围绕选举和组阁等问题,各政党之间经常结成或解散联盟。1944年以来,法国历届政府都是多党联合政府。③社会党、共产党较现存其他政党的历史悠久,内部组织也较严密,群众性较强。
主要政党 法国的主要政党有:
法国社会党 长期参与执政的左翼政党。1905年由J.盖德领导的法国社会党和J.饶勒斯领导的法兰西社会党合并而成,当时名为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沙文主义影响,参加资产阶级政府。1920年12月在图尔代表大会上发生分裂,多数派另组共产党。1936年该党参与创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社会党领袖L.布鲁姆出任政府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一度瓦解。1943年重建,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第四共和国时期始终参加联合政府,对法国的国有化和欧洲共同体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1959年起在野,组织日趋分裂,党员减少。60年代起采取与其他左翼政党接近的方针。1965年与激进社会党等几个党派合组为民主和社会主义左翼联盟。1968年联盟破裂。1969年组成新社会党。1971年6月与共和体制协议会合并,称现名, F.M.M.密特朗任第一书记。1972年与共产党结为左翼联盟。70年代后期,共产党退出左翼联盟。1981年5月,密特朗当选总统;6月成为议会多数派,获得总理职位。1986年3月立法选举后仍为议会第一大党,但失去议会多数派地位和总理职位。1988年6月议会改选后,再次组阁执政。该党对内强调团结,执行温和、求实政策。对外反对种族主义、和平主义,主张南北对话。1987年有党员约 21万。1987年起第一书纪为 P.莫鲁瓦。出版《团结》(周刊)。
由F.M.M.密特朗率领的社会党政治代表团与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举行会谈(1981年2月10日)
法国共产党 法国最大的左翼政党。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分裂而来。1935年7月,参与创建反法西斯人民阵线,1939年9月被宣布为非法。1941年起进行反法西斯武装斗争。1944年 9月起连续参加五届联合政府。1946年大选后成为法国第一大党。1947年5月被排除出政府,其后党员人数逐渐减少。60~70年代逐步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个提法,提出建设“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属欧洲共产主义范畴。1981~1984年参加左翼联合政府。1985年“二十五大”赞扬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重申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没有模式、中心和向导党。1987年党员约61万人,工人居多。1972年起G.马歇任总书记。中央机关报《人道报》(日报)。
法国保卫共和联盟 又称戴高乐党。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主要执政党。前身是1947年戴高乐创立的法兰西人民联盟,1953年解散,其成员分为 3个组织。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这三派于10月合并为保卫新共和联盟,尔后长期执政。1974年和1976年先后失去总统和总理职位。其组织几经分合,党名几经改易,1976年12月起称现名。1981年 6月立法选举后成为在野党。1986年 3月,与法国民主联盟再度构成议会多数派,其主席J.希拉克再度出任政府总理至1988年 6月。该党奉行戴高乐主义,主张维护第五共和国的制度,捍卫法国的民族独立。80年代以来努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1988年有党员约35万人。1976 年起希拉克任主席。
法国民主联盟 由共和党、社会民主人士中心、激进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前景与现实俱乐部和直接党员6 部分于1978年2月结成的选举联盟,同年6月正式成立。自成立起到1981年6月为主要执政党。1986年3月~1988年 5月参与执政。该联盟宗旨是:协调组成该联盟的政党、团体及个人参加者的行动,为民族团结和正公而努力。它对内赞成维护第五共和国体制,主张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提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自由化政策。对外主张实现欧洲政治和经济一体化。1988年有党员约31万人。1988年 6月V.吉斯卡尔·德斯坦当选为联盟主席。联盟内各党派仍保持其原有机构和独立性主要情况是:①共和党。俗称吉斯卡尔派。1977年成立。前身是吉斯卡尔 ·德斯坦1966年创建的独立共和人士全国联合会(简称独立共和党)。1974年吉斯卡尔·德斯坦当选总统后,成为主要执政党。1977年5月,同其他吉斯卡尔派组织合并,称共和党。该党主张进行没有风险的改革,推崇法国式民主,赞成西欧联合,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1987年有党员约19万人,多为工商企业主、高级职员和自由职业者。②社会民主人士中心。1976年 5月由原“民主中心”、“进步与民主中心”和“新民主俱乐部”等组织合并而成。1988年有党员约4.3万人,多为工商企业主、农场主。③激进社会党。法国最早的政党之一。1901年成立。1924年与社会党组成左翼联盟,多次参加政府。1935年参与创建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1936年成为主要执政党之一,执政期间对外奉行绥靖政策,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使人民阵线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一度瓦解。1944年重建。第四共和国时期仍为执政党之一,但影响不大。第五共和国时期为反对党。60年代起不断与其他党派结成联盟,1965年参加民主和社会主义左翼联盟。1971年该党开始分裂,其右翼与民主中心合作;左翼与共产党、社会党结成联盟,并于1973年另组左翼激进主义者运动。党员很少,多是地方势力代表人物。④社会民主党。1973年12月成立,原称社会民主运动,1982年10月改现称。1987年有党员约1.1万人,多是脱离社会党的人士。
国民阵线 又译民族阵线。法国极右政党之一。1972年10月成立。前身是被取缔的法西斯组织“新秩序党”。80年代以来,该党在欧洲议会和法国各级议会选举中,得票率有所上升。1986年 3月同法共取得相等的国民议会席位,在1988年6月的立法选举中只获1个议席。其创始人和主席 J.-M.勒庞在1974、1988年两次竞选总统失败。国民阵线主张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失业青年中有些影响。1988年有党员约5万人。
法国实行中央集权制,长期不允许地方自治,禁止地区性政党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列塔尼、科西嘉等地区出现了一些要求给地方某些自治权的政党,但它们对法国政局影响甚微。
E. 法国参议院议员的席位是多少
现参议院有331名参议员(sénateurs)。 2004年上任的参议院的组成如下:313名参议员是由法国本土省份、科西嘉以及法国海外省份选举的
F. 第一,二,三国际
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三个组织。
第一国际:
社会主义先觉者很早就主张各国工人运动有国际的联络和国际的组织之必要了。把这个必要说得最明白,最不含糊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远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断言“无产阶级无祖国”,就喊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自此以后,他们的思想和斗争就浸透这种国际主义精神。
到了1864年,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第一次表现为组织形式。这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决议创立一个“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为诸国工人团体联络机关。这个新团体的名称直译应为“国际工人协会”,这里“国际”二字是作形容词用的。即“英法德意诸国工人联合会”之意。马克思当时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这个新团体工作,渐渐以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整个组织了。不久,会务大大开展,小国工人也来参加这个组织,遂成为世界上一种势力,为诸国政府所畏惧。会名太长,有时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字,简称为“International”(“国际的”)以后成了习惯,整个团体就叫做“第一国际”了。这是第一次,这个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1866年9月3日 第一国际的日内瓦会议召开
第一国际从1864年成立以来,在马克思的领导下,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其中与无政府主义蒲鲁东主义者的斗争是一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斗争。
1866年9月3日,第一国际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第一国际的22个支部和11个其他工人团体的代表,共60人。法国蒲鲁东主义者为了与国际总委员会对抗,派出一个拥有17人组成的庞大的代表团。企图依靠人多势众,把蒲鲁东主义的观点强加给大会,从而实现其篡改国际的性质和任务的阴谋。为此,他们狂妄地向大会提出了共有十项原则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们公开兜售蒲鲁东反对罢工、反对妇女解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谬论,竭力鼓吹通过建立合作社等和平方式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这一蒲鲁东主义的教条。
马克思由于从事《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法分身参加日内瓦大会,但是,马克思预见到大会将有激烈的斗争,所以在会前写好了《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作为大会主要议程的正确决议的基础。在《指示》中规定了各国工人在罢工斗争中应该互相支持: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确定了工会和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革命任务;主张吸收妇女和少年儿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等重要内容。马克思在《指示》中明确指出合作制度“决不能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掌握武装,进行暴力革命。因此,马克思认为:“代表大会不应该宣布任何特殊的合作制度”。在日内瓦代表大会上,拥护国际路线的代表以马克思《指示》为武器,与蒲鲁东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了各项正确的决议,马克思主义取得重大胜利。
1871年,巴黎工人暴动,“国际”底法国支部不仅参加,而且占据领导地位。可是这次有名的“巴黎公社”失败了,“国际”受了极大打击,外面资产阶级政府底取缔,里面小资产阶级思想底进攻,遂使组织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终于在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马克思领导的这个“国际工人协会”在工人运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国际”,以别于后来的几个工人国际组织。
第二国际: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起自20世纪初,是相对于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而言。
成立过程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在欧美的广泛传播,到80年代末欧美已有16个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强国际联系。F.恩格斯为了击败可能派夺取新国际组织领导权的企图,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于18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W.李卜克内西、A.倍倍尔、E.-M.瓦扬、P.拉法格 等27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巴黎大会主要讨论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第二国际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这时欧美工人运动在向横广方面扩展,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展以合法斗争为主的时期。适应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它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没有机关报。直到1900年巴黎大会上才决定成立常务委员会,名为社会党国际局(1905年后改称社会党国际局执行委员会),由每个国家的党选派代表一名(后增为两名)组成。
主要活动
第二国际存在的25年间,共召开9次代表大会。其活动大体上以1900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先后召开4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工资工时和劳动保护、关于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关于废除常备军和实行全民武装、关于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关于反对殖民主义和实行民族自决、关于工会、土地和妇女等问题的决议。第二国际从开始建立起,内部就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3个派别。在前期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派坚决同无政府主义派进行斗争,在前3次代表大会上,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否定议会斗争和争取社会改良、主张进行个人恐怖活动、用总罢工来反对战争等错误观点。第二国际后期召开过5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夺取政权、党的统一、党与工会的关系、党与合作社的关系、反对殖民政策、反对军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等决议。尤其是巴塞尔大会的反战宣言,对于欧美工人阶级的斗争起了很大的动员作用。
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 :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E.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V.I.列宁、R.卢森堡和K.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K.考茨基为代表。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领导机构中日益占居上风。第二国际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
历史作用
第二国际在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时,只有西欧、北美的16个社会主义工人党。到1914年,世界已有近30个社会党,党员总数达340万人。在第二国际影响下各国建立大批工会组织和合作社组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工会会员达1000万人以上,合作社社员达 700万人以上。各国党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合法斗争、维护工人切身利益、反对内部“左”的和右的倾向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列宁指出:第二国际在自己存在的25年间“完成了广泛传播社会主义,预先地、初步地、极简单地组织社会主义力量这样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工作”(《列宁全集》第21卷,第79页)。
破裂
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拥有 108.5万名党员,在议会中拥有111个席位,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党团。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也出在这个党内。1913年 8月党的主席之一倍倍尔逝世,党的领导权落入右派F.艾伯特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
后续
到了1923年,社会党国际以工党及社会党国际为名成立。现今的社会党国际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成形,成员主要是欧洲地区受纳粹压迫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当葡萄牙与西班牙于1974年及1975年正从独裁转为民主政体时,社会党国际曾经支援这两国的社会民主党重新建立。另外直到1976年的日内瓦大会之前,社会党国际仍只有少数位于欧洲以外的成员,且于拉丁美洲仍无正式影响。到了1980年代,尼加拉瓜的左翼政党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加入了社会党国际,之后社会党国际又准许了中间偏左的波多黎各独立党、原为共产党的意大利左派民主党,以及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加入。截至2007年6月,有各类成员党和组织约161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政党组织。此外,活动于欧洲议会的欧洲社会党,为社会党国际的联盟组织之一。
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从产生到破产
①第二国际在其前期活动中,基本上保持了革命的立场。在指引无产阶级进行合法斗争、促进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成长、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等方面,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合法斗争的成就也使右倾机会主义在各国党内显着抬头。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机会主义大肆泛滥。伯恩施坦主义出现后,立即得到机会主义者广泛而狂热的支持,成为国际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在长期相对和平发展时期中,各国党在合法斗争中取得较大成就,这就滋长了和平观念以及对合法斗争的幻想;二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普遍以高官厚禄培植了“工人贵族”阶层;三是大批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涌入无产阶级队伍,给传播修正主义提供了肥沃土壤;四是资产阶级更多地从暴力政策转向“和平”政策,表面上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②如果说1896—1899年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那么1900—1914年则是修正主义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者逐步篡夺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的领导权的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蜕化就是反映这种情况的典型。德国党曾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进行过斗争,但不彻底,既没有在理论上与伯恩施坦主义划清界限,又没有给予修正主义首要分子以纪律制裁。1913年8月党的领袖倍倍尔逝世后,党的领导权正式落入右派艾伯特等人之手。第二国际的其它大多数政党也与德国党的情况大体相似。这就注定了战争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公开背叛。③在1914年8月至1918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都公开撕毁了巴塞尔宣言所规定的革命原则。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第二国际的破产是由于各国党内长期滋长的修正主义公开转向沙文主义所造成的。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彻底批判了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觉悟,特别是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明显地暴露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反动本质。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革命高潮,建立了共产党,并且在此基础上于1919年3月成立了第三国际。资产阶级为了更有效更顺利地镇压革命,遂把社会民主党推上政权的“宝座”。这些叛徒执政后,采取了一些改良办法欺骗群众,极力阻止、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仇视、屠杀共产党人,敌视苏维埃俄国,甚至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颠覆活动。修正主义者除了在实践上已堕落为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之外,在理论上还鼓吹“纯粹民主”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等,在组织上于1919年2月在伯尔尼正式恢复了第二国际,以与第三国际相抗衡。一部分“中派”分子于1921年2月在维也纳成立了所谓“第二半国际”。1923年5月又与第二国际合并,最终“中派”和右派完全合为一体了。由于列宁和各国共产党人继续斗争,因此原先受修正主义迷惑的千百万群众和普通党员,这时都猛然觉醒,纷纷归向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这样,20年代以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就在广大有觉语的工人心目中彻底破产了。
评价
第二国际所处时代的基本特点带有自由资本主义正向垄断阶段转变、随后刚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深刻印记。具体表现在:第一,在19世纪最后30年,即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帝国主义逐渐形成的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仍相当迅速;第二,在第二国际存在时期,即使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出现了少数金融寡头的专政,而政治上的反动并不是在不断地普遍加强;第三,至少到1904年,这是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几乎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发生重大政治动荡;第四,在较长的和平时期中,战争危险由隐而显,到20世纪初则急剧增加;第五,资本主义远没有进入全面危机,无产阶级革命在战前还没有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直接任务。时代的特点和当时工人运动的发展向第二国际提出的历史任务是:第一,向横广发展,把工人群众广泛地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组织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引导他们投入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第二,由于第二国际存在的大部分时间是相对和平的时期,因而开展日常的经济和政治罢工、进行议会斗争和议会外的群众斗争,是第二国际的日常任务;第三,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加紧争夺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化,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危险在20世纪初日益加剧,摆在第二国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以国际主义精神教育本国工人群众,支持民族独立运动进行反对军国主义的斗争。第二国际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二国际通过广泛的组织工作,使国际工人运动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二是第二国际许多党已广泛展开议会斗争,并成为工人政党的常用武器;三是使社会主义思想大普及;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开始对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新探讨;五是第二国际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长期宣传。另外,革命派还同国际内部的机会主义派进行过不妥协的斗争。因此,第二国际是富有成果、有所建树的前进、发展时期,不能因它最终破产,而不敢承认曾有过的巨大功绩。应当否定第二国际只留下机会主义传统的说法,事实上,第二国际留下来两种传统,一是机会主义传统,一是革命左派的传统;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无疑是第二国际左派革命事业和革命传统的继承者;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则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选出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向各国支部发布指示和监督他们的工作。总部设在莫斯科。第三国际在其存在的24年中共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领导过65个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但是,它在工作中也有许多失误,特别是长有时受斯大林大国沙文主义错误的干扰,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过消极影响,其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曾影响了各党的独立自主和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有效地组织反法西斯的斗争,经各国共产党同意,共产国际于1943年6月宣告解散。其机关刊物是《共产国际》和《国际新闻通讯》。
【共产国际简史】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莫斯科。莫斯科共产国际纪念塔
第三国际于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那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第三国际本名“共产国际”,以别于第二国际底本名“工人国际”。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都是从第二国际原有的支部分裂出来的,即是说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国际成了中共的实际领导者,中共也从第三国际获取援助。
1925年与1926年中国国民党两次向共产国际申请加入共产国际,但都被拒绝。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同年6月10日,鉴于共产国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反对协约国而创,而美国此时成为苏联拉拢以反对法西斯德国的非常重要对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无产阶级是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世界的,况且远东产业幼稚的国家,更是要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现在代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大本营的,只有俄罗斯无产阶级革命后新兴的第三国际共产党。第三国际共产党,是和一方面利用无产阶级一方面供资本帝国主义利用的第二国际,正立在对抗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既然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所以中国共产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
G. 为什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称为法国历史上的一票共和国
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的政局动荡不已。德军还占领20个省,一些大城市的人民还掌握着武器。在对普鲁士战争失败后召开的国民议会中,保皇派占有430个席位,共和派只有200个席位。法国向何处去?这成为摆在当时社会一切政治力量面前的尖锐问题。
1876年举行议会选举,共和派获得多数席位。但是,当时担任总统的麦克马洪企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遭到反对时又解散议会,宣布重新选举。1877年, 共和派在选举中由于人民群众支持,再次取得多数。麦克马洪在1879年被迫辞职,共和制才得以最终稳定下来。
H. 法国政体
法国是典型的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国家政权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根据全民公决结果,2000年6月改为5年,之前是7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 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直接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共321席,参议员任期9年,每3年改选1/3,以省为单位,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
政党
法国实行多党制,目前共有30多个政党。 (1)人民运动联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简称UMP):主要执政党和议会第一大党。前身系2002年总统大选中为支持希拉克而组成的竞选联盟——总统多数派联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现名。核心为希拉克原来所属的保卫共和联盟(戴党),并吸收了自由民主党和法兰西民主联盟的主要力量。现有党员21万人,多为职员、官员、自由职业者、商人、农民和工人等。党纲是“自由、责任、互助、国家、欧洲”,强调奉行务实、开放的经济政策,重塑社会市场经济的理念,推动欧盟建设和东扩,属中右政党。主席尼古拉•萨科齐。 (2)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议会第二大党和主要反对党。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1920年发生分裂,多数派另组共产党,少数派则保留原名。1969年改组成立社会党,1971年与“共和体制协议会”及其他左翼组织合并。现有党员约13万人,多为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对内注意体现左翼政党色彩,主张维护劳工利益,同时采取务实的经济政策;对外主张维护法国独立核力量,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并加强南北对话。2002年在总统和立法选举中接连败北后,党内派系斗争日趋激烈,实力受到较大削弱。近年来,利用法国民众对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满,在地方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中连续击败右翼,成功阻止《欧洲宪法条约》通过公投,并煽动社会风潮,政治影响力有所回升。现任第一书记弗朗索瓦·奥朗德(Flançois HOLLANDE)。 (3)法兰西民主联盟(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çais,简称UDF):议会第三大党。前身系由共和党、民主力量、争取法兰西民主人民党、激进党等右翼温和派和中间力量于1978年结成的多党联盟。1998年合并成立统一政党。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卫共和联盟组成右翼联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齐为首的部分党员加入总统多数派联盟,即后来的人民运动联盟。现有党员约4万人。对内主张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提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自由化政策,对外积极主张加强欧盟建设。现任主席弗朗索瓦·贝鲁(Flançois BAYLOU)。 其余政党主要有: 法国共产党(Parti Kommuniste Fl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现有党员13.4万,多为工人、雇员、教员、手工业者等。 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成立于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缔的极右组织“新秩序党”。 右翼:新法兰西民主联盟(Nouvelle 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ce)、保卫法兰西运动(Mouvement pour la Flance)、社会共和论坛(Forum des Républikains Sociaux)、保 卫法兰西联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lance)。 左翼:绿党(Les Verts)、左翼共和联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与公民运动(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进党(Parti Radikal de Gauche)。 中间派:公民运动-共和派(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kain)。 极右:全国共和运动(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kain)。 极左:工人斗争党(Lutte Ouvrière)、革命共产主义同盟(Ligue K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劳动党(Parti des Travailleurs)。
司法机构
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司法管辖体系,即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与负责公民与政府机关之间争议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类:1、专门法庭(包括儿童法庭、负责处理雇主和职工之间纠纷的劳资调解委员会、审理商人之间或商业公司之间争端事件的商务法庭和社会保险法庭)。2、民事法院。 3、刑事法院(包括判决轻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决轻罪案件的轻罪法庭、判决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统纵向上又分为四级:初审法庭、大审法庭、上诉法院和终审法院。终审法院是最高一级司法机关,负责受理对35个上诉法院所作判决的上诉。院长居伊·加尼韦(Guy 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诉讼机关,下设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对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后裁决,并充当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顾问。 法国的检察机关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其职能由各级法院中配备的检察官行使。检察官虽派驻在法院内,但行使职能独立于法院。检察官的管理权属于司法部。最高法院设总检察长 1人,检察官若干人;上诉法院设检察长1人,检察官若干人;大审法院设检察官1人,代理检察官和助理检察官若干人。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I. 法国人民阵线运动是怎样发生的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法国国内政局动荡,政治势力两极分化。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右脉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笼,准备武装夺取政权。另一方面共产党等进步力量也在团结人民群众,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34年7月27日,共产党和社会党在巴黎签订了关于同法西斯主义作斗争的《统一行动公约》,首先实现了工人阶级的统一。1935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这天,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等69个党派团体的1万名代表在巴黎巴士底广场举行“和平和自由大会”,通过了《人民阵线誓词》,决定建立“人民阵线全国委员会”。巴黎有50万人,全国有200万人举行了拥护人民阵线的示威游行。1936年1月,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制定了《人民阵线纲领》,作为国会竞选纲领。纲领在政治方面要求大赦,反对各种法西斯联盟,尊重工会权利,保证信仰自由,进行国际合作,保证集体安全,限制军备,保卫和平。在经济方面要求设立国家失业基金,不减工资的缩短周工作日,建立养老金制度,消灭投机商,法兰西银行收归国有,实行军事工业国有化。人民阵线纲领受到工人、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的拥护。在4—5月的众议院选举中,人民阵线获得64%的多数席位,6月4日组成以社会党领袖莱昂·勃鲁姆为首,激进社会党人参加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政府实行了一些社会经济改革措施,部分实现了人民阵线纲领。但大资产阶级和反动势力反对改革,策动经济怠工、资金外流、哄抬物价,有意制造经济困难。1937年3月,勃鲁姆政府宣布暂缓改革,并于6月辞职。此后政局再度动荡,内阁几度换届。1938年4月10日,激进社会党人爱德华·达拉第组阁,对内破坏人民阵线纲领的实施,对外推行缓靖政策,参与出卖捷克斯洛伐克。10月4日议会讨论慕尼黑协定时,社会党弃权,共产党反对,达拉第宣布同人民阵线决裂,法国人民阵线运动遂告瓦解。
J. 有谁了解法国的总统制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2000年6月改为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总统离职期间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直接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根据2003年7月法国民议会通过的参议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参议员任期由9年缩短至6年,2010年总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选一半。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95年7月31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这项法案使总统有权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法国总统在政府或参议院、国民议会的建议下,可将所有事关公共权力组织、法国经济或社会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决。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国民议会——波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