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都是资产阶级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保留封建社会的国王,但国王的权利受到宪法的约束,没什么实权,真正国家权力在议会手里,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首相,比如英国,日本等,还有一种是彻底的废除国王,由民主选举选出国家元首称为总统,总统权力受到议会的节制,比如美国,俄罗斯,德国等。你说的共和派和保皇派就是法国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度时,两种势力,最终还是共和派获胜
❷ 保皇派有哪三个派系
亦称保皇党,和革命派相对立。指清末民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开明贵族及保守派资产阶级。建立初因慈禧皇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等维新派逃往国外宣传维新思想,正式名称为“保救大清光绪皇帝公司”,德宗去世后他们力主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
希望采纳!谢谢!
❸ 保皇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康有为梁启超 翁同和
❹ 法国的保皇派是哪些人
贵族和地主吧
❺ 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存在着哪些”不同的政治派别”
当时有两大政治派别
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一个漫长、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法国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即革命与反革命)、共和派与帝制派进行了反复、长期的较量,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最终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彻底战胜了反革命的封建势力,共和派战胜了帝制派。1875年共和派通过微弱的一票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而且宪法的制定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因此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利都很大。由于法国的国情导致他的政体带有特殊性,形成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政体,我们不能给他固定的说法。我们只能界定为他是共和政体。
当然法国也实行过议会制共和制。1879年初共和派赢得总统大选,掌握法国全部关键权力部门,最终完全确立了共和制政体,之后总统的权力实际上日渐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占重要地位,国家权力明显转到议会和内阁手中,使法国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法国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国解体,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和维希傀儡政权统治。二战结束后,法国进入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1946—1958年),法国议会的权力达到巅峰,拥有选举总统、决定政府组成、任免总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纲领等权力,此时的法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为了克服第四共和国时期党派纷争、议会滥用权力而导致政局不稳、政府无能的弊端,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宣告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此后,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但又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制国家。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近现代法国政体如何变化,其实质基本上不变,还是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只是对资产阶级内部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间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❻ 法国保王党是什么可以讲讲清楚吗 好混乱的历史
保卫王权的政治势力。针对于革命派。。。只要有皇帝国王,不管什么时候都有。
法国保王党主要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既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保卫王权的政治势力。但后面同样有。
法国的革命历史就是保王党和革命派的反复斗争。。一会王朝复辟了。。。一会又共和了。。。
1789年法国大革命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第三共和
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间建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专政政权:巴黎公社,基本上没保王党那,都被赶跑了。。。
后恢复了第三共和。
二战沦陷
二战结束后,第四共和国
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到现在
❼ 维克多·雨果早年有哪些保皇派的作品
维克多·雨果受母亲思想的影响,早年的雨果是个保皇派。1820年他的《哀悼贝利公爵之死》的诗歌受到路易十八的称赞。1822年,他以处女诗集《短歌集》向文坛进军,引起法国文坛的注意,得到当时红极一时的诗人夏多布里昂的赏识。随后他写作了剧本《阿密·罗布萨夫》、小说《冰岛魔王》、《布格·雅尔加》等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他保皇主义的信仰倾向,在思想艺术上都有欠缺。
❽ 资产阶级和保皇派的区别
1、概念不同
资产阶级(又称为布尔乔亚、bourgeoisie(E) буржуа(Р))是根据一些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中的富有阶级之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
保皇派亦称保皇党,和革命派相对立。指清末民初,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开明贵族及保守派资产阶级。建立初因慈禧皇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等维新派逃往国外宣传维新思想,正式名称为“保救大清光绪皇帝公司”,德宗去世后他们力主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革中支持、保护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或支持、保护当地的党政组织、本单位领导“走资派”、对文革有保留意见,与造反派持不同政见的人和组织。
2、形成原因不同
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保皇派:源于1966年6月5日人民日报社论《做无产阶级革命派,还是资产阶级保皇派?》。该文给反击聂元梓大字报,支持、保护以陆平为首的原北大党委和以彭真为首的原北京市委的人,戴了一顶保皇派的帽子(“以陆平为首的资产阶级保皇派”)。
漫画化地将其比喻为“以拥护帝制、反对共和为宗旨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集团”。“保皇派”矛头明着指向保皇者,暗地却是指向被保者。成了文革中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
3、目的不同
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积累财富,剥削无产阶级。
保皇派:支持、保护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或支持、保护当地的党政组织、本单位领导“走资派”、对文革有保留意见,与造反派持不同政见。
(8)法国保皇派有哪些扩展阅读
文革中的保皇派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革”“保”冲突一般结束于1966年底;但也有个别延续到较晚时期的,如武汉“百万雄师”等。
于是就有形容他们意志不易改变的词语“铁杆保皇派”。或简称“老保”,骂为“臭老保”(含厌恶、不屑)。
奉命“三支两军”的部队,由于曾与当地政府接触较多,多数都支持了“保皇派”一方。“二月逆流”中站错了队,被强令迅速改正。
1967年春季以后又有围绕新成立的革委会的“保”与“革”、“反”的对立,反对派仍袭用“新保皇派”的称呼攻击对立面。[注2]这是一种煽动性极强、破坏性极大的命名方法、宣传手段。
在越左越革命的思维模式中,“保皇派”的定名,差不多就相当于宣告对手政治上的死刑。因此发动了一场规模更大、烈度更强的派性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