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什么时候存在

法国什么时候存在

发布时间:2022-07-15 18:48:47

❶ 欧洲 法国

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
1642年黎塞留死去后,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即位,但国家大权则由首相马扎然掌握。
1648年,法国爆发了反对专制主义的“福隆德”运动。该年5月,巴黎高等法院联合各地法院通过决议,要求国王撤回派往各地的监督官,国王如要公布新税和其它财政法令时,须由法院审查登记,废除人头税和包税制,惩办贪官污吏与不法银行家,未经宣布罪状,不得任意捕人,被捕者需在24小时内交法庭审讯。马扎然下令逮捕高等法院中倡议福隆德运动的领袖。8月28日巴黎爆发了起义。法王与廷臣逃往圣日耳曼,而后调兵围攻巴黎。1649年3月起义被孔德亲王指挥的官兵镇压下去。1650年,又爆发了投石党运动,该运动坚持了两年,于1652年也被镇压。
1661年3月马扎然去世,路易十四亲政。法国专制主义进入鼎盛时期。路易十四凡事亲躬,把国家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宣称“朕即国家”,“法出于我”,声明不再需要首相,自己单独行使王权。路易十四每周3—4天召开仅由3—5人组成的最高委员会处理国政。路易十四还建立了内政、外交、财政、陆军与宗教委员会等机构,但这些机构只起咨询作用,决定权仍操于路易十四之手。路易十四宣布教士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各大臣未经国王同意不得发出任何政令。1665年又宣布,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讨论和表决国王的敕令。1664年他派出官员到各郡整肃地方官吏,完善监督官制度以加强对各郡的控制。到路易十四亲政的后期,监督官成为代表中央政府常驻各郡的行政官员。
路易十四针对当时法律混乱的状况,颁布了一系列新法律,即《民法》(1667年)、《水利森林法》(1669年)、《刑法》(1670年)、《商法》(1673年)、《海运法》(1687年),以及关于殖民地奴隶的《黑人法》(1685年)。路易十四凭借法治的手段有效地维持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秩序。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路易十四加快了军队建设。法国军队的人数由其执政初年的8万增至统治末年的38万人。将军中大批平民出身的有才干者提升为将军,既而又封为贵族。对一些具有反叛倾向的贵族则采用削弱军权的办法,并将他们置于负责陆军的国务大臣和他任命的监督官的监视之下。军队因此完全置于国王的控制之下。路易十四为了与英国海军对抗,在布列斯特、罗什福尔等地建立5个海军兵工厂。1681年,法国已有战舰近200艘,海军1.1万人。路易十四还开办了几所炮兵学校,培养炮兵指挥人才,并在军队中建立炮兵团。
路易十四采取了重商主义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坚决推行者是其财政总监让·巴蒂斯塔·柯尔伯(1619—1683年)。柯尔伯首先整顿财政,监督收税官吏,力求收支平衡,一年之内就使国库从亏空转为盈余。柯尔伯主张,要使法国富强,必须使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为此必须鼓励国家工商业的发展。柯尔伯推行保护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他鼓励在法国生产威尼斯式的镜子和花边,英国式的长袜,荷兰式的呢绒,德国式的铜器。他招聘外国工匠,给企业主以专利和各种补助。在柯尔伯执政时期,开办了45家手工工场,使手工工场增加到113家。柯尔伯制定手工工场条例,对不合格产品给以惩罚。他取消国内关卡,改善道路,开凿运河。他创办垄断公司,包括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利凡特公司、北方公司,给这些公司以贸易垄断权,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柯尔伯竭力扩大海军,争夺海上霸权,以期建立一个法兰西世界帝国。他修造了1000多艘军舰和商船,并改造了马赛、罗什福尔、勒阿佛尔等港口设备。在柯尔伯执政时期,法国扩大了海外殖民地,在印度占领本地治理,在北美占领了路易斯安纳,在非洲占领了马达加斯加沿海、塞内加尔河口一带。
这个时期也是法国频繁进行对外扩张战争的时期。由于法国工商业在路易十四时期得到飞速发展,从而为法国的对外战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路易乘德意志和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西班牙与葡萄牙开始衰落,英荷相互交战之机,先后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与奥格斯堡同盟(荷兰、奥地利、勃兰登堡)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等。
持续的对外战争消耗了法国的大量财力和人力,臃肿的官僚机构开支浩大,贵族生活奢侈,国力不断消耗,国民的赋税负担越来越重,专制主义的法国开始迅速衰落。
路易十五时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孙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仅 5岁,由奥尔良公爵摄政。路易十五时期法国专制主义的危机公开暴露出来。路易十四去世时留下24亿锂国债,其中1/3已经到期,1715年国家财政纯收入只有6900万锂,财政支出达到1.447亿锂,国家财政处于极大困难之中。1716年国家的财政赤字接近1亿锂。政府企图以打击投机与高利贷为名收取罚款,但只得到1000余万锂。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奥尔良公爵起用约翰·劳进行财政改革。约翰·劳是位苏格兰银行家。在1716年他创办一所私人银行,发行银行券,这种银行券在缴纳国家赋税时同现金一样有效。1718年,约翰·劳的银行,被宣布为国家银行,信誉大为提高。政府和贵族们都用这种银行券来清还自己的债务。约翰·劳还发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该公司享有对美洲进行贸易、殖民和种植销售烟草的权利。这在法国引起投机的狂潮,由此成为暴发户者大有人在。约翰·劳从此官运亨通,1720年升任为财政大臣。但是,这一改革由于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结果使法国的财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乱。1720年底,约翰·劳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达30亿锂,而银行的储备仅有7亿锂。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兑换金银的狂潮,约翰·劳出逃它国,银行倒闭。许多持有银行券的贵族、富商纷纷破产。尽管政府利用银行券偿还了大部债务,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又恢复了旧的财政制度,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1723年,路易十五亲政,但国家财政未见好转。路易十五荒淫无度,每年的宫廷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贵族集团效法宫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财政,但终究无力挽救危机。下层群众生活贫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
路易十五继承了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先后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并退出所占领的比利时、荷兰等地。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法国遭到惨败,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内加尔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丢掉了大片殖民地,仅留下了5个商站。七年战争使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而法国的强国地位受到严重损害。长期的对外战争大量消耗了法国的国力,使法国陷入了专制主义的危机。
18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
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雇佣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雇佣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场也不为罕见。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卢昂、爱克斯、亚眠、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重重阻碍。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实行的包税制和国债制度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通过包收国家各种捐税、向国家放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获得了巨额收入,成为法国社会最为富有的阶层。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迫使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走上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因为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对于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加之封建割据残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币制等都有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商业联系的困难。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仅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国占领。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大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天主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竭力向人民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做丝毫反抗。对于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拼命地推行蒙昧主义。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10,僧侣也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榨取封建地租。高级教士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着与贵族一样奢华的生活。但第一等级中的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抱有敌视态度,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一为“佩剑贵族”,一为“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中的要职。“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主要是靠钱买来的。因此,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榨取民财,同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剑贵族”歧视他们,也不允许他们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人、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花钱购买爵位,成为“穿袍贵族”。因此,他们不愿意推翻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证,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因此他们反对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过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无穷盘剥。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交纳所得税(收入 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2300万农民中,竞有150万人沦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尽管第三等级内部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
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适应资产阶级和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这是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为使人们从封建专制的禁锢和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发动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他们激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教会的腐朽和反动性,指责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占有了社会的全部财富,而别人却呻吟在极端的贫困之中。他们反对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圣经》是编造出来的,显圣奇迹则是教士随意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宣扬个性解放,要求人所应有的全部自由。同时,启蒙思想家论证了摧毁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张社会改革,并勾画出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
启蒙运动是在17世纪唯理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理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启示,用人的分析论证来代替对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对于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和文化垄断,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则代替权威和传统的原则,提出对过去的一切,包括旧的传统宗教和国家政体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这种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此外,启蒙运动的发生,还受到18世纪在欧洲发展起来的自然权力说、社会契约说以及分权理论的影响。启蒙运动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国革命不同于英国革命,完全抛掉了宗教的外衣,采取了公开的政治斗争的形式。
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创始者是伏尔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鸠(1689—1775年)。他们的学说反映了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属于资产阶级的温和派,成为大革命时期大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指导思想。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他的着作浩丰,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伏尔泰无情地批判了作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提出了“消灭丑行”的口号,公开反对教会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们的愚昧无知,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病,指出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天主教会的欺骗。他痛斥天主教会是“九头鸟”,罗马教皇是“骗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恶棍”。他在政治上主张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将天赋人权交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权,限制王权。但是,由于他站在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思想上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会,但又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不可改变的现象,一方面主张将“天赋人权”归还人民,但又认为人民是“群氓”,没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聪明人”的监护。伏尔泰的社会政治观点的两重性,反映出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斗争中的暧昧和妥协的态度。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曾担任过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着作有《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等。孟德斯鸠与伏尔泰一样,在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方面极为坚决。在其着作中,无情地批判和嘲讽了天主教会和教会的残忍和无能。同时,他也强烈反对特权阶层的专制和残暴。但是,他并不主张废除王权,认为法国应该效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他的全部政治主张都体现在其着作《论法的精神》中。在这部着作中,孟德斯鸠认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便可限制王权,因此,没有必要进行一场革命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思想,后来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派所利用,并体现在《人权宣言》和1791年的宪法中。
在启蒙运动中,代表中产阶级的思想家是网络全书派和重农学派中的经济学家魁奈。网络全书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罗主编的《科学、艺术与工艺网络全书》反映了他们的全部政治思想观点,因此他们被人称为“网络全书派”。网络全书派是16世纪法国革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代表。但是,他们的唯物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们认为自然世界是物质的,没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们通过出版网络全书,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文化知识,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谬,抨击天主教会和教士的愚昧和残暴,并指出宗教是用来抬高国王身价压迫人民的。在论述社会现象时,他们运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认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人类合理的政治制度。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提出应该将王权限制到最小的限度,换言之,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但不必要采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着作有《经济表》等。他是第一个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问题的经济学家。他极力推崇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的思想,并创造性地论述了再生产的理论。
启蒙运动中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是卢梭(1712—1778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的家中,早年由于家境贫寒,过着到处流浪的生活,深刻体验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较为激进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爱弥尔》、《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忏悔录》等。卢梭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及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着作中,他激烈地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是卢梭又不主张铲除私有制,而希望通过保留小私有制达到经济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应按社会契约的原则建立国家。他针对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国家”的谬论,提出国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仆人,对不称职的仆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撤换他。“主权在民”的理论是卢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卢梭与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不同,他极力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后来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启蒙运动中,还出现了一批反映下层人民群众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叶( 1664—1729年)、玛布里(1700—1785年)和摩莱里(生卒年不详)等人。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带有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色彩。梅叶里在其代表作《遗书》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是万恶之源,并将教士、投机商人、官吏统统称为“富足的懒虫”,称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张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做有益社会的事,社会财富应由大众共同享受。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摩莱里在其着作《自然法典》中,提出应该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他并不主张通过革命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是认为只要消灭社会上的偏见和谬误,就可以实现他的主张。玛布里的观点与梅里叶的观点大致相同。他认为只有消除社会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恶。在其着作《论法制或法的原则》和《论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中,玛布里描绘了他的理想共和国的图景:在这个共和国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为兄弟,禁止占有财产是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实际地提出,这一理想的国家,不能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建立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这种空想共产主义思想,正是当时社会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现实绝望心情的一个侧面反映。
由于启蒙运动,18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启蒙思想家们将封建专制制度的神圣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会,以及在这一神圣外衣掩盖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统统放在理性主义的天平上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和评断,从而暴露出它的虚伪和欺骗性。启蒙运动的哲学前提是社会应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上。启蒙思想家们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权,那么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是任何人不可剥夺的。这种以人的自然权利来对抗和否定封建特权的思想,是启蒙主义运动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启蒙运动在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的狂热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启蒙主义思想家对于第三等级的胜利满怀信心,为未来的新的社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从而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动员人民投身于革命,推动法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阶级派别的要求,但就整个法国革命的过程来说,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启蒙思想家影响的痕迹。同时,法国的启蒙运动,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❷ 法国的起源

法国起源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分裂后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是日后的法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罢黜,西罗马帝国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今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地被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所占领,他们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公元800年国王查理曼在罗马被封为皇帝,法兰克王国成为法兰克帝国,也就是查理曼帝国。843年帝国分裂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此三国成为未来的法兰西王国、意大利诸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成为今日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领土的雏形。

(2)法国什么时候存在扩展阅读: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其后法国经过了卡佩王朝,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其中后两个王朝与卡佩王朝有血缘关系。其中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国力达到了顶峰,路易十四也被称为太阳王。

卡佩王朝(987~1328)Capetian Dynasty雨果·卡佩在西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五世去世后被选为西法兰克国王,开创了法国的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的历代国王通过扩大和巩固王权,为法兰西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❸ 法国有多少年的历史

根据公元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法兰克帝国(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部分:东部的部分形成现在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后来逐渐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则逐渐成为现在的法兰西。
据此算来,法国的历史差不多有1169年。

❹ 法国的资料

国名: 法兰西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国庆日: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以纪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法国欢度国庆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国徽: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

国歌:《马赛曲》

国花:鸢尾花

国鸟:公鸡

国石:珍珠

自然地理:面积为551602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1010公里)、罗讷河(812公里)、塞纳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140万(2003年1月),包括400万外国侨民,其中150万人来自欧盟各国。通用法语。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约400万穆斯林及少数新教、犹太教、佛教、东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区人口217万。

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法本土共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全国共有36565个市镇,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万个,人口超过3万人市有231个,人口超过10万的市有37个。22个大区是:阿尔萨斯、阿基坦、奥维尔涅、布尔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区、香槟-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贡岱、巴黎大区、朗克多克-鲁西翁、利姆赞、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莱海峡、下诺曼底、上诺曼底、卢瓦尔地区、皮卡尔迪、布瓦图-夏朗德、普洛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罗讷-阿尔贝斯。4个海外省是:瓜德鲁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留尼旺。4个海外领地是: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法属南半球和南极领地。2个地方行政区是:马约特岛、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

国家的诞生
法国的历史是长期以来人民的点滴劳动汇集而成的。法兰西众多的独特之处正是其文化的体现。二千年来各个朝代和他们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证,最后才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法国。

史前时期
大约一百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移来的人类一直来到最后的边界——大西洋边。从此定居下来。萨比安人则最早在公元前四万年到八千年开始出现在这里。许多考古遗迹证明了在法国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类文明存在。

高卢时期
约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凯尔特人离开他们在西里西亚的家乡,向莱茵河和大西洋之间的这一地区开始入侵。这块土地当时居住着90个不同的部落,被称作高卢人。高卢人在农业和十分发达的手工业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文明。他们发明了收割机、木桶、四轮马车和铁剑。
很快罗马帝国也注意到了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叶斯·凯撒大帝来到这里,征服了这一地区。高卢-罗马文明定都于里昂,统治了相当长时间,形成了今日法国的最初蓝图。正是这一时期法语开始形成,许多大城市已经有了雏形,道路网也从此初现端倪。

法兰克王国
从五世纪起,来自东方的汉斯、汪达尔、阿拉曼斯、维斯高特、奥斯特洛
高特和法兰克人先后入侵该地区,高卢-罗马人为了抵御入侵而和法兰克部落联合了起来。他们的基地设在巴黎附近地区,也就是令天被称作法兰西岛的地方,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国。
法兰克王朝的梅罗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统治从五世纪延续到十世纪。这一时期,高卢一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渐融合。

法兰西王国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他建立了许多学校,促进文化繁荣并召集了许多学者在身边。他的工国划分为郡,郡长(世俗政权)和主教(宗教权威)共同管辖。米斯统领则负责执行帝国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兰西岛领主,加冕成为国王,而法兰克人的土地(被称作法兰斯)成为法兰西王国。新建立的法兰西王朝想把宗主权施及整个统治领域内。
从11世纪至15世纪,先后有18任国王不断地向封建领主们施加权威,王国得以扩大(吞并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并夺取了一些英国的领土,例如阿基坦和诺曼底。这几个世纪中突出的特点是宗教热情高涨,文化、经济和城市也得到极大发展。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资产者,他们形成了社会中一个新的阶级。城市也变成了行政单位。
从1226年到1270年间统治法国的国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视司法,曾经亲自在万森的一棵橡树下主持审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许多医院和教堂,参加了两次十字军东征,成为君王中的典范。他后来被尊称为圣路易。
从16世纪到18世纪,十位国王致力于加强国家的权力以及其行政。在抵御东方和南方的敌人入侵的战斗中,他们逐渐建立了国家的自然边界。这其间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结束了国内的天主教与清教徒的宗教战争,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国境。这样,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此外他还曾试图改善贫苦的法国农民的不幸处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领导法国抵抗住了奥地利的军事干涉,通过削弱贵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强了主权。他还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学并促成了法兰西学院的建立。
-科尔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尝试统一全国的法制,以及通过建立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公司来促进革新。他曾寄希望于法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几次历史变迁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国民会议变成了宪政会议。封建权力被废除、公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议会君主制。
1792年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废除,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罗伯斯庇尔在内的革命者们同时与国外(普鲁士、奥地利、英国、西班牙)和国内(旺代)的反革命势力作着斗争。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们采纳了孟德斯鸠和卢梭提出的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从1799年至1804年,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将军领导着法国政府,他统治期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集权制资产阶级国家、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还建立了高中教育体制并改革了大学教育。

拿破仑帝国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统治期间力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欧洲帝国。10年间,法国军队在整个欧洲大陆不断与一些强大的联盟较量。曾有一个时期法国疆域急剧扩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边界才回到1789年的状态。
俄罗斯战役中法国军队的惨重伤亡导致了拿破仑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后来曾再次统治法国,但仅一百天后,他就因为滑铁卢战役失败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复辟
1815至1830年间的两任国王都想要在复辟的旧君主制下维持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期间的一些进步措施。法兰西王国的殖民帝国在北非继续扩张。
法国的最后一任国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号“法国人之王”。1830至1848年间出现了贸易商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和联邦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最终将法国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导致了君主制的最后崩溃。

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
普选制、新闻自由和对劳动者阶层起义的恐惧给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个机会当上了法国总统。在经过一段独裁式的总统统治时期后,路易拿破仑通过公民投票和政变方式当上了皇帝,号称拿破仑三世。他的政府倡导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于重建国家资本的重要经济计划。第二帝国以工业扩张为其特征。就在政府向议会制政体变化之时,法德战争爆发了(1870年)。法国在苏丹的失败导致了第二帝国的覆灭。

第三共和国
1871年成立了共和国并建立了国防政府。法国战败,在与德国签订的和约中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同年发生了着名的巴黎公社起义,但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
共和国的议会制政体在1871年至1914年间建立了有关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证明了其本身的价值。儒勒法里总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对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确立发挥了重大影响,他对非教会的免费义务小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贡献。
法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继续扩张,但与此同时社会动荡和宗教与学校之间的纷争(政教分离)动摇着社会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使法国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劳动力。1917年12月是战争的转折点,乔治·克雷孟梭带领法国及协约国一起取得了胜利,德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
在战后重建不久,法国就象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被1929年大危机严重打击。广泛的罢工和左翼联盟给法国带来了1936年的人民阵线政府,这届政府在国家计划中设定了建立基本社会法律的义务。
在法国的四周,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及西班牙内战都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随着着名的所谓“奇怪战争”的结束,1940年法国宣布了休战,法国成为德军占领区。法国经济处于不稳定中。整个国家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与占领国合作的维希政府,另一方是以伦敦为基地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及抵抗运动。经过五年的战争,法国在1944年被盟军解放。

第四共和国
1940年6月18日夏尔·戴高乐发表了广播讲话后,被公认为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和象征。他在1944年至1946年间任政府首脑,建立了法国社会保障体系并给予妇女选举权。可是,由于议会制政体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导致了政府改组,第四共和国被动摇了。1945年至1958年的这段时期法国一直忙于重建国家发展经济。不断尖锐化的非殖民化问题(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战争)意味着虚弱行政权的结束。

第五共和国
1958年,夏尔·戴高乐将军重登历史舞台。他设计并建立了加强行政权的第五共和国体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选总统制。法国从此走向一个现代化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时期。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和社会骚乱反映了年轻一代的不安情绪、社会的缺乏秩序以及国家的过度集权,戴高乐将军因此被迫辞职。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着政权。乔治·蓬皮杜任总统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继任者瓦雷里·吉斯卡尔·德斯坦任满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国第一位左翼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击败。密特朗1988年竞选连任成功。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法国政坛的特点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轮流执政。

统一的欧洲市场开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欧洲联盟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诞生。

雅克·希拉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997年4月21日国民议会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进行提前选举。地方选举则在3月已经进行。这一选举的结果产生了左翼和右翼的“并存”。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在过去的数三十年里,法国建立了一套稳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乐将军任总统期间通过全民公决方式确立的第五共和国宪法保证了政治体制的良好运作。法国是统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共和制国家。其公民不论出身,种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现代法国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留下的遗产。其原则以1791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为基础,今天已经成为宪法的引言部分。

法国的铭言是“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国旗是三色竖条组成的三色旗:蓝、白、红。
法国国歌是马赛曲。
法国国庆是7月14日,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

国家制度
行政权
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普选制选举产生,任期七年。总统颁布法律并有权提出议案要求国家公民投票表决。他还有权在与总理,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谈话后宣布解散国民议会。
总统任命总理,并任命由总理提名的政府成员。
政府应答复国民议会的质询。
立法权
议会由两院组成:国民议会,由五年一次普选产生;参议院,议员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议会投票表决决定法律的通过与否,批准国际条约以及行使由共和国总统授以宪法修改权。
司法权
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权和立法权。
473个初审法院和186个大审法院负责执行法律。上诉法院有35个。终审法院负责判断法律是否被正确地执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审团组成的重罪法院审理。
在行政司法领域有行政法院和国家最高行政法院。审计法院负责审核公共开支情况。

宪法规定的其他组织
-宪法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共和国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分别任命。宪法委员会的职能是监督选举和审查法律的合宪性。
-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其成员是各种不同社会阶层(工会、商人、各种协会)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资格者。在议案、法令或有关计划具有经济和社会性质时,要咨询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的意见。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权威。政府在起草议案和实施法令前必须征询其意见。
-最高司法官委员会:由司法官和特定资格者组成。委员会由共和国总统和司法部长分别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对高级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时也负责司法官的纪律处分。
-共和国司法法院:以前被称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组成,他们或是议会成员(12名是国民议会议员),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负责审理政府成员所做的、被认为是有刑事犯罪性质的职务行为。任何个人一旦认为自己被政府成员的犯罪或违法行为所损害,就可以向一个专门申诉委员会起诉。

行政管理
大区
法国被分成21个大区以及科西嘉岛。大区由地区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及其成员通过普选产生。 省
法国大陆有96个省,此外还有四个海外省:瓜特罗普岛、马堤尼克岛、留尼旺岛和南美的法属圭亚那,海外领地还有玻利尼西亚、新卡勒陀利亚、马约特岛、圣皮埃尔和马可隆、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特尔·阿特里、科格伦群岛,克罗塞和圣保罗岛。
省由总委员会管理,其主席和成员通过普选产生。省长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为区(包括海外省在内共339个),小区(3,995个)和市(36,560个)。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长在市政委员会协助下负责,市政委员会成员通过普选产生。

竞争性的经济体制
1945—1961
尽管法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她在战争结束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人口只有四千万(与1900年相同),工业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一半。原材料极度缺乏,通货空前膨胀。
首要的三个经济计划是重建基础工业,促进生产和准备国际经济竞争。
1962-1975
这段时期,在国家的督促下经济得到了惊人的持续发展,达到了预期计计划。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创下了空前记录(年增长率达5-6%),带来了充分就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增长和工资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来的经济计划把重点转向了地区经济发展,投资政策和社会组织(改革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来
三次连续的石油危机(197、1979、1980)和持续的世界经济动荡使法国这二十年来一直强调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现代化,从而导致了高失业率(20年来减少了三百万以上的工作机会)。
政府开支紧缩以及强调减少能耗,发展竞争力强的工业、研究和职业培训赋予法国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欧洲一体化和下个年的来临。

高度多样化的经济体制
法国经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世界第三、欧洲第一大出口国),工业(世界第四、欧洲第二),渔业(欧洲捕捞量第四)。
法国出口贸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国公司跻身世界百强。

农业
法国农业是一个现代机械化,高生产率的生产部门。法国的农业生产面积占欧盟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农产品占欧盟产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产品(肉、奶、奶酪),其余的是谷物、糖和加工业。

工业
法国工业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组和自动化的传统工业部门(钢铁、冶金、机械、汽车和纺织工业),也包括一些新的发展中技术工业(食品加工、精密化学、航空航天工业和新型材料)。
法国工业生产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赖于进口,只有电力是个例外。25%的电力来自于本国的核电厂。

服务业
服务部门(对集体和个人消费者)正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务部门,如交通、电子通讯、邮政、电力和水在本领域都配备了先进技术(微型电话、高速列车和地铁系统更是享有国际声誉)。法国的旅游业名列欧洲第一,对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有重大意义。事实上,法国在这个“无形出口工业”中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法国如何看待自己
从大小、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上看法国都算不上是个“超级大国“。但法国依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她是世界重要经济强国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任国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位于巴黎。

从另一些角度来看法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拉丁国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拉丁人后裔)。
-法语国家之一。法语人口在全球共有一亿零五百万。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区,法语已经被使用了几百年。
-欧洲国家之一。法国和中欧及东欧的许多国家有着良好的政治、贸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苏联的政治变化后这些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更重要的是,法国的未来与西欧联盟的其他十五个成员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由于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普选产生)的建立,法国人民积极地参与到欧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录1:法国经济数据
GDP:78Y,610亿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亿法郎
工业企业:196,600家
农业/食品企业:72,000家
GDP增长率:2.3%(到1996年)
1996年总增长值:农业5.5%;工业和能源25.2%;服务业56.4%
现有就业人口:25,590,000

附录2:法国的特点
尽管法国在地理上和种族上都是多样化的,国家仍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浓厚的文化个性。法国人民对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个性有强烈认同感。
现代法国的基本理念是保卫人权和自由、民主、统一。这些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附录3:法国的外国人
外国移民在过去四十年中对法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繁荣作出很大贡献。但由于现前的经济危机,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现在法国有大约不到四百万的外国人(自1995年来占人口总数的6.5%)。自1990年来外国人所占比例大致未变。
参考资料:http://www.elitefrance.com/french%20culture/history/french%20culture%20history_1.htm

❺ 关于法国历史

史前文明

从最早的人类史开始,每一阶段的法国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响当当的角色。在多尔多涅(Dordogne)地区以及比利牛斯山区发现的史前洞穴壁画,可追溯到两万年前,是欧洲最丰富的史前文化。

罗马人

凯尔特人发展出强势的“铁文明”( lron Age Culture)后,罗马人为好勇斗狠的凯尔特人灌输了集体意识。罗马帝国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21年时占领了法国靠地中海的区域,到了凯撒(Julius Caesar),才算真正征服了好战的凯尔特人。韦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领导凯尔特人英勇抵抗,但凯撒仍然在公元前52年于勃艮第的阿莱西亚( Alesia)获得最后胜利。韦辛格托里克斯虽败犹荣,成了民族英雄。随后的“罗马和平”(paxromana )为该地带来财富和繁荣。

法兰克人

公元四、五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罗马高卢人向弗郎奇亚(Francia)——法兰克国王投降。法兰克原本属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居住在罗马帝国外围,被罗马人称做“野蛮人”。他们在日益衰败的帝国中逐渐崛起。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时,法兰克族的一支墨洛温人(Merovingians)占领了法国北部,起势力渐渐往南扩大。该族的统治者洛维(Clovis),选择巴黎为首都,并于公元496年改信天主教,借此向笃信天主教的南方拓展势力。

夏勒马涅大帝

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子夏勒马涅登基,创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统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公元800年,夏勒马涅接受罗马教皇加冕(是罗马统治者结束后首位荣膺教皇加冕者)。随着封建制度的分崩离析,又有外族的入侵,像意大利北边的萨拉森人(Saracens)、中欧的马格亚人(Magyars)、斯堪地那维亚的诺尔斯人(Norsemen,亦称维京人Vikings),使得加洛林王朝注定要短命。公元843年签定的凡尔登和约(Treaty of Vern),将帝国分成三个部分:东法兰克的日耳曼王国、西法兰克王国——日后成为法国的历史核心,以及居中的洛赛瑞及亚(Lotharingia)。 公元987年,西弗郎奇亚(West Francia),后被人称做弗郎奇亚,落入于格卡佩(Hugues Capet)手中,建立了卡佩王朝(Capet Dynasty)。他的后裔一直统治着这个王朝到19世纪。

卡佩的势力范围非常小,其直接统辖的区域仅有环绕巴黎的法兰西岛,这小小的基地,岌岌可危地被全法国封建诸侯的领地和战争带包围着。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原为诸侯之一,在1066年的一次成功入侵后成为英格兰国王。建立的英格兰帝国,其疆域从苏格兰边界的特威德河畔贝里克(Berwick-upon-Tweed ),到比利牛斯山。卡佩王朝靠着战争、外交、联姻结盟或干脆诈骗耍赖,抵抗了英格兰的势力和统治。

十字军

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法国加入十字军行列,抢救沦陷在异教徒手中的圣地。路易九世甚至因十字军而死。卡佩王朝在13世纪势力已达法国西南部,在教皇授权下,十字军征讨了所谓的异教派阿尔比派(Albigensian)。此时,法国国王统治势力首次从北贯穿至南部的地中海区。

随着卡佩王朝的君主势力不断增强,经济活动也日渐繁荣兴盛。资金相继投入大教堂的兴建,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成为全欧洲模仿的对象。城市里出现了大学。皮埃尔•阿伯拉尔(Pierre Abelard)和托马斯•阿奎诺斯(Thomas Aquinas)任教的巴黎大学,旋即赢得响亮的声誉。

百年战争

到了公元14世纪初,经济开始衰退,而1348年爆发的黑死病则引发了经济大崩溃。黑死病夺走了全法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某些地区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后,才慢慢恢复到疫情未爆发之前的水准。瘟疫带给经济空前的打击。因劳动人口短缺,导致封建制度的衰落,领主被迫减轻农奴负担。在这重要的时刻,因为索讨法国领土不遂的英国,引发了“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War,1337—1453)。而一直要求自治的勃艮第竟与英国结盟。

法国在战争中老是很倒霉。例如415年着名的阿让库尔之役(Agincourt ),在强大的英国步兵攻势下,大小战役让法王们丢尽了老脸。到了15时机初期,法王简直毫无势力可言,国家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圣女贞德的号召下,于1429年或1430年时,法王终于抵挡了英国的攻势。贞德虽牺牲于英国和勃艮第人之手,但法王查理七世将英国人赶回到英吉利海峡彼端,他和继任者也平了勃艮第,夜1477年将其纳入法国。接着普罗旺斯夜1480年加入;布列塔尼于1491年加入法国。

文艺复兴

1494年,法王查理十三入侵意大利半岛,引发了意大利战争,一直持续到1559年。虽在意大利土地上开战,但法国侵略的目的,却是为了夺取统治德国,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皇帝”的名号。这场战争,或者可说是个僵局,为法国的经济和文化带来新局面。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为法王弗郎索瓦一世(Francois 1)工作。弗郎索瓦一世所推行的、雄伟华丽的宫廷文化的,对建筑的影响很大。其中最杰出的作品首推卢瓦尔谷地(Loire Valley),散布各处的眩目城堡从较新的尚博尔城堡(Chambord)、舍农索城堡(Chenonceau)到亚杰廉城堡( Azay-le-Rideau ),并对一些老城堡进行了扩建,如布卢瓦(Blois)。

宗教战争

文艺复兴同时也带来了宗教的改革。法国分裂成两派宗教势力,在公元1562年到1598年之间,新教徒(Protestants)和天主教徒之间的争战不下八次之多。这些战役相当激烈血腥,尤以1572年的圣巴多罗谬惨案(St.Bartholomew`s Eve Massacre)最为惨烈。在巴黎,约有2700人遭屠杀,这个数字比之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公元1792年到1794年)革命法庭所处决的人数还多。在法国其他城市,死难者超过二万人。直到亨利四世(Henry Ⅳ)——波旁(Bourbons)王朝的创始者,平了两教派许多战乱之后,以新教徒身份改信天主教,才将这场宗教战争画上句号。公元1598年颁布南特诏书(Edict of Nantes),两教派终于休战。

亨利四世除了有宽容的宗教胸襟,也相当注重战乱之后的社会福利。他的理想“每户佃农家锅里有鸡”令人永远深刻难忘,并为他赢得了“好国王亨利”(Good King Henry)称号。然而自17世纪20年代起,枢机主教黎塞留(Cardinal Minister Richelieu)和马萨林(Cardinal Minister Mazarin)相继掌权,为了打败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国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如此一来带给法国社会相当大的压力:在630年到1648年之间,人民税赋较以往升高了三倍之多。穷人心生不满,贵族不快,加上宗教摩擦,终于引发了暴动和叛乱。

太阳王

尽管危机四伏,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治仍在661年打下了基础。路易十四获得了多数支持,并开始他个人的统治。 “太阳王”统治时期是法国最长的一段历史之一,这一时期毁誉参半。凡尔赛的豪华成了全欧洲羡慕的焦点。也是路易追逐欧洲霸权和建立殖民帝国,例如加拿大殖民地的基地。

本时期也是法国文化史上最富创意的时期。笛卡儿(Descartes)、高乃依(Corneille)、拉辛(Racine)和莫里哀(Moliere)等大师辈出,在法国国力达到全欧颠峰之时,文化也成就了灿烂丰富的“伟大时期”(Grand Siecle )。然而自17世纪80年代起,路易十四开始和英国及荷兰作战。1685年废除南特诏书,对新教徒进行镇压,更加重了社会问题。

启蒙运动

17世纪的文化成绩,重心在凡尔赛;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加入了中产阶级,并融入了贸易和工业制造等活动。沙龙、咖啡馆、学院、小说、期刊、报纸、共济会(Masonic lodges)以及政治性社团等组织激增,发展出都市人文文化,并批判守旧顽固的贵族阶级。这项法国启蒙运动是国际性的,许多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哲学家加入,成为荣誉成员,美国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也是其中的干将。相比之下,改朝换代的战争变成原始和残酷的举动。

启蒙运动鼓吹了自由和社会改革,这些都是君王们未曾尽力而为的。王室负债累累,虽然百年来经济一直相当繁荣兴盛。在外交上,与商业劲敌英国大唱反调,借此维持欧洲各国间的平衡关系。这样的政策从路易十四于1688年结束战争后,一直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被打败为止。

然而整个世纪以来,法国的任何斗争都失利,惟一例外的是协助北美脱离英国殖民的独立战争(公元1775年至1783年)。战争的巨大花费使法国几乎落败,经济的危机,加上18世纪80年代开始农产歉收,把法国推向比改革更激烈的境地—-革命。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播下了欧洲自由民主的种子。1789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神圣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建立了理想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准则,之后更影响全欧洲的跟进。1789年到1799年的10年间,总共出现了五种类型的政权:旧君主专制、君主立宪、独权共和(即恐怖统治)自由共和,以及最后拿破仑的军事独裁。

如果要问善良却无能的路易十六,为什么不做专制君王,却让自己成为严苛宪法下的统治者,恐怕他只能无言以对。路易十六的奥地利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极度反对革命,鼓励国王依靠贵族,而不是依赖新政。

法王在政权巩固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导致了法国向奥地利宣战。路易十六没有全力支持对奥战争,导致他在1792年被推翻,隔年元月被处决。当战事越来越危急,原来建立的共和体制也渐渐走向独权体制。

1793年初,法国几乎和全欧洲宣战。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虽倡导宗教的宽容,令人惊讶的是宗教竟成了斗争骨干。教会支持古老的君主专制,革命人士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反对宗教政治。

占领和殖民帝国的瓦解

20世纪的法国遭遇了两个沉重的打击:第一个打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个是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

1940年德国纳粹打败法国,并占领法国国土。先是占领北半部的法国,到了1942年,全法国都被德军占领了。有人做了卖国贼,和纳粹“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名将、犹太籍马赫夏•贝当(Marechal Petain)奉命领导维希(Vichy)政府。

逃亡至伦敦的戴高乐组成了反抗军,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联合共产党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动。1944年猛军登陆诺曼底,反抗军也多有收获,德军节节败退。战后法国组成第四共和国,首次允许妇女拥有选举权。然而“通敌合作”的痛苦仍记忆犹新,对国家忠贞问题时时萦绕在法国人民的心头。

殖民地的瓦解过程同样带给法国痛苦。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非和法属印度支那的独立运动,引发了法国的军事干预。1954年在中南半岛的尊边府之役(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法国战败,印度支那回到共产主义的越盟(Communist Viet Minh)手中,并使得法国自远东全面撤退。阿尔及利亚的内战甚至还威胁到了法国的政治稳定。

阿尔及利亚的战事带来了政治危机,促使戴高乐东山再起,出任第五共和国总统,大权在握。戴氏让阿尔及利亚独立,撤回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殖民者,借以解决政治危机。但却在地中海两岸留下了怨愤。

五月事件

除了政治的纷扰,20世纪的后半期,法国仍旧存在着许多棘手的问题。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国竟然能维持政治的稳定。戴高乐执政期间,政论家认为只有极右分子才能统领第五共和国。而事实证明,在创始者去世后,该政权仍能够延续下去。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当选法国总统,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从此之后,执政权就在左右翼两党人士间交替。

法国政权首度出现危机是在1968年发生的既不寻常又无法归类的“五月事件”(May Events)。学生、工人和自由派分子几乎推翻戴高乐政府。在第五共和国成立40周年时人们回顾历史,戴氏政权已成了18世纪以来,法国历史上第二长命的政权,次于被低估的第三共和国。

欧洲联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法国政治里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就是虎视眈眈的德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这段期间,法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对德国充满的敌意。但在大战之后,两国的有知之士推动法德两国合作。1951年成立的煤铁联盟(Coal and Steel Union),开启合作的大门,之后两国成为推行欧洲各项联盟的前锋,包括倡导使用共同货币的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这也是法国繁荣成功的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后,也展开了所谓“光荣的三十年”,法国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增长,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法国大革命。令人敬佩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空前的婴儿潮,带动了基本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各种商品和休闲娱乐大量出现,新富现象向传统的风俗和习惯提出了挑战。

虽然民意调查不时显示出了人民对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忧虑,但绝大多数的人仍认为法国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游的国家。巴黎,集政治与文化优势于一身(像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巴士底歌剧院the Opera National de Paris-Bastille、奥塞美术馆the Musee d’Orsay等),仍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其他省份的城市像里昂(Lyon)、蒙比利埃(Montpellier)、里尔(Lille)和尼姆(Nimes),也渐渐受瞩目。在千禧年的前夕,地方主义、多元文化和两性议题都让政治和文化的视野更加广阔。使我们能从各种角度去欣赏法国的风貌。

❻ 法国简史

法国简史

国家的诞生
法国的历史是长期以来人民的点滴劳动汇集而成的。法兰西众多的独特之处正是其文化的体现。二千年来各个朝代和他们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证,最后才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法国。

史前时期
大约一百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移来的人类一直来到最后的边界——大西洋边。从此定居下来。萨比安人则最早在公元前四万年到八千年开始出现在这里。许多考古遗迹证明了在法国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类文明存在。

高卢时期
约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凯尔特人离开他们在西里西亚的家乡,向莱茵河和大西洋之间的这一地区开始入侵。这块土地当时居住着90个不同的部落,被称作高卢人。高卢人在农业和十分发达的手工业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文明。他们发明了收割机、木桶、四轮马车和铁剑。
很快罗马帝国也注意到了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叶斯•凯撒大帝来到这里,征服了这一地区。高卢-罗马文明定都于里昂,统治了相当长时间,形成了今日法国的最初蓝图。正是这一时期法语开始形成,许多大城市已经有了雏形,道路网也从此初现端倪。

法兰克王国
从五世纪起,来自东方的汉斯、汪达尔、阿拉曼斯、维斯高特、奥斯特洛
高特和法兰克人先后入侵该地区,高卢-罗马人为了抵御入侵而和法兰克部落联合了起来。他们的基地设在巴黎附近地区,也就是令天被称作法兰西岛的地方,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国。
法兰克王朝的梅罗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统治从五世纪延续到十世纪。这一时期,高卢一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渐融合。

法兰西王国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他建立了许多学校,促进文化繁荣并召集了许多学者在身边。他的工国划分为郡,郡长(世俗政权)和主教(宗教权威)共同管辖。米斯统领则负责执行帝国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兰西岛领主,加冕成为国王,而法兰克人的土地(被称作法兰斯)成为法兰西王国。新建立的法兰西王朝想把宗主权施及整个统治领域内。
从11世纪至15世纪,先后有18任国王不断地向封建领主们施加权威,王国得以扩大(吞并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并夺取了一些英国的领土,例如阿基坦和诺曼底。这几个世纪中突出的特点是宗教热情高涨,文化、经济和城市也得到极大发展。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资产者,他们形成了社会中一个新的阶级。城市也变成了行政单位。
从1226年到1270年间统治法国的国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视司法,曾经亲自在万森的一棵橡树下主持审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许多医院和教堂,参加了两次十字军东征,成为君王中的典范。他后来被尊称为圣路易。
从16世纪到18世纪,十位国王致力于加强国家的权力以及其行政。在抵御东方和南方的敌人入侵的战斗中,他们逐渐建立了国家的自然边界。这其间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结束了国内的天主教与清教徒的宗教战争,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国境。这样,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此外他还曾试图改善贫苦的法国农民的不幸处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领导法国抵抗住了奥地利的军事干涉,通过削弱贵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强了主权。他还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学并促成了法兰西学院的建立。
-科尔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尝试统一全国的法制,以及通过建立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公司来促进革新。他曾寄希望于法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几次历史变迁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国民会议变成了宪政会议。封建权力被废除、公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议会君主制。
1792年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废除,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罗伯斯庇尔在内的革命者们同时与国外(普鲁士、奥地利、英国、西班牙)和国内(旺代)的反革命势力作着斗争。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们采纳了孟德斯鸠和卢梭提出的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从1799年至1804年,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将军领导着法国政府,他统治期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集权制资产阶级国家、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还建立了高中教育体制并改革了大学教育。

拿破仑帝国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统治期间力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欧洲帝国。10年间,法国军队在整个欧洲大陆不断与一些强大的联盟较量。曾有一个时期法国疆域急剧扩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边界才回到1789年的状态。
俄罗斯战役中法国军队的惨重伤亡导致了拿破仑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后来曾再次统治法国,但仅一百天后,他就因为滑铁卢战役失败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复辟
1815至1830年间的两任国王都想要在复辟的旧君主制下维持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期间的一些进步措施。法兰西王国的殖民帝国在北非继续扩张。
法国的最后一任国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号“法国人之王”。1830至1848年间出现了贸易商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和联邦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最终将法国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导致了君主制的最后崩溃。

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
普选制、新闻自由和对劳动者阶层起义的恐惧给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个机会当上了法国总统。在经过一段独裁式的总统统治时期后,路易拿破仑通过公民投票和政变方式当上了皇帝,号称拿破仑三世。他的政府倡导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于重建国家资本的重要经济计划。第二帝国以工业扩张为其特征。就在政府向议会制政体变化之时,法德战争爆发了(1870年)。法国在苏丹的失败导致了第二帝国的覆灭。

第三共和国
1871年成立了共和国并建立了国防政府。法国战败,在与德国签订的和约中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同年发生了着名的巴黎公社起义,但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
共和国的议会制政体在1871年至1914年间建立了有关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证明了其本身的价值。儒勒法里总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对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确立发挥了重大影响,他对非教会的免费义务小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贡献。
法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继续扩张,但与此同时社会动荡和宗教与学校之间的纷争(政教分离)动摇着社会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使法国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劳动力。1917年12月是战争的转折点,乔治•克雷孟梭带领法国及协约国一起取得了胜利,德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
在战后重建不久,法国就象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被1929年大危机严重打击。广泛的罢工和左翼联盟给法国带来了1936年的人民阵线政府,这届政府在国家计划中设定了建立基本社会法律的义务。
在法国的四周,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及西班牙内战都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随着着名的所谓“奇怪战争”的结束,1940年法国宣布了休战,法国成为德军占领区。法国经济处于不稳定中。整个国家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与占领国合作的维希政府,另一方是以伦敦为基地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及抵抗运动。经过五年的战争,法国在1944年被盟军解放。

第四共和国
1940年6月18日夏尔•戴高乐发表了广播讲话后,被公认为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和象征。他在1944年至1946年间任政府首脑,建立了法国社会保障体系并给予妇女选举权。可是,由于议会制政体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导致了政府改组,第四共和国被动摇了。1945年至1958年的这段时期法国一直忙于重建国家发展经济。不断尖锐化的非殖民化问题(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战争)意味着虚弱行政权的结束。

第五共和国
1958年,夏尔•戴高乐将军重登历史舞台。他设计并建立了加强行政权的第五共和国体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选总统制。法国从此走向一个现代化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时期。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和社会骚乱反映了年轻一代的不安情绪、社会的缺乏秩序以及国家的过度集权,戴高乐将军因此被迫辞职。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着政权。乔治•蓬皮杜任总统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继任者瓦雷里•吉斯卡尔•德斯坦任满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国第一位左翼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击败。密特朗1988年竞选连任成功。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法国政坛的特点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轮流执政。

统一的欧洲市场开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欧洲联盟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诞生。

❼ 法国拥有多久的历史

公元前高卢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纪,时任高卢总督的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其中西法兰克是法国的雏形。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国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顶峰,法国也成为欧洲大国。但路易十四统治中后期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与外国战争不断,消耗了大量国力,国家也开始走向衰弱。伏尔泰和卢梭去世11年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监狱里当时只关押着7个人,但是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天,牺牲了98个人。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 1789--1792年,立宪派(斐扬派)掌权。在此期间,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加冕典礼,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同年的5月3日,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1815年3月,拿破仑杀回巴黎,重建帝国,立百日王朝。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宣布退位。路易十八于7月8日回到巴黎,复辟波旁王朝。1830年7月,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2月爆发“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 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法国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结束。1944年,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解放法国。 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1959年,法国宣布接受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自决,由此开始告别殖民主义。 1963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从此与宿敌德国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只参加北约的一部分活动。并限令各国在一年内撤除在法国领土上的驻军和基地。 1981年,5月社会党人F.M.M.密特朗当选总统。6月举行国民议会大选,社会党赢得55%的议席,从而成为法国第一大党。 1986年,3月国民议会选举,社会党受挫,出现了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左翼总统与右翼总理共处的局面。 1992年,于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

❽ 法国成立的时间是7月14号吗

楼主问的有问题,应该是法兰西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7月14号。当时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开始,经过了三个统治时段,在吉伦特派统治时期,也就是1792年7月,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规定7月14日是其国庆日。

❾ 法国是什么时候形成

法国最早的根源自大约西元10世纪,查理曼帝国分裂。东部的部分形成现下的德国,而西部则逐渐成为法兰西。15世纪末法国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直到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

阅读全文

与法国什么时候存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9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