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意义是什么
新老帝国主义的交锋
——美国和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1918年11月11日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与德国外交大臣埃尔茨伯格为团长的求和代表团,在巴黎东北45公里的贡比涅森林雷通车站福煦元帅乘坐的列车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使帝国主义各大国的力量对比和组合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争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1918年1月8日,美国参战刚9个月,威尔逊总统就在国会演说中正式提出了试图安排有利于美国争霸的战后秩序的“寻求世界和平的计划”,即“十四点”原则。它主要包括:废除秘密外交,公海航行自由,消除一切经济壁垒,裁减军备,“公正”地调整殖民地,协助苏俄“自由发展”,恢复法国、比利时的领土,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自治以及建立国际联合机构等等。为宣传这一计划,美国印刷了6000万本小册子向世界各地散发,舆论工具把威尔逊描绘成西方的救世主,宣称“十四点”是“人类自由宣言”、“第二个解放宣言”。美国政府迫使交战国以“十四点”作为结束战争的谈判基础。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威尔逊亲自率领一支由130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远涉重洋,来到巴黎参加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分赃会议。
各帝国主义大国也都带着各自不同的争霸计划和掠夺要求而来,他们根本不理会威尔逊“理想主义”的宣言。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讽刺说:“上帝满足于十诫,威尔逊这位仁兄却给了我们‘十四点’。”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挖苦说:“威尔逊没有指出达到理想的实际方法,而我们却提出了实际计划。”在分赃会议上,法国力图确立它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主张肢解德国,最大限度地削弱这个竞争对手,限制德国的武装力量,向它勒索巨额赔款。而英国力图维护其殖民大国地位,根据其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肢解或过分削弱德国,制止法国在欧洲称霸;同时,英国想借助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与美国抗衡。意大利意欲独霸亚得里亚海,把过去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领土和它参战前与英法等国签订的《伦敦密约》许诺给它的领土并入自己的版图,并且还要进占巴尔干,夺取久已垂涎的阜姆港。而日本力图巩固在战争期间趁列强无暇东顾之机攫得的利益,并进一步独霸中国,建立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5个多月的巴黎分赃会议始终处于勾心斗角的争吵之中。
首先是关于建立国际联盟问题。会议的第一天,威尔逊要求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而英、法则竭力主张先讨论瓜分殖民地与领土问题。大会议而未决,后经英、法、美、意、日5大国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会议”进行了长达4天的讨论,决定国联问题与其他问题同时平行讨论,并由威尔逊为首的特别委员会起草《国联盟约》。
列强在关于萨尔的归属和海上自由是否应列入《国联盟约》等问题上争执激烈,相持不下。法国要求取得原德国领土萨尔,以补偿战争损失;美国害怕法国取得萨尔丰富的煤矿之后,会在欧洲变得过于强大;英国反对在《国联盟约》中列入海上自由条款,以维护自己的海军优势和贸易地位;美国则力图以海上自由为名,向海外扩张。后来,为了摆脱国内反对派否决盟约的窘境,威尔逊要求在《国联盟约》中加上关于门罗主义与“国际联盟”不相抵触的一条说明。英法立即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迫使美国同意把萨尔交与法国委任统治,同时,美国保证放弃海上军备竞争,以换取英国在《盟约》和萨尔问题上对自己的支持。
列强在如何处置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最为激烈的争斗。关于德国的疆界问题,法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不仅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萨尔矿区,而且要求以莱茵河确定法德边界,在其左岸建立一个依附于法国的莱茵共和国,还要求建立一个包括波兹南、但泽在内的大波兰,以确保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英美害怕法国过于强大,坚决反对。3月25日,劳合·乔治提出一个备忘录,即着名的《枫丹白露文件》,建议莱茵区仍归德国,但要非军事化;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法国对萨尔煤矿享有10年开采权;波兰获得但泽走廊。同时英美共同向法国提供军事保证,以防止德国进攻。美国基本接受英国的主张。面临着美英联合压力,法国不得不妥协。
关于德国的赔款问题,专门委员会拟定的赔款总额为4800亿金马克,但法国要求6000亿至8000亿金马克。英国认为法国提出的数字是“疯狂的幻想”。美国也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提出赔款总额为2280亿金马克。关于赔款的分配,英国提出法国得50%、英国得30%、其他国家20%。但法国认为它遭受的战争损失比盟国大,应取得大部分赔款,坚持要得58%、英国得25%。最后,美国建议暂不确定赔款数字,把问题交给赔款委员会去研究。
关于阜姆问题。意大利根据1915年参战时与协约国签订的伦敦密约,要求得到许给意大利的土地,并要求得到处于亚得里亚海枢纽地位的阜姆港。美国代表认为这与威尔逊“十四点”不符,英法也不同意。为此,意大利代表团一度退出会议。
关于中国山东问题。日本代表要求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交给日本,中国代表予以坚决驳斥;英法因与日本曾有密约都支持日本的无理要求;美国最初为了贯彻其门户开放政策,反对日本独霸中国,建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和会接收,由“国际共管”;日本以拒绝加入国联和签署和约相威胁,迫使威尔逊让步。4月29日,英、法、美同意日本的要求,并把这些掠夺条款写入《凡尔赛和约》。
关于“俄罗斯问题”。巴黎和会多次讨论了武装干涉俄国问题,批准了对苏俄的经济封锁,并决定由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组成“防疫地带”,来抑制俄国革命影响的扩展。这样,巴黎和会成了策划武装干涉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司令部。
⑵ 巴黎和约和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巴黎和约》的主要内容:1947年2月10日订于巴黎,同年9月15日生效。同五国(其中一国或若干国)签订和约的国家主要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比利时、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波兰、乌克兰、南斯拉夫、印度、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巴西、埃塞俄比亚等。
《五国和约》分别包括序言及领土、政治、军事、经济和赔偿等条款。序言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战胜国承诺赞助意、罗、保、匈、芬加入联合国的要求。
(2)凡尔赛和约为什么在法国康定签订扩展阅读: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成为凡尔赛和约主要签约者。
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⑶ 凡尔赛和约来自哪一个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
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郊凡尔赛宫,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的德国签订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有:
①阿尔塞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④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说明:战胜的协约国重新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确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由于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
⑷ 《凡尔赛和约》是如何签订的
4月25日,德国代表团被召到巴黎,领取和约的最初文本。但是德国非常清楚,协约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它希望能借此对和约进行讨价还价。5月29日,德国提出反议案:德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军队;要求加入国联;放弃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同意将殖民地交给国联,但是德国享有委任统治权;答应赔款1000亿金马克等。6月16日,协约国对德国的反议案进行了一点改动,然后交给了德国。法国总统对德国代表说:“今天这一条约文本,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23日,德国国会通过了五条件签署和约的决议。28日,德国和协约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令人惊奇的是,签订和约的凡尔赛宫镜厅,也就是48年前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的地方。
⑸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签字国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爾尔尔、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为沙特阿拉伯一省)、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暹罗(今泰国)、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等战胜国为一方,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美国代表虽签了字,但因参议院未批准该和约,故签字无效。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国代表顾维钧、陆徵祥、王正廷、魏宸组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进而爆发全国反日的五四运动。
一、凡尔赛和约签署地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约文和1项议定书。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二、疆界的决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三、条约文的主要内容有:
1、国际联盟盟约。主要规定了国际联盟的组成、宗旨,会员国的权利、义务以及有关建立委任统治制度的规章。
2、关于德国的疆界。恢复1870年以前的德法边界,德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的所有权、开采权归法国所有;萨尔区的行政管理由国际联盟负责,为期15年,期满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德国在莱茵河以东50公里所划界线以西领土内,不准保留或建筑工事,不准留驻或集结军队;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施后15年内均应由协约和参战各国军队占领;根据和约,德国领土共减少1/8。
3、关于德国的境外权利和利益。德国将海外属地的一切权利交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其前殖民地按国联委任统治制度被主要协约国瓜分。
4、关于德国的军事。解散德国参谋部及其类似组织;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严格限制德国军备的数量,陆、海、空军总数分别不准超过10万人、1.5万人和1000人;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拥有飞机和潜艇。
5、关于德国的经济和赔偿。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入货物不受限制;德国应负担其境内外国占领军的维持费用。
6、关于德国的战争责任和审判。组织特别军事法庭,审判犯有“侵害国际道德及条约尊严”罪行的前德皇威廉二世;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有权对被控违犯战争法规与惯例的行为者交军事法庭审判。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签订《凡尔赛和约》的巴黎和会,理应收回战前德国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和利益,但和约却规定将德国霸占中国山东省的铁路、矿山、电讯设备,胶州湾地区的租借地及其他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屈辱性规定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五四运动”,迫使当时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是在美、英、法、意、日等国操纵下缔结的,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掠夺性和约。它的签订加剧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和约而建立的凡尔赛体系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但无法解决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
⑹ 《凡尔赛合约》签订的时间,签订双方,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急啊
时间:1919年6月28日,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签订双方: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
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兰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疆界的决定: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欧本及马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军事上的限制: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员额限制在15,000员以下,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并不准拥有潜水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征兵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且军官员额不得超过4,000人。
战争责任: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
部分德军被审判犯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
战争赔偿: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赔款加上利息直到2010年,才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还清。
它是一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到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条约。它是帝国主义列强打着重建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瓜分世界的激烈冲突和对抗的结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总体说来,《凡尔赛条约》使战败的德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德国失去了大量领土和海外殖民地,其经济和政治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德国军备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并且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些都使德国的国力受到沉重打击。
⑺ 凡尔赛和约
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战胜国英、法、美、日、意等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20日生效。
凡尔赛和约规定:重划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加以瓜分:其中的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②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对德国的军备,和约规定:它的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安宁;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得拥有空军;此外,解散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关于德国的赔款总数,和会未达成一致的协议,仅规定建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 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数。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价值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实物或现金。
在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从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这种强权政治大大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固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18年3月3日,当时尚处在胜利中的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强迫战败的俄国接受一个和约,这个和约剥夺的俄国领土几乎有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加起来一般大,居民5600万,亦即其全部人口的32%;三分之一的铁路线,73%的铁矿,89%的煤产量,5000多个工厂。此外,俄国还得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赔款。
德国人高兴得实在太早了,第二年,即1919年,德国人受报应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协约国未经与德国协商,片面规定的凡尔赛和约条件于5月7日在柏林发表。这对于一个到最后一刻钟还耽溺在幻想中的国家的人民来说,这是个惊人的打击。全国纷纷举行愤怒的群众集会,对和约表示抗议,要求德国政府拒绝签字。在魏玛议会期间担任总理的谢德曼叫嚷道:“谁在这个和约上签字,就让谁的手烂掉吧!”5月8日,德国临时总统埃伯特和政府公开声称,和约条款是“不能实现和不能负担的”。第二天,在凡尔赛的德国代表团照会固执的法国总统克莱孟梭说,这种和约是“任何国家所不能容忍的”。
它到底有什么地方是这么让德国人不能容忍的呢?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必须把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一小块领土归还给比利时,石勒亦益格邦一小块领土在经过公民投票后归还给丹麦,而这是俾斯麦在上一世纪同丹麦作战胜利后从丹麦那里割取的。它也把德国人在瓜分波兰时夺去的领土归还给波兰,其中一部分还要经过公民投票。这是使德国人最为恼怒的规定之一,尤其使他们不满的,不仅是因为给了波兰一条通向海路的走廊使得东普鲁士同祖国隔绝,而且因为他们瞧不起波兰人,认为波兰人是劣等民族。同样使德国人感到恼怒的是,和约强迫他们接受发动战争的责任,要求他们把德皇威廉二世和800名左右其他“战争罪犯”交给协约国。
和约规定赔款数目以后再规定,但是在1919年到1921年之间先要付一笔50亿美元的金马克,如无现款,可以付某些实物——如煤、船只、木材、牛羊等等。
不过最伤害德国人自尊心的是,凡尔赛和约实际上解除了德国的武装,从而——至少是暂时——排除了德国在欧洲称霸的可能性。
距离协约国最后通牒的限期只差19分钟,德国国民议会终于以绝大多数票通过签订和约,并把这个决定通知了克莱孟梭。4天以后,即1919年6月28日,和约在凡尔赛宫的明镜殿签了字。
⑻ 巴黎和会上的《凡尔赛和约》的问题
福煦的说法是因为《凡尔赛和约》没有达到彻底防止德国军事复兴的目的。列宁的说法是因为《凡尔赛和约》没有也无法彻底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⑼ 凡尔赛和约为什么在巴黎召开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选在凡尔赛签约的原因是为了羞辱德国,为法国报普法战争的一箭之仇.
因为当年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投降而告结束。普法停战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极其苛刻: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而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国,他本人成为首任皇帝。德国遂告统一。但德法两国于这次战争中的结怨,为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