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农药六六六粉什么时间发明
1825年,六六六由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首次合成。但直到1935年,六六六的杀虫性才由Bender发现。1941_1942年间,英国Slade和法国Dupire也发现其杀虫性。才大规模生产。如今早已禁用。
② 666的化学中的
六氯环己烷
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英文简称BHC。分子式C6H6Cl6 。结构式因分子中含碳、氢、氯原子各6个,可以看作是苯的六个氯原子加成产物。白色晶体,有8种同分异构体。666对昆虫有触杀、熏杀和胃毒作用,其中γ异构体杀虫效力最高,a 异构体次之 ,δ异构体又次之,β异构体效率极低。六氯化苯对酸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或锌、铁 、锡等存在下易分解,长期受潮或日晒会失效。 一种有机氯杀虫剂(林丹,有效成分为γ-六氯环己烷)。是广谱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熏蒸三种作用方式。效力强而持久,属高残留农药品种。用以防治蝗虫、稻螟虫、小麦吸浆虫等农业害虫和蚊、蝇、臭虫等卫生害虫。但由于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残留污染严重,现已限制或禁止使用。
1825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现苯和氯在日光照射下反应,可以得到一种固体产物。1912年,荷兰化学家林丹(Teunis van der Linden)指出,在六六六混合物中存在4种立体异构体。但直到1935年,六六六的杀虫活性才由Bender发现。随后Slade和法国人Dupire也各自发现六六六的杀虫活性。Slade还进一步指出,六六六的生物活性几乎完全是由其γ-异构体的存在引起的。1946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有机氯农药(DDT、666)在全球曾大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我国政府从1983年禁止使用此两种农药,但由于该类农药具有半衰期长,不易分解和亲脂性等特点,造成在人体脂肪内长期蓄积.80年代初有关专家预计,在我国有机氯农药(DDT、666)停用15~20年后,人体内的蓄积水平才可能降到某些发达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
六氯环己烷(HCH),俗称六六六,是环己烷的1,2,3,4,5,6-六氯代衍生物,属于卤代烃类。用作农药。它包括α-、β-、γ-、δ-、ε-异构体,其中γ-六氯环己烷是最重要的异构体,并且是该杀虫剂的活性成分,俗称林丹。
工业品六氯环己烷是通过在光照下将氯气通入纯苯中而制备的。这个过程得到的是六氯环己烷各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可以通过利用各异构体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将高含量的γ-异构体提取出来。
工业品六氯环己烷的组成大致为:α-六氯环己烷(55–60%,甲体)、β-六氯环己烷(5–14%,乙体)、γ-六氯环己烷(12–16%,丙体)、δ-六氯环己烷(6–8%,丁体)、ε-六氯环己烷(2–9%,戊体)、七氯环己烷(4%)、八氯环己烷(0.6%)。 六六六是指六氯环己烷C6H6Cl6,由苯加成而得,而不是氯取代苯环上的所有氢得到的C6C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