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赔款问题
《南京条约》赔款洋银2100万元,这个是指西班牙银元
《天津条约》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赔偿法国白银200万两(北京条约对其进行了补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这个是指
《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其中,《南京条约》中的是西班牙银元,其余条约指的都是清朝的普通白银。
《北京条约》之所以增加《天津条约》中的赔偿金额,是因为清朝的白银大量缩水,白银含量有原来的80%降到30%。
《马关条约》签订时清国一年收入8000万两,所以赔偿日本的2亿两白银,是找列强借的。
《辛丑条约》的特点就是,清国可以“按揭”,分39年还清。
几个条约中的赔偿金额之所以越来越大,主要还是因为清朝的白银中的银含量越来越少。
Ⅱ 在中国近代屈辱史中, 清政府同英法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共赔款多少白银
《天津条约》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赔偿法国白银200万两(北京条约对其进行了补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Ⅲ 天津条约中清政府赔偿白银数为多少
《南京条约》为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折合1491万两白银;
《中英天津条约》为清朝赔偿英国四百万两;
《中法天津条约》为清朝赔偿法国二百万两白银;
中英《北京条约》为增加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也就是又赔了四百万两;
中法《北京条约》为清朝批准中法天津条约,赔款增为800万两,也就是又赔了六百万两;
《马关条约》为中国支付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约3亿日元),赔偿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
《中日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条约》(《辽南条约》)为清廷须缴付日本三千万两“赎辽费”作为补偿;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中国共付各国战争赔偿四亿五千万两银,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为四厘,由中国的关税和盐税来偿付,若包括利息支付则高达8亿5千万两,后根据协议,赔款部分免除与废除,最终合计赔款6亿5千万两;
中日《北京专约》为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十万两,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银四十万两(而非赔偿兵费);
中英《烟台条约》为清政府对马嘉理事件及以前中英之间的案件各赔偿20万两白银,也就是四十万两;
《中俄伊犁条约》为中国向俄国赔偿白银280万两;
找到的这些共计91611万两白银(以最终赔款算)。
Ⅳ 从鸦片战争起清政府一共赔款多少
清政府一共赔偿了列强多少钱?
1841年中英《广州和约》,赔偿英国630万银元,约404万两白银。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约等于1470万两白银。
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续约》,赔偿英国670万两白银。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赔偿英国400万两白银。
1858年中法《天津条约》,赔偿法国200万两白银。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赔偿英国1300万两白银。
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赔偿法国800万两白银。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赔偿英国20万两白银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赔偿俄国900万卢布,509万两白银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1895年中日《辽南条约》,赔偿日本3000万两白银
1901年中八国联军《辛丑条约》,赔偿4.5亿两白银。赔款年息为四厘(4%),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9亿8223万8150两)。
以上加上利息共计近13亿两白银,这也仅是这几个着名条约的赔款数据,如果全部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加起来,数目惊人。这些巨额赔款让大清王朝财力亏空,不得不向列强银行贷款。这些钱扩充了列强的队伍,这些钱加重了国民的负担。日本凭借着从清政府拿到的2.3亿两白银作为军费,迅速的成为军事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对德、奥宣战后,停止支付对这两国的庚子赔款。同时沙俄宣布暂停“赔款”缓付5年。1924年5月,苏联宣布放弃庚子赔款。1924年底,美国政府宣布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把余下的所有对美赔款全数退还。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除苏联外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实际上中国政府仍必须征收对美、英、日、法、比、意、荷、挪威等国的赔款,支付给这些国家把持的管理委员会。直至赔款支付到1938年时终止,实际共支付赔款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6亿5237万)余两,折合银元则约为十亿元。
Ⅳ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天津条约》的影响: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束。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史荣椿战死。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
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承德。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中国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
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见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中国赔偿巨额赔款,丧失大片领土主权。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