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德军能在二战前期迅速击溃波兰和法国双方兵力对比如何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两天后,英国履行了之前答应维护波兰领土完整的承诺,向德国宣战。之后法国也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在当时许多欧洲人心目中,波兰算得上是一个拥有较强实力的国家,即使它无法打败德军入侵,但至少也能将德军拖入持久战的泥潭之中。然而令英法两国政治家都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个月时间,波兰就已被彻底击溃。
在二战爆发前夕,波兰的指挥官们仍深信骑兵冲锋的价值。他们没有装甲师,没有摩托化师,却一直维持着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这种军事思想几乎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另一方面,法国在武器装备上并不逊于德国,但他们却无法将其组织成为一个整体。比如法国拥有的坦克数量比德国还要多,但法军指挥官们却将坦克当成是步兵的辅助,将坦克分散在密集的步兵之中。这与德军利用坦克集群作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无论是波兰还是法国,陆军部队都缺乏空军的支援,所以使得战场局面变得更加糟糕。波兰因缺乏工业基础,因此无法发展空军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法国却是由于陆军话语权过强,从而限制了空军的发展。结果等到战争爆发时才发现,德国空军在法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
因此,波兰被击溃除了军事思想落后外,自身实力不足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原因。而法国被击溃的主要问题则都是出在他们自己身上。明明手里有一副“好牌”,却因“牌手”水平太差,结果打成了“烂牌”。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㈡ 一战中德国对法国的作战情况是怎样的 越详细越好
主要是闪电计划和施里芬计划,主要的重点如下: 施里芬计划的主旨就是在德国陷入战争时迅速击败法国,使得德国避免陷入与法俄的两线作战 详细介绍: 施里芬的计划(Schlieffen Plan) 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罗斯、西面的法国与海上的老牌强国英国。对于陆军而言,欧洲战争意味着同时与法国和俄国作战。因此,参谋本部研究的课题便是如何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瓦德西曾经于1887年提出固守西线,集中力量打击俄罗斯的战略方案,为俾斯麦所否决。 施利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利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利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利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施利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利芬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之后,施利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利芬计划”的基本雏形。此后,在任期内,施利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1905年12月,施利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利芬计划”终于成形。 “施利芬计划”的主要目标自然是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为抵御德国进攻,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开始,经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堡垒,仅仅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留有豁口以通法德边境,并在豁口的两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利芬计划”的中心与重点,便是如何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 “施利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利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施利芬计划”要求右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国军事力量的充分动员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彻底击败法国。 闪电战可以概括为集中使用俯冲轰炸机、装甲集群、炮兵等,利用强大的火力和突击力作战的一种作战方式。 详细介绍: 1、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任何部队。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逐渐成熟。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 2、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的推进速度。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 3、无线电——当法国在1940年时甚至还没有装备无线电时,德国就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无线电使得德国的闪电战指挥官们能够与他们的部队一起快速推进,并亲眼观察战场,充分掌握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从而更好地运用他们的部队,而不是站在地图前坐失良机。无线电也让德国的高级指挥官能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效地掌控庞大的机动部队,使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和高效率的统一指挥成为可能。 4、灵活性——德国装甲指挥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线行军。他们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反应快速的空中支援赋予他们足够的战术自由,这使得他们能够犹如洪水泻地般选择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线推进,或者通过他们强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来打开一条通道。这同样能够使他们遭受尽量少的伤亡,从而保持他们高效迅猛的穿插并向更深处推进。 5、主动权和突然性——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快速推进部队的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和对敌领土的狂轰滥炸能够轻易地使敌人陷于休克状态。持续的突然袭击会带来更大的毁灭性破坏,正如德国人在战争中做的那样。他们快速包围大规模的敌军,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使敌军瓦解和失去斗志。 6、简单明了——闪电战没有任何复杂晦涩的东西。它是一个简单的战术,现代武器的革M——坦克,飞机,无线电,使得它的实行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其他武器和战术的融入,使它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有了拥有骑士精神的指挥官像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有了经过严格训练拥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有了出色的武器如四号坦克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德国才能够通过闪电战取得惊人的胜利。 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国终于遇到了棋逢对手的装甲指挥官,例如巴顿和朱可夫。他们的坦克也在可能是二战中最好的坦克的苏联T-34面前相形见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遇到了超级战术支援机,像二战中装甲防护最佳的伊尔-2对地攻击机,还有再往后的美英新型的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7、空中优势——这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敌人拥有空中优势,那闪电战就不可能实行了。就如隆美尔和其他德国指挥官在战争后期所面对的局面。 8、后勤——这是另一个关键的从属因素。德国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个因素,而最终使部队陷入瘫痪。德国人善于在相对较小的范围,较短的时间和良好的天气条件下发动闪电战,如入侵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但是当1941年他们进攻苏联时,苏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道路情况和恶劣的天气使他们在后勤上的缺陷显露无遗。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德国人还在大量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这使得他们的步兵和补给跟不上坦克的推进速度。运输机本来也能对部队的后勤保障起到帮助,但是在对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中德国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后来为避免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队投降而进行的自负且无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动中更多的运输机白白损失。 除了传统的对行进中的部队的食物,水和弹药的补给,坦克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这个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不断加深,并使德国的装甲部队陷入瘫痪。德国后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术上非常复杂,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的燃料。很多重型坦克的损失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非敌人的炮火。所以闪电战需要的不只是坦克,还需要它们有极高的可靠性,足够长的行程,并且伴随有各种辅助卡车。德国忽视了战争华丽舞台背后所需要的幕后支持,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惩罚。在战争后期苏联军队改进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系统使他们的坦克能够不停顿地连续推进数百英里,有时甚至能够在行进中加油,这当然要归功于他们车辆的技术上可靠和简洁。
㈢ 二战时期德军如何打下法国的
过分相信马其诺防线 而且对战争准备不足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 法国人相信比利时啊 周边的小国没这么快崩溃的 就一直悠栽着 真等到德军进行闪电战了 法国很快就崩溃了 投降 傀儡政府 这可说是法国的国耻了
㈣ 二战时,法国为何38天就被德国轻松打败了吗
作为西方世界的老大哥之一,法国一直都是欧洲的陆军强国。在二战开始之前,虽然法国陆军已然没有了拿破仑时期横扫欧洲大陆的霸气,但他们仍然拥有300多万精锐正规军和不计其数的飞机坦克,军事实力比德国都要强上一筹,是名义上的欧洲第一陆军强国。
然而,在二战初期,强大的法国陆军却被德国人打得满地找牙,仅仅开打38天就只能被迫投降。
绕过马其诺防线的德军
三、法国国土面积较小
从古到今,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战争,国土庞大的国家始终是保有优势的。国土面积小的国家,哪怕实力再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直接被灭国。而那些国土面积庞大的国家,相对来说,容错率较高。就算是国力羸弱,也可以厚积薄发,利用辽阔的土地与敌人展开持久地长期斗争。这就是所谓的“以空间换取时间”。
法国本来就是国土面积比较小的国家,由于一开始就在战争策略上出了问题,结果导致了前期的大溃败。如果法国国土面积够大,像苏联那样,能够利用广阔疆域展开层层阻击。那么凭借法国当时的陆军实力,不说击败德国,起码绝不会那么快就灭国。
㈤ 二战中的法国为什么这么快就被德国打败
1940年6月22日,法德签署停战协议,德国取得了法国战役的胜利。法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轴心国从身、心双方面彻底占领的世界强国。眼看着法国失败,以英国为首的同盟国同仇敌忾,彻底抛弃了想要和平解决欧洲争端的幻想,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高潮。
1.法国战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悍然入侵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幕。9月28日波兰首都华沙守军12万人投降。10月6日,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这是德军“闪电战”的第一次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那以后,德军在欧洲所向披靡,先后征服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最终剑指法国。严格来说,德军进攻法国,是与进攻荷兰、比利时同步进行的。
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法国和荷兰、比利时等国家,整个战役可分为2个阶段:一是5月10日德军部队进攻比利时,吸引英法等同盟国军队主力北上前往预定的防线迎击,而其真正的主力装甲部队则穿过防御松散的阿登山区,插入盟军后方,切断补给与通讯并围歼盟军,最终催生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历史事件,仅有34万盟军官兵撤回英国本土。二是从6月5日开始德军从法军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的守军,并南下进攻。法国政府被迫迁至波尔多,巴黎设为不设防城市,并在6月14日被德军所占领。6月17日法国新任总理菲利普·贝当发表停战宣言,6月22日,与德国签署不平等的停战协定。根据协定条款,德国将占领法国北半部以及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法国军队将被解除武装并予以遣散,法国将支付德国占领军的费用,所有的德国政治难民将交还给德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比利时、荷兰,英法联军投入战斗,西欧战役打响。但是素有欧洲大陆第一强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成功拖住德军四年之久的法军,在二战中仅支撑了50作天就放弃了抵抗,于1940年6月22日晨,在巴黎郊外贡比涅森林福煦元帅的专车上与德国代表团签订了>。根据停战协定,法国将大半的法国领土,所有大西洋岸的口岸基地,重要的工业和富饶的农业区交给德国占领,而法国维希政府只保留南部法国与法属北非的殖民地,由维希法军进行管理,并不许通敌。
针对法国海军,协定第八条更是直接规定:法国舰队除为了保卫法国殖民地利益及维希控制的领土而留置那一部分外,应一律“在指定的港口集中,并在德国或意大利监督下复员或解除武装。”希特勒之所以没有直接征用法国的海军力量,一方面考虑到法国民众非常强烈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大片的法属北非的殖民也需要力量去防守。与其自己派兵,不如让法国人自己来守。他并不害怕维希法军投降盟军,国为他手里握有重大的砝码,那就是留给法国人自治的半个法国疆土。根据这条协定,法国海军——这支世界第四大海军,主要集中在土伦、阿尔及尔、奥兰港和卡萨布兰卡等几个港口。它的不幸,也由此开始??
这时的法国海军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尚未施展拳脚,就已经没有了敌人,也失去了盟友,何去何从的问题困扰着法海军的灵魂人物达尔朗海军上将。为了法国的军舰上还能飘扬法国的军旗,为了保留法兰西的半壁江山,也为了法国人最后残存的尊严,他选择了服从维希政府,驻守法国南部港口及北非殖民地。
而更具有讽刺意味,或者说是希特勒的恶趣味的是,他们停战协定签字仪式是在法国小镇贡比涅的一节火车车厢里进行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就是在这节车厢内,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希特勒认为德国曾在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也必须让法国人尝到这个滋味。
㈥ 二战初期,法国为什么那么快就被德国击败
11 月17 日,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在巴黎开会,通过了“D 计划”,这个计划规定万一德国取道比利时发动进攻,就要法国第一军团和第九军团与英国远征军驰往比利时,到达在代尔和缨斯两河沿岸从安特卫普,经鲁文、纳缪尔和纪韦到梅济埃尔的主要防线。几天之前,法国和英国的参谋总部在同比利时总司令部召开的一系列秘密会议中曾得到后者的保证:要加强这条战线的防御措施,并在这条战线上大力抵抗。但比利时还迷恋着中立的幻想,仍旧希望也许可以不必卷人战争,因此不愿采取更多的措施。英国的参谋长们认为,德国一旦开始进攻,就来不及把盟军调动得那么远,但他们在甘未林将军的催促下,终于同意了“D 计划”。 11 月底,盟军又增加了一项计划,把亨利·季劳德的第七军[718]团开到英吉利海峡沿岸,如果荷兰受到进攻,就在安特卫普以北援助荷兰。这样一来,德军企图横扫比利时——或者还有荷兰——从侧面进击马奇诺防线的打算,从战事初期起就会遇到全部英国远征军、法军主力、比利时20 个师和荷兰10 个师的抵抗,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支在人数上与德军势均力敌的军队。 为了避免这种正面的冲突,同时为了使急忙挺进到这么远的英法军队陷入圈套,西线伦斯德率领的A 集团军的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原来姓刘文斯基]建议彻底改变“黄色方案”,曼施但因是一个富有天才和谋略的军阶较低的参谋军官,到了冬天的时候,他终于克服了勃劳希契、哈尔德和其他将领的最初反对,使自己的有胆识的主张上达给希特勒,曼施坦因的建议是:德国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用庞大的装甲部队突破阿登森林,然后在色当的北方跨过缪斯河,突入开旷地区,直趋海峡上的阿布维尔。希特勒向来喜欢大胆的甚至轻率的设想,因此他对这个计划也甚感兴趣。伦斯德之所以毫不犹疑地推荐这个计划,不仅是因为他相信它,而且还因为如果执行这个计划,他的A 集团军就可以在进攻时担任主要任务。由于哈尔德个人讨厌曼施坦因,以及在一些比曼施坦因军阶较高的将领们中存在着某种职业上的妒忌,曼施坦因在1 月底被调去指挥1 个步兵军。尽管如此,他在2 月17 日柏林招待一批新任军长的宴会上,还是找到机会亲自向希特勒陈述了自己的打破正统的观点。他认为,用一支装甲部队突破阿登森林,一定可以出其不意地给盟军以沉重的打击,因为他们的将领像大多数德国人一样,很可能认为这个多山的森林地带不适于使用坦克。德军右翼进行佯攻,就可以使英法联军慌乱地驰赴比利时,然后,在色当突破法军的阵地,再沿松姆河北岸直趋英吉利海峡,这样德军就可以使英法联军的大部和比利时军落入罗网。
㈦ 德国在二战中为什么轻而易举的就打败了法国
1、因为法国根本没有想到德国会对他们发动战争,所以根本没有备战。
2、所谓的“马其诺防线”,所谓的“第一陆军强国”,所谓的“英法联军”都是用来吓唬德国人的。有这三个吓唬人的工具,他们坚信德军不会对他们发动攻击
3、英法想方设法就是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联,指望苏德两国拼个鱼死网破,他们好渔翁得利。
4、当年英法实行着名的“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不断违反一战后各项国际条约,不断扩军备战。对于德国入侵英法的各个盟国:捷克、波兰等,都是持纵容态度的。只要德国一步步向苏联接近,英法就乐见其成。
5、德军初期的胜利,就在于突然性,战术突然,战略也突然。所有国家都认为苏德要开战了,结果,德国进攻西欧。当所有国家都认为德国会进攻英国本土的时候,德国却向千里之外的苏联发动的全面攻击。
6、正是因为突然性,一切举动都异于常人,所以所有的国家都没有防备。法国的悲哀就在于国土太小,没有回旋的余地。苏联没有亡国,就是因为国土面积大,回旋余地大。而且斯大林意志无比坚强,法国的领导人乐于享受,很快就投降了 。
㈧ 1940年,德军是怎么打垮法国的
简单来讲,德军吸取了一战正面强攻的教训,希特勒采用的曼斯坦因的镰刀计划,放弃正面强攻马奇诺防线,利用装甲部队快速机动的特点,攻击防线薄弱的阿登山区,分兵两路,一路侧面迂回包抄英法联军后面,另一路占领法国大西洋沿岸。
一战合围英法联军主力,摧毁了法国抵抗意志,一个月法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