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时候是谁建的国家
法国,在罗马时代这个地区叫做高卢,被着名的凯撒所征服成为罗马的行省,罗马灭亡后,日耳曼人的一只法兰克人征服并定居于此地,和当地人融合,后来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人国家被称为墨洛温王朝。
8世纪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篡夺了王位,建立了卡洛林王朝,也就是着名的查理曼帝国。 后来他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分为西法兰克帝国,中法兰克帝国,和东法兰克帝国,后来这三个国家渐渐演变为法兰西国家,意大利国家,德意志国家的主体。
当然具体的情形没有那么简单,而且领土王室也都变化很大,比如现在的德国,在中世纪早期曾经是着名的神圣罗马帝国,但是后来封建割据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世纪晚期,德意志只是个地理概念,意大利情形也是类似,也只是个地理概念,不过由于当地居民人口成为较为单纯,基本都是同语种同民族,所以后来有成为统一国家的潜力。
② 了解法国历史和法语的~!帮忙!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谈谈法语、文学和法国文化。
一谈到学习外语,专家们就建议连同文化一起学习。其间的必要和好处,我想大家都听过看过不少。我是
一名法语爱好者,不是专业法语生。在这里,谈论法语方面的有关知识,在众多法语高手和专业者面前,
简直是班门弄斧。但是,出于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热爱,并曾选修过《法国文学简史》。加之平时看过《
法语简史》和《法国简史》。所以,才开设了这样一个专栏(恐怖,我居然成专栏作家了。嘎嘎!)。学
习讨论法语和法国文学,兼文化。
文化是一个泛泛的概念,需要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给予体现。所以,本专栏准备花20
周(Vingts semaines)时间,每周讨论一个话题。主要资料来源有2处:一是湖南教育出版署出版的《法
语与法国文化》;一是外研社出版的《法国文学简史》。故手头上有这2本参考书的同学、朋友,大可不
必浏览本专栏内容,参加讨论就可以了。
Ben! 言归正传。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主题是:法兰西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史前——8世纪)
法国位于欧洲大路西部,境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
、生息,留下了许多遗迹和文物。古代的腓尼基人(les Phéniciens)、迦太基人(les Carthaginois)
、希腊人(les Grecs)和罗马人(les Romains)都曾来这里活动。有些部落,如凯尔特人(les Celtes
)、西哥特人(les Visgothes)、法兰克人(les Francs)、诺曼人(les Normands)等,与当地的居
民一起,劳动生息,改造自然,创造处灿烂的法兰西文化,融合成勤劳勇敢的法兰西民族。
为什么古代法国被人称之为高卢(la Gaule)呢?大约公元前8世纪左右,源于德国西南的凯尔特人经莱
茵河进入法国,后又来到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于公元前5世纪抵达大西洋沿岸和法国南部,他们征服了西
南部的伊比利亚人(les Ibères)、中央高原的阿奎丹人(les Aquitains)和东南部的利古利亚人(les
Ligures),并与他们杂居融合。古罗马人把凯尔特人称为高卢人(les Gaulois),把高卢人居住的地方
称为高卢。古代的法国成为高卢,就由此而来。这些凯尔特人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还创造了被后人称
之为拉登文化(la Têne Culture)的铁器时代。
在罗马征服高卢之前,高卢约有60个小民族。被称为“邦”。法国现在有些城市就源于高卢时期,是以高
卢当时的一些部落的名字命名的。例如巴黎(Paris)、亚眠(Amiens)、南特(Nantes)、普瓦提爱(P
oitiers)、图尔(Tours)的名字就分别来自Parisii, Ambiani, Namnetes, Pictavi, Turones。
从公元前约1000年起,高卢社会的阶级分化就逐渐明显。自由民由贵族、特洛依德僧侣(les Druides)
和平民组成。特洛依德(le Druidisme)是高卢人的宗教(即古老的凯尔特人所尊奉的宗教。如果大家玩
过暗黑这个游戏就应该知道),它在高路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58年,罗马元老院派遣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恺撒(Julius César)率军远征高卢。(这个恺撒,就是
那个野心勃勃,当上皇帝之后被暗杀的独裁者。能文能武。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特别显示出其简明而有
有力的文笔。那么,这句话是什么呢?)【问题1】
恺撒在高卢征战近10年,“约100万人被杀,近100万人沦为奴隶。”从此,高卢纳入罗马的国家版图,沦
为罗马的一个省,揭开了高卢历史新的一页——罗马时代。这是法国文化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公元前44年,恺撒被共和派贵族暗杀身亡,他在政治上的继承人奥古斯(Auguste)都任国家元首。继续
维护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保障罗马帝国各行省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后来到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奴隶社会的废墟上,高卢地区由日耳曼任先后建立了西哥特王
国、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如果玩过帝国时代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哦。)
从此,法国开始了它的封建社会的历史。
高卢人原来只信奉原始的特洛依德教。罗马吞并高卢后,慢慢的将基督教推广到各个地方。到了公元4世
纪末,罗马政府命令关闭一切非基督教神庙,从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其实,基督教原来也
是收罗马帝国的排斥的。后来,由于基督教所推崇的奉献精神被罗马统治者利用。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
tin Ier le grand)于公元313年宣布自己为基督徒并颁布米兰赦令,由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在教
会工作的人员被称为“教士”:missionaire(传教士)——pasteur(牧师)。即人民是“羊群”,羊群
只能听从牧羊人的管制。
刚才曾经提到罗马帝国是奴隶制社会,后来为什么会说是日耳曼人建立了封建制社会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法国这片土地上所经历过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公元前1000年前,凯尔特人与当地人融合,形成前面所说的拉登铁器文化。语言是部落语言。
第二次:高卢划入罗马板块。融合的过程当中,高卢人的原始文化与罗马奴隶文化互相吸引,逐渐出现了
讲拉丁语的高卢—罗马人,最后拉丁语以其优势逐渐取代了高卢语。
第三次:4至5世纪,西北欧的日耳曼人大举入侵,引起了高卢境内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随着罗马帝国的
瓦解,高卢地区出现了上面提到的3大王国。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法兰克王国。最终由丕平(Pépin)家族中
的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在墨洛温王朝(la dynastie mérovingienne)末期征服了其他一些王
国。
这个马特,有2个儿子。小儿由于个子矮小,有个绰号叫矮子丕平。他也有2个儿子,其中有个叫查理曼(
Charlemagne Ier,768-814),其统治期间,历史学家称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这个人眼见卓越,不仅是一位置身于马背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一位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下周
要讲到的法国独有的武功歌(一种文学体裁),就有很多是称颂查理曼大帝的。在查理曼的治理下,社会
获得进一步发展。民间语言使用的是一种通俗拉丁语。当然,在修道院里。修道士还学习古典希腊文(le
grec classique)和古典拉丁文(le latin classique)。
一般而言,这些是法国古代史。
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卢人们一起生活时所使用的语言——古法语(l’ancien fran?ais)是如何起源和
发展起来的。
③ 古代法国王室是如何的凶残
16世纪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是凯瑟琳德美第奇最宠爱的儿子,他具备两位国王哥哥(弗朗索瓦和查理)所缺乏的许多王者品质:优雅高贵、智慧敏锐、写作与演说的天分、对艺术的鉴赏力,虔诚的天主信仰与身先士卒的勇气。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或许能成为一代明君。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即位刚刚两年,纳瓦拉的亨利与孔代亲王便先后从巴黎出逃。这两位改宗者一旦脱离了国王的监控,便立刻宣布拨乱反正,重回新教信仰。
亨利三世被雅克克莱蒙特刺杀
虽然亨利三世的卫兵终于反应过来,当场诛杀了刺客,但为时已晚。当天经过御医诊治,似乎国王的伤势并不致命。但亨利三世已经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他召集了全部大臣到自己床边,要他们发誓在他驾崩后效忠纳瓦拉的亨利。第二天清晨,瓦卢瓦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也去世了,此时距离吉斯公爵的被杀还不到一年。据说,因为群龙无首,围攻巴黎的王家军队自此做鸟兽散,而巴黎市民对国王的被害弹冠相庆,甚至称其为神迹,而把刺客雅克当做殉道者。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④ 法国古代史是怎样的
远古时期,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迄今为止已在法国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各个时期相当系统的人类文化遗迹,包括30~40万年前的人类颌骨化石,法国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约2万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动物壁画,法国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坟,以及各种式样的生产工具与艺术创造。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尔特人自中欧山区迁居于此。罗马人把该地称为高卢,把当地居民称为高卢人。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影响了高卢的发展。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国。
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与罗讷河流域建立王国,不列颠人占领今日的布列塔尼。
451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领下入侵高卢,后被罗马与蛮族(包括法兰克人)联军击败。高卢完全被蛮族诸王控制。公元5世纪后期,定居在默兹河与埃斯科河之间的法兰克人,在国王克洛维(见法兰克王国)率领下大举西侵,先后击败罗马军事长官西阿格里乌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
481年法兰克人占领了除勃艮第王国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卢,并移驻巴黎,建立法兰克王国。
该时期包括两个王朝: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墨洛温王朝是法兰克王国的第1个王朝。
公元481年墨洛温之孙克洛维击败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势力,正式建立该王朝。8世纪初,东法兰克与西法兰克之间的争夺尤烈。东法兰克宫相查理在北方恢复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击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统一法兰克王国。751年,他的儿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继承王位。在他统治期间连年出征意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区,到800年,他已把过去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欧广大地区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并由教皇为他加冕,查理曼成为西方皇帝。
从克洛维到于格.卡佩的500年间,蛮族入侵、内外战争连绵不断。封建自然经济的盛行,领主权力的扩大,贵族离心倾向与独立性的加强,造成长期生产落后、封建割据与国家不统一的局面。[4]
中世纪中期,法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人口逐渐增长,至14世纪20年代,约达1600万。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了自治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他们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国内的经济联系,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地只限于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各大公国、伯国恃势割据,俨如独立王国。腓力四世统治时期(1286~1314年)加强吏治,整饬军队,因坚持向教会征收财产税与教皇发生冲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后,因卡佩家族嫡系无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承王位,建立了瓦卢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1358年,巴黎北部又发生了扎克雷起义。战争后期涌现出民族英雄贞德,虽然她被出卖遇害,但民族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阻挡。1453年“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而告终。到15世纪末,最后几块贵族领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西永也并入法兰西王国的版图。
这一时期是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后半期在法国历史上称为“旧制度”。
从16世纪起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使法国对外贸易的重点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从17世纪起法国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扩张殖民地。
16世纪上半叶,英法百年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瓦卢瓦王朝的法兰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发动了侵略意大利的战争,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争夺德法边境土地,从而揭开了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长期争霸斗争的序幕。
1559年意大利战争结束,法国取得加来和梅斯、图尔、凡尔登3个主教区的统治权。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个国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继位后极力恢复和平,休养生息,其后经过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马扎然的整顿,到路易十四亲政时期,法国专制王权进入极盛时期。
路易十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力削弱地方贵族的权力。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同时,路易十四与哈布斯堡家族的长期战争,使法国东部边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专制王权日趋衰落。
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资产阶级日益感到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愈来愈不相称,他们对关卡制度、行会条例和不公平的征税制度极为不满,特别反对贵族和教士的特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他们抨击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传播科学知识,宣扬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国封建制度陷于严重的危机。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它结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开始了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时期。法国大革命以来近200年的历史可分为3个时期:
从法国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这个时期可称为“革命的世纪”,在这82年中共进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1789~1794年,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起经过君主立宪制、吉伦特派共和国和雅各宾派民主专政 3个阶段。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废除,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被击溃。在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时刻,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对罗伯斯比尔的各派力量联合起来,发动热月政变,颠覆了雅各宾派的统治。
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拿破仑称帝,改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取消民主自由,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民法典》,从法律上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对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拿破仑一世对西班牙和俄国的侵略战争遇到强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联军打败后退位,1815年3~6月,拿破仑一世再次当权“百日”,终于在滑铁卢彻底失败。
1814年复辟王朝的路易十八颁布《宪章》,保证不改变大革命确立的经济秩序和资产阶级自由权利。
1820年,王党极右分子当权,背弃《宪章》,激起资产阶级自由派和人民群众的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权落入大资产阶级手中。
1830年,工业革命在法国兴起,掀起建筑铁路热潮,30~40年代,工人运动如里昂工人起义、共和运动、民主运动此伏彼起,最后汇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的革命使资产阶级各个阶层都参加了政权,与此同时,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资产阶级的恐惧。1848年6月,巴黎工人举行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迷信当选总统。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翌年称帝,为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第二帝国统治的18年中,工业革命取得巨大进展,从60年代起共和运动、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持续高涨,1870年9月初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的溃败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巴黎人民从1871年初起就呼吁建立公社,继续抗战。第一国际巴黎支部的左派领导人与工人联合起来,成立了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在人民支持下夺取政权。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在阶级力量对比过分悬殊的情况下,巴黎公社旋被镇压。
1870年后,法国经济有所发展。1900年~1913年,垄断组织相继出现,银行资本的集中尤为突出,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输出国。
普法战争后,法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准备对德复仇和进行殖民扩张,法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与俄国缔结军事同盟,1904年又与英国缔结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虽然是战胜国,收复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德国一些殖民地,但损失惨重。战后经济严重困难,政局不稳。
1914~1940年,内阁变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国、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鲁尔矿区。
1924年激进社会党与社会党组成以赫里欧为首的左翼联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莱统治时期,出现了暂时繁荣和稳定局面。
1934年2月6日,几万名法西斯武装暴徒藉反对斯塔维斯基贪污案,在巴黎举行示威,冲向议会大厦波旁宫。达拉第政府被迫辞职,共和制再度面临危机。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实行全国总动员。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但法国节节败退。
1940年6月22日,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
1944年8月在法国抵抗运动和盟军的打击下,维希政府瓦解。
从第三共和国覆灭到第四共和国建立,中间经历了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战斗和制订新宪法的斗争。
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运动迅速发展,1944年6月成立临时政府,团结国内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继续抗战,在同盟国和法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复巴黎,接着全国光复。
对于战后法国应建立什么样的共和国问题,各派政治力量意见分歧: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订一院制的民主宪法;戴高乐派要求削弱议会,加强总统权力;以人民共和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坚持恢复第三共和国时期的议会制度。
1946年1月戴高乐辞职。1946年10月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宣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通过几个复兴计划完成了设备更新。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在对外关系上,法国接受马歇尔计划,1949年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1957年根据《罗马条约》法国与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建立了西欧六国共同市场。
1959年1月,戴高乐总统就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开始。
1958~1969年戴高乐执政期间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959年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收回对法国舰队的指挥权,禁止美国使用法国基地。
1960年法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3年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
1964年,法国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军队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迫使该组织总部撤离法国迁往布鲁塞尔。
1981年5月,社会党人F.M.M.密特朗当选总统。
1981年6月,举行国民议会大选,社会党赢得55%的议席,从而成为法国第一大党。
1986年,3月国民议会选举,社会党受挫,出现了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左翼总统与右翼总理共处的局面。
1992年,于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997年4月21日国民议会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进行提前选举。地方选举则在3月已经进行。这一选举的结果产生了左翼和右翼的“并存”。
⑤ 在法国古代,贵族有那些礼仪当年的要求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 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2)服饰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
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
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3)餐饮礼仪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法国人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不吃肥肉、宠物、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法国人特别善饮,他们几乎餐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国人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
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习俗禁忌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花。对于菊花、牡丹、玫瑰、杜鹃、水仙、金盏花和纸花,一般不宜随意送给法国人。
法国的国鸟是公鸡,他们认为它是勇敢、顽强的直接化身。
法国的国石是珍珠。
法国人大多喜爱蓝色、白色与红色,他们所忌讳的色彩主要是黄色与墨绿色。
法国人所忌讳的数字是“13”与“星期五”。
在人际交往之中,法国人对礼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别的讲究。宜选具有艺术品味和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宜以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的广告标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关系的女士赠送香水,也是不合适的。
⑥ 谁能介绍一下法国从古到今的历史
法国之所以如此杰出和富有格调,是以内她有不寻常、多样貌的丰富历史。法国历史充满了对立。现在法国集权的一个样板,精心打磨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全球的典范。她同时也一直是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地方分化、地方分权、地方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特殊行为主义的坚强堡垒。 谈到法国的过去,是一部农民和农业的历史。因为这些根深蒂固的故事,遮掩了其他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的贡献。如同大多数的多元化国家,例如美国,法国就像个民族大熔炉,接连地接纳各种民族:早期的凯尔特(Celts)和罗马人;中世纪的日耳曼人和斯堪地那维亚人;20世纪的非洲人和亚洲人;断断续续来的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犹太人等等。这些族群组成并影响了今日的法国社会。
法国被认为是个陆地性国家,其命运和欧洲大陆有密不可分的关连。但事实上,法国拥有海陆两方面的优势,在海洋上有辉煌的成就。法国的海军和商业船队势力庞大,曾是北美、非洲、印度、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强权之一。
史前文明
从最早的人类史开始,每一阶段的法国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响当当的角色。在多尔多涅(Dordogne)地区以及比利牛斯山区发现的史前洞穴壁画,可追溯到两万年前,是欧洲最丰富的史前文化。
罗马人
凯尔特人发展出强势的“铁文明”( lron Age Culture)后,罗马人为好勇斗狠的凯尔特人灌输了集体意识。罗马帝国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21年时占领了法国靠地中海的区域,到了凯撒(Julius Caesar),才算真正征服了好战的凯尔特人。韦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领导凯尔特人英勇抵抗,但凯撒仍然在公元前52年于勃艮第的阿莱西亚( Alesia)获得最后胜利。韦辛格托里克斯虽败犹荣,成了民族英雄。随后的“罗马和平”(paxromana )为该地带来财富和繁荣。
法兰克人
公元四、五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罗马高卢人向弗郎奇亚(Francia)——法兰克国王投降。法兰克原本属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居住在罗马帝国外围,被罗马人称做“野蛮人”。他们在日益衰败的帝国中逐渐崛起。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时,法兰克族的一支墨洛温人(Merovingians)占领了法国北部,起势力渐渐往南扩大。该族的统治者洛维(Clovis),选择巴黎为首都,并于公元496年改信天主教,借此向笃信天主教的南方拓展势力。
夏勒马涅大帝
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子夏勒马涅登基,创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统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公元800年,夏勒马涅接受罗马教皇加冕(是罗马统治者结束后首位荣膺教皇加冕者)。随着封建制度的分崩离析,又有外族的入侵,像意大利北边的萨拉森人(Saracens)、中欧的马格亚人(Magyars)、斯堪地那维亚的诺尔斯人(Norsemen,亦称维京人Vikings),使得加洛林王朝注定要短命。公元843年签定的凡尔登和约(Treaty of Vern),将帝国分成三个部分:东法兰克的日耳曼王国、西法兰克王国——日后成为法国的历史核心,以及居中的洛赛瑞及亚(Lotharingia)。 公元987年,西弗郎奇亚(West Francia),后被人称做弗郎奇亚,落入于格卡佩(Hugues Capet)手中,建立了卡佩王朝(Capet Dynasty)。他的后裔一直统治着这个王朝到19世纪。
卡佩的势力范围非常小,其直接统辖的区域仅有环绕巴黎的法兰西岛,这小小的基地,岌岌可危地被全法国封建诸侯的领地和战争带包围着。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原为诸侯之一,在1066年的一次成功入侵后成为英格兰国王。建立的英格兰帝国,其疆域从苏格兰边界的特威德河畔贝里克(Berwick-upon-Tweed ),到比利牛斯山。卡佩王朝靠着战争、外交、联姻结盟或干脆诈骗耍赖,抵抗了英格兰的势力和统治。
十字军
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法国加入十字军行列,抢救沦陷在异教徒手中的圣地。路易九世甚至因十字军而死。卡佩王朝在13世纪势力已达法国西南部,在教皇授权下,十字军征讨了所谓的异教派阿尔比派(Albigensian)。此时,法国国王统治势力首次从北贯穿至南部的地中海区。
随着卡佩王朝的君主势力不断增强,经济活动也日渐繁荣兴盛。资金相继投入大教堂的兴建,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成为全欧洲模仿的对象。城市里出现了大学。皮埃尔•阿伯拉尔(Pierre Abelard)和托马斯•阿奎诺斯(Thomas Aquinas)任教的巴黎大学,旋即赢得响亮的声誉。
百年战争
到了公元14世纪初,经济开始衰退,而1348年爆发的黑死病则引发了经济大崩溃。黑死病夺走了全法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某些地区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后,才慢慢恢复到疫情未爆发之前的水准。瘟疫带给经济空前的打击。因劳动人口短缺,导致封建制度的衰落,领主被迫减轻农奴负担。在这重要的时刻,因为索讨法国领土不遂的英国,引发了“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War,1337—1453)。而一直要求自治的勃艮第竟与英国结盟。
法国在战争中老是很倒霉。例如415年着名的阿让库尔之役(Agincourt ),在强大的英国步兵攻势下,大小战役让法王们丢尽了老脸。到了15时机初期,法王简直毫无势力可言,国家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圣女贞德的号召下,于1429年或1430年时,法王终于抵挡了英国的攻势。贞德虽牺牲于英国和勃艮第人之手,但法王查理七世将英国人赶回到英吉利海峡彼端,他和继任者也平了勃艮第,夜1477年将其纳入法国。接着普罗旺斯夜1480年加入;布列塔尼于1491年加入法国。
文艺复兴
1494年,法王查理十三入侵意大利半岛,引发了意大利战争,一直持续到1559年。虽在意大利土地上开战,但法国侵略的目的,却是为了夺取统治德国,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皇帝”的名号。这场战争,或者可说是个僵局,为法国的经济和文化带来新局面。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为法王弗郎索瓦一世(Francois 1)工作。弗郎索瓦一世所推行的、雄伟华丽的宫廷文化的,对建筑的影响很大。其中最杰出的作品首推卢瓦尔谷地(Loire Valley),散布各处的眩目城堡从较新的尚博尔城堡(Chambord)、舍农索城堡(Chenonceau)到亚杰廉城堡( Azay-le-Rideau ),并对一些老城堡进行了扩建,如布卢瓦(Blois)。
宗教战争
文艺复兴同时也带来了宗教的改革。法国分裂成两派宗教势力,在公元1562年到1598年之间,新教徒(Protestants)和天主教徒之间的争战不下八次之多。这些战役相当激烈血腥,尤以1572年的圣巴多罗谬惨案(St.Bartholomew`s Eve Massacre)最为惨烈。在巴黎,约有2700人遭屠杀,这个数字比之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公元1792年到1794年)革命法庭所处决的人数还多。在法国其他城市,死难者超过二万人。直到亨利四世(Henry Ⅳ)——波旁(Bourbons)王朝的创始者,平了两教派许多战乱之后,以新教徒身份改信天主教,才将这场宗教战争画上句号。公元1598年颁布南特诏书(Edict of Nantes),两教派终于休战。
亨利四世除了有宽容的宗教胸襟,也相当注重战乱之后的社会福利。他的理想“每户佃农家锅里有鸡”令人永远深刻难忘,并为他赢得了“好国王亨利”(Good King Henry)称号。然而自17世纪20年代起,枢机主教黎塞留(Cardinal Minister Richelieu)和马萨林(Cardinal Minister Mazarin)相继掌权,为了打败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国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如此一来带给法国社会相当大的压力:在630年到1648年之间,人民税赋较以往升高了三倍之多。穷人心生不满,贵族不快,加上宗教摩擦,终于引发了暴动和叛乱。
太阳王
尽管危机四伏,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治仍在661年打下了基础。路易十四获得了多数支持,并开始他个人的统治。 “太阳王”统治时期是法国最长的一段历史之一,这一时期毁誉参半。凡尔赛的豪华成了全欧洲羡慕的焦点。也是路易追逐欧洲霸权和建立殖民帝国,例如加拿大殖民地的基地。
本时期也是法国文化史上最富创意的时期。笛卡儿(Descartes)、高乃依(Corneille)、拉辛(Racine)和莫里哀(Moliere)等大师辈出,在法国国力达到全欧颠峰之时,文化也成就了灿烂丰富的“伟大时期”(Grand Siecle )。然而自17世纪80年代起,路易十四开始和英国及荷兰作战。1685年废除南特诏书,对新教徒进行镇压,更加重了社会问题。
启蒙运动
17世纪的文化成绩,重心在凡尔赛;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加入了中产阶级,并融入了贸易和工业制造等活动。沙龙、咖啡馆、学院、小说、期刊、报纸、共济会(Masonic lodges)以及政治性社团等组织激增,发展出都市人文文化,并批判守旧顽固的贵族阶级。这项法国启蒙运动是国际性的,许多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哲学家加入,成为荣誉成员,美国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也是其中的干将。相比之下,改朝换代的战争变成原始和残酷的举动。
启蒙运动鼓吹了自由和社会改革,这些都是君王们未曾尽力而为的。王室负债累累,虽然百年来经济一直相当繁荣兴盛。在外交上,与商业劲敌英国大唱反调,借此维持欧洲各国间的平衡关系。这样的政策从路易十四于1688年结束战争后,一直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被打败为止。
然而整个世纪以来,法国的任何斗争都失利,惟一例外的是协助北美脱离英国殖民的独立战争(公元1775年至1783年)。战争的巨大花费使法国几乎落败,经济的危机,加上18世纪80年代开始农产歉收,把法国推向比改革更激烈的境地—-革命。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播下了欧洲自由民主的种子。1789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神圣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建立了理想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准则,之后更影响全欧洲的跟进。1789年到1799年的10年间,总共出现了五种类型的政权:旧君主专制、君主立宪、独权共和(即恐怖统治)自由共和,以及最后拿破仑的军事独裁。
如果要问善良却无能的路易十六,为什么不做专制君王,却让自己成为严苛宪法下的统治者,恐怕他只能无言以对。路易十六的奥地利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极度反对革命,鼓励国王依靠贵族,而不是依赖新政。
法王在政权巩固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导致了法国向奥地利宣战。路易十六没有全力支持对奥战争,导致他在1792年被推翻,隔年元月被处决。当战事越来越危急,原来建立的共和体制也渐渐走向独权体制。
1793年初,法国几乎和全欧洲宣战。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虽倡导宗教的宽容,令人惊讶的是宗教竟成了斗争骨干。教会支持古老的君主专制,革命人士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反对宗教政治。
占领和殖民帝国的瓦解
20世纪的法国遭遇了两个沉重的打击:第一个打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个是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
1940年德国纳粹打败法国,并占领法国国土。先是占领北半部的法国,到了1942年,全法国都被德军占领了。有人做了卖国贼,和纳粹“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名将、犹太籍马赫夏•贝当(Marechal Petain)奉命领导维希(Vichy)政府。
逃亡至伦敦的戴高乐组成了反抗军,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联合共产党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动。1944年猛军登陆诺曼底,反抗军也多有收获,德军节节败退。战后法国组成第四共和国,首次允许妇女拥有选举权。然而“通敌合作”的痛苦仍记忆犹新,对国家忠贞问题时时萦绕在法国人民的心头。
殖民地的瓦解过程同样带给法国痛苦。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非和法属印度支那的独立运动,引发了法国的军事干预。1954年在中南半岛的尊边府之役(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法国战败,印度支那回到共产主义的越盟(Communist Viet Minh)手中,并使得法国自远东全面撤退。阿尔及利亚的内战甚至还威胁到了法国的政治稳定。
阿尔及利亚的战事带来了政治危机,促使戴高乐东山再起,出任第五共和国总统,大权在握。戴氏让阿尔及利亚独立,撤回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殖民者,借以解决政治危机。但却在地中海两岸留下了怨愤。
五月事件
除了政治的纷扰,20世纪的后半期,法国仍旧存在着许多棘手的问题。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国竟然能维持政治的稳定。戴高乐执政期间,政论家认为只有极右分子才能统领第五共和国。而事实证明,在创始者去世后,该政权仍能够延续下去。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当选法国总统,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从此之后,执政权就在左右翼两党人士间交替。
法国政权首度出现危机是在1968年发生的既不寻常又无法归类的“五月事件”(May Events)。学生、工人和自由派分子几乎推翻戴高乐政府。在第五共和国成立40周年时人们回顾历史,戴氏政权已成了18世纪以来,法国历史上第二长命的政权,次于被低估的第三共和国。
欧洲联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法国政治里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就是虎视眈眈的德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这段期间,法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对德国充满的敌意。但在大战之后,两国的有知之士推动法德两国合作。1951年成立的煤铁联盟(Coal and Steel Union),开启合作的大门,之后两国成为推行欧洲各项联盟的前锋,包括倡导使用共同货币的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这也是法国繁荣成功的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后,也展开了所谓“光荣的三十年”,法国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增长,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法国大革命。令人敬佩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空前的婴儿潮,带动了基本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各种商品和休闲娱乐大量出现,新富现象向传统的风俗和习惯提出了挑战。
虽然民意调查不时显示出了人民对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忧虑,但绝大多数的人仍认为法国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游的国家。巴黎,集政治与文化优势于一身(像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巴士底歌剧院the Opera National de Paris-Bastille、奥塞美术馆the Musee d’Orsay等),仍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其他省份的城市像里昂(Lyon)、蒙比利埃(Montpellier)、里尔(Lille)和尼姆(Nimes),也渐渐受瞩目。在千禧年的前夕,地方主义、多元文化和两性议题都让政治和文化的视野更加广阔。使我们能从各种角度去欣赏法国的风貌。
⑦ 法国发展史(详细点的)
法国发现的最早人类遗迹大约200万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凯尔特人在法国定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
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国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
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
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
法国作为欧洲五大强国之一,与其的历史根源性有很大关系,法国有着欧洲交通枢纽的优越地理位置,让它能快速的发展变强,但是由于法国的面积并不太美好,又被欧洲其它五大强国包围,所以实力一直很一般。
当欧洲逐渐从罗马崩溃的阴影中走出,当时阿拉伯帝国也在东方崛起,在近东重创拜占庭帝国,沿着北非攻占西班牙,入侵法国。
由于阿拉伯军队在普瓦提埃战役中败给法兰克王国,最终入侵欧洲的核心区的理想没有实现,攻占西班牙已经是阿拉伯帝国对欧洲扩张的极限了。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为欧洲带去沉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欧洲人带来了适合他们的重骑兵技术。
但是当时的重骑兵的昂贵开销,让法兰克帝国难以承受,于是分封土地分摊成本的封建主义在法兰西渐趋流行,以至于封建主之间相互争斗,弱化了中央权威,此时的法国分崩离析,而这种时刻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法国,法国周边的群狼正在等待法国的自相残杀,而后进行吞噬。
法国这个欧洲枢纽的位置早有多人贪慕,这次恰好给了这些国家机会,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在此刻发生了,当一个国家内部分裂外部入侵的时候,往往国家会放弃私仇选择大义法国就是这样,法国的统一也由此开始;
一个叫做勃艮第的态度影响了当时法国的统一,勃垦第是第一个愿意在英法战争中鼎力相助的诸侯,而后更多的诸侯加入进来,一起为法国而战,那一刻法国是统一的,是一心对外的。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重骑兵在英国长弓、火药、防御工事面前极其脆弱,而更强大的军事投入需要中央集权对资源的统一调度,这再一次让法国看到统一的必要性,这次法国的统一势在必行,因为法国人面对的外敌不仅仅是英国人。
由于法国兼具陆地与海洋国家的地缘属性,在维持一支海军抗衡英国人的同时,也要有一支庞大陆军面对来自欧洲大陆的竞争,法国面临的是多线作战,这种情况也迫使着法国政治朝着集权化发展。
⑧ 法国古时叫啥
“法国”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中的“Francia”,意指“法兰克人之国”。有关“法兰克”一词的由来,则有不同的理论:有指此衍生于原始日耳曼语中、意指“长矛”或“标枪”的“frankon”一字,因为该民族所用之投掷斧名称为“Francisca”。
另外,根据捷克历史学家大卫·甘斯所载,法国国名亦建基于“Franci”一称。此乃公元前61年、卡姆布里族(Sicambri)其中一任君王之名字,而此君王的主权一直延伸至莱茵河以西、远至斯特拉斯堡及比利时之地。
⑨ 古代欧洲法国最强盛吗
怎么说呢?
古代法国最强大应是查理曼大帝时期的法兰克帝国,8,9世纪左右
自此以后,法国一直是欧洲大国,而不是最强盛,当然了,因为有法兰克帝国的历史,所以法国人一直自视天朝,就像现在的中国人那样,什么都是自己最好
当然法国也的确拥有称霸欧洲的实力,从物质上看,简单的加法来看,法国一直是欧洲第一流的,但当对外的时候,影响力和实力往往低于预计的,也就是法国有一种伪强大的感觉,法国1500多年的历史里,他一直是欧洲数一数二最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时间最长,但似乎只有法兰克帝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可以君临欧洲,除了法兰克帝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外,每个时期总有一两个国家和法国鼎立,而法国通常并不占上风甚至经常战败
英格兰,奥地利,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德国轮流强大,几乎必与法国起冲突,因为法国是欧洲一直的强国大国,但纵观欧洲历史,法国对外并不强大,百年战争几乎灭国,与奥地利争利一直只在北意大利小打小闹,神圣罗马帝国最初的数百年里,法国势力几乎没有向东发展过,到了殖民时代,对着老对手英国,更是在优势资源下一败涂地,到了日不落帝国慢慢瓦解时,法国以为有收获了,但突然德国的出现,马上把它的梦终结了
你说的以法文为骄傲就是指法兰克帝国时期,当时欧洲新主宰,领土曾经包括意大利和德意志,8世纪初击退阿拉伯帝国的北非远征军(当时击退阿拉伯帝国的法军精良是后来整个欧洲中世纪都在热衷的重装骑兵,是中世纪重骑兵时代的开始,当然当时还不是夹着巨型骑枪冲锋这种愚蠢的作战方法),保住了基督文明(这个很重要,否则天主教早已消失,也不会有后来的十字军),此战法军以15,000人的代价消灭了伊斯兰远征军的375,000人,当时法国之于欧洲等于唐朝之于亚洲,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国名声如此之高,法国人对自身文明如此自豪
⑩ 有谁知道法国古代宫廷礼节
与英国、德国人相比较,法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从总的方面来讲,法国人在人际交往之中大都会表现下列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就一般而论,法国人在邻里之间虽然往来较少,但却又对社交活动十分重视。对他们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在日常生活里,法国人非常善于交际。即使与他人萍水相逢,他们也会主动与之交往,而且表现得亲切友善,一见如故。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烂漫。在外人看来,法国人似乎人人都是不知愁为何物的乐天派。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幽默风趣,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风花雪月,享受人生,男女情爱,都是早期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各国人中,法国人是最为着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还在国徽上明文写出。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崇尚自由自在,随意而为,偏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喜欢创造宽容轻松的气氛,反对外来干预。他们认为,自由就是可以去做法律禁止之外的一切事情。受此影响,他们虽然讲究法治,但是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自强,偏爱“国货”。在世界上,法国较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此后,它一直是强国之一,并且一度在世界上拥有面积最大的殖民地。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更是世人有口皆碑。在此影响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以语言而论,法国人懂英语的不少,但通常不会直接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因为他们认定,法语是世间最优美的语言。与法国人交谈时若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懂法语而又不同法国人讲法语,则会令其大为恼火。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骑士,曾经是法国贵族里的一个阶层。所谓骑士风度,指的是流传至今的用以规范骑士举止行为的一系列宫廷礼节。当今,骑士阶层与宫廷在法国早已荡然无存,但是骑士风度依旧为广大法国人所看重。骑士风度的核心之点,是男子对妇女的尊重与保护。在法国人看来,充当“护花使者”是男人的天职与荣幸。做不到这一点,男人就不成其为男人。
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亲吻礼。就一般而言,法国人所行的吻面礼,不但使用得最多、最广泛,而且在其做法上也有一定的特点。
法国人与交往对象行吻面礼,意在表示亲切友好。为了体现这一点,在行礼的具体过程里,他们往往要同交往对象彼此在对方的双颊上交替互吻三、四次,而且还讲究亲吻时一定要连连发出声响。其实,他们这样作犹如表演,并非真的要亲在对方脸上。而往往只是弄出“空想”即可。
法国人的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其名字在前,姓氏在后。法国妇女婚前姓父姓,婚后则改姓夫姓。而今,有些法国妇女,或婚后仍用父姓,或婚后同时使用父姓与夫姓。后一种情况亦称双姓,具体做法是夫姓在前,父姓在后。
在签署本人姓名时,法国人往往习惯将姓写在前面,名字写在后面,二者之间以逗号分开。在一般情况下,法国人姓名的特点是姓氏很多,名字有限。这主要是因为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法国人,在起名时多选择圣徒的名字,而圣徒的人数实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