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时期德军如何打下法国的
过分相信马其诺防线 而且对战争准备不足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 法国人相信比利时啊 周边的小国没这么快崩溃的 就一直悠栽着 真等到德军进行闪电战了 法国很快就崩溃了 投降 傀儡政府 这可说是法国的国耻了
2. 德国人是如何开进中立的比利时和法国的
1914年8月,德军入侵比利时和法国,把这两个国家,还包括后来的英国、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拖入到德俄冲突中。从而,整个西欧成了一个大战场。在1839年的一项国际条约中已确立比利时为中立国,然而,德国总理虽然承认德国将破坏协约,但辩解说比利时将同法国合作,因而,向比利时发布了最后通牒:允许德国军队进入比利时国土,否则将要与之开战。比利时拒绝了这种要求。8月2日德国向比利时宣战,随即入侵了比利时。西方国家立即行动起来。比利时国王艾伯特向英国国王乔治发了电报请求援助。电报说:“我恳请陛下政府的外交干预,以维护比利时的领土完整。”大不列颠作出了反应,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尊重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否则不列颠将参战。德国拒绝了通牒,认为不列颠不致于为了1839年条约这样“一张碎纸片”而流血。4日,英国下院拨款5.25亿美元作为军费,向德国宣战。爱德华·格雷先生在议会讲话,呼吁比利时和法国结成联盟,并说:“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同时,德国声称法国飞机轰炸了德国。很明显,法国是德国宣传的受害者。法国动员了军队,担心德国强大的军队可能进入她的国土。2日,德国军队确实没有宣战就跨过了法国边界。有人猜测,这会使得法国落入吹嘘已久和施利芬计划的圈套。该计划就包括把战火蔓延到法国前线。两国间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比利时军队在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在与德国入侵者作战中打得很出色。6日,在阿姆斯特丹,比利时军队打死、打伤德军3500人。同时,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列日也爆发激烈的战斗。据报道,一支10万人的德军,有2.5万人死于只有3万人的比利时人手中。这次战斗再次证明了战争是多么残酷;战斗的结果是无辜的百姓尸横遍野。德国新闻界否认死亡人数如此之多,相反声称他们的骑兵表现了“无比的英雄气概”。德国政府把重炮运到了前线向比利时要塞猛烈轰击。经过两个星期的战斗。德国迫使比利时投降。当德国军队沿150英里的比利时前沿猛烈进攻时,比利时初期抗击的势头已逐渐减退。
3. 二战中德国入侵欧洲的进军路线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突袭,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独立,但是波兰的抗战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而是实行所谓的“假战”。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溃。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再一次遭到瓜分。
德国在突袭波兰的同时,却命西线德军坚守对英、法不挑动战争的命令,法军本来一度进攻德国本土,但一遇抵抗即退守马其诺防线,德国也不进行进攻,每天只利用无线电广播向法军宣传“不要替资本家卖命”等口号来瓦解法军士气,(英、法没有实行“如果德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Sitzkrieg),美国报纸则称之为“假战”(Phoney War)。
[编辑] 防范德国,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欧洲大战开始后,斯大林认为德国迟早要进攻苏联,就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国的“东方战线”,这条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并企图通过扩大苏联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
1939年9月17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苏联和德国一起合谋瓜分了波兰;9月28日,苏军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1940年8月初将这三国强行并入苏联;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爆发了苏芬战争;1940年6月28日,苏联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后成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至400公里,获取了邻国大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00万人口。这些领土在苏联战后以合法的名义占领,直到冷战结束后,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多瓦才获得独立。
东方战线并未得到苏联预期防御德国进攻的作用,却因为其大国沙文主义的充分暴露而遭受到各国的谴责,苏联也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除名,并将利益受到损害的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更快地推向了轴心国阵营。苏联的这种作为,加上苏联当时的国内肃反运动,都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声誉和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
[编辑] 德俄对北欧的侵略
1939年11月30日,芬兰遭到苏联的袭击,苏芬战争(也叫冬季战争)爆发。芬兰的抗苏战争赢得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广泛的同情,瑞典、美国等国家的志愿者纷纷组织志愿军奔赴芬兰对苏作战,英法也计划组织远征军,准备借道挪威、瑞典开赴芬兰。但当时芬兰也是相当孤立的,瑞典政府保持中立,德国甚至由于策略原因而只得站在苏联一边,英法的动作迟缓,远征军则更是遥遥无期。1940年3月,芬军在损失了20%的部队后终于放弃了曼尼海姆防线。最后,它的独立才是第一位的。经过3个月的苦战与惨重损失,苏联在芬兰同意割让10%的领土后放弃了侵略目标。芬兰人丧失了比在战场上所失去的更多领土,且其独立仍然受到苏联的严重威胁,这最终导致了持续战争的爆发。苏军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的极低的战术素质,这坚定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想法。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übung)计划,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但是德军撤退到挪威腹部山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于是在破坏了挪威港口设施后撤退,挪威政府随后向德国投降,令瑞典和芬兰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被切断。由此,德国向中立的瑞典施压,要求允许德国的军用物资与士兵过道瑞典。
[编辑] 闪电战:德国征服西欧
参见:法国战役
1940年的欧洲战事正酣,德国占领了捷克、波兰西部、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的卡累利阿等地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英国占领了冰岛和法罗群岛等地;意大利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匈牙利占领斯洛伐克高地地区和外喀尔巴阡地区以及罗马尼亚的北特兰西瓦尼亚;保加利亚获得罗马尼亚的南多布罗加地区,欧洲局势波诡云谲,瞬息万变。
德军势如破竹,在六月下旬打败了法国,令英国孤军作战当德军入侵波兰的同时,英法两个基于保障波兰伯利的条约,对德宣战,但当时德军正专注于东线战场的波兰争夺,加上德法边境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英法联军因战术上的错误(原设置马奇诺防线是要用少量的法军牵制德军,然后利用五个师的法军时从法国的左翼-比利时南境和卢森堡地区进入德国的右侧,包围德军的右翼,进而结束战争,迫使德军投降)和德军没有两头开战的战力下,双方在陆地上几乎无战事(仅有少量的空战和海战发生),被称之为"假战",但到了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镰刀收割计划(德:Sichelschnittplan,又称为曼施坦因计划(德:Manstein-Plan),是由施利芬计划(Schlieffen-Plan)经相当程度修改而来,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静坐战 (Sitzkrieg) 结束。
第一阶段作战:当法国统帅部迷恋在马其诺防线不可攻陷的神话里时,5月13日德国A集团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Ardennes)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人的两个坦克师在高射炮的掩护下强渡缪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一时期德国B集团军也使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划中的大包围网。到5月19日7个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望见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克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德军的致命失误,被包围的盟军立即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克尔克大撤退。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克尔刻,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保留了元气,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跌落至低荡。
第二阶段作战:1940年6月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于先前在荷兰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纷纷进行一场竞速比赛,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月14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贡比涅地区一个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签订降约时的同一节火车车厢内签署与法国的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 ,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疆域由德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 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 : 维希政府。
从德国展开西线进攻到法国败降只经历了6个星期,闪电战的威力让法国体会到了亡国的耻辱。法国的战败令英国必须独自面对德国。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可能的登陆战(海狮计划,Unternehmen Seelöwe)。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即英伦空战。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皇家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后逐个消灭。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月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借着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德国却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其他受袭击的城市还包括工业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等。
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大的地面冲突,因此空战成了主要的战事。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8月25日晚上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不列颠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无限期推延”海狮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另一个令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的主要原因,他已将战略目标由西欧转向了曾经是盟友的苏
4. 一战中德国对法国的作战情况是怎样的 越详细越好
原本是依照施里芬计划快速突破,但威廉二世和小毛奇擅自改动计划,导致突破力量不足,在法国西北被挡住,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机枪阵地几乎是不可突破的,所以就打成拉锯战了
5. 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的二战中法国侵略战
敦刻尔克战役中等待撤退的英法联军随后伦德施泰特被任命为A集团军群总司令(期间曾短暂担任东线总司令)。纳粹陆军参谋总部制定了名为黄色方案的入侵计划,这个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施利芬计划类似,即德军以主力部队自右翼比利时北部的列日地区发动突击,而左翼则保留少数部队进行牵制。然而伦德施泰特的参谋长曼施坦因则认为沿用‘黄色方案’只会再次导致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般的失败,他提出以一个集中的装甲部队为进攻主力,在中央地区利用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快速通过阿登森林从而绕过马奇诺防线切断法军南北联系的入侵法国作战计划。此计划获得了伦德施泰特和古德里安等人的支持,并被转呈希特勒。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这一作战计划,德国陆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命名为镰刀收割。此时主攻部队已经从原定的B集团军群变更为中央地区伦德施泰特为总司令的A集团军群。他们包括两个装甲师,三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三十五个正规步兵师;属下更是有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知名将领。
被德国俘虏的英法联军士兵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起了法国侵略战,而古德里安率领的第19装甲军仅用两天时间便成功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地带,在盟军防线上撕开一大片缺口。并在5月12日下午已经到达了马斯河北岸,夜晚开始准备渡河,而强渡马斯河也被誉为德国人在法国侵略战的关键。
后来因为伦德施泰特担心过于迅速推进的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支援下的存活能力,遂要求停止推进直到步兵赶上为止;也令人们误以为英国部队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是拜伦德施泰特所赐。事实上,伦德施泰特下达停止推进命令是因为希特勒出于政治原因的考量,他认为让英军撤退可以令英德和约更容易缔结。
1940年7月19日伦德施泰特在柏林国会举行的仪式中获晋升为元帅。之后任命伦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为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的进攻主力。然而由于伦德施泰特始终认为海狮计划是一种政治宣传攻势,并不可能付诸行动。以至于在法国进行的登陆演习中伦德施泰特从未前往视察。在海狮计划取消后,A集团军群大部分兵力被调往波兰,而伦德施泰特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负责指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海岸防御部队,并修筑防御工事。
6. 在二战德国进攻法国初期,是谁提供的作战计划内容如何呢
在德国进攻西欧初期的时候,作战计划首先是由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制定出来的,代号是“黄色方案”,这个计划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法国的“史里芬计划”类似,就是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
但是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很讨厌这个计划,认为比较老套,然而希特勒也很讨厌这个计划。
曼施坦因即而提出里自己的看法:把德军的进攻矛头对准中央,而不是右翼。用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对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也可以说阿登森林地带是一个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吧。但是德国陆军司令布劳希奇拒绝把曼施坦因的这个计划转交给希特勒。
也许是注定?,1940年1月10号,携带“黄色方案”的空军军官的飞机迷航迫降在比利时,有部分文件落入了英,法手中,于是曼施坦因再次提出他的作战计划。然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与总参谋长哈尔德强烈反对这个计划,但是你再怎么司令也没元首管用,最终屈服了。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把曼施坦因的设想命名为“挥镰行动”,根据当时第十九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说,“除了元首,曼施坦因和他本人外,几乎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有信心”。
这个计划帮助德国攻占了法国,为法国成就了历史上最着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而最终这个号称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沦陷。
7. 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奇诺防线为何轻易地被德国人绕后偷袭
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奇诺防线轻易地被德国人绕后偷袭的原因在于:法国人心存侥幸,以为将主要的军事部署在德法边境上,修筑防御工事,抵抗德国的入侵就万事大吉了;而在北部与比利时的接壤部分并未修建,德国人即是利用这个缺陷进行偷袭的,打的法国措手不及,最终攻入法国。
当德国人从比利时南下的时候,天真的法国人终于如梦初醒,认识到已无法阻挡德国人的脚步,不得不开展接下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8. 二战时期法国失败的原因 德国进攻的具体情况 法国方面的防御部署
首先说明,全是手打
1.法国人当时根本就不相信德国人会进攻法国!德国的武器已经被没收了,就像两个男人,一个左手手里拿着火神冲锋枪(法国人当时还是相信法国陆军是无敌的,而从当年的数据来看,法军的军队武器确实是世界顶尖的,当然,不要看结果),右手拿着防爆盾牌(马其诺防线)另一个赤手空拳,就给他几把菜刀(德国只有十万陆军,没有重武器),谁想到他回家自己竟然把菜刀融了组装成坦克了!(希特勒在一年之内生产了3500多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可见很厉害啊)换做你你信不?
2.这个时候离一战已经过去了20年了,该退伍的早就退伍了,而新兵蛋子多是没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换做是我我看见内脏漫天乱飞的战争我也害怕啊,德国人呢?他们已经被洗脑了,就像苏联一样
3.德国人的战略真的是相当得狠!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再打个比方,china要打印度,正常人都想得到的是china的快反部队从西藏翻越喜玛朗雅山脉去进攻印度,所以印度军队都布置在山脉另一侧,谁想到china居然从广西出兵利用装甲部队先把东南亚所有中立国都灭了直接穿插攻打新德里,这个和二战时德国的做法是很相像的,法国人根本没想到德国人这么狠,敢把中立国都灭了大迂回作战攻打法国,当然,德国后来成为世界公敌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4.当时德国国力确实已经比法国强了,当时世界生产总值中,美国37%,德国14%,英国12%,法国10%,所以如果真的是面对面1v1的话,还是德国胜率大,打仗打得就是国力么
9. 二战德国侵略的顺序
二战德国侵略国家的顺序为:斯洛伐克开始、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立陶宛、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希腊、南斯拉夫、苏联。
二战初期,希特勒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失败。二战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9)德国人如何入侵法国扩展阅读:
二战过程: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派兵“闪击”波兰,英法走投无路,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扩大了。
1941年12月,日本又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二战进一步扩大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给德国沉重的打击,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国在中途岛战役后,步步进逼,扭转了亚洲太平洋战争形势。其他国家在1943年也开始了反攻。
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向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10. 德国选择阿登山区进攻法国,如何保证突击力量
1940年1月,就在德国为进攻法国,正在秘密准备的时候,一架飞机连同“黄色方案”一并成为英、法联军的战利品,也就是说,英、法两国已经掌握了德国进攻法国的计划。但意外的是,这么重要的情报并未引起他们的重视,这是为何?
首先,“黄色方案”就是一战时“施里芬计划”的翻版,尽管该计划曾一度让德军抵达马恩河畔,其兵锋直指巴黎,但依然被拖入到旷日持久的“堑壕战”。更何况,经过一战,法国、比利时等国早有所防备,在边境上修筑了坚实的要塞。
当然,德军的优势还不止这些。相比较而言,他们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更利于部队的调动与指挥,而且具有新式武器、新技术的使用经验,尤其是轰炸机与坦克的联合作战,德军可谓是炉火纯青。可以说,战役还未开始,法国已经输了。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