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国和德国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战争
法国和德国在历史上发生过3次战争,具体如下:
1.普法战争,普法国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因长期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德国)和法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密电”,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但普军仍长驱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请求停战。2月26日,双方在法国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德国)完成德意志统一,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德国属于同盟国一方,法国属于协约国一方,战争中德法的一部分以德国入侵为开端,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部队,但却很难移动战线,成为纯粹的消耗战.最终德国战争资源消耗殆尽,基尔港的海军官兵不愿出海送死而发动政变,并迅速蔓延至德国全境,导致德国一方的同盟国失败.德国因战败丧失了13%的领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瓦解,军队被严重削减。这一切也逐渐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
3,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1945)。希特勒上台后充分调动了德国人复仇的心理,使德国机战车迅速开动,德国属于轴心国一方,法国属于同盟国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国入侵法国为开端,战争经历了仅仅六周,就以法国投降告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维希法国。而流亡海外的戴高乐将军则好找法国抵抗,成立自由法国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一方的轴心国的失败告终,随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国”瓦解,被东(苏联)西(美国)方划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❷ 1916年德国进攻法国凡尔登又被称为
D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发生在凡尔登。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双方共投入近100万人,双方损失70多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故本题选D。
❸ 二战时期法军与德军有哪些重大战役
法国战役(又称法国沦陷,法语:Bataille de France,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及低地国家,从而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战争在历时不到三个月,法西斯纳粹德国便拿下法国,战争最后,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至英国本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称:法国战役
地点:低地三国,法国
时间:1940年5月10日-1940年6月22日
参战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王国
结果:德意联军获得决定性胜利,法国沦亡
参战方兵力:轴心国3,350,000,同盟国3,300,000
伤亡情况:德国155,492,盟国360,000(不含被俘)
主要指挥官:曼施坦因,希特勒,古德里安
❹ 法国与德意志的战争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在德法两国称为德法战争,是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战争后期,普鲁士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于1871年1月18日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告终。战役发生在德法两国,因此称为“德法战争”。 普法战争发生于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企图保持多年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历来竭力阻止德意志的统一,同时还想侵占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因而对于普鲁士的挑衅,不但没有回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鲁士宣战,结果招来了战争惨败、帝国灭亡的厄运。 开战契机普法开战的契机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1870年 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去西继承王位。法国担心普西联合反法,怕他们实力大增,于法国不利,而极力反对。于是,第三国的一项内部事务引发了欧洲两大强国的争斗。战争一开始就预示着法败普胜的必然结局。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企图阻碍德国统一。在普奥战争结束后,法皇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通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令法国恐惧的心理。利用南德的这种心态,俾斯麦遂与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在这种情势下,只要打一场普法战争就可以激发南德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动它们与北德联邦合并为此,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在法皇宣战后,法国随即编成莱茵军团,于法德边境地带集结。该军团共有八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法国欲先发制人,夺取法兰克福,逼使普鲁士屈服;但与此同时,普军亦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普鲁士则计划以优势兵力,集中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将法军击溃于边境在线,再继而进攻巴黎,逼使法国投降。 战争以法军在1870年8月2日于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进攻为开端。但到了8月4日,普军已顺利击溃法军,进入反攻阶段。与此同时,法军在其余各战场相继失利,被逼退回国境,转入防御。至8月中旬,法军已被普军一分为二,一部由巴赞元帅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普军包围于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12万余人在8月30日与普军激战后被逼退守色当。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了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法军。而在当天中午,普军亦完成了对法军的合围,并以强大的火炮作出攻击。当时下午,在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逼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举国哗然,资产阶级趁机于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国防政府。 影响(法国)
1、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共和国的确立 1870年9月4日,当色当战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连同在色当的法国官兵全部作了俘虏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广大人民群众对拿破仑三世统治的不满,立刻象火山一样爆发了。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拥入波旁宫立法团会议厅,要求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共和派议员甘必在市政厅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临时政府,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从此以后,帝制在法国结束,共和逐渐稳固下来。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继续长驱直入,占领法国整个东北部,并向巴黎推进。至此,普鲁士所进行的战争已由统一战争演变为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法国的战争。法国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要求普遍武装人民,抵抗普鲁士的侵略,而自称“国防政府”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害怕武装起来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同德国签订了和约,条约规定: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赔款付清以前,德国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 在梯尔也政府进行卖国的同时,巴黎无产阶级加强了自己的斗争,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梯也尔政府逃往凡尔赛宫,资产阶级政府在巴黎的统治土崩瓦解,巴黎无产阶级取得了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3、影响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 普法战争中,法国对普鲁士签订屈辱和约,法国赔款50亿法郎,加上战争损失,总计资金损失达200亿法郎,致使经济发展资本投入不足;又割让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经济发展所需资源严重缺乏;再加上赔款付清以前,德国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使国内市场进一步狭窄。所有这些,极大的延缓了法国经济的发展,使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明显落后于美、德、英之后。 4、法国的欧洲霸权衰落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使法国失去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形成的西欧和中欧大陆的霸权地位,从而使法国的欧洲霸权地位衰落。 5、使法国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法国对德国的优势地位和潜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一直想报战败之仇,但单靠自身力量,是绝对不能战胜德国的,这样法国开始调整与欧洲国家,如英、俄的关系,以寻求盟国的支持,共同对付德国。
影响(德国)
1、完成统一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打败法国,从而排除了法国对普鲁士统一的干扰。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缔结联合的和约,南德四邦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经济发展 普法战争使德国最后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德国从法国攫取了五十亿法郎的军事赔款和拥有丰富铁矿的阿尔萨斯、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容克地主、资产阶级更加醉心于对外侵略扩张,大批军事订货,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这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跳跃式发展,迅速完成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其实力超过法国、英国。 3、德国欧洲霸权地位上升 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一跃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就改变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格局,使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上升,成为强大的“中欧帝国”。 4、使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新的变化 普法战争后,一方面,德国的强大使德国进一步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另一方面,在欧洲,德国虽打败了法国,却不能以武力将其消灭,德国以后便以推行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结盟作为它的外交政策。
影响(意大利)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拿破仑三世不得不调回驻罗马的军队,9月初,意大利军队和加里波第的志愿军进入原被法国控制的教皇辖地,占领罗马。后根据公民投票,罗马合并于意大利,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至此,意大利借助于普法战争法国的失败,赶走了法国的势力,收回被法国占领、控制的教皇辖地,最后完成统一。
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普法战争打破了相对平稳的欧洲均势关系,德意志帝国崛起,法国衰落,改变了殖民主义力量对比,从而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促使殖民主义国家重新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德国力图以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孤立法国,包围不稳定的法兰西共和国,它协调了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1873年三国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的。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1878年柏林会议后,“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与奥意形成三国同盟,与此同时,法与英俄也逐渐接近,形成三国协约。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
代表性: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改良过的施里芬计划( 亦称为曼斯坦因计划)分为A、B、 敦刻尔克大撤退
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5月13日德军A集团军按曼施坦因意图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区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坦克师强渡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时德军B集团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联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划中的大包围。到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逼近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致命的失误,被包围的盟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反攻的有生力量)。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尔克,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低落。
❺ 法国战役的战役经过
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Ju 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以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的进展颇为顺利。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高兴得都要哭了”。兴奋地对周围人说到:“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那个 ‘黄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
博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伦德施泰特德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给伦德施泰特上将打头阵的是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赫尔曼·霍特的第15装甲军和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着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在以后5个星期中还有其它同样大胆的行动,但是没有那一次能对事态发展产生过这样惊人的影响。”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入进去了。
1940年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并使法军的精神发生了瘫痪现象。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下午5时30分,德军终于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下午8时,古德里属下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相当纵深。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同一天,赫尔曼·霍特的15装甲军属下的埃尔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也在西面40英里远的南特附近渡过了马斯河。
马斯河防线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重。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军布伦亨轰炸机和法军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各有500馀架。从中午到天黑,登陆场上枪炮声连绵不绝,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飞机胡乱投下的炸弹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的水柱。德军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断以猛烈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德军渡河浮桥大都完好无损。此战德军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其中仅德第二高炮团就包办了112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60%。《英国皇家空军史》称:“再没有比这种自杀性的战斗造成的损失更令人痛心的了。”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1940年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沮丧地给5天前才接替内维尔·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邱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为进一步探明战局真情和给已经感到绝望的法国领导人打气,1940年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急飞巴黎。据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他一见到法总理雷诺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尔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说:“没有战略预备队”丘吉尔听后,“简直傻了眼”。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决定:第10装甲师向敦克尔克前进;第1装甲师向加莱前进;第2装甲师向布洛涅前进。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团军构成的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已经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博克的B集团军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万馀英法盟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处在德军的深远包围之中。眼下对方得以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占领这几个海港,以彻底切断对方的海上退路。
1940年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克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
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
希特勒担心装甲师团消耗过大,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盟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盟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从1940年5月26日到1940年6月4日,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对于希特勒这一让人费解的命令,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希特勒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毁灭性突击,使比利时全军复没,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马克希姆·魏刚 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军团(第6、第7、第10军团)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以17个师守马奇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企图阻止德军南下。
德军在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后,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法兰西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这一方案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德军兵力达137个师之多,其A、B两个集团军迅速改组完毕。博克的B集团军(辖6个装甲师)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实施突破;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辖4个装甲师)为左翼,向埃纳河作正面突击。
1940年6月3日,德国空军向法国机场和后方实施了猛烈轰击。1940年6月5日拂晓,博克的B集团军率先在右翼发起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1940年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亚眠一线的法国第10军团拦腰斩断,其他德军各师得以从这个缺口向前拥入。1940年6月8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1940年6月10日,隆美尔又转身北向,一口气冲了50英里远,以海岸线为目标。当晚就到达目的地,切断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这些部队于1940年6月12日被迫向隆美尔投降。
在B集团军发起进攻后,左翼的伦德施泰特德A集团军也于1940年6月9日在埃纳河发起渡河攻势,当晚,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第1装甲师强渡埃纳河,1940年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团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军团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一路长趋直入似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丧魂落魄地把枪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他“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1940年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奇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中长驱400多公里,俘虏法军25万之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1940年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再迁往波尔多时,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巴黎。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军A集团军的左翼已进至到马奇诺防线的侧背,“因为这条无用的防线,毕竟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或被消灭的法国军队”。希特勒要求伦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作战指令,一直在马奇诺防线当面执行吸引法军注意力任务的C集团军,立即选择马奇诺防线守军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A、C两集团军前后夹击,马奇诺防线很快被突破。1940年6月17日,C集团军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A集团军占领了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馀全部被歼。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❻ 二战时德国与法国有什么战役
唯一的一场战役称之为法兰西战役。
该战役由数个小的战术阶段组成,细分为荷兰比利时战役,索姆河战役,马斯河战役等多个小的战役
该战役于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荷兰开始(荷兰于当日投降,3天后全境沦陷),至6月24日法国政府宣布投降为止
❼ 法国把血流尽德国把血流尽是什么战役
凡尔登战役
Vern,Battle of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补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
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1916年初,德军统帅部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集中兵力对西线法军的凡尔登突出部实施突击,以牵制和消耗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受领进攻任务的部队是德国皇太子威廉指挥的第5集团军(辖7个军共18个师,1200余门火炮、约170架飞机;后增至50个师,约占西线德军总兵力的1/2)。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军(6个半师,879门火炮、202门迫击炮)在孔桑瓦至奥恩河15公里宽正面上实施主要突击,第5军掩护其左翼;第15军在奥恩河以南6公里处实施辅助突击,第6军在默兹河西岸采取牵制行动。在主突方向上,德军步兵比法军步兵多两倍,炮兵多3.5倍。为达成战役突然性,德军于同年1月在西线实施一系列佯动。凡尔登距法德边境50公里左右,是法国首都巴黎的东北门户,为双方必争之地。法军凡尔登筑垒地域横跨默兹河两岸,正面宽112公里,纵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御阵地,前三道为野战防御阵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备工事和两个筑垒地带构成的坚固阵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法第3集团军(辖11个师,630余门火炮,由F.埃尔将军指挥;后增至69个师,约占法军总兵力的2/3)5个师防守凡尔登以北地区,3个师防守凡尔登以东和东南地区,另3个师作为预备队配置在凡尔登以南默兹河西岸地区。
战役经过2月21日7时15分,德军开始炮火准备。为隐蔽主突方向,德军炮兵在宽40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实施炮击,航空兵首次对法军阵地实施轰炸,摧毁部分防御阵地,并杀伤大量有生力量。16时45分,德军步兵发起冲击,当日占领第一道防御阵地。在以后四天中,又先后攻占第二、第三道防御阵地,向前推进5公里,占领重要支撑点杜奥蒙堡。2月25日,法军统帅部任命第2集团军司令H.P.贝当为凡尔登前线指挥官(5月1日起由R.-G.尼韦勒继任),并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部队,决心在凡尔登地区与德军决战。26日,贝当下令夺回杜奥蒙堡。法军经四天激战,损失惨重,未果。自2月27日起,法军利用唯一与后方保持联系的巴勒迪克—凡尔登公路(又称“圣路”),源源不断地向凡尔登调运部队和物资,一周内组织3900辆卡车,运送人员19万、物资2.5万吨。这是战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法军大批援军及时投入战斗,加强了纵深防御,对战役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月底,德军弹药消耗很大,且战略预备队未及时赶到,攻击力锐减,从而丧失了突破法军防线的时机。
3月5日起,德军扩大进攻正面并将主突方向转移到默兹河西岸,企图攻占304高地和295高地,解除西岸法军炮兵的威胁,并从西面包围凡尔登;同时继续加强东岸的攻势,由急促攻击改为稳步进攻,但遭法军顽强抵抗,付出巨大伤亡后仅攻占几个小据点。4~5月间,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但步兵进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线后,遭法军炮火猛烈反击,5月底停止进攻。在东岸,法军频繁轮换作战部队,不断实施反击,与德军反复争夺,迟滞德军进攻。6月初,德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经七天激战切断沃堡与法军其他阵地的联系,迫使沃堡守军于7日投降。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正面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一度进抵距凡尔登不足3公里处,但终被击退。
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和西线索姆河战役开始后,德军在凡尔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尔后的进攻行动只是为了牵制当面法军。经数月苦战,德军虽在凡尔登以北、以东地区楔入法军防线7~10公里,但未能达成战役突破。8月29日,E.v0n法尔肯海恩被免职,P.von兴登堡元帅接任德军总参谋长。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进攻。10月24日,法军发起大规模反攻,于11月初收复杜奥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军再次发动反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战役至此结束。
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
❽ 二战,德国打法国用的是曼斯坦因计划,那当时是谁指挥的这场战役啊!双方指挥官名字!
德国方面,最高统帅希特勒;陆军总司令伯劳希奇、空军总司令戈林、海军总司令雷德尔
主攻的陆军部队分为三个集团,最先动手的是向低地国家突击的A集团军群,指挥官是博克上将;B集团军群由龙的斯泰德上将指挥,负责穿过阿登山脉,给对方致命一击
C集团军群由李布上将指挥,负责和驻守马奇诺的法军对峙,吸引对方注意力
法国方面的指挥官是甘末林元帅,在战局无望的情况下由一战英雄贝当元帅接替
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打法国
法国的战斗
法国是德军在西线战役中的首要目标。5月10日凌晨在德军突袭荷兰和比利时的同时,战斗就在不利于法军的情况下打响了。德国空军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有效掩护下,开始了对法国空军基地进行了有系统的突击。停机坪,跑道,仓库等作为首要目标遭到了轮番轰炸,法军大量飞机未能起飞即在地面被毁。德国空军同时还攻击了法国的铁路枢纽和公路系统,以迟滞法军。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和疯狂突击,法国政府和军事当局仓促应战,应变迟疑,决心犹豫,指挥慌乱。空军指挥部没有及时组织力量射炸德军入侵部队,减缓德军前进速度,为己方军事展开赢得时间。甚至因为害怕德军报复,竟然禁止法军轰炸机轰炸德国城镇。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于是顽固地抱着一战经验不放。鉴于德法边境经营多年的要塞防线,法国统帅部认定德军地面主力仍须占领荷兰和比利时后赢得进攻法国的通道才会大举进攻法国,并与之进行一战形式的大规模会战以决定胜负!实际上,德军计划地面主力部队仰仗空军突袭和有效掩护,集中装甲力量,沿卢森堡边境,经阿登森林,度过马斯河,向法国腹地迅猛穿插。而法军在落后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还将能够动员的有限的空军派去轰炸阿尔贝特运河上的桥梁!法军希望在比利时顶不住时通过这一手段延缓德军推进速度(法英均认为重点在东北面荷,比方向,英军在欧洲大陆的部队也主要在这一战略方向)。即使如此,攻击桥梁的法国空军也遭到惨败,前往轰炸的盟军飞机竟然全遭击落,损失惨重。在这一地段,德国空军也掌握着制空权。 5月10日佛晓时分,德军轻松渡过奥尔河及苏雷河。11日夜至12日,德军继续越过塞穆瓦河。在全部的军事行动中,德国空军始终为其装甲部队提供全面的空中侦察,空中掩护和对地支援。甚至由于害怕敌人窃听,连部队的军事命令都是由德国空军空投给地面的装甲兵指挥官们的。
5月12日,由于德军的进攻如此的顺利,装甲指挥官们决心不等步兵到来,即强渡马斯河。5月13日,德国空军集结大量部队,包括12个“斯徒卡”俯冲轰炸机中队在内的大量德国飞机前来支援强渡。上午11时,在渡河之前,德国空军开始分批轰炸河对岸的法军指挥所,炮兵阵地和步兵掩体。德国“斯徒卡”飞机对地攻击时垂直俯冲到几乎接近地面才拉起,除了扫射和轰炸以外,飞机巨大的噪音对当时接触飞机不多的法国陆军普通士兵来说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德国空军的掩护战术也非常的有效,鉴于当时的空军对地攻击仍然有很大限制,德军采用少架多批,低强度高烈度的方式。虽然每次轰炸时间短,威力不大,但是每隔一会就来一次,以此掩护乘橡皮舟分批渡河的德军。尽管法国空军猛烈轰炸河上仅有的一座桥梁和河中的德军,但遭遇了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驱逐。下午4时德军大部均已到达河对岸,法军沿河工事与炮兵阵地均遭摧毁。午夜时分,德军已经进至河以南8公里之远!德军及时控制了马斯河渡口,并陆续将大量部队运过河,至此,法军已呈败像!
面对德军的进攻,法军尤其是法国空军,在开战之初的慌乱之后,也进行了殊死的抵抗。5月14日,鉴于德军涌过马斯河并轻松占领军事要地色当,为了给法第2集团军赢得时间进行军事展开以反击入侵的德军装甲部队。法国空军集中力量对色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轰炸。法空军布雷盖-693型飞机在不洛希152和英国空军的“飓风”战斗机的掩护下,对德军进行轮番轰炸,此外还有13架老式的143M夜间轰炸机也随同进行了昼间轰炸。然而,由于为了避开德军战斗机,法机飞得很低,遭德军地面炮火猛烈射击,有一定的损失。同日,为了阻止德军越来越多的涌过马斯河。以英空军为主,法空军为辅,轰炸马斯河上的德军桥梁(德国工兵早在14日即架起第一座浮桥,以后更是越架越多)。第一次攻击英国空军就损失了85架轰炸机,德军只是3桥微损,很快就修复了。接下来的3天,英空军继续攻击,前后损失250多架各种飞机。由于当时英军早期型的“飓风”不是德国空军战斗机的对手,盟军飞机必须低飞以躲过德空军的战斗机。这一情况造成盟军飞机多损失于德军地面猛烈的高射炮火。(英国空军在法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除大陆派遣部队以外,又先后调集261架“飓风”战斗机以及后来补充的飞机。从5月10日战斗打响至19日,被击落75架,伤120架,到后来撤回英国的只有66架!)
5月19日,德军占领阿拉斯,20日,占领阿布韦尔,至此,法军北线全坏,战局已近不救!
在接下来的敦刻而克大撤退中,英德空军激烈争夺制空权,以实现战场控制。德国空军在戈林的亲自指挥下,集中所有能够集中的空军计800多架(内轰炸机300多),全力轰炸敦刻而克,甚至在港区投掷水雷封锁港口,阻止英军接援,力争将英法军消灭在滩头上。面对极其险恶的战场态势,英空军更是倾其所有,以每日300多架次的力度与德军争夺制空权。其中,从英国本土出发的战斗机共达2739架次,并在战斗中投入大量的新型“喷火”式战斗机。由于英军的奋力拼杀和地理及气象条件对德军的限制(英空军从本土起飞,海峡只有40-70公里,德国机场较远,且战役期间德国一侧气象条件恶劣,不利空军出动),英空军逐步掌握多佛儿海峡上空的制空权,有力的支援了陆军。德国空军未能阻止盟军撤退。
敦刻而克陷落当天,德军猛攻法军临时拼凑的魏刚防线,第二天即渡过索姆河。此时,法军自知前途险恶,于是集中了全部空中力量,在英国皇家空军的协助下反复攻击了亚眠,肖恩,配隆等桥头目标,但仍然未能阻止德军大量集结。9日,德军在鲁昂,贡比涅突破魏刚防线。同日,法国政府宣布迁都。法空军此时已所剩无几,器材油料等也已经不能保证有效作战了。
5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法国海军航空兵部队与意大利空军进行了战斗。
5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
5月17日,贝当政府要求停战。18日,英国空军全部撤出法国。
5月22日,法国签字投降。
法国宣布停战后,仍有大量法军尤其是空军纷纷逃往北非,其余部队等待德军解除武装。至此,法国战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