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执导出经典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吕克•贝松是一位怎样的导演
法国导演跑到纽约拍一部,警匪倒置的类型片是何居心?
我看不爽你,你也看不爽我,美国与法国的文化对立
法国人瞧不起美国人,而美国人也同样瞧不起法国人。两个国家因此经常通过文艺作品来撕逼。(比如《荒野猎人》中,美国人专门将很坏的猎人定义为法国猎人)
没劲,你们会的老子不拍啊。
一句话概述:《这个杀人不太冷》是一部人物设计,主题意涵顶级牛逼的杰作。
‘贰’ 关于吕克贝松的参考文献 关于他电影手法的文献资料
吕克·贝松 (法文:Luc Besson;)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
中文名: 吕克·贝松
外文名: LucBesson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 1959年3月18日
职业: 导演,制片,编剧,演员,剪辑
代表作品: 《第五元素》《圣女贞德》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介绍
成长经历
人物争议
成本遭疑
毫不动摇
电影戏路
获得荣誉
展开
吕克·贝松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姓名:吕克·贝松
英文名:Luc Besson
出生地:法国巴黎
生日:1959年3月18日
星座:双鱼座
吕克·贝松
职业: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
语录:电影,不过是一片阿司匹林
编辑本段
人物介绍
吕克·贝松,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作品节奏快捷、风格奢华,极具商业价值。有人称他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片,只不过是在法国拍摄而已。吕克·贝松被认为是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事实上,这个称号并不过份,在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吕克·贝松总是最吸引人们注意的导演。他的电影节奏明快,富于时尚感,风格诡异,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们的期待。
编辑本段
成长经历
吕克·贝松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潜水运动员和航海家。但是17岁时的一次潜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梦想。贝松很快调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决心做一名电影制片人,于是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
吕克·贝松
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 《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国有所谓BBC年轻导演之说,即专指Beinex、Besson、Carax(贝内克斯、贝松、卡拉克斯)。这三位新锐导演尽管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点却是对蓝色莫名其妙的偏爱。从贝内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开始,蓝色就充满了银慕,卡拉卡斯则拍了《卑贱的血统》 ;而贝松的《碧海蓝天》更是从片名到内容都蓝色的调子。贝松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怀自然是无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摄影恐怕令《钢琴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也受益匪浅。
《尼基塔》与《杀手莱昂》是吕克·贝松由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的成功过渡。《尼基塔》讲述了一个暴力团女成员是如何被改造为国家职业特工杀手的过程,其特工杀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处爱情和人性的萌动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而《杀手莱昂》讲述了一个渴望从善的杀手和一个渴望复仇从恶的女孩之间的故事。这部带有艺术气质的法国商业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电影学子们津津乐道的范例,其中的许多细节诸如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对白令人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莱坞的编剧所能想到的。《杀手莱昂》夺得了当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奖。自90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
吕克·贝松
影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则似乎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导演。
编辑本段
人物争议
80年代中期,贝松拍摄了《地铁》,《碧海蓝天》等艺术电影之后,被法国评论界称为前途无限的年轻导演;90年代贝松在拍摄了《杀手莱昂》、 《第五元素》之后,却受到了法国电影理论界的轻视。《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名列当年世界电影的第三名,不管评论界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法国导演眼中的未来世界,在电脑高科技与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带给我们一丝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吕克·贝松是当代法国电影影坛最受瞩目且争议最大的导演。尽管《第五元素》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高蒙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翻,但是贝松在国内却常常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惊险和打斗于
吕克·贝松
一身,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本高达近一亿美元的英语对白影片,显示了法国电影人复兴本国和欧洲电影业的决心和勇气,影片荣获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故事内容本是吕克·贝松在16岁时就开始构思,当时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刚刚问世,显然贝松的想象和构思与之相比还很不成熟。事隔20年之后,贝松依旧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构想,经过20年的筹划.该剧本具备了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虽然有评论认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国未来主义的滑稽笑剧,认为不过是视觉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届夏纳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开幕影片放映的时候,这部表现人类未来23世纪的科幻片还是引起了轰动。影片中,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驾驶着他的那辆抗地球引力的黄色出租汽车飞越纽约城市上空的镜头,与卢卡斯的星际字宙飞船相比毫不逊色。当年那个看着《星球大战》长大的贝松,20年后终于和卢卡斯站到了一起。
编辑本段
成本遭疑
早在《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就显示出他对大制作和宏大场面的迷恋与追求。从《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开始,贝松日渐游离他过去所从属的那种电影形态,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不仅在类型方式上玩尽花招,还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升级,这也许就是贝松在本国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而此时的好莱坞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其首选就是吴宇森和吕克·贝松。贝松法国式的浪漫风情以及吴宇森东方味的英雄情结倍受好莱坞的青睬与模仿。贝松最终用《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证明了娱乐大片不是好
吕克·贝松
莱坞的专利,法国人不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艺术电影,还能生产在全球盈利的商业巨片,一个法国人可以在美国的地盘上“与他们相抗衡”。今天的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看作和斯皮尔伯格同一类型的商业片大导演,但殊不知贝松能够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作为第一部高成本的欧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时候,开始票房并不令人乐观,看惯了艺术影片的法国观众和受到好莱坞商业大片熏陶的美国观众并不抱有太多的兴趣。影评人的反映也是贬大于褒,影片最为致命之处还在于它高达1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但是奇迹出现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预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广泛放映,影片是大赚了一笔
,但是评论界对贝松和这部影片依旧低调处理。
编辑本段
毫不动摇
吕克·贝松并不因为这些评价动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圣女贞德》选取了历史和现实,民族和国际的恰当交融,拍完之后好评如潮。圣出席活动照(20张)女贞德是法国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传说。有关圣女贞德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他们分别是:德莱叶导演的为电影默片时代划上精彩句号的《圣女贞德受难记》;布莱松导演的极度忠实于宗教情节和原审判材料的《圣女贞德受难》;吕克·贝松耗时三年拍摄的史诗性巨片《圣女贞德》。
布莱松的《圣女贞德受骓》仅仅截取了贞德受审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历史的真实瞬间。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则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英法百年战争和贞德作为一个少女和法兰西战士的浪漫情怀。和布莱松一样,吕克·贝松也是法国影坛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也许这是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法国导演的唯一相同之处。也许正是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们同样偏爱贞德这个历史人物,只不过他们诠释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吕克·贝松的导演手记里我们看到贝松对贞德的评价:贞德是我们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所失去的一样。贝松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独到思考:“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
吕克·贝松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碧海蓝天》中的杰克,是《杀手莱昂》中的杀手,还是《圣女贞德》中贞德,我们都会感到:这就是吕克·贝松。
编辑本段
电影戏路
贝松的电影戏路实际从第一部电影就已经基本定型,他电影中的人物归纳起来不出两类:持枪
这个杀手不太冷海报
的女孩或女孩型女人,她们纤弱的外表与枪支暴力构成的强烈对比,是贝氏电影美学的重要成份;另一类人物就是与现实对抗的孤胆英雄,这又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物。如果进行一些浅显的心理分析的话,这其实是贝松人格中的阴阳两面:外表坚强而内心脆弱的男人和外表脆弱而内心坚强的女人。凡由他编剧、执导的电影,故事都是围绕着这样的心理定式组成的。最后这部《天使安琪拉》是贝氏心理的一个总结:无依无靠的男孩躲在一个看似大胆的无赖的外壳下,等待着一个女人(天使)的救助。影片虽然是黑白的,但逃不掉贝松已经习
第五元素海报
惯的广告美学的拍摄方法,片中呈现的巴黎是明信片式的,而男女主人公则是贝氏人物的一个延续。观者从中可以探到贝松之为贝松的那个奇妙组合:生意人的头脑加玩童心理加一点点多愁善感。
“贝松产品”的成功秘诀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以文化共性取代个性,去除导演的自我中心,人物线条简单,一切以故事为出发点,动作多、对话少、节奏快。的确,卖得最好的片子不等于拍得最好的片子,但不要以为印度的宝莱坞、美国的好莱坞、贝松的欧罗巴愚蠢到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是更接受市场的现实。
编辑本段
获得荣誉
【一】1985年凭借《地铁》获得第11届法国电影恺撒奖十三项提名和三项奖
【二】1987年凭借《碧海情》获得第14届恺撒奖八项提名和两项奖
【三】1989年凭借《尼基塔》获得第16届恺撒奖九项提名和一项奖
编辑本段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 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2010)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2 Arthur et la vengeance de Maltazard (2009)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吕克·贝松
天使A Angel-A (2005)
圣女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亚特兰蒂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吕克·贝松导演的《第五元素》剧照(20张)
碧海蓝天 Le Grand bleu (1988)
地下铁 Subway (1985)
最后决战 Le Dernier combat (1983)
编剧作品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 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2010)
暴力街区2:终极 Banlieue 13 Ultimatum (2009)
飓风营救 Taken(2008)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的士速递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吕克·贝松
玩命快递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侠盗魅影 Bandidas (2005)
13区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飚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启示录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郁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车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递3 Taxi 3 (2003)
换命快递 The Transporter (2002)
龙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业战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ï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绿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万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递2 Taxi 2 (2000)
圣女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的士速递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归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蓝天 Le Grand bleu (1988)
地下铁 Subway (1985)
最后决战 Le Dernier combat (1983)
监制作品
家园 HOME (2009)
巴黎谍影《from Paris withl ove》(2010)
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
吕克·贝松可算是法国电影界的顽童也是一个鬼才,他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导演之一,但总得
吕克·贝松
不到影评的肯定,却一而再、再而三创下票房纪录。他固执,而且坚信自己的才气,完全不理会他人的批评。他的父母亲都是水上运动的高手,母亲还是潜水教练。青少年时,他梦想成为海洋、海豚专家,但是17岁时因为一次潜水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愿望,转向电影。尽管他再也无法潜入童年深爱的海底,但却因此而成为90年代法国最具世界影响的导演,甚至被人称为“欧洲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吕克·贝松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就直接到电影厂里当杂工,从底层一步步做起。之后,他就到好莱坞去,到处走、到处看。回到法国后,他便决定开始拍片。那时,他住在一间小阁楼,和一个朋友凑了点钱就拍了一部科幻默片《最后决战》,结果得到亚弗利亚兹科幻片的部分作品(19张)大奖,从此启动了他的电影事业。
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执导的《地铁》,获第11届法国电影恺撒奖十三项提名和三项奖;1987年的《碧海情》获第14届恺撒奖八项提名和两项奖;1989年的《尼吉塔》获第16届恺撒奖九项提名和一项奖。短短的几年取得如此的成绩,这在法国中青年电影导演中堪称凤毛麟角。因此,吕克·贝松凭借自己的实力跻身于法国一流导演的行列。吕克.贝松作品的题材、样式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外。《地铁》
吕克·贝松
一片描写了与地面世界相对应的巴黎地铁这一完整的地下世界,描写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情感与遭遇;接下来的一部《碧海情》则以广阔无垠的大海为主角,展现了其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及人们对它的深深的眷恋;《尼吉塔》又将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讴歌了
爱对人性复苏的巨大功能; 《大西洋岛》 (1991)再次将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现海洋生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记录片……每一部都有创新,每一步都不循旧路。这就是吕克·贝松的特色。吕克·贝松被认为是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事实上,这个称号并不过份,在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吕克·贝松总是最吸引人们注意的导演。他的电影节奏明快,富于前沿时尚,风格诡异,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们的期待。
‘叁’ 这个杀手不太冷 的导演
地道的法国人-Luc Besson 吕克贝松
吕克·贝松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从小他就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他的《碧海情》、《第五元素》等片据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打过草稿了。如果不是17岁出的一次事故的话,吕克·贝松很可能会成为一名职业潜水员和海洋生物学家。不过,也许他得感谢那次差点要了他命的潜水意外,尽管他再也无法潜入童年深爱的海底,但却因此而成为九十年代法国最具世界影响的导演,甚至被人称为"欧洲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7岁前的吕克·贝松是和大海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父母是两名职业潜水员,在6岁以前,他跟随父母走遍全世界执行各式各样的潜水任务,而8岁时,当他父母潜入海底工作的时候,他已经能和一只聪颖过人的小海豚在海中尽情嬉戏,那时吕克·贝松所想的一切就是和大海在一起共同度过一辈子。17岁时遭受的意外让他对于海洋的幻想彻底破灭,他不但不能继续潜水还必须返回出生地巴黎养伤。情绪低落的他一度靠看电影打发日子,不过他马上发现了电视中播放的那些电影的魅力;这种神奇的表达方式几乎可以把他所有的兴趣爱好集中起来。他马上买了一部超八手提摄影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并开始大量的观看各种影片,有时一礼拜年达十二部之多。19岁那年他找到了一个机会远赴好莱坞学习制作电影的经验,三年后他返回法国在许多部影片中担任助理导演,积累了大量的拍摄和制作经验。
24日吕克·贝松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获得广泛承认的影片《最后的战斗》《Le Dernier Combat》。这部带有科幻色彩和奇特摄影技巧的电影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无数好评和赞誉,共在不同的电影节上获得了20项大奖。随后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Les Films de Dauphins,而紧接着拍摄的《地铁》《Subway》,《碧海情深》《Le Grand Bleu》更是博得所有人的一致好评。1990年的《妮基塔》(Nikita)夺得了当年两项恺撒电影大奖,更为他确立起了九十年代法国电影第一人的地位。功成名就的吕克·贝松出人意料的于1994年返回了他学习电影的好莱坞,并在这个商业电影傲视群雄的地方拍摄了一部令好莱坞动作片专家都为之惊讶的《杀手莱昂》(Leon)。
1995年,吕克·贝松把自己17岁在中学课堂上做的一个梦拍成了影片,这就是由他的第二任妻子米拉·乔诺维奇(吕克·贝松有和影片女主角谈恋爱的习惯,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妮基塔》的女主角安妮·帕丽劳)和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科幻片《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如果说贝松正是一步步走向好莱坞,并以自己个人风格的大片向好莱坞宣战的话,那么这部《第五元素》也可以说是贝松与好莱坞的一个媾和成果。不仅影片模式已经完全好莱坞化了,而且故事发生场景也是在纽约,拯救人类和地球的也是好莱坞明星布鲁斯·威利斯。除了关于未来的某些独特的想象力可以看出贝松的个人痕迹之外,影片完全可以归到好莱坞生产的一大堆科幻片队伍里去了。但不管怎么样,该片还是在1997年成为了法国电影票房冠军,全球总票房超过2亿美元,并且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技术奖。
接近世纪末,贝松突然以好莱坞史诗片的模式运作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古装片《圣女贞德》。要知道德莱叶和布莱松的“圣女贞德”都是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作品,而且几年前贝松的法国前辈雅克·里维特刚刚拍过一个版本,美国的版本也刚刚完成,贝松有把握挑战这些高手吗?这几乎是所有观众和影评人的疑问。
其结果,这部豪华的大制作只能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稍稍有别于美国版本的“圣女贞德”。两部影片的很多情节和细节都十分相象,恐怕其中还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幕后新闻。贝松新女友米拉·乔沃维奇的表演沿袭了一些《第五元素》中的风格——神经质、惊慌、脆弱,这种处理的结果使这个版本的贞德几乎是最另类的,整部影片中她都能令人感到疯狂和迷乱。圣人和疯子就是一线之隔,也许贝松就是这样认为的。除此之外,影片就几乎没有多少好说的,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纪之交法国的西席·地密尔式的豪华巨片。对了,影片最后出现的、由达斯廷·霍夫曼饰演的上帝的使者,算是贝松对贞德题材的一个“特殊处理”吧。
《圣女贞德》惨遭滑铁卢,但吕克·贝松在法国依然享有极高的声誉,由他负责编剧和制片的商业片《出租车》和于今年上映的《出租车续集》在法国取得了空前的票房成功,那种万人空巷全家人争看一部电影的盛况恐怕只有吕克·贝松的号召力才能做到。
----转movie001
导演:
第五元素(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
圣女贞德 (2000)
制片:
龙之吻 (2001)
编剧:
龙之吻
这个杀手不太冷 (1994)
最近由他编剧的“暴力13区”也不错。推荐~
‘肆’ 请问吕克贝松是不是真的只拍十部电影。
已经十二部了
吕克·贝松 档案简介
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作品节奏快捷、风格奢华,极具商业价值。有人称他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片,只不过是在法国拍摄而已。父母亲都是水上运动的高手,母亲还是潜水教练。青少年时,他梦想成为海洋、海豚专家,但是因为一次潜水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愿望,转向电影。17岁高中未毕业便进入高蒙电影公司任助理,后到好莱坞实习,回国后担任副导演。剧情长片处女作《最后决战》获1983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又有五部影片问世,且几乎每部都产生了轰动效应,其中一部便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执导的《地铁》,获第11届法国电影恺撒奖十三项提名和三项奖;1987年的《碧海情》获第14届恺撒奖八项提名和两项奖;1989年的《尼基塔》获第16届恺撒奖九项提名和一项奖。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多部卖座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被认为是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事实上,这个称号并不过份,在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吕克·贝松总是最吸引人们注意的导演。他的电影节奏明快,富于前沿时尚,风格诡异,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们的期待。
星 座:双鱼座
代表作:《地铁》1985、《碧海情》1987、《尼基塔》1989、《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
所获奖项:《地铁》第11届法国电 影恺撒奖十三项提名和三项奖;《碧海情》第14届恺撒奖八项提名和两项奖;《尼基塔》第16届恺撒奖九项提名和一项奖
吕克·贝松可算是法国电影界的顽童也是一个鬼才,他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导演之一,但总得不到影评的肯定,却一而再、再而三创下票房纪录。
他固执,而且坚信自己的才气,完全不理会他人的批评。他的父母亲都是水上运动的高手,母亲还是潜水教练。青少年时,他梦想成 为海洋、海豚专家,但是17岁时因为一次潜水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愿望,转向电影。尽管他再也无法潜入童年深爱的海底,但却因此而 成为90年代法国最具世界影响的导演,甚至被人称为'欧洲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他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就直接到电影厂里当杂工, 从底层一步步做起。之后,他就到好莱坞去,到处走、到处看。回到法国后,他便决定开始拍片。那时,他住在一间小阁楼,和一个朋友凑了 点钱就拍了一部科幻默片《最后决战》,结果得到亚弗利亚兹科幻片的大奖,从此启动了他的电影事业。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又有 五部影片问世,且几乎每部都产生了轰动效应,其中一部便是《这个杀手不太冷》。 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执导的《地铁》,获第11届法国电影恺撒奖十三项提名和三项奖;1987年的《碧海情》获第14届恺撒奖八项提名和两 项奖;1989年的《尼吉塔》获第16届恺撒奖九项提名和一项奖。短短的几年取得如此的成绩,这在法国中青年电影导演中堪称凤毛麟角。因此 ,吕克.贝松凭借自己的实力跻身于法国一流导演的行列。 吕克.贝松作品的题材、样式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外。《地铁》一片描写了与地面世界相对应的巴黎地铁这一完整的地下世界,描写了生活于 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情感与遭遇;接下来的一部《碧海情》则以广阔无垠的大海为主角,展现了其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及人们对它的深深的 眷恋;《尼吉塔》又将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讴歌了爱对人性复苏的巨大功能;《大西洋岛》(1991)再次将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现 海洋生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记录片…… 每一部都有创新,每一步都不循旧路。这就是吕克·贝松的特色。
吕克·贝松被认为是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事实上,这个称号并不过份,在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吕克.贝松总是最吸引人们注意的导演。 他的电影节奏明快,富于前沿时尚,风格诡异,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们的期待。
作品年表:
2000《舞者/吕克贝松之光芒万丈/Dancer, The》(法国)、《终极杀阵2之霹雳雷霆/Taxi 2》(法国)
1999《圣女贞德/Joan Of Arc》(法国)
1998《出租汽车/Taxi》(法国)
1997《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 The》(法国,美国)
1996《Kamikaze》
1994《职业杀手里昂/这个杀手不太冷/Professional, The;leon》(法国,美国)
1993《Point of No Return》、《舐血狂花/Assassin, The》(美国)
1991《大西洋岛/Alantis》(意大利,法国)
1990《堕落花:尼基塔/Femme Nikita, La》(法国,意大利)
1988《碧海蓝天/Big Blue, The;Grand bleu, Le》(法国,意大利,美国)
1985《地铁/Subway》(法国)
1983《最后的战斗/Dernier combat, Le (法国)》
获奖记录:
1990年《尼吉塔》(Nikita)获得第1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9项提名,荣获一个奖项
1988年《碧海蓝天》(The Big Blue)获得第1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8项提名,并荣获二个奖项包括最佳导演
1985年《地铁》(Subway)荣获第1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13项提名,并荣获三个奖项
‘伍’ 吕克贝松说:电影不能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它不是什么济世良药,只是一片阿司匹林,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个人很喜欢吕克贝松,他的电影都很经典,尤其是他和让雷诺的合作。
电影就好比是我们用自己的身份来过别人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感,所以是这个让人失望的世界中一种精神的慰藉。我很喜欢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能够忘记这个世界中的种种不如意,变得快乐。
可电影并不能够挽救一个绝望的人,它仅仅是一种幻觉,一种对生活的向往,即使题材并不光明。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永远都和梦想中的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逃避的宿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接受并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体现生命的价值。而这过程异常痛苦。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得到遗失的所有,幸福、快乐、童年、忧伤、悔恨。那么多的东西会使人醉,像喝了一瓶陈年的好酒,不愿醒来。
可不管那个世界多么美好,我们终究要回来,回到这个真实的世界。所以,电影不是所谓的济世良药,只是一片能够让我们短暂麻醉,忘记痛苦的阿司匹林。
‘陆’ 吕克贝松是不是有点变态
他当过话筒员、置景工、助理剪辑,流浪过异乡,迷失过理想;他是神童、顽童与一个梦想海洋的凡人;他固执、不理会别人的批评,坚信自己的才气;他被称为法国的斯皮尔博格,他坚持一生只拍十部电影,因为他不愿总是重复着同一件事。所以他说:再见是一件很自然也很优雅的举动,如今他已拍了八部电影,赚了一个大师的称号和无数人的眼泪,但他的才气也为之耗尽,已无法让人再对他最后两部作品保持期待,所以我们说:再见吧,吕克-贝松,一个生性浪漫的法国男人。
吕克·贝松1959年生于巴黎,父母亲都是潜水教练。因为父母工作关系,小时候的吕克·贝松游历在希腊和南斯拉夫一带,并且成为一个身手不错的潜水员,10岁的时候无意中他竟然和一只海豚在海中嬉戏,这段经历影响他很深,一度曾立志要当海洋学家,而后来的《碧海蓝天》无疑是对这段经历的圆梦之作。
17岁时的一场事故使吕克·贝松无法再从事潜水工作,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使他不得不上岸读书,据说后来《第五元素》的构思就来自于他这段时光中的一个白日梦。不久他就发现了电影电视的奇妙,这使他又有了新的理想,据说那段时间吕克·贝松一周看12部电影,还自己尝试过拍片。19岁时吕克·贝松就奔赴好莱坞学习美国电影,给几位名导演担任过副导,前前后后大概有三年时间。所以他受好莱坞影响很深,以至于有人说他的电影就是好莱坞一派,不过是在法国摄制而已。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至少在形式上吕克·贝松的电影绝少欧洲流派的凝重和压抑,而情节的起承转合有时还更为轻快灵活。
在经过《地铁》、《堕落花》一系列风格瑰丽的大制作后,吕克·贝松被认为是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事实上,这个称号并不过分,在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吕克·贝松总是最吸引人们注意的导演。他的电影节奏明快,富于前沿时尚,风格诡异,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们的期待。这种先锋状态一直保持到1994年巅峰之作《这个杀手不太冷》后才起了变化。
进入1997年,《第五元素》这部色彩斑斓,造型华丽的科幻片却并不如预期的那样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投资巨大,在欧洲票房也还不错,但就影片本身而言,吕克·贝松对大场景、大场面的全景电影的掌控还是要稍逊一筹,另一部失败的《圣女贞德》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这倒符合吕氏的电影哲学,他曾经说过:“电影从来救不了任何人的性命,它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阿斯匹林。”
《最后的决战》1983年
在拍摄完《小美人鱼》等四部短片后,《最后的决战》成为吕氏真正意义上的处女长片,拍此片时吕氏仍是一默默无闻的愣头青,凭着对电影的一腔热血、旺盛活力及爆发力,突破传统电影工业的束缚,挣脱商业机制的樊笼,用废弃的片场空地拍成无彩色、无对话、无明星的三无电影。影片呈现出吕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怪诞的编导手段。故事解剖核子战争后,在文明退化的废墟里,人类以怎样残酷野蛮的方式抢夺食物、相互掠杀,兽性表露无疑,性成为最原始的动力元素,在荒漠般的土地上,看不到文明的延续,只见到生存与死亡的交替。
年轻的吕氏用执着的责任心描绘出人类未来富有寓言性的悲观宿命。此片使他一举成名,获得了1983年法国着名的科幻恐怖影展阿沃基影展评审特别大奖及影评人奖。而市面上DVD的封面上印着:“本片为默片,仅供专业电影人士收藏”。看来这部三无影片确是吕氏执着理想的纯艺术之举了。
《地铁》1985年
吕氏在《地铁》中创造了一个奇异的巴黎地底世界,充满想象力的桥段仍是影片最大特色。本片具有连环漫画式风格,通俗的警匪追逐却带着巴洛克式的色调。故事通过一名被追杀者在巴黎地铁逃避的所见所闻带出了地铁寄居者的奇特生态,不同人群的互动,简明扼要的对白,官兵抓贼的搞笑版本,边缘群体的手足情深。都一一在这个封闭环境内炮制出有趣的幻想空间。在风格及手法上,人们把这部影片同一些摇滚MTV相提,加上吕氏喻意明显独具一格的嘲讽手段,直到今日仍被视为另类电影的经典之作。
《碧海蓝天》1988年
《碧海蓝天》是吕氏早期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这部影片使他在观众心目中有了崇高的地位。在这部有着浓厚自传性色彩的作品中,吕氏把他少年时对海的强烈情感与对海豚的痴迷都写进了这部电影,这种对大海的热爱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整个影片将大海与之共同生活的人刻画的几近完美,单单就是那水天一色的壮丽奇观,就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当时仅在巴黎就有300万人观看此片,传为佳话。对法国人来说,大海象征母亲,取大海(Lamer)与母亲(La mere)谐音,也就是回归至如母体子宫般充满羊水的起始点,此片以人类不断向极限挑战的情况下,最后以回归至大海为终。影片不仅表现了大量神秘幽深的海底世界,对于生活在美国纽约的人们的窘态的奚落,也带着典型的欧洲人的自豪,与开阔明朗的海边景色形成鲜明对比。
《堕落花》1990年
此片是一部真正轰动全球的电影,被视为经典的惊悚动作片,有着吕氏作品中少见的完整人物刻画。人们不但发现吕氏的故事讲的如此动人,同时也为他简洁而充满力度的拍摄方式和纯法国式的深厚情感所激动。好莱坞忍不住翻拍了一部《双面女蝎星》,此外还专门摄制了一套电视剧集,不过至今没有一部超越《堕落花》。吕氏从一个特务杀手的角度来解剖国家官僚体系背后的恐怖黑手,讴歌爱对人性复苏的巨大功能,此片神似《恐怖分子》都把生活的味道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使人陷入无尽深渊而期盼解脱。此外,在此片中吕氏头一回表现出他驾驭动作场面的天赋才能,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枪战场面被他拍摄的紧凑有力毫不拖沓,一点不逊色好莱坞经典枪战场面。而与此同时该片所蕴涵的思想艺术性和社会意义也极为深刻,对人物的刻画也细腻到了极点,堪称一部雅俗共赏,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佳作。
《亚特兰提斯》1991年
吕克·贝松再次将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现海洋生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记录片……
亚特兰提斯是传说中一片被淹没的神秘陆地,位于大西洋底下。吕氏想要证实海底下的世界,也有一个和我们社会一样的组织。或许也可以说《亚特兰提斯》是《碧海蓝天》衍伸出来的副命题。此片是吕氏摒弃传统拍摄手法的作品,一部纯视觉享受的电影,没有传统剧本,没有人类对话,只有音画紧密结合,用动物间的求爱、群斗、追逐等场面来丰富剧情,拍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海域,包括有苏格兰、澳大利亚、大洋洲、哥伦比亚、佛罗里达、巴拿马群岛等海域,甚至北极极地海域的冰雪景观或多方战火的红海海域。吕氏认为这是他最后一部讨论有关海洋的影片。这也是一部充满环保意识的影片,全片只有悠游大海的鱼,毫无人影,是吕氏又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作。
《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年
《这个杀手不太冷》为吕氏第一部美国电影,表现出绝对魅力的暴力美学,在把内心的孤寂和痛苦都化为冷淡麻木的行为举止和自我封闭的风衣墨镜及满天飞舞的子弹中,杀手只是个假象。你要是只欣赏到了一连串的追逐,瞬间杀人的手段、12分钟发射350发子弹的快感……那你还没有看到最棒的,在卸下面具的背后。杀手回归平凡的小市民,每天喝一杯鲜奶、养绿色植物,坐着睡觉、喜欢金·凯利的歌舞,甚至详细到身份证号码与银行帐号及他遇到小女孩后恢复的已经死去的情感……吕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平民化杀手形象,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他看上去饱满且拥有无尽魅力。这是史上最成功的杀手塑造。其中细腻浪漫之处,是好莱坞动作片无法强求的。
《第五元素》1997年
本片曾号称影史上特效花费最多的电影,但故事却老掉牙,据传是吕氏16岁时写的少年小说,内容无非就是拯救地球,扩除邪恶之举。停不了的动作场面及悦目灿烂的特效设计都在证明着吕氏与好莱坞的一个苟合,不仅模式完全美国化,文化观及内涵也被同化。如果说《这个杀手》还保留着一些法国浪漫主义色彩,那么《第五元素》除了吕氏一贯独特的想象力外,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了。整个影片的视觉效果相当大片化,未来的都市设计,未来的战斗场面,宇宙人物造型等都不自觉效仿美国经典科幻片,但不论怎样,该片在1997年还是法国票房第一,全球票房第二,并获戛纳最佳技术奖。看来此时吕导的灵气与匠气已是平分秋气了。
《圣女贞德》1999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圣女》的拍摄完全是一个爱情的结晶,在戏中扮演女主角的乔沃维奇今年25岁,而把她培养成明星并娶回家当太太的正是该片导演吕克·贝松,奇怪的是吕氏为什么要选这样一部题材来献给爱人,要知道德莱叶和布莱松的《圣女贞德》都是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几年前法国前辈雅克·里维特也刚导过一个版本。吕氏再拍,会有新创意吗?在一组视听效果十分强烈的幻象和原野风光中,吕氏用国际化的大手笔带来了史诗片的盛大场面,可那个独具匠心,充满着浪漫与孤性感的吕克消失了,换来的是好莱坞标准工匠标准的造势手段,不再有令人信服之美,只有过于圆滑的技巧和堆砌的人物剧情,可以看出,《圣女贞德》是吕氏再一次企图塑造如《堕落花》时期性格独特血肉感丰满人物的一次冲刺,可惜过多依赖技术考虑市场造成张力不足,倒是达斯汀·霍夫曼几分钟精到的表演成为吕氏本片中神来之笔。
影片1999年底分别在法国与美国上映,获得非常两极化的评论,多数影评人给予严厉批评,但仍有不少人将之视为吕氏少有的成熟之作,或许这部电影可能像当年的《银翼杀手》一样,在多年后获得肯定。
‘柒’ 如何评价法国导演吕克贝松
吕克·贝松是一位个性鲜明非常新锐的导演,不仅具有法兰西式文艺片的浪漫,而且拥有商业性的强烈社会烙印,同时却又裹着好莱坞大片的气势。一方面他遭受着影评人的毒口,另一方面他的电影受到大量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使之在赢得高票房的同时,也赢得多项奖项
‘捌’ 对吕克贝松的评价
姓名:吕克·贝松
英文名:Luc Besson
出生地:法国巴黎
生日:1959年3月18日
职业: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
吕克·贝松 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作品节奏快捷、风格奢华,极具商业价值。有人称他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片,只不过是在法国拍摄而已。父母亲都是水上运动的高手,母亲还是潜水教练。青少年时,他梦想成为海洋、海豚专家,但是因为一次潜水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愿望,转向电影,17岁高中未毕业便进入高蒙电影公司任助理,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后,回国后担任副导演。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 《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国有所谓BBC年轻导演之说,即专指Beinex、 Besson、 Carax(贝内克斯、贝松、卡拉克斯)。这三位新锐导演尽管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点却是对蓝色莫名其妙的偏爱。从贝内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开始,蓝色就充满了银慕,卡拉卡斯则拍了《卑贱的血统》;而贝松的《碧海蓝天》更是从片名到内容都蓝色的调子。贝松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怀自然是无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摄影恐怕令《钢琴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也受益匪浅。
《尼基塔》与《杀手莱昂》是吕克·贝松由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的成功过渡。《尼基塔》讲述了一个暴力团女成员是如何被改造为国家职业特工杀手的过程,其特工杀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处爱情和人性的萌动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而《杀手莱昂》讲述了一个渴望从善的杀手和一个渴望复仇从恶的女孩之间的故事。这部带有艺术气质的法国商业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电影学子们津津乐道的范例,其中的许多细节诸如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对白令人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莱坞的编剧所能想到的。《杀手莱昂》夺得了当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奖。自90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则似乎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导演。
80年代中期,贝松拍摄了《地铁》,《碧海蓝天》等艺术电影之后,被法国评论界称为前途无限的年轻导演;90年代贝松在拍摄了《杀手莱昂》、《第五元素》之后,却受到了法国电影理论界的轻视。《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名列当年世界电影的第三名,不管评论界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法国导演眼中的未来世界,在电脑高科技与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带给我们一丝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吕克·贝松是当代法国电影影坛最受瞩目且争议最大的导演。尽管《第五元素》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高蒙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翻,但是贝松在国内却常常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惊险和打斗于一身,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本高达近一亿美元的英语对白影片,显示了法国电影人复兴本国和欧洲电影业的决心和勇气,影片荣获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故事内容本是吕克·贝松在16岁时就开始构思,当时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刚刚问世,显然贝松的想象和构思与之相比还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后,贝松依旧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构想,经过20年的筹划.该剧本具备了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虽然有评论认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国未来主义的滑稽笑剧,认为不过是视觉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届夏纳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开幕影片放映的时候,这部表现人类未来23世纪的科幻片还是引起了轰动。影片中,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驾驶着他的那辆抗地球引力的黄色出租汽车飞越纽约城市上空的镜头,与卢卡斯的星际字宙飞船相比毫不逊色。当年那个看着《星球大战》长大的贝松,20年后终于和卢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就显示出他对大制作和宏大场面的迷恋与追求。从《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开始,贝松日渐游离他过去所从属的那种电影形态,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不仅在类型方式上玩尽花招,还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升级,这也许就是贝松在本国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而此时的好莱坞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其首选就是吴宇森和吕克·贝松。贝松法国式的浪漫风情以及吴宇森东方味的英雄情结倍受好莱坞的青睬与模仿。贝松最终用《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证明了娱乐大片不是好莱坞的专利,法国人不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艺术电影,还能生产在全球盈利的商业巨片,一个法国人可以在美国的地盘上“与他们相抗衡”。今天的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看作和斯皮尔伯格同一类型的商业片大导演,但殊不知贝松能够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作为第一部高成本的欧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时候,开始票房并不令人乐观,看惯了艺术影片的法国观众和受到好莱坞商业大片熏陶的美国观众并不抱有太多的兴趣。影评人的反映也是贬大于褒,影片最为致命之处还在于它高达1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但是奇迹出现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预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广泛放映,影片是大赚了一笔,但是评论界对贝松和这部影片依旧低调处理。
吕克·贝松并不因为这些评价动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圣女贞德》选取了历史和现实,民族和国际的恰当交融,拍完之后好评如潮。圣女贞德是法国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传说。有关圣女贞德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他们分别是:德莱叶导演的为电影默片时代划上精彩句号的《圣女贞德受难记》;布莱松导演的极度忠实于宗教情节和原审判材料的《圣女贞德受难》;吕克·贝松耗时三年拍摄的史诗性巨片《圣女贞德》。
布莱松的《圣女贞德受骓》仅仅截取了贞德受审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历史的真实瞬间。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则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英法百年战争和贞德作为一个少女和法兰西战士的浪漫情怀。和布莱松一样,吕克·贝松也是法国影坛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也许这是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法国导演的唯一相同之处。也许正是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们同样偏爱贞德这个历史人物,只不过他们诠释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吕克·贝松的导演手记里我们看到贝松对贞德的评价:贞德是我们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所失去的一样。贝松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独到思考:“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
吕克·贝松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碧海蓝天》中的杰克,是《杀手莱昂》中的杀手,还是《圣女贞德》中贞德,我们都会感到:这就是吕克·贝松。
‘玖’ 如何评论电影《超体》
《超体》,又名《露西》,是一部由法国着名导演吕克·贝松执导、好莱坞着名女影星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科幻动作片。此片在中国台湾取景,综合美国百老汇影星摩根·弗里曼,韩国着名演员崔岷植等,可以说此片的拍摄是一件重大的国际合作。
后来Lucy的运算能力提高了以后,她仍然是迷茫的。她仍然对该去做什么感到不知所措。直到教授的提醒,告诉她,生命的最大目的在于把知识传承下去,她才恍然大悟。没有陪伴,没有感情,没有未来,甚至将要没有了生命。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限时空中,Lucy明白了生命最原始的本能,并且付诸实践。
当她独自在无限的时间中,遍历群山,大海,历经人类几百万年的繁华变迁,在时光中回到了第一个猿人出现的时刻,如同上帝点亮亚当一般,对懵懂的猿人伸出了手指。Lucy双眼润湿的凝视着我们,她心中定然如同《苏菲的世界》中站在兔子毛顶端的人类,同寂静电影院中银幕前的我们一起,为自然演变的一切而无比的震撼。
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拾’ 吕克贝松电影风格
贝松的电影戏路实际从第一部电影就已经基本定型,他电影中的人物归纳起来不出两类:持枪
这个杀手不太冷海报
的女孩或女孩型女人,她们纤弱的外表与枪支暴力构成的强烈对比,是贝氏电影美学的重要成份;另一类人物就是与现实对抗的孤胆英雄,这又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物。如果进行一些浅显的心理分析的话,这其实是贝松人格中的阴阳两面:外表坚强而内心脆弱的男人和外表脆弱而内心坚强的女人。凡由他编剧、执导的电影,故事都是围绕着这样的心理定式组成的。最后这部《天使安琪拉》是贝氏心理的一个总结:无依无靠的男孩躲在一个看似大胆的无赖的外壳下,等待着一个女人(天使)的救助。影片虽然是黑白的,但逃不掉贝松已经习
第五元素海报
惯的广告美学的拍摄方法,片中呈现的巴黎是明信片式的,而男女主人公则是贝氏人物的一个延续。观者从中可以探到贝松之为贝松的那个奇妙组合:生意人的头脑加玩童心理加一点点多愁善感。
“贝松产品”的成功秘诀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以文化共性取代个性,去除导演的自我中心,人物线条简单,一切以故事为出发点,动作多、对话少、节奏快。的确,卖得最好的片子不等于拍得最好的片子,但不要以为印度的宝莱坞、美国的好莱坞、贝松的欧罗巴愚蠢到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是更接受市场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