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话剧雷雨的现实意义
摘要:《雷雨》一直被奉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佳作,但对其超现实的一面却皆视
而不见或有意规避。本文从《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主义因子和整体象征
世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超现实性的客观存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
品,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之一,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历来
批评家对《雷雨》的解读是持续且深入
的。然而多数的评论立足于阶级分析与
揭露封建专制的罪恶等主题,这是忽视
了《雷雨》的真实面貌与曹禺的创作动
机的。
一、《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
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
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
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
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
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
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
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
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
冲两个人建构的。
《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
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
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
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
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
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
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
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
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
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
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
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
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
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
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
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位
置,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
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
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
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
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
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
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
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
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
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
义作品。
二、《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
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
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
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
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
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
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
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
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
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
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
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
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
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
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
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
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
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
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
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
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
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
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
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
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
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
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
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
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
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
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
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
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
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
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
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
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
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
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
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
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
《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
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
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
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
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
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
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
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
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
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
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
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
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
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
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
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
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
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
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
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
戏剧时代出版社1937版。
[2]张庚:《悲剧的发展——评〈雷
雨〉》,参见王兴平、刘思陆文璧编《曹
禺研究专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
年版,第551页。
‘贰’ 请举例说明《雷雨》是怎样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的,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作家把一个有三十年长度的故事,取其高潮和结局部分,放在舞台画框中表演,而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则用回顾的方式随剧情的发展逐步交代出来,并迅速推动剧情的进程。这样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不过,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依然有“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两大块,作家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的呢?
(一) 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 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
《雷雨》历时三十年,关系复杂,斗争尖锐,是传统戏剧所难以集中表现的。作家借鉴了欧洲一些戏剧家的经验,形成了特殊的 “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第一幕开始,周宅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矮几上的银烟具。鲁贵用威吓欺骗的手段向四凤要钱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鲁贵的卑劣无耻,看到了四风的纯洁善良,而且也了解了许多幕后前情节,如,侍萍马上到,是太太请她来的;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周萍与蘩漪的关系等。在父女俩谈话中间,鲁大海上场,一方面使父女谈话场面富于变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鲁大海与周朴园这一对不可调和的劳资矛盾。此间,作家还描写了周萍的颓丧面貌,反映出他内心的空虚与矛盾;写了周冲的过场,为他爱四凤作好了准备。于是,仅在父女俩的对话中,剧中各种矛盾线索已经基本交织起来了。作者到此基本交代清楚了三十年前一直延续到开幕时的重要情节。
(二)出色地应用“发现”的手法,促进戏剧情节的激变和高潮的到来。
戏剧第二幕,侍萍刚上场,戏剧节奏还是轻快的。刚见到女儿,她的心情是快慰的。但突然,就象远天飞来一颗炮弹在凝滞的空气中爆炸,气氛一下子充满莫名其妙的紧张。在这里曹禺布下了一件重要的道具——周朴园的旧雨衣(一个穿插了过去和现在,又在现在的戏剧中发挥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的细节)。因为“老爷急着找旧雨衣”,与侍萍谈话的蘩漪不得不出去。侍萍于是有了“发现”的可能。当她环视客厅陈设时,她发现了那红木书桌、有镜台的柜子、大热天还紧闭的窗户„„她突然象溜进可怕的梦境,她想赶快带女儿离开,“雨衣”又出现了,蘩漪叫四凤帮着找“老爷的雨衣”,侍萍不得不滞留,却发现了她最担心的事儿已经发生,正当她又准备要走之时,周朴园上场,与蘩漪发生冲突,蘩漪愤而离去,又因雨衣与侍萍对话,于是揭出三十年前的往事。在《雷雨》中,“发现”的手法用得非常出色,鲁贵发现了周萍与蘩漪的隐情而借机敲诈;蘩漪发现了周萍与四凤的约会而跟踪至鲁家,关上了后窗,于是,侍萍发现了自己的一对亲生儿女的恋情。这一发现,促进了戏剧高潮的到来。
(三)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
戏剧理论家们对观众心理作过分析,认为,观众看戏的的兴奋点不超过三个半小时,但《雷雨》的演出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观众又没有表现出厌烦,这是因为作者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
在第一幕中,曹禺就以鲁贵和四凤为引线,把周萍和蘩漪的关系,四凤和周萍的关系以及周冲对四凤的追求都交代清楚。第二幕开场不久,侍萍发现了熟悉的客厅设置后,为了再次证实自己是否回到了周家,她惊悸地吩咐四凤:“凤儿,你去看,你去看,那柜子靠右第三个抽屉里,有没有一只小孩穿的绣花虎头鞋”。这个细节,有力地拉紧了观众的心弦,心几乎要从口中跳出了。四凤打开抽屉,并没有那双绣花虎头鞋,观众又轻轻松了一中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凤又拿起了侍萍年轻时的照片,观众的心中与此时侍萍的感受是相通的“好不公平的天哪”。把最重要的人物关系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也点破了。观众心里对他们的纠葛关系一目了然。周朴园虽然知道周萍、鲁大海、四凤是什么人,可是他并不知道周萍和四凤、周萍和蘩漪的关系;周萍也不知道鲁侍萍是自己的母亲,四凤就是他同母的妹妹。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中,观众已完全明白人物的彼此关系,只是期待着这些剧中人物尚未明白的关系的逐步揭晓,以及了解这些人物纠葛如何发展、如何结局从这时起,观众已然明了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知情者的身份,提心吊胆地关注着剧情的变化,这是一种为人物命运哀叹的悬念。与此同时,知情的观众也以极大的好奇,看作家怎样让剧中人一步步了解这个已知的事实,以及揭秘后人物的结局。就这样,作家最好地调动起了观众与读者的心,扩大了戏剧悬念的范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见,《雷雨》的结构艺术是出色的,它扩展了戏剧的结构内涵,为现代戏剧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杰出的范例。
‘叁’ 关于《雷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话剧团体,1949年4月16日成立于北京。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前身是1941年延安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由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西北青年救国会总剧团以及小小剧团组合而成。1943年剧院同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合并,组成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部分成员组成东北文艺工作第二团。1949年进关抵达北京,成立了直属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领导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第一任院长是廖承志。1953年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始终把广大青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尊重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创造当代人的舞台艺术形象。
1985年7月前该剧院共演出多幕剧 122部、独幕剧77部。在这些剧目中有《钢铁运输兵》、《霓虹灯下的哨兵》、《幸福》、《李双双》、《远方青年》、《枫叶红了的时候》、《权与法》、《可口可笑》、《街上流行红裙子》、《双人浪漫曲》等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剧院还演出了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有《爱国者》、《刘胡兰》、《红色风暴》、《豹子湾战斗》、《杜鹃山》以及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周恩来形象的《转折》、贺龙形象的《曙光》等。另外演出了苏联着名话剧《保尔·柯察金》、捷克斯洛伐克的《尤利乌斯·伏契克》以及法国的人民戏剧《樱桃时节》(即《巴黎公社》)。剧院把“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作作为剧目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有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田汉的《丽人行》,曹禺的《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原野》,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以及田汉新作《文成公主》、老舍新作《方珍珠》和《西望长安》、《神拳》等。剧院同时将世界名剧Н.В.果戈理的《钦差大臣》、H.易卜生的《娜拉》、А.П.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J.C.F.席勒的《阴谋与爱情》、P.de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W.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以及B.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高加索灰阑记》、法国埃·罗布莱斯的《蒙塞拉》、阿根廷奥古斯丁·库塞尼的《中锋在黎明时死去》等付诸自己的舞台实践,展现了众多的各不相同的艺术形象。
在这个多姿的剧目画廊里,得到文化部以及中国戏剧家协会奖励的有15部。
2001年12月25日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中国国家话《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代着名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着,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曾先后到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复旦中学教书,同时从事剧本创作。1935年写出四幕剧《日出》,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上层社会的种种腐败和罪恶。1936年至1942年,他任教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此间他创作了反映农民与土豪恶霸斗争的三幕剧《原野》。1938年至1940年,还创作抗战剧《黑字二十八》以及与宋之的合作的《蜕变》。1941年创作《北京人》,通过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揭露封建主义衰败与新一代追求新生活的必然性。1942年将巴金小说《家》改编成四幕话剧。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一年后回到上海。编写和导演了反映国统区人民渴望光明的电影《艳阳天》。解放后担任全国剧协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1954年创作揭露美帝国主义罪行的话剧《明朗的天》。1962年与于是之、梅阡合作,编写出优秀历史剧《胆剑篇》。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他的创作,融合了中外戏剧的表现手法,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他的戏剧文学创作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雷雨》、《日出》、《北京人》等,不仅使中国有了长演不衰的传统保留剧目,也得到国外戏剧界的高度赞扬。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均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
‘肆’ 如何评价《雷雨》这部话剧
完全符合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中的三一律,剧情发生在同一天,同一地点,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雷雨》主要剧情(三幕)发生在周家一个客厅中,还有一幕是在四凤家中。从上午演到当天深夜两三点。在传统中国的戏曲里,是没有真正的悲剧的。不知道有没有看过,即使是类似梁祝,窦娥冤,长生殿这样过程很揪心的悲剧,但仍然不算悲得很彻底。而且基本是人与人的冲突,而极少有命运和人的冲突。《雷雨》里面上一辈做的孽明明已无瓜葛,偏偏侍萍又嫁了周家下人,自己女儿送回了周家继续伺候周家少爷。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中国传统中,这样的剧本是不能讨好观众的。所以《雷雨》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作品(这还只是曹禺的处女作)。
‘伍’ 《雷雨》戏剧鉴赏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周朴园的专制、冷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及蘩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略显变态的执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最后,有错的、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毁灭。它讲述了资产阶级周家和城市平民鲁家两个家庭纠结复杂的悲剧故事。
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二是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
而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联系,更是突出、生动地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之间的矛盾。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反映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社会现实,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创作背景
1930年9月,曹禹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
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陆’ 雷雨主要借鉴西方古典哪些优点
1、雷雨主要借鉴西方古典三一律的优点。
2、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的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即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优点:剧情集中,紧凑。
3、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雷雨》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三十年前,无锡周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看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和她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儿子生下来才三天,周朴园为了赶着和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结婚,将侍萍赶了出去,随她一同走的还有刚出生、病得奄奄一息的孩子。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却又被人救起。由于没死成,她的母亲被活活气死。从此,她流落他乡,辗转坎坷,最后带着儿子嫁给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儿子取名鲁大海。
三十年后,周鲁两家先后搬到北方某城中。侍萍在外地做工,鲁贵在周家做总管,后来把女儿四凤也介绍到周公馆做女佣,鲁大海在周朴园的矿上当矿工。
周朴园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太太死后,又娶蘩漪为妻,并生儿子周冲。他的长子周萍就是侍萍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他只比继母蘩漪小六七岁。
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蘩漪嫁给冷酷、专横、自私的周朴园后,精神极度压抑。病态的她爱上了软弱的周萍,他们的幽会和疯狂的情感被佣人鲁贵发现了。这之后,由于惧怕父亲,也由于已厌倦了与继母的这段不正常的关系,周萍开始逃避,他与美丽单纯的四凤偷偷相好。这瞒不过蘩漪,她是将她与周萍的一段恋情视为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唯一一棵救命稻草的,她怎肯放手!
蘩漪的儿子周冲是个单纯开朗的大男孩。这天他告诉母亲他喜欢四凤,想从自己的学费中分一半供四凤读书。这使蘩漪感到事情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故事开始的时候,蘩漪正请了刚从外地回来的四凤的母亲来公馆,暗示她将四凤带走。一向要强的侍萍也不愿女儿给人帮佣,因此爽快地答应了。然而无意间她发现这周公馆的环境布置似曾相识。正当此时,周朴园进来了,他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满怀追恋地向她打听当年那梅家姑娘的坟址,说想要替她修坟。当他终于明白眼前的老妇人就是他以为早死了的侍萍时,他一改念念在心、一往情深的语调,厉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伤痛万分的侍萍则只能将这一切归之于命运。周朴园给侍萍开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希望两家再不要有任何瓜葛,侍萍却拒绝了。她向周朴园提出的惟一要求是见一见她的儿子周萍。
鲁大海代表矿上的罢工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周却使阴谋将罢工破坏,并把大海开除。大海痛斥周朴园的罪恶行径,周萍上去打了大海两耳光。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侍萍大放悲声。
周萍想离开家到矿上去,四凤要他把自己带走。侍萍坚决不让四凤与周萍在一起,然而四凤却哭着告诉母亲,她已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闻说如遭雷击。
正当侍萍准备自己承担罪孽,让四凤与周萍走时,蘩漪来了。她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走,将所有的人唤来。周朴园以为三十年前的事已泄漏,遂当着众人的面告诉周萍,眼前的老妇人——四凤的母亲,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受不了这么强烈的刺激,四凤跑出去触电自杀,周冲去拉她时也被电死。这时书房内一声枪响——周萍也开枪自杀了。
‘柒’ <<雷雨>>是哪位的大作啊详细的!!!
《雷雨》作者曹禺
曹禺 (1910一1996), 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碛谥泄�拇�诚肪缫帐酢?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随后创作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多次被搬上舞台及荧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禹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从它们诞生的三十年代,就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而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曹禺先生的戏,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宠儿。在解放战争年代,在解放区还曾上演过《雷雨》
。解放后,曹禺的戏在五六十年代,则成为中国舞台上最招人喜爱的保留剧目。在文革之后,曹禺剧作的演出和改编,研究和评论达到一个高潮,几乎他所有的戏都被排演了,几个主要的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甚至芭蕾舞。
为什么他的戏,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么喜欢呢?为什么他的戏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去演出呢?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在曹禺的戏里,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诸如蘩漪、侍萍、四凤、陈白露、翠喜、小东西、仇虎、金子、愫方、文清,还有觉新、瑞珏、鸣凤……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作家是怀着怎样一个伟大的仁爱的心灵,又是有着多么宽广的人道的关怀!甚至,连周朴园,他都有着怜悯。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这样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他在晚年,之所以对一些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并不是指责,而是由于他对中国话剧寄予了最深刻的期望,才把他心中的宝贝托出来。曹禺这样说:"所有伟大的作家的好作品,不是被某个狭小的社会问题限制住的。《红楼梦》就不是被一个问题箍住了,它把整个社会反映出来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至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等,也不是那么具体地提到某个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反映得很深刻很广泛。文学反映生活,可以更广阔,更深厚的,应该看得广泛,把整个社会看过,经过深入的思索,看到许许多多的能够体现现时代精神的人物再写。作品是要真正的叫人思、叫人想,但是,它不是叫人顺着作家预先规定的思路去'思',按着作家已经圈定的思路去'想'。而是叫人纵横自由地广阔地去思索,去思索你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思索整个的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去思索人类。"显然,这是他毕生的创作思想的结晶,是格外值得我们珍惜和研究的。我看,也部分地道出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原因。由于写了人,才能对人有所吸引,才能引起人的关爱。人的心灵是相通的,不但是共时性的相通,也可以是历时性的,世世代代的相通。
曹禺先生的人文胸怀,自然是重要;但是真正把人写好,又是谈何容易!
曹禺先生是一个对人,对人性有着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的伟大作家。
对观众来说,最逗起他们情趣的是人,是人的性格,是人的心理和感情世界,是人性的复杂和隐秘。而在曹禺的剧作中,他对人,对人的性格的刻划,不但倾其毕生的精力,而在探索人性和人的感情世界上,他确是杰出的一个,甚至可以同世界那些戏剧大师媲美。人们常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外国人能做到的,似乎中国人就不能做到,因此,多年来,对曹禺先生剧作的评价,都为这些偏见习见所困扰。郭沫若在看过《雷雨》后就说:"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使用心地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最杰出的一个。"的确,曹禺说:人是非常复杂的,又是最宝贵的,同时,又是最值得研究的。他一生都在探索人,探索人的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他们的最隐秘的情感世界,最复杂的人性心理,展现在舞台上。无论是被侮辱的被损害的,抑或是被压抑的变态的;无论是罪孽的卑微的心灵,还是最圣洁最美好的灵魂,……都在笔下被展现出来。正是这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激动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的欲望。我以为,曹禺先生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能塑造人的灵魂的作家,最能揭示人的灵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作家,一个善于刻划人的深刻灵魂的大师。
如果说,曹禺的戏剧有着什么诱人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就是他把最伟大的人文胸怀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结合起来。这就是曹禺戏剧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我们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祝愿他的戏剧精神能够在中国的戏剧界得以传播,得以发扬!
‘捌’ 《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吗为什么
《雷雨》不是“社会问题剧”。
被误读:“一首诗”成了“社会问题剧”:
戏剧评论家邹红认为,《雷雨》自首演之日起,就被从内容、表现技巧和剧场效果3个方面误读了。“我们从《雷雨》的演出史可以看到,《雷雨》从一开始就是被人们当做社会问题剧来接受。在日本和国内演出的成功,是一种建立在误读基础上的成功。东京首演结束后,当时的导演吴天、杜宣等给曹禺先生写信,把《雷雨》看做社会问题剧,尽管曹禺先生在回信中对此持不同意见,明确称‘我写的是一首诗,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但演出者显然没有接受这一意见。那么《雷雨》在国内上演后,观众的看法大体也是这样。”
学者解玺璋说,《雷雨》的故事是一个悲剧,而这个剧本的经历也算是悲剧。“从《雷雨》剧本呱呱问世那天,可能就被当时的左翼思潮给绑架了,他们从繁漪这个女性形象入手,作为一个女性自由灵魂来歌颂,事实上是对这个剧本的误读。所以,当年曹禺曾在《人民日报》上对《雷雨》这个剧本做过检讨,而舞台剧的形式也无疑是按照左翼思想逻辑来处理的,这可能根本不是曹禺想去描写的东西。多个演出版本去掉了该剧的序幕和尾声,并纠缠于鲁大海这个角色,这都不是曹禺的本意。今天,我们用创新的眼光去排演《雷雨》,也许是找到了这部戏回来的路。”
经典该怎样创新:
解玺璋说,有关《雷雨》的创新和改编从未停止,删去鲁大海、恢复被砍掉的序幕和尾声、以周朴园的视角讲述故事……从来没有一出戏引起过如此之多的改编争论。
对于《雷雨》的创新,文艺批评家何西来主张,改编要怀着敬畏之心。“不管你是导演或是演员,一定要怀着敬畏的心情来理解你所重新创造的这个剧本和塑造的角色,你要注入你的情感,投入你的生命,让你的脉动和剧作家的脉动协调一致,你的创造才有可能成功。更不能够以时代和环境变了为由随便乱来,这既是对剧作家的不尊重,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尊重。”
邹红则以《雷雨》为例,为当下剧作家创作新经典指点了迷津。“《雷雨》在戏剧结构、冲突设置以及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造诣,绝非浅尝辄止能够企及的。如果当下的一些先锋前卫的剧作家肯像当年曹禺那样,真正对西方现代派戏剧下一番功夫,领悟其精神,而不仅是学其皮毛,同时真正与中国当下社会时代结合,才有可能成就新的经典。”
‘玖’ 曹禺《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他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在世界戏剧文化史的地位。曹禺的作品不仅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也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青睐。他的剧本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以影视、京剧、歌剧、花鼓戏、音乐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在美国、苏联、日本、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他多次访问苏联、日本、印度、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1984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曹禺法国最高荣誉军团勋章,以奖励他为中法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拾’ 有谁知道《雷雨》的主题特征有哪些呀
高语四三9.张云霞 .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 中学语文教学,2005(2)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作品的内容、主旨的理解纷争迭起,对主要人物的分析也莫衷一是。这一方面源于《雷雨》本身的内蕴丰厚,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不同的时代语境的变迁。就拿几部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着作来说,1953年8月出版的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应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筚路蓝缕的奠基之作。在书中,他评价《雷雨》是“写一个绅商家庭的悲剧”,这一悲剧是由“一种社会制度的残酷”所造成的。但王瑶先生马上又敏锐地注意到这个结论和《雷雨》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协调性,于是他这样解释道:“《雷雨》的题材本来是极富于现实意义的”,“但作者处理这题材的时候,却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境,认为‘宇宙里斗争的残酷与冷酷’只是‘自然的法则’,而他所要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结果主题就被他的‘憧憬’所歪曲了”,“冲淡了这个悲剧的社会性质”。①王瑶先生的上述观点影响了上个世纪整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稍后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一观点,或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得更加“左”倾。有的干脆就认为《雷雨》是“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一个社会剧”②,有的认为剧本“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③,“暴露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④
。
以上这些从社会学层面对《雷雨》所进行的解读,自然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剧作中主要人物周朴园。在以前的大学文科教学中,人们习惯地把周朴园界定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着重强调他身上的封建性特征,以此论证在中国反封建的重要性。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又把他界定为资产阶级的代表,认为他集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虚伪于一身,他的下场就代表着中国资产阶级的灭亡。这两种观点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是反映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却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政治的角度,并以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为其特征,对相当复杂的文学对象进行了简约化处理。这是不符合作家的创作意图的。曹禺在1935年2月回答日本留学生时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绝非社会问题剧。”⑤这篇题为《(雷雨)的写作》是曹禺先生最早的一篇公开谈论《雷雨》创作的文字记录,当时尚无过多的社会政治的干预,当是真实可信的。这对于后来的治史者来说,应当是一份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但为什么文学史家无视于作家的坦言直白,仍然偏执地在作品中寻求泛政治化的“微言大义”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当时的时代语境造成了大家只愿意接受剧作中与时代主流思潮相一致的地方,例如剧作中社会的、现实的、政治的内容;而对与上述方面交融为一体的另一重要方面,例如对人性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的探索,特别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个人的天才创造,则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第二,编者、导演对《雷雨》的删改。在50至70年代出版的《雷雨》剧本都不经作者的同意,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导演在排演《雷雨》的时候也删去了序幕和尾声,以致在二三十年间,中国一般的观众和读者都没有看到过完整的《雷雨》。作家曾经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主旨的是序幕和尾声。序幕和尾声被删掉以后,就导致了后来人们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层面来理解文学作品。于是,《雷雨》的人文特征被遮蔽了,它成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形象读本。这就造成了文学史家和作家各说各话,在《雷雨》的接受史上也形成了对《雷雨》的解说和《雷雨》的原作内容互相矛盾的状况。
在完整的剧本里一开始是序幕,写十年后周公馆已经变成了教堂医院。一天,周朴园满头白发,老态龙钟,手拄拐杖来到教堂医院里看望两个疯女人——繁漪和侍萍,彼此都没有话。然后剧本借两个修女的口,交代出这里发生在十年前的故事。
正文以回忆的形式出现。从第一幕到第四幕,重点表现:一、周朴园与妻子的关系,通过周朴园和繁漪的戏剧冲突,写出了他的基本性格特征——
文明涂饰着专制;二、周朴园与情人的关系,通过他和侍萍的矛盾冲突,写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情感难以逾越理智;三、周朴园与弃儿的关系,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在经济社会里,血缘让位于利益的严酷现实。剧作以此反映了人在现实中的复杂性格和生存窘况。
第一幕里有一个很经典的生活细节,就是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个细节很有迷惑性。一般说来,生活中丈夫劝妻子吃药,表现的是对妻子的关心,这里为什么会招致繁漪那么激烈的反抗呢?答案并不难索解。如果说丈夫的“劝药”是关心的话,这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妻子确实需要服这个药,药对她的病有益。而繁漪却没有病,周朴园的“劝药”就带有另一种意味了。特别是他认为自己是家长,家长的尊严不容挑战,说出来的话就是法律。所以尽管繁漪再三申明以至于含着眼泪请求,他仍然不为所动。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周朴园的“逼”是用“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说“我请你吃药”,让儿子“跪劝”,这里不完全是作秀,而是在较深的层次上写出了一个人的复杂性格。周朴园不是一个农村里出来的土财主,他是中国当时新兴的资本家,早年曾经留学德国,受过西方文明的熏染。他认为自己是很有教养的人,而有教养的人怎么可以在太太面前张牙舞爪呢?更主要的,他在红尘当中拼搏过来的巨大成功已经养成了他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他从心底里认为自己“劝药”是关心太太,他认为,我让你吃药,是对你好,对你负责,你却当着儿子和下人的面耍小孩子脾气,让我下不来台。于是他感到深深的苦恼,更加固执地逼迫繁漪吃药,用文明的言辞来推行着他作为家长的一己专制。所以这个细节蕴涵的文化意义有两点:①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家庭秩序,这符合儒家的家庭伦理原则。②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外在的、薄弱的,而传统文化的影响才是内在的、顽固的。
戏剧中一个非常吸引观众视线的情节就是周朴园和情人的关系。周朴园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那就是3O年前和侍萍的相爱。剧作围绕着周朴园的感情生活,浓墨重彩地写他对侍萍的怀念,曾引发过很长时间的争论。8O年代以后,评论界对此基本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肯定了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如果说繁漪是一个暴烈如火的女人,那么侍萍就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女人。她对周朴园情深似海,心细如发,为周朴园真心地付出过一切(包括生命)。周朴园从心底里喜欢她、怀念她是有生活基础的。3O年来,爱和愧疚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使周朴园深深地陷在旧情里不能自拔,以致忽略或者说是排斥了年轻妻子的情感需求,酿出十分严重的后果。这里,作家的刻画是很深入的:他不但写出了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生活中的真实。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也需要人的感情。但同时他又是现实中的人。他深知他和侍萍地位悬殊,这段感情是不被社会尤其不被他所置身于的上流社会所接纳的。他如果认下侍萍,将会失去很多东西,诸如名誉、家庭、地位等等,而这些则是他用了很多的手腕、手段才得到的,(比如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镇压工人罢工等等)他并不愿意舍去这些现实的利益。他虽然和繁漪没有感情,但理智上却又不愿意舍弃她,因为繁漪小他二十岁,“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有她的文弱
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可见,繁漪出身不错,且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太太和周公馆的门第是很般配的,和周朴园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宜的。而侍萍身世卑微。这样,他和妻子无情却地位般配,他和情人有情却地位悬殊。所以从理智上,他不愿意让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于是,如同3O年前残忍地抛弃侍萍的理由一样,这次他仍然决定用很忍心的方式来“结束旧情”。这就是周朴园在认出侍萍以后“你来干什么?”一语中的复杂的潜台词。这个情节的文化意义在于:当人的情感和社会礼教规范相冲突时,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剧作以此来凸显人在利益社会中的情感围城和生存窘况。
剧作中还有一个和周朴园直接相对立的人物——鲁大海。鲁大海来找周朴园谈判。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是一方不识一方识,周朴园已经从侍萍口里得知这就是他30年前被带走的亲生儿子。但鲁大海代表的是矿工,和他的经济利益直接冲突,所以他仍然以开除鲁大海作为3O年父子关系的终结。这个情节的文化意义在于: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才是主要的。在这个根本关系面前,一切血缘关系都必须让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家本着现实主义的精神写出了人物的外在行为,但绝不仅仅停留于此。他用简约蕴藉的笔墨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深入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底层,挖掘和揭示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和波澜。周朴园开除了工人代表鲁大海,顺利地平息了罢工的风潮,但是他并没有得到成功的喜悦,毕竟鲁大海是他的亲生骨肉。所以,在被打伤的鲁大海走了以后,他心情黯淡、烦躁,一方面斥责周萍太鲁莽,一方面觉得沉重、疲惫,感到世问的事真是说不清楚,一向自负、强硬的他这时从心底里觉得无能为力,觉得自己老了。在第四幕,他对儿子周萍说:“我老了,我愿意家里都平平安安的..”但他的家里就是不能平安。他说:“有些事简直是想不到的。世界上的事真是奇怪。今天我忽然悟到做人不容易,太不容易。”如此强硬的人终于也流露出了畏惧、无奈的内心衷曲,人的脆弱和渺小就不言而喻了。在这里,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他的复杂性格。他的内心世界。从他对待侍萍、对待鲁大海的一次次抉择取舍中,我们看到了现存的社会伦理格局、传统的文化遗传是如何形成了他的思维习惯,决定着他为人处世的价值判断准则。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他维护他的现实利益和社会礼教规范时,作为一个人他并没有得到人的解放,并没有得到心灵的救赎,相反却陷进了另一种灵魂的炼狱,一步一步地付出了泯灭个人情感的沉重代价,最终只换来妻疯子亡、老迈一身的凄凉结局。
从周朴园和自己身边人物的复杂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在现实中以否定性因素为主导的人物性格。但作家又饶有深意地把他的故事放在一个忏悔的框架内.解构了他在利益社会中的拼搏、争斗、算计、付出的价值意义。
剧作的尾声,情节又回复到序幕的内容,写十年后教堂内钟声悠悠,大弥撒的音乐阵阵。周朴园在圣经声中作着无言的忏悔。《雷雨》的整个故事放在序幕和尾声这样一个忏悔的格局内,是有深意的:
(一)它加浓了周朴园晚年的忏悔意识,那最后一抹的繁华旧梦都被人物浓浓的忏悔消解了,从而突出了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可见作者无意要塑造一个阶级的类型,更没有先人为主式的政治观念图解,而是着意于刻画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作者如果仅把周朴园当成一个阶级的代表(曹禺当时根本就没有这种理念),那么理所应当让他死掉,用他的死亡象征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灭亡,像《家》中的高老太爷的死代表封建阶级的灭亡一样。但是,剧本写周冲、四凤、周萍都死了,侍萍、繁漪都疯了,而惟独周朴园既没死,也没疯,一个人孤独地活着,活在深深的忏悔里。在作家看来,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这就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因此,作品中周朴园的形象是很复杂的,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这种人物塑造方法在当时的中国戏剧史上无疑具有巨大的超越性。首先,他超越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的单一模式,扭转了人们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线形思维,表现出了生活的深度。其次,也超越了现时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对立。表现出一种人性的深度。在剧中,作者批判的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宇宙、人类自身,表现的是对人的缺陷、人的困境和人的命运的执着探索。
(二)它对周朴园的故事构成了一种远距离的审视和否定。如同有一位智者站在高处,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着利欲社会的人们,对着人类的纷纷扰扰在摇头叹息。我们可以想见,像周朴园这样强悍的人物尚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又何况天底下的更弱小者呢?作家用了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生存挣扎,从而印证了他在创作《雷雨》时的一个很明显的主观意图,即典型的“曹禺命题”——“残酷”。“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我是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⑥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作品的主题应该是:《雷雨》通过20世纪20年代周鲁两家的悲剧故事,深刻地状写出人们在当时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命运,体现出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情怀。
①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第272页,新文艺出版社,1953 ② 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第282页,作家出版社,1957
③④唐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册第183、18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⑤ 曹禺《(雷雨)的写作》,《杂文》月刊,1935.2
⑥ 曹禺《(雷雨)· 序》 (河南郑州师专中文系45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