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法葬礼的习俗文化不同点
法国是个天主教传统悠久的国度,国民习惯土葬。原因很简单:天主教相信“最后审判”(le dernier jugement),教徒死后要静躺在“复活谷”(la Vallée de Josaphat)里,等待被天主判一个最终的归宿: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一个人的躯体倘若火化,就无缘赴复活谷,也就丧失了上天堂的良机,显然非虔诚的天主教徒所愿,天主教徒拒绝被火化,而情愿直接“入土”。
火葬在法国因而至今不是个普遍性选择。历史上,大多数法国人的葬礼是要通过教堂举行的。只是时移境迁,现今选择火化的葬礼仪式已逐渐世俗化。
据《当今时代》杂志2015年春天作的调查统计,83%的送殡有一定礼仪,但行列不再走宗教之路。殡仪馆设有送殡大厅,逝者家人可以在其中举行世俗送别仪式,由“司祭”主持办理。由此,充当司祭成了一个时兴的职业。事实上,死者送去埋葬的,比例已下降到仅仅过半(52%)。因为,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犹太人或穆斯林,作这种选择多半与宗教信仰有关。在巴黎,选择入土为安者多半决定在医院死后,直接前往墓地。在法国的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情况亦如此,不一定再要经过清真寺或是犹太教堂举办宗教仪式。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中国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守铺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Ⅱ 老人死后出魂都哪些亲戚要在家
他对亲近的亲人还有他的兄弟姐妹,如果可以的话,越多亲戚在家越好,因为陪老人最后一程。
Ⅲ 为什么31岁的人在老人死后不能见其最后一面
可能是地方风俗习惯。这个你不要问为什么,父母是不会害你的。只要你有孝心,那你就善待活着的人,努力拼搏,为他们今后的日子生活质量提升而努力。
Ⅳ 为什么法国人死后会自动成为器官捐献者
在法国人死后,人就会自动成为器官捐献者,这个说法是法国在2017年1月1日的时候确立的《器官捐献新法》,根据新的法规,并不是要你必须成为器官捐献者,如果你不想在死后自动成为器官捐献者,你只有自己在法国的官方渠道上把自己的名字登记为“主动退出器官捐献者”的人。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也比较可怕,就是有人以此来做买卖,毕竟人心才是最可怕的东西,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都会在这器官捐赠上打主意,想在黑市里面做生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这项法律规定以后,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阴谋。
最后,希望不仅是在法国,在全世界都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发展科学,努力研究。
Ⅳ 雨果为什么身在法国却要帮助我们斥责英法联军
雨果为什么身在法国却要帮助我们斥责英法联军?对于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我们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国的世界级大文豪,他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大作是很多人的启蒙读物。
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雨果其实是在语文课本上。他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我们的小学课文,这封痛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野蛮行为的信件,让无数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主义的大义。
●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谈到雨果为何要写这样一封信,就不得不讲到这个一辈子从未来过中国的文豪对东方文化的梦萦魂绕。
事实上雨果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更是一个中国艺术品的狂热收藏爱好者。有惊人绘画造诣的他,甚至曾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过一系列“水墨画”。
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而他所看到与经历的一切,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孕育着他独特的思想精神。
● 维克多·雨果
年轻时雨果是一名“保皇主义”的拥护者,20岁时他就因出版了歌颂波旁王朝复辟的《颂诗集》而获得路易十八的赏赐。当时法国王室及贵族对中国艺术品有着极大的痴迷,这无疑对雨果的艺术喜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直到后来,王室的腐败与失败举措等等状况让他渐渐失望,他的政治立场转为共和主义和自由思想,艺术上的这种审美倾向却并未改变。
不管是身为贵族议员,享受极高的身份地位待遇时;还是因反对当权者而被迫在外流亡时,他都从未停止对东方艺术的向往、搜集与创作尝试。
● 19世纪法国画家布歇作品 满满中国风
早在1829年,27岁的他还集中在诗歌创作阶段,就写下了一册《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而晚年他的作品《祖父乐》(L'Art d'être grand-père)中有一首写自己的孙女十分懂事,利用祖父喜欢自己的心态主动承认错误,保护下一个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女仆的故事的小诗。
这首名为《跌碎的花瓶》的小诗中,一句“老天呐!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将雨果对中国花瓶的珍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在诗中写到:“我真喜欢,码头是我买花瓶的地方……”
● 中国青花磁盘 雨果藏品
在晚年迁居根西岛期间,除了不间断的文学创作,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古董店选购来自中国的艺术品。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美彻底俘虏了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他是如此地喜欢它们,以至于每次买下一个新玩意都要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雨果的记事本中还有另一件关于中国的趣事,是关于他的中文名的。其实他的作品在1903年首次被译入中国时,Hugo被舒曼殊译为“嚣俄”。一直到很后来才找到最适合的“雨果”这个译名。
但据他本人的记载,他当时特意层层委托了好友的女儿查询自己音译的中文名,最终寄回到他手中并被细心剪下贴在记事本中的名字为“夷克裰诩拗”。今天看来这位大文豪的行为可以说相当可爱了。
如果有机会去到巴黎他的故居,你会发现……一屋子的中国玩意!
● 雨果在巴黎的故居
尽管布置看起来有点“中二”,但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独家陈列设计”。终日欣赏把玩着这些中国艺术品的雨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
这也就无怪乎他听闻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大肆破坏的事情之后,丝毫不以为是国家的荣誉,反而写信痛骂指挥官等一众军士的野蛮行径了。
雨果不仅喜欢中国艺术品,他还用中国墨画“中国人”。根据听来的描述,他创作过一幅《热情洋溢的中国人》,这个微笑的小眼神,飘逸的长辫子也是没谁了。
● 雨果 《热情洋溢的中国人》
今年八月初开始在上海举办了关于雨果的大展,展出了一系列他的手稿及画作。雨果的绘画水平是惊人的,同时代的梵高见过他的画作,也是十分欣赏。
他会用水墨画一种十分抽象的景致,之后再泼下清咖啡来完成画作。出来的作品富有个性,完全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与表达。在这点上,雨果的“水墨画”是与中国的“文人画”高度一致的存在。
● 雨果“水墨画”
法国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曾说,如果雨果下定决心改行当画画,必定也会成为一名世界级的画家。
而雨果本人对待自己的绘画作品十分低调,只会拿给亲近的人欣赏,这也导致了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一直不为人所知。
● 雨果作品
1885年,83岁的雨果因肺炎不治去世,法国举国悲痛哀悼。他的灵车经过凯旋门时,来送别的密密麻麻人群挤满了整个广场。我想他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来源于艺术洗涤之后良善的本性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雨果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大文学家,他更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政治家。
Ⅵ 老人死后为什么要找后家
谁说的?老人死后找什么候家呀?你是迷信的说法吧?认为老人死了,还要拉几个人去给他陪呀,做陪伴呢,这是胡说八道的东西,别人可能也是生病了才死亡的吧!
Ⅶ 为什么老人要死了为什么都要搬进大厅
这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把逝者放在正厅寓意寿终正寝。
另外不得喧哗,以免惊扰逝者。
虽然是古代的习俗,但至今有些地区也在延续,其中包含了对逝者的敬畏。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Ⅷ 为什么有一家老人死后举行丧事
这也可能是他们当地的一种风俗,虽然是丧事,但是也有喜丧这种说法。就说一个人年岁特别大了,其实这个时候就会被称为喜丧。所以就会出现带红孝布的情况。我们这里都是第四辈的孩子。在老人去世的时候,帽子上会缝一个红色的钱币。
Ⅸ 老人去世后子孙一定要去送别吗
正常来讲的话,家里老人去世,子孙是一定要去送别的,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