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特赦令的取消赦令
亨利四世去世之后,敕令并未得到认真执行。17世纪20年代,法国首相C.de黎塞留以武力镇压胡格诺教派,剥夺了他们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权利。1685年10月18日,法王路易十四颁布法令,彻底废止南特敕令,导致数年内25万以上的新教徒逃往英格兰、普鲁士、荷兰和美洲。
1643年,路易十四加冕成为波旁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对于路易十四来说,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直是他的政治理想。统一的法兰西王国不仅包括领土统一,还包括了唯一的宗教、唯一的行政机构与不容质疑的统治者权威。通过连年对新教学校与教堂的破坏和对新教徒的严苛审查,法国的新教徒已经所剩无几。路易十四于是宣布,先前赋予新教徒信仰自由的南特赦令已经过时,并在法兰西王国内予以废止。
② 关于法国南特大学圣纳泽尔学院的两个问题
回答:
一,南特大学是公立大学,所以绝对不会有学费,如果涉及到要收学费的请小心,可能就不是真正的南特大学了,小心被骗了!南特大学好像有在中国开一些项目,就是打着他的旗号收费的!
二,商业技术专业的话可能是理科也可能是文科,这个只有等你申请的时候和法国大学取得联系了才知道。
三,目前的法国大学确实没有真正开始收取学费,不过注册费是一直都有的,从100多欧到500欧不等!这个不是学费,其实就是相当于是大学向你收取的服务费用。
有法国学校的其他问题也可以问我,在网络上直接给我留言就行!
③ 法国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是什么时候顺便介绍一下相关的统治、时代背景。
法国大革命之前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着作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并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引发后来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1](P60)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1](P156)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托克维尔通过比较研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个吊诡现象:"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1](P64)就欧洲而言,法国当时并不是封建权利最深重的地区,相反,它却是封建权利压迫最轻的地方。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农民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而且已变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对残存的封建权利就更难忍受。作为土地所有者,农民才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慨;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力,贵族的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说,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得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不过,相比之下,托克维尔认为,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力机构,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权力,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旧制度实行官员保护制,专横地庇护大小官员。这样,中世纪各地区、各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托克维尔显然是把政治专制与行政集权混为一谈了。
托克维尔承认,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就,是旧制度下"所有活着、动着、生产着的东西"的"新的根源",[1](P57)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且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他也发现,这种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源,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之的。"由于中央政权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个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府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1](P107)结果,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而这种绝对依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当中央政府不能满足人民心愿时,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端仇恨。由此托克维尔得出结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
托克维尔还发现,正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使法国社会变成一点即炸的火药桶。首先,三级会议的停开,使得第三等级(主要指资产阶级)与贵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没有联系。其次,与一般人们想象的相反,贵族的种种免税特权不是中世纪的遗存,而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结果。王权逐渐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但是,为了安抚与王权对立的贵族阶级,作为一种交换,"自15世纪到法国革命,免税特权一直不断增长。"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尤其是免税特权彻底导致了资产者与贵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为了获取免税特权,资产者设法住进城市并在城市中获得职位,这就导致了资产者和农民的分离。第四,农民成了被遗弃的阶级。不仅其他阶级都离弃农民,而且政府对农民极其冷酷无情:把各种捐税徭役负担强加给他们,以严酷的司法对待他们。各阶级之间彼此隔离的恶果,一方面是"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但)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1](P171),也就是说,政府实行分而治之,最后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阶级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敌,"在被重重障碍长期隔绝之后彼此重新接触时,他们首先触到的是他们的伤痛处,他们重逢只不过是为着互相厮杀。"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发的众多直接因素时,托克维尔论及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强调启蒙运动和王权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进一步揭示了诡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因果链条。
启蒙思想为大革命做了准备,这是常识。民主派把大革命视为启蒙思想的正义原则的实现,保守派则把大革命归咎于文人的蛊惑。与他们不同,托克维尔所要探讨的是启蒙思想的思维特征及其得以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
托克维尔发现,启蒙思想渗透着"抽象的文学政治",主张"用简单而基本的、从理性与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则来取代统治当代社会的复杂的传统习惯"[1](P175)。这种文学化政治思维之所以形成和传播,是因为法国缺乏政治自由。与英国不同,法国研究治国之道的作家与统治国家的人形成两个明确分割的区域,作家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他们只会高谈阔论。热衷普遍性的理论,对于文人来说可能是美德,但对于政治家来说则很危险。至于为什么这种文学化政治思想会支配法国的政治生活,托克维尔则主要不是分析启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强调旧制度下法国人的普遍精神特征。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国度里,普通人身受旧制度种种弊端之苦,但看不到医治具体社会病的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要么全盘忍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1](P177)贵族、资产阶级因长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经验,因此对于那种文学化政治理论的危险性毫无所知。贵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为座上宾。国家高级官员也只精通行政事务,而不懂得治国安邦的根本法则,不能理解和预见社会潮流的动向及后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时髦的政治言辞。结果,全体法国人都"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人们对现实状况毫无兴趣,他们想的是将来可能如何,他们终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来的那个理想国里了。"[1](P181)
旧制度政府推行不彻底、半途而废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发,这是托克维尔的一个独到而重要的发现。他指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作为末代王朝却是迄当时为止社会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认为,尽管整个社会机器破旧简陋,但是这背后有两台发动机在推动公共繁荣,一是以上层阶级为标志的整个民族的觉醒,二是"依旧强大却不再实行专制、到处维持秩序的政府"。[1](P207)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托克维尔笔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个开明君主政府:国王实际上尊重和服从公众舆论;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实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还尝试改革,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开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托克维尔描述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政府发起各种公共建设事业,与政府有金钱关系的人数惊人地增长,许多人萌发了发财暴富的欲望,但是,专制政府的财政管理不善使得宫廷的劣迹变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与政府关系最密切、最维护政府的那批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就变成了最激进的改革要求者;
国王和政府官员公开讨论社会政治弊端,国王屡屡试图减轻下层民众的负担,如废除农民的劳役制和手工业的行会,再如为消除额外增派而实行军役税公开措施,甚至要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这些口惠而实不至、半途而废的改革只是起了唤起民众不满情绪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众的私有财产,对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赖,在饥荒时期强行实施征集制、食品强制出售和最高限价等措施,对穷人实行严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这些都是政府现身说法对民众进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年),路易斯十六政府对司法部门、省级行政机构进行改革。这项改革"希图一举变革旧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积年沉疴",但是改革打乱了原有的权力秩序,使得每一个公民仿佛觉得"国家政府突然间更换了所有官员,更新了所有准则……所有法国人感受到了一种微小的特殊波动。"在这种人心普遍浮动不安的情况下,"最后一击便使它(国家)整个动摇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1](P234)
托克维尔总结说:"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冲塌德意志帝国大厦的力量来自西方。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今的封建社会制度被荡涤。三权分立和人权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的事务进行干涉,结果惨遭失败,引起了革命军的反攻。在继承了法国大革命遗产的拿破仑军队的冲击下,德意志帝国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为了赔偿这些地区前主人的损失,进行了牺牲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领地的大规模土地重划:根据1803年的帝国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大约400万臣民换了君主。中等邦国坐享其成。它们中间的大多数于1806年在法国的庇护下结成莱茵邦联。同年,法兰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就此寿终正寝。
法国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国。虽然在过去的年月里这里一再有个别人士试图消除贵族和市民阶层之间的界线,也有重要人物将西边的变革当作新时代的开始来欢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却无法跃至德国,因为同中央集权的法国相反,帝国的联邦制结构阻碍着新思想的传播。除此之外,革命的发源地法国对德国人来说,乃是敌人和占领国。同拿破仑的斗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新的民族运动,最后上升为解放战争。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德国不无影响。首先在莱茵邦联诸国,然后是普鲁士开始进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冯·洪堡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终拆除封建障碍,建立一个自由的、担负起责任的资产阶级社会:废除农奴制、实现营业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义务。但是,许多改革方兴未艾就半途而废。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仍不得参与立法;只有几个主要在德国南部的邦君迟疑地制定了宪法。
④ 南特敕令的南特敕令-评价及影响
亨利四世签署了这条敕令后,立刻遭到了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尽管他宣布定天主教为国教。此外,教宗克莱孟八世对此敕令的评价十分负面,称之为“这是对我有害的东西”(This crucifies me.)。然而,这却是世界上第一份宗教宽容的敕令,亦是自罗马帝国后,欧洲史上第一次的宗教并存。
不过,亨利四世之孙路易十四却在1685年颁布《枫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宣布基督新教为非法,南特敕令亦因此而被废除。
⑤ 哪位君主废除了《南特敕令》
http://ke..com/view/122344.htm
南特敕令南特敕令签订的地点-南特大教堂 南特敕令(法语:édit de Nantes)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1598年4月13日签署颁布的一条敕令。这条敕令承认了法国国内胡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并在法律上享有和公民同等的权利。而这条敕令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有关宗教宽容的敕令。
[编辑本段]背景
16世纪中叶以后,马丁·路德在德意志境内推行新教宗教改革,而新教的加尔文教派也逐渐在法国境内活跃。他们的出现,令天主教徒感到受到威胁,但新教教徒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双方发生冲突。
1559年,法国国内的新教教徒组成了胡格诺集团,对抗捍卫天主教的统治阶层吉斯家族。1562年,双方爆发武装冲突,史称“法国宗教战争”(Guerres de religion)。战后,吉斯家族的亨利一世·德·洛林、瓦卢瓦的亨利三世及纳瓦诃(Navarre)的亨利开始争夺法国王位,称为“三亨利之战”。可是,亨利一世·德·洛林及亨利三世先后遭到刺杀,而王位继承权就落在纳瓦诃的亨利身上。因此,他被加冕为法国国王,为亨利四世,开创了法国的波旁王朝。
[编辑本段]文件签署
当亨利四世登基后,便致力于平息国内的宗教纷争,以避免再次引起战火。因此,他在1598年4月13日到达布列塔尼的南特城签署了这条敕令。这条敕令列明国内的胡格诺教徒能够享有自己的信仰自由,不受国家干预,亦有权建造教堂及参与宗教事务。此外,他们也享有和其他公民一样的权利,亦可以和天主教徒分享同等的政治权利,可以担任各种官职,亦允许这些教徒拥有城堡及军队,以保卫自己。然而,为了安抚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在签署这条敕令后,便宣布天主教为国教。
[编辑本段]评价及影响
亨利四世签署了这条敕令后,立刻遭到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尽管他宣布定天主教为国教。此外,教宗克莱孟八世对此敕令的评价十分负面,称“它把我钉在了十字架上”("This crucifies me.")。然而,这却是世界上第一份宗教宽容的敕令,亦是自罗马帝国后,欧洲史上第一次国家承认的宗教并存。
不过,亨利四世之孙路易十四却在1685年颁布《枫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宣布基督新教为非法,南特敕令亦因此而被废除。
⑥ 法国在宗教改革时期该如何抉择。。。。
南部特赦令最后失败被废了,法国宗教改革前后经历了大约9次的国内战争……如何抉择,其实现在提这个问题挺无奈的,如果当时有任何可以抉择的余地圣巴塞洛缪夜大屠杀就不会发生了,一切都是由当时法国的政治背景决定的。如果当时法国能采取宗教容忍的政策,而法国的教徒也不激进的渴望用暴力解决信仰问题的话许多历史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比如削弱贵族力量,集中王权,削弱教会的世俗权力,所以不管怎样,法国的宗教改革必经历一场血腥的革命,这种权力与信仰上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⑦ 着火的法国“南特大教堂”究竟有何历史
南特大教堂或圣彼得和南特的圣保罗大教堂,是属于罗马天主教,哥特式建筑的大教堂,该教堂的地理位置在法国的南特卢瓦河地区,建筑工程在公元1434年还是建筑,结束于1891年。1862年以来它已被列为被法国文化部列为法国着名文物。
2020年7月18日凌晨,法国“南特大教堂”的三处地方发生了大火,其中一处在西端,是大教堂比较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由雅克·吉拉代(Jacques Girardet)于1621年建造,后来被摧毁,祭坛左侧也起火,不过火势不算大,位于祭坛右侧是第三处起火地点。
当天大火发生,法国派出了大约100名消防员扑灭了大火,法国警方调查了这起事件是属于纵火行为。消防局长Laurent Ferlay报告称,南特大教堂在大火中遭受的损坏少于2019年的巴黎圣母院
火灾发生后,一名39岁的教堂志愿者,来字卢旺达的难民(自2012年以来一直在法国生活)被拘留进行讯问,但没有受到指控。但是,此人后来被逮捕并供认纵火。被控纵火罪。他的律师告诉一家媒体,此人“对他的行为表示遗憾”。
⑧ 法国历史
法国历史并非一言一语以敝之,谨在此推荐一两本书共,望对阁下有助:
陈文海《法国史》
⑨ 南特的历史
南特得名于南特语,最早为高卢人的一支的南特人在此建都。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南特成为了商业中心。自有文字记载以 来,此地的原住民为凯尔特人(高卢人或布列塔尼人)。罗马人,法兰克人,诺曼人,都曾陆续占领过这一地区。公元1532年,此地正式并入法兰西王国。诺曼人在公元834年到936年占领南特。中世纪南特人长期和雷恩争夺布列塔尼半岛的主权。公元1532年,此地正式并入法兰西王国。1560年南特在弗朗西斯二世的授权下成为公国。宗教战争之后,南特加入了天主教联盟并投靠法兰西共和国国王亨利四世。公元1598年,法国国王纳瓦拉的亨利在此发布了着名的《南特敕令》,在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宗教宽容,由此,南特这个城市得以在人类历史上扬名,新教徒才得以解放。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期间,南特的革命委员会遭到无情镇压。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二战期间,南特部分被毁坏。二战后,开始大规模重建,人们填河建路,铁路穿过市中心。港口也渐渐恢复起来。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南特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的中心。20世纪后期,工业开始兴起,港口有长达3公里的码头区,河道开始清淤以便大型船只通过,与圣纳泽尔港形成互补。
起初是一个称为Namnèti的凯尔特人部落的城镇出现在前70年,后来西泽在前56年攻占这里,命名为Portus Namnetus。南特随后遭到撒克逊人(约285年)、法兰克人(约500年)与布立吞人(6与7世纪)的侵略。诺曼人则在843年毁灭了南特:“南特在很多年后仍然是荒芜、断垣残壁而且布满荆棘”。在937年时,阿朗二世(为最后一个布列塔尼国王阿朗一世的孙子)驱逐了占据布列塔尼的维京人,成为第一个布列塔尼公爵。 在18世纪间废除奴隶之前,南特是法国最大的奴隶贩卖中心。奴隶交易促使南特成为法国第一个港口与富裕的城市。
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南特选择去支持它,虽然这附近全部的地区很快的就陷入对抗共和的内战中。法国大革命的暴行造成了总共有数千人被处死,大部分是在卢瓦尔河中溺死的。南特在19世纪变成一座工业城市,第一个大众运输可能是1826年在南特开始的公交车系统,后来立刻在巴黎、伦敦与纽约被仿效。而第一条铁路则在1851年建设完成,并且引起了许多企业成立。
德国军队在1940年占领这个城市,并且在1944年美国军队解放前,遭到英国军队两次严重的轰炸,分别是在1943年8月16日与23日。 南特与大西洋卢瓦尔省在历史上都是属于布列塔尼,南特附近的地区也总是被视为布列塔尼的一部分。布列塔尼公爵在1207年在卢瓦尔河岸边建立了布列塔尼公爵城堡(Château des Ducs de Bretagne)。大部分的公爵或公爵夫人都是埋葬在这座城堡或附近的修道院中。
1956年,法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南特以及整个大西洋卢瓦尔省被划分至卢瓦尔河大区(Pays de La Loire)。
许多争论围绕在这次改变的延续上,反对这次由非民选政府造成的分裂维持下去,因为大西洋卢瓦尔省在文化、历史及地理上都是属于布列塔尼。语言学的议题也是相关的,在布列塔尼的东部,法语及衍生语言,例如高卢语,比布列塔尼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然而在许多大城市,包括南特与圣布里厄(Saint-Brieuc),总是广泛的使用布列塔尼语。在最近几年,为了吸引观光客,双语的牌匾出现在这个城市中。
在2004年5月15日,南特的一个民调机构被委托来调查人们对于布列塔尼重新统一的看法,在这议题的5个调查中,62%至75%大西洋卢瓦尔省的人是赞成布列塔尼重新统一的。
⑩ 请问法国南特大学怎么样
南特市是法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位于法国第一大河---卢瓦河畔,濒临大西洋。南特市素以古老的城堡和香醇的葡萄酒着称,但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开放城市。
南特大学是法国着名高等学府,现有在校学生三万三千余名,其中包括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余名外国留学生。南特大学有二千五百名教职员工,在全法国各大学中,南特大学的规模排名第三。在除巴黎以外的各地方大学中,南特大学的规模排名第一。
南特大学主要有如下专业设置:
- 医学院的医疗、药学、牙医等专业。
- 两年制大专技术学院的建筑、电子、自动化、热能、材料、运输、微机、测量、企管等专业。
- 五年制工学院的热能研究、材料科学、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工业自动化等专业。工学院还设有生物化学、民用工程、微机管理方法博士点。
- 法学院、经济学院和企业管理学院的法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等专业。
- 文学院的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专业。
南特大学的重点科研领域为:生物医学、外科移植、肿瘤研究;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经济、海洋法律;材料科学、精细化学;食品生物学、食品法律学;以及社科方面的法律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 南特法语培训中心创建于1925年。该中心师资雄厚、经验丰富、课程规范、设备先进。培训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教室和语言实验室供学生上语言实践课使用。培训中心的学生与各院系大学生地位相同,可以在大学食堂就餐(每餐15法郎),可以使用大学图书馆,并可以得到法国政府的大学生住房补贴(每月三百至五百法郎)。学生还可以免费使用大学游泳馆和健身房等体育设施。
南特大学法语培训中心招生计划
招生人数 10名
招生对象 大学专科、本科在读或毕业生。
学习方向 完成学业后进入南特大学的各个专业学习
入学时间 9月20日
时间安排 第一学期9月20日开学,第二学期1月20日开学。
每学期14周,每周20学时 。
具体安排 :
第一级 起点班,采用视听教学法
第二级 初级班,采用视听教学法
第三级 提高班,采用视听教学法
第四级 法语初级证书班,课程为一学期(半年)
第五级 法语中级证书班,课程为一学期(半年)
第六级 法语高级证书班,课程为一学年(一年)
考试与文凭 法语初、中、高级证书是大学颁发的正式证书,为法国高等教育系统所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