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时期法国临时首都
自由法国的临时首都设在当时视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
B. 二战时期的法国
法国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强国。在“二战”前夕,法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陆军,更是傲视欧洲群雄,有“欧洲第一强国”之称。庞大的法国海外殖民地起初倾向于维希政权,战争后期加入戴高乐将军在内的盟军,共同抵抗德军。
1、从军队数量上来说,法国常规部队的规模一直维系在300万左右,超过英国、德国、美国、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战争打响后,法国紧急召集国民参军入伍,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军队总人数扩充到699万。
2、从武器装备上说,法国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世界军事强国。以陆军为例,法国陆军装备好、机械化水平高、机动能力强,拥有大量的摩托化单位。“二战”前夕,法国军队在前线共有约58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562架飞机。
以海军为例,法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海军之一在欧洲仅次于英国,强于德国,综合实力排名世界第四。法国海军拥有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50余艘各型驱逐舰,潜艇101艘。
3、法国还用11年时间打造了一条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位于法国东北边境地区,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假如德国军队选择以此来正面突破的话,必将付出惨烈的代价。
1940年6月,贝当组阁后,向德国投降。德国以对英作战需要占领了法国北部和整个大西洋沿岸地区。法属北非和法属西非及法属印度支那等海外殖民地和领地也依然服从维希政府的领导。维希政府虽然屈服于纳粹德国,但是并没有按照德国的要求加入轴心国,也没有对英国宣战。
原贝当内阁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流亡法国,成立‘自由法国运动’,对德国急需作战并被英美等盟国视为法国合法政府和盟国。在法国德占区里,有两大抵抗系统:受英美支援的“自由法国运动”的地下抵抗组织,还有就是以法共为首的“法国民族联合解放阵线”的游击组织。
1942年英美在阿尔及尔登陆,法属北非殖民当局和军队倒向盟军并参加了突尼斯战役。之后不久,法属西非也投向盟国。
1944年,自由法国军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法国第二装甲师在英美军队的成全下率先进入巴黎。1944年9月,维希政府迁往德国。罗斯福决定承认法国为共同作战的盟国,从原定的德国美占区中划分出一块给法国作法占区。法国奇迹般由战败国变为五大战胜国之一。
(2)二战的法国在什么地方扩展阅读:
闪击法国
法兰西战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侵占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对英法盟军所实施的进攻战役。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荷军投降。在空军支援下强渡默兹河,并开始从迪南和色当地区向索姆河口方向扩大战果。
14日占领色当、迪南并突破法第9、第2集团军防御,向英吉利海峡推进,英内阁下令实施“发电机”计划,组织敦刻尔克撤退。
1940年5月28日,比利时投降。法军的抵抗毫无组织。德军坦克兵团迅速向法国腹地推进。领导新政府的贝当元帅请求德国武装力量统帅部停战。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宣布退出战争和解除法国舰队武装。
法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停战协定,按照协定德、意军队占领法国大部,其粮饷由法国政府负担。法国全面停火。
C. 二战时改变局面的在法国哪里
诺曼底登陆嘛。1944年。还有一个戴高乐流亡政府,在英国伦敦,在法国1940年投降以后就一直指挥法国抵抗运动。
诺曼底是法国的一个大区(相当于中国的省),在法国西北部,和比利时交界的地方,在布列塔尼半岛东北面。和英格兰隔着英吉利海峡相望,所以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就到了诺曼底。
D. 法国在二战中曾经被德国占领,当时把首都设在哪
法国中部的维希(Vichy)
德国打败法国,法国投降后,6月28日,贝当政府(傀儡政府)由波尔多迁到克勒蒙菲朗。然而,这个城市缺乏供政府各部使用的房屋。于是,7月1日又迁到温泉疗养胜地维希。维希成为首都。
E. 二战期间,英国伦敦是如何成为“法国首都”的
因为二战期间,德国的闪电战让法国快速沦陷。开战的第六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已经宣布投降。但是当时的法国国防军长戴高乐不愿意投降,所以带着法国的军民为自由而战,建立了自由法国政权。但是因为巴黎的沦陷,自由法国成立在英国伦敦。在英国伦敦发布的抵抗宣言。所以英国伦敦暂时成为了“法国的首都”。
虽然新政府仍然以巴黎为法定首都,但巴黎已经沦陷,而实际首都则迁到了维希,因此也被称作“维希法国”。法国人并没有全部向法西斯屈服。曾是法国国防次长兼陆军次长的夏尔·戴高乐,在上司贝当元帅向德国投降之后,赶赴英国伦敦,公开在BBC发布抵抗宣言,号召法国军民为自由而战,这就是“自由法国”运动的开始。
F. 二战法国的资料
二战爆发,纳粹德国迅速闪电战入侵法国。史称法国战役。
法国战役(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役(Westfeldzug))是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进攻法国和低地国家的军事行动,从而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作战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黄色行动,德军部队进攻比利时吸引盟军主力北上前往预定的防线迎击,而其真正的主力—装甲部队则穿过防御松散的阿登山区,长驱直入盟军后方,将已深入到比利时之盟军切断补给与通讯、进而包围歼灭,但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却在发电机行动中从敦克尔克成功撤退至英国本土。
德军作战的第二阶段是于6月5日起开始的红色行动,以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的守军,并南下攻下大片法国领土。在战争呈一面倒之势时,意大利于6月10日向法国宣战。法国政府迁至波尔多,巴黎设为不设防城市,并在6月14日被德军所占领。6月17日,法国新任总理菲利普·贝当发表停战宣言。6月22日,法国和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并于6月25日生效。对于轴心国来说,这场战役是一个辉煌的胜利。
法国是分为在北部和西部的德国占领区、在东南小型的意大利占领区和在南方的残存国家维希法国。法国南部在1942年11月10日被占领,残留的法国在被德国占领直至1944年盟军登陆后,而低地国家则在1944年及1945年才被解放。
G. 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在法国的什么地方登陆,开辟了欧洲战场
诺曼底 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登陆过程: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
H. 二战时法国到底是哪一方的
二战时的法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他们在英国建立流亡政府,属于盟军一方,与英美等盟国并肩作战,诺曼底登陆后,自由法国勒克莱尔将军带领的法国军队最先进入巴黎。另一个是战败投降德国的法国维希政府,二战期间他们不仅占据着法国本土,还拥有着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虽然他们属于轴心国一方,但是,背地里却遮遮掩掩,暗地里跟盟国勾勾搭搭,特别是在盟军在北非进攻法国海外殖民地时,维希政府的部队基本没做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倒向了盟军。
I. 法国是二战什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
1940年5月,希特勒在欧洲西线发动强大的攻势,在占领荷、比、卢之后,用装甲部队绕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Maginot),从北面长驱直入法国。5月法英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14日巴黎沦陷。6月16日,刚刚上任的贝当(Pétan)总理代表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根据法德双方签订的停战协议,法国的东部和北部约占全国面积2/3归德国占领。贝当政府偏安维希,改称“法兰西国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正当法国的大半壁江山遭受到德国法西斯蹂躏时,曾任雷诺政府(Renaud)陆军部副国务秘书的夏尔·戴高乐只身飞往伦敦,于6月18日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告法闻人民书》。在讲话中,戴高乐高举争取民族独立的大旗,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抗战到底。他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自此,戴高乐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后改为“战斗法国”)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赢得了国内外、尤其是海外的支持。到1940年底,“自由法国”领导的殖民地人口已超过1200万。法国的抵抗运动可以依靠法属非洲的辽阔土地和丰富资源进行斗争。“自由法国”还在法国本土开辟战场,团结和协调法国本土的抵抗运动。到1942年,“自由法国”的军队已达到7万以上,并拥有空军和海军。它们在北非和法国本土同德国法西斯的军队浴血奋战。“自由法国”的空军还被派往苏联参加战斗。
在法国本土,从德国法西斯占领开始就产生了自发的和各自分散的抗德斗争。到1940年末,已经出现了许多抗德的组织,各个阶层都有人参加。这些抗德组织散发传单,出版地下刊物,收集德军情报。从1941年夏季起,法国本土的各个抵抗组织加强了相互间的联系,许多地方抵抗组织还纷纷响应法国共产党的号召,建立了地区性和职业性的民族阵线委员会,从而使国内的抵抗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42年游击队组织了276次破坏铁路的活动,1943年则增加到2009次。1943年9月,科西嘉岛的抵抗组织发动起义,赶走了德军和意军,解放了全岛领土。
为了统一领导法国本土的抗德斗争,戴高乐指派代表让·穆兰(Jeans Moulins)于1943年5月成立全国抵抗委员会,团结了8个抵抗组织(其中包括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阵线”)、6个政党(共产党、社会党、激进党、人民民主党、共和联盟、民主联盟)和两个工会。在全国抵抗委员会领导下,各省和地方也相应建立了省和地方抵抗委员会(又称解放委员会)。全国抵抗委员会还于1944年3月宣布了其纲领:惩办卖国贼,保障民主自由,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垄断组织国有化、消灭金融寡头等)。同年,法国本土的所有抵抗组织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军队,即“法国国内战斗部队”,简称“内地军”,其数量已达到50多万。在内地军中,法国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自由射手”占一半。在海外,戴高乐于1943年6月建立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法国的中央政权机构,从而使法国国内和国外的抗德斗争有了一个领导核心。“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于8月获得苏、英、美的承认,先后与2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44年6月,戴高乐在第二战场开辟前夕,宣布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国内外的抗德斗争。
当苏军对德国法西斯的军队展开全面大反攻时,美英联军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西北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8月美英联军又在法国南部的土伦、马赛登陆。此时,法军与美英联军共同在法国国土上与德军作战。内地军也在加紧打击敌人,并解放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领土。同年8月25日,巴黎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起义,并解放了巴黎。法国临时政府迁往巴黎并进行改组,吸收国内抵抗运动成员参加。戴高乐回到法国后立即解决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于8月28日下令解散内地军,9月19日又命令内地军与正规军合并,并解除了所有抵抗组织的武装,从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此时,临时政府继续对德作战,直到1945年法国全部解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许多文学家投身抵抗运动,如萨特、阿拉贡等。他们一扫以往颓废的气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抵抗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