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的战略和意义是什么
以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致力于打破撒丁同奥地利的同盟,清除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法国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企图掠夺意大利这个粮库及其财源,它还想方设法为自己打开通向巴尔干和近东的方便道路。在意大利国土上,随着战争的进展成立了许多共和国,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但是法军粗暴地破坏了意大利人民的主权,在占领区大肆掠夺,残酷地镇压人民群众。
⑵ 意大利为什么会成为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进行侵略的战场
1265-1268年,南意大利被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查理所夺。1254-1273年间,对意大利的远征暂时停止。1310年,卢森堡王朝的亨利七世又开始远征罗马,企图在南意大利确立自己的统治,但未能实现。其继承人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于1327-1329年再度远征罗马并取得了帝位。但占领者激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被迫退出意大利。查理四世也曾两次侵入意大利。最后一次意大利远征是普法尔兹的鲁普列赫特于1401-1402年进行的。从15纪末起,意大利又成为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进行侵略战争的战场。
⑶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计划是怎样的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是法国同欧洲国家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期间法军在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统率下在意大利北部对奥地利—撒丁军队的作战行动。
参加反法联盟的有奥地利、英国、普鲁士、俄国、撒丁、上下西西里王国等。
根据法军指挥部的计划,预定1796年在两个战区发起进攻。茹丹将军和莫罗将军的两个集团军应从莱茵河地区向奥军实施主要突击。
在意大利境内作战的由波拿巴统率的法集团军,受领了次要任务:攻占意大利北部,尔后进入奥地利与主力会师占领维也纳。然而,决战却在意大利境内展开。
至1796年4月初,意大利北部法军主力配置在热那亚湾沿岸。
其当面之敌为科利将军所辖撒丁集团军2.2万人和鲍利尤元帅指挥的奥地利集团军。从皮埃蒙特至法国的山间通道,由克勒曼将军的法国阿尔卑斯集团军负责保障。其当面之敌为亚俄斯塔大公的撒丁军队。
4月11日,鲍利尤开始采取积极行动以求把法军驱逐出意大利。次日,法军亦转入进攻。
法军主力插向撒、奥两集团军的间隙。法军利用敌军相互分散的弱点,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一再挫败敌军,并切断撒军同奥军之间的联系。波拿巴与在宽大正面上行动的敌人不同,他依次集中优势兵力,分别对敌人的个别集团实施各个击破。4月12日,法军在蒙特诺特附近歼灭了奥军基本兵力,4月22日又在切瓦和蒙多维附近重创撒丁军队,迫使撒丁于5月5日同法国单独媾和。5月10日,奥军在洛迪会战中战败,5月15日法军占领米兰,6月4日包围曼图亚。
部分兵力向托斯卡纳前进,于6月29日占领英国海军基地所在地里窝那。7月末开始攻打曼图亚。
奥军指挥部曾先后4次试图粉碎对该要塞的封锁,但是,8月5日在卡斯特利翁、9月5日在罗韦雷托附近、9月8日在巴萨诺附近和11月15~17日在阿尔科尔、1797年l月13~15日在利沃尔附近的几次会战中,奥军被彻底击溃。
奥军从1796年5月起由维尔姆塞将军指挥,从1796年10月起由阿尔文齐元帅指挥。1797年2月2日,曼图亚投降。奥地利军队全部被逐出意大利北部。3月,法军入侵奥地利,开始向维也纳进攻。
4月18日签订列奥宾停战协定。停战协定签字后,波拿巴挑起同威尼斯共和国的冲突,占领了威尼斯。1797年10月17日,签订了对法国有利的坎波福米奥和约。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是在保卫共和国的口号下开始的,后来变成了一场侵略战争。拿破仑在这次远征中的战略,以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致力于打破撒丁同奥地利的同盟,清除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法国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企图掠夺意大利这个粮库及其财源,它还想方设法为自己打开通向巴尔干和近东的方便道路。
在意大利国土上,随着战争的进展成立了许多共和国,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但是法军粗暴地破坏了意大利人民的主权,在占领区大肆掠夺,残酷地镇压人民群众。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清楚地证明,在战区集中使用兵力远较警戒线式的用兵方法优越得多。
法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新的战术,而拿破仑的统帅才能亦起了作用。拿破仑始终坚持运用和发展革命军队的战术——结合使用纵队与疏开队形。拿破仑坚决摒弃了奥地利指挥部盲目遵循的警戒线式战略,首先力求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尽管敌军占有总的优势,但是拿破仑能巧妙而迅速地机动自己的军队,采用集中突击的方法各个歼灭敌军。拿破仑在自己的统帅活动中,还善于依靠从革命军中涌现出来的有天才的将领,如贝尔特、茹伯尔、马西纳等人。
⑷ 什么是苏沃洛夫对意大利的远征
苏沃洛夫对意大利的远征指法国同欧洲各国第二次同盟战争期间,俄奥军队在苏沃洛夫元帅指挥下在北意大利对法军的战斗行动。
1798年,俄国加入第二次反法同盟后,部队进行了调动:乌沙科夫海军中将的分舰队从黑海调往地中海,格尔曼将军的军团和罗津别尔格将军的军团调往北意大利,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将军的军团调往瑞士。1799年初,法国在北意大利拥有一支5.8万人的军队,由舍列尔将军指挥;在中意大利和南意大利拥有一支3.4万人的军队,由麦克唐纳将军指挥。当同盟国集结兵力时,法军乘机转入进攻,击败了梅拉斯元帅指挥的奥军,并占领了几乎整个瑞士和北意大利。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奥国政府的坚决要求,苏沃洛夫被任命为北意大利联军总司令。1799年4月15日,苏沃洛夫抵达瓦列焦后,决定首先训练部队的协同动作,提高奥军战斗力。在组织奥军训练中,苏沃洛夫尤其重视对士兵掌握冷兵器、进行夜行军和以纵队实施冲击的训练。为了训练部队,他运用“制胜科学”的原则,制定出一系列守则和条令,并把一些俄军军官和军士暂时调来训练奥军各部;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他压缩辎重,并创立了流动给养弹药仓库。同时,军队还组建了炮兵主预备队。联军进攻准备的加快,使其能够在战斗中先发制敌,夺取战略主动。
苏沃洛夫分出部分兵力封锁佩斯基耶腊和曼图亚要塞,然后亲率主力于4月19日出发对舍列尔军作战,并于4月25日前出到阿达河畔。这时,莫罗将军受命指挥配置在阿达河西岸的法军。苏沃洛夫决定对米兰实施主要突击,而在其他方向上采取佯动。在阿达河畔3天的交战中联军大败莫罗军。为了扩大战果,他们在6个星期内几乎占领了整个北意大利。法军统帅部调集兵力,企图以两翼包围突击来粉碎联军:由麦克唐纳的军队从托斯卡纳向摩德纳、巴马、皮亚琴察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莫罗的军队从热那亚向托尔托纳实施辅助突击。转入进攻后,麦克唐纳于6月12日在摩德纳附近击溃了奥军并向巴马推进。苏沃洛夫识破了法军的企图,遂以自己的各个歼敌计划打破其企图。他把阻击莫罗军队的部队留在亚历山大里亚附近,亲率余部前往迎击麦克唐纳军。他们在48小时内行军85公里,于6月17日出敌不意地前出到特里皮亚河一带。
6月17~19日,在特里皮亚河畔的遭遇战中,苏沃洛夫战胜了兵力多半倍的敌军。麦克唐纳军溃退。苏沃洛夫令奥军进行追击,而主力于6月23日转入对莫罗军队的进攻。莫罗得知苏沃罗夫军逼近亚历山大里亚后,仓促向热那亚撤退,在那里与麦克唐纳残部会合。7月底,会合起来的法军在茹别尔将军指挥下从热那亚地区向亚历山大里亚出发,进攻联军主力。8月15日,在诺维附近的交战中,苏沃洛夫击败了茹别尔军,使其翼侧和后方均遭到歼灭性的打击。
这次交战是巧妙运用辅助突击以保证粉碎主要方向之敌的范例。苏沃洛夫在北意大利的胜利,乌沙科夫率领的俄国舰队在地中海的成功进军,几乎彻底摧毁了法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英国和奥地利担心俄国势力加强,决定把俄军赶出意大利。1799年8月中旬,苏沃洛夫接到从维也纳来的、经沙皇保罗一世认可的奥皇命令:率联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瑞士与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军团会合,以便从瑞士展开对法国的进攻。
苏沃洛夫远征意大利是当时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事件。由于俄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联军多次大败法军。这次远征中,苏沃洛夫的统帅活动是在异常复杂的形势下进行的。同盟内部存在政治矛盾,同盟各军的军事体制不同,他们内部盛行并决定其军事训练和军人教育的战略战术概念也有差别。英奥政府力图把对共同敌人作战的重任推到俄军一方,凡此种种都使苏沃洛夫的统帅活动变得极为困难。奥皇及其统帅们极力主张占领对方的领土和要塞,而苏沃洛夫当时就认为,消灭对方的武装力量是战斗的主要目标。苏沃洛夫的战略立足于对形势的周密分析,强调各个击破敌人,强迫对方按自己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总决战。苏沃洛夫运用在对其他地段进行辅助行动的同时,集中兵力对正面狭窄地段实施主要突击的原则,对部队实施纵深配置,使正面、翼侧和迂回突击相互结合。苏沃洛夫的作战计划符合于具体情况,具有自己的特点,与奥地利人依据陈旧的警戒线战略和线式战术原则制定的计划截然不同。在北意大利的战争中,为达到军事和政治目的,苏沃洛夫巧妙地组织了与海军的协同动作。具有深刻民族特点的苏沃洛夫军事学术的基础,是相信人在战争中起决定的作用。俄军良好的精神和战斗素质,以及渴望在俄军援助下从法国占领者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意大利人民的支持,帮助苏沃洛夫取得了胜利。
⑸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是如何演变的拿破仑的战略是什么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是在保卫共和国的口号下开始的,后来变成了一场侵略战争。拿破仑在这次远征中的战略,以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致力于打破撒丁同奥地利的同盟,清除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⑹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的背景及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是法国同欧洲国家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期间法军在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统率下在意大利北部对奥地利—撒丁军队的作战行动。
根据法军指挥部的计划,预定1796年在两个战区发起进攻。茹丹将军和莫罗将军的两个集团军应从莱茵河地区向奥军实施主要突击。
在意大利境内作战的由波拿巴统率的法集团军,受领了次要任务:攻占意大利北部,尔后进入奥地利与主力会师占领维也纳。然而,决战却在意大利境内展开。
⑺ 远征意大利的战争性质是什么
远征意大利是10至15世纪德国历代国王获得帝称和掠夺财富而对意大利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性远征。
自10世纪下半叶起,经济繁荣但因封建内讧而衰落的意大利便成为德国封建主蓄意侵略的目标。鄂图一世的远征是整个意大利远征的序幕。951~952年间,鄂图一世侵占了北意大利并获得伦巴第国王尊号。第2远征发生于961~962年,鄂图一世趁罗马教皇与封建贵族争斗力量衰弱之际进入罗马,在那里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此后,德国历代国君便经常对意大利进行远征,以便获得加冕和维护自己的统治。1075~1122年间,在皇帝与罗马教廷为争夺授职权而进行斗争的整个时期,意大利远征尤为频繁。斯陶芬王朝皇帝之一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指挥下的德国封建主的5次远征,在军事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1174年,红胡子率领一支8000人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捣毁了苏扎并包围了亚历山大里亚。结成伦巴第联盟的北意大利各城市对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联盟部队使德军与其基地巴维亚间的联系受到威胁。红胡子被迫于1175年签订停战协定。1176年冬,红胡子重新开战,但由于附庸国中最强大的萨克森和绍林吉亚国王拒绝继续参战,没有发动坚决的进攻。
相反,伦巴第联盟军却积极作战。林雅诺一役,联盟军大败腓特烈一世的骑士部队。腓特烈一世率领3000~3500名骑士攻击联盟军主力。
在敌优势兵力的逼攻下,米兰骑士望风披靡;而手执长矛和盾牌的步兵却未让德国骑士突破筑垒兵营。趁德国骑士部队混乱之际,布里西亚骑士在步兵正面攻击支援下,突然对敌翼侧进行突击,决定了战局。击溃了德国皇帝的部队,红胡子投降。
但教皇的骑墙立场使北意大利各城市未能巩固胜利,伦巴第联盟很快就瓦解了。德国封建主不但在北意大利站稳了脚跟,而且在亨利六世时期还对南意大利建立了统治。德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腓特烈二世将西西里王国变为自己统治的支柱。
由于北意大利各城市重新恢复了伦巴第联盟并再次同教皇结盟,德国封建主在北意大利的权力削弱了。斯陶芬王朝历代帝王在与伦巴第联盟的长期斗争中遭到了失败,王朝被推翻。
1265~1268年,南意大利被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查理所夺。1254~1273年间,对意大利的远征暂时停止。1310年,卢森堡王朝的亨利七世又开始远征罗马,企图在南意大利确立自己的统治,但未能实现。其继承人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于1327~1329年再度远征罗马并取得了帝位。但占领者激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被迫退出意大利。查理四世也曾两次侵入意大利。最后一次意大利远征是普法尔兹的鲁普列赫特于1401~1402年进行的。从15纪末起,意大利又成为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进行侵略战争的战场。
封建的国家结构造成的政治上的分裂,使远征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结果。德国封建军队作战通常都不配备步兵,而意大利各城市则拥有强大的、善战的步兵,其核心是以手工业者组成的义勇军。步兵是战斗队形的主体,它以密集队形成功地击退了德国骑士的冲击。伦巴第联盟的骑士骑兵与步兵配合默契,攻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