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国共有多少笔画
“法国”两个字共有多少笔画呢?不知道的话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笔画】8+8=16总共16画
【解释】法和国各8画
B. 法国有哪些着名的图画作品
首先《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的达芬奇所画
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弄到法国卢浮宫去了
卢浮宫名画赏析
http://brand.hjenglish.com/366/content/7802/
至于法国本土名画的我知道一副
<<自由引导人民>>
C. 16世纪的法国绘画是怎样的
进入16世纪初,活跃在法国画坛上的画家大都是富盖的后继者。其成就并不很大。16世纪中期,法国的肖像画在富盖的肖像画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多少代表了16世纪法国绘画的艺术成就。重要的代表画家是让·克鲁埃和他的儿子弗朗索瓦·克鲁埃。
让·克鲁埃(1485年—1540年)终身从事肖像画创作,其代表作品是法国着名的人文主义者《约姆·彼特》以及《法兰西斯一世像》等,画面颜色闪闪发亮,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弗朗索瓦·克鲁埃是让·克鲁埃的儿子,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肖像画作品。代表作有《药剂师比尔·居特》、《查理九世像》、《亨利二世像》和《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像》等。
在这些作品中,画家经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把帝王及其家属及男女贵族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克鲁埃父子的绘画以造型准确,严谨和优雅为其特色。
16世纪末,由于30年的宗教战争,法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法国出现伟大的绘画艺术是在巴洛克时代以后。
D. 17、18世纪的法国绘画是如何发展的
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为国王及其精英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其主要画家大多到意大利观摩学习,甚至长期居住,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受到卡拉奇折衷主义、卡拉瓦乔强烈对比的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响。
乌埃(Vouet,1590—1649)在意大利生活13年,归国后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画师,在巴黎地区的香底恰、圣日耳曼昂莱、枫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画。从现存卢浮宫的《丰盛》、《神庙中的拜见》、《对神庙的献祭》中可以看到他明亮丰富的色彩,宏大的气魄,优美的环形节奏,以及和谐的衣褶造型。
普珊(Poussin,1594—1665)18岁瞒着家里到巴黎学习雕塑和绘画,30岁定居意大利。1640年,他被请回法国,为枫丹白露王宫和圣日耳曼大教堂作画,任宫廷首席画师,并领导装饰王宫的工作。但法国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态度终使他愤愤而去。《萨宾妇女被掠》、《摩西遇救》、《诗人的灵感》等作品使我们感到这位古典主义大师既崇尚古代艺术,又善于发掘自然的美;既服从感觉,又尊重理论;既有纯熟技巧,又有高昂热情。《阿尔卡迪牧人》以一块石碑作为画面中心,上面的铭文指出这便是传说中的乐土。竭力辨认字迹的几位牧人或立或跪,环状的构图把人体与幽雅的风景组成诗一般和谐的世界。普珊晚年最杰出的作品是历史风景画《四季》,其中《冬季》尤其巧妙地选取了《圣经》中大洪水的场面,挣扎逃命的人群加强着阴冷凄惨的气氛。这位被认为最正统不过的画家其实是一位最勇敢的革新者,他那情景交融、饱含寓意的画风与画中反映出来的崇高思想境界,不愧是该时代一切画家的楷模。
勒絮埃尔(Le Sueur,1617—1655)的画使人难以相信他从未去过意大利。事实上,他的确没有离开过法国。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具有那种令人感到亲切可及的朴实自然。《朋友聚会》在气氛渲染上有卡拉瓦乔之妙,《三缨斯》又不乏卡拉奇的华美。德拉克罗瓦说得好:“要仿效勒絮埃尔的幽雅和朴素,就如同要效仿普珊构图的气魄与其完整性等优点一样,是极不容易的。”
勒布仑(Le Brun 1619—1690)在造就法国统一艺术风格方面的作用是无人能比的。他15岁人乌埃画室,23岁又与普珊同赴罗马。在上述两位大师的指导下,他迅速掌握了该时代绘画技巧的精华。其油画代表作《塞古埃大臣》宏伟壮观。画中人春风得意,雍容华贵,服装与坐骑富丽堂皇,马侧的两排随从安排得错落有致,动态神情极具变化。无论是小幅的《牧人来拜》,还是巨幅的《亚历山大与波鲁斯》,都表现出画家在处理人物众多的场面时的游刃有余。他在担任首席宫廷画师的同时,还领导美术学院和戈伯兰壁毯厂,主持凡尔赛宫镜厅和卢浮宫阿波罗厅的装饰工作,建立起以普珊的古典主义为主,从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官方风格。
荣誉无加的勒布仑在暮年却由于米涅尔(Mignaxd,1612—1695)的出现而暗淡无光。这位后起之秀从意大利一回国,便以妇女肖像和大幅天顶画闻名遐迩。他在瓦尔德格拉斯教堂绘制的《天堂》有200多个人物,是法国现存17世纪最重要的天顶画。《持葡萄的圣母》着笔精妙,人物的端庄纯洁与拉斐尔相比,也不多让。
较之上述画家,瓦朗丹(Valentin,1591—1634)和拉图尔(IJaTour,1593—1652)受卡拉瓦乔的影响要多一些。瓦朗丹很年轻时便赴意大利。他擅用黑色画出浓重阴影,并把乐师、卫兵、赌徒、吉普赛女人放入其中。《有算命者参加的聚会》、《音乐会》的浓郁生活气息和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妙质朴印象是无与伦比的。《所罗门的裁决》则把惊惶失色的母亲,恐怖万分的婴儿,凶神恶煞的武士,密切注意两位妇女反应如何的所罗门王画得栩栩如生。拉图尔以烛光、火把作为其艺术表现的核心,富有独创性和神秘感。其构图往往能出奇制胜,手法的简练也令人惊讶不已。《灯前的玛德莱娜》冥思苦想的面部和扶着骷髅、代表善恶决斗的手在黑夜之中格外传神。《木匠圣约瑟》运用大角度透视,突出木匠前倾的头和用力的双手,而让其余的一切都淹没在阴影之中。几乎平涂而就的持灯小童的脸更造成画面极为奇特的繁简对比。《寡妇伊莱娜照料圣塞巴斯蒂安》是画家最后的作品之一,蓝色的衣袍似乎在火红的色调中发出震响,凝练概括的艺术处理,在对角线上对明暗、动态所作的安排,使气氛的悲壮达到极点。
更加忠实于传统,不为意大利影响所左右的法国画家代表应推香拜涅(Champaigne,1602—1674)和勒南(Le Nain)兄弟(安东尼,1588—1648;路易,1593—1648;马修,1607—1677)。香拜涅生于布鲁塞尔,1628年定居巴黎,成为王后的画师。其肖像严谨、雄强、传神,令上流社会趋之若骛。卢浮宫陈列的《男子肖像》和《画家之女神奇地恢复健康》使克洛埃父子奠定的传统发扬光大。勒南兄弟幼年生活在父亲的农庄之中,对农村有深刻了解和特殊感情。他们经常共同作画,署名勒南。其中路易成就最大,粗矿的农民形象,简陋的乡村环境在他的笔下发出迷人的魅力。《农民进餐》、《农民家庭》虽无任何华美的颜色,却能感人至深。手法的朴素与画家感情所达到的崇高,除了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米莱、柯罗之外,可以说无人能及。《铁匠铺》、《干草车》(该画也可能是安东尼所作)根据画面需要,随心所欲地安排光线,和伦勃朗的《夜巡》有异曲同工之妙。
洛兰(Lorrain,1600—1682)在意大利度过平静的一生,其画同其人一样平和明朗。开阔的海平线总给天空留出巨大位置,近景则总是带有罗马式建筑、船只、人物的逆光海滨。《克娄巴特拉在塔尔斯登岸》、《乌利西斯将克莉赛丝交还其父》、《圣保罗登舟》都以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它的画家把握住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罗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它的主要代表是华多、布歇、弗拉戈纳。
华多(Wateau,1684—1721)少时贫穷,曾靠给画商临画维持生计。《舟发西苔岛》是其一生的转折点。它描绘一群情侣依依惜别地离开神话中的爱情之岛,返回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物的姿态都被赋予了同爱情有关的象征意义。画家以理性驾驭感觉,运笔用色腾奇烁妙,树立了纤弱苗条的女性典型形象。华多绝大多数作品取材戏剧,但《热尔桑画店》可算是一个例外。为了“活动活动手指”,而在几个半天之内画就的这幅杰作本是为其好友在圣母院桥上的画店作招牌的。画上有不同阶层的人物,卖画者的忙碌、认真和买画者的聚精会神都生动无比。它把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得如此真实,以至于人们看到装向箱内的油画像,就必然联想到“太阳王”统治的完结。华多的另一名画《小丑》原也是作招牌用的,画中主要人物是位流动剧团的演员,他身着白衣,麻木的外表掩盖着内心的悲怆。从该画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华多轻音乐一般的艺术总带有一缕淡淡的哀愁,而对于供人取笑的演员和一切艺术家的深切同情正是华多高出于其他罗可可画家的原因。
布歇(Boucher,1703—1770)有神童之称,从意大利归国后,又备受蓬巴杜夫人赏识,担任美院教授、首席宫廷画师、戈伯兰壁毯厂总监,真是一帆风顺。他技巧纯熟,画得迅速,不乏大幅作品,而且能运用明亮色彩和新颖手法使古典神话题材尽丽极妍。《沐浴的狄安娜》一画的女人体在景物的衬托下明亮耀眼,削弱素描明暗对比而加强色彩透明感的技巧使后来的印象派大受启发。《裸女(奥莫尔菲小姐)》动作的大胆和肉感近乎色情,床上鲜亮夺目的绸缎也最合路易十五宫廷的胃口,足以代表罗可可风格。在以神话为题材时,布歇往往有滥用玫瑰红和天蓝色的倾向,人物肤色的苍白和鲜红也浮于表面,但如果有真实对象在眼前,他的画面顿时出现勃勃生气,《午饭》、《带磨坊的风景》的作者和《维纳斯与武尔坎》的作者简直判若二人。
弗拉戈纳(Fragonard,1732—1806)是最受社巴莉夫人关照的画家,擅于在妩媚的人物和华贵的服装上逞其逸笔。《秋千》一画中的少女故意踢落鞋子,要为他荡秋千的男士去拾,在取悦妇女上可谓登峰造极。《浴女》构图突兀,女人体似乎同云朵、树木、河流一起在急剧旋转,别致而诱人。《蒂布尔瀑布》更是戛戛独造,强光在晒台衣服上造成的点点闪光和丰富层次,甚至可和两个世纪以后的风景画相比。不过,弗拉戈纳最拿手的还是肖像,大块的厚色、飞舞的笔触与传统手法大相径庭。《狄德罗》、《读》、《舞蹈家吉玛尔》等画,至今仍以其潇洒奔放的手法而脍炙人口。
勒莫阿纳(Lemoyne,1688~1737)和柯瓦贝尔(Coypel,1688—1772)追随华多、布歇的风格,用神话题材壁画和粉红色的女人体装饰了巴黎大量的宫室和府第。前者的《赫拉克利斯与奥菲尔》和后者的《老人像》都表现出素描的精到和运笔设色的大胆沉着。
法国肖像画从17世纪向18世纪过渡的代表是利戈(Rigaud,1659—1743)和拉杰利埃尔(LargiUiere,1656—1746)。利戈专为国王绘制标准像,其代表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很有气派。拉杰利埃尔则给上层社会留影。他的代表作《画家及其妻女》把自己一家的亲密和谐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女肖像方面名重一时的纳吉埃(Natier,1685—1766)能把贵妇们画得漂亮,如《黛散伯爵夫人》。纳吉埃的女婿托盖(Tocque,1696—1772)更能使贵妇们迷人,《王后莱金丝卡》堪称宫廷肖像少见的佳作。拉都(IJa Tour,1704—1788)和佩罗诺(Perronneau,1715—1783)不但在油画上同他们不相上下而且还使色粉画的逸韵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感觉敏锐,色调微妙,善于捕捉瞬间表情,在真实的基础上美化对象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随着罗可可风遭到猛烈抨击,艺术的美化逐渐让位于再现生活。以理性反对自由放任,以回归自然反对矫揉造作的风俗画、静物画取代了装饰画、历史画。开辟风俗画新路的格勒兹(creuse,1725—1806)在1761年沙龙展出《乡村的订婚》,大获成功,它真实地展现了法国农村家庭最重要的事件。画中小伙子送聘金时的恭敬,姑娘内心的喜悦和外表的腼腆,公证人的全神贯注,小妹妹的难舍难分,大姐的满腔妒忌使狄德罗欣赏不已,认为“画上的每个人都恰如其位”。格勒兹极重题材的选择,《父亲的诅咒》、《被惩罚的儿子归来》、《打破的水罐》都以出色的艺术语言,巧妙地宣扬了资产者的道德观念,受到公众的盛赞。不过,这位“提倡贞操的画家”从1780年起,便几乎专门致力于肖像画了。他感情真挚,笔调灵妙,色彩透明。《送奶女》、《小鸟死了》把平凡人家女孩的心灵画得纯洁高尚,使宫廷肖像相形见绌。
在万事崇尚奢华的路易十五时代,夏尔丹沉穆凝重的静物画愈显醇美动人。画家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碟子、鱼、水果、面包这些极其普通的东西,从中发掘深藏的美。人们司空见惯、以致不屑一顾的物品被点石成金地赋予了隽永深长的诗意。它们是《钢水罐》、《乐器》、《厨桌》、《蛋糕》、《带高脚杯的静物》。夏尔丹的人物画同样浑博精深,《祈祷》只画了一位母亲和两个儿童,便充分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品格情操。《集市归来》的那位家庭主妇正靠着油亮的旧橱柜,喘着粗气,笔调的自然和质感的逼真使人们很容易地感受到画中的温暖、生命、时代气息,而这却是其他静物画家和风俗画家望尘莫及的。
在风景画上值得一提的是威尔奈(Vemet,1714—1789),其《灯塔》、《洛托之桥》在手法的大胆和色彩的明亮上,远远地超过了那一时代,说它们预示着柯罗的意大利风景并非溢美之词。罗伯尔(Robert,1733—1808)描绘罗马遗迹的风景使古代废墟带上真实美丽的天空。《戛尔桥》构图的巧妙和运用色调对比抒写晚霞的新颖手法则表现出他过人的敏感。
E. 法国现代画家都有谁
·克鲁埃(约1485-1540),法国画家。
弗朗索瓦·克鲁埃(约1516-1572),法国画家,代表作有《出浴贵妇》、《伊丽莎白像》等,他的素描肖像简练、豪放、别具一格。
弗朗索瓦·布尔坡(1545-1581),法国肖像画家。
德科尔(年代不祥),法国画家。
拉图尔(1593-1652),法国画家,代表作有《油灯前的马格达利娜》、《圣母受教》等,作品笔触细腻精确,结构典雅古朴,明暗对比强烈。
普桑(1594-1665),法国画家,作品多为神话、历史题材,代表作有《阿尔卡迪亚的牧人》、《诗人的灵感》等,他的画风明朗、和谐,人物端庄、典雅,富有雕塑的形体美。
勃雷拜特(约1598-1650),法国画家。
洛兰(1600-1682),法国画家,以风景画,历史画着名,作品有《克利奥佩特拉的出行》、《示巴女王登舟图》、《欧罗巴被劫》、《装载上船》等,画面有透明感,体现光线、大气和深感。
拉尔日列尔(1656-1746),法国画家。
柯依贝(1661-1722),法国画家,作有宗教题材的壁画等。
华托(1684-1721),法国画家,“罗可可”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画风柔媚纤细、抒情风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作品有《任性的女人》、《向爱情岛出发》、《画店》等,素描速写简洁明快、笔法柔和。
夏尔丹(1699-1779),法国杰出的风俗画家、静物画家,他主要描绘下层市民的生活,体现了他的民主思想,作品重视构图和人物精神状态的表现,代表作有《午餐前的祈祷》、《洗衣妇》、《厨娘》、《市场归来》等,色彩丰富柔和,光色协调统一,技法深沉有力,他的素描,形体塑造结实、空间感强、层次丰富。
拉都尔(1704-1788),法国肖像画家,作品注重心理状态、职业特征的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格瑞兹(1725-1805),法国画家,作品以描写中下层市民生活和妇女、儿童肖像为主。
弗拉贡纳(1732-1806),法国画家。
乌东(1741-1828),法国杰出雕刻家,以擅长肖像雕刻着名于世,他的作品重视眼神的表现,赋予雕像雄浑和威严,《伏尔泰坐像》是最成功的雕像。
大卫(1748-1825),又译作达维特,法国杰出画家,古典主义美术的领导者,作品有《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莱卡米尔夫人》等,画风严谨质朴、气势宏伟,他的素描结实有力,大胆豪放,富于激情。
普吕东(1758-1823),法国画家,作品具有古典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善于刻画人物感情和追求理想的美,他的素描明暗造型柔和而精巧,风格独特,造诣很深。
安格尔(1780-1867),法国杰出画家,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贝尔担像》、《泉》、《土耳其浴场》等,他造型准确、色彩和谐,肖像画成就尤为突出,他造型准确、色彩和谐,肖像画成就尤为突出,他勤奋不懈、勇于探索,造诣很高,把学院派素描推向顶峰,尤其重视线描的技巧,用轻柔涌动、精细、简练、优美生动的线条,合拢形成整体轮廓,产生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热里柯(1791-1824),又译作籍里柯、席里柯,法国杰出画家,浪漫主义艺术的先躯,创作以当时现实为题材,努力探索新的表现方法,代表作有《梅杜萨之筏》、《马上的近卫军》、《赛马》等,他的素描多为创作用的写生习作,充满激昂动荡、热情洋溢,形体塑造结实有力、运动感强。
柯罗(1796-1875),法国杰出画家,以擅长风景画而着称,他的人物肖像画有独特之处,色调柔和,感情丰富,代表作有《蓝衣少妇》、《拿镰刀的农妇》、《拈线的意大利少女》等。风景画洋溢着清新的情调和音乐的气氛,代表作有《摩特枫丹的回忆》、《风中的树》、《诺布尔的道路》等,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他曾提出“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把画分成形、色、情、技四大要素。
德拉克罗瓦(1798-1863),法国杰出画家,法国美术史上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自由引导着人民》、《但丁的小舟》、《希阿岛的屠杀》等,存世的素描、速写、版画等有9000余幅,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日记》,他的作品情绪激昂、色彩绚丽、笔触豪放,素描作品以跳动的线条和调子的对比表现了人的生命力。
杜米埃(1808-1879),法国杰出的油画家、版画家、漫画家,是一位民主主义革命者。作有许多揭露当时腐败政治的讽刺画,代表作有油画《三等车厢》、讽刺画《七月英雄》、《卡冈都亚》等4000余幅,画风明暗对比强烈、线条遒劲,人物刻画粗犷泼辣,深刻而尖锐,他用流动不动的细线画成的素描别具一格,独步古今。
罗埃(1812-1867),又译作卢梭,法国画家。他主张面向自然,对景写生,是巴比松画派第一人,画风真实动人。
米勒(1814-1875),又译作米莱,法国杰出画家,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他长期定居在农村,创作了许多他熟悉和热爱的农民勤劳朴实生活的作品,如油画《拾穗》、《晚钟》、《播种》农村“三部曲”和《扶锄的农夫》、《樵夫之死》、《喂食》、《母与子》等,所画人物都不强调面部表情的刻画,而是以典型有力的姿态动作,表现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由于他长期贫困无钱买材料,作品多为小幅油画或素描,留世作品2500幅左右,他的素描用笔断断续续,线条浑厚、纯朴、抒情,艺术语言亲切感人。
杜比尼(1817-1878),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作品真实清新。
夏塞留(1819-1856),法国画家,代表作有《两姐妹》等,色彩使用成为浪漫主义者。
库尔贝(1819-1877),法国杰出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着名领袖,他主张艺术家要面对生活并忠实地反映它,创作了数千幅描绘劳动人民生活的作用,代表作有《画室》、《石工》、《奥南的葬礼》、《筛谷的妇女》等,作品真实可信,笔触有力,造型概括,富有表现力,对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产生极大影响。
鲍丁(1824-1898),法国风景画家。
夏凡(1824-1898),法国画家,创作以装饰壁画为主,油画作品有《贫穷的渔夫》等。
毕沙罗(1830-1903),法国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推独轮车的农妇》、《红屋顶》等,画风朴实有诗趣。
马奈(1832-1883),法国印象派画家,早期画风写实,后来注重光与色的表现,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阳台上》、《吹笛的小孩》、《奥兰比亚》、《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等,他笔触细腻,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表现得很出色,素描多使用毛笔和钢笔,运用笔触表达光色。
德加(1834-1917),法国杰出画家,喜欢描绘各种人物特别是画芭蕾舞女而着称,以优美的线条和灯光效果相结合,创作了《芭蕾舞剧院的休息室》、《舞蹈排练》、《舞台上的舞女》、《赛马场》等,他善于画大幅色粉笔画和速写,用笔连贯流畅、结构准确、风格独特精绝,给人们提供了技法上的借鉴。
凡丁·拉多尔(1836-1904),法国画家,擅长肖像和静物画,画风富于音乐感。
西斯莱(1839-1899),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作品有《马尔港的洪水》、《洛因的水渠》等,作品注重光与色的表现,喜画河流和树林。
塞尚(1839-1906),法国后斯印象派画家,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绘画的先驱,“现代艺术之父”,他追求表现形式的创新,色彩和造型、节奏和空间均有新的探索,代表作有油画《玩纸牌者》、《浴女们》、《打阳伞的女人》、《温室中的塞尚夫人》、《圣维克多山》、《果盘》等。他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球形的、圆锥形、圆柱形”,对西方艺术影响很大,他的静物画配置适当,色块艳丽,给人美感,素描作品浑然拙朴、方正大器。
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敢于创新,走自己的路,作品对欧洲近代雕刻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思想者》、《加莱义民》、《青铜时代》、《巴尔扎克》等,他的作品情感强烈、风格多样,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特色,心理、性格描写尤为深刻。罗丹一生留下5000多幅素描,多为构思的草图或速写,用笔流畅精练、造型准确有节奏旋律,看到他对生命精神的解释,除雕塑和素描作品外,关于艺术的见解、评论汇编成《艺术论》,许多艺术和美学观点有独到的真知灼见。
莫奈(1840-1926),法国杰出画家,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斯探索光和空气对自然界外观的影响,并多次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次描绘,把太阳的光和空气中的色彩分解出许多明亮的单色在画面上组合,作出《印象·日出》,“印象派”由此得名,代表作有《睡莲》、《鲁昂大教堂》、《庭院里的女子》等。
雷诺阿(1841-1919),法国杰出画家,印象派成员之一,以刻画妇女和儿童的形象着称,把传统技法和印象派画法相结合,以光和色创造理想的人体美,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画面柔美,代表作有《包厢》、《秋千》、《珍妮·莎玛丽肖像》、《浴女》等,素描作品注重于线条的表现,松软疏散,变化莫测。
高更(1848-1903),法国杰出画家,后斯印象派成员之一,长期在西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和多米尼加岛居住作画,画了许多当地原始人生活的作品,如《手捧果物的女人》,运用大面积色块对比,但十分协调,他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响亮的色彩和装饰风格,在造型上高度概括,他的名作《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到哪儿去?》就体现他的原始、神秘、装饰画风,对后来的象征派和野兽派有较大影响。
修拉(1859-1891),法国杰出画家,“新印象派”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印象派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还不够严格,容易出现不透明的灰色,主张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是运用色光混合原理,以不同的单纯小色点或色块排列在画面上,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调色混合,即所谓“点彩派”,代表作有《大碗岛上的星期日》、《马戏》等,画面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光和色跳动闪耀,他的素描作品也是用色点构成,风格独特。
斯丹伦(1859-1923),法国着名版画家,作品以画生活在底层的贫苦人为主,代表作有《未来》、《两个洗衣妇》、《小酒店》等。他的素描线条轻松流畅,生活气息浓郁,其作品对后来的马蒂斯、毕加索有很大影响。
保尔·西格纳(1863-1935),法国画家。
洛特列克(1864-1901),又译作劳特累克、法国画家,画风受德加、高更和日本浮世绘技法影响,自成一格;作品题材多为剧院、马戏班、咖啡馆、妓院等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女丑角莎尤柯》、《在雅室中》、《费南多马戏班的马术》等。
瓦拉东(1867-1938),法国女画家,以画静物、风景为主,画风色彩深沉,富有个性。
邦纳尔(1867-1947),法国画家,代表作有《早晨的饭桌》等,画风朴实、粗犷。
布尔德尔(1869-1929),法国雕刻家,罗丹的助手,代表作有《贝多芬像》、《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等,作品粗犷奔放、夸张变形、富有装饰味,素描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马蒂斯(1869-1954),法国杰出画家,野兽派代表人物,画风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块夸张造型,富有野狂和装饰趣味,代表作有《罗马尼亚的上装》、《舞蹈》、《静物》、《裸女》等,他的“综合单纯化”画风,线条概括完整,流畅自如;他的钢笔写生点线呼应,疏密对比,富有表现力和独创性。
布拉克(1882-1963),法国画家,早期绘画抽象,后来转为具体,作品多为静物和自然风景,素描用笔独特,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和韵律感。
郁特里罗(1885-1955),法国画家。
以上都是法国画家。
F. 法国电工拥有271幅毕加索画作,是赃物还是礼物
一对法国夫妇藏有271幅毕加索画作,他们控“藏匿失窃物品”并于2月11日出庭受审。但身为退休电工的丈夫声称这些都是艺术家本人善意的馈赠。
皮埃尔·盖内克(Pierre Le Guennec)现年75岁,生活在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5年前,他动了一次外科手术,并开始考虑自己的遗产分配问题。2010年9月,他掏出车库里尘封了30年的一系列画作,来到毕加索遗产管理机构寻求认证。
当时接待他们的是毕加索最小的儿子、63岁的克劳迪·毕加索,他负责毕加索遗产的继承和评估工作。来访的老人打开随身带来的不起眼的皮箱,宣称里边的175件作品出自毕加索之手。起先,大家都怀疑它们是伪造的。但后来他们发现,很多作品都编有画家特有的系统编号。他还告诉眼前那些惊呆了的听众,这些画全是毕加索和妻子贾奎林送给他的,当时他在给他们安装住宅警报系统。
直到警方到了盖内克位于滨海阿尔卑斯的穆旺萨尔图的家中时,才能体会到毕加索的慷慨大度是多么的惊人,从他的家中一共找到了271件作品。莱古尼克随后被警方拘留,但不久即被无罪释放。紧接着,毕加索的后人总共6个家庭决定联合起诉他“藏匿失窃物品”。
据悉,这271幅毕加索作品约在1900年至1932年间完成,包括油画、素描、石印画等,许多都是不为人知的珍品,其总共估价可达6000万欧元至1亿欧元。
G. 法国罗浮宫里名画有哪些
传统上,画家以轮廓线描绘物体,达文西则强调以光影层次来表现立体,请注意她的鼻子与嘴唇等地方的边界都没有“线条”,而只有模糊的光影。
这种技法称为“晕涂法”(sfumato),这个字是义大利文里的“烟”字演变而来的。达文西形容自己的画法:“没有线条或边界,就像烟雾一般。”
这种画法让蒙娜丽莎像从背景里“浮”出来,又像是“溶”入整个画面的空气之中,而这种“渐层”的效果也让她嘴角的微笑变得非常耐人寻味:像是刚开始,又像是可以持续很久的微笑,却又像随时会改变表情似的…
◇ 永恒的微笑
由于中世纪欧洲长期处在封建制度与教会的统治下,画作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较生硬呆板,缺乏真实人性的感情。而达文西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赋与笔下人物真实的个性与情感,她们以和悦的眼神看待世界,以发自内心的微笑,来赞美人性的光辉。
达文西曾说:“画家应当像一面镜子,真实映照出镜子前的世界万物。如果要画人物,就要像活生生的人。要画白云,就要像真正天空中飘浮的白云。不但如此,还要用心灵之眼去吸收眼前的一切,找寻其中的意义。”
他的肖像画绝大部分是画女性,且多面带优雅、含蓄又温柔的微笑,这种阴柔之美,成了达文西的注册商标。是否他潜意识中对女性(母性)的温柔有特别的感动?是否反映了他自幼缺乏母爱的生命历程?是不是他对自己俊美仪表的自恋?与他传闻中的同性恋倾向有什么关联?这一切,都因这一抹淡淡的微笑,化作一道千古谜题,且让艺术史家们对此继续议论纷纷…
名画链接: 美国水彩大师steve hanks 作品
◇ 你正在看我吗?
有人说,不管从那个方向看,都觉得她正在向自己微笑。您有同感吗?
其实,她的身体面向左边,脸以四分之三的角度,接近正面的向着我们,眼睛则是向画面右边投射,略带一丝淘气。因此,她可说是“面面俱到”了,这就是大家都觉得“她在看我”的原因吧!
达文西以三角形构图把她安置在画中央,使她显得庄重而有自信,又以非常细微的动态,化解了这种构图可能带来的僵硬感,而她那淡淡的笑意,更拉近了她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 神秘的女主角
她的身份,始终是个谜。“蒙娜丽莎”是英语系国家的称呼,“蒙娜”是她的头衔,意为“夫人”,“丽莎”是她的昵称。依传统的说法,她是义大利佛罗伦斯富商法兰西斯科?焦孔多 (Francesco del Giocondo) 的妻子焦孔达 (La Joconde)。不过也有人说她是朱利安?德?麦迪奇公爵的情妇,名为帕奇菲卡?布兰达诺 (Pacifica Brandano)。
她一身素服,没有佩戴任何珠宝首饰。传说她因为幼女不幸亡故,身上穿着的是一件丧服。达文西为她画肖像时,请了乐师在旁演奏,以让她保持愉悦的心情。
达文西淡化了她的眉毛,使她的额头与眉有如大理石雕像般光滑。据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女子喜好广额、薄眉。如果比较文艺复兴的几位大师如波提且利、达文西、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与提香,可发现其中以达文西与拉斐尔的女性眉毛画得最薄,可见这多少与画家个人的喜好有关。
◇ 如梦似幻的背景
她背后飘渺的远山与蜿蜒的河流,与前景人物相较之下,似乎把“前景、中景、远景”中的“中景”省略掉了,衬托出前景人物的“神圣感”,有点超现实,这种手法在达文西的宗教画中常出现,暗示画中主角并非来自人间--或者说,人是天地间的主角?
尖耸的岩石和山峰,是以“空气远近法”来描绘,近景较清晰,远处的景物则淡入到雾气之中,显得极为幽远。特别的是:背景右高左低,当我们看左边与看右边时的视点高低不同,画面的高低一直处在一种微妙的变动之中,使人捉摸不定,更添她的神秘…
◇ 名画的流传
达文西约于1503-1506年间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随他旅行而从佛罗伦斯、米兰、罗马…1517年,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聘65岁的达文西为首席画家,他带着这幅画到了法国,由此可见他对此画的重视,后来皇帝买下这幅画。1805年,拿破仑把它交付给罗浮宫。
1911年8月24日,《蒙娜丽莎》在罗浮宫失窃,震动法国。两年后,这幅名画在义大利佛罗伦斯出现,本来在蒙娜丽莎后方两旁的廊柱被裁切掉了。原来是被一名美术馆的木工偷走了,他认为达文西是义大利人,应该物归原主,回到他的祖国去。名画在送回法国前,于佛罗伦斯、罗马和米兰巡回展出。
1957年1月13日,一个玻利维亚人朝《蒙娜丽莎》投掷石块,画框玻璃被打破,画面也轻微受损。这个破坏者身无分文,想到监狱过冬,才出此下策。据说,她目前被安置于特制的防弹玻璃橱窗中,接受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的朝圣…
H. 法国有哪些名画
日出·印象:克洛德·莫奈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拾穗:弗朗索瓦.米勒
芭蕾课 爱德华.德加, 1834-1917
美丽的女神和好色之徒 布格罗
荷马斯兄弟的宣誓 大卫
我只知道这么多
I. 法国有多少笔画
您查询的是:法国
查询结果:共包含2个汉字,总笔画数16画。
去除重复汉字后:共包含2个汉字,总笔画数16画。
以下为单个汉字笔画数:
8 画fǎ法
8 画gu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