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一战的罪魁祸首威廉二世能够逍遥法外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1000多万人丧生,当时由于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导致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引爆一战。
1918年11月9日,首相马克斯·冯·巴登宣布废除威廉二世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的称号,自知大势已去的威廉二世无奈发布退位诏书,之后选择流亡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由此一战也正式结束,针对战犯的审判也随之展开。在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中,明确指明威廉二世作为战犯应该接受审判。但是,荷兰政府拒绝了对威廉二世的引渡要求,为什么荷兰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包庇战犯呢?这还得从欧洲各国皇室间的亲戚关系说起。原来,威廉二世和当时的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是亲戚关系。这一切还得追溯到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她的后代与许多欧洲王室都进行了联姻。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公主嫁给了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正是后来德皇威廉二世的母亲。
2. 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提出了简单遗愿为什么却惨遭希特勒的拒绝
众所周知,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不过相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却不是特别有名。鲜为人知的是,威廉二世不仅一直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葬礼还是纳粹办的。
威廉二世希望奥地利人希特勒能够帮他复辟霍亨索伦王朝,因此为纳粹党提供了不少帮助。威廉二世曾向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经费,其子还在给兴登堡的信中支持希特勒的纳粹党组阁。1940年德军入侵荷兰后,威廉二世拒绝了丘吉尔请他逃往英国的建议,继续留在荷兰。德军占领法国之后,希特勒的威望达到了顶点,自知已无复辟可能的威廉二世从此彻底退出了政坛并于1941年6月5日病死于荷兰多伦。
3. 若一战后德皇威廉二世落入法国人手中,他的命运会如何
若一战后德皇威廉二世落入法国人手中,他的命运会如何?其实德皇威廉二世的这个假设很难预料,我们只能进行一些猜想,下面的一些内容进攻的大家娱乐而已:
三、最终德皇威廉二世很可能不会被处决,而是很可能被赦免:
不过,德皇威廉二世不会被处决,原因是英国以及美国都不会允许法国这样做,另外一方面法国政府也明白,杀死德皇威廉二世,等于彻底和德国为仇,因此很可能赦免德皇威廉二世。
4. 德皇威廉二世的人物生平
1859年1月27日, 威廉出生于柏林,是威廉一世的长孙,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长子。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他患有厄尔布氏麻痹(Erb's Palsy ),以至左臂萎缩。为弥补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擅长于马术。1877年,他以皇长孙的身份进入着名学府波恩大学,专攻法律与国家学。1881年获学士学位。
由于威廉二世出生时是臀位生产,使他罹患了厄尔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致左臂萎缩。他很多时候拍照时刻意侧着半身,巧妙凸显出功能正常的右手,并且遮掩有缺陷的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二世经常用左手戴着手套,让左手看起来比较修长,他也喜欢用左手倚着佩剑或拐杖,让自己看起来比较体面一点。.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后,他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99天后死于咽喉癌,同年六月,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成为皇帝。由于腓特烈三世是被庸医误诊而死,当时威廉曾经愤怒地说过:“英国医生杀了我的父亲!”
21世纪初的宫庭文献中有关于他出生纪录:威廉可能因为患严重疾病,导致脑部功能有问题。他如此的健康问题,可能使他日后性格变得充满野心而且冲动鲁莽,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有些骄横。这是否妨碍了他的政治前途与日常生活,历史学家还尚未有定论。若此论点属实,那威廉的施政弊病肯定是来至于他的个性所造成,例如辞退俾斯麦。他的母亲维多利亚·阿德莱德·玛丽·路易丝公主对他的管教太严,让公婆威廉一世夫妇有机会在威廉二世面前挑拨离间。他母亲基于对儿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恶感,不断要求要威廉二世要勤加运动。却导致威廉二世与其母亲关系非常恶劣。另外,由于腓特烈皇后出身英国王室,她常常向儿子灌输英国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坚持只称呼儿子的英语名字:威廉在德语作“Wilhelm”,但她称之“William”;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称为“Henry”。未来皇帝威廉二世从小就对英国有种极为复杂的感觉,也可能因此改变他对于英国的外交政策。.
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后,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究其根源,当时的德国正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帝国主义社会,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旧官僚阶层已无法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于是,作为德国帝国主义阶层的最高代表,威廉二世在1890年命令俾斯麦辞职。后来,他先后任命卡普里维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冯·比洛继承职务。在1909年,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成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贝特曼·霍尔维格的意见,并肯定他对内政事务的远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鲁士选举法改革。在战争进行三年后,威廉才在1917年勉强与他分道扬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首相都是高级公务员,而不像俾斯麦这样的政坛老手。威廉想避免第二个俾斯麦出现,因为他认为俾斯麦过于专横─—所有官员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会见皇帝。而俾斯麦退休后,一直猛烈批评威廉的政策。
威廉二世对社会主义组织的采取容忍的态度,赢得了公众的正面评价。
威廉二世生性冲动鲁莽,故此未能在德国的对外政策上保持理性。其中一个例子是,他跟统治英国的表弟及英国一种爱恨纠缠的关系。对威廉二世而言,跟英国发生武装冲突是“最难以想象的事”;然而,随着威廉二世大量扩建海军的计划开始,德国的崛起令英国甚为忧心。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其舅父所设的外交陷阱而被卷入战争。实际上,威廉未曾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已经让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损。1896年,德兰士瓦的总统克鲁格成功镇压詹森远征,威廉二世竟然用电报向德兰士瓦总统祝贺。当时布尔人与英国关系紧张,因此英国对这克鲁格电报感到极为愤怒。而在八国联军事件中,他发表演说,勉励参与战役的德军,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国。导致德军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冠上“匈奴人”的绰号。
他想为自己外交政策辩护,却屡次犯了严重的错误,反而使得外交关系更恶劣。最着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国报章《每日电讯报》的访问。他想借此机会宣扬德英的友好关系。可是,他逞口舌之快,竟然冒犯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日本。他指出,德国人并不喜欢英国人、法俄两国曾煽动德国干预第二次布尔战争,以及德国的海军扩张是针对日本,而非英国。(他还讲了一句:“你们这些英国人真是疯了。”) 因为他这番激进的言论,连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蝉。而威廉二世本人在此事之后几个月,都保持低调。比洛由于没有适当编辑并取舍当天访问的纪录就,被威廉给辞退。
虽然如此,德英两国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关系。在英王爱德华七世葬礼的出席名单上,威廉名列第一。
不过,这次的报导的事件已令威廉二世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在他最后十年的统治期间,他极少参与政府事务,这是当时社会所意想不到的。
在战争前,威廉不再继续俾斯麦所倡导的:孤立法国的政策。虽然威廉二世的诚意不足,却也努力尝试法国修好—─不过因为法国之前在普法战争受到德国极大的羞辱,所以威廉二世想为两国关系破冰的计划,效果极为有限。
威廉尝试缓和法国的复仇心理,但还是跟对英国的建立外交政策一样,最后都宣告失败,这是因为他实在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发生─—他访问丹吉尔时,不经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独立的言论,触怒了想在该地扩展势力范围的法国。所幸,外交官员表现出色,才成功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避免德国与法国及两者同盟正面交锋。
辞退俾斯麦以后,跟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在1890年失效,威廉二世未积极与俄国洽谈如何延续该条约。这令德国失去俄国的支持,从此之后无法保证俄国在德法两国有冲突时会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张,让德国对于英法俄三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摇摆不定。一方面,他坚持与奥匈帝国的同盟─—1889年,他甚至向奥皇表示,只要奥国以任何理由出兵,德军也会全力支持;此外,德国又与英国合作,甚至曾经想跟法俄两国组成强大的欧陆联盟─—威廉自认为在1905年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会面后,就已经得到俄国的支持。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法国的迫害
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着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编辑本段]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编辑本段]战争的过程
6. 乔治五世和威廉二世是表兄弟,为什么就不能结盟,一定要做对手呢
一战前的德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关系非常微妙。两个国家的统治者有很亲的亲属关系,这主要和一个女人有关,她就是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女王,她的长子,就是后来的国王爱德华七世,而女王的第一个孙子,就是一战期间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
如果德国再加入进来,那么势必对英国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德国脱胎于普鲁士,这是一个把军事当作生命的国家,再加上地盘不算小,经济发达,军事也不弱,这不得不让英国产生深深的忧虑。
虽然两国统治者有着亲戚关系,但德国并没有表现出对亲戚有多好的态度,反而不断地挑衅。
无奈之下,英国甚至放弃了几百年的不结盟政策,开始走上了结盟之路,甚至为了抵抗德国,英国竟然和手下败将法国和俄国妥协了很多。
而英国之所以这样,关键在于德国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亲戚都是微不足道的。
随后证明英国是有前瞻性的,两个集团势同水火,最终引爆了一战。
7. 荷兰与法国百年恩怨,辉煌一时的荷兰,如何在法军入侵下走向终结
目前的荷兰,是一个采行议会内阁制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有趣的是,十八世纪以前都还是联省共和国的荷兰,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的君主国呢?这其实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有很大关系,下面,一起来看看荷兰共和国如何在法军入侵下走向终结?
十六世纪,欧洲低地国发动叛变,起兵反抗西班牙的统治后,北方七省于1579年宣告成立尼德兰低地七省联合共和国。这个常被简称为尼德兰的国家,号称是当时世界上除了威尼斯共和国以外的第二个共和国。且即便有共和国之名,各省仍维持自治传统,并由执政官作为名义上的统治者。在那之后,荷兰共和国于十七世纪开创一段辉煌的黄金时代。
1810年,路易拿破仑试图将统治荷兰的职务传给他第二个儿子,但这个决定没有获得他哥哥的首肯,并将弟弟调回帝国内。随后,拿破仑将荷兰并入帝国的版图,采行同一套律令。阿姆斯特丹成为帝国第三个首府,地位仅次于巴黎和罗马。如此一来,拿破仑终于实现法国人称霸整个莱茵河流域、控制整个北海与西欧与中欧的野心。
为服从帝国命令,数量众多的荷兰男子加入法国军队服役,还得行军至其他地区对抗整个反法同盟的欧洲国家。但悲惨的结果是,当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在俄国大吃败仗时,有将近一万五千名荷兰军人在军旅过程丧生。
平白无故为法国牺牲这么多性命,加上先前提到的,由于法兰西帝国封锁北海的政策,让荷兰无法与英国与其他非欧洲国家贸易,造成国内经济与产业一落千丈,反法情绪高涨。拿破仑的帝国战败后,荷兰也得协助支付沉重赋税,沉重的财政负担让荷兰人甚感不满,这也为后来拿破仑傀儡政权的覆灭,一个古老的欧洲家族即将归来。
8. 英国人和法国人之间为什么有隔阂
历史上英国和法国干戈不断,最根本的原因是诺曼底问题。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者)在英国登陆,击败了哥德温家族的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从而成为英格兰国王,但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诺曼底作为法兰西国王的封国,是法国的一部分,而诺曼底公爵成为英国国王意味着诺曼底将成为英国的一部分。因此法国和英国围绕这个问题开始勾心斗角。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击败兄长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他俩都是威廉一世的孩子,在法王的干预下罗伯特得到了诺曼底,而亨利在兄长威廉二世死后只继承了英格兰),从而统一了两个国家,另外,从威廉一世开始,英格兰王室的子孙和欧洲(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诸侯)王室联姻频繁,从而在亨利二世时代形成了地域辽阔(包括整个英格兰和三分之二的法国)的金雀花帝国,这严重威胁着法国的安全。
法国在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和圣路易时代曾迫使英国国王承认自己是法国封臣,并逐渐收回了英王在法国的领地(最大的阿基坦除外)。但随着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无后而终,法国贵族迎瓦卢瓦的腓力六世即位,并根据《萨利克法典》驳斥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对王位的要求,这使得英法关系恶化,两国爆发了百年战争。起初,英国节节占上风,但亨利六世即位之后,随着法国民族心理的形成和王权逐渐集中,加之英格兰贵族内部斗争激烈,法国逐渐收复了失地,驱逐了英国人,赢得了百年战争的胜利,1558年,法国最终收回了加莱,英国人和欧洲大陆的联系基本切断,英格兰民族的岛国心理是形成,中世纪时代英法两国的夙愿基本结束。
近代英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法国大革命上。由于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事务很难插手干预,就希望欧洲大陆各国能够互相牵制,达到平衡,以便英国专心发展海外利益,而法国大革命加强了法国的力量,于是英国联合欧洲封建国家疯狂的扼杀法国大革命,阻止了六次犯法联盟,最终击败了拿破仑一世。在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法也分属不同阵营,而一战和二战之后,英国也着力削弱法国的战后利益。
总的来说,英国和法国积怨很深,虽然每次爆发都很强烈,但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大战面前却最终选择了合作,并且英国和法国两个民族之间也不像法德的积怨那样刻骨铭心。英法的隔阂由来已久,不过确实正在消失。
9. 据说英国和法国是世仇,这句话有哪些依据呢
说起英法,我们大多数都认为这两个国家关系非常好。之所以这样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一战和二战的时候这两个国家两次结盟。所以大家都认为这个国家很好,要不然也不会在一起两次结盟。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两个国家不但关系不好,而且可以说是世仇。
不过虽然这样,法国也一直在和英国暗中较劲,不过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廉二世政策出现了问题,当时德国是极有可能和法国结盟一起打英国的。即使到二战之后英法还是一直互相看不起的。当年成立欧共体的时候就是因为法国的阻止,英国才一直没有加入进去的。可以说到目前还是互相看不起。
10. 一战后的协约国,为何没有对战败国帝王威廉二世进行审判
一战后的协约国,为何没有对战败国帝王威廉二世进行审判?威廉二世没有被审判,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其实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下面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三、鉴于各国皇室压力,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
当年欧洲各个国家都有皇室,比如英国、西班牙等国家,而且这些皇室之间都有亲属关系,所以最终这件事情,只能草草了事,威廉二世躲过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