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法国,遵守的礼仪,会不会和德国的有些雷同最大的差别在哪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 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2)服饰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 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 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3)餐饮礼仪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法国人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不吃肥肉、宠物、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法国人特别善饮,他们几乎餐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国人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 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习俗禁忌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花。对于菊花、牡丹、玫瑰、杜鹃、水仙、金盏花和纸花,一般不宜随意送给法国人。 法国的国鸟是公鸡,他们认为它是勇敢、顽强的直接化身。 法国的国石是珍珠。 法国人大多喜爱蓝色、白色与红色,他们所忌讳的色彩主要是黄色与墨绿色。 法国人所忌讳的数字是“13”与“星期五”。 在人际交往之中,法国人对礼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别的讲究。宜选具有艺术品味和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宜以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的广告标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关系的女士赠送香水,也是不合适的。在接受礼品时若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其包装,则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德国仪态礼仪 德国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在社交场合也举止庄重,讲究风度。德国妇女的特点是素,这不光是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谈举止上。与德国人相处时,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把这些动作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 相见礼仪 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在与客人打交道时,总乐于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恭维话。对刚相识者不宜直呼其名。 商务礼仪 德国人对工作严肃认真,思考总是深刻敏锐。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一旦约定时间,迟到或过早抵达都被视为不懂礼貌。他们在谈判是态度明朗,谈生意时一般使用商业名片。德国不但货物品质好,服务质量也属上乘。 旅游礼仪 德国人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不随便停车,更不会闯红灯,在列车上,大多有禁烟或可抽烟的标志。每年5-10月是旅游的旺季,首都柏林,现政治中心波恩,历史文化和经济名城汉堡、莱比锡等以其优美的风光迎送五洲四海的宾月。
B. 法国人是日耳曼人后裔,为什么它的语言和英德差异如此之大
这是因为法国人虽然有日耳曼人的血统,但是同时也有其他种族的血统,比如罗马人,还有凯尔特人的血统,所以也导致了法国的语言文化和英国德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时间的发展使得法国独立创造出了自己的文明。所以也使得法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大家提起法国主要是觉得法国人浪漫,潇洒。
其实欧洲各个国家都比较紧密,但是语言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有的国家出现过好几种语言,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一些国家曾经被多个国家占领过。
C. 德国法具有哪些不同于法国法的特征
一、德国法和法国法二者因法的产生、发展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民族的个性及文化差异从而使两国法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德国法具有封建性,从而打上保守的烙印,法国法总体上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具有时代进步性。德国法在私法领域中所取得成就,使法国逊色。近代法国法有革命性、开创性和历史进步性,德国法有透彻的学理性、高度的法律技术和严密的逻辑。
二、德国和法国作为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大国,习惯上人们总是通过其民法典来比较二者:
1德国始终全面坚持成文法法典化的立法方向,即使在行政法方面也不例外;
2在部门法方面,除了对《法国民法典》重大发展外,德国还有经济法,并且使之迅速成为一个富有生气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3德国在坚持区分普通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前提下,把行政诉讼限制在纯行政的范围内,而将依传统的公、私法标准以区分的法律纠纷划归为其他专门法院处理4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德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体系庞大组织严密的司法体制。
三、德国法的独创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坚持立法的成文化法典化方向。
其二,在坚持传统的公私法二元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充法律的调整范围,创立新型的法律部门。
其三,别具一格的司法体制,把各种冲突有效的控制在法律秩序范围之内,实现了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平发展。
D. 比较德国,英国,法国浪漫主义文论的异同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一.席勒 席勒(1759—1805),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席勒生活 在18 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经济落后、政治分裂、封建专制严重。席勒13 强行送入一所“军事学院”,在这所酷似监狱的学校里一关就是八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青春,使席勒痛彻体验了封建专制的残酷,形成了追求自由的理 想,特别他后来读了卢梭、狄德罗的着作,这种追求就更强烈。他在美学和文 论方面的代表作有《美育书简》、《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二.文论思想 诗的分类及其根据席勒说“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而现代 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也不同。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素朴的诗,把 现代的诗称为感伤的诗,从素朴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席勒认为,是人性从和 谐演变为分裂的表现。 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席勒认为,在古希腊,人性是完整和谐的,“感觉和理 智,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没有 彼此对抗�6�7�6�7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在古代,人的感觉和思想,外在的接受能力和内在的 思维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他的感觉和思想是和客观的自然相一致的。这 时,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人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是同一的,人就是自然。因 此,模仿自然现实,就能表现人性,那么这种模仿外在自然生活的诗,就是素 朴的诗;而到了现代,人性的完整和谐消失了,席勒说“如果人踏上文明的 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和谐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 到道德的统一,并且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 前在他的感性状态是一个实际,现在只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6�7�6�7”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感性和理智已经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人的外在 表现和内心思想追求不再是一回事,感性和理智的和谐已不是现实,而只是一 种理想,因此,诗人要表现“完满的人性”,就不能像古希腊人那样,去模仿 外在自然生活,而只能显示自己头脑中的理想。因为人失去了内心思想追求和 外在生活的和谐的自然状态,又无比怀恋这种和谐的自然状态,因此诗人在显 现自己头脑中的理想自然时,就不能不充满一种感伤的情怀,这就形成了近代 的感伤的诗。席勒说“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下, 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感伤的诗人。” 既然区分了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1〉素朴的 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素朴的诗描绘诗人的感觉,只限于模仿外在 世界;感伤的诗描绘诗人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在心灵中引起的情感。〈2〉素朴 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 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站出来发表意见、表达感想。〈3〉素朴 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平静的,即使题材悲惨,也是如此;感伤的诗给 我们的印象多少是严肃和紧张的,因为我们既要感受形象,又要思索理想观念, 并且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2.感伤的诗的类型 席勒认为,感伤的诗人都不满现实,都追求理想,但追求理想的方式并不相 同如果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寄托诗人的理想,这 种感伤的诗就是讽刺的诗;如果把心中的理想当作现实来描绘,怀着惋惜的感 情歌唱逝去的自然,或怀着希求的感情描绘理想的自然,这种感伤的诗就是哀 根据讽刺的诗的不同性质,席勒又把讽刺的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惩罚的讽刺诗的诗人“或者生活在颓废的时代,亲眼看到了令人可怕的 道德败坏情况,或者亲身遭遇到种种不幸,使他的灵魂充满悲痛”,因而,他 们以冷酷严峻的精神来描述现实,但这种描写必须以崇高的道德理想做基础, 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批判地描写卑微、庸俗的现实。这种惩罚的讽刺诗,不应以 物质的得失,作为批判现实的根据,更不应为发泄个人的不满进行“报复”和 “诽谤”; 嘲笑的讽刺诗应以诗人的优美人格做基础,通过对讽刺对象的描写, 显示诗人优美的心灵,即显现出自由的人性理想。席勒在此打了一个比方惩 罚的讽刺诗犹如大海波涛汹涌时显示的崇高,而嘲笑的讽刺诗则好像静静溪流 显示的优美。 同样,哀婉的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哀婉诗,一种是牧歌。前者把自 然和理想当作失去的、或没有达到的东西来写;后者把自然和理想表现为现实 的东西加以欣赏。从他的和谐人性理想观念出发,席勒认为,牧歌是感伤的诗 的最高类型,因为牧歌中完全表现的是理想,“一切现实与理想的对立都以完 全消除。”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斯达尔夫人 斯达尔夫人(1766—1817),出身于金融巨头家庭,祖上是爱尔兰血统,20 嫁给瑞典驻巴黎公使斯达尔男爵。15岁开始写作,崇拜卢梭,喜爱交际,常在 自己的沙龙接待社会名流,1792 年雅各宾专政后逃往瑞士和英国。1795 回巴黎,重开沙龙,成为政界的一个中心。斯达尔夫人曾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后因失望而生怨恨,呼吁自由,反对独裁,曾在1803 年和1810 年两度被拿破仑逐 出巴黎和驱逐出境。1817 年,她在巴黎逝世。代表作《论文学》、《论德国》。 二.文论思想 民族性格与文学的关系 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第 11 章中,探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学 的思想。她提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区别,她将莪(e)相(公园 世纪苏格兰行吟诗人)作为北方文学的始祖,将荷马作为南方文学的始祖,贬抑希腊文学 而推崇北方文学,认为北方文学优于南方文学。 斯达尔夫人将希腊、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文学归入南方文学,将英 国、德国、丹麦和瑞典文学归入北方文学。斯达尔夫人认为,南方文学与北方 文学的差异,首先是由气候造成的北方的气候表现为阴冷和凄风苦雨,故文 学具有忧郁的特点,想象也近于狂野,喜爱海滨、风啸和灌木荒原;而南方有 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这种生动活波的自然,可以激起独特的情怀,其温暖明朗的气候使诗人沉湎于快乐之中,所以其文学易使人有“较 广的生活乐趣,较少的思想强度”。 斯达尔夫人不但划分了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而且还赋予这种划分以现实意 义她把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当作古典诗与浪漫诗的同义语,而且态度鲜明地 褒扬浪漫诗,贬抑古典诗。古典诗指古代的诗,浪漫诗指由骑士传说产生的诗。 斯达尔夫人认为,北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从古希腊的文化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但又具有自己独创的美,它的感情复杂强烈,哲理深刻,既具有“伟大的气魄”, 又具有“真正的诗的灵感”,其成就最高者就是英国文学与德国文学英国文学 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德国文学如席勒和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头等的美。斯达尔 夫人宣称“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唯一还有可能充实完美的文学,因为它生根于 我们自己的土壤,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它表现我们自己的宗教; 它引起我们对我们历史的回忆;它的根源是老而不古。”在这里,斯达尔夫人宣 传浪漫主义文学、贬抑古典主义文学的态度是鲜明的。虽然她指责古典诗,并 指责布瓦洛为文学带来了学究气,不利于艺术的崇高的活力,但她对古典主义 的趣味和法则还是有所认同的。 斯达尔夫人还将法国文学与德国文学,分别作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代 表进行比较评述。她认为,作为北方文学代表的德国文学更具有个性特点和创 造精神德国人对事物的评鉴,没有固定的趣味、标准,相对显得自由、独立, 评论作家作品时,不拘泥于一般的规律和固定的程序。作家常常显示出自己的 主导作用,造就自己的读者,形成自己的读者群“作家支配评判者,不接受 评判者的法律。”而作为南方文学代表的法国文学,旨()趣受着流行趣味 的支配,因为读者对作家要求很高,所以读者的趣味支配着作家,而法国人中 有着更多的富于思想修养者,他们的作家文笔清新开朗,讲究构思的精巧。这 一点恰恰和德国不同:德国讲究深厚隽永,追求思想的深刻。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1770—1880),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受到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对法国大革命表示同情,但雅各宾派专政后持消极 保守的态度。1795 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邂逅,1798 年共同出版了诗集《抒情 歌谣集》。《抒情歌谣集》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浪漫主义新时代,以华兹华斯为 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就成了英国第一代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崇拜者甚至把 随之而来的整个时代称为华兹华斯时代。 二.文论思想 华兹华斯首先对诗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突出强调了诗对情感的表现。他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菁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上的强烈的表情”, “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象人的心灵一样不朽”;同时,他更推崇 诗对情感的表现,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通常都由于现实 事件所激起的热情而作诗”,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 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 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对情感的重视和强调,是浪漫主 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此点与古典主义以理性为准则,漠视情感表现有着根本 区别。华兹华斯将摹仿看成是对情感的摹仿,是情感表现的结果,他认为 “实际生活中的人们是处于热情的实际紧压之下,而诗人则在自己心中只是 创造了或自以为创造了这些热情的影子”, 华兹华斯在此基础上强调好诗的 合情合理。 华兹华斯强调了想象问题。诗歌中的情感和想象是相辅相成的,在英国,对想象力的重视从艾迪生(创办《旁观者》报,将街谈巷议和俱乐部里的风趣 幽默写上了期刊。艾迪生的文笔尤见典雅。后来笛福斯威夫特菲尔 丁约翰逊哥尔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可见此 风之盛。由于他们的努力,英国式的随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题材更广 泛,文笔也更灵活)就开始了。华兹华斯站在浪漫主义立场上,将想象抬到 了相当的高度,他认为想象“是把一些额外的特性加诸对象,或者从对象中 抽出它的确具有的一些特性”,这就使对象作为一个新的存在,“同时想象力 可以调整对象的形态,使他更合乎审美的理想”,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 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华兹华斯还提倡用日常的语言写平常事件。他主张诗应该“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此处的“人们”主要指那些基层 的、过着“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他们的语言质朴、自然,与美妙的大自 然息息相通,很少受社会上虚荣心的影响,并且是日常化的;华兹华斯同时 强调,韵文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并无本质区别,诗的语言应当散文化、口语 化,他反对古典主义那种雕琢语言的态度;在作品所反映的形象方面,华兹 华斯主张要写日常生活事件,“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 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他这样说,虽有消极 遁世、回避田园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表现了他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农 民的深切同情。他的有关诗篇如《毁了的村舍》、《迈克尔》等,就是深切同 情下层人民的佳作,深深感动着读者,与描写上层社会和宫廷社会的古典主 义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日益严重的 道德败坏、人欲横流的现实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启 蒙主义者卢梭等人所提倡的“平民化”和“返回自然”的观点。 总结 西方浪漫主义文论在反对新古典主义,主张艺术自由等基本观点上有其共同 性,主要表现为新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作为永久的范本;而浪漫 主义则无视古典先例,反对墨守陈规,主张标新立异。新古典主义在文学题材和 文学形象的塑造方面,强调共性的类型的特征;浪漫主义表现的却往往是诗人自 己,强调个别性与奇异性。新古典主义要求遵从人为确立的种种艺术法则;浪漫 主义则高扬人的神性和天才。新古典主义认为文艺必须服从衡量一切的理性原 则;浪漫主义则认为文学的根本要素是诗人自己的情感。 从西方文论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浪漫主义文论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启蒙主 义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表现人的情感、人的崇高,因而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 但浪漫主义作为对强调理性的新古典主义的否定,自然容易从以往非理性的文论 中汲取思想营养,因此,浪漫主义文论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论和中世纪 的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又不是对上述学说的简单重复, 而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其神秘主义之中,融合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E. 德国,法国,俄罗斯的特色文化
德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气候经常变化,大多的时间里都在刮西风,虽然说德国经济高度发达,但是德国也有很多很有名的旅游景点,他的特色文化也很丰富,那么德国到底有怎样的特色文化呢?就请跟随笔者的介绍来简单看一下吧!
首先是汉堡,汉堡是德国很有名的城市,因为这里有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美丽景色,在汉堡,音乐剧是很有名的,假如说游客来汉堡旅游的话,那么就可以亲身感受一下音乐剧所具有的魅力,相信你一定会被音乐所独有的那种魅力感染的!汉堡还有一个很美丽的称呼,叫做“绿城”那么从名字不难看出来,肯定是与绿色这一主题有关了,尤其是市区的阿尔斯特湖,特别的美丽,游客们可以感受到风景如画的美景,还能租赁一只小船,飘荡在湖水中,亲身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何乐而不为呢?汉堡的景色深切的体现了德国的特色文化,所以说,来到德国,汉堡是必须去的旅游景点呀,你一定会流连忘返的!
再一个比较有名的就要数德国的首都,柏林了,柏林的特色文化也是数一数二的,因为这是德国最大的一个城市,当然也是一个最具魅力的城市,柏林可以让游客们一整天都会过的充实,忙碌,在白天的时候,你可以去探索一下博物馆,亲身感受一下博物馆所带给你的那份独有的惊奇和神秘,从而更加的了解德国历史文化,不光只有博物馆呢,还有全新的建筑,感受一下突飞猛进的现代化文化,还有宫殿,感受一下皇者贵族所过过的生活,但对大多数游客们来说,德国最有魅力的还要数他的夜景了,白天也许你疲惫了一天,但是到了晚上你可以安静的坐在大剧院欣赏一下歌剧,或者去一个舒适的酒吧畅饮一番,这种日子真是美妙极了呢!所以说,柏林真的是一个适合旅行的地方,景色美,交通发达,你是不是心动了呢?还在等什么呢,赶紧来吧! 法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的国度,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在欧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悠久的历史为法国留下了非常多的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文化古迹,比如说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等好多。法国的文化底蕴非常的浓厚,艺术的历史氛围自古流传到了今天,可以说法国就是因为游览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多令人神往的风景,这么多古朴典雅的建筑还有法国人从小受到的艺术的熏陶,才让这个美丽的国度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F. 法国和德国的文化,谁更吸引人
当然法国,德国文化甚至语言长期落后于法国,因此从法国学习了很多。法国一直以文化昌盛着称,以西方文明的典范自居
G.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和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有什么区别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不同于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更不同于德国启蒙文学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导的对法国古典文学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H. 英国文学,德国文学,法国文学的异同是什么
英国文学:可能是女作家太多,普遍喜欢不停地编故事,慢慢的叙事。
法国文学:那只船在天边消失的时候,他的头也消失在海水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茫茫的大海。就算你不爱我,我也要为你而死。
仅次于当时的俄国文学,而且法国文学主流根本不是情爱,鸳鸯文学派文学能代表民国吗?法国人思考社会也很浮躁,思考深度不行,社会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需要哲学思考,只思考社会不思考哲学,结果就是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德国文学:德国古典文学不同于法国古典文学,虽都以古希腊文学为楷模,但歌德和席勒对希腊的向往,更主要是面向未来,是对人类未来的一种带有“英雄幻想”的憧憬,想通过艺术使人类达到完善与和谐。
德国文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它的父性的品格,阳刚的气质,使它首先成为了一种内涵深邃、厚重、博大的文学品种,文学样本,是思想者的文学,把德语文学定性为思想者的文学。
总结如下:
各个国家的文学是要放置在它这个国家的文化语境上来说的,要想了解这三种文学的区别,可能需要对三个国家的文学史、文化史等等东西都有一定了解。
粗浅地对三种语言、英法两国文学还有德法两国绘画的了解来看,这三个国家的风格真的非常不一样,甚至随着接触,当再见到一个陌生作品的时候,会本能地产生能断定这像英国的,绝对不是法国和德国的感觉。所以还是建议你自己去多看多感受吧。
I. 德国传统文化影响。为什么比法国传统文化要大一些
您好,在欧洲大陆的板块上面,法国和德国两国的文化模式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文化是呈现出了地域上面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法国的文化则具有统一性,跟德国文化截然不同。
德国文化模式:德国被灌喂诗人和思想家的王国在德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德国非常看重自己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各个领域上取得的一些成就。你在欧洲的其他国家早已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时候,而德国却依然是一种分裂的状态。今晚国家上面他们是分类的,但是在文化上面咋光人早已完成了统一,他们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可以说德国文化是百花胜放。
不管是德国文化和法国文化,我觉得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但是我个人更加喜欢德国文化,德国人,他们十分注重规矩以及进率。他们的思维严密谨慎,循规蹈矩。
望采纳。
J. 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有什么风格差异
整个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与文化处于一种狂飙突进的状态。在许多法国人看来,德国人开拓的哲学其实还是主体哲学,还是从“主体自我”出发的,他们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奠定了先验自我的研究框架。而法国哲学仍然在延续着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传统,即现象学的“法国化”带来的对于法国传统哲学讨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