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革命时期的枪是什么枪

法国革命时期的枪是什么枪

发布时间:2022-07-30 12:18:49

‘壹’ 拿破伦战争时期士兵用的是什么步枪

英军装备制式Brown Bess前膛燧发枪,19世纪前半,是在拿破仑战争中大量使用的一种制式步枪。该步枪是1740年英国推出的标准步枪(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长46英寸(117cm),口径0.75英寸(19mm)。七年战争之后,身管缩短到42英寸(107cm),口径不变。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英国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转而责承东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枪(India Pattern)。到1797年,这种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枪已经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巨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的需要,更装备到反法同盟各国。
法军主要装备的“1777款”滑膛枪身管长44英寸(112cm),口径0.69英寸(17.5mm)。全枪长59.5英寸(151cm),比英国枪略轻(重约10磅=4.54kg)。强化了扳机,采用黄铜材质的击发槽(priming pan),枪管用扣环固定以便于更换。法国革M期间,对1777款滑膛枪只进行了轻微的改动(成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枪还有多种变型,用来装备骑兵。这些变型在长度和装饰上区别于步兵型,但是口径和击发部分均保持不变。
其他参战国的滑膛枪包括:普鲁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枪(1805),普鲁士新款(1809),但是实际上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基本上依靠英国援助和缴获过日子。奥军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对击发装置作了些许改进。俄国滑膛枪装备较为混乱,先后装备了不下12种滑膛枪。其中当数图拉兵工厂的1810款性能最好。

‘贰’ 法国代表枪械是什么

目前5.56毫米口径的FAMAS步枪已经取代旧式的7.5毫米MASM1949/56。此型步枪是利用“撞击复原”原理工作。初速每秒960米,射速每分钟900-1000发,有效射程300米。

除了连发、单发装置外,尚有三发点射发射装置。另外利用空爆弹可以发射反坦克枪榴弹,是一种很独特的武器系统。

该枪身以延压加工制造,极易大量生产,是未来步枪发展的一个典型。

‘叁’ 二战中法国人用什么步枪

法国在二战前于1936年将MAS 7.5MM M1936步枪做为制式步枪,直至被德国入侵,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装备是英国武器,所以正宗二战法国步枪就是MAS 7.5MM M1936步枪,还有它的改进型M1936 CR39伞兵步枪。

‘肆’ 法国哈奇开斯M1922式8mm轻机枪的介绍

M1922式8mm机枪是哈奇开斯枪族成员之一。在法国称它为机关步枪,但美国、西班牙等国认为它属轻机枪。该枪在法国使用8mm莱伯尔底缘弹壳枪弹,在西班牙改成使用7mm无底缘弹壳枪弹,称为M11式轻机枪,也叫M1922式。

‘伍’ 拿破仑在征战中用了什么战术

拿破仑的战略特点是力图以一次或数次总决战决定战局或整个战争的成败。拿破仑广泛实施重兵机动,以求创造对总决战有利的形势和保证在主要方向上的对敌优势。拿破仑可以说是继承了菲特烈大帝的军事思想--内线集结兵力,通过对敌人一个点的攻击牵动整个敌人防线的溃败,菲特烈的斜行序列到了拿破仑手里变成了“营方阵”,这也是耶拿会战拿破仑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果从步兵,骑兵,炮兵分类举例的话

步兵(一):概述
步兵是拿破仑时期军队的主体。相较于其他兵种,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伤亡,但又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步兵通常分为三类: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发枪兵Fusilier);掷弹兵(Grenadier);轻步兵(light infantry)。掷弹兵会由最为“英勇”“健壮”的士兵组成。(个人认为,“掷弹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称而已,并不会真的“掷弹” )。轻步兵则由“身材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组成。各国对轻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国叫猎兵(chasseurs)英国的叫轻步兵或来复枪兵(rifleman)。(其他几种语言我不懂,大概也都是猎兵的意思)前两类步兵通常排成较紧密的队形,从而发扬火力。轻步兵则会形成“散兵线”(skirmishing),己方进攻时,用来动摇敌人防御阵线;己方防御时,用以打乱敌人进攻节奏。
当时的步兵大多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滑膛枪,各国滑膛枪的原理构造都没有太大差别。1740年英国推出的标准步枪(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长46英寸(117cm),口径0.75英寸(19mm)。七年战争之后,身管缩短到42英寸(107cm),口径不变。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英国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转而责承东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枪(India Pattern)。到1797年,这种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枪已经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巨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的需要,更装备到反法同盟各国。1802年,英国军火部门又推出了新款步枪,但是只有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准确性不佳,英国滑膛枪系仍然大受部队的欢迎,被士兵们称作“褐贝丝”(Brown Bess)。
法军主要装备的“1777款”滑膛枪身管长44英寸(112cm),口径0.69英寸(17.5mm)。全枪长59.5英寸(151cm),比英国枪略轻(重约10磅=4.54kg)。强化了扳机,采用黄铜材质的击发槽(priming pan),枪管用扣环固定以便于更换。法国革命期间,对1777款滑膛枪只进行了轻微的改动(成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枪还有多种变型,用来装备骑兵。这些变型在长度和装饰上区别于步兵型,但是口径和击发部分均保持不变。
其他参战国的滑膛枪包括:普鲁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枪(1805),普鲁士新款(1809),但是实际上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基本上依靠英国援助和缴获过日子。奥军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对击发装置作了些许改进。俄国滑膛枪装备较为混乱,先后装备了不下12种滑膛枪。其中当数图拉兵工厂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当时滑膛枪的主要缺点。由于击发时间过长,在扣动扳机到点燃装药这段时间里,枪口的晃动无法避免。这种晃动加上只有前面一颗准星(没有后准星)严重影响了射击的准确性。黑火药燃烧后会在枪管内留下残留物,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残留是没时间清除的。为了不妨碍射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较小的弹丸。各国滑膛枪弹丸和枪管之间的缝隙(游隙)大概处于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围内。游隙保证了射击的顺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军曾经对普法两国的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05×1.83m)普军1782型射击100发,在100步长(pace=0.76m;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法国的1777型滑膛枪的成绩也没好到哪去。考虑到战场环境,(前面提到的)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91.4m)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column)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当时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228m),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射击完全是在浪费弹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问题。激烈的战斗中,整个装填开火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击发槽内的火药没有引然主装药;火石用旧却忘记更换;枪口残留物淤积过多,等等。据统计,长时间的交战中,不能击发的几率竟高达20%。

经常有网友对拿破仑时期的战斗形式感到疑惑,觉得列队进攻目标太大。其实,看了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的疑问应该得到部分解答了。当时的步兵射速大概为每分钟2到3发,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横队或者纵队,集中火力,才能有较好的杀伤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队形可以及时应付骑兵的冲击。(关于这点会在后面谈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在西班牙Vittoria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幸运的是,当时惠灵顿的补给状况很好,消耗的弹药很快得到了补充。在马伦哥,法军上尉Coignet的营用光了所有的弹药,千钧一发之际,及时赶到的弹药充足的近卫军救了他们。
缺乏训练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数军队里,滑膛枪射击训练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线由于兵力相对分散,提高射击精度就相当重要。尽管如此,革命期间较为强调散兵线战术的法军仍然很少进行针对训练,轻步兵们只能到实战中去提高自己。据法军士兵的回忆,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以后才有射击训练。1800年,贝尔第埃签发命令:法军新兵必须接受装填、操枪、瞄准、射击等训练,要保证上战场前实弹射击过几次(a few rounds)。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弹药和时间来保证充足的训练。英军在这方面作得较好,但也只有30发实弹+50次无弹丸射击。
到此讲的都是滑膛枪,而当时有膛线的更为准确的来复枪其实已经在各国军队中出现。法军对来复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但到1807年拿破仑命令禁用来复枪,而其他国家都有小规模的轻步兵或猎兵装备来复枪。来复枪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线的作战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点是装填时间较长、容易阻塞。再考虑到制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训练所需的时间,来复枪就明显不如滑膛枪适于装备大兵团了。所以,连较为接受来复枪的英军也仅有两个轻步兵团装备来复枪——60和95步兵团。
无论滑膛枪还是来复枪,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开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湿的天气里进行,干燥后,由熟练工人粉碎、整形。英国出产质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给欧洲大陆上的盟友们。法国的香槟省和皮卡第地区也出产火石。萨克森是欧洲大陆上的另一火石产地。相比之下,普鲁士就缺乏火石资源,在没得到英国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体是什么?)由于火石的重要性,士兵们基本上都有一块备用,每个营部还都保有相当数量的储备。战斗前,火石是必检的项目之一。奥斯特利茨会战的前夜,拿破仑亲自提醒近卫军:“换一块新火石,明天会有大用场的。”
另一项必检的项目是弹药。一个硬纸包里装有大概150格令(约为10克)黑火药和一颗铅弹,在兵工厂制成后,以每箱1000包出场,配给部队。连里的军官负责每天早晨检查士兵的弹药情况。

步兵(二):基本队形
当时火器的种种局限使得当时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队形来提高滑膛枪的射击效果。法国革命初期,由于缺乏训练、纪律涣散的志愿兵为数众多,防御时尚能形成传统的三列横队,进攻时则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队形作战,指挥官们只好增加散兵线的规模,有时甚至整营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各国,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却还都保持着18世纪流行的线性横队。这些国家没有改革是因为法国的“散兵”战术对他们的队形不能构成威胁。奥军将领认为:“散兵的零星射击根本无法动摇一个训练有素的步兵阵列”。随着法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队形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通常会有一个营纵队跟在散兵线后面给予支持,这种战术当时收效很好。拿破仑上台后,欧洲各国军队也都引入了散兵线战术,法国的散兵线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动摇敌方阵线的任务更多的由炮兵来完成。因此,散兵线被适当削弱了,攻击纵队则被大大强化,拿破仑后期的战役甚至动用整师的兵力形成攻击纵队冲击敌方防御阵地(滑铁卢就用过)。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三列线性队形就有点单薄了。1806年,奥军采用了类似法军的攻击纵队。1807年的普军、1810年的俄军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横队的是英国(攻防通用),英国的条例规定的是三列横队,可是惠灵顿等英国将领常常采用的是两列横队。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保持较宽正面,更好地发挥火力。
“营”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手头缺乏其他国家的资料,只好以法、英两国的情况为例了。早期法军一个营建制内有8个连,1808年依照拿破仑的训令,改为6个连,但是全营的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连的规模增大而已。无论是6个连还是8个连,均包括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猎兵连,其余为燧发枪连。按照训令,法军一个营应该有800人左右,不过多数部队达不到这个人数。通常法军一个营约有600~700人。滑铁卢战役时,法军平均每营560人左右。下图是一个6连营的行进、攻击纵队(8个连的类似),后面两个是掷弹兵和猎兵连。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线,猎兵连会被抽走,后面仅留一个连。掷弹连并不总在后面,当士气较低时,较精锐的掷弹连在后面押阵,稳定军心,防止前面的部队崩溃。当士气较高时,掷弹连通常在纵队的右前方引导攻击。连保持三列横队,列与列之间间隔约1米。连与连之间的间隔约为8~10米,整个纵队的纵深为25米左右,行进时可能拉得更开一些。军官和军士的位置已在图上标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个“营参谋”大概相当于营副,但是法军将其归为参谋军官。最后一个也是军士,但不知怎么译。大家帮忙看看!)有时,缺猎兵连的营纵队会采用一个连为正面,五个连依次排开,不过这种纵队并不多见。
英军一个营由10个连组成,包括一个掷弹连和一个猎兵连,军官士兵共计640人左右。下图为英军营防御进攻通用队形——两列横队。正面宽约200米。军官的图例与法军基本一致,黑色圆点为鼓手。英军的行军队形也是纵队,每连两列,10个连前后依次排开。
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展开的步兵队列可以应付正面的骑兵冲击,但是薄弱的侧翼和后部却极易受到攻击。步兵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阵”——四面向外的“刺刀丛”。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步兵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形成方阵而遭受重大的损失。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期间,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遮蔽了视线,雨停后才发现侧翼有两个法军轻骑兵团正准备攻击。匆忙间,有三个营没来得及形成方阵。结果,短短的五分钟内,这三个营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名军官和1568名士兵中伤亡了1248人。
方阵虽然能有效的对付骑兵,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营的正面被大大缩小了,无法发挥原有的火力。如果敌方的骑兵与步兵协同得当,就会利用暂时的步兵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方阵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阵队形正是炮兵的极佳射击对象。根据一名英军的回忆,在滑铁卢,两个布伦瑞克方阵在法军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溃,根本没有坚持到法军骑兵的冲击。最后,如果在骑兵冲锋的强大心里压力下,方阵的一部分动摇了甚或崩溃了,余下的步兵必然会彻底暴露给敌方的骑兵。有经验的骑兵往往会把握甚至创造这样的机会。瓦格拉姆会战期间,法军骑兵上校Castex的第20猎骑兵团放弃了应该攻击的那一营奥军,转而对临近一个刚刚开过火的奥军方阵冲锋。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填的奥军步兵被突然的变化惊呆了,顷刻之间整个方阵阵脚大乱。
前面介绍的只是营级的基本战术队形。战场上,更高级的指挥官,会跟据情况灵活使用上述队形。 另外,以营队形为基础,各国军队都创造了一些团、师级的队形。比如,有三个营的法军“团”会展开中间的营,而保持两边的营纵队。再如,法军的“师”纵队——师里每个营均展开成横队,以一个营为正面形成纵队。

步兵(三):刺刀
拿破仑时期,滑膛枪的刺刀是一根长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铁,三面全部开刃。上刺刀时,将刀柄套在枪口上,拧紧螺丝加以固定,刺刀不使用时会放入专用的刀鞘里。
由于来复枪的枪长较短,为了弥补不足,英军来复枪的刺刀长达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状为“剑”型。下图为英军来复枪及其刺刀。与滑膛枪常备刺刀的情况不同,为了方便,来复枪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时候才被装到枪上。
革命时期,法国军队十分强调刺刀的运用。卡尔诺(Carnot督政府的一员)在1794年2月签署命令:“法军士兵必须随时准备运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仑也同样重视这种冷兵器。法军上尉Blaze回忆到:“皇帝陛下似乎对刺刀杀人的方式情有独钟”。当时的军事理论更是认为:“只有第一次的齐射是有效的,后面的战斗要靠刺刀和剑来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为如此,奥军和普军也同样强调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认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认为刺刀是最好的近战武器。 至于更为冷兵器化的俄军,派到俄国考察的英国将军Wilson在1810年的报告中写道:“刺刀简直就是为俄国人设计的武器……他们更善于密集纵队的刺刀冲锋”。
然而,实战中刺刀见红的搏杀并不常见。在奥斯特利茨,俄国近卫军进行了一次典型俄国式的300码刺刀冲锋,可是在突破了法军第一道防线后便被后续的法军火力击退了。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经对法军的伤亡进行过一些统计,结果发现:相比119例枪伤,一次战斗中刺刀造成的伤亡只有5例。因此,他认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远大于实际效果。同样,惠灵顿的一个高级医官Guthrie也认为:刺刀冲锋很难达到预期的手脚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结果。不是冲锋的一方被火力击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压力落荒而逃。医生们的观点,被前线的指挥官进一步证实。约米尼声称:我从未在通常的战斗中见过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这段的结论是:刺刀肉搏并不能对战斗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心理作用的结果难道就不是结果了吗?战争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显。历史上,一支没有遭受重大伤亡的部队精神上却已经被打败的例子屡见不鲜,淝水之战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因此我认为,上面的论据只能总结为肉搏不常发生。)
尽管不常见,某些情况下刺刀肉搏还是必须的,比如攻入堡垒后的战斗,再比如雨天弹药无法击发的情况。在卡地兹(KATZBACH)的瓢泼大雨中,普军用刺刀和枪托与法军进行了激烈的肉搏并使法军遭受了很大的伤亡。
正像前面讨论过的那样,对抗骑兵的冲击是刺刀的另一个主要功能。从这点上看,面对随时可能的骑兵攻击,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国革命初期,为了弥补火枪刺刀的不足,长矛这种过时已久的武器,作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过。1792年早些时候,法国的几个城市相继生产了为数不少的,10到15英尺长(3~4.5米)的长矛。1792年8月,立法会(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军中分发使用长矛。从这时起到1793年夏天,许多新征召的部队都是带着这种简陋的武器开赴前线的。当时,北方军团的Custine将军曾经对下属说:全法国缺枪的部队不只我们一个,我们只有用这些长矛来弥补滑膛枪的不足才行。尽管在近战中的效果不错,也不能改变其没有火力的弱点。随着步枪产量的提高,长矛也就渐渐从法军的武器库中消失了。

骑兵
(一)骑兵的组成和类型
随着拿破仑时代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骑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马尔伯勒公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军将领)的军队里骑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间。威廉大帝的骑兵也占到总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仑的大军团中,高峰时的骑兵只占总兵力的23%。远征俄国后期,由于缺乏补给,骑兵只有可怜的5.2%。在西班牙的历次战役中,惠灵顿的英军骑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当时的骑兵可以粗略的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则包括:胸甲骑兵(Cuirassier);火枪骑兵(Carabinier:这个词直译应该是“卡宾枪手”,早期骑兵中只有此类骑兵装备火枪,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仑时期,骑兵基本都有火枪,并非此类骑兵独有,所以我不知这么翻译是否恰当,还请大家帮忙!);龙骑兵(Dragoon);骠骑兵(Hussar);猎骑兵(Chasseur);枪骑兵(Lancer);俄国哥萨克(Cossack)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下面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些类型的骑兵。
重骑兵:
顾名思义重骑兵的骑手和马匹较之于轻骑兵都要高大强壮一些。早期的拿破仑胸甲骑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马匹只限于诺曼第地区的某一强壮品种(具体情况不祥)!重骑兵是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用于突破敌方阵线弱点;给已经动摇的敌方以毁灭性打击。有鉴于此,当时各国军队都很少委派重骑兵从事战场冲杀以外的任务。重骑兵包括:胸甲骑兵、火枪骑兵,以及英军的龙骑兵。
胸甲骑兵:明显特征是骑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法军),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胸甲重量约为8公斤。当时欧洲大陆各国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只有英国直到滑铁卢战役之后才引入胸甲骑兵。关于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争议。毫无疑问,胸甲的主要优点是对于步枪枪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了骑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抛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里震慑作用。缺点是厚重的胸甲对于人员和马匹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供给胸甲骑兵的开销也就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骑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骑,笨重的胸甲骑兵就会变得寸步难行。除了胸甲,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法军头盔也是铁质,下部环绕毛皮,顶部配以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
龙骑兵:早期的龙骑兵是一种骑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渐演变为骑兵的一种。拿破仑时代,龙骑兵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没有胸甲骑兵,龙骑兵在英军中便是重骑兵的一种(另两种都是近卫部队:Life Guard 和 近卫龙骑兵)。除了龙骑兵,英军还有“轻龙骑兵”(Light Dragoon),作为轻骑兵的一种。而在俄,奥,普等国,龙骑兵都被认为是轻骑兵。法国就更难说清楚,手头的几本书有的认为法国龙骑兵是重骑兵,有的认为是轻骑兵。但是,比较权威的几个作者认为法军的龙骑兵是单独的一类。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地说,龙骑兵就是法军中的“多用途兵种”。除了轻、重骑兵惯常的追击、侦察、掩护交通线、冲击敌阵等任务以外,拿破仑复古地利用龙骑兵下马作战。这就综合了骑兵的机动力和步兵的火力,颇有点“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为夸张的是,1805年法军竟然编组了若干“徒步龙骑兵”(Foot Dragoon)团,目的是渡海登陆英国后利用英国的马匹!各国龙骑兵的使用方法不尽相同,装束也有差别。法、奥、俄等国的大部分龙骑兵都装备头盔,盔顶或为鬃毛或为冠。英国龙骑兵或配备头盔或配熊皮帽,轻龙骑兵为普通筒式军帽。普鲁士和一些小国的龙骑兵则配备普通军帽。
轻骑兵:
对人员马匹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比如,奥军中的匈牙利骠骑兵要求骑手身高1.68米以上,马高1.48米左右。轻骑兵由于没有厚重的护甲,加之骑手较轻,机动力要高于重骑兵。因此,除了战场任务以外,轻骑兵更多地从事侦察、追击、掩护交通线等任务。轻骑兵主要包括:骠骑兵;猎骑兵;枪骑兵和哥萨克。

骠骑兵:是当时欧洲各国骑兵共有的一个轻骑兵类型。Hussar这个词源于拉丁文cursarius,意为入侵者或袭击者(Raider),尤指巴尔干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盗。后来被匈牙利的马札尔人(Magyar)借用来称呼轻骑兵。骠骑兵以服饰华丽着称,他们喜欢通过让人眼花缭乱的制服颜色、编织方法、花纹、头饰、花边等等方式区别于其他骑兵。明显的标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这种服饰源自马札尔地区的突厥部落。另外由于骠骑兵的服饰紧身,没有口袋,存放贴身物品的储物袋就成了骠骑兵的另一特征。储物袋系于武装带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种装饰图案。华丽的外表加上骑兵原本放荡不羁的游侠作风使得骠骑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风流成性,不拘小节。
猎骑兵:又是法国独有。1779年,法军中第一次有了猎骑兵的建制。拿破仑时期,猎骑兵成为法军轻骑兵的主力。相比骠骑兵,猎骑兵的服饰较为简单,价格便宜,所以也就利于扩编和补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国猎骑兵仍有至少18种军帽在不同的骑兵团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卫猎骑兵的上校军装是拿破仑最为钟爱的服饰之一。
枪骑兵:一度被法军认为是过时的骑兵类型。英国也一直没有枪骑兵的建制。而奥军1792年时保有6个团的枪骑兵,1805年时仍有3个团。普、俄两国在整个拿破仑时代也都一直有枪骑兵存在。上述三个国家称枪骑兵为Uhlan,而非Lancer。拿破仑在1807年波兰战役期间被波兰枪骑兵的战斗力所吸引,遂招募4个中队的波兰自愿人员编入近卫骑兵。1809年改编为近卫军波兰枪骑兵团(近卫第一枪骑兵团)。1810年又组建近卫军荷兰枪骑兵团(Dutch Lancer:近卫第二枪骑兵团)。因为其制服上衣颜色纯红,又名“红色枪骑兵”(Red Lancer)。1811年,因枪骑兵的表现出色,又进一步将6个团的龙骑兵转型为枪骑兵。关于枪骑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步兵方阵。法军枪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长于任何上刺刀的步枪,因此如果不被子弹击中,枪骑兵能够先攻击到方阵内的步兵。缺点是:枪骑兵不适于树林等复杂地形上的侦察、警戒任务,失去了部分轻骑兵应有的功能。而且,枪骑兵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由于与对方骑兵近战时长矛过于笨拙,枪骑兵须换用马刀,所以除了掌握长矛的使用技巧,枪骑兵还要熟练使用马刀。曾有回忆录记载枪骑兵要进行55种不同的训练项目,22种对付骑兵,18种对付步兵,还有15种基本训练!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国骑兵的组成情况。由于各国骑兵编制一直在变化,在这里我只考察某一时间段的大概情况,主要是让大家对各类骑兵的比率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并不求全。骑兵“中队”(Squadron,不知直译是否恰当?)是拿破仑时期各国骑兵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步兵的“营”。中队通常下设两个连,每连约有72~120人。法军骑兵团通常由3、4个中队组成,个别龙骑兵或轻骑兵团会有5个甚至8个中队。理论上,法国重骑兵团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龙骑兵和轻骑兵团约为1000~1200人。但是实际上,很少有部队达到这个上限。在滑铁卢,法军骑兵团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两个法军骑兵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旅上面为骑兵师,进而组成骑兵军。除了独立的骑兵军,各步兵军会配有一个师(或旅)的龙骑兵或轻骑兵。拿破仑骑兵的鼎盛时期(1809~1812年)共有:14个团的胸甲骑兵;两个团的火枪骑兵;30个团的龙骑兵(后有6个转为枪骑兵);13个团的骠骑兵;30个团的猎骑兵;9个团的枪骑兵。英军骑兵团通常由三个中队组成,每团人数在450人左右。三个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有的骑兵旅归属于某个骑兵师,有的作为独立单位,自由配备,临时编组。英军骑兵规模较小只有20个团,其中有7个团的重骑兵和13团的轻骑兵,通常与几个小盟国的骑兵混编。奥军骑兵团的编制较大,通常有6到8个中队,每中队130~150人。奥军胸甲骑兵和龙骑兵团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骠骑兵和枪骑兵团有1300到1500人,所以尽管骑兵团数量较少,奥军的骑兵规模并不小。1805年,奥军共有8个团的胸甲骑兵;6个团的龙骑兵;6个团的Chevauxleger(奥军特有,但实际上与龙骑兵并无明显区别);12个团的骠骑兵;3个团的枪骑兵,加上匈牙利骠骑兵,总人数达5万8千人。普军骑兵团由2到4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100到150人。1813年普军有正规骑兵36个团,其中4个团的近卫骑兵;4个团的胸甲骑兵;8个团的龙骑兵;12个团的骠骑兵;8个团的枪骑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军还有18000人的非正规轻骑兵(Landwehr)。手头没有俄军骑兵编制的细节,只知道1812年俄军共有:6个团的近卫骑兵;8个团的胸甲骑兵;36个团的龙骑兵;11个团的骠骑兵,5个团的枪骑兵。此外还有近3万人的哥萨克。

‘陆’ 法国一战前装备的步枪

在1887年,勒贝尔步枪被法国军队列装为制式步枪,并参与了多次对外战争,当中更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战期间,法军曾打算以Mle 1917半自动步枪大量取代勒贝尔步枪。然而,士兵们却普遍认为此枪过于笨重和太长,因此并不容易在战壕内操作和保养。基于这些问题,法军一直都未能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以取代勒贝尔步枪。而在1936年推出的MAS-36步枪亦因生产进度太慢并不能满足军队,所以直至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之前,勒贝尔步枪仍旧为法军的主力步枪。

‘柒’ 法国FR-F1/F2式狙击步枪的概 述

50年代初,法国军队为解决狙击步枪的装备问题,曾将某些不同型号的军用步枪改为狙击步枪,并作了若干试验,但均未取得满意的结果
大约10年以后,法国国营圣·艾蒂安武器制造厂在法国MAS36式7.5mm弹仓式步枪和MAS49/56式7.5mm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7.5mm狙击步枪,取名为FR-F1式。
后来,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也生产了发射北约7.62mm枪弹的FR-F1式7.62mm狙击步枪,供出口。在这两种口径狙击步枪的机匣左侧分别标有7.5或7.62标志。
起初,
FR-F1式狙击步枪除了军用型外,还有FR-F1B式比赛枪和猎枪,前者使用比赛瞄准镜,扳机拉力14.7~18.62N,后者使用APX804式瞄准镜,扳机拉力19.6~24.5N。
FR-F2式狙击步枪为FR-F1式狙击步枪的改进型,而且只有7.62mm一种口径。该枪于1984年后期装备部队。

‘捌’ 二战法国的制式步枪是什么

法国 贝蒂埃步枪


全长1305毫米

空枪重3.8公斤

发射8×50 毫米的勒贝尔步枪子弹

内置弹仓供弹,容弹量为3发

法国 MAS-36步枪

‘玖’ 朗基努斯长枪的圣枪传说

圣矛消失后300年,查理曼大帝宣称重新获得了圣矛,并作为其权利的象征。据传查理曼在其一生的征战中一直佩戴此矛,使之拥有了持有者战无不胜的传说。查理曼帝国解体后,圣矛落入了查理曼的后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之手。这是关于这只圣矛的最早确切记录。
此后这只圣矛一直流传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手中,并且被多次翻新和增加饰物。1084年他被增加了一副银线,1350年又被增加了一个黄金矛鞘。
然而,在1424年圣矛被卖给了纽伦堡的一个商业联盟。此后他一直被作为圣物陈列在纽伦堡的教堂中。宗教改革后新教不再重视圣物,圣矛因此被遗忘在教堂的角落中。
1796年,拿破仑的军队逼近纽伦堡。据传拿破仑意欲夺得圣矛,因此他被当地人提前转送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保存在霍夫堡皇宫。
1909年这把圣枪收藏在维也纳博物馆中,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党,当时年轻的希特勒,正和一位名叫哈尔坦恩的博士,一同游览这间维也纳博物馆,希特勒于1912年在维也纳看过这把枪,第一眼之后就再也没有忘记过他,哈尔坦恩博士当时与希特勒是纳粹党的同友,两个人站在这朗基努斯之圣枪面前,希特勒忽然变得精神恍惚,好像对这把圣枪着魔一样。
之后希特勒便对他说,我注视了这把圣枪好几十分钟,我感觉到这把圣枪,好像隐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魔力,后来希特勒使用手法弄到此枪三把断片的其中一把。
回来德国之后,开始希特勒对圣枪深深着迷,一直的不断在寻找有关这把圣枪的历史,他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世纪的历史书中,找到信奉天主教的罗马大帝君士坦丁一世,到奥斯曼大帝,都相信圣枪拥有控制全世界的魔力。
希特勒顺利拿下纳粹党政权,先后侵略波兰,法国,罗马,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甚至还将犹太人赶尽杀绝,幸好犹太人被盟军救出。
这把朗基努斯之枪天命之枪,却再度被德国纳粹党希特勒盯上,因他神圣的特质,被视为通往统治全世界之路的关键,希特勒私底下即火速将这把枪交由黑衫队,连夜运回其政权的精神首都纽伦堡,保存在圣凯瑟琳教堂里六年有余,为了免于受到英美轰炸而移到地窖中。
西元1938年10月13日,希特勒命令德国最精锐的部队,用装甲火车运送命运之枪到凯萨大教堂,在1945年4月30日下午2点10分,美军占领圣教堂,夺取去这把圣枪,不到2小时,希特勒便吞枪自杀而亡,死时是下午3点30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美苏跟欧盟打胜仗。
1945年4月希特勒在德国柏林地下堡中饮弹自杀身亡,冈斯舍上尉负责焚烧掉他的尸体,希特勒向他的男管家下达指令,去取一些汽油,把它浇在我跟爱人爱娃尸体身上放火烧掉,决对不能让我的尸体落入到苏联人的手中,否则他们会把我的尸体在莫斯科公开展示遭人唾弃。
在这战乱的年代这把枪,不断地发挥了他的吸引力,1945年4月30日,联军攻入,所有联军将领除了巴顿将军外,都对这把枪不大抱有兴趣,唯巴顿知道他的过去与骇人之处,最后才让5星上将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它归还给维也纳博物馆,后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而二次大战结束后巴顿将军死于一场车祸。
在解决了一些法律问题后,矛被归还霍夫堡皇宫,并保存至今。
虽然作为最有名的圣矛,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此物是查理曼大帝时期,甚至更晚铸造的赝品。一些文献也暗示,至少在查理曼大帝时期圣矛本体曾经被重新加工过。2003年对霍夫堡皇宫矛的一次鉴定显示,矛身和刃确实为公元7-8世纪的产品,整件矛上仅有几枚钉子是公元1世纪时期的真品。 梵蒂冈矛(Vatican lance),最早于570年被发现于耶路撒冷。当不久之后他被拜占庭帝国获得后,矛已经断为两段。圣矛的两段被供奉于索菲亚大教堂。第四次十字军击破君士坦丁堡后,较小的一块被拉丁帝国的皇帝鲍德温二世卖给了法王路易九世 (法兰西),并供奉在圣礼拜堂。
法国大革命时,这块残片和荆棘冠等文物被转移到法国国家图书馆,之后失踪了。
至于较大的残片,则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失踪。教廷宣称本笃十四世时期从法国手中得到了一副圣矛完整的绘图,及这块较大的残片。按教廷的说法,这支被称为梵蒂冈矛的圣矛残片被存放于圣彼得教堂中。但教廷从未将它对外展出。 在地球的洪荒时代,天地精气孕集,生长出生命之树,生命之树最终生出Adam(亚当)和Lilith(莉莉丝)。此二为世界雄体和雌体的最高形式。二者禁断融合后形成“莉莉丝之卵”又叫“黑之月”。从中孕化出18个使徒。其中17个获得了生命之果,拥有了完整的形体,另外一个获得了智慧之果。因为没有足够的A.T.Field.无法维持统一的形体。便化成分散的形体,即人类。生命之树就此瓦解。剩余的部分根须,便化成了朗基奴斯之枪,而在此之中,朗基奴斯之枪也就是后来的“弑神之枪”,唯一可以直接穿过A.T.Field的武器,在后来的剧场版中有其复制品出现,并成为EVA量产机第一武器,而明日香的二号机也毁于量产机的长枪之下。
动画中绫波丽曾用朗基努斯之枪破坏掉鸟天使的A.T.Field,阻止了它对明日香的精神攻击。

‘拾’ 一战法国军队的单兵武器

1、勒贝尔M1886(法语:FusilModèle1886)或勒贝尔步枪(法语:FusilLebel)

该步枪是法国于1886年推出的手动枪机式步枪,由尼古拉斯.勒贝尔上校研制。该枪运用了由保罗.维埃那开发的火药B,亦是史上第一种最成功的无烟火药枪械。勒贝尔步枪的出现意味着那些使用黑火药的枪械已过时,各国亦开始改为专注于研制和采购发射无烟火药的枪械。
勒贝尔步枪发射8×50毫米的全全属外壳步枪子弹,载弹量为8发,并以内置弹仓供弹。除此之外,它还可配备一种长针型的重剑式刺刀以应付白刃战。在1887年,勒贝尔步枪被法国军队列装为制式步枪,并参与了多次对外战争,当中更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一战期间,法军曾打算以Mle1917半自动步枪大量取代勒贝尔步枪。然而,士兵们却普遍认为此枪过于笨重和太长,因此并不容易在战壕内操作和保养。基于这些问题,法军一直都未能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以取代勒贝尔步枪。而在1936年推出的MAS36步枪亦因生产进度太慢并不能满足军队,所以直至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之前,勒贝尔步枪仍旧为法军的主力步枪。当中有少量的步枪更被纳粹德军缴获使用,并以Gewehr301(f)的名义在军中服役。
直至1920年停产前,勒贝尔步枪一共被法国的国营兵工厂生产了约2,880,000支。
而在二战过后的一些冲突中仍能找到勒贝尔步枪的身影。

2、法国M1916步枪

此枪的前身是伯赫提耶M1890卡宾枪,采用3发的弹仓,1892年法国对M1890卡宾枪进行改进,制成M1892卡宾枪并定位制式,由于“一战”爆发,投入战场的M1892卡宾枪只有3发装填的弹仓,而其他参战国投入的步枪最少的都为5发弹仓,于是1916年在M1892的基础上,制造使用5发弹仓的M1916步枪,M1916增设了过去卡宾枪没有的上护木,枪托中间有2个贯穿枪身的横销,防止枪机后座时造成枪托损坏;1927年,对M1916卡宾枪进行改进,更换了枪托前端的前箍,前箍内有独立的刺刀座。

阅读全文

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枪是什么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