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国道达尔公司
法国目前最主要石油公司是道达尔公司(TOTAL)。该公司是1998年11月法国道达尔公司与比利时菲纳石油公司(FINA)合并,及2000年3月道达尔菲纳石油公司对法国埃尔夫公司(ELF)购并这两次交易后的产物。该公司目前是全世界第四大石油及天然气公司,业务遍及120余国家,员工总数12万多人,2002年营业额达1025亿欧元,总资产为850亿欧元。公司前六位股东为法国巴黎巴银行(0.2%)、法国AREVA公司(0.8%)、法国兴业银行(0.7%)、布鲁塞尔朗贝尔集团(3.4%)、比利时国民证券公司(1.2%),其余部分股份为内部员工、集团关联企业和社
会公众持股。该公司最高机构为执行委员会,下设战略及风险评估部、财务部、人事部等三个行政部门及上游(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天然气和电力)、下游(炼制和成品油销售、原油和各类成品油的国际贸易)、化工品三个生产部门:
一、上游业务 截止2001年底,道达尔公司的油气储量相当于110亿桶石油。如以目前每天220万桶的产出率计,可持续开采14年。道达尔公司上游业务在全球拥有员工13870人,是非洲最大及中东第二大生产商,并在欧洲、东南亚、拉美排第四。道达尔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商之一。此外,道达尔公司在天然气储运、发电、销售方面也有较强实力,是法国最主要天然气储运企业,是英国最主要天然气发电厂家和天然气电力销售商。道达尔在南美有3656兆瓦的发电能力,同时还是当地最大的天然气管线作业公司之一。
二、下游业务 道达尔公司拥有28家炼油厂(其中13家全资),每天生产量为266万桶,销售量为375万桶,2002年其炼厂赢亏平衡点为8美元每吨。下游员工总数为35743人,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五大生产商。道达尔的销售网络分布于16676个分别以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为品牌的加油站中,占据欧洲12%、非洲20%的市场占有率。在欧洲以外,该公司正将业务集中于高增长地区(非洲、地中海沿岸和亚洲),以及特种产品如燃料油、液化石油气、航空油料、润滑油、蜡、沥青和溶剂等方面。
三、化工 阿托菲纳公司是道达尔公司的化工部,全球拥有员工71500人,2001年营业额为196亿美元,是全球第6大化工企业,业务主要包括基础化工及聚合物、中间体及特殊聚合物以及特种化工。石油化工厂通过与公司的炼油业务合并而获得增长。
道达尔公司通过90年代末期的合并和重组极大地改变了公司的规模和竞争范畴,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资本与经营效率得到提升,成本结构得到改善,业务呈现出新的发展模式:
一、侧重上游勘探开发。从投资上道达尔公司就向上游部门倾斜,2002年在保持97亿欧元高投资水平的现时,将上游的投资比例增加到73%,使2002年上游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了3%,达到93亿欧元。道达尔公司的生产能力极大地得益于其地理平衡,其3个主要生产地区是欧洲、非洲和中东,其次主要的生产地区是东南亚(主要是天然气)和南美(主要是石油);再次是北美地区。道达尔公司善于识别和抓住所有有发展前景的勘探开发重点区域,加大投资开发力度。
二、注重天然气业务,将天然气销售与电力生产紧密结合。道达尔公司认为天然气业务是适应世界能源消费趋势,提高公司整体竞争能力和推动利润增长的关键,公司在拥有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市场的领先地位的同时,通过收购和加强在电力和天然气管网方面的实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并使其向电力业务延伸,实现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三、开发炼油和石化装置协同作用的战略。道达尔公司认识到石化产品对石油链的增值有重要作用。该公司将这一战略看作是更大规模地进入世界聚丙烯、聚苯乙烯特别是聚烯烃市场的重要平台。公司打算在聚乙烯方面成为全球更强大的经营者,其化工部阿托菲纳公司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资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设的90万吨/年乙烯装置已投入生产。此外,道达尔公司通过将特种油料生产与炼油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扩大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品种(如:液化石油气、航油、丙烷、润滑油脂、沥青和特种油料)。
道达尔公司2002年的销售额按产业划分,上游为162亿欧元,下游为670亿欧元,化工品为193亿欧元;按地域划分,在法国为206亿欧元,在欧洲其它地区为336亿欧元,在北美为120亿欧元,在非洲为42亿欧元,在世界其它地区为301亿欧元。道达尔2002年资本投资情况按产业划分,上游为61亿欧元,下游为11亿欧元,化工为12亿欧元。
对华合作
道达尔是最早参与中国海上勘探项目的国际公司,先后参加过渤海湾、北部湾、南黄海、珠江口盆地的勘探,1994年还与意大利阿吉普公司联合参与了塔里木盆地的两个勘探工作,但均未有建树。2002年7月道达尔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鄂尔多斯盆地的苏里格油田的联合研究协议。
道达尔公司参与了中国第一家石油炼制中外合资企业-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WEPEC)的建设,占22.407%的股份。该项目1996年9月投入运行,年加工能力达750万吨。
2002年,道达尔公司与中国招商局集团在中国共同投资了位于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山东的11家压力液化气库和液化空混厂。
道达尔公司目前正试图进入中国加油站零售网络,已通过其标准动力(武汉)有限公司推动加油站网络,但进展并不顺利。
另外,道达尔公司还在中国的石油下游产品领域大力开拓市场,每年在中国销售大量的润滑油、聚合物改性沥青、乳化沥青及树脂等产品,建立了埃尔夫润滑油(广州)有限公司、青岛广源发沥青有限公司、常熟氟化工产品厂、上海双氧水厂、广州聚脂催化剂厂、昆明农用化工厂、式玛涂料(昆山)有限公司、武汉东森汽车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合资、合作企业。
重要数据
营业额:1046.52亿欧元(2003年), 1025.4欧元(2002年)
每股红利:4.7欧元
负债率:26%
日产油:253万桶
联系方式
地址:24,cours Michelet ? La Defense 10
92069 Paris La Defense Cedex ? France
电话:0033-1-41356434
传真:0033-1-41355181
总裁简历
梯也尔•德斯马莱斯特(Thierry Desmarest),生于1945年。毕业于法国综合理工大学和法国矿业学院。1971年开始职业生涯,曾担任新喀里多尼亚某矿山经理及法国工业部技术顾问(1975-1978),后又担任法国经济事务部顾问(1978-1980)。他于1981年加入道达尔集团,担任阿尔及利亚经理。1995年1月开始担任道达尔上游产品部总裁,同年6月开始担任集团总裁。在担任道达尔公司总裁同时,还担任法国塞诺菲-圣德拉堡制药集团董事、AIR LIQUIDE液化气公司监事会成员、AREVA公司监事会成员。
② 法国为什么没有石油
法国是有石油的
法国在北海有少量的领海,该地区和英国荷兰的领海均有石油储量,其中最大规模开发的是英国
法国领海地区内石油开采难度相对较大,且不适合大规模开采,所以法国一直没有开采计划
③ 欧洲有哪些产油国
欧洲地区的主要产油国为挪威、英国、丹麦、罗马尼亚四国。欧洲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 5%。上述四国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6%。
俄罗斯也是主要产油国,但它的石油在亚洲部分。
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1962年11月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现有11个成员国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委内瑞拉。
④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由前面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已经知道,西欧属于油气消费大区,但其区内油气资源非常少,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油气资源主要靠进口解决。当然,西欧本土部分国家也有一些油气资源,如英国、挪威、荷兰、法国、意大利等。
一、西欧地区的石油工业
西欧是后起的大产油区。1970年以前,西欧还是一个贫油区,采油业只限于陆上若干小油田,原油产量微不足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已经发现近海丰富的油气显示,但由于自然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利用被推迟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3年以后,高涨的油价才赋予开发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经济意义。随着北海原油产量的增长,西欧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一个新兴的原油产区。
西欧采油业的主要产区分布于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属沿岸七国,其中英国、挪威分得面积最大,分别占46%与25%,北海的采油业就集中在这两国海域。荷兰、丹麦、前西德、比利时、法国共获得其余的29%,但这些海域的原油产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国是随着北海石油开发而崛起的第一产油国。1975年下半年,英国北海海域的阿盖尔和福蒂斯油田开始出油,从此,英国采油业突飞猛进。1980年起,英国成了西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给并能输出原油的国家。到1998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33亿吨,同期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08亿吨(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欧第一石油储量国。1998年,挪威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89亿吨。挪威北海海域的采油业早于英国,197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为其起点。1975年生产原油900万吨,成为西欧第一个石油自给有余的国家。尔后,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92年达1.64亿吨,超过英国成为西欧地区最大产油国,1998年,其石油产量为1.52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产油国之一。2003年5月,挪威驻委内瑞拉大使达格·默克宣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将在委内瑞拉德尔塔拉天然气项目中投资30~50亿美元。这是挪威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国外投资计划,它意味着挪威石油工业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2003)。
2000年西欧地区石油储采比为7,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3.4亿吨,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5.38亿吨减少了7.7%。2000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4.5万亿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4.43亿立方米增加了1.5%,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3.01%。2000年西欧石油生产量为3.21亿吨,比上年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占全世界石油产量的9.58%(其中英国2000年的产量为12684.5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3624.5万吨减少了6.9%;挪威2000年的产量为16081.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5088.0万吨增长了6.6%。),而1999年西欧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22%。西欧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892.37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亿立方米增加了8.5%,占世界产量的12.31%,而其天然气消费量1999年为4173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7.38%。天然气在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近24%,相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欧盟天然气储量有限,产量不高,但消费量和进口量很大,输气管网发达。截止到2001年底,欧盟天然气探明储量3.2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于荷兰(1.77万亿立方米)和英国(0.73万亿立方米)。欧盟2001年产气量2129亿立方米,占世界的8.6%,主要生产国是英国(1058亿立方米)和荷兰(614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3433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5.9%,主要消费国是英国(954亿立方米)、德国(829亿立方米)、意大利(645亿立方米)、法国(407亿立方米)、荷兰(393亿立方米)和西班牙(182亿立方米)(刘岩,2003)。
二、西欧的油气贸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欧石油进口量已达4000多万吨,超过了美、日两国进口量的总和,相当于世界总进口量的30%。进入60年代以后,西欧实施了能源从煤炭到石油的转换,石油消费量激增,至1973年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45.6%,那时,西欧是一个贫油区,原油产量仅约1800万吨,对于区内庞大的消费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挪威、英国北海石油的开采,提高了区内原油的自给率。同时,重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缩石油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煤炭和核能的消费比例,石油进口量显着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产受资源储量规模的限制,西欧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东和非洲是西欧石油进口的基本来源,此外,来自原苏联与拉美的石油亦占有一定的比例。意大利、法国、原联邦德国是西欧三大石油进口国。
北美和欧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市场。在北美主要天然气的出口国是加拿大,其主要通过管道向美国出售天然气,2000年的管道天然气贸易量为1034.4亿立方米;欧盟天然气消费的39.2%来自进口,而且进口来源多,半数成员国完全依赖进口(刘岩,2003)。在欧洲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荷兰、挪威、英国等,出口到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因此,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荷兰和英国是保证北美和欧洲这两大消费区天然气供应的最重要国家,在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优势。
俄罗斯在中欧和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油气供应,特别是天然气的供应,欧洲的能源安全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2001年,欧盟管道进口天然气1542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俄罗斯752.3亿立方米(刘岩,2003)。但俄罗斯在站稳欧洲市场的同时,准备利用其强大的油气优势,东向开发东北亚和中国市场,以防其油气出口的单一性而带来的劣势。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气储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449.6亿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天然气比1998年增加了6.8%,达到455亿立方米。法国燃气公司是挪威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共购进112亿立方米。德国的鲁尔天然气公司购买了95亿立方米,比利时配气公司购买了56亿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国的天然气增加到13亿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输气管网完成扩容改造,连接Kollsnes与Emden终端的欧洲输气管道二期工程开始投入运营。2001年,欧盟进口天然气的1542亿立方米中483.8亿立方米来自挪威(刘岩,2003)。
2000年荷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7万亿立方米,产量为628亿立方米,出口量为366.2亿立方米。1999年荷兰的管输天然气出口量由于向德国的出口减少,1998年下降至350亿立方米,同时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线扩建工程的影响,出口到意大利的天然气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输天然气量为366.2亿立方米。
2000年欧洲还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第二大户,进口量为326.8亿立方米,仅次于亚太地区(其进口达980.4亿立方米)。2001年进口LNG为287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爾利亚、卡塔尔、阿曼、利比亚、阿联酋的LNG分别为200.7、55.5、9.3、9.1、7.7、0.2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出口量1429.5亿立方米的20%(刘岩,2003)。
三、西欧的油气运输
徐小杰根据研究认为,未来的亚欧陆上油气管道运输网络主要由“石油心脏地带”向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个需求月形地带流通,具体有西向、南向和东向三个方向的跨国管网系统。其中,西向的管网系统有两个部分,一是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欧洲。这里有俄罗斯的友谊管道和新建的亚马尔管道。二是中亚向西针对欧洲市场的运输线路,包括北线和西线。北线指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往北进入俄罗斯领土,利用现有的管线输送到俄罗斯的黑海港口诺瓦罗伊斯克。西线指里海的石油经巴库到格鲁吉亚或土耳其进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时,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已经贯穿马格里布,北上供应南欧市场,这就是着名的马格里布—欧洲管线(徐小杰,1998)。具体来说,连接西欧的石油输送航线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这条航线从波斯湾各油港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沿非洲东海岸穿行莫桑比克海峡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达西欧、北美。此航线主要由超级油轮经营,它担负着输往西欧石油总量的70%和输往美国石油的45%,它是西欧、北美主要的供油运输线,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又是油气管输最发达的地区(图5-1、图5-2见书后彩图)。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欧盟内部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18.7万公里,是1970年7.1万公里的2.63倍。欧盟内部跨国管输量613.9亿立方米,占世界跨国管输量4083.2亿立方米的15%。欧盟60%的天然气消费量至少跨越一个国家输送(刘岩,2003)。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千米2,在荷兰为265米/千米2,法国为48米/千米2。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2亿。
近几年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全欧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前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腾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正成为关注的焦点。
四、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见,欧盟成员国之间天然气消费部分靠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解决,但很大部分还需要依靠从欧盟外部市场进口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欧盟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欧盟形成了天然气统一市场。
欧盟各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宦国渝,李晓东,孙剑,2003),即起步期、成长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这些国家已进入了气源多元化、市场需求稳定、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期,这为欧盟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欧盟各国推动本国天然气行业发展、促进高效清洁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欧盟委员会就已经开始促进欧盟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欧盟委员会相继发布了90/377/EEC指令《关于提高工业最终用户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关于通过管网输送天然气》,迈开了发展内部天然气市场的第一步。199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欧洲能源网络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天然气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1998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又发布了98/30/EC指令,阐明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共同规则和各成员国天然气部门的组织原则,提出了为确保内部天然气市场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营,各成员国政府在输送、储存、配送领域必须承担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还规定了强制性条款。
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主导思想在于促使区域内资源的自由流动、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内统一的能源市场作准备,但是,在不妨碍内部大市场的前提下,允许各国具有一些豁免权,并制定各国管理制度。在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内,要坚持公平原则、透明原则和采取许可证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
从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其主导思想和执行原则来看,欧盟在天然气乃至能源市场的管理上已开始了统一的管理,其各国的油气安全战略必然受其统一规则的支持与约束。
⑤ 世界5大石油巨头
英国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埃克森美孚和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
⑥ 世界十大石油公司
排名前十的石油公司如下:
1.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简称沙特阿美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沙特王国的达兰,是沙特境内唯一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业务的公司。目前,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和世界第六大石油炼制商,业务遍及沙特王国和全世界。它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炼制、运输和销售等业务,拥有世界最大的陆上油田和海上油田。不论从收益、人力,还是从资产看,该公司都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石油公司。
2. 伊朗国家石油公司(Ministry of petroleum of Iran) :成立于1951年,总部设在德黑兰,代表伊朗政府主管石油工业各方面的业务活动。公司下设6家子公司,分别为伊朗国家海洋石油公司、伊朗国家钻井公司、伊朗国家油轮公司、伊朗国家石油产品公司、卡拉有限公司和国家石油工程与开发公司。另外还有一家附属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Naftiran国际贸易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石油勘探、开发与生产、石油炼制。
3. 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公司前身分别为埃克森和美孚,于1999年11月30日合并重组。该公司也是埃克森、美孚及埃索全球分公司的母公司。此外,埃克森美孚与壳牌、BP及Total同为全球四大原油公司。Exxon公司建于1882年,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7大石油公司之一。Mobil公司成立于1882年,是一家集勘探开发、炼油和石油化工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国公司。
4.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PETROLEO DE VENEZUELA S.A.简称:PDVSA):成立于1975年8月30日,是委内瑞拉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是整个拉丁美洲最大的企业。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是一家跨国能源公司,在国内外从事作业和商业经营,其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炼制、运输和配送,以及奥里乳化油、化工、石化和煤炭业。
5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CNPC,简称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2005年中国石油收购了母公司的海外油气资产后,油气储产量明显提高,以及国内天然气产量提高,导致排位上升,本次排名较上年又前进2名。
6. 英国石油公司(BP):1909年,由威廉·诺克斯·达西创立,最初的名字为Anglo Persian石油公司,1954年改称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1998年与阿莫科(Amoco)合并,2000年收购阿科(Arco),总部设在英国伦敦。英国石油公司是目前世界第四大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及开采、炼油和营销、石油化学品三个主要领域,还涉及金融、太阳能等其它方面。
7. 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Shell):成立于1907年,为了与当时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国的标准石油竞争,1907年荷兰皇家石油与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合并,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占60%股份,壳牌运输和贸易公司占40%的股份。壳牌是所谓的七姊妹(Seven Sisters)之一,至今依然是石油、能源、化工和太阳能领域的重要竞争者。壳牌拥有五大核心业务,包括勘探和生产、天然气及电力、煤气化、化工和可再生能源。壳牌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公司或业务。
8. 美国 康菲 公司 (ConocoPhillips):康菲公司是由美国康纳和石油公司(Conoco)和菲利普斯石油公司(Phillips)于2002年8月30日合并而成立,总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市。合并后的新公司承袭了原来两家公司在能源行业共200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在石油领域的优越技术,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杰出公司之一。康菲石油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加工和营销,以及化工和塑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9. 美国雪佛龙公司(chevron):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 2001年10月,雪佛龙以390亿美元兼并了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德士古(Texaco),并以雪佛龙-德士古作为公司的名称,总部设在美国。2005年5月9日雪佛龙德士古宣布,更名为“雪佛龙公司”。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是当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全球能源公司之一,涉足于油气产业的每一个领域,其中包括勘探开采、炼油、销售和运输、化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发电。
10. 道达尔石油公司(Total): 成立于1924年, 1998年11月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与比利时菲纳石油公司(FINA)合并,2000年3月道达尔菲纳石油公司对法国埃尔夫公司(ELF)购并,总部设在法国巴黎,2003年5月7日全球统一命名为道达尔(TOTAL)。旗下由道达尔(TOTAL)、菲纳(FINA)、埃尔夫(ELF)三个品牌组成。公司主要从事油气的勘探、生产、炼油以及成品油、颜料和特殊化学产品的销售、贸易、原油及其衍生物的船运及天然气的运输和销售。
⑦ 法国 石油专业院校有哪些
还有IFP,法国石油研究院
⑧ 目前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出口国和进口国是哪几个
出口国1、沙特
石油工业是沙特经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近年来,沙受益于国际油价攀升,石油出口收入丰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政府大力建设和改造国内基础和生产设施,继续推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劳动力沙特化和经济私有化,努力扩大采矿和轻工业等非石油产业,鼓励发展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积极吸引外资,保护民族经济。 2、俄罗斯
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3、伊朗
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胡齐斯坦为石油工业区与重要出海门户。也发展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钢铁、机械等工业部门。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3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0%,居于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6%,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4、科威特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68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南部的布尔干油田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天然气储量为1.49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石油。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出口创汇的95%。1978年产原油11,000万吨(1991年为631.5万吨),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 5、尼日尔爾利亚
尼日尔爾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之一。尼原为农业国。七十年代起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农业日渐萎缩。资源丰富。已探明有30多种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锡、煤、石灰石等。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270亿桶,居世界第九位,以目前开采速度可再开采30年。 6、瑞典
瑞典实行发达的私营工商业与比较完善的国营公共服务部门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着称。 森林、铁矿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采矿冶金、林业造纸、电力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工业体系。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木材、铁矿、水力资源的国家,瑞典着重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业品出口到国外。 7、阿联酋
以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同时注重发展经济多样化。政府在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把发展多样化经济,扩大贸易,增加非石油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当作其首要任务,注意利用天然气资源,发展水泥、炼铝、塑料制品、建筑材料、服装、食品加工等工业,重视发展农、牧、渔业;政府充分利用各种财源,重点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完成和扩大在建项目。 8、印度尼西亚
1968年以来,特别是80年代调整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后,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第一个25年长期建设计划中,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通货膨胀控制在10%以内。1994年4月进入第二个25年长期建设计划,即经济起飞阶段。政府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吸引外资,并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旅游、增加出口。 9、巴西
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巴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1967-197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20年的时间里,巴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 10、伊拉克
以石油业为主,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北部油区通过油管在黎巴嫩、叙利亚与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输出原油,南部油田通过油管至沙特阿拉伯的红海岸延布油港输出原油。有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纺织、食品、烟草、水泥等工业。两河平原的灌溉农业已有数千年历史。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黑麦、大麦、稻米、棉花、烟草、温带水果与椰枣等。椰枣输出量居世界首位。畜牧业偏重在东北部地区,养值牛、羊、驴、马,西南部干旱高原上有游牧业。
⑨ 世界六大石油企业巨头是哪几个
一、皇家荷兰集团;
二、埃克森公司;
三、英国石油公司;
四、德士古公司;
五、菲利普斯石油公司;
六、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