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狂热分子叫什么

法国狂热分子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1 02:38:25

1. 戈培尔是谁

戈培尔全称保罗·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其父是一家纺织厂的工头,母亲是一位铁匠的女儿。戈培尔7岁时因患上骨脊髓炎,致使左腿比右腿短一截,走起路来有点瘸。

而且,与一般德国青年男子不同,戈培尔长得十分瘦小。因此,他不可能像当时的许多德国青年那样;通过从军来实现人生的梦想。于是,他转而刻苦学习文化。凭借天主教的资助,他先后读完小学、中学,并开始漫长的大学生涯。戈培尔读的大学之多,可谓世所罕见。他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尔堡大学等八所大学。这都是德国的着名高等学府。戈培尔在这些名校中广泛涉猎了各种知识,专修了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在他仅仅24岁那一年,他获得了海德尔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走出大学校门的戈培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思想敏捷,文笔锋利,在1922年6月,在慕尼黑王冠马戏场,听到了希特勒的讲演,令其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从此,戈培尔开始信奉纳粹主义,并于当年加入了纳粹党。

戈培尔纳粹思想狂热,为宣传其信奉的“理想”,他经常在各种场所向公众发表演说,而且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和煸动力。渐渐的,他得到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1926年10月,希特勒任命他为柏林的纳粹党区领袖。1929年,又任命他掌管纳粹党的宣传机构,使其爬上纳粹的高级领导层。

此后几年,戈培尔为使希特勒竞选上台执政,可谓费尽心机,不遗余力。他调动了纳粹党宣传机构的全部人马,进行了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宣传运动,散发宣传小册子,贴大字招贴,举行无数次的大会,等等,使尽了所有手段。戈培尔的狂热宣传,对希特勒的最终上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后,立即任命他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

希特勒建立的独裁专制的法西斯统治,与历史上的所有独裁统治一样,他必然要使纳粹党一党专政合法化,使德国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政党,并强制人民的意识与纳粹的思想保持一致,为纳粹国家服务。这样,他必须将思想文化阵地完全控制在纳粹党手中,以此对德国人民实行精神控制。而这一切的完成,都是由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来操纵的。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起源于欧洲的文明,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公民权利。正是这些自由奠定了欧洲繁荣强盛的基础,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没有出版自由,像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国家、号召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着作,何以能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下出版、发行、传播,又怎么能诞生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而德国,曾经是欧洲出版自由最早的国家。

纳粹党要使这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德国消失。他们开始了对这一伟大文明的清算。

戈培尔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1933年5月10日晚上,成千上万的学生高举火炬,在柏林的各条大街上游行,并最终汇集到柏林大学对面的广场周围。

那里已经堆积了无数记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的书籍。然后,学生们纷纷将火炬抛向书推。顿时,书籍燃料起来,烈焰腾空,照亮夜晚。人们一边欢呼,一边继续往火里扔书。学生们称这些书籍“对我们的前途起着破坏作用”。以此开端,德国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开始焚书。

戈培尔热情地赞许学生们的举动,在纸灰飘洒中发表演说。他鼓动说:“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新时代。”

同时,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对出版、报刊、广播和电影也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建立起纳粹党领导下的统一的艺术家组织―德国文化协会,其目的是消灭所有跟纳粹党的思想相对立的传播媒介。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从事活动,作品的出版或上演必须经过纳粹宣传部的审查和许可。而由纳粹党制定的法律规定,第三帝国的编辑们必须在政治上和纳粹党保持一致,种族上必须是“清白”的雅利安人。于是,许多不愿为纳粹服务的编辑记者遭到消除,许多不能与纳粹保持一种声音的报刊被停办。余下的报纸和编辑们,要由戈培尔和他领导的宣传部发指令:什么新闻可发,什么新闻不能发,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对首都以外的报刊,则用电报或信件发出宣传指令,告诉他们应该发何种新闻,否则,或撤总编辑或立即停刊。

戈培尔尤其重视广播,认为广播是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宣传工具,它传递信息迅速,辐射范围广,影响大。因此,必须牢牢掌控德国的广播事业。戈培尔通过宣传部的宣传司和纳粹创立的国家广播协会,控制、垄断了德国的广播公司。从此,这家广播公司充斥着法西斯的一家声音和侵略战争的鼓噪。属于私人的电影公司,也必须在纳粹的宣传部和德国电影协会控制下,每部影片都要严格审查,符合纳粹的思想了,才会被允许上映。

在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的精心操纵下,整个德国的舆论处于疯狂的法西斯文化思想氛围中。本来应该向公众传播事实,宣传真理和正义的新闻媒介,竟成为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其导向就是对德国人民进行精神控制,使他们都成为法西斯战争的狂热支持者、拥护者,直接参与者。

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不仅牢牢控制着全国的舆论工具,而且他们自己还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大造舆论,以愚弄德国人民。尤其是戈培尔的演说,更是煽动性极强的恶风毒雨,散发在德国社会空气中。应该承认,戈培尔还是很有才华的,他似乎具有将一切事情都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天赋,而这正是纳粹德国所需要的。1943年2月18日,戈培尔在柏林体育馆发表《论“总体战”》演说,是他试图以纳粹思想俘获本国人民和欺骗世界公众、用纳粹政治来补充军事侵略的狂热尝试的一个典型版本。

戈培尔的所谓“总体战”,无非是戈培尔通过他个人狂热的说教、鼓噪、煽动,全面宣传纳粹的政治思想和希特勒的领袖旨意。他要求人民停止高级娱乐活动、一切服从纳粹的军事胜利等;针对国外的反纳粹势力,他特别警告西方,宣称整个欧洲的危险来自“东方”,企图分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戈培尔不仅演说“总体战”时唱高调,演说后,也立即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他通过宣传部下令关闭了柏林的豪华饭店和高级娱乐场所。他自己不再使用宽敞、阔气的大客厅接待客人,而是使用小房间。这一切,加上会后在全国各处反复放映讲演的纪录片,宣传媒介的大肆报道等,使戈培尔的“总体战”演说成为纳粹德国最成功的群众大会,也是在公众中影响最大、反应最强烈的一场活动。这是戈培尔最典型的表演,是他和他的宣传部的典型策划。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管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门如何欺骗、鼓噪地宣传,但他们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的行为,终究是要破产的。伴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壮大,势不可挡,德国人民也在觉醒,纷纷开始怀疑、反抗纳粹的独裁专制思想和统治。这一切,彻底敲响了希特勒及其纳粹德国的丧钟,也使戈培尔走上穷途末路。然而,这个纳粹运动的宣传家,顽固的法西斯狂热分子,却不思悔罪,决定与希特勒一样自杀身亡,以逃脱正义的审判,他在残忍地毒死了他的六个孩子后,让勤务兵朝他和他的美丽妻子的后脑开了两枪,然后,他的副官等人遵照其遗嘱,把四桶汽油浇在他们的尸体上点燃。

伴随着希特勒、戈培尔的尸体在熊熊烈火中灰飞烟灭,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灭亡了。戈培尔的纳粹宣传部也寿终正寝了。在一片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德国人民从法西斯的精神控制中走出来,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人权宪章》等法律文件,逐步建立起一个政治民主国家。马丁?路德倡导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价值观重新得到普遍尊重和认可。自由的德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都繁荣起来,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当然,近些年来,在德国、在欧洲,极右势力、光头党等具有法西斯主义思想倾向的组织,又有所抬头。排外、仇恨犹太人和外籍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德国以及欧洲各国的传播媒介、政治团体和广大普通人民,保持了对这股势力的高度警惕与强烈批评、抵制、打击。

的确,无论我们这个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化多么的多样化,也没有理由让专制、独裁、限制人民的自由和基本人权的反人类行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下去。

2. 在法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夏洛蒂·科黛要刺杀马拉

1793年7月9日,一位女郎乘坐出租马车匆忙向巴黎赶来,她就是吉伦特派狂热分子、24岁的法国女青年夏洛蒂·科黛。现在,她要执行一项特殊的使命一刺杀马拉。

马拉之死震动了整个法国。但吉伦特派这一卑鄙举动并没能阻止革命的步伐,相反却激发了雅各宾派更高的革命热情,直至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马拉死后的日子里,全法国都为马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兇手夏洛蒂·科黛在刺杀马拉时当场被擒,经审讯后被革命人民送上了断头台。

3. 法国的大量黑人,最初其实是来帮忙打仗的吗

法国被称为浪漫之都,但如果今天去法国的话,不论是在法国的哪个城市,就算是巴黎,也可以见到很多的黑人,并且他们并不是游客,而是法国的本地人。在一个欧洲白人国家里有这么多的黑人公民,这件事情本身就有些离谱,而这些黑人们的来历还要追溯到18世纪,他们为法国其实是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的。

七月革命

毕竟外籍军团的大本营是阿尔及利亚,但在二战结束之后,这种非法占据殖民地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军团迫于压力只能够回国。

而因为外籍军团的成立背景,所以他们在之后也延续了传统,直到今天依旧愿意接受全国每个国家的人成为士兵,经过漫长几百年的发展,外籍军团里的黑人数量不在少数,所以今天很多法国巴黎的黑人都是这些军人的后代。

4. 亨利五世有什么业绩

征服法兰西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 1412年的克拉伦斯公爵的远征没有结果,阿尔马内克人在英国人到达之后改变主意,用钱将其打发走不再接受英国的支援。亨利五世登基后来继续与勃艮第联系结盟事宜,但是也没有放弃另一派,只是在跟双方谈判的过程中谁出的价钱高就支持谁。1415年的时候阿尔马内克人提出将阿奎丹的大部分领地割让给英国并且还将查理六世的女儿和60万的金币送给英格兰,但是英国的胃口更大要求重新获得在约翰国王手中丢失的全部安茹帝国——诺曼底、曼恩和安茹,这让法国人不可接受,于是亨利决心开战。1415年8月亨利率林1万多名弓箭手和士兵从南安普顿出发在诺曼底登陆,先是攻下哈弗洛,接着渡过索姆河向加来进军,但是与法军在阿让库尔遭遇,当时的法军三倍于英国军队,但是法国骑兵在一个狭窄的正面进攻英国弓箭手,战术让法国的骑兵血染黄沙,六千多人战死,更有无数人被俘,而亨利只损失了四百多人,但是包括约克公爵和萨福克伯爵。阿金库尔战役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后英军不断取胜,也让英国在谈判桌上的地位空前提高,国内也一致支持国王。 1417年的第二次远征之前亨利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西吉斯蒙德的支持。当年8月再次登陆诺曼底,相继攻克卡昂、韦尔鲁和法莱,而约翰公爵则在北方威胁巴黎袭击加来。一年后,也就是1418年8月亨利控制了整个下诺曼底,接下来就是夺取诺曼底的坚不可摧的首府鲁昂。1419年元月的时候鲁昂弹尽粮绝而投降,这时诺曼底的抵抗结束了,亨利成为这片公爵领地的主人。 这时候的谈判又优先于战争了,本来是阿尔马内克人(此时为皇太子派)与勃艮第人之间的和解可能让亨利限于绝境,但是阿尔马内克人派人刺杀了勃艮第公爵让亨利绝处逢生。此时的勃艮第人由于仇恨而愿接受亨利的所有的条件。他们同意查理六世的法国国王由亨利五世继承,查理六世的女儿与亨利结婚,但是亨利要发誓为被刺杀的勃艮第公爵报酬,此时的勃艮第公爵位菲利普,这些东西写到了特鲁瓦条约中。 接下来亨利与妻子(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回到英国并巡行各地,其间凯瑟琳怀孕了,接着克拉伦斯公爵在袭击卢瓦尔时阵亡,这让亨利重新回到战场上。1421年6月亨利重新回到了战场并确的莫城围城战的胜利,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他的辉煌转瞬即逝。当他在政治上达到权力的顶峰时,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斑疹伤寒(目前史学界公认亨利五世死于痢疾)夺走了亨利五世年轻的生命。 在8月31日黎明时死在了万桑树林。
阿金库尔战役
阿金库尔战役(又译:阿让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英军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以1:3的人数劣势击溃法军,并且随后在1419年收服了整个诺曼底。 1415年10月25日阿金库战役(BattleofAgincourt):英王亨利五世(HenryV)以6,000人对法军20,000-30,000人,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VI)未在场指挥。 英军一个月前刚刚经过哈福娄围攻战,伤亡达4,000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领剩下的5,000长弓手和900骑兵撤退。法军起先避免与英军接触,但当英军吃光了随军带的1星期的干粮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来充饥时,法国人大概认为时机有利, 无数大大小小的法国贵族都带着一支队伍加入法军想捡个便宜。这使法军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缺乏有效的最高指挥。法军在阿金库尔堵住了英军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绝,只有靠一战来冲出一条路了。地形是一条向北的通路穿过两侧的树林。英军面向北一线排开,两翼是长弓手,中间是下马的重装步兵。英军两翼与两侧的树林相接,分为前,中,后三层,每层四排。战前亨利命令每个长弓手都准备一段两头削尖的木桩。法军面向南分为三线。 第一线两翼是重装骑兵(右翼800,左翼1,600)中间是4,000下马的重装步兵。第二线仍是重装步兵,约3,000-5,000。在这两线间配置了近5,000弓箭手和十字弓手,还有几门大炮。为了抢功,许多法国贵族都挤到第一线来实际上却打乱了队形,使第一线异常混乱臃肿,还把原本应配合进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挤到两边和后面,反而挡住了他们的视线与射击角度。第三线是近万骑兵,但因为爵爷们都挤到前面去了,基本处于无人指挥的状态。双方前沿相距约900米。两军从早上7:00起对峙了4个小时,因为法国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了粮食,或者让英国人先冲锋,法国人可以利用英国人进攻的队形混乱来拣便宜;或者就让英国人站着饿死。亨利不得不命令英军向前推进,两翼仍然紧靠着树林,英军整齐地缓缓推进到距法军250米(长弓有效射程)的距离上停下,每个长弓手都将准备好的两头削尖的木桩插入脚下的泥沼地中,让另一尖端斜向着法军方向。 出色的战士
随着亨利一声令下,英国长弓手发出了第一次齐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盖而法国人遭到了一阵箭雨的袭击。如梦初醒般,法军第一线开始向英军冲击。法军两翼的重骑兵本应迂回攻击英军的侧翼,但因为两侧的树林不得不正面冲击英军两翼的长弓阵地。法军重骑兵的冲击速度大约是不到400米/分钟,因此需要大约40秒冲到英军阵前,足够长弓手们发出4到5轮穿甲箭。 法军骑兵遭到了很大损失,少数冲到英军阵前也无力突破拒马,不得不在退却中承受更多的穿甲箭攻击。失去了主人的受伤或受惊的战马在战场上乱跑,冲乱了随后冲上来的法军一线步兵。由于英军所处两侧树林间空地较窄,法军从开阔处冲来,两翼不自觉地向中央挤压,因此当法军冲到英军面前时发现已经没有什么空间来施展手中的长枪,相反严阵以待的英国重步兵却可以把手中的重剑刺入法国人盔甲的连接处从而给予法军很大杀伤。脚下的泥沼也迟滞了重装步兵的冲击,增添了法军的混乱。因此尽管法军第一波冲击使英军少许后退,但英军很快重新拉直了队伍与法军搏斗。 看起来混乱得法军更像是集体冲向一场大屠杀,无数法国贵族就此倒下或被俘。法军一二线间的弓弩手和火炮由于两军交错而无法射击,很多人实际上整场战役一箭未发。英军脚下的法军尸体堆积如山,很多第二三线的法军见此情景都被吓得逃出了战场,以至当法军第三线骑兵开始冲锋时仅剩下了600人。仅仅半小时英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亨利下了一道不寻常的命令结束了这场战役,英军处死了所有的法军俘虏。此战法军损失过万,仅大大小小的贵族就战死了5,000多。英军最大的损失是战死的约克公爵,其他损失不过是十余名骑士和100余长弓手。
评价
亨利五世是一位出色的战士,同时运气也很好,从阿让库尔法军的灾难性战术到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的纷争。有人说亨利五世通过勃艮第公爵头盖骨的眼穴进入巴黎。他不仅是个战士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凡与征服法兰西有关的事情,无论巨细一律亲躬,在法国战场上亲自处理从国内议会送来的各种公文议案。在威尔士亲王的事后就被认为是“一个正义的王太子”,恪守天主教信条。他的身边聚集一群杰出的文臣武将,最着名的是博福特兄弟、他的弟弟托马斯(克拉伦斯公爵)和约翰(贝德福德公爵),在他死后,贝德福德公爵约翰成为法兰西摄政。亨利五世是个狂热分子,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征服法兰西,没有时间享受安逸的家庭生活,年富力强的时候死去虽然遗憾也是幸运。1420年起议会对战争的拨款越来越困难,英国在法兰西的继续成功依赖于法兰西两派继续的

5. 狂热分子的内容简介

《狂热分子》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狂热分子》自1951年出版至今,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行销50万册以上,译成10余种语言,为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纽约时报》评此书“闪耀着冷隽的机智,满是一针见血的比喻……它是一帖涩口而来劲的醒神剂”。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6. 英语翻译汉语 09 02 01

When anti-globalization protesters took to the streets of Washington last weekend, they blamed globalization for everything from hunger to the destruction of home-grown cultures.And globalization meant the United States.
上个星期,反对全球化的抗议者在华盛顿的主要街道举行了抗议活动,他们指责全球化将一切需求都转化为对本土文化的破坏.而全球化就意味着美国(主导一切).

The critics call it Coca-Colonization, and French sheep farmer Jose Bove has become a cult (狂热分子)figure since destroying a McDonald’s restaurant in 1999.
批评家称之为"可口可乐式的殖民化",而法国的一个叫作Jose Bove(人名)的以养羊为生的农民在1999年销毁了一个麦当劳餐厅后,就成了狂热分子的代表人物.

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wisdom, however, globalization is neither homogenizing (使…同化) nor Americanizing the cultures of the world.
然而,与传统思想相反的是全球化既不是世界文化的同化,也不是美国化.

=====================
全文:
上个星期,反对全球化的抗议者在华盛顿的主要街道举行了抗议活动,他们指责全球化将一切需求都转化为对本土文化的破坏.而全球化就意味着美国(主导一切).批评家称之为"可口可乐式的殖民化",而法国的一个叫作Jose Bove(人名)的以养羊为生的农民在1999年销毁了一个麦当劳餐厅后,就成了狂热分子的代表人物.然而,与传统思想相反的是全球化既不是世界文化的同化,也不是美国化.

阅读全文

与法国狂热分子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