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8世纪法国的物价和生活水平
18世纪法国拥有海外殖民地,金银从美洲留入法国,法国的财富是否因此增加?同时,欧洲各国又在加印纸币,这两者相互间会有什么作用,会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再者,路易十六在军事和财政上支援美国独立战争加快了法国破产,放宽与英国的贸易使法国内工业产品泛滥,本国工业产品跌价,工人事业,这些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18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
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雇佣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雇佣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场也不为罕见。
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卢昂、爱克斯、亚眠、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重重阻碍。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实行的包税制和国债制度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通过包收国家各种捐税、向国家放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获得了巨额收入,成为法国社会最为富有的阶层。
但自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迫使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走上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
因为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对于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加之封建割据残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币制等都有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商业联系的困难。
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仅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国占领。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大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
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天主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竭力向人民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做丝毫反抗。对于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拼命地推行蒙昧主义。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
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10,僧侣也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榨取封建地租。高级教士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着与贵族一样奢华的生活。但第一等级中的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抱有敌视态度,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一为“佩剑贵族”,一为“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中的要职。
“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主要是靠钱买来的。因此,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榨取民财,同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剑贵族”歧视他们,也不允许他们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人、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花钱购买爵位,成为“穿袍贵族”。因此,他们不愿意推翻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证,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因此他们反对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过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
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无穷盘剥。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交纳所得税(收入 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
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2300万农民中,竞有150万人沦为乞丐。
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尽管第三等级内部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
B. 我想知道法国巴黎十一区贫民窟的相关资料
巴黎十一区(11e arrondissement de Paris)是巴黎的20个分区中的其中一个,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巴黎十一区是巴黎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
本周日,在巴黎第18区发生一起警察被刀伤案件。事发地是巴黎的一个贫民窟。平时很少过去,但有不少中国同胞住在那里,许多人都有被抢的经历。这次事件,伤者是一名警察,虽然警察事后无恙,但巴黎贫民区的治安状况令人担忧。也可以让人们看看被誉为最美都市巴黎的另一面。那个地区就是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
看看事后一名当事人接受采访讲述了当晚惊险一幕。
当事人说,周日晚大约23点前,我正在Barbès地铁站的站台上用手机发短信,告诉我妻子马上回家了。就在我踏上地铁车厢的一刹那,一名男子冲过来,抢夺电话。但是电话从他手上脱落掉在站台上。我随后下车,跟了上去。这是我看到,一个可能是警察的男子也尾随上去。我们跟随劫匪走上地铁台阶,随后上了大街。之后,歹徒将手机扔在路上。当我捡起手机打算放弃追赶的时候,我看见警察在继续追赶。他在帮我,所以我只能陪着他。我并没意识到他将为了帮助我和我的40欧元的手机而面临生命的危险。
C. 巴黎的详细介绍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它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纳河两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包括城区周围的七个省,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人们漫游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着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又有许多宏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有“花都”之美称。
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化设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艺术文化中心——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还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像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卢浮宫、凡尔赛宫等更是让人留连忘返。经济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业中心区,如兴建了210米高,58层的蒙马纳斯摩天大厦。新建和扩建了巴黎四周的卫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较宽敞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巴黎不仅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表演在这里举行;各行各业的专业展览会在这里举办。常设的国际组织也很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今天的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备受世界的瞩目。
D. 巴黎治安很差很脏乱吗 那它是怎么成为代表浪漫的旅游城市的
巴黎一般来说北部的区域(18、19)因为黑人和阿拉伯人移民聚居,治安会较差,亚裔聚居的区域也会相对混乱一些(13、20),巴黎郊区北部的93省,是最乱的区域。除上述区域外,其他对方稍好一些。
巴黎的温州人区,到处都是中国餐厅和中国商店超市等。相对其他地区很有城中村的感觉,更脏些。当地的中国人做生意会比正常的法国人尤其是阿拉伯人黑人富有。
E. 十七世纪法国的贫民区大概在哪里
当时法国比较贫穷的地方是常年经受半世纪意大利战争之灾的普罗旺斯省
F. 法国在非洲建立一座“欧洲城市”,为何却要将穷人和富人分开住
法国在非洲建立一座“欧洲城市”,这座城市就是有名的卡萨布兰卡。相信看过《北非谍影》的小伙伴一定对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不陌生,但是这座城市却要将穷人和富人分开住,很多小伙伴表示疑惑, 其实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很多城市,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分穷人区和富人区。
14世纪起,大量犹太人逃亡到摩洛哥,摩洛哥因此收容了大批欧洲人才。公而今天的卡萨布兰卡,就是当年法国人在非洲建设的新型城市。西方文化深深影响了这里,并且扎根。
G. 外国各大城市的贫民窟是怎样的
在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然而,中国有没有大量“贫民窟”?专家指,中国当然有真正意义的“贫民窟”,只是透过有特色的管理手段隐身起来了。李铁对外国宾客好奇为什么在中国的城市里没有看到贫民窟回答说︰在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当然这种限制政策也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此话一出,在贫富差距悬殊不断加大的中国,马上引起热烈讨论。时评作者王学进在博客中分析,如果以印度孟买的贫民窟规模做参照,中国肯定没有贫民窟;但假如将由外来人员住着的出租屋、车棚、工棚、地下室、城乡结合部的各类棚户屋集中一起,则难说没有。如果再加上大量散落在穷乡僻壤里的破败民居,中国的贫民窟不在少数。 “往实里说,政府不允许贫民窟的存在,不仅影响农村的发展,还瓦解了中国农村道统的家庭架构,如夫妻分离,子女留守农村,老人无人赡养,由此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冲击了中国的道统衣冠文物与道德伦理,其产生的历史性的消极影响正日益显现。而生活在孟买贫民窟里的平民虽然居住条件很差,但至少过着全家团聚的日子,不必如中国的农民工那样承受妻离子散还遭歧视的孤独、痛苦。由此不难理解,印度人为何常常自豪地说,我们有贫民窟,而中国没有。事实是,中国不允许有,这说明中国穷人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博士表示,中国城市里看不见贫民窟,与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有关系,“中国城市的土地是国有的,基本上是通过拆迁或其他手段,将贫民窟存在的基础消除了。”他进一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没放开农民走出农村,中国不会有最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他认为,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依靠大量的一线的工人长期琢磨、积淀的基础上而逐步推进的,如果这些产业工人,仅是将一生的10几年留在产业线上,然后回去继续做农业,不仅会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流失掉,而关键在于这样的模式销蚀了中国工业坚实而庞大的产业工人的基础。“因此,消灭贫民窟关键不在于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在于建立让农村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机会和机制。”在日渐庞大的“蚁族蜗居”的中国,“贫民窟”话题也引起网络上网民们的热烈讨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网民表示︰我就住在深圳最大的贫民窟--梅林关外龙华片区,我估计这片应该不下300万人口吧﹗;“草民晋岩”则说︰中国虽无“贫民窟”,但不缺“蚁族蜗居”村﹗不用说,中国当然有“贫民窟”,这是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的,只是透过有特色的管理手段隐身起来了。“贫民窟”的话题,也激起了政府管理能力的讨论。网民“都是过客”认为,限制进城的户籍制度,造就了歧视,恰恰造就了城市贫民区。“去那些城中村看看,不是贫民区是什么?仅仅广州市在脏乱的城中村栖身的外来者至少一百万。”;“猫地湾”则说︰不想方设法让农民脱贫致富,用限制农民进城消除城市贫民窟?如此治国理政,良心能过?深圳市网民分析,如果没有贫民窟的标准是︰1强拆民房修大楼;2蜗居在外表很漂亮的楼里;3铁皮房一定要在工地围墙里面;4深圳大运会沿线楼房全部刷一遍劣质的油漆。那么中国人可以相信发改委说的话。对此,许多人直批政府除了无能还“嫌贫爱富”。网民“草民晋岩”认为︰不限进城务工,只限户口入驻︰这是缺少人文关怀的“按需所限”﹗;“仁文主意”质问︰觉得“贫民窟”有碍观瞻,不是积极地对它进行改造,而是消极地予以驱赶,执政为民的政府为什么这般势利,这般嫌贫爱富?﹗还有网民讽刺道︰大部分农村不就是贫民窟?按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就是一个大贫民窟。在印度,高级住宅区的房价和中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也不相上下,网络介绍,在印度孟买像样点的高档公寓楼平均得4千美金一平米。能在孟买买一套体面公寓的,在印度社会中绝对属于上层社会。这样的公寓,和中国权贵阶层所居住的豪华社区一样,通常有不错的社区环境,穿着制服的保安,小区里甚至有网球场和游泳池。要买这样一套公寓即使对于政府公务员或者教师一类的中产阶级工薪阶层来说,也是极为吃力的。而且印度不像中国一样有房价双轨制,一些干部可以买到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房子。但虽然印度的军人、公务员、大学教授很多可以享受不错的住房,不过一旦离职,就要搬出去。在孟买贫富差距是如此明显。然而,由于法律对迁徙权和乞讨权的保护,大量寻求生计的人涌入了孟买,让很多中国人会感到得意的是,孟买和上海相比从外观看一点都不像国际化大都市,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乞讨者随处可见,高楼大厦边上紧挨着贫民窟。不知道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看着高楼大厦会是什么心情,他们大概一辈子买不起这样的公寓。在中国房价的上升已经给大量尚未买房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唯恐以后再无立锥之地,所以哪怕背上巨额贷款也要买房,没有房子的人和咬紧牙关买了房子的人转而成为“房奴”的人与地产开发商之间几乎已经产生了阶级对立;那么在印度这种矛盾岂不是更加尖锐?!和那些公寓相比,贫民窟简直是地狱,成片低矮的小房子和二十年前上海的棚户区差不多,拥挤不堪,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子,可以住上一家五口人,甚至更多。环境也杂乱无章,没有绿化,没有运动场所,孩子们只有在街道上打板球。但是奇怪的是,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似乎很有些悠然自得,大概这也和印度人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有关系。作为路过的外国人,如果你表示出一点点好奇,他们就会主动邀请你进他们的 “寒舍”坐坐。这些住在贫民窟中的人没有丝毫扭捏和不好意思的表示,他们会给你端上特别甜腻的印度茶,大方地给你展示他们在哪里睡觉,哪里洗衣裳,哪里做饭,还会给你打开家里的电视机,指给你看他养了一缸金鱼……。尽管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通常教育程度不高,还会主动用口音很重的英语有一句没一句地和你聊天,“你是日本人吗?”;“噢,中国,太好了,我喜欢中国。”无论大人孩子眼中都分明有一种自豪感,既有为自己的房子的自豪,也有在邻里面前为家里来了一个外国客人而感到的自豪。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被称作“贫民窟主”。这个词简直充满了幽默感——我们是住在贫民窟里,但我们是业主。他们怎么能叫业主呢?这些房子按照中国的标准都是不折不扣的违章建筑,十几年前由一些无家可归者和外来移民选择在一些没有人关注的铁道边、垃圾场边搭建而成。印度的宪法规定:印度公民有迁徙的自由,你愿意在哪里登记,就可以在哪里投票;同时宪法还规定“印度公民有选择在哪里居住的权利”。这条规定看上去有点滑稽,比如,难道想在哪里住都可以,那跑到新德里在总理府门前搭个帐篷,跟总理作邻居行不行?或者把帐篷扎在人家私人花园里行不行?印度人说,这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操作上比较难,因为主人会把你赶走,这是人家的地盘。不过,如果你成功地在一块地上住了一段时间,比如一年,别人没有赶你,以后就再也不能赶你了。这倒挺符合卢梭的契约理论,默认也可以视为一种契约。所以,印度很多富人的宅第和花园都会树一块牌子“私人财产,禁搭帐篷”。住在孟买贫民窟里的几百万人就是这样获得产权的。他们的理由是当年这块地儿没人要,我们才住在这里;今天土地升值了就想把我们赶走,没门儿!今天大片的贫民窟占据了孟买市区的黄金地段,孟买的地价比上海和北京要高出很多,前面提到4千美金一平米的房价中往往超过80
H. 法国华人街
巴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全城共分20个区。多少年以来,欧洲人、亚洲人、黑人、吉普赛人……许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在众多外来的“少数民族”当中,华人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100多年不断的辛勤开拓和艰苦努力,不仅有了为数众多且相当成熟的社团,还开辟出一片让人引以为豪的,属于华人特有的天地———唐人街。
巴黎的唐人街位于离意大利广场不远的第十三区,道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
漫步在这里的街道,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几乎每家店前的招牌都是用斗大的“方块字”写成,建筑的格局也是按照中国传统样式建造的。几家比较大的店铺,甚至还雕梁画栋,非常讲究。有些小饭馆门前,居然还挂起了如今在国内都很少见到的“幌子”。看我驻足观望,满脸的好奇,陪同逛街的朋友凑过来,半开玩笑地解释道:“看见了吧,这才叫突显中国特色呢!好多洋人到这里来,冲的就是这个。”说着,指了指正随风飘舞的小“酒幡”。其实,了解了巴黎华人的发展史以后,店主的这一番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据说,早在17世纪左右,就陆续有中国人辗转来到这里。真正大批华人踏上法国领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参战国,先后向法、英、俄等国输出劳工,达23万之众。到达法国的就有14万人。他们虽不是到一线亲自作战,但运输、抢救,甚至挖战壕、埋死人,脏活累活没少干。还有近一万人,成了异国的冤魂,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战争结束后,大部分人都回到了祖国,只有极少数留下来,做了侨民。在庆祝“一战”胜利70周年时,法国总统曾亲自颁发给客居异乡仅存的两位中国劳工“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以表彰他们的“国际协作精神”。可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痛苦,又岂是区区两枚勋章所能弥补的。唯一值得宽慰的是,十几万华工流血、流汗的历史,终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印支局势动荡不安,作为宗主国,法国接纳了许多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的难民。他们当中,有80%以上是华裔的后代。巴黎政府划出一片当地人不愿去的简易住宅区,来安顿这些人。可谁知,仅仅十几年的功夫,原本街道狭窄、污水横流的“贫民区”,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平整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两旁的大小店铺鳞次栉比,各色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如今,这里不仅已成为巴黎令人羡慕的居住区之一,还是各地游客争相到访的旅游热点。就像当地人戏称的那样,“买张地铁票,就可以逛中国。”
说起唐人街今天的辉煌,离不开老一辈侨民的艰苦创业,和新一代侨民的辛勤工作。早年,那些离乡背井来到这里的人们,只是分散地租住在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些矮窝棚里面。以手工缝制一些箱包之类的小皮件为生,或者开个小杂货铺,摆个小吃摊。本小利微,还经常被白人欺负。但他们都坚强地挺过来了。他们终日不辍,辛勤劳作得来的报酬,都非常珍惜,省吃俭用,节俭度日。后来,有些人用多年积攒下来的一点资金,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小餐馆和小作坊。但多数也只是夫妻档,或者家庭式经营。就这样,逐步发展起了一些以华人为主的企业,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社团。如此,不仅可以以集体的力量争取平等和尊重,还能够资助一些生活无着落的华人尽快摆脱困境。陈氏兄弟公司是这些成功华人企业的杰出代表。祖籍广东的昆仲俩,自1975年从老挝迁居巴黎以后,开办了一家以经营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货品的超级市场。物美价廉,品种齐全的商品,和勤勉的工作作风,使经营业绩不断提升,如今已跻身法国百强企业行列当中。另外,像给巴黎各大超市供应春卷的华南食品公司,将中国产“红双喜”乒乓球引进法国的友信体育用品公司,专做广式糕点的岭南泰饼家,经营亚洲特别是中国货的华丰国货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听着他们传奇般的发展经历,真是叫人既感动又振奋。在他们身上,不正是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那种勤劳智慧,顽强进取的传统美德吗!
除此之外,在巴黎还有两处华人聚集的地方。一是在位于第三区的“温州街”,据说它的来历更富有传奇色彩。原本这里是黑人和阿拉伯人的天下。可是当第一家中餐馆开业以后,紧接着第二家、第三家……不知不觉当中,整条街道几乎都被来自浙江温州的华人所“占领”。仅剩的几家小店,看着那边红红火火,人来人往,自己这里却门庭冷落,不得已也只好将门面易手。他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时也没弄明白,当初这些两手空空,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是如何打败自己的。其原因很简单,团结、肯吃苦和薄利多销,就是制胜的法宝。
另一处是位于马恩河畔的“中国城”,那也是一座气势宏伟的中式建筑群。除了有餐馆、多功能厅、空中花园和大商场以外,还有极富中国特色的琉璃宝塔。总之,不管是法国人还是来巴黎旅游的外国人,又多了一处领略东方灿烂文化的好去处。
听朋友讲,许多华人社团正为如何教育好“第三代”、“第四代”乃至子子孙孙,勿忘祖先,更多地了解祖国而积极想办法。衷心祝愿这些新一代的华侨,能像他们的祖辈、父辈一样,虽身在他乡,心却始终向着祖国
I. 法国为什么在东北地区发现贫民区
法国贫民区民众约占总人口的7%,仅巴黎郊外就有40%的移民处在贫困线之下,且有一半的孩子没资格上学,其特点是地处郊区,造型朴实、楼层高、住户多,但小区的公共设施(绿化、停车、儿童游乐园)以及房间内部暖气、卫生、电梯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外来移民(特别是北非和西非的移民)大都集中在“低租金住房”社区中。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低租金住房”供不应求,所以只有真正最低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家庭才可以申请,通常需要排队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得到。在法国,收入最低的阶层自然是非洲移民。第二,原本住在“低租金住房”内的法国白人(也是穷人)渐渐感到某种无形的压力,所以最后都搬走了。
J. 在一座城市划分富人区和贫民区可行吗
中国一样也有就是不明显,不过中国人都有数,你一个高档小区住进去的都是贫民这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