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萨克斯品牌有哪些
第一名:塞尔玛
“Selmer Paris”公司从1921年开始制造萨克斯。通过收购阿道夫 萨克斯的工厂使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842年。20世纪40年代起Selmer就赢得很高的声誉,它成为世界上在半专业和专业领域被使用得最多的萨克斯。Selmer从40年代到70年代发展的大多数技术革新也被世界上其他的萨克斯制造厂纷纷采用。其中包括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键音孔位置的变化,Selmer独有的将音提高八度的技术,塑料材料的右手拇指扣等等。
即使从整支乐器的角度来看Selmer也无可争议的是世界上被拷贝最多的萨克斯。60年代日本生产的第一支萨克斯就与Selmer Mark 6非常相像,后来充斥世界市场的台湾产萨克斯甚至毫无顾忌地,几乎百分之百地拷贝Selmer的产品。
第二名:柳泽
柳洋管乐器株式会社,萨克斯十大品牌,创于1893年日本,百年着名乐器品牌,日本最早制作萨克斯的专业厂家,世界顶级萨克斯品牌,国内着名音乐学院萨克斯合作供应商。
YANAGISAWA(柳泽)萨克斯:系当今世界上最高档的萨克斯系列之一。柳洋管乐器株式会社创建于1893(明治26)年,是日本最早制作萨克斯的专业厂家。公司三分之二的产品畅销于欧、美各国。许多着名演奏大师使用柳泽萨克斯活跃于此界各大都市的艺术殿堂。
第三名:雅马哈
雅马哈公司是在1887年成立,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司。雅马哈通过全世界范围的销售公司,在世界市场占有稳固的位置。基于良好的开端,雅马哈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乐器制造商。随着公司的发展,雅马哈公司凭借其一直秉承的前沿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在更广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领域进行多元化投资 。
如今,雅马哈在乐器、视听产品、信息技术、新媒体业务、家具、汽车配件、特种金属、音乐教育以及度假村等商业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正如我们的音乐起源一样,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也无论我们在哪个国家,我们始终追求公共价值的完美协调,正是这些形成了雅马哈世界。
第四名:卡尔沃斯
德国Julius keilwerth公司,萨克斯十大品牌,始于1925年德国,世界着名萨克斯品牌,世界首屈一指的萨克斯专业制作厂家,隶属世界管乐器巨头布菲乐器集团。
Julius Keilwerth 朱利.卡尔沃斯公司创建于1925年,该公司最初在现今的捷克共和国境内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司迁往现在在Nauheim的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 。卡尔沃斯品牌真正的崛起应该说是从1986年开始,爵士乐萨克斯管演奏者Peter Ponzol被聘为顾问,针对爵士风格改进和重新设计Keilwerth萨克斯。20世纪80年代末,Keilwerth推出了它的SX90R系列,并获得许多爵士音乐家,如Brandford Marsail , Courtney Pine , Emie Watts , James Moody , Ron Holloway , Mike Smith的人的赞誉。
㈡ 塞尔玛802缺点
演奏的力度范围有限
法国塞尔玛802(SelmerSA80II)中音萨克斯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专业乐器之一,销售遍及全世界。声音嘹亮有力;同时演奏的力度范围进一步加大,适合演奏多种风格乐曲。
标准配置:烤漆键或镀银键,钢针弹簧,高音F键,可调整拇指托,高级皮垫,并带有金属共鸣器,S80C*笛头,"Light"系列背包。
材料和镀层:目前该款乐器有黄铜和纯银两种材料,其中黄铜乐器有镀层:分别为金漆,黑瓷漆,拉丝金漆,镀银,镀金五种。
㈢ 请问法国塞尔玛萨克斯在法国卖多少钱
三万多。
Selmer为法国一家乐器制造公司,该公司创于1885年,主要制造西洋管乐器,是世界着名的乐器生产厂家之一。
它有四大专业的制造项目Saxophone、Clarinet、Brass、Mouthpiece,特别是萨克斯乐器的制作,是该公司的主打项目,整个乐器管体使用的是上等优质的黄铜,加上纯手工艺的制作、管体花纹的雕刻,都能体现出一只高档管乐器的特点,同时也是全世界萨克斯演奏家、演奏者想拥有的乐器品牌之一。
产品介绍
Selmer与其他厂商不同的是它从不生产价格低廉的,供初学者使用的乐器。
Selmer生产包括几乎已不再被使用的贝司萨克斯在内的所有型号萨克斯:降E调的Sopranino,降B调的Soprano,降E调的Alto,降B调的Tenor,降E调的Baritone和降B调的Bass. Sopranino和Soprano由于发声原理的原因被做成直管,Baritone近三十年来开始加上了低音A,Mark 6作为最后一款只有低音降B的Baritone已经从市场上绝迹。
㈣ dance in the dark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美国小镇,塞尔玛是一个捷克移民、在一家乡村工厂工作,同时是单身母亲。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热爱,特别想参演当地正在排练的《音乐之声》。但她有一个令人心痛的秘密:她的视力正慢慢衰退,而且她发现儿子因遗传的原因而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给儿子动手术的费用,那么儿子也难逃瞎眼的命运。但是,一个绝望的警察邻居偷窃了她积攒的为儿子治病的积蓄,情急之下,她杀了警察,她的命运走向了复杂而悲惨的结局。
㈤ 电影《黑暗中的舞者》影片分析及相关资料
看《黑暗中的舞者》,却莫名地想到村上春树的小说的标题,《挪威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从比约克那张四分五裂渗透北欧气质的小脸上,森林,雨水,天籁,这些带着自然的气息弥漫过来,舞在塞尔玛,其实只是一种白日化的想象,现实里的她,却逐渐湮没在黑暗中,尽管内心的明亮和希望在黑暗中闪亮,却无法逃避悲剧命运的追随。
这是一个容易使人落泪的故事,尽管你对它的煽情了然于胸。
1995年的时候,以拉斯·特·冯为首的dogma小组的几位成员提出dogma'95宣言,针对现代电影拍摄方式方法中的种种弊病和自己的影像原则,提出电影拍摄的戒律。这些颠覆性的戒律几乎都是反传统的,像抛弃固定脚架,采用手提摄影、实景拍摄、不用音乐、必须是现代题材、导演的名字不能出现在字幕里等等。另外还有如下的宣言:
我进一步克制作为导演的个人口味!我不再是一名艺术家!我立誓不是要创作一部"作品",因为我认许刹那(the instant)比整体(the whole)重要。我的最高目标是怎样从人物和场景身上把真实挤压出来。我立誓尽一切之能事,并放弃任何良好品位或美学的考虑来达到这一点。对于他们的影片和带有颠覆色彩的戒条,很多评论界人士评价颇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个电影小组所掀起的电影革新运动将是法国新浪潮以来最重要的电影运动,它的影响将会对21世纪的电影走向产生巨大影响。
《黑暗中的舞者》给爱挑刺者提供了机会:大段歌舞的精致似乎和他们的95电影守则存在反差。还有,宣言第6中提到 不许在电影中出现任何表面化的动作场面。(不可出现谋杀、武器等),但是,塞尔玛杀死警察的一段不仅进行了长时间的描绘,兇器还不止一种。对dogma'95而言,颠覆的开始是创新,进行到一定程度就该颠覆自己了。一部影片的魅力确实不是那晃来晃去的手动摄影就可以敲定的。
在拉斯·冯·特尔"良心三部曲"的其他两部《破浪》、《白痴》中,风格化和故事之间,和影像的结合更符合他们的宣言和作风,而《黑暗中的舞者》中,戏剧化的情节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湮没了影像风格,而它的突出之处是可以用这样的形式--纪实和平常描绘,来拍一部歌舞片,仅仅七首歌穿插在其中就造成洋溢着天籁和诗意的效果。导演本人将之描绘为"一部和现实激励碰撞的大制作和情节音乐剧"。
在精致的歌舞之外,关于塞尔玛现实生活的描述,有一种酸楚,她沿着铁路摸索着回家的时候,脸上竟有一种近乎满足的笑意,那是离希望越来越近的一种憧憬,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最后一段,在狱中呆了40年假释出狱的瑞德去找老友安迪,第一次心中有了惴惴不安的感觉是因为心里有了希望,而塞尔玛给人的感觉,是漫漫长夜里怀着对黎明的向往,而她是以隐忍和含蓄的方式,而歌声中的世界是她晦暗,绝望之外的一抹亮色:去影院看百老汇的黑白歌舞片,其实已经看不见了,是靠"听"朋友解说,甚至,沿着铁路去当地俱乐部参加《音乐之声》音乐剧的排演。一个单身母亲,不愿意悲剧的重演,濒临黑暗也竭力去创造,避免那笼罩自己的绝望也笼罩在最亲的人身上,看着她每天穿着同样的裙子沿铁路摸索着去工厂,再摸索着把一张张铁皮放置在压模机上。生活的压抑和激情之间的呼应令你不禁微微战栗,"在我们黑暗的孤独里有一线微光/这一线微光使我们留恋黑暗/这一线微光给我们幻象的骚扰/在黎明确定我们的虚无以前"我喜欢的诗人穆旦在50多年前写的诗篇如此相近地表达了塞尔玛的心境。
塞尔玛的绝望从来不曾流露,总是平常地微笑,偶尔掠过的绝望擦过她的脸庞,一种破碎之下的周全,但当她发现积攒很久的钱都不见,所有的憧憬都落空了之后,绝望就紧紧攫住她,以至疯狂地成为兇手,等死亡变为寂静,塞尔玛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她摸索着去河边洗净了手,又去医院给儿子交了预付的医药费,然后平静地去俱乐部参加最后的排演,悲剧快要落幕时,塞尔玛因为对生命的留恋而痛苦挣扎,像《绿里奇迹》中有特异功能的约翰·摩非,因为对黑暗的恐惧,执行死刑的时侯要求摘下黑的面罩,而几乎是全盲的塞尔玛竟也有同样的慌乱。这样的慌乱让人不忍。而最后她突然从歌声中滑落死亡,歌声猝然终止,越发无法面对的残忍。
故事的煽动性在于想象的明亮和现实的滞重之间爆发出的感伤,塞尔玛的歌可以直穿云霄,甚至可以照亮世界的尽头,而歌声落地,涌起的却是无穷的黑暗和悲哀。关于想象中的歌舞,每一段拍得都很精美,我尤其喜欢的是那一段在铁轨边的想象,塞尔玛在想象中与身边心怡的男人共舞同歌,这时,火车缓缓从原野上开过,车上穿着乡村衣服的众男女也在翩翩起舞和歌唱,每个人都倾情投入,脸上洋溢着幸福和生命的光彩,一到想象段落,用光与色彩也开始变化,周围呈现红色的影调,所有的光变得晶莹透亮,塞尔玛身上平日灰暗的绿裙子也变得鲜艳起来,在法庭上,包括临上绞架时想象所有人,包括法官,行刑者都忘却了所有,只是舞着,舞着,非现实状态下,整个法庭的人都像异端,很童话的色彩,让人想到拉斯·冯·特尔的老乡安徒生在童话中创造的奇迹。
塞尔玛的每次想象都是卖火柴小女孩的幻想世界:所有冷冰冰的脸绽开欢乐笑靥,所有僵硬的姿势换成灵动舞姿。喜欢这个构想出来的世界,尽管它在世界的尽头也是难寻的。
想到同样是充满歌声的另一部片子,澳大利亚的《艾美的世界》,小女孩艾美亲眼目睹其父的死亡,造成心理创伤从此失语,几年后迁居城市,母亲从懂音乐的男邻居那得知女儿可以用歌声与人交流但是对话依然存在障碍,于是屏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歌声,每个欲与艾美说话的人必须大声唱歌,邻居、警察、心理学家用优美程度大相径庭的歌唱和女孩对话。于是歌声和幽默感在片中同行,小女孩的童声歌唱美伦美兮。《艾美的世界》是从暗淡到明朗,而《黑暗中的舞者》则是从明媚逐渐陷于黑暗,激情在展开与约束中释放。
想起儿时对跳舞的迷恋,一串杂乱的记忆,关上的房门,门缝里可以看见的熟睡的老祖母,那些纱巾的挥舞和匆匆忙忙的收拾,掩上门,在黑暗中体会舞者的滋味。并且,做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可能每一个人,尤其女孩,都会有这样的过往。
还是穆旦的那首《祁神二章》: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如果我们能够看见/我们的童年所不意拥有的/而后远离了,却又是成年一切的辛劳/同所寻求失败的/如果人世间各样的尊贵与华丽/不过是我们片面的窥见所赋予/如果我们看见他/在欢笑后面的哭泣哭泣后面的/最后一层欢笑里---
㈥ 萨克斯塞尔玛与萨尔玛是一个品牌吗
是一个品牌,都是音译过来的
法国大品牌,一般一个萨克斯要3万多,专业级的萨克斯
如果你是初学或者业余爱好,想买个差不多的推荐三到五千就差不多了
㈦ 塞尔玛·拉格洛夫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
(瑞典)
瑞典女作家、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于1858年11月20日出生于瑞典中部韦姆兰省的一个军官的小庄园——莫尔巴卡庄园,并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和晚年。她的父 亲是位陆军中尉,结婚后一直居住在莫尔巴卡庄园,从事农业劳动。劳动之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朗读诗歌和小说。父亲酷爱文学这一特点以及热爱韦姆兰家乡风俗习惯的传统是拉格洛芙从她父亲那里获得的两项极为宝贵的遗产,对她的文学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描写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作品中,父亲往往成了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在世时,每年父亲生日,8月17日,她总是要邀请庄园里和附近的乡亲们来庄园聚会庆祝,以示对父亲的怀念。
除了父亲以外,祖母和姑妈对拉格洛芙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她们两人心中装着讲不完的丰姆兰民间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讲起故事来语调感人,表情丰富,孩子们喜欢围着她,从早到晚听她讲故事。
那些瑞典和北欧的诗人、作家以及丰姆兰地方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极大地影响了拉格洛芙艺术的早期阶段。
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以后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传说和故事。7岁以后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给她病残的身体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读到一本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冒险传说,激发起将来要从事写作的欲望。
她的麻痹的双腿经过多次治疗后能像健康人一样行走,但是走起路来脚仍然有一点儿跛。
1881年夏,拉格洛英在妇女运动积极分子、女作家爱娃·弗里克赛尔的鼓励下,决心一面写作,一面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女教师。她不顾父母反对设法筹借到一笔款子,于同年只身前往斯德哥尔摩求学,次年考入高等女子师范学院。她于女子师范大学毕业时年届27岁,在兰德克罗一所兰兹克罗纳女子学校任教10年。教学之余,她积极参加政治集会,投身世界和平运动,深夜则伏案创作。第一部作品《贝林的故事》(1891)以强烈的怀旧感记录了庄园传统和生活习惯,抒发了自己的恋乡之情。文学评论权威勃兰兑斯肯定了这部以想象为主、表达人物的行动取决于内在力量、冲动和盲目性的小说的价值。
1894、1899她又出版两本短篇小说集,出版长篇游记《假基督的奇迹》(1897)、《一座贵族庄园的传说》、《孔阿海拉皇后》(1899)、《耶路撒冷》(1901一1902)。其中以《一座贵族园的传说》艺术性最高,《耶路撒冷》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拉格勒芙据《基督传说》而进行的传说创作《在拿撒勒》、《红胸脯的鸟》,和用民间口头传说形式创作的《阿尔纳先生的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
1904年夏她开始爬山涉水到瑞典全国各地考察,为写“一本关于瑞典的、适合孩子们在学校阅读的书……一本富有教益、严肃认真和没有一句假话的书”做准备。1906至1907年,《骑鹅旅行记》被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出版。这部童话巨着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她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声望也不断提高,1907年5月当选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荣誉博士,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挪威、芬兰、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还把本国最高勋章授予她。
《骑鹅历险记》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她有能力买回童年时代住过的莫尔巴卡庄园。从l 915年起到她去世,她一直居住在这座庄园里。她一面辛勤地经营庄园,一面积极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利尔耶克鲁纳之家》(1911)、《车夫》(1912)、《普初加里的皇帝》(1914)、《被开除教籍的人》(1918),回忆录《莫尔巴卡》(1922)和《罗文舍尔德》三部曲(1925一1928)。即使到了晚年,她仍然孜孜不倦地创作着,出版了回忆录《一个孩子的回忆》(1930)和《日记》(1932)。她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秋天》(1933)。
晚年,她为和平、团结及各种人道主义要求而发表许多热情讲话的同时,完成了小说三部曲,其中以第二部《沙劳德·罗文舍尔德》(1925)为最出色。l 940年2月,82岁高龄的拉格洛英计划为她的好友苏菲。埃尔康撰写一本传记小说,可惜只写了两章,她自己不幸于3月8日患脑溢血,3月l 6日清晨去世。这位在瑞典享有崇高地位和声誉的女作家一生没有结婚,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文学事业,她逝世时正值芬兰冬战爆发,德国法西斯攻占邻国丹麦和挪威,对她的悼念很快被隆隆的炮声所淹
这就是赛尔玛.拉格洛夫的一生
㈧ 法国塞尔玛萨克斯在成都有专柜吗
摘要 亲,成都只有区域分销商
㈨ 帮我找个赏析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它向100多年来经典电影里所有爱的深处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法国着名影评人 拉尔夫·里舍
有着"冰岛女神"美誉的歌手比约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叹,虽然她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但我们还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之下有些随意妄为,再听就发现韵味无穷自然天成,加上她举世无双的"鬼声",无法不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影片并不一样,它是一部绝美的音乐片,它带给了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莱坞着名影评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它的情节简单却能够在狠狠撕破你心灵厚茧的同时让你对电影的固有看法一扫而空。它是那种所谓的"另类",从头到脚都是。
--影评人 刘 勇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塞尔玛是来自捷克的移民,是一个单亲母亲,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
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象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
没了工作的塞尔玛非常痛苦,她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被偷走了,她想到刚刚向她借过钱的比尔,于是去找他。比尔承认自己拿了塞尔玛的钱,在争执中,比尔绝望地掏出手枪,要塞尔玛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并恳求塞尔玛为自己保住秘密,塞尔玛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
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但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含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塞尔玛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儿子攒钱,精心地藏钱,联系医生,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当苦涩艰难的日子降临时,她的脸上呈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详神态,平凡的她总是那样安然地面对生活。但残酷的命运似乎连这一点点安宁都不给她,从口袋里预先写下的视力表,从上下班放弃骑自行车而沿着铁轨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断恶化。从凯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拟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舞步,从社区导演力排众议让她扮演音乐剧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里柔弱的塞尔玛。从杰夫在茫茫大雪中为她寻找洗冤的证据,从凯茜在法庭判刑后仍坚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塞尔玛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对立统一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导演在其中呈现了真实和虚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的碰撞。塞尔玛一直纯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塞尔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
影片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就是如此,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黑色的影像风格,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头出现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长达3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当观众还在依着画面的情景想象这画是什么时,色彩渐渐地变了,画中的形态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玫瑰的花瓣,黄色的向日葵,白雪皑皑的山峦,路边飘落的黄叶……其实它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干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机会出现。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