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船长》是不是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课文选自法国着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反思一:是否引入多元的价值取向?“舍己为人、面对危难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是否应在小学生中提倡?对于尚在成长中的孩子,是比较危险的一个导向。但本课的中心是感受船长的崇高精神,所以课堂上我只是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讨论:船长为什么要选择和船一起沉下去?他是否可以选择像其他人一样逃生?我想如果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要感受、学习英雄的崇高精神,其实也是不够的。在讨论生死抉择的问题上,也许船长的壮举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到英雄身上具备的那份常人所难以企及的人格魅力,从而提升对文本中心感知的层次。我没有敢像滨海实验小学何金钟校长提出的——在课的最后引出“珍爱生命”的主题,只是稍微点了一下,哈尔威船长是珍爱生命的,正是珍爱他人生命胜于自己生命,正是一直用珍爱生命的态度去珍爱生命中的一切,才使主人公在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之际,而置自己的生命不顾。反思二: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朗读指导?朗读指导如何进一步深入,我觉得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本节课的朗读指导是不到位的,如果学生真能做到用心去读,应该不会只满足于声音是否响亮,应该知道读得好坏的评判标准不仅仅在于声音的高低。记得课前,我曾问一个学生(男生),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时他不选船长这个角色,而让一个女生读船长的话,他回答说因为自己的声音不如那个女生响,他不知道自己的音色很沉稳应该是适合船长这一角色的。又如在读黑暗中船长与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时,我感到有一部分学生只知道语速要急促些,语调要有力些,这是老师对他们提出的朗读要求,或者说一种朗读技巧,却不能把心放到文中去,放到当时的情境中去,有的学生在演船员时,回答得很干脆很响亮,甚至有些轻快的语调,但却丝毫没有体会到这些回答背后的无奈和绝望。反思三:如何应对课堂的暂时冷场?如何应对课堂的冷场,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问题。真实的课堂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头到尾都很热闹的课堂有时会给我们一种假的感觉,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热闹的课堂就一定是假的。有时课堂上暂时的冷场恰恰体现学生思维的真实性,课堂上也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本课在理解“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这句话时,我问学生船长仿佛在给灾难下达什么命令呢?学生一时愣住了,短时间内没有人举手,也许是怕说错,也许是真的想不出该怎么说。因为是公开课,我不敢再等下去,如果换了平时,我肯定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一瞬间我的脑海里也出现暂时的空白,学生不会,怎么办?后来才想到把灾难具体化,引导学生想象海水在不断地猛烈地涌进船舱,船在很快地下沉,这下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反思四: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渗透写作指导课后,回顾自己的课堂,似乎总觉得还可以充实些什么,一时又找不到头绪,真是当局者迷。后来看了王校的点评才豁然开朗,对,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应该渗透写作的指导。而且就本课来说,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大作家雨果对人物的描绘可以说是栩栩如生。有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本课着重通过语言(下达指挥命令)描写来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有侧面描写,对遇险时场面的描写,船长英勇献身时人们的心态描写等来突出船长的光辉形象。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凸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景仰。如果加以指导,学生一定会多一个收获,课堂学习将更有成效。
‘贰’ 课文 船长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
薄雾笼罩着大海。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
求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慢慢下沉。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动作再快点!”船长又叫道。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叁’ 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会说几种语言
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会说4种语言,分别是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海底两万里》第十章 《水中人》)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全书共2卷47章。
(3)船长的法国语言怎么说扩展阅读:
《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潜艇起名为“鹦鹉螺”,而鹦鹉螺正是以自身薄薄的几毫米螺壳而承受下潜到百米深海后所面临的巨大水压的螺壳动物。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凡尔纳广博的科学知识。
《海底两万里》最先以连载的形式,于1869~1870年刊登于《教育与娱乐》杂志上。虽说当时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的时候,但《海底两万里》一开始就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它所带来的“奇妙的异域风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肆’ 船长叔叔去搞一条金枪鱼用法语怎么说
你好,“船长叔叔去搞了一条金枪鱼”可以翻译成L'oncle capitaine a attrapé un thon.网传的“洞洞洞洞”翻译事实上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法国人平常也不会这样说。
‘伍’ Hugo怎么发音,谁能告诉我
hugo 英[ˈhjuːgəʊ] 美[ˈhjugoʊ]
来源为语种拉丁语、古英语。
中文音译:雨果
例句:
Hugo waved as he passed Hilary in his car.
雨果开汽车从希拉里旁边经过时摆了摆手。
Albus, Rose, Hugo, and Lily laughed.
阿不思,萝丝,雨果和莉莉笑了。
(5)船长的法国语言怎么说扩展阅读:
雨果一般指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
参考资料:网络-维克多·雨果
‘陆’ 尼摩船长会说几种语言分别是什么
尼摩船长会说4种语言,分别是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
《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潜艇起名为“鹦鹉螺”,而鹦鹉螺正是以自身薄薄的几毫米螺壳而承受下潜到百米深海后所面临的巨大水压的螺壳动物。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凡尔纳广博的科学知识。
《海底两万里》最先以连载的形式,于1869~1870年刊登于《教育与娱乐》杂志上。当时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的时候,但《海底两万里》一开始就得到了读者的欢迎,所带来的“奇妙的异域风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柒’ 在《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在法国出版过什么书,尼摩船长会说几种语言,分别是什么
在《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在法国出版过一本《海底的神秘》(Les Mystères des grands fonds sous-marins),八开本,两册。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会说4种语言,分别是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但如果考虑尼摩船长的母语的话,尼摩船长至少会说5种语言(尼摩船长是印度人,身份详见《神秘岛》第三部)
‘捌’ 海底两万里中潜艇的主人尼摩船长会说几种语言分别是
《海底两万里》中潜艇的主人尼摩船长会说几种语言分别是法语、英语、德语和拉丁语。
作品简介: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着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彼埃尔·阿龙纳斯及其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Nautilus,或音译为“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书中主人公尼摩是个不明国籍身份的神秘人物,这艘潜艇异常坚固,利用海洋提供能源。阿龙纳斯了解到尼摩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作者简介: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1863年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正式发售,从此一举成名,此后便开始从事写作职业,一直到1905年3月24日于亚眠逝世。
‘玖’ 船长是着名法国作家谁写的他的代表作品有什么什么等名言世界上最宽广的海最开
《船长》是法国着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1]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的名言有以下这些: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 中。
5.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6.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7.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9.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10.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11.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12.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1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4.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5.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16.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17.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18.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19.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20.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