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国中小学教育的学制是怎么样的,从小学到高中
小学 6年
初中 3年
高中 3年
大学 3年
研究生 2年 一般
⑵ 各国及台湾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
各国及台湾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
王易 中国教育报
这是关于语文教学、教材的第四篇文章,前三篇文章着重研讨中国与美国在语文教学、教材方面的差异,今天的这篇文章,向大家介绍的是美国、法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和教材。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中国语文的教学教材改革该往何处去。看完这篇文章,要是觉得不过瘾,可以回复“语文”查看小编为你准备的其他文章。
美国:把语文课上成阅读课
美国中学实行宽松的选课制,语文课也更像是“阅读分享课”。虽然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有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锻炼出来。至于语文课上读什么书,也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开书单,无论教育部还是学校,都不会印发统一教材。尽管中学语文课深浅是可选的,但无论哪种课程,大量的阅读都逃不掉:刚上初中的13岁孩子,一个学期下来可能必须读6-7种风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点大学的高中生,平均一学期也要完整啃下10本左右名着。
小说、传记类阅读材料在美国中学语文课上所占比例却很大。从古希腊故事《特洛伊》、《奥德赛》,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再到《安妮日记》、《罪与罚》和《蝇王》等,都是学生最经常被布置阅读的着作。与中国语文课本主要收录选段不同,美国中学生还要完整阅读整本着作,按进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读一本作品、并且进度也相当,是美国人熟悉的“读书会”式语文教育。但美国一些学区却大胆地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课,这意味着学生自己选择想读的书,并跟同学们分享。曾主张学生只该读“精华读物”英文文学教授MarkBauerlein就表示,学生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英国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
法国:“通识教育式”的语文课
与美国类似,法国中学的文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学校根据教育部定立的大纲自主选择课本。受多年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影响,法国的语文教育曾长期被等同于文学教育,16至20世纪的经典纯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区的经典小说、诗歌和戏剧,都是法国中学教师热衷选择的教材。从巴尔扎克到雨果、从拉封丹到拉伯雷,几乎每一个法国文学分支都可能涉猎,文科的学生还要完整阅读如(意大利作家)兰佩杜萨的《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朱丽叶》等译作。
为了应对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文学课的现象,法国教育部宣布把电影引入文学课程,将学生感兴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课堂。法国教育部官员认为,他们选择的电影能帮助正经历青春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在已公布的200部经典电影中,中学生能在老师陪同下观看法国电影《轻蔑》(LeMépris)中的男女主角“调情”,以及《赤胆威龙》(RioBravo)的枪战,并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
在法国,有个流行的说法,“每个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哲学这一关”。虽然法国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将分科(主修文科、经济社会或理科),但中学毕业会考时都需要考哲学作文(类似高考语文作文)。
因此,法国中学生的“语文课阅读材料”涉猎非常广,除了经典法国文学作品,还须阅读萨特和加缪等看上去对中学生而言过于艰深的哲学作品。而这很可能还不够,2010年,法国中学会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英国政治哲学巨着)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哲学家)的《神学大全》节录。
德国:将语文课上成公民教育
20世纪90年代,德国曾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目的是为了让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在包括语文在内的科目,教材选取还专门加入了更多展现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的内容,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释社会现象。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次谈到教育的访谈中,曾列举儿子安德烈上德文课的一个例子:安德烈的德文老师让学生在课上讨论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德国作家)的剧本《伽利略传》,该剧本讲述的是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地球的原理,但原理不被教会所接受。与多数学生熟悉的、伽利略如何坚持自己的理论不同,布莱希特的剧本却表现了伽利略面临选择的两难:硬碰硬、然后被教会迫害而死,或暂时屈服以保存自己。剧本的结尾是,伽利略选择了后者。
允许不一样的东西,仅仅展现了德国中学语文课的一面。在“不在吃饭就在思考”的德国,中学生的德文课的讨论更是与别不同。据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回忆,对这部文学作品的理解远不仅到其“映射法西斯”的背景,课堂上的讨论甚至涉及到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机器间的关系,可以说已脱离了纯粹的语文教育。本身身为大学教授的龙应台称,这样语文课让人听着“惊心动魄”,因为它实际上已触及了“公民教育”的范畴。
中国台湾:最重视古文的语文课
在台湾,“教育部门”会汇编供中学生统一使用的课本,但不少学校也在采用自编教材。文言文超过白话文比例,一直是台湾语文课本(台称“国文课本”)一大特色。在文言文比例被调低到45%之前(今年9月份又刚调整为45~65%的“弹性比例”),台湾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文言文比例逐渐递增,大约为高一的60%、高二70%和高三80%,其中选自先秦诸子的比例很重。
文言散文集《古文观止》几乎是每一个台湾中学生都精读过的教材,大陆学生所熟悉的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等散文,也在台湾学生最为熟悉的篇章之列。台湾国文科教材的白话部分,一部分选自余光中等有影响力的现当代台湾本土作家作品,而曾被列为禁忌的鲁迅和沈从文的作品,现也被列入。
⑶ 知情的进来一下,法国中学生作业情况
作业量肯定没国内大
法国当然可以上QQ啦。。我现在就在法国啊,所有网络的东西都是共同的
你说的9点是晚上9点还是早上。。。是法国时间还是国内时间。。
如果是国内早上九点,那说明他写作业写到凌晨3点,,那可不是“终于写完了”, 。。
如果是国内晚上九点,法国才下午3点或者2点(冬令时的话),是有一点蹊跷,不过如果那一天是星期三也不奇怪,法国中小学很多学校周三是休息的,就像周末一样,所以也可以算写了半天作业了。额当然,如果那天本来就是周末就更没什么奇怪的了。
如果是法国早上九点,也就是国内下午3点或4点。这个,基本不可能。
如果是法国晚上九点,也就是国内凌晨3点或4点。这个,挺正常的。
你最好提供多点信息,比如他通常什么时间上线下线的,你还可以问他些问题,越细节越好,还有就是让他发点带法国背景的照片呗
反正仅根据你现在说的这些,没法判断真假。
⑷ 德国与法国的教育体制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一、 综合大学(Universität)这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学校。此类大学设有工科 (Ingenieurwissenschaft)、理科 (Naturwissenschaft)、文科(Geisteswissenschaft)、法学 (Rechtswissenschaft)、经济学 (Wirtschaftswissenschaft)、社会学(Sozialwissenschaft)、神学(Theologie)、医学(Medizin)、农学(Agrarwissenschaft) 以及林学 (Forstwissenschaft) 等学科。类似的院校还有:理工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TU)、师范大学 (Pädagogische Universität / Hochschule, PU/PH) , 全科大学 (Gesamthochschule, GH) 以及体育大学、行政管理和国防大学等。全科大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立的,它集传统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艺术院校之大成,设有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和课程。二、 应用科学大学 (Fachhochschule, F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此类大学大部分历史较短,规模不大,一般只设有一、两个或最多几个专业,但其特色极为突出。分别设有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专业,原则上不设一般意义上的文科类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学制较短。三、艺术学院 (Kunsthochschule, Kunstakademie) 和音乐学院 (Musikhochschule),其中包括戏剧学院 (Theaterhochschule) 和电影学院 (Filmhochschule) 等。此类大学相对来说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个别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以上三类大学属同等的高等学校,通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毕业生可获得"硕士" 或相应级别的学位,并具有国家承认的同等证书职业资格。
⑸ 看西方教科书如何说中国
西方教科书如何说中国
法国:刻意描述“中国模式”
在与一些法国中学生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相当有限,对他们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不少人没听说过儒家思想和汉唐文化。在他们对中国的描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竟然是“文化大革命”。
法国中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为何如此有限?翻开法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记者找到了答案。法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共分为六册,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各占三册。令记者吃惊的是,这六册教材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少得可怜。用巴黎圣路易中学一位老师的话说,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
不过,这位老师又“安慰”记者说,高中第三册历史教科书有整整一章来专门介绍中国。这一以“中国模式”为题目的章节,共分为“红色中国的开始”、“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和“邓小平的中国”三部分。这一章的开头这
样写道:“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最后的大本营,中国在共产党执政以来连续向世界展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分别是毛泽东所代表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乌托邦”和邓小平所代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红色中国的开始”这一部分,先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打败“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过程。然后描述了毛泽东从“依靠苏联”到“摆脱苏联枷锁”、“自力更生”的执政方针的变化。这一部分还对毛泽东摆脱苏联模式表示赞许,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模式”的出现。
“毛泽东思想的高潮”这一部分,首先对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运动提出批评,然后着重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这部分的最后,教材提到了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毛泽东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认为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平等”、“反对等级制度”的观点对大量西方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毛泽东在法国始终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前两部分相比,“邓小平的中国”这一部分对中国有褒有贬,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描述较为客观,但又同时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批评,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和歧视的原因。
这一部分在开头写道:“从1978年到1997年,邓小平成为新的中国模式的代表”,“他发起的一系列改革,旨在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并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与其人口数量相符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中,教材肯定了邓小平“将农业现代化放在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首位”的做法,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称赞为“最有魄力的政策”。在介绍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教材也指出了在中国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还对中国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提出了警告。
记者所采访的几位法国中学历史教师大都认为,法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太少,如何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巴黎政治科学院一位参与法国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教授说,法国历史教科书之所以忽视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对法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影响有限,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就不像古希腊的“民主”和“公民”等观念对西方有影响,但是他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法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比重也会随着教科书的改版逐渐增加。
德国:有关中国的内容实在太少
在“中国热”吹遍德国之际,被德国人称为“认识一个国家的窗口”的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形象又怎样?记者来到位于首都柏林的威海尔恩中学。
接待我的历史老师波希尔博士,是德国历史教科书编委之一。他听说记者来自中国,第一句话就做了“检讨”。他告诉记者,在德国几十种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实在太少。
历史是德国“四大主课”之一。低年级学校的历史课中,德国史和外国史各占50%;高年级的历史课中,德国史则占60%,外国史占40%。波希尔博士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欧洲国家面积小,邻国多,国与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我们早已走上一体化道路,因此,外国史部分以欧洲为主,主要介绍欧盟成员国的历史。其次是介绍非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
不过,记者从他递过来的克莱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国通史》中,还是找到了一些关于中国的内容。比如,有关中国概况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公元13世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并开始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
中国文化是德国教科书着墨比较多的。“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教科书中,还从马可·波罗的故事入手,图文并茂地简要介绍了中国“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万里长城、中国功夫、中医等内容;同时,记者在德国教科书详细描述的“日本篇”中,也读到了中国历史。课文描述:1931年9月,日本以满洲南部的铁路爆炸为借口,占领了满洲。后来,日本又把满洲变成独立的满洲国,立溥仪为傀儡皇帝……1937年夏,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最终侵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政府还宣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奋起反抗日本侵略。日本侵略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段落更是历历在目:“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二战期间发生。在亚洲战场,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仅在40多天的时间里,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名。”
对于现代中国,德国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很少,只有“1949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等一点内容。
总的来说,记者感到,德国历史教科书有关中国的内容的确很少。对此,波希尔博士直言不讳地说,对于俄罗斯和中东以东的东方(日本除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见。像中国这样重要的东方国家的历史显然被忽略了,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历史教学大纲的陈旧引起的。
不过,目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德国教育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对中国等东方大国的介绍,波希尔博士本人非常乐意看到这种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段时间的日本“教科书事件”,已有很多德国议员提交了议案,提出在教科书的修订过程中增加日本侵华战争中细菌战和慰安妇等方面的内容。波希尔博士也认为,日本通过的极右翼教科书不尊重历史,认为这非常不利于后代全面了解历史,是历史的倒退。此外,当代中国欣欣向荣的形象,也将是德国未来教科书描述的重点。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国家为了让外国的历史教科书更“正面”和“公正”地描述本国形象,通常会邀请外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委及历史老师前往本国“学习”。历史老师们回国后还会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带到教学中去,也让更多学生了解真正的、现代的本国形象。这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推销国家形象的方法。
美国:内容有限,不利于客观了解中国
美国中学生都要念《世界历史》课,课本是近1000页的一大本彩色精装书,书里面图文并茂,很吸引人。课本讲得最多的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的西方文明,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比较少。
中国的历史是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文明历史发展中叙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国和印度有单独一节,其中关于中国的有约20页,先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如与西方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东方文明、四大发明、独特的文字、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响等。学生读了这一节就会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概念。然后课本又从商、周两代历史开始叙述。关于秦汉时期,着重讲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丝绸之路和佛教的传入;唐宋时期则重点介绍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描述了长安的发达、唐诗的兴盛、科举制度等;元明清讲马可·波罗、郑和下西洋,一直到鸦片战争。叙述相当简洁,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点到了。
对近代的中国,课本讲得稍多。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国共合作、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绍了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物,以及红军万里长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叙述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课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论述还是比较客观的。如在讲到为什么共产党能在中国兴起时,课本说是因为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蒙受羞辱,许多年轻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国家,转向马克思和列宁的共产主义。讲到美国为什么不承认新中国时,认为是由于当时冷战已经开始,美国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看作为苏联集团的一部分。讲到二战时,欧洲战场内容很多,中国的抗日战争就少多了。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叙述,负面多,正面少。课本内还刊印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们能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弥补了文字方面的不足。
记者问了一些学生,他们觉得,老师基本上是按课本上的内容讲的,学生也基本全盘接受,考试就按照课本讲的内容来考。老师也允许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些分析性的问答题中,也可以不完全按课本的内容回答。但对于大部分美国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基本概念就是从《世界历史》课中来的。
当然,孩子到了中学以后,自己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时也会参观一些博物馆,甚至有机会到中国旅游,对中国的印象也会发生改变。
记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尽管是华裔,但在未去过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也像其他美国孩子一样局限于历史课本。后来暑期到中国旅游了一次,所见所闻使他对中国的印象有了很大的变化。
⑹ 法国中学生上课作息时间是怎样的
问得真好,我五一就要去法国了,之前去过一次。到外国语学校看过几次。很漂亮,因为我对法语一窍不通,所以只好去那上一个学期的法语课才能上学。我爸说,那里不分上下午的,就是早上8点这样上课,然后到2点15分放学,很好的。到那边我就不用写作业卡。高兴啊。
⑺ 17世纪法国中学有何特点
这些中学的特点有:(1)中学前四年学法语不学拉丁文;(2)高年级学拉丁文不学希腊文;(3)采用新方法教拉丁文(如重视阅读原着,不死背文法);(4)注重历史教学,并使历史与地理联系起来;(5)重视数学,认为数学可以“训练智力,使人善于思考”;(6)开设物理、化学学科;(7)教学时注重学生个性,反对体罚,学校生活比较温和、自由。1773年以后圣乐会派代替耶稣会派支配了法国的中等教育。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许多圣乐会的教师投入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