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国历史的两次世界大战
参见词条: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和约第二次世界大战亨利·菲利浦·贝当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夏尔·戴高乐
1870年后,法国经济有所发展,1900~1913年,垄断组织相继出现,银行资本的集中尤为突出,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输出国。普法战争后,法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准备对德复仇,法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与俄国缔结军事同盟、1904年与英国缔结协约,三国协约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虽然是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和约》收复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德国一些殖民地,但损失惨重。战后经济严重困难,政局不稳。1914~1940年,内阁变更45次之多。在1920年,法国在与德国接壤的边界建立了马奇诺防线,并且与东欧的各新兴小国结成“小协约国”联盟,防止德国和奥地利的复兴。1923年法国、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区。1924年激进社会党与社会党组成以赫里欧为首的左翼联盟政府。1926~1929年普恩加莱统治时期,出现了暂时繁荣和稳定局面。
但英国法国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坐大,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更使“小协约国”联盟立即灰飞湮灭。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实行全国总动员。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
纳粹德军在1940年6月绕过马奇诺防线,法国节节败退,德军迅速攻陷法国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阿尔萨斯-洛林。同年7月10日,法军一战英雄贝当元帅在法国南部的维希被推举为傀儡政府的首领。为维护维希政府仅有的主权,贝当只好默认德国在法国掠夺资源,更征召法国人为役夫,为纳粹德军服务,甚至还要将政府税收的一半“缴纳”给德国。但是最终维希法国难逃被纳粹德军所灭的命运。1940年6月22日,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1942年11月,纳粹德军进占法国南部,全权接管当地军政大权。1944年8月在法国抵抗运动和盟军的打击下,维希政府瓦解,贝当被迫“流亡”到德国,且被纳粹当局软禁。
从第三共和国覆灭到第四共和国(1945.9~1958.10)建立,中间经历了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战斗和制订新宪法的斗争。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运动迅速发展,1944年6月成立临时政府,团结国内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继续抗战,在同盟国和法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复巴黎,接着全国光复。
⑵ 两次世界大战在法国发生的战役是什么
1940年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同时成立以贝当元帅为首的亲纳粹“维希法国”。由于英国担心法国舰队为德国所索俘虏,英国派舰队击沉了法国舰队,由此造成了维希法国和盟国的敌对关系!! 二战中,有不抵抗的法国和抵抗的法国。 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法国即将战败时,一战英雄贝当任副总理,要挟总理雷诺让位,向德国投降,其本土被分裂为占领区和自治区。1940 年6月22日法国同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后,“政府”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7月10日胁迫国民议会通过废黜第三共和国、成立“法兰西国家”,贝当出任国家元首,标榜“劳动、家庭、祖国”,进行“民族革命”。 海军拒绝往第三国拘禁或加入英国皇家海军,被英国袭击,残存舰队基本返回本土土伦港,保持中立,同时与英国断交(但与美国有外交关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维希政府先后由赖伐尔、弗朗丹、.达尔朗执政。在约占法国1/3领土的统治区内设立特别部和特别法庭,镇压一切爱国运动,取消选举、言论和出版自由。取缔工会,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总体国家,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完全投靠纳粹德国,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关系,支持希特勒在欧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愿军”对苏联作战。当时除英国之外的国家都承认维希政府为代表法国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盟国远征军总司令。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此时盟国争取了维希政府的总督达尔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实施占领全法国的行动,维希政府将其全部统治区交由德军占领,海军为维持名誉全部自沉于土伦港。 1944年8月盟军(含自由法国第7集团军)从法国南部登陆法国后,维希政府迁往德国的希格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维希政府官员与成员在战后受到法国政府的通缉与囚禁,赖伐尔战后被处刑,贝当原本判处刑,后因为一战战功之故被戴高乐特赦,改判无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岛屿的一个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乐则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在法国第5军任坦克旅旅长,1940年5月任第4装甲师准将,他提出了针对德国闪电战战术建设机械化部队的建议,但没有受到重视。在法国沦陷时,戴高乐坚决要求抵抗德国侵略者,但在当时的法国政府中,他孤立无援。同年6月6日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主张抵抗纳粹德国的进攻,后拒绝在德法停战协定上签字。德军占领巴黎后出走英国。贝当政府对戴高乐将军“叛国”进行缺席审判,徒刑从4年直至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第一次在伦敦向法国发表广播演说,呼吁同胞在他的领导下继续抗战。6月25日,创建并领导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后改称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7月14日法国的国庆节,戴高乐将军检阅了首批“自由法国”的战士。一周以后,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鲁尔区的轰炸。1943年自由法国总部从伦敦移到阿尔及尔,就任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3年5月,共产党等16个政党团体在法国国内共同组建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戴高乐派往国内的代表让穆旦担任第一届主席。到44年3月,法国国内各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联合为统一的内地军,戴高乐的海外军团主要由从敦克尔刻撤退英国的军队和爱国人士、北非反正军队组成,随盟军和德军进行战斗,军队编制组成达到集团军级。很多战士远赴苏联,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诺曼底”飞行团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后3天回到巴黎,任临时政府主席兼国防部长。1945年5月,德国投降,戴高乐以法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和盟军一起接受德国投降,并拥有对德占领区。
补充:
法国本土傀儡政权: 维希政府(Régime de Vich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成立的傀儡政府。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Vichy),故名。正式国号为法兰西国。统治大约五分之三的法国领土。二战法国即将战败时,一战英雄贝当任副总理,他要挟总理让位给他,向德国投降。随后在维希举行国会投票,利用他的崇高威望,使国会选举他为元首,改国号,实行法西斯独裁。国会成为咨询机构。当时除英国之外的国家都承认维希政府为代表法国的政府.在1944年盟军登陆法国后,维希政府迁往德国的希格马林根,次年垮台。 从敦刻尔克撤退的法军,从德国占领区逃离出来的法国人组成了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抗争德国法西斯. ----------------------------------------------------------- 自由法国运动: 月29日,有200多名步、炮兵向戴高乐将军报到,从敦刻尔克撤退的200多人投入“自由法国”的运动……到月底时,海军中将米塞利埃,也来到伦敦,支持戴高乐将军。到7月底时,有7000多人志愿拿起武器为“自由法国”而战,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从法国绕道西班牙逃到英国,有的从北非经直布罗陀海峡投奔而来……“自由法国”总部设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大厦里。戴高乐将军筹建了法国民族委员会和
补充:
武装力量,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他接待从各地来的关心“自由法国”的人们。 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节,清晨,戴高乐将军检阅了首批“自由法国”的战士。一周以后,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鲁尔区的轰炸,戴高乐将军组织了这次行 动并发表了有关这次轰炸取得胜利的消息。 1940年8月,戴高乐将军率领一支英、法联合舰队向法国进攻,不幸失败,但戴高乐将军并不屈服,他以顽强的精神继续战斗。之后,戴高乐将军又在非洲建立了一个可靠的作战基地和精干的行政机构,并出版了“自由法国”的报纸…… 1943年5月,共产党等16个政党团体在法国国内共同组建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戴高乐派往国内的代表让·穆旦担任第一届主席, 到1944年3月,法国国内各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联合为统一的内地军,戴高乐将军的将士们和德军进行着英勇的战斗。 1944年6月,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向法国挺进。 8月20日,戴高乐将军率领“自由法国”的部队随同盟军向巴黎挺进。他的军队受到了法国人民热烈的欢迎。戴高乐将军和千百万法国人民一起奋起战斗,武装起义解放了巴黎。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戴高乐以法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和盟军一起接受德国投降。 法国的非洲殖民地. 1944年,盟军需要兵源来解放欧洲大陆。逃出本土而加入法兰西第一军团的法国人仅3万。讲法语的北非法属殖民地的阿拉伯人和黑人这时便成为惟一的兵源。招兵者对从未踏上法国土地的“土着”们说:祖国法国需要你们。天真的土着人感动了,于是便高唱着马赛曲,踏上了战争之路———一场其实与他们并不直接相干的战争。共有13万土着加入了法国第一军团,成为这支20万人的部队的主力。他们即所谓的“黑脚”。这支法国第一军团参加了解放意大利的战斗,并从普罗旺斯攻入法国,一直打到法国北部与德国接壤的阿尔萨斯地区。
⑶ 英法之间发生过什么着名的战争
1、克雷西会战
克雷西会战也叫克雷西战役 (Battle of Crécy),发生于1346年8月26日,英军以英格兰长弓大破法军重甲骑士与十字弓兵。克雷西之战便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役。
公元一三四六年七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9000人渡海侵入法国。法王腓力六世将兵三万余人迎敌。 八月,双方战于克雷西。是役,英国长弓手起了关键作用,接连打退了法军的十五次冲锋。
法军则伤亡惨重,腓力六世受伤,被迫退兵亚眠。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此战法军伤亡万余人,英军伤亡则不到二百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典范。
2、阿金库尔战役
阿金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的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英军以由步兵弓箭手为主力的军队于此击溃了法国由大批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为随后在1419年夺取整个诺曼底奠定基础。
这场战役成为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对后世战争的依靠火力范围杀伤对手密集阵形这种战术留下了深刻影响。
3、奥尔良战役
奥尔良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着名战役。被困多年的法兰西南部重镇奥尔良,在圣女贞德的领导下得以解围,从而为法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一举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进而转败为胜,使百年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
4、布朗克福之战
布朗克福之战,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一次战斗。1450年11月1日,据守波尔多的英军派一支部队出击,寻歼阿曼尼带领的一伙劫匪。
由于英军骑兵推进速度太快,脱离了主力部队,阿曼尼乘机将英军分割,并对英军步兵发起攻击。失去骑兵掩护的英军步兵在布朗克福几乎全部被歼。
5、普瓦捷会战
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王储,黑太子爱德华一直被认为是不输于老爹爱德华三世的将星。然而这位虎父之后从一介犬子到比肩老爹的历程,看似迅速,实则非常艰险。其中的转折点就发生在1356年的普瓦捷会战。
1356年9月19日,在普瓦捷会战当中,黑太子爱德华率军与法王约翰二世麾下的法军大战,以寡击众,生擒约翰二世。
⑷ 法国发生过哪些战争
法国战役(又称法兰西战役,法语:Bataille de France,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及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
德国最终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向西欧发动进攻,法国及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相继退败。战争最后,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本土。
⑸ 1857年法国法国发动了什么战争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案件。
又称“马神甫事件”。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弛禁天主教,仍不准外国传教士入内地活动。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Au-guste Chapdelaine,1814—1856),1852年(咸丰二年)来华,先在广州传教。1853年他违反中法有关条约规定,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发展教徒,违法乱纪;包庇抢掳奸淫的不法教徒马子农、林八等,激起民愤。1856年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及不法教徒20余人逮捕拘押。经审讯,罪犯对所控罪状供认不讳。2月29日处马赖及教徒2人死刑,其余各有惩处。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扩张教会势力和大资产阶级的海外利益,以此事件为借口,接受英国请求,于次年派出远征军参加侵华战争。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⑹ 历史上法国和英国之间所有的战争,
1、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
2、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
3、1346 年8月,双方在克雷西会战,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
4、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
5、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
6、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约》 ,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
7、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为了夺回失地,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
8、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
9、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
10、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领法国国王。
11、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
12、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
13、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
14、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⑺ 法国战役的战役经过
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Ju 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以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的进展颇为顺利。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高兴得都要哭了”。兴奋地对周围人说到:“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那个 ‘黄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
博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伦德施泰特德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给伦德施泰特上将打头阵的是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赫尔曼·霍特的第15装甲军和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着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在以后5个星期中还有其它同样大胆的行动,但是没有那一次能对事态发展产生过这样惊人的影响。”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入进去了。
1940年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并使法军的精神发生了瘫痪现象。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下午5时30分,德军终于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下午8时,古德里属下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相当纵深。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同一天,赫尔曼·霍特的15装甲军属下的埃尔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也在西面40英里远的南特附近渡过了马斯河。
马斯河防线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重。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军布伦亨轰炸机和法军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各有500馀架。从中午到天黑,登陆场上枪炮声连绵不绝,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飞机胡乱投下的炸弹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的水柱。德军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断以猛烈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德军渡河浮桥大都完好无损。此战德军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其中仅德第二高炮团就包办了112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60%。《英国皇家空军史》称:“再没有比这种自杀性的战斗造成的损失更令人痛心的了。”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1940年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沮丧地给5天前才接替内维尔·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邱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为进一步探明战局真情和给已经感到绝望的法国领导人打气,1940年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急飞巴黎。据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他一见到法总理雷诺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尔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说:“没有战略预备队”丘吉尔听后,“简直傻了眼”。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决定:第10装甲师向敦克尔克前进;第1装甲师向加莱前进;第2装甲师向布洛涅前进。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团军构成的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已经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博克的B集团军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万馀英法盟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处在德军的深远包围之中。眼下对方得以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占领这几个海港,以彻底切断对方的海上退路。
1940年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克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
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
希特勒担心装甲师团消耗过大,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盟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盟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从1940年5月26日到1940年6月4日,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对于希特勒这一让人费解的命令,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希特勒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毁灭性突击,使比利时全军复没,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马克希姆·魏刚 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军团(第6、第7、第10军团)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以17个师守马奇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企图阻止德军南下。
德军在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后,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法兰西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这一方案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德军兵力达137个师之多,其A、B两个集团军迅速改组完毕。博克的B集团军(辖6个装甲师)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实施突破;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辖4个装甲师)为左翼,向埃纳河作正面突击。
1940年6月3日,德国空军向法国机场和后方实施了猛烈轰击。1940年6月5日拂晓,博克的B集团军率先在右翼发起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1940年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亚眠一线的法国第10军团拦腰斩断,其他德军各师得以从这个缺口向前拥入。1940年6月8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1940年6月10日,隆美尔又转身北向,一口气冲了50英里远,以海岸线为目标。当晚就到达目的地,切断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这些部队于1940年6月12日被迫向隆美尔投降。
在B集团军发起进攻后,左翼的伦德施泰特德A集团军也于1940年6月9日在埃纳河发起渡河攻势,当晚,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第1装甲师强渡埃纳河,1940年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团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军团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一路长趋直入似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丧魂落魄地把枪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他“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1940年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奇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中长驱400多公里,俘虏法军25万之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1940年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再迁往波尔多时,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巴黎。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军A集团军的左翼已进至到马奇诺防线的侧背,“因为这条无用的防线,毕竟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或被消灭的法国军队”。希特勒要求伦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作战指令,一直在马奇诺防线当面执行吸引法军注意力任务的C集团军,立即选择马奇诺防线守军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A、C两集团军前后夹击,马奇诺防线很快被突破。1940年6月17日,C集团军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A集团军占领了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馀全部被歼。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⑻ 法国历史上的战争
罗马时代时代后,日耳曼人大迁徙,完整的法德两个国家实体并没有出现,所以谈不上战争。然而在查理曼大帝时代,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扩张到现在的意大利,法国,德国境内。但查理曼死后,他的继任者没能巩固统治,他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三国之中法兰西率先完成了统一,而德国形成了以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为皇帝的十分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
1700——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期。法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竞争对手,但这时期法国是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的支持者,每年勃兰登堡选侯可以从法国国王那里领取一笔年金,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缔结之后,普鲁士摆脱了皇帝的控制,成为王国,是皇帝政府最大的对手。
1740——176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3)和七年战争(1756——1763)时期。法国成为奥地利宫廷的盟友。前者使奥地利皇帝政府的对手普鲁士获得了西里西亚,但玛利亚·特里萨保住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大部分领地。
1789——1860年代。法国大革命之后,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把法国视为革命的祸水,多次武装干涉法国内政。拿破仑执政后多次讨伐莱茵联盟(主体是德国),两者时战时和。
1870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德意志,引发普法战争爆发。
1914—1918年,一战爆发。法国是协约国成员,德国是同盟国成员,法德陷入了一战。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不久,1940.6月,德国攻陷法国。直到1944年法国才复国。
⑼ 英法之间打过的战争求明细。
最出名的是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 - 1453年
其他还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第二次英荷战争1664年-1667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拿破仑战争1799年—181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二战期间与维希法国的战争1940年-1945年,还有一些殖民地上的小的冲突就不计其数了~
额,我这个是以别的答案为蓝本我并不否认,但是那个答案说不定也是网上搜的啊;还有这个我也有一个个搜出来看了看,加上年代同时也进行了改动,绝对跟原版答案有所不同的...最后,如果lz指望着有对英法战争史有深刻研究的学者来回答,窃以为不太现实...
⑽ 法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
沙隆战役(公元451年6月20日),罗马帝国及西哥特联军在巴黎近郊击败了匈奴王阿提拉的进攻,阻止了阿提拉继续进军西欧。克雷西战役(1346年8月26日),英国军队在爱德华三世率领下用长弓大破法国重骑兵,导致重铠骑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10月25日),亨利五世率领英军以少胜多,同样以长弓击败法军。奥尔良之围(1428年10月12日-1429年5月8日),圣女贞德的成名之战,法军击退了英军对奥尔良的围困,使法国免于被英国灭亡。帕维亚战役(1525年2月24日),法军在该次战役中惨败于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从而结束了1521-26年的意大利战争。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法军在拿破仑指挥下以少胜多,大败俄奥联军。耶拿战役(1806年10月14日),拿破仑指挥法军击败普鲁士,进而控制德意志全境。博罗季诺战役(1812年9月7日),法军以沉重代价击败俄军,从而进占莫斯科,但却成为拿破仑失败的开始。莱比锡战役(1813年10月16-19日),拿破仑被俄、普、奥、瑞典等国组成的联军击败,史称欧洲民族大会战,拿破仑帝国在此战后开始崩溃。色当战役(1870年9月1日),法军在战役中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12月18日),法德两国在该次战役中进行惨烈的拉锯战,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史称凡尔登绞肉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兰西战役(1940年5月10日-6月25日),德军以闪击战突击法国,法军大败,仅一个半月后即投降。奠边府战役(1954年3月3日-5月7日),法军在该次战役中被越南击败,导致法国最终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