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战间法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指的是绥靖政策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对德宣战后,并未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导致华沙于9月底沦陷。这实际上是英法绥靖政策的延续。
攻占波兰后,希特勒随即将重心转到西线,打击德国宿敌法国。德国的西线进攻标志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
绥靖政策产生原因
一、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所采取的策略,经济衰退、实力不济是其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英法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物质与心理创伤,并促成了欧洲的衰弱与欧洲以外世界的崛起。一战后,英法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便不断下降。一战后,英国由原来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1919年,英国欠美国的债务达8.5亿英镑,伦敦作为唯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英镑地位不断衰落。一次大战也给英国许多传统工业部门以沉重打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14.8%下降为1938的11.3%,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13年的13%下降为1938年的10.1%。虽然法国利用凡尔赛和约使本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但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经济大危机,法国也是在劫难逃。20世纪的整个30年代,法国几乎始终处于经济危机与萧条的泥沼之中。1932年至1936年初,法国经历了经济危机中最困难的时期。仅1932年的后九个月,财政赤字就达46亿多法郎,而到1936年,则达到168亿多法郎。更为严重的是向来被人认为是国家财富保障的金库储备,从1932年起,外国资本纷纷抽回,这一年法兰西银行黄金储备失去了20亿法郎,1933年达95亿,1934年仅头两个月就流失了30亿,1935年黄金外流的数字更为恐怖,达到160亿之巨!直到1939年,法国经济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英法经济的持续不景气使各国不得不集中主要注意力于本国事务,处于战略的守势地位。总之,英法的经济颓势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二、绥靖政策的推行与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十月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天下开始被打破,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和斗争。法西斯的崛起无疑对西方国家的利益构成了重大威胁,但英法决策者相当一部分认为法西斯固然不是好事,却可能在其本国阻止革命的发生,在国际上成为遏制“赤色瘟疫”的屏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及大战后在俄国、德国、匈牙利等相继发生的革命,震撼了世界,震撼了英法等国。30年代,在法国和西班牙出现了强大的人民阵线运动并成立了人民阵线政府,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异常害怕。“恐赤症”是30年代西方民主国家的一种流行病。而法西斯也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在其对外扩张中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以掩盖自己争夺区域性与世界霸权的真实企图。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国在柏林缔结了《德日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即《反共产国际的协定》,协定还有一个反对苏联的附件,规定“缔约国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另一方不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从这个协定来看,德日法西斯是直接针对苏联的。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关于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这更使得英法统治者深信不疑:希特勒的行动指向东方,他们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三、和平主义思潮的严重泛滥提供了绥靖政策的心理背景。由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发动的第一次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席卷人口15亿以上,伤亡达3000万人。其中英国约死亡747700人,受伤1693000人,法国则约有150万人失去了生命。英法两国虽然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的却是无法忘记的沉痛记忆。劫后余生的人们对战争无比恐惧和厌恶。随之油然而生的是强烈的和平愿望。再加上各种和平主义者和和平主义组织利用各种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大肆鼓吹和平主义,使和平主义在西方各国迅速地蔓延开来,并最终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二、三十年代英法许多领导人本身就是着名的和平主义者或者深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首相张伯伦就受到风靡英国的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痛恨战争,向往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并尽其所能地防止再次发生战争。在他看来,战争不会赢得任何东西,不会治好任何东西,不会结束任何东西。从张伯伦个人来说,正是这种和平主义的战争观,成为导致他极力避战求和并最终走向慕尼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美国的孤立主义态度也影响了英法对德国的态度。
⑵ 1792年法国面临的严峻行式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监狱暴发的一场革命,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大革命的结束时间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1794年7月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为革命的终结。另有观点认为1799年的雾月政变为革命终结的标志。
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解释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着作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并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引发后来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托克维尔通过比较研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个吊诡现象:“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就欧洲而言,法国当时并不是封建权利最深重的地区,相反,它却是封建权利压迫最轻的地方。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农民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而且已变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对残存的封建权利就更难忍受。作为土地所有者,农民才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慨;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力,贵族的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说,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得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不过,相比之下,托克维尔认为,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力机构,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权力,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旧制度实行官员保护制,专横地庇护大小官员。这样,中世纪各地区、各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托克维尔显然是把政治专制与行政集权混为一谈了。
托克维尔承认,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就,是旧制度下“所有活着、动着、生产着的东西”的“新的根源”,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且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他也发现,这种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源,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之的。“由于中央政权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个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府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结果,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而这种绝对依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当中央政府不能满足人民心愿时,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端仇恨。由此托克维尔得出结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
托克维尔还发现,正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使法国社会变成一点即炸的火药桶。首先,三级会议的停开,使得第三等级(主要指资产阶级)与贵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没有联系。其次,与一般人们想象的相反,贵族的种种免税特权不是中世纪的遗存,而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结果。王权逐渐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但是,为了安抚与王权对立的贵族阶级,作为一种交换,“自15世纪到法国革命,免税特权一直不断增长。”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尤其是免税特权彻底导致了资产者与贵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为了获取免税特权,资产者设法住进城市并在城市中获得职位,这就导致了资产者和农民的分离。第四,农民成了被遗弃的阶级。不仅其他阶级都离弃农民,而且政府对农民极其冷酷无情:把各种捐税徭役负担强加给他们,以严酷的司法对待他们。各阶级之间彼此隔离的恶果,一方面是“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但)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实行分而治之,最后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阶级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敌,“在被重重障碍长期隔绝之后彼此重新接触时,他们首先触到的是他们的伤痛处,他们重逢只不过是为着互相厮杀。”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发的众多直接因素时,托克维尔论及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强调启蒙运动和王权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进一步揭示了诡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因果链条。
启蒙思想为大革命做了准备,这是常识。民主派把大革命视为启蒙思想的正义原则的实现,保守派则把大革命归咎于文人的蛊惑。与他们不同,托克维尔所要探讨的是启蒙思想的思维特征及其得以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
托克维尔发现,启蒙思想渗透着“抽象的文学政治”,主张“用1789年7月14日的巴士底监狱暴动简单而基本的、从理性与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则来取代统治当代社会的复杂的传统习惯”。这种文学化政治思维之所以形成和传播,是因为法国缺乏政治自由。与英国不同,法国研究治国之道的作家与统治国家的人形成两个明确分割的区域,作家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他们只会高谈阔论。热衷普遍性的理论,对于文人来说可能是美德,但对于政治家来说则很危险。至于为什么这种文学化政治思想会支配法国的政治生活,托克维尔则主要不是分析启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强调旧制度下法国人的普遍精神特征。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国度里,普通人身受旧制度种种弊端之苦,但看不到医治具体社会病的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要么全盘忍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贵族、资产阶级因长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经验,因此对于那种文学化政治理论的危险性毫无所知。贵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为座上宾。国家高级官员也只精通行政事务,而不懂得治国安邦的根本法则,不能理解和预见社会潮流的动向及后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时髦的政治言辞。结果,全体法国人都“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人们对现实状况毫无兴趣,他们想的是将来可能如何,他们终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来的那个理想国里了。”
旧制度政府推行不彻底、半途而废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发,这是托克维尔的一个独到而重要的发现。他指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作为末代王朝却是迄当时为止社会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认为,尽管整个社会机器破旧简陋,但是这背后有两台发动机在推动公共繁荣,一是以上层阶级为标志的整个民族的觉醒,二是“依旧强大却不再实行专制、到处维持秩序的政府”。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托克维尔笔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个开明君主政府:国王实际上尊重和服从公众舆论;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实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还尝试改革,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开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托克维尔描述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政府发起各种公共建设事业,与政府有金钱关系的人数惊人地增长,许多人萌发了发财暴富的欲望,但是,专制政府的财政管理不善使得宫廷的劣迹变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与政府关系最密切、最维护政府的那批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就变成了最激进的改革要求者;
国王和政府官员公开讨论社会政治弊端,国王屡屡试图减轻下层民众的负担,如废除农民的劳役制和手工业的行会,再如为消除额外增派而实行军役税公开措施,甚至要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这些口惠而实不至、半途而废的改革只是起了唤起民众不满情绪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众的私有财产,对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赖,在饥荒时期强行实施征集制、食品强制出售和最高限价等措施,对穷人实行严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这些都是政府现身说法对民众进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路易斯十六政府对司法部门、省级行政机构进行改革。这项改革“希图一举变革旧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积年沉疴”,但是改革打乱了原有的权力秩序,使得每一个公民仿佛觉得“国家政府突然间更换了所有官员,更新了所有准则……所有法国人感受到了一种微小的特殊波动。”在这种人心普遍浮动不安的情况下,“最后一击便使它(国家)整个动摇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
托克维尔总结说:“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冲塌神圣罗马帝国大厦的力量来自西方。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今的封建社会制度被荡涤。三权分立和人权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的事务进行干涉,结果惨遭失败,引起了革命军的反攻。在继承了法国大革命遗产的拿破仑军队的冲击下,神圣罗马帝国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为了赔偿这些地区前主人的损失,进行了牺牲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领地的大规模土地重划:根据1803年的帝国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大约400万臣民换了君主。中等邦国坐享其成。它们中间的大多数于1806年在法国的庇护下结成莱茵邦联。同年,弗兰茨二世皇帝退位,神圣罗马帝国就此寿终正寝。
法国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国。虽然在过去的年月里这里一再有个别人士试图消除贵族和市民阶层之间的界线,也有重要人物将西边的变革当作新时代的开始来欢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却无法跃至德国,因为同中央集权的法国相反,帝国的联邦制结构阻碍着新思想的传播。除此之外,革命的发源地法国对德国人来说,乃是敌人和占领国。同拿破仑的斗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新的民族运动,最后上升为解放战争。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德国不无影响。首先在莱茵邦联诸国,然后是普鲁士开始进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冯·洪堡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终拆除封建障碍,建立一个自由的、担负起责任的资产阶级社会:废除农奴制、实现营业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义务。但是,许多改革方兴未艾就半途而废。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仍不得参与立法;只有几个主要在德国南部的邦君迟疑地制定了宪法。
[编辑本段]法国大革命-起因
在路易十五当政时期(1715年 - 1774年),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击。这形成了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3个等级:
天主教高级教士 封建贵族 资产阶级、农民、无产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级外其他阶层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
⑶ 1937年下半年起法国的经济危机致使法国的哪些产业生产指数下降
从1937年下半年起,法国再度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来势很猛,致使当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上年减少了15%。这对法国脆弱的经济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如以1928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1937年下降到828,1938年4月下降到82。冶金工业在1937~1938年的危机中受的打击最大,同1937年相比,1938年冶金工业的产量下降了16%,造船业和建筑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在汽车生产上,法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在飞机制造上,法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第一位迅速下降到第四位;法国的钢产量在1932~1937年间只增加了30%,而德国却增长300%。
⑷ 法国与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原理如下: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区域的观念开始模糊,世界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共同体,我依赖你生产的袜子,你可能依赖我生产的矿石。
在一个岛上有一群人,岛上除了几样产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也生产不了,岛上的居民用一种叫RMB的贝壳,作为钱来花,就是椰子一个3贝壳,淡水一桶5贝壳等等。这时大家想生活的好一点,可是岛上又生产不出这么多东东。于是就想用自己的劳动力和别人换。
这个岛不远处有一个大岛,上面什么都有,人家使用一种叫做USD的贝壳做交易,于是小岛上的居民就到大岛上的工厂游说,我们这里工资低,原料便宜,没有土地使用费用,还免税,到我们这里来投资吧。大岛上的有钱人觉的有道理就试着在小岛上开了一些工厂,可是马上问题就出现了,小岛上RMB和大岛上的USD是2:1的,也就是说在小岛卖2个贝壳的东东在大岛也要卖1个贝壳。大岛虽然有许多劣势但是因为工厂多,上下游配套的运输成本低,加上工人熟练,成本和小岛的产品没有太大的价格差。这个时侯小岛的酋长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岛上的巫师忽悠大家,小岛上的贝壳和大岛上的不一样,大岛上的有神力,所以值钱,我们的贝壳和他们的贝壳要8:1才合理。大家一听原来是酱紫呀,于是就用自己的8个贝壳换大岛上的一个贝壳了。这样小岛上的物价和工资就是大岛上的八分之一了,大岛上的公司就纷纷到小岛上来设厂,赚了大钱,他们把钱汇回大岛上发展科技,然后再把发展好的产品在小岛生产。这样过了30年。。。。。。
慢慢的大岛上的工厂就越来越少了,全变成了科研基地,同时出现了为科研基地里的人服务的行业,像剃头呀餐馆呀驴友呀医院等等,当然还有HD区,呵呵。大岛上的居民有好多钱,而且他们知道小岛上的工厂可以为他们未来带来更多的钱,于是他们就拼命的借钱炒房子、炒股票、炒花生!!!反正有什么炒什么!物价开始飞涨了!小岛上的酋长一看呵呵赚钱的机会来了,赶快串通巫师,又把RMB和USD的价格定在了6:1,这样小岛的产品也普涨了25%。突然有一天大岛的人们发现所有的东东都炒不上去了,因为没有人接手呀,东西太贵,卖不掉了,于是赶快竞相压价,想把自己的东东卖掉,市场上一下全是东东没有买主。小岛上的工厂主一看自己生产的东东卖不掉了。只好关了工厂回大岛去。这一下小岛可炸了窝喽!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是可恶的酋长和巫师搞的鬼,去找他们算账!!!这时候酋长和巫师更着急,怎么办呢?眼看着自己舒适的生活不保了。这时候巫师出了个主意。。。第二天酋长宣布进行一个聪明绝顶潇洒盖世全无敌的4万亿贝壳救市计划,就是让所有岛民都到岛上搬石头运到海边,再从海边把石头搬回来,每人每天1000 RMB贝壳,工资由酋长出!!!小岛的居民们马上激动万分统统流下了热泪,在歌颂了英明的领导,并跳了一段草裙舞以后就回家了。总算是解了酋长和巫师的燃眉之急,可是长此以往酋长虽然FB,也没有这么多贝壳往里填呀!巫师这时候又想出了一招。。。又过了一天,巫师出面了,他把大家召集起来说:“哎呀!我昨天被驴踢了,在朦胧中来到了仙界,见到了神仙mm,神仙mm说我们的贝壳和大岛的贝壳要20:1呀!要不然就有天灾海啸了!”大伙儿一听可吓坏了,赶紧按巫师说的做,这样小岛的贝壳和大岛的贝壳就是20:1了。。。
话说大岛的商人自从从小岛撤资之后回到大岛,每日精神恍惚,想想自己在小岛的生活那是多么惬意呀!每天XO喝着,鲍鱼吃着,还有小岛的美女陪着,何其快哉!现在又是何等凄惨!这一日收听大岛上的胡诌广播电台的广播,广播里说小岛为了预防海啸,已经将贝壳的比值降到20:1了,东西卖的好好好便宜呀!!!他赶快算了算,咦!要是这么便宜的话,在小岛设厂还是有赚的,于是他赶紧回去又在小岛设厂了。这时候小岛的居民听说工厂又开了,纷纷回到工厂上班,那个大岛的商人又赚到了,大岛的科研机构也重开了,于是循环又开始了。。。。
⑸ 敞门开空调,将被罚最高超5000元!高温给法国带来哪些能源缺乏
法国在2022年的夏天遭遇到了高温的袭击,而现在的法国政府直接性的规定禁止商店敞开门开空调,如果被发现了的话,也是会进行罚款,而且最高罚款750欧元约合人民币也是5175元钱。本身因为天气特别炎热,所以说很多的消费者都不愿意出门,如果直接的罚款5000多元的话,也是会给商家带来不少的经济损失。
其实,不仅仅是法国,很多的欧美国家也是遇到了一些能源危机,跟俄罗斯和乌克兰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一旦和俄罗斯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些矛盾,那么大家在使用能源的时候确实是非常的不方便。也不仅仅是和俄罗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气温越来越高,大家使用空调的频率确实是提升了不少,因此才导致能源不够用。
⑹ 1929-1933法国经济危机具体情况
1930年11月,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宣告破产,标志着法国经济危机的开始。接着,大批银行与企业纷纷倒闭、破产,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激增。1930年12月失业人口还只有12000人,翌春猛增至5万人。物价暴跌,资本输出锐减,对外贸易萎缩。危机激化了法国的阶级矛盾,使斗争日趋激烈。广大人民群众为改善生活状况,反对政府和资本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后果展开了顽强斗争。在城市,广大工人和公务人员等主要是反对降低工资,要求取消间接税。在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人也开展反对政府农业政策的斗争。从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5年5月议会选举,法国共更换了8届内阁,都因无力应付经济危机先后下台,每届平均任期不到4个月。其中,塔迪厄、赖伐尔各领导过3届内阁,他们执政期间,法国政局出现向右转的趋势。他们对内采用紧缩政策向广大人民群众转嫁危机,如缩减公务人员工资、减少各种抚恤金、补助金。同时却拨出巨款帮助垄断资产阶级渡过难关,并且用秘密基金资助一些法西斯组织。对外继续孤立和反对苏联,主张同德意接近和亲善。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组阁时,公然主张建立“强力政权”,力主修改宪法,使国家机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这一主张一出笼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谴责。在左翼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塔迪厄企图消灭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实行公开反动统治的阴谋才未能得逞。
⑺ 二战一开打,具有欧洲最强悍的陆军的法国就全线败亡,为何这么不经打
因为法国爆发经济危机,整体综合实力后退,根本就没有实力跟德国对打,加上最关键的是法国人都主张和平,不想要打仗,所以德国拿下法国是非常正常的。
等到德国来攻打法国的时候,就想跟德国谈判,国内的政客还是一味支持谈判,想要和平解决,不想跟德国干一场,把德国人彻底赶出去法国。法国最后失败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整个法国都没有战斗的意志。
⑻ 二战时,拥有240万军队的法国,为什么仅仅支撑了40天便被灭国
西线战事开始后,德军总共投入了137个师,盟军总共投入了135个师(法国94,英国10,比利时22,荷兰9)。武器方面,德军有3824架飞机和5820辆坦克,盟军择优3800架飞机和3100辆坦克。
从实力上看,2支军队应该属于势均力敌的,但是战争结果却大大超出让人们的想象。从1940年的5月10日到6月20日,短短的40天时间,法国却崩溃了,陆军共阵亡82000人,被德军俘虏的则有154万7000人。
1940年6月22日,法国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法国如此迅速的战败,原因有很多,比如战略判断失误,没有积极备战,有150万军队都是临时征集的农民,另外就是坚固的马奇诺防线竟然没有派上用场等等。
一、法国战略判断失误,致使仓促迎战
法国和英国虽然都是一战中的战胜国,但是法国的胜利完全是惨胜。一战的西线战场主要在法国境内,对法国的经济破坏很大。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同样波及法国,法国经济遭受重创。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法国对德国一再忍让。德国收回莱茵河地区、吞并奥地利等行动,法国均保持沉默。在德国入侵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时,英法两国再次让步,以至于德国一口气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德国进攻波兰之后,作为波兰名义上的盟友,虽然英法两国也向德国宣战。但是两国一直按兵不动,两国希望德国继续向东去进攻苏联。不过此时苏联与德国已经达成了默契,德军主力开始掉头进攻西欧各国。英法两国均毫无准备,属于仓促迎战。
法国为了防御德国,耗费巨资修建了一条马奇诺防线。这道防线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由于法国战略上的失误,使这道防线成了二战中的笑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德军想从正面攻破这道防线不是不可能,但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不过这道防线有一处致命的瑕疵,由于比利时的反对,法国没有把防线延伸到海边。德军先使用战略欺骗战术,引诱英法两军精锐力量进入比利时。随后30多万德军穿越阿登森林,长驱直入杀进法国。这一行动成功的绕到了马奇诺防线的背后,法军没有任何的防备,一时之间大败亏输。随后,德军开始向法国纵深挺进,法国始终未能组织起第二轮防御。
二、法国军队准备不足,主和派上台形势艰难
由于战争突如其来,法国军队毫无准备。为了抵抗德军,法国政府临时征集了150万军队。但是问题来了,法国拥有堆积如山的军服和粮食,但是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着新征集的150万军队。法军坦克的性能更胜德军一筹,但是法国空军的战斗力十分低下。法军坦克在进攻的途中被德军战机袭击,此后法国失去了抵抗德军的最后家底。法国军队的总兵力有240万,但那150万是连枪都拿不稳的新兵。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有战斗力的法军部队消耗殆尽。德军兵临巴黎城下时,法军数量还有170多万,但这些军队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为了减轻国家的损失,法国政府宣布向德国投降。巴黎成为不设防的城市,德军在巴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
法国投降的主因是因为主和派上台。法国总理雷诺是一个标准的抵抗派,但是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和副总理贝当等一大批人都主张向德国投降。总理雷诺在政府中孤掌难鸣,最终宣布辞职。在此之后,贝当成为法国总理,这位一战时的法军英雄却主动向德国求和。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将一战时德国签订投降书的车厢从博物馆拖了出来。德军浩浩荡荡的进入了法国,他们发现了法军仓库中堆积如山的战争物资,但武器数量确实不多。为了彻底削弱法国,法国领土被一分为二。法国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全部被德国占领,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则有维希傀儡政权控制。法军将领戴高尔逃往英国,在英国伦敦组成了流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