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欧洲的地形地貌
欧洲地形
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它的北、南、南三面分别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与亚洲毗连,宛如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一个大半岛。
欧洲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内,它是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各洲中距离赤道最远的一洲。它没有热带。
欧洲四个极点的位置分别是:东为北乌拉尔(东经66°10’);最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罗卡角(西经9°31’);最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诺尔辰角(北纬71°8’);最南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马罗基角(北纬36°)。
从海陆位置看,欧洲面对大西洋,背靠亚洲腹地,处于大陆西岸的位置。中纬度的大陆西岸,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属于西风带,因此,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终年吹拂西风,各地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
水平轮廓破碎是欧洲自然地理的一个显着特点。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属于半岛和岛屿,其中半岛面积又占全洲面积的27%,这在世界各大洲中是罕见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和亚平宁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次大的半岛有科拉半岛、日德兰半岛,克里木半岛和布列塔尼半岛等等。
众多的半岛和岛屿把欧洲大陆边缘的海洋分割成许多边缘海、内海和海湾。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比斯开湾是欧洲较大的边缘海,白海、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等则深入大陆内部,成为内海或陆间海。
巴伦支海是北冰洋的一个边缘海,介于欧洲大陆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北地群岛之间,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部位于大陆架上。巴伦支海是亚欧大陆北面各边缘海中深度最大的一个,它的绝大部分在200—400米之间,平均深度为229米。它有广阔的水道与北冰洋相连,因此海水的盐度与大洋的盐度相近,接近于35%。巴伦支海与北冰洋的其他边缘海不同,由于西南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即使在严冬时节,表面水温也可达4℃左右,因此这里虽然地处高纬,但是海水却终年不冻。
白海实际上是巴伦支海深入欧洲大陆内部的一个海湾,本身又有三个海湾:坎达拉克沙湾、奥涅加湾和德文斯克湾。白海面积不过9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只有89米。由于白海四面受陆地包围,只有一条狭窄海峡与巴伦支海相通,北大西洋暖流不能到达这里,因此这里冬季的水温低,自11月至翌年5月海面为冰雪覆盖,呈现一片白茫茫景色,白海即因此得名。由于北德维纳河和奥涅加河的大量河水注入白海,海域的南部海水含盐度较低,在20—26%之间,北部海水的含盐度可达30—30.8%。
在巴伦支海和白海有许多鱼类和海兽,其中鳘鱼、鲱鱼、鳕鱼和海豹是这里的主要水产。
欧洲西濒大西洋,在大陆与深海盆之间有一片面积很大的大陆架,不列颠群岛和北海即位于其上。这里原来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第四纪冰期以后,海水上升,北海才出现,不列颠群岛才形成。在北海海底现在仍然有欧洲古河道的踪迹。北海北面的挪威海和南面的比斯开湾,大陆架都较狭窄,离开海岸不远即为深水海盆。
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域的深度在60—130米之间,平均深86米。它有许多海湾深入大陆,其中以波的尼亚湾为最大,几乎占整个波罗的海面积的三分之一,较大的海湾还有芬兰湾、里加湾等。由于有大量河水注入,加以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和只有一些浅而窄的海峡与北海相通等原因,波罗的海的盐度普遍很低,中部为7%左右,海湾中为2—3%,河口附近甚至全部是淡水。深层水的盐度略高,但最高也不超过20%。冬季,中部表层海水水温为1—3℃,在海湾和沿岸地区则降到0℃以下,波的尼亚湾和芬兰湾东部从11月或12月起冰封,冰期一直延续到来年4月或5月。波罗的海的动物种类贫乏,但数量很丰富。
地中海和黑海是欧洲南部的两个陆间海。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黑海位于欧亚两洲之间,两海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相通。地中海海域中半岛和岛屿甚多,它们把地中海分割成几个深浅不一的海盆,海底地形比较复杂。黑海除西北部有几个小岛外,基本上没有岛屿,海底除西北部和北部的亚速海较浅外。大部分为水深1500—2200米的平原。地中海周围或为多山的半岛,或为荒漠,注入的河水不多,而且夏季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因此海水盐度高,表层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8%,黑海有大量河水注入,表层海水的平均盐度仅17—18.5%,底部也只有22.5%。黑海的海面稍高于地中海,由此产生了由黑海注入地中海的表流,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平均流速每小时2.3—4.6公里;同时,在深处存在着自地中海注入黑海的反流,但流量较小。在直布罗陀海峡也有自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表流和深处的反流。来自大西洋和黑海的表流是维持地中海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地中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动植物种类总数在8000种以上。黑海的动植物种类则少得多,只有地中海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由于黑海上层海水的盐度低,海水的垂直环流很弱,因而深层水经常处于缺氧状态,并有大量硫化氢集聚。硫化氢带从150—200米的深度开始,有机界只能生活在这个深度以上,从200米左右开始,直到海底,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
水平轮廓破碎,陆地与海犬牙交错,再加上欧洲的面积不大(1040万平方公里),这就使得全洲各地距海都不太远,东欧距海最远的地方也只有1600公里左右。这样,就更加深了海洋对大陆的影响,加深了欧洲气候的海洋性。
欧洲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这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提供了方便。
二、地形基本特征
欧洲的地形具有许多独特性。
首先,欧洲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一洲,平均高度只有300米。高度在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总面积的60%,平原所占比重之大,在各大洲中首屈一指。欧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迄乌拉尔山麓,绵绵数千公里,没有间断,形成横贯欧洲的大平原。欧洲山地所占面积不大,高山更少,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仅占全洲总面积的2%。
表5-1 欧亚两洲各级高度所占的面积(%)
第二,欧洲的地形,大体上可以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平原占绝对优势,地形比较单一,西部则山地和平原互相交错,地形比较复杂。地形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基础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在第四纪冰期时,欧洲存在着两个大的冰川中心,一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大陆冰川中心,一为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地冰川中心,前者对欧洲的影响很大,由于它的作用,欧洲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
西欧地势较为平坦,为平原;中欧有阿尔卑斯山,气温较低;欧洲有四大半岛(伊比利亚;亚平宁;巴尔干;斯堪的那维亚)三大平原(东欧、波德、西欧)气温与同纬度相比更暖和,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概况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陆东至极地乌拉尔山脉( 东经6 6 度1 0 分,北纬6 7 度4 6 分) ,南至马罗基角( 西经5 度3 6 分,北纬3 6 度) ,西至罗卡角( 西经9 度3 1 分,北纬3 8 度4 7 分) ,北至诺尔辰角( 东经2 7 度4 2 分,北纬7 1 度0 8 分) 。东部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同亚洲分界;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对。面积1 0 1 6 万平方千米( 包括岛屿) ,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 . 8 % ,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居民
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6 4 % ,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欧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莱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时东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 0 0 人以上,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 欧罗巴人种) 。居民分属下列语系:印欧语系,属此语系的居民占全洲总人口的9 5 % ,包括斯拉夫、日尔曼、拉丁、阿尔巴尼亚、希腊、凯尔特语族的民族;乌拉尔语系,包括芬兰、乌戈尔、萨莫耶语族的民族。
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等。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国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中心。
自然环境
欧洲大陆是亚欧大陆伸入大西洋中的一个大半岛,其面积占亚欧大陆的1 / 5 。大陆海岸线长3 7 9 0 0 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复杂的一个洲,切割最为厉害。多半岛、岛屿、港湾和深入大陆的内海。欧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冰川地形分布较广,高山峻岭汇集南部。海拔2 0 0 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4 0 % ,海拔2 0 0 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 0 % 。全洲平均海拔3 0 0 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平均海拔在3 0 0 0 米左右,山势雄伟,许多高峰终年白雪皑皑,山谷冰川发育,主峰勃朗峰海拔4 8 0 7 米。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韦莱比特山、特纳拉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东部欧、亚两洲交界处有乌拉尔山脉。东南部高加索山脉的主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 4 2 米,为欧洲最高峰。欧洲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和中部,主要有东欧平原( 又称俄罗斯平原,面积约占全洲的一半) 、波德平原( 也叫中欧平原) 和西欧平原。里海北部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2 8 米,为全洲最低点。南欧和北欧的冰岛多火山,地震频繁。在世界各洲中,欧洲的河流,分布很均匀,河网稠密,水量较充足,多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河流大多发源于欧洲中部,分别流入大西洋、北冰洋、里海、黑海和地中海。欧洲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长3 6 9 0 千米。多瑙河为第二大河,长2 8 5 0 千米。欧洲是一个多小湖群的大陆,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如芬兰素有“千湖之国”的称号,全境大小湖泊有6 万个以上,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9 % 多。阿尔卑斯山麓地带分布着许多较大的冰碛湖和构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经湖泊,湖泊地区如日内瓦湖区成为着名的游览地。
欧洲大部分地区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湿润。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多雨雾,是典型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东部因远离海洋,属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东欧平原北部属温带针叶林气候。北冰洋沿岸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而短促,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区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自然资源
欧洲的矿物资源以煤、石油、铁比较丰富。煤主要分布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和北部、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等地,这些地方均有世界着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山麓地区、北海及其沿岸地区。其它比较重要的还有天然气、钾盐、铜、铬、褐煤、铅、锌、汞和硫磺等。阿尔巴尼亚的天然沥青世界着名。欧洲的森林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 9 % ( 包括俄罗斯全部) 。占世界总面积的2 3 % 。西部沿海为世界着名渔场,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等渔场。
经济概况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洲,工业生产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均较高。生产总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不足。西欧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主要为德国、法国、英国,其次为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均居前列。
地理区域
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
南欧: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南面和东面临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西濒大西洋。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的一部分、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安道尔和葡萄牙。面积1 6 6 万多平方千米。南欧三大半岛多山,平原面积甚小。地处大西洋- 地中海- 印度洋沿岸火山带,多火山,地震频繁。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河流短小,大多注入地中海。主要矿物有石油、天然沥青、煤、铬、汞、铅、锌、铜等。南欧是油橄榄、葡萄、茴香、欧洲栓皮栎等栽培植物原产地。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烟草为主。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柠檬和栓皮等。牧羊业较发达,西班牙是世界着名的细毛绵羊美利奴羊的原产地。
西欧: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面积9 3 万多平方千米。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狭义上的西欧地形主要为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积较小。地处西风带内,绝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雨量丰沛、稳定,多雾。河流多注入大西洋。主要矿物有煤、铁、石油、天然气、钾盐等。农作物以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甜菜为主。盛产葡萄和苹果。渔业和养畜业均较发达。比利时和法国所产阿尔登马,英国所产巴克夏猪、约克夏猪、大白猪、爱尔夏牛、纯血种马,荷兰所产荷兰牛等优良畜种世界闻名。
中欧: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中欧所包括的国家有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面积1 0 1 万多平方千米。南部为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及其支脉喀尔巴阡山脉等所盘踞,山地中多陷落盆地;北部为平原,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湖泊。地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向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过渡的地带。除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向东流经南部山区注入黑海外,大部分河流向北流入波罗的海和北海。主要矿物有褐煤、硬煤、钾盐、铅、锌、铜、铀、菱镁矿、铝土矿和硫磺等。农作物以小麦、大麦、黑麦、马铃薯和甜菜为主,还产温带水果。养畜业较发达,瑞士的西门达尔牛、萨能山羊、吐根堡山羊等优良畜种世界闻名。
北欧:指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包括冰岛、法罗群岛( 丹) 、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面积1 3 2 万多平方千米。境内多高原、丘陵、湖泊,第四纪冰川期全为冰川覆盖,故多冰川地形和峡湾海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面积约8 0 万平方千米,挪威海岸陡峭曲折,多岛屿和峡湾。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长约1 5 0 0 千米,宽约4 0 0 - 6 0 0 千米,西坡陡峭,东坡平缓,为一古老的台状山地,个别地区有冰川覆盖,挪威境内格利特峰海拔2 4 7 0 米,为半岛的最高点。冰岛上多火山和温泉。北欧绝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仅大西洋沿岸地区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较温和,属温带阔叶林气候。河短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主要矿物有铁、铅、锌、铜等。森林广布。农作物以小麦、黑麦、燕麦、马铃薯、甜菜为主。养畜业较发达。鱼产丰富,西面沿海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捕鱼量约占世界捕鱼总量的9 % 左右。
东欧:指欧洲东部地区,在地理上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形以平均海拔1 7 0 米的东欧平原为主体。东部边缘有乌拉尔山脉,平原上多丘陵和冰川地形,北部湖泊众多,东南部草原和沙漠面积较广。北部沿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往南过渡到温带草原气候,东南部属温带沙漠气候。欧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向东南注入里海。主要矿物有石油、煤、铁、锰、磷酸盐等。盛产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养畜业较发达,苏维埃重挽马、奥尔洛夫快步马、顿河马均为马的优良品种。
❷ 地球上原本就有岩石吗各种岩石都是怎么来的
地球上的岩石种类有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这里说说每一类中的一些常见岩石的来历。首先,从地质学的角度,地球的表面可以大致简化为下图这样的模型:
我们现在就来看下模型中的每个区域都有什么岩石,以及它们是怎么来的。
这里有必要先澄清两个易混淆的概念。第一,岩石圈(lithosphere)和地壳(crust)不是一回事。岩石圈是包括了地壳和地幔最上层(uppermost mantle),它的下方为软流圈(asthenosphere)。而地壳又分为海洋地壳(oceanic crust,又叫洋壳)和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又叫陆壳)。而我们平常在讨论“版块”(plate)的时候其实是在说岩石圈。如果一个版块的上方大多数区域为海洋地壳(例如上图中大洋中脊到海沟之间的那一块),这个板块就是海洋板块。如果其上方有明显的大陆地壳,则这个版块就是大陆板块(例如上图中最右侧的版块,以及从图最左侧到大洋中脊的这一板块)。第二,岩石(rock)和矿物(mineral)的区别需要注意。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混合体,而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固态纯净物(包括单质、化合物)。下面我们开始说岩石的形成。
最初,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至少是其它类地行星)是同时形成的。地球形成之初是一颗混沌一体的星球,和现在宇宙中的球粒陨星(chrondrites)的结构类似,并没有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层。但是,在地球形成之后约5千万年,一颗火星大小的星球希亚星(Theia)撞上了地球,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几乎将地球整体融化为液体(一部分物质被撞离地球,形成了月亮)。在这一过程中,液态的地球开始分层。液体中比较重的物质,比如铁和镍,开始往地球中心沉降,分化形成了铁质的地核。剩下的镁、铝、硅、碳、氧、钙、钠等较轻元素组成的物质浮在地核外面,形成了原始地幔(primitive mantle)。那些较重的物质向地心沉降的分化过程中,重力势能被释放,因此地幔能够不断吸收能量,保持温度,并且能够有所对流,这也为地磁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之后,地球进入了冷却期,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被送往空间。冷却最快的是最外层,温度降到了一些矿物的熔点以下(例如石榴石、尖晶石、橄榄石、辉石等)。这些矿物开始形成固态晶体,而这些晶体就在地幔的上部组成了二辉橄榄岩(lherzolite)、橄榄岩(peridotite)、纯橄榄岩(nite)、辉岩(pyroxenite)、斜方辉橄岩(harzburgite)、矾石(websterite)等地幔岩石(mantle rock),形成了最早的岩石圈(lithosphere)。这些岩石的厚度并不均匀,薄弱的地方后来就成了板块的生长边界。在这一过程中,彗星为地球带来了水,岩石的上方开始形成海洋。
有了这些最初的岩石,后来也就有了各种岩石的形成。首先是火山活动造就的各种火成岩(当然,前面那些岩石也是火成岩,由于含硅极少,它们被归为Ultramafic)。火山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大洋中脊(Mid Ocean Ridges),火山岛(Volcanic Islands)和火山弧(Volcanic Arcs)。首先我们看大洋中脊:
在部分地区,板块(岩石圈)向外漂移,导致岩石圈变薄,软流层上升。岩石下方的压强变小,导致岩石熔点变低,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岩浆。岩浆向上涌动,从薄弱处流出地球表面再冷却,就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形成的火成岩组成了海洋板块。海洋板块的主体部分是辉长岩(gabbro),这是一种侵入性火成岩,是在板块岩石内部逐渐冷却而形成的。少部分岩浆在大洋中脊的顶端浸入海水中,急速冷却,形成了喷出型的玄武岩(basalt),也就是大部分海洋板块的表面。
第二种火山活动是火山岛(Oceanic Islands或Volcanic Islands,最典型的是夏威夷群岛,其余还有大溪地、毛里求斯、法罗群岛和佛得角群岛等)。
这种火山活动位于板块的中心。在那些地方,高温的地幔热柱(mantle plume)从地幔深处向上升起,形成热点(hot spot)。因其温度特别高(比正常岩浆高200摄氏度左右),而得以穿过海洋板块的岩石圈,冷却后在海洋中间形成火山岛。由于它的岩浆是来自于比较深的地幔,因此它的化学成分和形成于大洋中脊的岩石有所区别。比如它含有更多的钾、钡、锆、钛等元素。这些岩浆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火成岩堆积隆起至海平面以上,就形成了火山岛。
火山岛的岩石根据钾、纳、铁等元素的含量,可分为两大系列。第一种系列以夏威夷群岛为典型,含有较多的铁,统称为拉斑玄武岩系列(tholeiitic trend),其来源岩浆分为橄榄玄武岩(olivine normative basalt)、石英玄武岩(quartz normative basalt),冰岛玄武岩(basaltic icelandite)、冰岛岩(icelandite)等种类。第二种系列可以在大多数其它火山岛上找到。该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相比,地幔的部分融化(partial melt)程度较小,含有更多的碱金属,且有碳酸钙参与反应。该系列名为碱性玄武岩系列(alkaline trend),可以分为橄榄粗安玄武岩(mugearite)、夏威夷岩(hawaiite,虽然它在夏威夷群岛的含量很小,却以夏威夷命名)和粗面岩(trachyte)等多种岩石。由于板块在移动而地幔热柱的位置并不随之移动,因此火山岛经常成串出现(原理类似于打点计时器)。至于地幔热柱的产生原因,学术界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纯粹的热力学原理,有人认为和地球自转有关,也有人认为是俯冲到地幔的板块搅动地幔所致。在比较特殊的时候,大洋中脊和地幔热柱会重合(例如加拉帕格斯群岛和冰岛)。这样,由地幔热柱形成的火成岩会被大洋中脊再次融化。由于原火成岩在初次融化和凝结的形成过程中已经让硅含量升高(典型冰岛岩的硅含量为60%-70%),再次融化和凝结会产生出硅含量更高的流纹岩(rhyolite,硅含量可达到74%)。
第三种火山活动是火山弧,和板块俯冲有关。
火山弧又分为两种:当一个海洋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海洋板块之下,会形成岛屿火山弧,典型的如阿留申群岛、斯科特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当一个海洋板块俯冲到一个大陆板块之下,会形成大陆火山弧,典型的如安第斯山脉、勘察加半岛和美国卡斯凯德山(包括圣海伦火山和雷尼尔火山的山脉)等。其中,大陆火山弧所产生的火成岩就组成了现有的大陆板块。其分层和形成机理如下:
俯冲入地底的海洋板块受热熔化(其板块中包含的水也降低了它的熔点)形成岩浆。岩浆里的矿物有不同的熔点,在冷却的过程中开始分批结晶,形成岩石。其中,含硅最少的岩浆会在大陆地壳的最下部分形成辉长岩。但是和海洋板块的辉长岩不同,由于高温的超临界水的作用,这里的辉长岩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从而含有角闪石,故被称为角闪石辉长岩(hornblende gabbro)。含硅稍多一点的岩浆会在辉长岩的上方形成一层闪长岩(diorite),即为大陆地壳的中间层。有时候,炽热的岩浆会通过下层地壳中的裂缝侵入闪长岩层,将闪长岩部分熔化,形成含硅更多的熔体(melt)。这些熔体会流向闪长岩的上方,在那里结晶凝固,进而形成含硅更多的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和英云闪长岩(tonalite),组成大陆地壳的顶层。如果这些熔岩从火山口喷出地表并迅速冷却,会形成相应的喷出型火成岩(即火山岩),包括安山岩(andesite)和英安岩(dacite)等。
在部分地区,大陆地壳因为拉伸而变薄,因此岩浆有机会侵入到地壳最上层的花岗闪长岩和英云
闪长岩地层,并将它们部分熔化。这样,在熔体再度缓慢结晶后,就会形成含硅最多的花岗岩(granite)。如果这种熔体喷出地表快速凝固,就会形成流纹岩(rhyolite)。由于流纹岩含硅量大,粘滞性强,因此经常形成破坏性的火山喷发。这一系列火成岩被称为钙碱性火成岩系列(calc-alkaline trend)。
火成岩形成以后,并非一直不变。火成岩经过变化,会成为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或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这里先简单说下变质岩。在海底,特别是在大洋中脊附近,海水会经过水热反应(hydrothermal alternation)进入海洋板块(可以查阅黑烟囱等知识)。当海洋板块俯冲到地幔之后,这些海水会在高温高压下形成超临界水,并进入上地幔(岩石圈下层)。在那里,超临界液体、高温、高压使得原有的地幔岩石产生变质反应,形成榴辉岩(eclogite,更高压强条件下形成,含有石榴石和绿辉石等矿物)和蓝片岩(blueschist,压强温度较榴辉岩低,常含有蓝闪石、方解石、绿泥石、绿帘石、石榴石和白云母等矿物)。部分辉长岩中的橄榄石也会和超临界液体反应,形成含有蛇纹岩(serpentine)等矿物的变质岩。
变质岩一般产生于高温和高压的环境下。除了俯冲带,另一种产生变质岩的地方为高山地区,特别是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的山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等。这种大规模地形成的变质岩被叫做区域变质岩(regional metamorphism),而其又根据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和所含的矿物,被分为很多变质相(facies)。
上面提到的榴辉岩和蓝片岩两个相被称作极高压变质相,因为它们都产生于地幔的超高压环境。比它们的压强稍低的变质相被称作中高压变质相,而这些相就形成于高山的基底部分。根据温压的不同,它们又可以分为沸石(zeolite,含有浊沸石、绿泥石和钠长石等矿物)、葡萄石-绿纤石(prehnite & pumpellyite,含有绿纤石、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和石英等矿物)、绿片岩(greenschist,含有钠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
绿泥石、方解石和阳起石等矿物)、角闪岩(amphibolite含有黑云母、白云母、十字石、石英、蓝晶石和斜长石等矿物)和麻粒岩(granulite,含有蓝晶石、斜长石、钾长石等矿物)等五个相。这五个相在高山带的分布大约是由浅到深,温度也由低到高。
变质岩还可能产生于高温但低压的环境下。例如,岩浆经过裂缝入侵地壳,在岩浆室的周围,岩石受热但却没有熔化,可以发生变质作用。这样的变质岩被称为接触性变质岩(contact metamorphism),而它们对应的变质相为低压变质相。低压变质相根据温度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钠长绿帘角岩(albite-epidote hornfels)、普通角闪石角岩(hornblende hornfels)、辉石角岩(pyroxene hornfels)和透长岩(sanidine)等四个相。由于这些相产生时的压强较小,因此从形态上看,相比于前面提到的那些中高压或极高压相的岩石,这些低压相的叶理(foliation,即因高压而将岩石所含矿物压出的一层一层的纹理)要弱很多。
还有一种岩石大类为沉积岩。和变质岩经常产生于地质活动活跃的板块俯冲带不同,沉积岩一般形成于地壳活动不那么活跃的大陆架浅海和海底,以及广泛分布于陆地的表面。火成岩和变质岩经过物理或化学的侵蚀(流水、冰川、植物、风吹、潮汐……),会脱离或碎裂,并被流水或空气搬运往别处。在能量较低的地方(平原、湖泊、沙滩、浅海、冲积扇、三角洲……),这些碎屑会沉降下来。较大的颗粒会首先沉积,一般分布在沉积层的最下方,或者是离其来源更近的地方。较小的颗粒可以被带往更远的地方,例如深海。它们一般沉积在浅层。经过石化作用(lithofication)以后这些沉积物就会变成沉积岩。根据颗粒大小形态和沉积环境,沉积岩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以海滩为例:
近岸部分由于受海潮影响,能量较高,颗粒也就较大,被称作砂岩(sandstone)。有时候岸上还会有颗粒更大的砾岩(conglomerate)。离岸较远的大陆坡下方,海水较平静的地方,颗粒更小的沉积物会堆积,形成页岩(shale)。而在更深的深海,会形成含有多种碳酸化合物的石灰岩(limestone,含有方解石、白云石和霰石等矿物)。生物残骸会被埋在沉积物里,形成化石(fossil)或软泥(ooze)。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沉积岩,例如火山爆发形成的碎屑岩等。
三大岩石种类(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变质岩和沉积岩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进地幔并熔化,当它们再次喷出地表形成岩石时,就成为了火成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经过侵蚀、沉积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而火成岩和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变质岩。
❸ 丹麦法罗群岛举行传统捕鲸节,为何会有如此残忍的节日
在丹麦的法罗群岛,每年都会举办一个传统的节日,这就是捕鲸节,顾名思义,捕鲸节就是捕杀鲸鱼的节日,在节日的现场,海滩上到处都是鲸鱼的鲜血,海水都被染红,可以说现场非常血腥,用惨不忍睹来描述一点都不为过,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样一个节日,这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
对于捕鲸节,我个人认为过于血腥,与当代社会文明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现代养殖和种植业的发展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所以建议当地居民放弃这一传统的节日,可以通过放养鲸鱼的方式来纪念自己民族过去的历史,这样更为合适。
❹ 挪威历史,谁知道
挪威历史
挪威王国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西濒挪威海, 东部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为界与瑞典相邻,北部毗连芬兰和俄罗斯。陆地面积386958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等属地)。人口 445 .8万人(1985),97%为日耳曼语系的挪威人。官方语言为挪威语。90%的居民信奉国教基督教路德宗。首都奥斯陆。
国家的形成
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类开始在此活动, 以狩猎、捕鱼为生。公元前2500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 随后经历了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一些日耳曼人部落不断迁入,但还没有出现聚居的村落,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是氏族经营的农庄,这些氏族农庄组成若干松散的小国。
8世纪末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挪威人开始渡海侵袭爱尔兰,由起初的小股骚扰发展到大规模军事征服活动。 挪威海盗在对外扩张冒险中于874年发现冰岛,并移民定居。911年挪威海盗联合丹麦海盗南侵欧洲大陆,在塞纳河流域建立了诺曼底公国。934年挪威国王奥拉夫.古思夫里特松(?一941)率军攻克都拍林,成为都拍林国王。 985年挪威发现格陵兰。爱尔兰人于999年夺回了都拍林, 又于1014年克朗塔夫战役中大败挪威人。此后挪威再也 无力入侵爱尔兰。1028年丹麦克努特达帝兼挪威国王,挪 威成为“北海大帝国”的一部分。1035年“北海大帝国”瓦解后,挪威陷入了争夺王位的长期纷争动乱之中。至 13世纪中叶,统一的挪威封建国家形成。
丹麦统治时期
14世纪中叶由英格兰传来的黑死病 造成挪威近一半人口死亡,2/3土地荒芜,挪威在政治和经济上更加依赖于强大邻国丹麦。1380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1353一1412)让她的儿子兼任挪威国王。1388年挪威政务委员会尊举玛格丽特为挪威永久的摄政王。1397年,由玛格丽特女王主持在卡尔马会议上成立了斯堪的纳维亚联盟(又称卡尔马联盟),丹麦国王成为丹麦、瑞典、挪威3个王国的君主。除丹麦外,新兴的汉萨联盟在挪威拥有强大的经济势力和贸易特权。汉萨同盟中的吕贝克拥有挪威的渔业控制权和贸易特许权,并在卑尔根设立了许多商站。
1450年,挪威与丹麦在卑尔根缔结邦联协议,挪威进一步丧失民族主权,挪威政府的高级官吏逐步改由丹麦人充任,官方语言亦改用丹麦语。1513年挪威人民不堪忍受丹麦的统治和汉萨同盟的经济压榨,在大主教奥拉夫.英格尔布雷克特松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争取独立。1534年遭丹麦镇压。挪威被取消王国的称号,降为丹麦的一个州,由丹麦副王和官吏治理,丹麦语成为挪威官方书面语言。
17世纪,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和对挪威的宗主权同丹麦交战。丹麦失利,将挪威割让给瑞典,1645年割让耶姆特兰郡和海德尔峡湾,1658年又割让布胡斯兰郡。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在对俄国战争大败后曾于1716、 1718年两次进攻挪威,但均未取胜,卡尔十二世亦在挪 威战场上被暗杀。1718一1807年丹麦由于战争频频失利, 国力衰弱,放松了对挪威的控制。在此期间,挪威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木材加工业、航运业和渔业。农业虽较前略有进步,但仍很不发达。丹麦的宗主国地位和对挪威贸易的垄断成了挪威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最大 障碍。挪威各阶层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烈。脱离丹麦争取独立的运动不断高涨。
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1807年,丹麦同法国结盟并参加了拿破仑一世的大陆封锁。由于丹麦海军被英国消灭以及英国实行海面封锁,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海路联系中断,挪威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反拿破仑战争中,挪威亦蒙受巨大损失,商船队被英国扣押,木材出口停顿, 粮食奇缺,经济濒临破产。1814年5月17日挪威临时行政委员会在埃兹沃尔召开国民议会,通过宪法,宣布挪威为独立的君主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然而独立未能实现。丹麦在同年签署的《基尔和约》中将挪威割让给瑞典。瑞典强迫挪威接受挪威-瑞典联盟,允许挪威对内享有自治权。1815年以后欧洲大陆的经济萧条使挪威木材出口和航运业陷于停顿,农业生产无力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为了摆脱饥饿和经济因难,挪威在1842年改革货币制度并大幅度削减关税以促进粮食进口。挪威人口19世纪内增长了1.5倍,为饥荒所迫,大量挪威人外出谋生,主要移居北美大陆。1840一1914年挪威对外移民达75万,按人口比例是当时仅次于爱尔兰的世界第二位移民国家。
摆脱瑞典的控制是挪威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1884年由J.斯韦德鲁普领导的挪威自由党在资产阶级支持下首次大选获胜,挪威政府提出改变挪威在联邦中的次等国地位,取消在挪威设立总督和挪威外交事务不应由瑞典外交大臣主管等摆脱联邦约束的施政纲领。1891年自由党又以设立单独的挪威外交大臣来主管挪威外交的主张而再次赢得大选胜利。瑞典拒绝批准并以斥诸武力相威胁。1899年爆发了“旗帜事件”,挪威不顾瑞典的禁令擅自取消了挪威商船队旗帜上的联邦徽号。1905年,挪威议会单方面宣布解散瑞挪联邦。1905年8月31日瑞、挪威在卡尔斯塔德进行谈判,正式宣布废除《瑞挪联盟法》。 挪威重新获得独立。政体为世袭君主立宪制,选丹麦亲王查理为国王,称哈康七世~(1905一1957在位)。国王为元首兼武装部队统帅,并提名首相人选。
独立后的挪威
19世纪末挪威工人阶级力量开始壮大,以社会主义学说为指导的挪威工党于1887年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挪威奉行中立政策,本土没有受到战祸波及,战争中虽然损失了商船队的50%,但战时航运业亦给挪威带来巨大的利润。战后挪威于1919年获得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工党于1919一1923年为第三国际成员。1923年工党左派成立挪威共产党。1928年挪威工党首次大选获胜组阁。30年代挪威受到世界经济大衰退的冲击而陷于经济因难,1933年失业军高达33%,挪威工党再次大选获胜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如劳动保护立法、建立全民养老金和社会失业救济金等。1935年以后挪威几乎一育由工党当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挪威重申传统的中立,在外交上十分谨慎,1939年拒绝希特勒德国提议的互不侵犯条约,同时也不倾向同盟国,不接受同盟国提出的封锁挪威海的要求。芬兰1940年冬战爆发后,挪威给予芬兰以道义支持,但拒绝同盟国借道运兵至芬兰的要求。1940年4月8日,法西斯德国袭击挪威。挪威政府和军队奋起抵抗, 6月底挪威全境陷落,王室和政府流亡英国。挪威民族叛徒V.A.L.吉斯林组成卖国傀儡政府。挪威人民在祖国阵线领导下向德国占领者展开英勇斗争。流亡政府在英国也组织了挪威旅和空军中队等武装力量。1945年5月德国占领军宣布投降。挪威光复。
1947年挪威接受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到50年代,挪威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过战前,商船队占世界第3位。1949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4年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即奥拉夫五世(1903一1991)。1959年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60年代起,关于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问题成为挪威的重大政治问题,形成赞成和反对两大派别,并曾几次导致内阁危机或倒台。1972年9月就加入共同市场问题进行的公民投票中,反对者占53%。1980年11月,挪威政府与共同体商定: 挪威外交大臣同共同体理事会主席定期举行会晤。自70年代起,挪威用平台在北海开采石油,在卑尔根等地兴建3座炼油厂,年炼油能力达1400万吨。石油出口为挪威带来巨额利润,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1985年5月工党少数党政府执政,该党主席G.H.布伦特兰夫人任首相。
卡尔马联盟(Kalmarunionen,1397年-1523年)是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丹麦、瑞典和挪威组成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联盟。
1397年6月17日,丹麦、瑞典和挪威的代表在瑞典南部城市卡尔马举行会议,决定三个王国共同拥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为国王和摄政者,即挪威和瑞典国王由丹麦国王兼任。丹麦王室成为三国的统治者。同时瑞典和挪威仍然保留了王国的地位。丹麦王室总揽三国的外交和国防事务,各国内政则保持独立。但是,在联盟时期,丹麦国王并不总是可以兼任瑞典摄政或国王,如瑞典国王卡尔八世在位时期。在这些间隙里,瑞典的实际统治者通常是从本国贵族中选出的摄政官。三国的联盟把整个北欧地区置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下,有利于北欧国家对抗德意志汉萨同盟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垄断地位。
16世纪初期的卡马联盟领土1380年玛格丽特一世让她的外孙,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任挪威国王。原挪威属地格陵兰岛、冰岛和法罗群岛从此开始受丹麦统治。联盟初期,玛格丽特一世的怀柔手段使丹麦王室受到各国贵族的拥戴,但后来丹麦王室不断企图控制挪威和瑞典的内政事务,导致联盟的离心离德。14至16世纪,丹麦为了打破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贸易活动的支配而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丹麦奥登堡王朝的克里斯蒂安一世取得了德意志地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的统治权。15世纪末,丹麦王室和瑞典贵族的矛盾激化,反对联盟的冲突不断爆发。克里斯蒂安二世于1520年率兵攻占了被瑞典反对派贵族控制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并且杀害了大批参与起义的瑞典贵族。1521年瑞典贵族古斯塔夫•瓦萨在达拉纳省重新招募了一支反抗丹麦的军队。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在汉萨同盟的帮助下攻入斯德哥尔摩,丹麦军队战败,瑞典恢复独立。
瑞典恢复独立后,卡尔马联盟已经瓦解,但丹麦和挪威仍然维持着联盟国家。1534年挪威被取消王国的地位,降为丹麦的省。17世纪,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不断与丹麦交战。1658年,瑞典最终收复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长期被丹麦占领的南部沿海地区。1809年,俄罗斯帝国兼并了瑞典统治下的芬兰。拿破仑战争后,根据1814年基尔条约,丹麦将挪威转让给瑞典。经过了短暂的武装抵抗,挪威成为瑞典国王统治下的王国。1905年,挪威以和平的方式从瑞典独立。1944年,冰岛脱离丹麦独立。法罗群岛和格陵兰至今仍为丹麦领地。
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❺ 急求北欧五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历史
丹麦
公元 985 年形成统一王国。公元 8 ~ 12 世纪为强盛的海盗时期,曾征服现英国、挪威、法国莱茵河畔等地区。 14 世纪走向强盛,并于 1397 年成立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为盟主的卡尔马联盟,疆土包括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格陵兰、法罗群岛以及芬兰的一部分。 15 世纪末开始衰落。 1523 年瑞典脱离联盟独立。 1814 年将挪割予瑞典。1849 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宣布中立。 1940 年 4 月至 1945 年 5 月被纳粹德国占领。 1944 年冰岛脱离丹独立。 1949 年加入北约, 1973 年加入欧共体。拥有对格陵兰和法罗群岛的主权。
挪威
挪威公元9世纪前后形成统一王国。13世纪进入全盛时期。 14世纪中叶开始衰落。1397年与丹麦、瑞典结成卡尔玛联盟,受丹麦统治。1814年,丹麦把挪威割让给瑞典,换取西波美拉尼亚。1905年独立成为君主国,并选丹麦王子为国王,称哈康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二次大战中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吉斯林作为德国傀儡建立独裁政权,哈康国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国。1945年获解放。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称奥拉夫五世。1949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9年参加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瑞典
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兼并芬兰。1397年与丹麦、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统治。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萨被推举为国王。1654至1719年为瑞典的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国、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1718年对俄国、丹麦和波兰作战失败后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参加拿破仑战争,1809年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从丹麦取得挪威,并与挪结成瑞挪联盟。1905年挪威脱离联盟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守中立。
芬兰
约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兰人的祖先从乌拉尔山迁居至此地,未有形成国家。1157年后芬兰地成为瑞典固有领土。
1208年瑞征俄失败,芬兰开始受到俄国影响。但直至1809年,瑞在瑞俄战争失败后,才最终将芬兰割让给俄,芬成为俄的大公国,1812年迁都赫尔辛基。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曾试图立王国,但最终于1919年成立共和国。
1940年芬在芬苏战争(冬战)战败后,被迫向苏割让东部领土。二战期间,1941—1944年德国进攻苏联,芬参与对苏战争(续战)。1944年2月,芬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等国签了巴黎和约。
芬兰未加入北约(NATO)。1955年加入北欧理事会(NC)。1986年加入欧贸联(EFTA)。1995年退出欧贸联,转投欧共体—欧盟(EU)。1999年创始加入欧元区。
冰岛
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凯尔特人在第9和10世纪间移民到冰岛之前,冰岛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无人居住的大岛。冰岛以公元930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议会(冰岛语:Alþingi)而自豪,虽然这一议会此后并未运行多久。某些文字证据显示,爱尔兰人的僧侣曾经在北方人到达之前在冰岛生活过,不过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据证明这一推断。北欧人曾以此为跳板进入格陵兰岛。 冰岛保持了300年的独立,随后被挪威和丹麦统治。1814年丹麦-挪威联合王国根据基尔协议(treaty of Kiel)分治之前,冰岛是挪威国王的殖民地,此后成为丹麦的附属国。1874年,丹麦政府给予冰岛有限的自治,1918年,冰岛在内政方面进一步获得了类似于保护国的独立和主权,外交和国防方面丹麦仍保留权力。1940年,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占领丹麦,同年盟军占领了冰岛。 丹麦国王继续保持法律上的统治直到1944年冰岛共和国建立。 新的共和国是北约的成员国,并于1949年和美国签订了防卫冰岛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美国在Keflavík设有军事基地,一直到2006年9月底美军单方面撤出。到目前为止冰岛还没有自己的军队。 战后几十年来,冰岛的经济依赖于渔业,并因为这一生物资源和周边国家发生过数次冲突,其中包括和英国间着名的“鳕鱼战争”。近年来,由于对重工业的大量投资,经济逐渐多样化,炼铝业发展起来,经济领域不断自由化和私有化。冰岛通过EEA成为了欧洲经济区的成员,但从未申请加入欧盟。
❻ 法罗群岛是怎样形成的
法罗群岛地形大致为崎岖,多石的低山且多石壁。典型的冰川期侵蚀地貌,遍布充分发育的峡湾与巨大金字塔形山体。其地理最高点为斯莱塔拉山,海拔为882米(2,894英尺)。拉斑玄武岩和火山岩为此岛的主要地质,这也是在古近纪时代Thulean高原的一部分。
❼ 海岭是怎样形成的
海岭由地幔物质(岩浆)喷出海底堆积而形成,下一次喷发的岩浆会把上一次的物质向两侧推移。故海岭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其岩石年龄最年轻。
6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它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岸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7)法国群岛是怎么形成的扩展阅读:
世界各大洋洋底都有海岭分布,以大西洋最典型,显着特征是:中央有一条作“S”形的中大西洋海岭,北起冰岛,南至南极附近,长达15000公里,宽在500—900公里之间。海岭以上水深,在北半球3000—3500米;在南半球为2000—2500米。
海岭最高峰就是露出水面的亚速尔群岛等。海岭两测分布有海盆。太平洋中部也有一条南北延伸长达1万余公里的海岭,它的西边,又是一片分散的海底山脉,少数山峰露出海面,着名的夏威夷群岛就是其中之一。
太平洋海岭名称:
1、夏威夷海岭中太平洋夏威夷群岛附近。
2、加罗林海岭中太平洋西部加罗林群岛到马绍尔群岛间。
3、中太平洋海岭(马尔库斯-内克海岭) 中太平洋西部,起自夏威夷群岛的内克岛,东到日本的硫磺列岛。
4、马绍尔-吉尔伯特-埃利斯群岛海岭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至图瓦卢群岛。
5、托克劳和库克海岭 南太平洋,从萨摩亚群岛往东至莱恩群岛。
大西洋海岭名称:
1、大西洋海岭 纵贯大西洋中部,北起冰岛,南至南纬55°的布维岛,呈“S”形。
2、北大西洋海岭纵贯大西洋的北部,北起冰岛西南,南至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海沟。
3、南大西洋海岭纵贯大西洋的南部,北起罗曼什海沟南到布维岛。
4、大西洋海槛 西起格陵兰岛东岸,经冰岛、法罗群岛,到挪威的南端。
❽ 大西洋海底地形是怎么形成的
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不过,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海底地形分析,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宏伟的中脊地形实际上是上涌的热膨胀地幔物质的反映。海底在向两侧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冷却下沉。海底扩张慢,有充分时间冷却沉陷,中脊两坡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快,则两坡较缓,如东太平洋海隆。自中脊轴带向两侧,随着海底年龄变老,水深加大,沉积层加厚;相应地大洋中脊过渡为大洋盆地,中脊顶部崎岖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和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自大洋盆地向大陆一侧,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未发生板块俯冲活动,形成宽缓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二是板块的俯冲形成深邃的海沟与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地形高差悬殊,火山弧陆侧可因弧后扩张作用形成边缘盆地。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异实际上取决于沉积厚度的大小。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会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