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问二战时的一种机枪的名字
马克沁机枪
Maxim machine gun
H.S.马克沁发明的机枪。马克沁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马克沁重机枪——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着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年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B·B·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
这种机械的运动描述起来复杂而抽象,但要是亲自看上一眼,人们会立即叹服于它的精巧与妙思。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射。
机构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殿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而皇室一动,举市跟随,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枪的肘节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子弹飓风般呼啸扫射。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从此,马克沁和他的机枪名扬世界。
此后,马克沁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油压缓冲器,使机枪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射、或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射速。马克沁甚至设想在枪上加一种机构,使机枪在手指离开扳机后仍能继续射击,直到弹带上的子弹打完。这样,机枪手在阵亡后仍能做出悲壮的贡献。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枪。56岁时,以马我沁的名字命名的机枪后坐式自动手枪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机枪和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是,正是马克沁机枪中,人类第一次运用了复进簧、可靠的抛壳系统、弹带供弹机构、加速机构、可靠调整弹底间隙、射速调节油压缓冲器等机构。至今,专业的枪械研制人员依然遵盾着由马克沁首创的火药气体能量自动射击三大基本原理——枪管后坐式、枪机后坐式和导气式。英文版《武器装备网络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横行疆场
马克沁机枪一诞生,立即在战场上显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罗得西亚50名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结果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马克沁机枪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打击。
但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俄双方激烈的机枪对射才使机枪的运用受到主流战场的重视。那次战争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日军使用另一种着名的机枪——哈齐开斯机枪。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大战中,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枪射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机械的强大威力使当时许多着名的机械设计师都投入到机枪的研制之中。手枪设计的泰斗、美国人勃郎宁也不甘人后,先后推出了多型机枪。其中,勃朗宁M1901机枪的改进型在一战后期随美国军队进入欧洲主战场,但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为质量问题,它的机匣后坐板强度不够,以至于连续射击时后坐板断裂。后来,勃朗宁将机匣后坐板加了两个支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开战初期,比利时军队靠着军犬的力量拉着机枪匆忙撤退。马克沁机枪的重量,使它不易于机动。
曾经与马克沁机枪在日俄大战中打得旗鼓相当的哈齐开斯机枪在一战中也被广泛应用。当时,由于射击频率太高,摩擦产生的高温很容易使冶炼和金属材料技术尚不成熟的枪管变形,开始,人们想到了更换枪管,后来便发展出一战时广泛流行的水冷式机枪。这使枪管在外观上看起来又粗又圆。哈齐开斯机枪的典型特征,就是水冷式枪管前端有一条细水管,以便于水的循环。后来,为了扩大散热面积,人们还在冷却管上加了一些褶皱。
当时,每挺机枪普遍需要4人来完成操纵与射击。一个瞄准,一人供弹,一人进行观察了望,一人协调指挥。但这种配置并不是绝对的,必要的时候,3个人2个人也可以完成射击。
一战中,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甚至“齐柏林”飞艇上都装有马克沁机枪。人们将机枪安装在摩托车上,以便机动地进行对空射击。这显示出机械化部队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反,比利时部队的狗拉机枪,则是畜力战争没落的一个证据。大战刚爆发时比利时军队在德国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时,正是一大群忠实的军犬,拉着机枪完成了撤退。但不论是摩托车还是军犬都反映出马克沁机枪机动性能较差的缺点,当时,马克沁机枪重达27�22公斤,哈齐开斯机枪重达14�97公斤,一战中最着名的德国马克沁MG08机枪则重达26�54公斤。对于火炮而言,这一分量无足轻重,但对于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机枪,士兵就不胜负荷了。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单人使用的轻机枪。
从重到轻
当时,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认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
但这种机枪并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青睐。路易斯于是转赴欧洲,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单并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机枪重12�25公斤,枪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路易斯机枪最显着的特征是又粗又圆的枪管,其中充满金属薄片。这种散热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气冷却。后来,正是这种冷却方式的推广,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战后期哈齐开斯枪族也推出了依靠气体冷却的MK�1轻机枪。这种机枪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为骑兵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装甲车。
路易斯机枪首先在比利时批量生产,其作战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时军队所认识。一战开始时,德军前线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机构连续射击的嗄嗄声时,称之为“比利时的响尾蛇”。
路易斯机枪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留下了更显赫的声名。世界轻武器界公认,路易斯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机枪。1912年6月,美国的钱特勒上尉将路易斯机枪装载到一架推进式莱特飞机上。这架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后开始向地面开火射击,数以百计的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往世界,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新闻。
1914年8月,大战刚开始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构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射击完一个弹盘,但没有射中。这次行动是机枪在空战中的首次应用。但当这两名飞行员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后,却换来英军当局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枪的禁令,英国人害怕因此触怒德国,引来报复。但仅一个月后,随着战局发展,英军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路易期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斯向美国财政部捐献1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美国政府购买路易斯机枪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战爆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枪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魂的战例。1916年7月,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枪的杀伤力和血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当年11月,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自动武器的始作俑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枪的敬畏之情。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枪真正变成了战场上的主流。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包括轻机枪576挺)、英国400挺(包括轻机枪336挺)、德国324挺(包括轻机枪216挺),大大超过了战争爆发时每个师只有24挺机枪的数字。而机枪在战争的暴发户美国发展最快,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包括轻机枪775挺)。
Ⅱ 二战有什么重机枪
当然有了!!
勃朗宁M2重机枪
Ⅲ 二战期间各国主战武器都是什么
盟军 美军:1911式点45口径勃郎宁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0.45英寸(11.4mm) 弹夹:7发 M1 格兰德步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8发 M1 卡宾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15/30发 射速:550发/分 汤姆森冲锋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0.45英寸(11.4mm) 弹夹:20和30发、50发(弹鼓) 勃朗宁轻机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20发 M1919A6式重机枪 工作方式:全自动,风冷式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250 发 射击速度:400—500发/分 M1919A4式重机枪 工作方式:全自动,风冷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250发 射速:400—550发/分 M2-HB.50口径重机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全自动,风冷 口径:.50英寸(12.7mm) 弹夹容量:110发 射速:450—550发/分 反坦克火箭发射器 工作方式:电子点火 口径:75mm(3 英寸) 穿透力:100mm(4 英寸) MARK II 手榴弹 工作方式:摩擦点火延时引信 重量:0.59kg 延时时间:4—4.8 s 火焰喷射器工作方式:自动 容量:使用40次 英军:李·恩菲尔德4型步枪 工作方式:非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10发 威伯利-斯科特左轮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45英寸(11.4mm) 弹夹:7发 斯登冲锋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52英寸(9mm) 弹夹:32 发 射速:550发/分 布朗式轻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风冷 口径:.303英寸(7.7mm) 弹夹:30发 射速:500 发/分 维克斯式马克I型重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水冷 口径:.303英寸(7.7mm) 弹夹:250发 射速:450发/分M36型手榴弹 工作方式:摩擦延时引信 重量:0.51千克 反坦克手雷 工作方式:撞击引信 重量:0.56 千克 火焰喷射器 工作方式:自动 容量:40次 苏军: 纳甘1895式左轮手枪 比利时和俄国联合研制,荣誉勋章中有登场 托卡列夫TT33手枪 我国仿制即为经典的54式手枪 PPsh-41冲锋枪 经典的”波波莎”,高达900发/分的射速和71发弹鼓带来恐怖的火力,无论是在苏军还是德军眼里,这都是一件”完美”的武器 使用35发弯弹夹的PPsh-41 弹夹的好处是故障率低,重量轻,易携带 PPsh-43冲锋枪 由PPsh-42改进版,而PPsh-42是在列宁格勒被包围的情况下开发的,该枪使用了35发弯弹夹 莫辛·纳甘式步枪(1891-1930型) 苏军步兵的制式装备,和日本的三八式类似,精度较高,威力较小 莫辛·纳甘式卡宾枪(1891-1938型) 主要供骑兵使用 西蒙诺夫AVS-36自动步枪 托卡列夫SVT-40半自动步枪 SVT-38的改进版,产量较多 西蒙诺夫SKS半自动步枪 使用AK47同样的M43短弹,1945年投入使用,一直服役到AK47列装,我国仿制即为56式半自动 莫辛·纳甘式狙击步枪 连美国黑帮都使用的优秀武器 托卡列夫SVT-40狙击步枪 荣誉勋章中有登场 托卡列夫·马克沁重机枪 苏军对原始的马克沁机枪的改进版本,二战前期使用较多 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 1943年由苏联枪械大师郭留诺夫研制,用以加强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火力,主要杀伤集结有生目标或对付低空飞行目标 捷格加廖夫DShK -38“德什卡”12.7mm重机枪 苏军最着名的机枪,虽然机动性较弱,但12.7mm口径可以在阵地战中提供无与伦比的火力,德军可谓吃尽了它的苦头,同时也作为坦克上的高射机枪 PTRD14.5mm反坦克枪 主要用于杀伤坦克成员,穿甲厚度为25mm,还有一种型号称
Ⅳ 二战时法国的步枪 冲锋枪 机枪 各式什么 还有坦克用机枪
二战时法国武器
手枪系列
MAS 1873是法国军队采用的第一种双动式左轮手枪,它于1873-1887年期间在圣埃蒂安武器制造厂生产了约33.7万支。
尽管不久就被M1892左轮手枪所取代,但它在一战期间仍然被广泛地使用,并于1940年转交给了预备役部队。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此枪成了地下抵抗组织的“专利”。
MAS 1874是MAS 1873的法军军官专用版本,大约生产了3.5支,比起1873来1874更为轻巧,而且有较深色的枪身,是法国军官的礼仪用枪和自卫武器!
MAS 1873使用11×17 毫米M1973手枪弹,容弹量为6发,最大射程50米。
二战结束后,MAS 1873退出了法军现役。
步枪系列
勒贝尔M1886步枪又叫勒贝尔步枪,是法国陆军上校尼古拉斯.勒贝尔发明的,是史上第一种最成功的无烟火药枪械。
1887年,勒贝尔步枪被法国军队列装为制式步枪,发射8×50 毫米的勒贝尔步枪子弹,由内置弹仓供弹,容弹量为8 发。
全长1300毫米,重4.41公斤,有效射程400 米,在1920年停产,共生产了约288万支,二战中仍有大量使用。
贝蒂埃步枪,是法国军方用来取代勒贝尔步枪而生产出来的,有多种型号。
勒贝尔MLE1886步枪开始生产后,法国当局开始要求生产一款卡宾型勒贝尔步枪以供骑兵使用,但是勒贝尔卡宾枪很快就因过于缓慢的装填方式而被骑兵拒用,法国当局也就开始寻求新的设计。
这时,铁道工程师贝蒂埃使用经过一定修改的勒贝尔步枪枪机结合曼利夏3发盒式弹匣设计出一款新型卡宾枪,由于使用弹夹装弹非常方便,
于1890年通过评估并正式命名为MLE1890卡宾枪。
贝蒂埃的全名叫安德烈·维吉尔·保罗·玛丽·贝蒂埃,在MLE1890卡宾枪获得成功后,他以此为蓝本在1902年设计出了MLE1902步枪。
MLE1902步枪全长1125毫米,空枪重3.6公斤。1907年,又在MLE1902步枪研发出了MLE1907步枪。
MLE1907步枪全长1305毫米,空枪重3.8公斤,发射8×50 毫米的勒贝尔步枪子弹,由内置弹仓供弹,容弹量为3发,具体产量和停产时间不明。
MAS-36步枪
MAS-36步枪在1936年被首次采用,以替换当时服役的贝蒂埃系列步枪和勒贝尔M1886式步枪。
MAS-36是一种短小、轻便的卡宾枪型步枪,全长仅仅1021 毫米,重3.71公斤,使用7.5×54 毫米步枪弹,由5发内置弹仓供弹。
1949年,MAS-49半自动步枪服役后,MAS-36停产,并退居二线,不过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法国的空降部队曾以配有狙击镜的MAS-36用来消灭敌方的狙击手。
M1917RSC半自动步枪
别名RSC M1917,是一战末期,法国装备的一款半自动步枪,一战结束时停产,大约生产了8.6万支。
之所以叫RSC是因为它的研发者是利贝罗勒(Ribeyrolles),萨特(Sutter)和绍沙(Chauchat)各取一个名字开头字母的合称。
RSC M1917的总重是5.25 公斤,全长是1331毫米,使用8×50 毫米的勒贝尔步枪子弹,由5发内装漏夹供弹。
冲锋枪系列
MAS-38冲锋枪
MAS-38冲锋枪起源于1918年-1922年执行的武器制造计划,该计划大意是设计一种冲锋枪,一种轻机枪和一种半自动步枪来更新法军的武器。
不过,因为要建造马其诺防线使得法国政府因财政预算不够而无法大量装备上述武器。
最终只有轻机枪装备了部队,其它两样,冲锋枪少量生产,半自动步枪则是根本没有研制出来。
少量生产的冲锋枪就是MAS-38。
虽然生产计划在1918年就已经提了出来,可是,在1938年才被法国相关部门批准生产,而且在1939年一月的时候还未开始生产制造。
此后,由于欧洲大陆战争阴云密布,圣艾蒂安兵工厂才开始生产制造MAS-38。
1940年6月22日法国向德国投降,到这时,MAS-38才生产了大约2000支。
此后在德国占领期间,MAS-38是否继续生产就不得而知了,1946年,MAS-38停产。所以现在比较多的说法还是MAS-38生产了2000支左右。
不过有资料表明,德国将缴获的MAS-38,改称为7.65 mm MP722(F),F代表法国,给维希法国政府的法国军队使用。
所以,产量现在只能说尚有争议。
机枪系列
绍沙M1915轻机枪
主要设计人是绍沙,苏特里,里布罗勒和格拉底特,所以又称CSRG机枪。是一战中,产量最高的轻机枪。但同时,它在性能上的不可靠性也被人所诟病。
全长1143毫米,总重9.07千克,使用8×50 毫米勒贝尔步枪子弹,由20 发半月型弹匣供弹。而且是一战协约国的制式轻机枪,共生产了26.2万挺。
根据各国的子弹口径不同,绍沙M1915也改成了各种口径,其中比较着名的是美国使用的.30-06,生产了37000挺,采用16发弹匣供弹。
波兰也定制了一些M1915,口径改为了可以发射7.92×57毫米毛瑟子弹。
哈奇开斯M1909轻机枪
哈奇开斯M1909轻机枪的资料不多,因为它只是一个过渡,不过,日本却在M1909轻机枪的基础上仿制出了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歪把子”。
Ⅳ 二战中欧洲战场都用了什么轻机枪
美军的BAR1918轻机枪 M2HB重机枪 M1916A4轻机枪
英军的“布伦”轻机枪 捷克斯洛伐克的ZB系列轻机枪
苏军的DP轻机枪 SG34带盾牌的苏联机枪
德军的MG34、MG42轻机枪 FG42伞兵机枪
Ⅵ 二战至今的所有机枪型号
通用机枪(General Purpose Machine Gun)也称两用机枪(Dual-Purpose Machine Gun),是介于轻机枪和重机枪之间的一种武器。它配两脚架和弹鼓(或弹链)时,当轻机使用,具有携行方便、使用灵活的特点;配三脚架和弹链时当重机枪使用,具有射程远、火力持续性好的特点。世界上第一挺通用机枪是德国二战前研制的MG34,德国的通用机枪不仅拔了头彩,也因二战表现而声名鹊起。战后,许多国家纷纷发展自己的通用机枪,通用机枪成为主流。但随着小口径机枪的普及以及大口径机枪的轻量化,通用机枪在一段时期内显得无所适从,发展也停滞不前,似乎有淡出的意味。不过,目前通用机枪因其威力以及成熟的使用,还是让人难舍难弃。路还要走,路还是很长。这里我们选取一些存在于现实或历史中的通用机枪,与大家一同体会那份抛不开的情结。
德国MG34
MG34是通用机枪的开山鼻祖,也是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现代通用机枪。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在一战后不能研制重机枪。但德国心有不甘,为掩人耳目,独辟蹊径地于1934年研制出兼具重机枪功能、又能以轻机枪面目示人的MG34通用机枪,也改变了以往轻、重机枪分开使用的战术原则。该枪发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供弹机构有弹链和弹鼓两种方式。当轻机枪使用时,弹链容弹量50发;作重机枪使用时,由50发弹链彼此连接,容弹量250发。弹鼓容弹75发。该枪理论射速800~900发/分,有效射程800米(配两脚架)和1000米(配三脚架)。全枪重(不含两脚架和弹鼓)12.1千克。MG34的性能和制造工艺都非常优秀,成为二战中德军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但在实战中也发现,该枪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不便于大批量生产,而且其枪身偏重。
德国MG42
为改进MG34的缺点,德国格鲁诺博士依据波兰的设计图纸于1942年研制成功MG42。它最大的特色是大量采用了在枪械制造中尚属首次使用的冲铆件,这也给盟军造成德国资源匾乏的假象,但这可以降低成本、方便生产并减轻重量。经过战争的洗礼,该枪被认为是二战最好的机枪,被盟军士兵敬畏地称为“步兵的噩梦”。该枪以1200发/分的射速喷吐出的冰雹般子弹和撕亚麻布般的枪声曾给盟军士兵造成极大的震撼。该枪发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以50发弹链供弹。全枪质量带两脚架时11.05千克,带三脚架时为192千克。到二战结束时,MG42的产量高达100万挺。也因其二战中的出色表现,从而引发一阵通用机枪之风。
美国M60
M60于二战末期开始研制,1958年装备美军,发射7.62毫米北约制式枪弹,是世界上最着名的机枪之一,也为西方国家军队广泛使用,不完全统计已生产了25万挺。该枪结构紧凑、火力强、精度好、用途广、重量较轻。它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由弹链供弹,理论射速550发/分,有效射程为800米(配两脚架)和1000米(配三脚架)。该枪枪管内嵌有钨铬钻合金衬套,提高了枪管的抗烧蚀性能也提高了枪管寿命。全枪重(不含弹链)10.51千克,三脚架重6.8千克。M60发展有多种变型枪和改进型。
苏联PK
上世纪50年代初,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PK通用机枪在和另外两位设计师设计的通用机枪对比试验后胜出,于1959年开始装备苏军。PK机枪的自动方式和闭锁方式均与AK-47突击步枪相同,发射7.62毫米有底缘枪弹,可分别由容弹量不同的弹链供弹。该枪理论射速为650发/分,有效射程为1000米。全枪重(不含弹链)9千克。PK有多种变型枪,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其改进型为PKM。
法国AANF1
二战后,法国装备的步兵自动武器多是美、英等国的武器,比较繁杂,1952年才开始自己设计。AANF1是在法国AA52式7.5毫米通用机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AANF1发射北约7.62毫米枪弹。该枪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但性能欠佳,如重心靠后、枪管质量不高、消焰器效果不好等。它采用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和德国MG42的弹链供弹机构,枪托为伸缩式枪托。该枪理论射速700发/分,有效射程800米,全枪重(不含弹链和两脚架)9.15千克。
比利时FN MAG
FN MAG是西方国家研制的另一款着名的通用机枪,集各国机枪优点于一身,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通用机枪。该枪已装备于包括美、英等国在内的至少75个国家,总产量在15万挺以上。该枪发射7.62毫米北约制式枪弹,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弹链供弹机构照搬德国MC42的供弹机构。它的理论射速在600~1000发/分范围内可调,有效射程分别为800米(配两脚架)和1200米(配三脚架),全枪重10.85千克。它可广泛应用于坦克装甲车辆、飞机及舰艇上。
德国MG3
MG3的前身是通用机枪中的杰作——MG42。前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后,为使枪弹口径统一,于是在MG42的基础上改进,将口径改为7.62毫米以发射北约制式枪弹。该枪于1968年装备部队,生产数量和装备的国家也较多。MG3继承了MG42的优点,总体结构也与MG42如出一辙,只在枪膛、枪栓等方面和MG42不同。MC3还装有减速器,可将理论射速1300发/分降至700发/分,提高了作战灵活性。
德国HK21
HK21发射7.62毫米北约制式枪弹,其自动方式、闭锁方式都和G3突击步枪相同,许多零部件可互换,外形上两者也很相似,可以说是G3的机枪型。在改换枪管、枪机和供弹机后,HK21还可以发射5.56毫米M193枪弹或俄罗斯7.62毫米M43式枪弹。该枪采用半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由弹链或弹匣供弹,可半自动、全自动射击。它的有效射程为1200米,理论射速900发/分,可单、连发射击。全枪重(不含弹链)7.92千克。 这是主要的几种 其他还有很多
Ⅶ 二战时什么重机枪比较有名
美国的
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
M1919式勃朗宁重机枪
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俗称0.50重机枪
日本
明治38年式重机枪(哈奇开斯机枪的仿制型)
九二式重机枪(仿路易斯)
九二式维克斯重机枪
大正三年式重机
93式高射重机枪
八九式重机枪
九八式重机枪
一式重机枪
德军
因为一战的凡尔塞条约的限制,不能装备重机枪。于是聪明的德国人就研制了一种看起来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
MG-13
MG-34
MG-42
另外德军还使用缴获的重机枪。
ZB1937重机枪(捷克)德军编号MG37(T)
M1907圣艾蒂安重机枪(法国)
等
法军
M1907圣艾蒂安重机枪
M1914哈奇开斯重机枪
MAC1931A要塞机枪
M1930重机枪
英军
英国“维克斯”Mark1式0.303inch机枪
、 刘易斯重机枪
苏联
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
KPV14.5mm重机枪
捷格加廖夫DShK -38“德什卡”12.7mm重机枪
中国
MG-08/15重机枪
Ⅷ 霍奇基斯M1914重机枪在二战有使用吗
霍奇基斯M1914重机枪是成功的气冷式重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印支战争以及许多其他殖民地战争及小规模冲突中都曾广泛使用,深得士兵们的信赖。
Ⅸ 二战英国法国步兵装备
步枪:MK系列卡宾枪(主要用于丛林作战),李恩菲尔德步枪(北非战场及西线战场),少数部队装备M1加兰德步枪和M1卡宾枪。
狙击步枪:春田步枪(与美军一样),加装瞄准镜的李恩菲尔德步枪
冲锋枪:思登冲锋枪(装配于西线战场),汤姆森冲锋枪(装配于北非战场),少数伞兵部队配发美军的M3冲锋枪(也叫注油强 o(∩_∩)o...)
火力支援武器:布伦轻机枪(装配大多数部队),美军的BAR(装配于少数伞兵),勃朗宁机枪
反坦克武器:巴组卡火箭筒,还有一种反坦克迫机炮(不知道正式名字)
手雷:MK2型,M1型
法国主要是游击队装备有 Kr98k毛瑟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MP38,MP40,S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