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塞缪尔·贝克特的人物生平
塞缪尔·贝克特,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学生时代游历巴黎时,与侨居巴黎的爱尔兰着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相识,还曾当过他的秘书。 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被分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尼根的守灵夜》手稿。 他较早发表的批评作品有《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和《普鲁斯特论》。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1937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
1938年定居巴黎并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 。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一九四五年,曾短期回爱尔兰参加红十字会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他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大量以绘画艺术为主的评论和随笔。 进入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已经没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作。 1953年,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但是并没有去参加颁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开发表演说了。 此外,他出版的非虚构作品还有《三个对话》和《断简残编》。 贝克特1980年的剧作《一句独白》(A Piece of Monologue)的开篇词:“诞生即是他的死亡”(Birth was the death of him)。“需要在爱丁堡戏剧节上花上一小时阐明的存在主义,贝克特一句话就解决了。”尽管讨论的是人类的虚无境遇,但贝克特对措辞却是斤斤计较。 1989年12月22日,贝克特在法国巴黎逝世。
❷ 塞缪尔·贝克特的介绍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活跃于20世纪的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❸ 求一法国作家的具体资料.
玛格丽特·莒哈丝(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 - Duras 莒哈丝。
莒哈丝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后来作品中,她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莒哈丝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莒哈丝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创作的一部小说。这个故事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描述莒哈丝很难: 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莒哈丝传《玛格丽特·莒哈丝》)她自己写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莒哈丝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编辑] 莒哈丝的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莒哈丝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莒哈丝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第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估价员,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法国新教徒。幼时,他曾在德国人开设的幼儿园和法国人开设的中学接受教育,这些都培养了他杰出的语言才能,为他日后用英、法两种语言创作打下基础。
贝克特的板球打得十分出色,是一名左手击球手和左臂中速投球手。曾代表都柏林大学和北安普敦郡打过两场一级比赛。因此,他成为唯一一位被选入号称板球圣经的维斯登板球年鉴(Wisden Cricketers' Almanack)的诺贝尔奖得主。
1927年,贝克特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法文和义大利文学学士学位。1928年,他因出色的多语言才华而被着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用为英文教师,并移居巴黎。在巴黎期间,贝克特的思想日益成熟。他结识了同样旅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他们共同翻译了很多爱尔兰的文学作品。
1930年,贝克特离开巴黎,回到都柏林三一学院教授法文,并开始钻研笛卡尔的哲学,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两年后,贝克特因不喜欢枯燥的教书工作而辞职,开始漫游欧洲。彼时的爱尔兰推行所谓“神权政治”和严格的书籍检查法令,这些都让贝克特非常反感。于是他于1938年起正式定居巴黎。
贝克特与他的母亲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曾在多部作品中描写过这种心理体验。即使在巴黎定居后,贝克特每年都要回国探望母亲。然而,母亲对宗教的虔敬信仰却并未影响到贝克特。他曾说过:“对我来说,信仰是一种无聊的感觉,因此我放弃了它。”与此相反,从青年时代开始,贝克特就喜欢新潮哲学,并对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思潮产生浓厚兴趣。20年代与乔伊斯的结识,使得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甚至专门撰写过题为《但丁、布鲁诺、维柯与乔伊斯》(1930年)和《论普鲁斯特》(1931年)的论文。这些研究工作是日后贝克特创作的重要理论支柱。
贝克特一生行事低调,埋头创作,很少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他的祖国爱尔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同时代的许多大师一样,贝克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劫难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旅居法国期间,他就曾经参加过巴黎的地下反纳粹组织,并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大战结束后,他也曾为爱尔兰红十字会工作。直到1945年底返回巴黎,他才开始从事专职的文学创作。早年的这些阅历使贝克特的作品始终将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状态作为思索和描述的对象。
[编辑] 创作
贝克特一生的创作经历,以1952年话剧《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
[编辑] 小说:语言与结构实验
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1937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
因此,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勃兴的意识流小说并无差别。
贝克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出版于1938年,在小说中他构画了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第一次较全面的展示了贝克特对文学创作的思索。
贝克特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莫洛瓦》(1951年)、《马龙之死》(1951年)和《无名氏》(1953年)。贝克特作为一流小说家的地位由这三部连贯的作品奠定。这三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莫菲》是基本类似的,却在形式上做出了很多革新。贝克特吸取了法国诸多文学流派的元素,包括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技法。在内容上,故事和情节已经被彻底淡化,主人公被限定在极小的空间内,甚至形体本人也已经非人化,如同是一些在寻找替身的符号系统。这种特质已经远远超出了现代主义的范畴,而是已经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气质了。
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
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进入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已经没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作。
[编辑] 戏剧:荒诞派的高峰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有20多个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剧终》和《啊,美好的日子!》。
《等待戈多》(1952年)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它于1953年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在比较不宽容的伦敦上演后,倍受嘲弄,甚至引发评论家群起而攻。1956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被美国评论界讥称为“来路不明的戏剧”。直到70年代才开始被评论界接受并赞誉,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5个。全剧的主题就是两个百无聊赖的人在等待“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有出现。剧情上没有任何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冲突,只有一些乱无头绪的对话。舞台的背景也显得简陋、压抑,令人窒息。
西方评论界对《等待戈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贝克特始终拒绝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做出解释。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戈多是一种象征,可能是“虚无”、“死亡”也可能是某种被追求的超验。戈多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盼。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林斯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是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贝克特后期的剧作,如《剧终》等,基本也都延续了《等待戈多》所奠定的风格基调。从某种程度上看,贝克特的创作思路深受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影响。而由他和尤奈斯库所开创的荒诞派戏剧的传统,也可以看作是存在主义小说在戏剧舞台上的延伸。
[编辑] 评价
贝克特后半生定居法国,却始终没有取得法国国籍。而由于贝克特使用法语而不是盖尔语进行创作,他的祖国爱尔兰也拒绝承认他的国民身份。以至于1969年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只能请自己的出版商代表自己去领奖。可也正因如此,贝克特的思维始终是欧洲的、国际的,而不像他的同胞萧伯纳或叶芝一样,始终带有民族主义的狭隘气度。
贝克特一生最高的成就体现在他对荒诞派戏剧做出的贡献。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优秀剧作,使得荒诞派戏剧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壮大的文学流派跻身后现代主义阵营。尽管贝克特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很多争议,但他作为20世纪一流文学大师的地位确是毫无疑问的。英国学者沁费尔如是评价:“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对人生所做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对于戏剧艺术所做出的贡献却足以赢得我们的感激和尊敬。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把戏剧艺术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
[编辑] 部分重要作品
[编辑] 小说
《莫菲》(1938年)
《瓦特》(1953年)
《莫洛瓦》(1951年)
《马龙之死》(1951年)
《无名氏》(1953年)
《依然如此》(1961年)
《米歇尔与卡米尔》(1970年)
《故事和无意义的片断》(1970) – 短篇小说集
[编辑] 剧本
《等待戈多》(1952年)
《剧终》(1957年)
《哑剧1》(1957年)
《哑剧2》(1963年)
《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1958年)
《啊,美好的日子!》(1961年)
《喜剧》(1964年)
《来和去》(1967年)
《俄亥俄即兴之作》(1982年)
《摇篮曲》(1982年)
《失败的人们》(1957年) - 广播剧
《尸骸》(1959年) - 广播剧
《语言与音乐》(1962年) - 广播剧
《喂,乔!》(1968年) - 电视剧
❹ 贝克特生平简介
贝克特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贝克特
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期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编辑本段生平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
贝克特
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编辑本段文学历程
最早创作的小说
贝克特的文学生涯始于两部非小说作品和几首诗歌,而最终则以小说和戏剧创作着称。1928年至1930年在巴黎逗留期间,贝克特为乔伊斯尚未定名的作品《为芬尼根守灵》的系列评论撰写了一篇论文。文章标题相当古怪:《但丁…布鲁诺·维柯 乔伊斯》(其中的圆点代表作家之间间隔的世纪数)。人们研究这篇文章常常是为了寻找贝克特日后成为天才的线索,而不是考虑它对乔伊斯作品的阐述。《普鲁斯特》(1931年)是一篇篇幅更长的专题论文,对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语言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探讨,同时也表现出贝克特对语言的交际作用和不确定性的复杂感受。诗歌《婊子镜》(1930年)和《回声的结构及其他急就之篇》(1935年)典故迭出,晦涩难解,除了最勤勉的学者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读懂。
贝克特最早创作的小说是《平庸女人的美梦》,但没有完成。接着他写了几篇短篇小说,后来收入《刺多踢少》于1929年出版。这部短篇小说集仅仅因为书名就遭到不止一家出版商的拒绝,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标题出自于《圣经》。贝克特的幽默在这些短篇中初露锋芒,同时也表现出他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用精心选取的意义、隐晦的词语,代替了冗长的现实主义描写。
第一部出色的小说《莫尔菲》
在回到爱尔兰照料父亲的时候,贝克特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出色的小说《莫尔菲》,但此书被拒绝42次之后才于1938年找到一家出版商出版。这是个晦涩滑稽的故事,描写一个无法就业的爱尔兰人如何躲避工作,又如何卷入了一场爱情纠葛。《莫尔菲》暗示着即将成为贝克特自己的那种痛苦孤立的世界景象,但作者却把它掩盖在欢快滑稽的复杂情节之中——三角 (或四角)恋爱,对都柏林社会底层游手好闲之辈浪漫传奇般的描写,以及穿插的教育小说成分(尽管读者开始见到小说主人公莫尔菲时他已完全长大成人,但他却把自己缚在摇椅上,试图把自己摇入被人忘却的世界)。文学史家将这部着作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并归入爱尔兰的城市史诗之列。
贝克特于1937年返回巴黎,但他的文学生涯(他正靠撰写文学评论谋生)却因德国占领而告中断。他在为地下组织工作期间写成了《瓦特》,这是一部关于准数学置换与复合的散文体论文,综合了十几个哲学前提。一些有识之士试图通过五种感官把难以捉摸的混乱现实组织起来,而《瓦特》则是贝克特将这种复杂过程小说化的最成功的尝试。作品从书名中的双关语 [瓦特(Watt)是另一个名叫诺特(Knott)的人物所用的名字。Watt与what (什么)同音,Knott与not(不)同音。)开始,通过一系列感觉可能性的迷宫 (其中有六页篇幅描写委员会成员之间交换眼色),直到最后经常引用的附录(“无人索查的地方没有符号标记”),通篇是一项规模大得可怕的语言游戏。
第一部法语小说《梅西埃与卡米埃》
经历过战争的混乱以后,贝克特于1946年开始创作第一部法语小说《梅西埃与卡米埃》(1970年),翌年开始创作第一部戏剧《埃留提里乌斯信徒》。在今天看来,这两部作品只是随后十年奇迹般的文学戏剧创作的预习。在随后十年当中,他出版了三部曲巨着《马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和《无名的人》,他的剧本《等待戈多》和《结局》(1956年)也得到出版、翻译和公演,而且他还自己动手把这些作品译成了英语。这些作品奠定了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基础,但却使十几部类似的作品黯然失色,虽然一个次要作家有了这十几部作品,一定会功成名就。
三部曲的写作持续了六年之久(英文译本直到1956年才完成),这是贝克特对自己世界观最详尽的描述;它以马洛伊寻找母亲的近似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开始,通过马洛纳超现实主义的临终反思,直到以无名人脱离躯壳的头颅在旋转的幻觉世界中心的灰色心理作为结局。作为对痛苦、失落和绝望心灵的文学阐述,三部曲是无与伦比的。它通过个人色彩浓厚的叙述风格,引导读者越过一切参照标志而进入纯主观的灰色格调。即使没有几个可以认出的地名,它也是赤裸裸的自传,因为贝克特试图描写那些似乎难以诉诸笔端、不言而喻、扑朔迷离而又完全属于个人的一切,而且作品中只有这些内容。
《等待戈多》的影响:
《等待戈多》惊人的成功,反倒使贝克特声名狼藉,他不能不继续写下去,蒙受着这种惩罚。当这出戏首先在伦敦(英文译本)、然后在迈阿密、最后在纽约上演时,贝克特对美国导演艾兰·史奈德说,成功或失败对他来说完全无关紧要。到1980年,《等待戈多》已经在美国演出了几十场,旧金山的实验剧团还为滞留在圣昆丁的难民和参加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人们演出。于是人们匆匆忙忙将贝克特称作荒诞派作家,认为他和欧仁·尤内斯库和品特同属一个“流派”;评论家和报界也发现他的戏剧虽然令人困惑、沮丧,但又非常重要,并指出这出戏的杂耍渊源和对爱尔兰民间漫画艺术的借鉴。威维安·梅西埃称它是“一出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的双料戏”。
这突如其来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他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它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贝克特愈来愈缩进他自己隐退的缄默之中。他拒绝就自己的作品发表评论,而让评论家自己到作品本身中去寻找一切答案。后来他于1955年写成《结局》、广播剧《落下的一切》(此次由罗伯特·品盖特和作者一起译成法语,1957年出版)和专门为演员帕特里克·马洁所写的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1956年)。在贝克特与苏珊娜结婚并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分享国际编纂奖的同年,他写出了小说《如此情况》(1961年)和戏剧《快乐的日子》。几部小型作品——舞台剧、电视剧(其中最优秀的有写于1964年出版于1966年的《啊,乔》),甚至还有一部诗集——都难以确定写作日期,因为贝克特常常靠仔细翻阅陈年笔记并重写早年没有发表的脚本和手稿中的某些部分,来满足对他作品的新的需求。
贝克特的艺术观点:
出版界贪得无厌的胃口,尽管与贝克特的整个艺术观点相对立,却也促成了几部作品集的出版,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作品太短而不能出单行本。其中格罗夫出版社出版的着名选集有:《最初的爱情故事及其他》(1947年)、《功败垂成》(1976年)、《作品散编:戏剧篇》(1976年)以及《卡斯肯多与其他短剧》(1967年)。1983年在纽约上演了由艾兰·史奈德执导的三出短剧《俄亥俄州即兴》(1981年)、《灾难》(1982年)和《什么·哪里》(1983年),三个短剧于1984年结集出版。
萨缪尔·贝克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那些相信争取成功是人类合情合理行为的人们,是一种普遍的嘲弄。贝克特在其文学生涯的早期就声明,他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欲望,没有表达的缘由,也没有表达的对象;但是对他这样又不能不表达的人来说,结果表达得不仅丰富,而且深沉。学术界的许多人都认为,贝克特是迄今仍然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但他在巴黎却只有一套普普通通的寓所,只允许他的出版商和密友登门造访,偶尔写出一篇短的散文或舞台剧脚本,好像是还不能够完全停止工作。虽然他全力沉溺于体现自己本体论的缄默之中,但还是出版了惊人的文学作品。贝克特的生活观就像《等待戈多》里的波佐所说的那样,“他们两脚分开骑在坟墓上生产,光明转瞬即熄,接着又是一片黑暗”,但他却安享天年,而且生活得很好。他的文学生涯以及面对虚无所展示出的个人的力量,实践了他的三部曲中最后的一段话:“一定要走下去,我走不动了,我还要走下去。”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贝克特的创作应分为两个部分:小说和戏剧。他最初是写小说步入文坛的,有三部曲小说《马洛伊》、《马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但因为他在戏剧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首先是一个戏剧家。
贝克特
1953年,一出名叫《等待戈多》的戏剧在法国塞纳河畔上演,轰动了法国剧坛,使贝克特一举成为荒诞派戏剧流派中最重要的作家。1969年,由于“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的成功,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自此以后,他相继创作了《结局》、《哑剧1》、《倒下的人们》、《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2》、《啊,美好的日子》、《卡斯康多》、《喜剧》等10多部剧本,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0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代表作之一《结局》
《结局》(1957)所要揭示的主题是:人的生存状态是荒诞的、痛苦的。全剧只有4个人物,4个人物都是病人。主人公汉姆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瘫痪症患者,终日坐在轮椅里;汉姆的父母都失去了双腿,各人坐在一个垃圾桶里,不时从里面伸出头来要东西吃;仆人克洛夫也患着一种怪病,只能站,不
贝克特
能坐。全剧唯一的动作就是仆人推着汉姆的轮椅在室内转动,汉姆把这叫做“周游世界”。室内一无所有,像地狱般地阴森可怕,室外光秃秃的,像死一般地沉寂。整个场面都显得十分凄惨,剧中所有的人都处在绝望的痛苦中。剧名取为“结局”,这也是有其意义的。剧中的主人公汉姆说:“结局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然而还在延伸。”戏剧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生痛苦的完结,它还在延伸……
代表作之二《啊,美好的日子》
《啊,美好的日子》(1963)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前剧差不多。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一队老年夫妇。戏剧开始时,女主人公维妮半截身子已埋入黄土中。她却好像刚刚起床似的,打开眼前摆出的提包,取出梳洗工具,不停地摸索着牙膏、口红、眼镜等,两手不停地动作,犹如昆虫细肢的颤动。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啊,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她接下去讲的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毫无上下文联系的意识流字句:商品广告、营养药品、口红、过去的生活片断……到第二幕,黄土已埋到她的颈部了,可她还在赞美说:“啊,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她也照样在寻找生活的乐趣,甚至唱起轻佻的情歌。一切都在按程序重新开始。作者就是这样来无情地、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已荒诞不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人完全是被习惯与本能支配的对象,他们的精神已错乱到麻木不仁、自我欺骗的地步。
编辑本段诺贝尔奖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授奖辞
瑞典学院常务理事罗金: 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或是一个爱尔兰人,如果是一个爱尔兰人,这似是而非的诡谲会自动地包含于其中。诺贝尔奖确实曾有被分享的情况出现,有趣的是,今年正发生了这种情况:一份诺贝尔奖颁给了一个人,两种语言和第三个国家,而且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萨缪尔·贝克特于1906年出生在都柏林,将近半个世纪后,他才在巴黎扬名于世界文坛。3年之内出版的5部杰作立刻使他一跃成为文学界泰斗。这5部作品分别是1951年出版的小说《莫洛依》及其续集《马洛纳之死》,1952年出版的剧本《等待戈多》, 1953年出版的《莫洛依》的第二部续集《无名的人》及另一部小说《瓦特》。这一系列作品的问世,使作者在现代文学中大放异彩。
上述的年份只是指这些书出版的时间,不同于其完稿的年代及写作顺序。这些作品的雏形必须追溯到当时的环境及贝克特思想的早期发展。或许只有求助于贝克特近年的作品,才能了解到他的文学起点及小说《莫洛依》,以至作家乔伊斯、普鲁斯特分别在1929年和1931年对他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位小说与戏剧的新表现形式的先锋,承袭了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文学传统,而他早年的戏剧创作则植根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文学和阿尔弗雷德·雅里的《于布·王》。
从某种角度上说,小说《瓦特》的非凡创作可以看作是贝克特文学生涯的转折点。久居巴黎的贝克特于纳粹占领后设法逃到了法国南部,并在1942年至1944年间完成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他告别了使用多年的英语而开始用法语写作,由此使他成名。直至15年后他才恢复使用母语进行写作。他在完成《瓦特》而着手开始另一部新作时,气氛也变了。他的其他成名作写于1945至 1949年间,都以二次大战为题材。大战后他的作品已趋于成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二次大战对贝克特的影响既不是战争的实际意义,也不是前线的战事或是他自己曾参加的“抵抗运动”,而在于重返和平后的种种:撕开地狱的帷幕,可怕地展露出人性在强制命令下服从的本能,已达到了非人道的堕落的程度,以及人性如何在这场掠夺下依然能残存不灭。因此,贝克特的作品一再以人的堕落为主题,而他所表现的生命态度,更强调了生命存在的背景犹如闹剧般地既怪异又悲哀,这可以说是否定论——一种在完成全部历程前不能受干扰的否定论。它必须继续到底,因为唯有那样,才会发生悲剧思想和诗境显示的奇迹。
这种否定一旦形成了,它能给我们什么呢?一种肯定的愉悦的意象——在其中,黑暗本身将成为光明,最深的阴影将是光源所在。它的名字是同情。有着无数的前辈。亚里斯多德自希腊悲剧中发展出他的经由同情和敬畏的“净化”理论。而否定形成的意象,不只是希腊悲剧中恐惧的积累。人自叔本华深沉痛苦中得来的力量超过了谢林的爽朗天性。人在巴斯卡苦闷的怀疑中找到的神的恩宠,胜子莱布尼兹盲目信仰理论上各种世界的美好。我们再度审视爱尔兰文学遗产对贝克特作品的影响——他获益于狄恩.斯威夫特对人类黑暗狂暴的描绘远远超过奥立佛·哥尔斯密斯苍白的田园牧歌。
贝克特世界观的关键在于两种悲观的不同,一种是轻易的,不在乎思考一切的悲观,另一种是在无法设防的悲惨境遇小、痛苦地面对现实而来的悲观。前者的悲观在于凡事皆没有价值因而有其极限,后者试图自相反的观念去解释,因为没有价值的东西绝不能再降低他的价值。我们曾目睹了前人所未见到的人的堕落,如果我们否定了一切价值,堕落的证明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了解了人的堕落会加深我们的痛苦,则我们更能认识人的真正价值。这就是内在的净化及来自贝克特黑色悲观主义的生命力量。更有甚者,这种悲观主义以其丰富的同情心,拥抱了对人类的爱,因为它了解剧变的极限,一种绝望必须达到痛苦的顶峰才会知道没有了同情,所有的境界都将消失。贝克特的作品发自近乎绝灭的天性,似已列举了全人类的不幸。而他凄如挽歌的语调中,回响着对受苦者的救赎和遇难灵魂的安慰。
这在贝克特的两大杰作中或许表现得最为明显,《等待戈多》和《啊,美好的日子》都可被视为圣经的注释。例如在《等待戈多》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是那将要降临的还是我们要再等待的另一个呢?”剧中两个流浪汉必须面对的,是以野蛮方式残忍而无意义地生存着。这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富有人性的剧本,没有法律比创造本身更为残忍。而人在创造中唯一占有的地方,是出自他有心恶意地将其他法律加诸其上的事实。但倘若我们想象有一个神,一个创造了人类能忍受的、无尽的痛苦的神,那么我们正如剧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将以何种方式相会于某时某地呢?贝克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剧本的名字。到剧终时我们仍未弄清戈多的身份,就像我们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幕仍不明白一样。幕落了,我们深信眼前看过的残害的力量,但我们明白一件事,无论经历怎样的折磨,有一种东西是永远磨灭不了的,那就是希望。《等待戈多》中简单地描绘了人类面对永远的、不可料知的等待,所作的形式上的抉择。
在另一剧本中圣经的引喻多和人的现实的选择相关,他们彼此的关系,就像在旷野里听到了喊声。贝克特在剧本的解说中,针对了一个无望地坐在沙漠中的不负责任的幻想加以说明,但主题则是另一回事。外在发生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逐渐被越积越多的沙子覆盖,直到他完全被埋葬在自己的寂寞中。但—样东西始终矗立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那就是他的头和他在旷野里的喊叫。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在寻找自己的同类,和他们说话,互通讯息。
瑞典学院对于萨缪尔·贝克特未能在今天与我们同在深感遗憾。不过他选了首先认识到他的作品的重要性的巴黎出版商林东先生代表他,前来接受奖金。现在就请林东先生从国王陛下手中领取他所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
评论界的反应
报界决没有忽略贝克特荣获诺贝尔奖的讽刺意义,它注意到瑞典文学院为这样一个人大唱赞歌与其宗旨并不和谐:他的作品认为人的任何努力都没有希望,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此外他多年来一直抵制成为名人的冲动(他的朋友的而不是他自己的冲动)。然而,在认为贝克特的作品太压抑(好像贝克特个人应该对他的所见所写负责)的诋毁者面前,瑞典文学院却因敢于承认贝克特贡献的重要性而赢得了赞誉。有些文章回顾了1964年让-保尔·萨特出于政治原因而拒绝受奖的情况。有些文章则提及贝克特早年在巴黎期间与詹姆斯·乔伊斯的联系(这种复杂的思想交流被说成是师生关系,实在是新闻界过于简单化的典型)。这种“爱尔兰联系”大大超越了乔伊斯与人交往的性质;欧美报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都柏林对贝克特获奖所作出的反应,并报道了该城对这位流落在外的本地人的热诚。随后是上演贝克特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阿贝剧院1969年12月上演了《等待戈多》。这一切都突出了爱尔兰信仰的民族特性。
从报刊上试探性的、不置可否的措辞可以清楚地看出,新闻界极少有人真正熟悉贝克特的作品。有些报纸满足于刊载其散文作品的长篇片断;有些报纸则登载在办公室卷宗中找到的作家星星点点的传记细节。各种各样的解释性的尝试更是笑话百出:有的信息不确但又自作聪明;有的不是引文有误,就是标题用错;还有的竟把肯尼思·廷楠擅自在《啊!加尔各答》(1969年)序幕的舞台导言中加进的一句也归于贝克特。然而比较如意的尝试毕竟还是有的:如伦敦的《泰晤士报》(10月24日)载文说:“贝克特的作品,就像一篇篇的乐章,十分精确地表现了它要表达的意义,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将其毁掉。”当学者们应邀就授奖反应撰稿时,他们便借机批驳那些认为贝克特的作品压抑、消极和虚无的“乐观主义者”,积极为贝克特辩护。贝克特的支持者们指出,他的作品富于自然景致的俭约之美,语言表述清晰,并具有在本体论的虚无面前也能深深感到的幽默。查尔斯·马罗威茨(《纽约时报》,11月2日)这样评价贝克特的作品:
“其有益之处在于它的毫不动情。从他对绝望的准确描写里,人们会得到对于虚无的更为清晰的概念,以及如何在这一片靠不住的原野上纵横驰骋。推向极端的悲观主义必然会产生出高雅和完美。”
人们普遍接受的反应是,一个在字里行间中如此彻底、如此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人,有权不再涉足社会。由于缺乏通常为报界提供背景材料、但与获奖本身并无多大关系的私人交谈式的采访,学者们开始通过贝克特迄今为止发表的作品来进行回顾:回顾《等待戈多》的演出,引证剧作家对哈罗德·品特、汤姆·斯托帕德以及其他荒诞派作家的影响。随后几年,出现了对贝克特进行专门研究的繁荣景象:从1970年雷蒙德·费德曼和约翰·弗莱彻合着的贝克特作品书目开始,到欧美各地纷纷成立贝克特研究会而达到高潮。
❺ 萨缪尔贝尔特是什么派代表作家
是现代主义中的荒诞派作家
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 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代表作
四大剧作:
《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英〕,En Attendant Godot〔法〕)
《终局》(Endgame〔英〕,Fin de partie〔法〕)
《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
《快乐的日子》(Happy Days〔英〕,Oh les beaux jours〔法〕)
小说三部曲:
《莫洛依》(Molloy),
《马隆纳死了》(Malone Dies〔英〕,Malone meurt〔法〕),
《无名者》(The Unnamable〔英〕,L’Innommable〔法〕)
❻ 萨缪尔贝克特的简介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和剧本《等待戈多》等。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
1906年4月13日星期五,恰巧是耶稣受难日,萨缪尔·贝克特出生在了爱尔兰都柏林的市郊。可是他的出生证明上写的却是5月13日,也许这是一个错误。
谈起家庭,父亲从事土地测量工作,母亲则是个护士,两人均是新教信徒。贝克特的童年并不快乐,特别是对于母亲,贝克特总是不知道该如何与她相处。
1928年对于贝克特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一年他去了巴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担任教师并认识了影响了他一生的人,詹姆斯·乔伊斯。之后贝克特成了乔易斯的助手并深受其影响,尤其是他的一些早期作品。
1931年的冬天,辞去了所有工作的贝克特开始专心于写作。可不久父亲的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与母亲的关系也进一步地恶化。为此他的精神一度抑郁,后来不得不去了伦敦,在那里接受了心理治疗。治疗后的贝克特再次回到了法国并定居了下来。可是一切并不顺利,某天在巴黎街上散步的贝克特被人刺伤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住院期间,他的好友苏珊娜(Suzanne Dumesnil)一直来医院照顾他,两人由此互生好感并结为夫妇。不久二战爆发了,1940年巴黎沦陷于纳粹之手。贝克特也加入了法兰西人民对纳粹的抵抗运动之中。1942年贝克特所在的部队被人出卖了,他和妻子苏珊娜只得一路徒步逃往法国南部。之后的日子他们一直被迫生活在卢西隆村庄直到战争的结束。
战后的日子是贝克特的创作高峰,那个时期的作品多用法文完成。作者认为,法文是一种让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看法的语言。人们喜欢的《等待戈多》以及《终局》都是在这个时期得以完成。
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时的评语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
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他的主要剧本包括《等待戈多》、《终局》(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❼ 贝克特出生于哪里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生于犹太人家庭。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大家。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二战后,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所作两幕剧《等待戈多》,揭示人类在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被视为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❽ 萨缪尔·贝克特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萨缪尔·贝克特简介:姓名:萨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
出生年代:1906—1989;
职称:作家、评论家等;
国家:爱尔兰;
个人情况: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着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孩提时,他并没有发现自己这方面的才能。后来在老师拉德莫斯·布朗的帮助下,他才进一步展现自己这方面的才华。
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1950年母亲去世,编辑和剧院老板发现了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之后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贝克特并不经常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1969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称赞他的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使作者在现代人的窘迫中获得如此的荣耀”。获奖时的评语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他的主要剧本包括《等待戈多》、《终局》、《哑剧I》、《最后一局》、《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II》、《呵,美好的日于》、《歌词和乐谱》、《卡斯康多》、《喜剧》、电视剧《迪斯·乔》等。
❾ 《等待戈多》作者是谁
《等待戈多》作者是贝克特。
贝克特全名为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着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戈多》(1952年)。他以创作荒诞派戏剧闻名。1969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马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等待戈多》等。
内容简介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
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