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上海为什么很多法国人

上海为什么很多法国人

发布时间:2022-08-08 07:13:38

‘壹’ 上海人口中的法国人指什么人

上海人口中所说的法国人肯定是只有法国户籍地发过来。

‘贰’ 民国时期上海为什么有英租界和法租界

主要是法国和英国都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1845、1848和1849年,英美法三国,分别在上海设立租界,其中美国的性质并不算租界,只是美国商人购买土地,并没有逼迫上海道台给他政治特权。三国租界设立后,最初采取的是“分设租界、共同管理”的模式,成立工部局(市政委员会)。


在当时,英国最有话语权,美国也但愿当配角,但是法国这个国家非常自负,法国人的国民性格特别高傲。在任何国际事务上,法国都觉得自己必须是拥有独立话语权。


1850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1853南,太平军攻占南京,建都于此,中国国内的战乱,波及到了上海周边。就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发生了。而这一时期,英法两国联系紧密,虽然表面亲密,但私底下也有很多摩擦。



在1853~1862年期间,租界趁机扩地,为此要修改《土地章程》;为了维持治安,要设立巡捕房(警察局),在征税等多个方面,法国与英美的意见发生冲突。三方的矛盾由此爆发。


1862年4月,在没通告英美两国的情况下,爱棠宣布成立全部由法国人组成的“筹防公局”,随后改名公董局,性质相当于工部局。这是法租界分出去,由法国单独管理的标志事件。次年,英美将他们租界,改名“公共租界”,上海两大租界并存的局面,由此形成。

‘叁’ 为什么上海这么受外国人喜爱

从文化角度讲:文明程度比较高。不止是最基础的卫生习惯比较好,最重要的是有比较先进的社会关系,比如被内地称作“冷漠”的“保持距离”。上海人不会对洋人大惊小怪,也不会给洋人贴有钱的标签。一个赚四千块钱的外国人,照样能安静地生活在上海,没有人围观。

‘肆’ 上海人说别人土,为什么说他是法国人

对的,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可能你听错了。

‘伍’ 上海现有的法式建筑是当年法租界的法国人建的并留下来的吗

你先搞清楚一件事情,英国和美国有过法租界么?如果没有,为啥他们要有很多法国的历史建筑?这些其实都是耻辱的象征。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陆’ 上海为什么被誉为东方巴黎

上海是淘金者的天堂 , 亚洲的商业、金融中心上海卢湾区曾经是法国人的殖民区,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把卢湾建造的宛如巴黎,特别是现在的淮海中路,很多地方依然保存了百年前的模样,淮海中路也被称为东方的香榭里大街。其它的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着殖民时的建筑特色,大都集中在卢湾区,应此说上海是东方的巴黎,那么卢湾就是东方巴黎的核心与精华。

‘柒’ 上海法国人聚集地或喜欢租房的区域

法国人没有聚居的习惯。法国人也不多。喜欢群居的是韩国人和日本人。。有读书的小孩的可能会住在法国学校或者别的国籍学校附近。比如虹桥。华漕那种地方。

‘捌’ 为什么以前上海人称苏北人为“法国人”呢

老上海都知道,以前上海人习惯把苏北人叫做“法国人”,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说来话长。

据说19世纪时,法国边境小镇有家理发店,一天,邻国的军队趁夜深入侵法国,当时许多人正在梦乡,只有这位理发师发现了险情,但他已来不及通知镇上居民和附近的驻军,情急之下,他只得放火烧了自己的理发店,熊熊火焰惊醒了居民,也惊动了驻军,终于击退了入侵的敌军。法国政府为了感激理发师的义举,准许他将法国的三色国旗挂在重建的理发店前。从此,三色旗就成了法国理发店的招幌。

上海开端口后,侨民涌入,法国人在上海开设的理发店,按照自己国家的习惯在门前挂起法国的三色旗,人们一看到门口的三色旗,就知道这里是法国人开的理发店,于是旧沪语中,理发师傅就被叫做“法国人”。

清代上海的剃头师傅大多来自苏北扬州。到了民国,前清的发辫一律被割除,人们基本每月都要理一次发,理发在上海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一些扬州人开的理发店也开始仿效法国人,在门口置起以法国国旗为图案的三色棍,自此,三色棍也成了上海理发店的幌子,由于店里师傅大多是苏北人,上海人便戏称苏北人为“法国人”。

异曲同工的是,旧上海巨富沙逊、哈同都是犹太人,旧沪语常用“犹太人”比喻精于算计的人。

‘玖’ 二战中法国都被德国侵略了,为什么中国上海还有法租界

1、虽然法国被德国侵略,并且投降了,但是法国政府依然存在,加入了轴心国阵营,所以法国是日本的盟友,当然日本还需要从欧洲进口大量的工业品、战略物资、以及高端技术,这需要德国、法国的支持,日本也就给了德国、法国一点面子,没有进入法租界。

1942年10月,英、美两国分别发表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等所有特权。日本政府闻讯,为进一步拉拢汪伪政府,推行对华新政策,于1943年1月同汪伪政府签订了《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据此,1943年7月30日,法租界“交还”给江伪政府,成为汪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8月1日,汪伪政府“收回”公共租界,成为汪伪上海特别市第一区。两处租界虽然名义上被汪伪政府收回,但实际上仍处于日军的控制下。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根据1943年1月11日中英、中美分别签署的废除在华特权新约,以及1946年2月28日中国府与法国临时政府订立的《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才在法律上真正完成收回上海租界的程序。



2、1937年淞沪战役的时候,单独的英租界、美租界已经没有了(因为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称为上海公共租界,最高市政管理机构是工部局,1893年7月正式确定界址,公共租界总面积达到10676亩。)


日本是为了暂时稳住欧美列强,同时继续进口工业品、战略物资、以及高端技术,经过与“上海工部局”交涉,占了公共租界的北区和东区,以此为条件,没有进入苏州河以南租界更核心的中区和西区,因为北区和东区地区本来就是日本侨民和日本投资比较集中的,而苏州河以南的租界中区和西区,这才是租界的精华,外滩CBD金融商务区,以及南京路、静安寺等繁华市面都在苏州河以南的中区和西区。

淞沪会战后,租界在苏州河以北地区(也就是虹口和杨浦的南部地区)成为日军实际控制区,所以被俗称为“日租界”,不过正式的日租界是没有的。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周润发主演的《谍海风云》里面有日军进入租界的镜头),日军进入租界后,工部局董事会中的英美荷籍董事全体辞职,总董由日本领馆参事冈崎胜男担任,由汉奸袁履登为副总董,工部局董事会完全为日本人所控制。

‘拾’ 上海市怎么来的

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对道路命名的一种方案为基础制定的,没有特别的指向,主要道路多采用主要的省市名。

这些路名,解放后变动也不大。

解放后,新政权要对上海的路名要进行改置,后来的大量全国地名路名就是这样出现了,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华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与全国的省份的各大体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国的东北省份在东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东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杨浦区--在上海的东北区。
还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规则是,纵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称,横向(东西走向)则是省以下的市、地区、县的名称,如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横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贵州路,广西路,西藏路等--纵向。当然也有特例,如广东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却是横向。
这规则在后来的运用上,基本上是这样的,可能特例会比较多。如成都路它是纵向的,但按规则它应该用在横向的路名上。

上海:路名解读城市

□本报驻沪记者沈颖摄影李江松
“私人记忆档案”
一个熟悉的地名往往构成记忆的大海,而地名像珊瑚礁保存一个错综的秘密,在人和地名之间有一份默契。
有些说来还不无讽刺。周泽雄在他的上海回忆录里写道:“然我的初恋得以在花溪路展开算得一个好兆头,但正是在凯旋路,我陷入了爱情的滑铁卢。还有一次,当我自以为已经优哉游哉地把爱情从武宁路牵扯到富民路,继而又从市中心的襄阳公园大踏步地拓展到僻远的临江公园时,在一条大名叫‘团结’的路上,我和她又差点鸡飞蛋打。”
地名是有其象征意味的,但这份意味不可能得到人民币那样的共同流通和集体接受,亦即不可能是字面上的那种,它属于你,而你或许又无从向他人道及。
仇女士家在四川路边的一座小洋房,虽然是与六户人家合住。毕业于着名的复兴中学,在四川北路顶端。这条路上的每一寸沥青和水泥都见证了她20岁以前的青春,用她的话说:“这条街上每一爿店铺里面的每一个柜台卖什么,我都知道。”
但是她的领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次仇女士回娘家到四川路来转转,都会发现变化的东西。说到这里时她的眼角不住向上翘动,仿佛是一个王后在说后花园里,那个粗心的园丁没有按照她的意思修剪,结果“弄得一塌糊涂”。
她曾经是这条路当之无愧的主人,至少是主人之一。而她的丈夫周先生则不是。他出生于四川路不远的海拉尔路。两条路之间还有一条路,名叫四平路。在人口密集的虹口区,四平路一度是一个分界,它的东面是海拉尔路等地的棚户区,以苏北人为主,以西是四川北路、欧阳路等广东人的后裔。在1949年以后上海相对封闭的日子里,四平路两侧是两个街区,也是两个阶级,周先生为了打通这两个街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过年前周先生回到海拉尔路,看到自己爱之恨之的棚户区已经被推倒。这里成了新的住宅小区,均价达到7000元一平米。他说他感觉“一下子被呛住了”,只能把车停好悠悠地抽了很长时间的烟。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关于地名的私人档案袋,各种地名都已被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分别归档。
敲入城市的历史密码
而对于一座城市,地名就像一套密码,你只有了解这座城市的全部底蕴,才有可能一一破译。
上海的城区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路名规律变化的过程。最早的上海城区局限于现在黄浦区南部还被称为南市(以前这里是单独的南市区)的一个部分。聚集了一批“尚文路”、“蓬路”、“望云路”等一批并不规整的路名和以当地大姓为命名的很多弄堂,“翁家弄”、“吴家弄”等。也许当年的上海太小了,人口也不多,路名混杂不至于让人迷路。
随着上海的变化,马路在被拓宽、延长和对接,这些路名也正在逐渐消失。但这个地区作为上海核心的时间是最长的,有好几百年———对于年轻的上海来说,这个数字和史前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1840年以后,南市北面的一条小河“洋泾浜”开始引人注目,这条普通的小河成了英租界南缘的界河,同时也成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界河,“东方”和“西方”的界河。其两岸也成了标准的华洋混居地,于是一系列不中不洋的词汇被冠名为“洋泾浜英语”。
由于迅速膨胀的人口,租界之间的频繁往来,滨河被填平造路。取何路名,一番争论,最后成了以英王命名、以法文拼写的中国大马路:爱丽诗路。上海解放后更名延安路,革命圣地之路。改革开放之后,这里又建高架路,延安路高架桥。由一条河,变成一条马路,又变成一条空中通衢大道,这不仅是一条路的历史,而且是映照着城市成长的城市发展史。
“一直到今天,要是只用一个词汇来概括上海,‘洋泾浜’可能还是最合适的称谓,虽然这条小河已经不复存在近一个世纪了。”研究上海历史的老先生说。
上海若没有淮海路,上海人将失却很多精致和布尔乔亚式的生活热情,这条最初由法国人筹划的大街,最早在1901年时叫“宝昌路”,宝昌本是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位董事,一位“爱法国,也爱中国”的法国佬。他在法租界连续当了17年公董局董事,管理法租界的市政建设。1914年改为霞飞路。早在1885年,这个年轻的法国工兵士官乘船到上海游玩,除了法国的孩子们对其颇感兴趣以外,无人理会。但当欧洲大战爆发,霞飞在战场上屡建功劳,荣升法国东路军总司令后,法租界公董局的先生们立即想起这位霞飞将军曾经来过上海,尤其是玛纳之战,霞飞力挽狂澜,拯救了法国的危亡,法租界董事局的官员们欣喜若狂,立即决定从1914年开始将上海最繁盛的宝昌路改名为“霞飞路”。“霞飞路”叫了35年,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着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胜利,这条路改为淮海路。租界全部收回,霞飞路才改名为淮海中路。淮海路全长约6公里,现分为淮海东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这是一条繁华而又高雅的大街,一条堪与巴黎的香榭丽舍、纽约的第五大道、东京的银座、新加坡的乌节路媲美的大街。尤其在行人稀少的晚上,读过几部法国小说的姑娘会自我感觉特好地把高跟鞋踩得跪响。
江湾五角场,它在国民政府时期一度倒是有希望成为上海的政治中心,所有东西走向的路都是以“政”字开头:政通路、政立路、政民路等等,而所有南北向的路都以“国”字开头:国定路、国和路、国顺路等等。还有一条小路的名字竟叫“国庠路”,这个“庠”字被用作路的名称,怕是全国鲜见。
结果,1949年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成为上海的西伯利亚,在疏离中感受流放。
以路的名义生长
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区面积扩大速度惊人。路名需求更加丰富,相应的规则就只能以一个大概的原则而行。这个原则就是尽量以国内的地名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应该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时不影响原有的主要道路。这也许是一种表达举国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并附带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识。只是,在这份表达欲过于强烈时,地名应有的地域色彩也会剥离。东西向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东路云云,不见得比纽约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个性。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海市区边缘出现了地区路名集群这样一个有趣状况,同省的地名在地图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现“钦州路”、“柳州路”等(分别都是广西地名),东北角则出现“鞍山路”、“双阳路”(东北地名),正北方则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地名)。
事实上这一规则在上海沿用时间很长,但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该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时新的命名又要考虑到不影响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区在地图上离得很近,而在上海又离得很远,出现了多个东北集群等有趣状况。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区的赤峰路、多伦路等原上海市区的东北角,现在基本处于应该叫“上海路”或者“连云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为据向上海市图书馆提问:为什么在上海没有一条安徽路呢?振振有词的。
这个问题让上海图书馆的同志有些为难,我的主观臆测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没有出现一条需要命名的马路。要知道考证为什么没有“安徽路”,比考证为什么有条路叫“安徽路”更难。
实际上,起名字总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哪条马路是生来就一定要叫某个名字不可的,而用来命名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个。
浦东开发后最受益的当属陆家嘴一带(陆家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原籍所在),一些并不出名,经济也不很发达的山东地名成了上海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突然让人们发现路名原来可以是一种无形财富。上海市地名办的负责人说,上海本没有宁夏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动申请命名的,宁夏的广夏集团、宁夏枸杞等着名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也就顺理成章的进驻了宁夏路,为在上海市场大展手脚打开突破口。
在云南开远市的要求下,又有了开远路。市地名办的人士说,现在一套崭新的路名命名办法正在实施之中。一些路名开始披上炫目的时代色彩:如世纪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出现了一批李时珍路、牛顿路等科学家的纪念路,似乎标志着这个地区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无言,却几乎是我们政治、社会生活演变过程的显示卡。而任何一项试图穷尽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难免成为美丽的愚蠢。
地名标识出一个个个体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车站,不管我们曾作过逗留还是呼啸而过,我们都已进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缠结之中。
请采纳。

阅读全文

与上海为什么很多法国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