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利牛斯山圣泉有什么神秘
比利牛斯山圣泉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有个叫劳狄斯的小集镇,镇上有个岩洞,洞内有一眼清泉长年累月不停地流淌,泉水以其神奇的治病功能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闻名全球的神秘“圣泉”。
传说1858年,一位名叫玛莉·伯纳·索毕拉斯的女孩在岩洞内玩耍,忽然,圣母玛利亚在她面前显圣,告诉她洞后有一眼清泉,指引她前往洗手洗脸,并且告诉她这泉水能治百病,说罢倏然不见。
100多年过去了,神奇的泉水经年不息。前来圣泉求医的各地人也络绎不绝。它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穆斯林圣地麦加、天主教中心罗马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据统计,每年约有430万人次去劳狄斯,其中不少人是身患疾并甚至是病入膏盲已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
他们不远千里来这儿,仅在圣泉水池内浸泡一下,便能病情减轻,有的竟不药而愈。有个意大利青年,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他身患一种罕见的癌症,癌细胞已经破坏了他左髋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经X光透视发现,他的左腿仅由一些软组织束同骨盆相连,看不到一点骨头成分,辗转几家医院后,他的左侧从腰部至脚趾被打上石膏,但却被宣告无药可医,而且预言至多能再活一年。
1963年5月26日,他在其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跋涉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沐浴,密查利在几名护理员的照顾下,脱去衣服,光着身子被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着石膏的部位却未浸着,只是用泉水进行冲淋。奇迹出现了。打这以后,密查利开始有了饥饿感,而且胃口之好是数月来所未有过的。从圣泉归家后仅数星期,他突然产生从病塌上起身行走的强烈欲望,而且果真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此后几个星期内,他继续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体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医生们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进行X光透视,片子上清晰显示出那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出人意外地再生。4月,他已能行动自如,参加半日制工作,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厂就业。
这一病例,现代医学竟无法解释。
那么,圣泉这种“起死回生”的奥秘究竟何在呢?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人们一定能剥去圣泉的扑朔迷离的宗教外衣,揭示它的本质,从而解开这个谜团。
同样是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有座名叫阿尔勒的小镇。就在这个小镇的一个教堂里,有一口1500多年前精心雕制作的石棺,石棺长约1.93米,用白色的大理石雕成。令人不解的是,这口石棺中长年盛满清泉般的水,却没一人能解释石棺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镇上的居民回忆说,这件怪事是从公元960年以后发生的。当时,有一位修士从罗马带来了两位皈依基督教的波斯亲王圣阿东和圣塞南的圣物,并把圣物放入石棺中。此后,石棺内的“圣水”源源不绝,“圣水”为当地居民带来吉祥和幸福。人们视这“圣水”为神奇的水,因为它有神奇的医治疾病的疗效,人们珍藏它,不到万不得已不拿出来使用。
据有关专家的考察,这口石棺总容量还不到300升,而每年从这口石棺中流淌出来的水却是500~600升。即使在旱灾之年,石棺仍为当地居民提供澄清的圣水。
据当地的居民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某一夏天,石棺还溢出水来。
1961年,石棺内的水源之谜吸引了两位来自格累诺市的水利专家,他们试图解开石棺内的水源之谜。
最初,水利专家认为这是渗水或凝聚现象,于是想方设法垫高石棺,使它与地面隔开。为了揭谜,他们还用塑料布将石棺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外界雨水渗入石棺中;为了防止有人往棺内灌水,在石棺旁设岗,日夜值班。
所有的办法都未使石棺内水源断绝。专家们用科学方法对石棺内的水进行鉴定,发现棺内的水即使不流动,水质也是纯净不变的,似乎石棺内的水能够自动更换一样。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也试图解开这个谜,结果都未能如愿。
❷ 法国五大山脉的位置和走向,希望有图解
法国的五大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圣米歇尔山、中央高原。
1)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南部大山脉,东西走向。是一条不甚连贯的山系中的一小段,该山系自北非阿特拉斯延伸,穿过南欧和南亚,直到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从亚热带地中海海岸法国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内瓦湖,然后再向东-东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维也纳。
阿尔卑斯山脉遍及下列6个国家的部分地区∶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和斯洛维尼亚;仅有瑞士和奥地利可算作是真正的阿尔卑斯型国家。阿尔卑斯山脉长约1,200公里(750哩),最宽处201公里(125哩)以上,是西欧自然地理区域中最显要的景观。
(2)法国的神秘山是哪里扩展阅读:
孚日山脉是法国东部的山脉,它绵延于上莱茵省、下莱茵省和孚日省境内莱茵河谷以西地区。它由古老的岩石构成,山顶均为园丘形,最高点在贝尔湖山口北侧。
孚日山脉从山口向西朝摩泽尔河谷延伸超过64千米,并向北与莱茵河平行延伸超过114千米。南部山峰高逾1200米,最高者盖布维莱尔峰海拔1424米。西南部的山势较为平缓,这里有美丽的峡谷和湖泊,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
❸ 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海上的神秘岛屿在哪里呢
提起法国,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会是巴黎、埃菲尔铁塔、路边的咖啡厅以及刚出炉的牛角面包。或许在游客眼中,辉煌壮丽的凯旋门、繁华多姿的香榭丽舍大街以及满是珍宝的卢浮宫是到法国旅游的必去之地。不过在许多西方人眼中,真正代表法国的,却是圣米歇尔山,这处并不知名的地方。法国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没去过圣米歇尔山,就算没到过法国。
❹ 圣米歇尔山位于法国那个地方
圣米歇尔山耸立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及布列塔尼之间的沙地上。山的面积很小,直径只有1公里,山头建有比它高出近两倍的修道院。这是个神秘的地方,潮涨,它像个孤岛,冷漠高傲而深不可测;潮退...
❺ 法国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的景点简介
法国着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圣米歇尔神父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圣米歇尔山经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观,而山上的古迹修道院和大教堂则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1017年投下第一块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续了60多个春秋。教堂分祭坛、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于高低不平的山顶无法提供宽阔平整的地基,人们便沿山坡修筑了几处建筑以使教堂建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祷间实际上也成了罗马式建筑工艺的杰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门的大门廊,从门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罗马与哥特建筑艺术于一身,大殿为典型的罗马风格,其穹隆的开间多达7道,两侧的拱门式长廊之上的楼廊砌有罗马式的拱窗,以保证教堂的通风与采光。与大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层圆形祭坛,祭坛四周的回廊不带祈祷室。这种教堂的建筑风格在诺曼底一带很有代表性,曾经风靡一时。
就中世纪的水平而言,圣米歇尔山大教堂顶部开间的匀称布局与颇具立体感的垂直分隔、大殿与耳堂之间宽大的连拱,以及楼廊上饰有雕刻物的门窗,都展现着建筑师们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造型艺术水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大教堂建成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了巅峰;圣米歇尔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由于圣米歇尔山的无限感召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一直是这一广大地区行政管理与精神统治的支柱。
❻ 法国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的神话传说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圣米歇尔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筑物以显示其伟大。起初奥贝主教并没有太在意此事,对大天使米歇尔连续两次托梦都不以为然。
一天夜里,圣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山上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
奥贝的教堂如今只剩下一面墙,向人们诉说着圣米歇尔山名字的来历。 圣米歇尔山从布列塔尼海岸望去如同一个童话世界:周围是碧洋白沙,教堂钟楼尖顶上舒展着巨翼的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如同一个明亮的光点与日争辉。
圣米歇尔山原名同巴山,与其称它为一座山,不如说是一个小丘,因为它的最大高度也仅仅只有76米,但由于它处于大海前的空旷沙地上,四周既无树木又无房屋,因此显得比实际高度要高的多。
同巴山是由坚硬如铁的花岗岩石构成的,虽然建筑师的蓝图在这上面会受到地势和空间的限制,但坚实的岩基却保障了教堂建造的结实和稳固。十世纪,教堂在这座花岗岩山丘上建立起来,山丘因此而成为着名的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山顶的教堂自从第一次建成至今,十五、六次火灾和自身倒塌的损坏,被命名为底下圣母堂的加洛林王朝时风格的教堂,是目前尚存的构成圣米歇尔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公元1020年至1060年,这里添建了罗马风格的大教堂和供修士们居住的多层建筑,圣米歇尔山这块圣地也开始变得远近闻名。公元1156年至1186年,主教罗伯特·代·陶利尼对教堂进行了修缮,在正门的两旁添加了两座高塔楼,可惜其中一座在建成不久便自行倒塌了。由于他的努力,环绕教堂的修道院也得到了扩建。从此,修士们开始了珍贵的手抄经本的工作。12世纪末年,这里最大的建筑规划是修造一座拥有餐厅、缮写厅和廊院的新修道院附属建筑。13世纪初建筑落成,又修建了有深壕沟的围墙,它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时的圣米歇尔山教堂、修道院和附属楼已浑然一体,它们被四周间有半圆的月形塔楼的围墙紧紧簇拥在上面,大有固若金汤之势。15世纪,教堂内古罗马风格的唱诗台部分倒塌,当时没有立即修补,而是整整过了一个世纪,才由一座新的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风格相结和的唱诗台所代替;同时,在山下的村镇里建造了第二座教堂。公元1780年,古老的教堂正面突然倒塌,随之而倒的是钟楼和三间偏殿,供香客下榻的古旅舍也塌了下来,圣米歇尔山的正面一片废墟,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新的正面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兴建起来的,风格为端庄的新古典主义。18世纪末,依着古教堂的滑道修筑了四条加固矮墙,从山顶的教堂一直通向山脚,以此来支撑教堂,防止再次倒塌。圣米歇尔山的最后一次完善工作是在20世纪末完成的,公元1987年,在教堂钟楼的顶端安放了圣米歇尔的金像。
此外,着名的圣米歇尔山还有无数动人的美丽传说……
❼ 为什么圣米歇尔山在法国历史上曾经占有一席之地
但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圣米歇尔山的地位险要,确称得上一个重要关卡。几乎所有为争夺诺曼底大公之位的战役和冲突都与这里有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为夺取法国国王之位而发动的战争一拖就是一百多年,这时的圣米歇尔山便演化为了一座海上的坚固堡垒,重筑了围墙,加固了塔楼。1424年,英国军队在人海口将从海上过来增援圣米歇尔山的法国军队截住。当潮水一退,六百名英军开始了对这里的全面进攻。当时坚守圣米歇尔山的骑士们浴血奋战,打退了一次又一次的英军进攻。英国军队自从向这里开战一直到最后休战的十一年中,一次也没有能踏上这座圣山。
坚守山头的119名骑士中有100名为此献身,从此圣米歇尔山便成了法国的民族骄傲,在法国骑士史上声名显赫。百年战争结束后,法国国王路易十一亲自批准在这里成立圣米歇尔骑士团。据史书记载,骑士们身披绣金丝银线的宽大斗篷,在无数身经百战的旗帜和盔甲的簇拥下显得威武不凡。过去,圣米歇尔山的交通十分不方便,人们到岛山朝拜或游览都必须乘船。1875年,在陆地与小岛之间修筑了一条大堤,人们在海水退潮的时候可以直接进人圣米歇尔山。在大堤离小岛两三米的海面上还搭建了一座小桥,这是小岛唯一的出人口。过了小桥,人们上山时还要经过三道大门,便可以游览岛上唯一的一条街。街上商店鳞次栉比,游人熙熙攘攘,可以在这里买到许多纪念品。
❽ 欧洲最高的山峰排名榜
夏蒙尼·勃朗峰(chamonix
mont-blanc;blanc,
mont)
意大利语作monte
bianco(比安科峰)。
勃朗峰
勃朗峰
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自小圣伯纳德山口向北延伸约48公里,最宽处16公里,包括有塔古尔勃朗、莫迪、艾吉耶、多伦、韦尔特等9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山体由结晶岩层组成。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着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法、意两国先后于1958年和1959年开工,分别从两端开凿,1962年8月会合,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欧洲的山岳和最高峰(4,807公尺〔15,771呎〕)。山岳位于阿尔卑斯山脉,沿法义边界延伸、进入瑞士。自瑞士的马蒂尼(martigny)起,西南绵亘40公里(25哩)左右,最大宽度为16公里(10哩)。最高峰在法国境内。山岳四周是格雷晏阿尔卑斯山脉(graian
alps,南),沙莫尼山谷(chamonix
valley)和萨瓦阿尔卑斯山脉(savoy
alps,西),本宁阿尔卑斯山脉(东北)和库马约尔(courmayeur)山谷(东)。山岳内其他主要山峰有塔库尔的白朗峰(mont
blanc
tacul)、莫迪山(mont
maudit)、若昂峰(aiguille
geant)、大若拉斯山(les
grandes
jorasses)、多朗山(mont
dolent)和南峰。
白朗峰大约有100平方公里(40平方哩)覆盖着冰川(因而其名意为“白山”)。一些冰河自中央冰丘泻下至1,490公尺(4,900呎)以下处。阿尔卑斯山脉第二大冰川——冰海冰川(mer
de
glace)在1930年海拔达1,250公尺(4,100呎)。在17世纪初,冰川前移到沙莫尼山谷底部,摧毁或掩埋了耕地和住房。此后,冰川不时前移和后退。
编辑本段发现
勃朗峰风光
科学家马泰尔(p.
martel)于1742年,德吕克(jean
a.
deluc)于1770年,及以后的索绪尔(horace
benedict
de
saussure)最早使人们注意到白朗峰是西欧最高的山,促使一些探险家去攀登此峰。沙莫尼的一位医生帕卡德(michel-gabriel
paccard)及其脚夫巴尔马特(jacques
balmat)于1786年征服了这座最高峰。帕卡德的成就为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第二年索绪尔也登上此峰,超过了他的成就。登山失败的布里特(marc-theodore
bourrit)出于嫉妒心理,出版了一本书对第一次登山大肆歪曲,揑造谎言说登山之举应完全归功于农民巴尔马特。
❾ 只有退潮时才出现通道的法国诺曼底圣米歇尔山海上城堡有多神秘
在退潮的时候,法国诺曼底圣米歇尔山上的城堡才会显露出通道,涨潮的时候就只剩下一个单独的长廊与大陆相连,周围都是一片汪洋,看起来是极为神秘的,每年都能吸引众多的游客参观游览。这个城堡是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修建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对法国的重要性就像金字塔对于埃及一样。该岛屿位于圣马洛湾,这个地方以涨潮迅猛而出名,每到傍晚的时候,大西洋的潮水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袭来,把周围的流沙都淹没。
景色是很优美的,即使你没有信仰这个教,但也可以去看一看涨潮时候的景象,就是大自然的手笔,是没有办法通过人类的科技达到的。
❿ 阿尔卑斯山脉
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西起法国尼斯附近地中海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联邦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呈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公里,宽130~260公里,西窄东宽。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山脉主干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西、中、东3段。西阿尔卑斯西起地中海岸,经法国东南至意大利和瑞士边境的大圣伯纳德山口附近,是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中阿尔卑斯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有着名的山峰马特峰(4479米)和蒙特罗莎峰(4634米)。东阿尔卑斯位于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阿尔卑斯。
阿尔卑斯山系构造既年轻又复杂。它的形成与1.8亿年前北大西洋扩张,以及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密切相关。上白垩纪,从非洲分裂出小板块向亚欧板块辐合。原先介于非洲与欧洲之间的暖海中,已出现了一连串岛屿。小板块不断北移,先后从晚始新世开始与欧洲板块辐合,并在均衡作用推动下形成了阿尔卑斯山系。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形成一种褶皱和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造推覆体,其成因在于板块辐合碰撞过程中多次构成剧烈的冲断层,使有些巨大岩体被掀移动数十公里覆盖到其他岩体之上,并形成了大型水平状的平卧褶皱。这种推覆体构造以西阿尔卑斯最为典型。
更新世时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为厚达1公里的冰盖所覆,除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岛状山峰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其典型,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锋尖锐,挺拔峻峭,并有许多冰蚀崖、U形谷、冰斗、悬谷、冰蚀湖等以及冰碛地貌广泛分布。现在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同时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气候特征。山地气候冬凉夏暖,阳坡暖于阴坡。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异。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高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背风坡山间谷地只有750毫米。冬季山上有积雪,如勃朗峰3000米高处,年降雪量厚达20米,因河河谷的因斯布鲁克,3月的积雪区下界为海拔900米,5月间升高至1700米,9月升至3 200米,再往上为终年积雪区。阿尔卑斯山区常出现焚风,所到之处,常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
阿尔卑斯山脉是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许多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均发源于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点,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阿尔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许多湖泊,最大的首推莱芒湖,还有四森林州湖、苏黎世湖、博登湖、马焦雷湖、加尔达湖和科莫湖等。湖区往往是着名的游览胜地。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脉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800~1800米为森林带,其下部是以山毛榉和冷杉为主的混交林带,上部是由云杉、冷杉、雪松等组成的针叶林;1800~2300米处,寒冷多风,为森林线上限,以上为高山草甸,再往上则多为裸露的岩石和终年覆雪的山峰。动物有阿尔卑斯大角山羊和土拨鼠、山兔、小羚羊、雷鸟等。
阿尔卑斯山脉的布伦纳山口(海拔1370米)、辛普朗山口(2009米)、圣哥达山口(2112米)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871年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塞尼山开凿了第一条铁路隧道,以后又建成多条,其中于1922年竣工的瑞士和意大利间的辛普朗隧道(长19.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之一。1958~1965年法国和意大利共同建成勃朗峰公路隧道(长11.6公里)。1980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6.3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
西阿尔卑斯和中阿尔卑斯风景幽美,设有现代化旅馆、滑雪坡地、登山吊椅等,为旅游、度假、疗养和体育运动胜地。山地坡麓与谷地建有不少村镇,如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意大利的博尔扎诺等,山幽水清,环境雅静,每年吸引大量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