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着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原则:
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1)法国翻译理论有哪些扩展阅读: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 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功能对等理论
② 巴氏定律是什么意思
意义是翻译的本质,是翻译的生命所在,不论是成功的笔译还是口译都离不开意义的传达,或者说意义传达的质量是决定口笔译的成败关键。本文要谈到的两派意义观分别是在口译界享有盛名的释意理论和被认为是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尔胡达罗夫的理论。 法国着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及其同行和学生在80年代正式创立的释意派理论又称交际与释意理论,其研究对象不再停留在语言层次,而是解剖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释意派经过对口译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外壳—表达”这样的翻译程序, 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译者的任务是传达信息,将翻译作为交际行为而不是交际结果进行研究是释意理论的一大特点。在他们看来,“语言在没有同译者的认知相结合之前只是一种宏观符号,不具有任何交际意义” [5](p190)。 七十年代苏联巴尔胡达罗夫提出的理论与当时世界上语言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有密切的关系,它同时兼有语言学派与文艺学派的长处. 巴氏是把符号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在《语言与翻译》一书中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1985:5)。他还对“保持内容不变”进行了补充说明,他认为保持内容不变只是相对的,在语际转换、传达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损失,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等值,由于存在各种类型的意义,因而翻译很有必要确定意义的传达顺序,对应该着重传达的意义和可以牺牲的意义做出取舍。作者在此书中主要从词的层次讨论了翻译中语义的传达及翻译的转换法。 此两派理论虽是分别源自于口译和笔译的研究,但在关于意义传达的看法上却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本文以下拟通过比较、剖析两者在意义观上的异同,并举出具体实例,以阐明巴氏理论关于意义的论述在口译活动中更具可操作性。 2. 巴氏理论与释意理论之比较 2.1 巴氏理论的三大语义系统 符号学研究的是形式(符号)和内容(意义)的关系,巴氏根据现代符号学原理概括了三种类型的意义:即所指意义、语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 所指意义是指符号与所指事物(如实物、性质、过程等)之间的关系[3](p149)。所指意义主要是语义学研究的范围。巴氏认为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词汇的所指意义完全对应的情况较少,他着重论述了部分对应和不对应的情况。也就是说,所指意义在语际转换时大多只能是相近。 语用意义是指符号与使用该符号的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附在符号上使用者的主观态度,包括感情色彩、修辞效果、语气强弱及口吻的庄谐等[3](p149) 。显然语用意义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巴氏所理解的语用意义远超出语言符号本身,而要研究实物、环境和言语行为的参与者等言语中的超语言因素。语用意义往往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绝对的对应者。 语言内部意义是指同一符号系统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如诗的节奏,押韵各种修辞手法如谐音、双关等[3](p150)。 在不同的文章体裁中,三种类型意义所起的主要作用也不同:科技、法律 类的,所指意义尤为突出;而广告或诗歌较注重语用意义;若诗中大量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押韵、双关等,那么语言的内部意义就表现得很强烈。因此巴氏认为应根据文章的体裁设法优先传达起主要作用的语义系统。同时他也指出在一般的体裁中,所指意义保留得最多,其次是语用意义,再其次是语言内部意义。巴氏并没有把它作为一条定律来遵守,而是为我们概括了意义系统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对译者有着很重要的启发,特别是口译员,因为口译活动自身的特点(请参看本文第三部分)决定了不可能同时将三种意义或是更多的意义传达出来。 2.2 释意论有关意义的阐述 1)释意理论认为言语的意义在口译活动中应该是指“话语语篇的整体意义”,而巴氏也同样认为“原语话语和译语话语在意义上的等值并不是在各个词,甚至也不是在各个句子的层次上,而是在整个话语的层次上”[1](p9)。 2)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所涉及的意义信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显性信息”,第二类为“隐性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是指符号与符号指代对象关系较明显的,原语在语境中的理解处于最低层次. “隐性信息” 所包括的内涵意义十分微妙,而且繁多庞杂,它主要包括:a.情感信息;b.词语的文化信息;c.口译中所特有的语气、音调等副语言信息以及其它的语言外信息[2]。很明显,释意派所说的显性信息相当于巴氏的所指意义,而隐性信息则相当于巴氏的语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 3)鲍刚师承释意派的主要创始人,1998在《口译程序中的语义问题》一文中,同样认为口译和笔译一样,所指意义、内涵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这三大语义信息的概念几乎包含了翻译活动中所能够涉及到的所有的语言或语言外的意义信息,并且认为由于受到口译这种需要即席加工信息量的限制,译员无法传译原语所有词语的信息,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原语的显性信息要点、重点信息和主要的关键词语内涵信息上。鲍刚的观点与巴氏的理论已经相当接近了,或者说他作为释意派在中国的代表人物之一已经将巴氏理论与释意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巴氏理论的合理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4)释意派研究员阿尔比提出意义就是一种综合:“意义单元是诸如风格,内涵,信息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一种综合”。而根据“所译文本类型的不同,某些因素所起的作用亦有可能不同,比如说在诗歌中风格与内涵的因素会占上风,而在科技文章中则是信息因素起重要作用” [4]。阿尔比所说的意义单元中的风格、内涵或信息因素等都可按巴氏的分法归为不同类型的意义:科技文章中的信息因素即巴氏的所指意义,而诗歌中的风格与内涵的因素又与语用意义吻合。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会随着文本类型的变化而不同,其实与巴氏的意义传达有主次之分是相通的,只是阿尔比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因素保留的次序,而巴氏除了强调译者的主观选择应符合文本的意义表现特点外,还指出了意义保留的次序。但可以看出两人都是以服务于交际目的为前提来确定何种意义该最大限度的保留。 综上所述,两派理论的异同点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两方面:A. 两派理论在对于意义的定义及类型的划分、意义传达的局限性、意义的整体理解和不同体裁的主要表现意义等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观点。B. 释意论没有具体深入探讨意义传达的次序,而巴氏理论则认为,一般来说,所指意义保留得最多,其次是语用意义,再次是语言内部意义,此顺序还会受到言语体裁的影响。从这点而言,笔者认为巴氏理论更为优胜,若能将释意论和巴氏理论的意义观相结合,对于口译者来说则更具可操作性。 3. 实例分析 以下将结合国务院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材料的例子来阐释巴氏理论关于意义传达的合理性。国务院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口译的正式程度介于外交与外事翻译两者间,其内容涉及的主题多为严肃的政治话题,有较高的政策敏感度,一般说来,这类交际所使用的语言比较正式,其风格介书面语和口语之间,是一种措词准确平易,语法简明严谨的口头用语,有别于一般口语。它的口译要求意义的传达要准确,措辞恰当得体,语气色彩与发言者一致,也就是要准确无误地传达出话语内容及其蕴涵的政策立场。以下实例都是选自朱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及其相应的口译文本。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③ 急!跪求: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上代表人物
①古代、中世纪翻译
安德罗尼柯、西塞罗
早期《圣经》翻译和哲罗姆、奥古斯丁
中世纪初期翻译和波伊提乌
中世纪中期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
②文艺复兴时期翻译
德国翻译和路德
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多雷
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
③近代翻译
法国翻译和巴特
德国翻译和施莱尔马赫、洪堡
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
俄国翻译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
④ 现、当代翻译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详见:
http://www.oktranslation.com/Cms/Article.aspx?ArticleID=107
④ 西方翻译理论 是什么 ,关于里面的对等概念具体有哪些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 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avi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⑤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分析
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那么何为忠实性呢?它是指用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 TL)表达另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 SL)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
忠实性内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实(formal correspondence)。它指只从形式上考虑,为了使表达再现信息(reproced message)的TL与表达信息的SL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词词对应,结构、比喻与原作相似。其二是意义上的忠实(equivalence in terms of meaning)。它要求译文的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翻译作品,忠实当然是一项指导原则;但绝对忠实实乃不可能之事,任何翻译都会与原文存在着一些差距,尤其是诗词的翻译。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SL与TL本身的差异。各种语言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包括语音、拼写、语法等方面,不过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的有力杀手是语言方式、习惯的不同,包括用词不同、比喻不同、联想不同等等。由于这些不同,使翻译时很难,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原文信息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完全地、毫厘不差地移植到译文信息中去。所以原文与译文不可能完全一样。
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举个简单例子:"fox"这个词,它的本意是"狐狸"。西方人认为"狐狸"是一种可爱聪明的动物,所以在英语中,用"fox"来描写人时,它形容人的"聪明、机灵"。而在中国,人们都认为"狐狸"是一种狡猾阴险的动物,所以当我们使用"fox"一词时,多用来指人"阴险、狡猾",这正是由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接收产生偏差,从而有可能导致翻译的不忠实。
民族心理特征的差异。各个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西方人写作时风格直率、坦诚,不绕圈子,这也与他们豁达的性格有关。而中国人则偏向于细腻、委婉的风格,作品耐人寻味。因而要把两种不同的心理特征溶合起来,绝非一件易事。
诗词翻译的独有特点决定不可能恪守忠实性
⑥ 纽马克 三类文本,两个翻译理论 哪个先提出的
其实要了解这话的意识,要对天主教的知识有些了解。
这里要对Pélican有个了解,鹈鹕是最大最沉的蹼足类飞鸟,形态雄伟,翅膀又长又宽,而且鸟的嘴也很长。在天主教中,鹈鹕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这里有两个传说可以供你参考,在法语杂志上得来的,大概就是以下两个:
第一个是来自法国南部的民间传说,鹈鹕是一只如太阳般光亮的鸟儿,这只雄伟的鸟有很多小孩, 有一次鹈鹕留下孩子出门,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孩子们被一个动物肢解,他治好了孩子们,由于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所以他就 遮掩住自己的光鲜颜色,躲藏在孩子们中间,当动物再出现时,他就杀掉那个动物。在这个传说中,鹈鹕在这里是光明的象征,代表基督的力量,那些孩子则是试图拥有这种力量,但是经常被邪恶势力灭杀的人类。
第二个传说讲述的则是鹈鹕用自己的血肉喂养孩子的故事,所以用来作为父爱母爱的象征,希伯来语中的pelican 来源于ABRAHAM (AB = Père et Rarham= pélican) Abraham 就成为了 « Père Pélican » 或者 « Père miséricordieux »‘仁慈的父’. 这里的pélican 让人联想起基督奉献身体的画面。
在天主教描绘出来的跟pélican很相似, 但是不是很明确,更多的则混肴于天鹅,鹅以及凤凰.当今主流解释中,« Pélican » 尤其是用来遮掩天鹅,异教徒的象征。
另外:
René Bazin是19实际天主教小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