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重农主义

法国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重农主义

发布时间:2022-08-12 10:00:13

‘壹’ 什么是重农主义分散小农是专制主义集权制的经济基础又是什么意思

重农主义(physiocracy)

18世纪50~7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中期法国封建王朝货币改革的失败和七年战争的失败表明了法国重商主义的破产,从而出现了与重商主义完全对立的重农主义。

重农主义的创始人是F.魁奈,在他周围有一批追随者,形成了一个有较完整理论体系和共同信念的派别。定期组织学术讨论,发行独立的刊物《农业、商业、财政杂志》和《公民日志》。重农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是杜尔哥。

重农主义继承了17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重农主义者把自然秩序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它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表现为各种政治、经济和法令规章的人为秩序必须以自然秩序为准则,违背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纯产品”学说。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即物质产品,使用价值,财富来源于生产。在社会各部门中,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部门。

重农主义把农业看作生产部门,把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创造,纯产品即是剩余价值,地租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在农业生产分析中,重农主义提出年预付、原预付的概念,对资本(农业资本)进行了最初的分析。重农主义还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集中表现在魁奈的《经济表》中。

重农主义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资本主义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的矛盾,重农主义实际主张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又只求对旧制度改良,其目的是巩固现存的制度。

‘贰’ 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特点有哪些

赋税理论
重农学派的赋税理论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时期的资产阶级税收理论。重农学派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其先驱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P•布阿吉尔贝尔、F•魁奈、A•R•J•杜尔哥和西斯蒙第。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的法国,由于封建王朝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农业极度衰落,税制紊乱,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人民负担沉重,法国的财政经济面临严重的危机。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农业,要财源茂盛,增加财政税收收入,必须发展农业,从而将其研究重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重农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他们在税收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思想和政策主张,重农学派税收思想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关于税收与生产的关系,他们提出了三点很有价值的观点:
①课税不能过重,不可影响和破坏生产,应根据纳税人的能力缴纳。否则,生产就会衰退,反过来,造成税收收入的减少;
②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要适当,应当和国民收入的数额保持平衡,不可任意挥霍;
③税收增长的前提是财富的增长。认为农业生产是财富之母,君主要想多征税必须首先扶持农业。不这样做,征税就会变成掠夺,很快会使国家趋于衰落贫穷。
第二、主张实行单一土地税制。取消其他一切赋税,简化赋税征收机构,节省征收费用。
第三、提出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
第四、以转嫁为标准划分直接税与间接税,并提出了以纯产品为核心的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学说。
第五、主张废除包税制。
重农学派的税收理论是防止封建帝王横征暴敛的理论武器。重农学派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非常重视农业,较有影响的是布阿吉尔贝尔的税收思想和魁奈的单一土地税理论。
社会制度
(图)重农学派
重农主义体系实际上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却又是封建制度、土地产权统治的资产阶级的翻版。封建主义是以资产阶级生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而资本主义则以大农业改造封建制度的臆想来发展。这样,封建主义就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资产阶级社会获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这个实质和外观的矛盾出现于重农主义几乎所有的理论中。
重农学派在当时法国的宫廷、贵族、达宫中获得声誉,甚至在巴黎所谓社会显贵名流的社交场合中,以称道农业改革和穿着带有农家色彩的装束为时尚。在法国以外的当时欧洲若干国家的统治者,如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托斯卡纳的利奥波德二世,西班牙的查理三世,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那不勒斯的斐迪南一世等也对他们的学说和主张发生一定的兴趣。但也因此他们的学说引起了革命的或进步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反感。伏尔泰在<有四十个埃居的人>中,对于他们学说的臆想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嘲弄。
另一方面,重农学派也欺骗了他们自己。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达官、贵人,他们的利益和法国当时的封建制度,甚至和波旁王朝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绝没有认识到,他们所鼓吹的是一个与现存的封建社会相对立,并且只有消灭现存社会才能建立起来的新资本主义制度;而总以为他们所企求的只是对旧制度的改良,而改良的目的是巩固现存的制度。
观点主张
一、自然秩序(图)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启蒙学派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杜邦·德·奈穆尔在为重农主义体系下定义时,明确地称之为“自然秩序的科学”。 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 重农主义者认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当时的法国社会就由于人为的社会秩序违反了自然的社会秩序而处于疾病状态,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医治这种疾病提出处方。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学说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这一认识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创立了把社会经济看作是一个可以测定的制度的概念。这概念意味着社会经济受着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经济范畴问存在着相互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预测性。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和政策就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上的。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重农主义者既把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看做永恒的规律,又把社会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社会形式的抽象规律。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的准则,可能最早溯源于与柯尔贝尔同时代的法国商人勒让德而由古尔奈予以箴言化,但只是到了重农学派才真正地成了标识着新时代的战斗口号。
二、纯产品学说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他们的全部体系都围绕着这一学说而展开;一切政策也以之为基础。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所以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的创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经济部门中,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地,二者都是不生产的。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 重视农业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自称为农业的辩护人,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基础。重农主义者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以“纯产品”学说论证了农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为这一传统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魁奈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重农学派实际上是以农业资本来概括一般资本,以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来概括资本主义生产。租地农场主,作为产业资本的实际代表指导着全部经济运动。农业按资本主义大规模经营方式经营,土地直接耕作者是雇佣工人。生产不仅创造使用价值,而且也创造价值,而生产的动机则为获得 “纯产品”即剩余价值,而地租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重农学派提出了废除其他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他们认为 “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纯产品”归结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在复合税制下,赋税的负担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会通过转嫁间接地归于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当地取消一切杂税,改而征收单一地租税。由于简化租制会减少征收费用,这种改革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三、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在分析社会财富、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的尝试上,重农学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组成的物质要素,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通过货币的中介,在社会三个阶级间的流通过程,表现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在再生产过程中,包括了对各社会阶级收入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等等的分析。这些都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得到了全面表达。

‘叁’ 请问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中的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随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而一同兴旺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出口为国家带来财富。这一学派的倡议者支持并主张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者坚信,对外贸易是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国际金融制度得到高度发展以前,对外收支逆差必须用现金弥补,而国际间唯一可接受的现金形式是金银,因此贸易赤字会导致国库空虚,反之则国库殷实。从中可得出结论,出超将带来国内经济增长,而入超会使国内经济萎缩。这种思想迎合了当时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求,并在事实上引导了十七、十八世纪的商业革命。 2、重农主义 重农主义主导了法国十七、十八世纪的经济思想。法国在十八世纪还保持着封建经济的结构,其工业变化、海外贸易的步伐并非那么快捷有力,为主的经济活动仍然是农业生产。地租连同向耕种者征收的赋税是法庭、军队和艺术文明的经济来源。农民只得用剩余部分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再生产。重农主义者以此为依据提出,产生地租的土地是纯产品依赖的唯一源泉。重农主义者将国民分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最早运用社会阶级体系来说明社会经济结构。 弗兰斯瓦.魁奈(1694-1774)是十八世纪法国最着名的经济学家,重农主义学派的领袖和宗师。“自然秩序”是魁奈及其重农主义体系的精髓,成为重农主义者看待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根本标准及最终归宿。在魁奈重农主义体系中,自然秩序和自然权利紧密相连,自然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和自由,而在财产所有权中,土地所有权是基础,是国家统治的自然秩序的根本条件,是进行农业资本主义的根本条件。 3、古典经济学派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已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古典经济学派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从起飞到昌盛时期的主流经济学派,它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既是对封建旧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想的批判,也是对经济自由主义新时代的呼唤和论证。 古典经济学信奉经济自由主义。他们坚信,自由竞争市场势力的自发作用能够保证经济生活的协调和稳定增长,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他们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他们认为,国家只需充当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 古典经济学派关注经济增长。在他们看来,经济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加生产,为此必须增加资本积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还研究与此密切相关的分配和产品实现问题,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规律,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 古典经济学的奠立者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对亚当·斯密的体系进行了扩展,而J.S.穆勒则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4、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的经济理论。它的基本观点和古典主义相同,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同时它也融合和吸收了其它一些学派的观点。它渊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所谓“边际革命”。当时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以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他们使用抽象演绎法、边际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边际效用理论、时差利息论和一般均衡论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它把市场现象归结为个人选择的结果,着重解释在技术知识、社会习惯以及资源稀缺的约束下,个人在市场上进行的主观评价和选择,会导致市场过程的协调和均衡,进一步证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确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特点是: (1)经济和谐观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体系的变动和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是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灵活的。边际分析是体现这种观点的分析工具。 (2)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 新古典主义认为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市场上的理性行为是,需求一方,消费者寻求最大的满足;在供给一方,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通过价格的变动,使供求量调整到双方相等时的均衡状态。 (3)完全竞争的经济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完全竞争并趋于均衡状态的经济。 (4)充分就业的经济 新古典主义认为市场供求力量能使一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在分配中所得到的份额取决于他的边际产品数量。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瓦尔拉斯、马歇尔、凯恩斯以及二十世纪的阿罗和德布鲁等。 5、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有效需求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求减少失业,这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是凯恩斯的代表作。凯恩斯提出了总量分析、短期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它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及货币量决定的。凯恩斯在理论上分析上采用了“总量分析”即“宏观分析”的方法。他研究了收入、需求、投资、储蓄、消费、货币、价格水平的总量及其相互关系,使“庸俗经济学”从微观分析进入了宏观分析。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他提出了一整套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在财政政策方面,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主张增税、减少财政支出,以减少投资和消费。在货币政策方面,在萧条时期主张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在高涨时期主张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以限制投资。 6、凯恩斯以后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经济学家,由于统计分析理论的发展,这个时期经济学术着作的特点是大量运用统计理论和数学模型。 (1)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又被称为当代凯恩斯主义正统派或主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萨缪尔逊、托宾、索洛等。“新古典”是指他们接受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主义对于市场和一般均衡的分析,但同时应当“综合”凯恩斯主义。 这种综合体现在:一、将凯恩斯理论本身综合成宏观一般均衡理论,但理论本身却和新古典理论有相似之处;二、凯恩斯的宏观理论体系和新古典的微观理论体系相结合,注重寻找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三、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 他们认为,战后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既存在市场机制的调节,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一方面,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仍然由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来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要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来纠正市场调节不可避免的缺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并实现社会公正。 他们用IS-LM模型完善了总需求分析,并用总供给分析来补充总需求分析,建立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和货币理论,并且将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长期化和动态化。 (2)当代经济学的其它主要流派 当代经济学除了新古典综合派外,其它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

‘肆’ 重农主义的名词解释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思想体系,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纯产品’即总产量超过生产费用的剩余。因而认为只有农业生产者才是生产阶级,工业生产者则是非生产阶级,并认为土地所有者阶级是‘纯产品’的唯一获得者,故提倡单一土地税。

‘伍’ 什么是重农主义

18世纪中期法国封建王朝货币改革的失败和七年战争的失败表明了法国重商主义的破产,从而出现了与重商主义完全对立的重农主义。
重农主义的创始人是F.魁奈,在

‘陆’ 法国为什么是一个农业大国

法国成为农业大国的原因是什么?

1地理原因 法国六边形的国土拥有欧洲最富饶的土地 气候也是非常不错的 再加上几条大河流穿过法国而利于灌溉农作物 先天的地理优势决定了他在欧洲农业大国的优势!
2历史原因 法国做为欧洲中世纪封建国家的典范 农业是其根基 强盛的封建国家有着共同的标志 那就是农业的鼎盛
3民生 法国也是欧洲的人口大国 没有强力的农业支持是不能维持其人口增长的 这也是法国重农主义的原因之一

法国不但是一个工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产品出口长期居欧洲首位。
目前,虽然法国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与强劲的需求相比,其绿色农业产品的产量仍显得大大不足。1995年,法国从事生态农业开发的企业仅有3500家;到1998年底,其数量已迅速上升到6200家。截至1998年底,法国在生态农业用地面积已经超过了22万公顷,而4年前还不足12万公顷。

过去一年里,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法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大大加快,增速高达80%。尽管如此,生态农业在法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仍很脆弱,绿色农业用地只占法国实际农业用地的0.6%,其发展潜力不可不谓巨大。与其它欧洲伙伴相比,法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确实落后不少,尽管开足马力追直,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起平坐的。1997,意大利的生态农业耕作面积整整翻了一番;1998年更是达到了64万公顷,雄踞欧洲首位。位居第二的德国拥有生态农业用地39万公顷,奥地利则以34.5万公顷紧随其后,而作为农业大国的法国在欧盟范围内仅排名第四位。

论及发展落后的原因,一是法国各省对待生态农业的看法和态度不同,二是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对生态农业有抵触。举例而言,一个本来收益不错的农民没有勇气和胆量冒着产量骤降的风险去尝试陌生的生态农业;同时,生态农业耕作拒绝化肥,为了保持土壤的肥沃度,农民不得不经常进行轮作。

生态农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后果是:作为欧洲最大的谷作生产国,法国不得不每年大量进口生态谷物,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一般来说,绿色谷物是从中欧进口的,而纯天然的生态糖是从斯洛伐克和荷兰进口。与滞后的种植业相反,法国的生态畜牧业显得生机勃勃,每年都能供应充足的绿色动物食品。由于法国人对天然奶酪的偏爱,法国目前的绿色奶类制品产量仍无法满足国内的需要,但以其发展趋势而言,法国生态农业的前景必定是辉煌的。

‘柒’ 重农学派的观点主张

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在法国大革命前启蒙学派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杜邦·德·奈穆尔在为重农主义体系下定义时,明确地称之为“自然秩序的科学”。
重农主义者指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
重农主义者指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当时的法国社会就由于人为的社会秩序违反了自然的社会秩序而处于疾病状态,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医治这种疾病提出处方。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学说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这一认识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创立了把社会经济看作是一个可以测定的制度的概念。这概念意味着社会经济受着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经济范畴间存在着相互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预测性。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和政策就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上的。但由于他们的局限性,重农主义者既把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看做永恒的规律,又把社会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社会形式的抽象规律。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的准则,可能最早溯源于与柯尔贝尔同时代的法国商人勒让德而由魁奈予以箴言化,但只是到了重农学派才真正地成了标识着新时代的战斗口号。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他们的全部体系都围绕着这一学说而展开;一切政策也以之为基础。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所以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的创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经济部门中,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地,二者都是不生产的。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
重视农业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自称为农业的辩护人,指出农业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基础。重农主义者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以“纯产品”学说论证了农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为这一传统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重农学派实际上是以农业资本来概括一般资本,以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来概括资本主义生产。租地农场主,作为产业资本的实际代表指导着全部经济运动。农业按资本主义大规模经营方式经营,土地直接耕作者是雇佣工人。生产不仅创造使用价值,而且也创造价值,而生产的动机则为获得 “纯产品”即剩余价值,而地租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重农学派提出了废除其它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他们认为 “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纯产品”归结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在复合税制下,赋税的负担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会通过转嫁间接地归于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当地取消一切杂税,改而征收单一地租税。由于简化租制会减少征收费用,这种改革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在分析社会财富、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的尝试上,重农学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组成的物质要素,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通过货币的中介,在社会三个阶级间的流通过程,表现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在再生产过程中,包括了对各社会阶级收入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等等的分析。这些都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得到了全面表达。

‘捌’ 法国成为农业大国的原因是什么

法国不但是一个工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产品出口长期居欧洲首位。
目前,虽然法国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与强劲的需求相比,其绿色农业产品的产量仍显得大大不足。1995年,法国从事生态农业开发的企业仅有3500家;到1998年底,其数量已迅速上升到6200家。截至1998年底,法国在生态农业用地面积已经超过了22万公顷,而4年前还不足12万公顷。

过去一年里,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法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大大加快,增速高达80%。尽管如此,生态农业在法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仍很脆弱,绿色农业用地只占法国实际农业用地的0.6%,其发展潜力不可不谓巨大。与其它欧洲伙伴相比,法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确实落后不少,尽管开足马力追直,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起平坐的。1997,意大利的生态农业耕作面积整整翻了一番;1998年更是达到了64万公顷,雄踞欧洲首位。位居第二的德国拥有生态农业用地39万公顷,奥地利则以34.5万公顷紧随其后,而作为农业大国的法国在欧盟范围内仅排名第四位。

论及发展落后的原因,一是法国各省对待生态农业的看法和态度不同,二是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对生态农业有抵触。举例而言,一个本来收益不错的农民没有勇气和胆量冒着产量骤降的风险去尝试陌生的生态农业;同时,生态农业耕作拒绝化肥,为了保持土壤的肥沃度,农民不得不经常进行轮作。

生态农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后果是:作为欧洲最大的谷作生产国,法国不得不每年大量进口生态谷物,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一般来说,绿色谷物是从中欧进口的,而纯天然的生态糖是从斯洛伐克和荷兰进口。与滞后的种植业相反,法国的生态畜牧业显得生机勃勃,每年都能供应充足的绿色动物食品。由于法国人对天然奶酪的偏爱,法国目前的绿色奶类制品产量仍无法满足国内的需要,但以其发展趋势而言,法国生态农业的前景必定是辉煌的。

阅读全文

与法国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重农主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