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大文豪埋葬在哪里

法国大文豪埋葬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8-12 13:40:31

① 为什么有些人死后会被安葬在教堂内

NHK : 除了现在的教宗以外...以前的教皇...殉道者...圣哲...例如 圣芳济各 (St. Francis Xavier)...或对天主教有重大贡献的人...1些伟大的信徒...例如...英国18世纪的科学家 牛顿 (Newton)...法国大文豪 雨果 (Victor Hugo)...还有地方上信奉天主教的皇室成员...民族英雄...例如...瑞典国王埃里克14世...都有可能被安排...下葬于教堂的 地下墓室 (Church Catacombs)内...那是教会的多年传统....因为教会认为...有洁净灵魂...能够进入天国的人...才会在教堂下葬...去天国...当然是从教堂出发...最方便快捷...嘿嘿...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廷梵蒂冈的 圣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也是在12门徒 彼得 的墓地上...直接修建的........

② 雨果故居在哪里_法国雨果故居介绍_

雨果故居位于巴黎勒玛莱老区的浮日广场,雨果自1832年至1848年在此居住长达16年之久。在主人百年诞辰之际被辟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这方形的广场原名国王广场,是亨利四世于1605默哀吗下令建造的。 孚日广场极有特点,不大,方形,中间是大片的草坪。草坪上有喷泉四,大树十五,路易十三的雕像巍然屹立,还有长椅短椅若干,错落其间。四周围着36幢近400年的古屋,只两三层,墙面是白石间有红色的假砖,屋顶很陡,皆为近乎黑色的石板。 底层为带有拱门的门廊,顶层的窗户上都有一眼老虎窗开在屋顶的坡上,阁楼也。幽雅,宁静,古意盎然,来此一游,宜骋目,宜读书,宜冥想,尤宜参观雨果故居。 先漫步而后参观,则有设身处地预临其境之利;先参观而后小坐,则有浮想联翩。 巴黎的雨果故居有三奇,曰绘画,曰装饰,曰器物。故居内现在存放着大文豪的肖像画、半身雕塑、照片和家庭的纪念品。 引申阅读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代表作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门票 免费(除临时展览外) 开放时间周一除外,每天10点-18点,节假日关闭

③ 法国作家大仲马怎么介绍

给您提供一些资料,自己汇总吧!

亚历山大·仲马(法语:Alexandre Dumas发音:[a.lɛk.sɑ̃dʁ dy.ma], 原名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dy.ma da.vi‿d.la pa.jə.tʁi]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名着《基度山恩仇记》的作者。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着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着称于世。他最着名的作品包括基督山伯爵、三剑客、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后三部通称为达尔达尼央浪漫三部曲。

家世背景:

大仲马的同名儿子也是法国着名文学家、《茶花女》的作者。为区分,遂称呼为大仲马(法语的Dumas, père)。仲马的译名,是清末翻译家林纾依福州音所译。

大仲马的祖父安东尼-亚历山大·达维·德·拉巴叶特里侯爵曾在法国政府任职炮兵总军需官;1760年移居圣多明各(即现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个名叫塞塞特·仲马的女黑奴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托马·亚历山大,即大仲马之父,仲马是这位女黑奴的姓。

1780年前后,侯爵和他的儿子回到巴黎。1786年托马·亚历山大从军,他以仲马为姓入伍。在不久之后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他以自己过人的勇武与胆识,从行伍的最底层,成为了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将军。

生平:

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靠近巴黎),与母亲相依为命,到了十三岁还没念过什么书,整天在森林游荡,肚子饿了有野鸟饱腹。

后来在公证人事务所当见习生的差,大仲马认识了一个叫阿道夫的贵族朋友,引导他进入文学的殿堂,阿道夫带着大仲马认识戏剧,以及拉马丁等诗人作品,于是大仲马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大仲马拿了打弹子赢来的九十块法郎,前往巴黎打天下。一位将军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又见他写得一手好字,推荐他到奥尔良公爵府裏当文书,使他能勉强糊口。他经常替法兰西剧院誊写剧本,贴补家用,后来忍不住也自己写上剧本。三年后他的第一出剧本《亨利三世与其宫廷》使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1844年的《基度山恩仇记》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从此声名不衰。他一生着有150多部小说,90多个剧本,文集250卷,创作量惊人,作品多达两百七十馀种,甚至还写了一部《烹饪大全》,在法国通俗文学的魅力历久不衰。

原本生性豪爽的大仲马在成名后就更加奢侈,他经常游历四方,足迹遍及整个欧洲,他以“基督山伯爵”自居,不惜花费巨资二十万法郎,在巴黎附近的圣日尔曼昂莱森林裏盖了一座新哥德式的基督山城堡,在那里款待朋友和情妇们,举行盛宴和舞会。1847年7月25日,美食家大仲马宴请50位客人,也包括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他又在一片森林中以同样名称建造了另一个城堡式的别墅。

生活上一掷千金,使他常常大量的负债,必须靠大量的作品赚取巨额的片酬,托人代写捉刀成为必要的手段,因此他的作品普遍良莠不齐,饱受研究者的批评。因为挥霍成性和创造力的枯竭,晚年的大仲马非常贫困,为了抵债,他将两座城堡都拍卖了。他的最后一位情妇是一位美国女演员阿达·孟肯,后来演戏时坠马摔死,大仲马埋葬了她,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醉醺醺的来到小仲马家里,大声说道:“孩子,我是来到你这里等死的。”半个月后,大仲马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小仲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遗产只剩下最后几块钱。

2002年,法国总统席哈克宣布,将大仲马移灵巴黎的先贤祠,从而与作家维克多·雨果、左拉等人共享此殊荣。

文学特色:

大仲马有句名言:“什么是历史?就是给我挂小说的钉子啊。”他的小说大多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并非小说的唯一笔者,有一位中学教师奥古斯特·马凯也参与创作。马凯经人介绍,把三幕剧《狂欢节之夜》送去请大仲马修改润色,改名为《巴蒂尔德》,在巴黎舞台上公演获得好评。马凯又写历史小说《老好人杜韦》,将手稿送给大仲马过目。大仲马把内容单薄的《老好人杜韦》改写成《德·阿芒达尔骑士》,在《新闻报》上连载大获成功。大仲马从此欲罢不能,一生写下数百部的小说。英国学者、诗人安德鲁·兰说过:“大仲马在一展歌喉之前,先得有个音叉定一下音;而他一旦认准了音高,就能一泻千里地唱下去。”

一本大仲马的传记说:“如果您只要读一本大仲马的小说,那请读《三剑客》;如果您有时间读上三本,那么请加上《基督山恩仇记》和《玛歌王后》;如果您要读五本,再加上《二十年后》和《蒙梭罗夫人》;如果您选择十册大仲马的作品,那么便再加上《大野心家》,《四十五卫士》,《我的回忆录》,《安东尼》和《波治伦子爵》。如果这十本书您都看过了,那么您铁定已经上了瘾,毋需我们推荐您阅读其他的作品了……”

主要作品:

历史小说-

达达尼昂三部曲(背景为路易十四时代, 法国鼎盛时期):

《三个火枪手》(或译《三剑客》,旧译《侠隐记》)(第1及2卷)Les Trois Mousquetaires [法],The Three Musketeers[英]

《二十年后》(旧译《续侠隐记》)(第3至5卷)Vingt ans après [法],Twenty Years After [英]

《布拉热洛纳子爵》(又译《布拉日隆子爵》,旧译《铁面人》《后续侠隐记》《小侠隐记》)(第6至11卷)Le Vicomte de Bragelome[法],The Vicomte de Bragelonne[英]

瓦洛朝三部曲(也作:“三亨利之战”的三部曲, 背景为法国宗教战争时期)

《玛歌王后》(又译《玛戈王后》,1845年,La Reine Margot [法])

《蒙梭罗夫人》La Dame de Monsoreau [法]

《四十五卫士》The Forty-five Guardsmen [英]

描写法国君主制崩溃的系列小说(背景为法国大革命时期):

《约瑟·巴尔萨莫》(又译《风雨术士巴尔萨摩》)Joseph Balsamo [英]

《王后的项链》Le Collier de la Reine [法],The Queen's Necklace [英]

《红房子骑士》(又译《红屋骑士》)Le Chevatier de Maison-Rogue [法],

The chevalier de Maison Rouge [英]

《昂热·皮都》Ange Pitou [法]

描写拿破仑时期的小说:

《双雄记》(《又名杀手与侠盗》,《耶羽的伙伴》)Les compagnons de Jéhu [法],The Companions of Jehu [英]

《白与蓝》Les.Blancs.et.les.Bleus.[法] White and Blue[英]

《最后的骑士》Le Chevalier de Sainte-Hermine[法]The.Last.Cavalier[英]

《基督山伯爵》(或译《基度山恩仇记》)Le Comte de Monte-Cristo [法],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英]

为数罕见的爱情小说:

《黑郁金香》(又译《黑色郁金香》)Tulipe noire [法],The Black Tulip [英]

其他小说:

《阿斯加尼奥》Ascanio [英]

《末日暴君》

《裙钗之战》

《恶狼司令》

《侠盗罗宾汉》

《苏后玛丽惨史》

戏剧[编辑]

《亨利三世及其宫廷》(1829年):开创了新的文学体裁--历史剧,浪漫主义戏剧,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安东尼》(1831年)

《拿破仑》(1831年)

英文:

Alexandre Dumas ,born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24 July 1802– 5 December 1870), also known as Alexandre Dumas, père, was a French writer. His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nearly 100 languages, and h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French authors. Many of his historical novels of high adventure were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serials, including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The Three Musketeers, Twenty Years After, and The Vicomte de Bragelonne: Ten Years Later. His novels have been adapted sinc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or nearly 200 films. Dumas' last novel, The Knight of Sainte-Hermine, unfinished at his death, was completed by a scholar and published in 2005, becoming a bestseller. It was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8 as The Last Cavalier.

Prolific in several genres, Dumas began his career by writing plays,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proced from the first. He also wrote numerous magazine articles and travel books; his published works totaled 100,000 pages. In the 1840s, Dumas founded the Théâtre Historique in Paris.

Dumas' father, General Thomas-Alexandre Davy de la Pailleterie, was born in the French colony of Saint-Domingue (present-day Haiti) to a French nobleman and an enslaved African woman. At age 14 Thomas-Alexandre was taken by his father to France, where he was ecated in a military academy and entered the military for what became an illustrious career.

His father's aristocratic rank helped young Alexandre acquire work with Louis-Philippe, Duke of Orléans. He later began working as a writer, finding early success. Decades later, in the election of 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in 1851, Dumas fell from favor and left France for Belgium, where he stayed for several years. Upon leaving Belgium, Dumas moved to Russia for a few years before going to Italy. In 1861 he founded and published the newspaper L' Indipendente, which supported the Italian unification effort. In 1864 he returned to Paris.

Though married, in the tradition of Frenchmen of higher social class, Dumas had numerous affairs (allegedly as many as forty). In his lifetime, he was known to have at least four illegitimate or "natural" children; although twentieth-century scholars found that Dumas fathered another three "natural" children. He acknowledged, and assisted his son, Alexandre Dumas to become a successful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They are known as Alexandre Dumas père (father) and Alexandre Dumas fils (son). Among his affairs, in 1866 Dumas had one with Adah Isaacs Menken, an American actress then less than half his age and at the height of her career.

The English playwright Watts Phillips, who knew Dumas in his later life, described him as "the most generous, large-hearted being in the world. He also was the most delightfully amusing and egotistical creature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His tongue was like a windmill – once set in motion, you never knew when he would stop, especially if the theme was himself.

Personal Life:

On 1 February 1840, Dumas married actress Ida Ferrier (born Marguerite-Joséphine Ferrand) (1811–1859).[17] He had numerous liaisons with other women and was known to have fathered at least four children by them:

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 son of Marie-Laure-Catherine Labay (1794–1868), a dressmaker. He became a successful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Marie-Alexandrine Dumas (5 March 1831 – 1878), the daughter of Belle Krelsamer (1803–1875).

Micaëlla-Clélie-Josepha-Élisabeth Cordier (born 1860), the daughter of Emélie Cordier.

Henry Bauer, the son of a woman whose surname was Bauer.

About 1866, Dumas had an affair with Adah Isaacs Menken, a well-known American actress. She had performed her sensational role in Mazeppa in London. In Paris she had a sold-out run of Les Pirates de la Savanne and was at the peak of her success.

These women were among Dumas' nearly 40 mistresses found by scholar Claude Schopp, in addition to three natural children. Schopp has been researching Dumas for decades, primarily his writings.

④ 法国最着名的华工墓在哪里

中国劳工墓地位于北纬50°11’10”,东经01°43’22”,法国北部亚眠市西北方65公里处的滨海努瓦耶勒镇(Noyelles-sur-Mer)诺莱特村(Nolette)农田中,占地约3000平方米,在原英军华工营地上修建,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劳工墓地,一直由英联邦战争公墓委员会管理,里面埋葬了849名再也没有回到故土的中国人的遗骨。

⑤ 法国埋了很多大文豪的公墓叫什么

先贤祠


先贤祠,其法文名Panthéon,源于希腊语,最初的含义是“所有的神”。这类的建筑,通常以供奉诸神而着称。例如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人修筑的雅典巴特农神庙(Parthenon),便是供奉着这世上所有的神灵。类似的建筑,意大利也有一所,也即我们所熟知的“万神殿”。

中文名称先贤祠

外文名称Panthéon

所属地区法国巴黎

地理位置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

创始时间1791年

用 途埋葬“伟人”的墓地

⑥ 雨果简介

雨果 ( l802 ~ 1885 )
是 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 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 “ 恶 ” ,他的创作期长达 60 年以上,作品包括 26 卷诗歌、 20 卷小说、 12 卷剧本、 21 卷哲理论着,合计 79 卷之
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 19 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 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 和《 < 克伦威尔 > 序言》( 1827 ), “ 序言 ” 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着。 1830 年他据序言中的 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 巴黎圣母院 》( 1831 )是雨果第一部大型 浪漫主义 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 15 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 悲惨世界 》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 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 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⑦ 拿破仑为什么没葬在先贤祠

拿破仑,法国的伟人之一,然而拿破仑于一八二一年在圣赫勒拿岛离开人世之后,他的遗体直到一八四零年才被带回巴黎,后安葬在荣誉军人院。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对法国有功的拿破仑不是安葬在先贤祠而是安葬在了荣誉军人院呢?

巴黎先贤祠,建成于一七九一年,现位于巴黎,不少伟人都安葬在先贤祠中。先贤祠原本是路易十五为了感谢主的恩赐而修建而成的教堂,然而教堂建成之时正好是法国大革命,于是教堂便被改名为“先贤祠”。先贤祠上方有巨大的采光窗和精美的柱头,壁上刻有题词“献给伟大的人们,祖国感谢你们”。进入先贤祠的地宫,墓中间的位置安葬着伏尔泰和卢梭。先贤祠总共安葬了七十二位伟人。那么拿破仑为何没能被葬在先贤祠之中呢?拿破仑曾是法国的帝王,更为法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离世甚至为法国人所惋惜,将拿破仑安葬在先贤祠中不是更能让后人缅怀拿破仑吗?根据先贤祠中现在所安葬的伟人,这些伟人大多是思想家,为人们带来思想改革的伟人。然而拿破仑是一名军人,虽然拿破仑有突出的贡献,但是他的身份并不适合安葬在先贤祠中,所以拿破仑最终被安葬在了荣誉军人院中,这既能体现拿破仑的身份,又让人们更能记住拿破仑的战绩。

拿破仑虽然没能葬在先贤祠,但是拿破仑的事迹不会被后人所遗忘。

⑧ 法国十九世纪大文豪巴尔扎克出生在法国的哪座城市里

1799年5月2日,法国的图尔城里,一个幼小的生命在一种过于平静的气氛中呱呱落地,他就是弗兰苏•巴尔扎克和萨拉比耶•洛尔•莎洛特•安娜的长子奥诺雷•巴尔扎克。奥诺雷的父亲出身农民。法国大革命的洪流把这个身材魁梧、精力旺盛、野心勃勃的乡下人涌到了时代浪潮的顶端。使他成了驻扎在图尔城法国军队第二十二师的军粮供应主任,还兼任过该市市长。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51岁的时候,看中了比自己小32岁,一位在银行中颇有地位的职员的女儿萨拉比耶•洛尔•莎洛特•安娜。她虽然晓得老巴尔扎克与自己的年龄相差悬殊,但却看到他身心健壮,足智多谋,讲起话来妙趣横生,做起事来干劲十足,便听从父母的劝告,把自己一生的幸福托付给了这个俭朴、但具有经济头脑的中年人。

阅读全文

与法国大文豪埋葬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