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时,法国为何38天就被德国轻松打败了吗
作为西方世界的老大哥之一,法国一直都是欧洲的陆军强国。在二战开始之前,虽然法国陆军已然没有了拿破仑时期横扫欧洲大陆的霸气,但他们仍然拥有300多万精锐正规军和不计其数的飞机坦克,军事实力比德国都要强上一筹,是名义上的欧洲第一陆军强国。
然而,在二战初期,强大的法国陆军却被德国人打得满地找牙,仅仅开打38天就只能被迫投降。
绕过马其诺防线的德军
三、法国国土面积较小
从古到今,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战争,国土庞大的国家始终是保有优势的。国土面积小的国家,哪怕实力再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直接被灭国。而那些国土面积庞大的国家,相对来说,容错率较高。就算是国力羸弱,也可以厚积薄发,利用辽阔的土地与敌人展开持久地长期斗争。这就是所谓的“以空间换取时间”。
法国本来就是国土面积比较小的国家,由于一开始就在战争策略上出了问题,结果导致了前期的大溃败。如果法国国土面积够大,像苏联那样,能够利用广阔疆域展开层层阻击。那么凭借法国当时的陆军实力,不说击败德国,起码绝不会那么快就灭国。
B. 二战时期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法国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议,但为英法所拒绝,于是希特勒便决心用实力来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好之前进攻法国。他还相信一旦法国失败,英国也会就范。但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为首的德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理由是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一但开战,德国必亡。希特勒严厉斥责勃劳希契等人胆小怕事,并命令他们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
自从德国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与盟军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欧陆上处于未交战的状态,被称为假战。阿道夫·希特勒曾希望法国和英国默许德国征服波兰并立即停战。因为德国的原物料储存量(需从外地进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国的战争机器主要依靠自苏联的原物料,出于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希特勒对该情况感到不安。因此在10月6日,他曾向英法两国提出和平建议,未等到两国答复,在10月9日已为应对盟军否决其建议的可能性,希特勒也制定了军事行动:《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法西斯纳粹德国在这场战役中包括两大行动:第一部分的“黄色作战”(Fall Gelb,攻打荷比卢三国和法国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红色作战”(Fall Rot,进攻法国本土)。
C. 二战中德国轻松拿下法国,为什么始终拿不下英国呢
大家知道,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上,欧洲的英法两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时间大体差不多少,而且势力基本旗鼓相当,所以两国曾经打了100多年的仗,还是法国占了点优势。在拿破仑时期,法国横扫欧洲,英国就更不是对手。就算是英国称霸世界之时,法国也不算弱,仍在世界强国之列。所以,英法才能狼狈为奸,在一起干了不少坏事,如若实力差的悬殊,就不可能成为一对好基友。
所以,德国打英国正是弱项对强项,不像打法国那么简单。要想打到英国本土,必须要靠海军,德国的海军实力根本无法与英帝国相比,当时英国海军世界第一。正是因为这个,德国海军迟迟不能突破英国海军防线,这也就意味着,德国最一流的陆军上不去使不上劲,因此一直到二战结束德国也没有拿下英国。
然而,光靠空军轰炸是消灭不了敌有生力量的,决定最后的胜利还是要靠陆军才行。而恰恰是英国在德国空军轰炸下就是坚持战斗不投降,而德国强大陆军又上不去使不上劲,所以德国一点办法都没有。德国海军不行,陆军不上,就拿不下英国。
D. 二战时德国为何要打法国
德波战争开始的几周前,波兰国防部长问过英法联军司令甘末林:波兰被入侵时法国可以派出多少个师进攻?甘末林马上回答38到46个师,并且书面保证如果德国对波兰开战那法国将在全国动员后的5天内逐一进攻德国城市,一旦德国全力进攻波兰,那么法国将在全国动员的15天内全力进攻德国。
可是甘末林在开战前2天后悔了,这个无能的将军向法国内阁提出将战争推迟到1941或者1942再爆发,原因仅仅是因为可能会得到美国的帮助。英国也并没有过多的帮助法国,而是放手让一群好战之徒在大西洋上搜捕德国商船,而在1941年才往法国派出了3个师(15800)人,英国首相丘吉尔称这只是象征性的支援。
德国将军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回忆起当年西线战况的时候,他们都说西线并没有放过一枪一弹,倒是波兰的抵抗超乎他们的想象。
德波开战初期法国对德宣战可是依旧按兵不动,甘末林明确命令英国空军禁止对德国境内的工厂轰炸,甘末林怕会遭到德军疯狂爆复,可是如果英国空军轰炸了鲁尔区那么德国重工业将彻底瘫痪,这也是德国将军担心的问题。
E. 二战时为什么德国能够打败法国
我们回顾一下法国战役,可以说该战役是德国闪击战运用最漂亮的一场战役了。一个拥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法兰西共和国却在短短的六周之内就被德国吞灭了,这不禁让人既感到遗憾又带有一些疑问。那我们就分析一下法国灭亡的原因。其实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法国当局军事思维僵化,对当前战争形势分析的不够,并且还有一些政客们仍然沉浸于一战中的胜利喜悦当中只是单纯的依靠马其诺防线作消极防御,麻痹了国人的国防意识。二是,法国实行的“绥靖”政策恶果所致。当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其诺防线遇到德国立体化战争下的闪击战术时,却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马其诺防线的惨痛教训,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反思。由此可见,无论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一个军队的建设,都要时刻保持着一个前卫的思想、一个清晰的头脑和一个忧患的意识。引用姜子牙的《司马法》一书中一句经典名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安,忘战必危”。
F. 一战、二战德国都坚持打法国,法国到底怎么得罪德国了
在一战、二战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德国太热衷于打法国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已经准备好东扩了,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闪击波兰这一系列行为明显看出德国的主要扩张方向是向东,结果德国掉头攻打法国,为什么德国偏偏还要掉头回来打法国?
而且纵观法德历史,德国都在坚持打法国,普法战争、一战、二战皆如此。什么仇什么怨,法国到底怎么得罪德国了,德国宁可两线作战也要打法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法、德两国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
德国的将军(卡尔·豪斯霍费尔)受“生存空间”的概念影响,他认为生存空间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民族掠夺更多的生存空间是合理的。虽然这是一战过后的言论,但是在一战前这个思想就在德国人的脑海里扎根了。在普鲁士试图统一神圣罗马帝国时,拿破仑·波拿巴向普鲁士索取土地,态度很明显,你不给我土地我就干你。
如果答应了拿破仑·波拿巴的条件,那么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就会减少,所以俾斯麦断然拒绝了拿破仑·波拿巴。随后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战争,阻止普鲁士统一神圣罗马帝国,这场战争就叫“普法战争”。普鲁士取得了此次战争胜利,于是在法国凡尔赛宫举办了加冕仪式,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G. 二战德国为什么能“秒杀”法国,法国当时这么弱吗
1940年5月10日德国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德国几乎占领法国全境,6月 22日,法国投降。
第二、法国在二战前对军事并不上心,一直有避战的想法,国内由于经济萧条带来的诸多问题,使法国政府一直想实行绥靖政策,所以最后很快投降德国。
总体而言法国在二战的实力并不弱,但是他们在战略上和政治上的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了法国的快速失败。
H.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能打败法国
其实原因很多:
苏联幅员辽阔,人口是德国的几倍。有这么个调查,每个在华北的日军要管理100个中国人,而每个德军士兵要管理1000个苏联人,你说能不败吗?
希特勒的战略方针错误。有很多关键性的战役都是由于希特勒犹豫不决,给盟军很多机会反击。最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由于希特勒的战略失误导致盟军撤到了英国。
苏联天气恶劣。苏军常年在冰天雪地的土地训练、作战,武器装备也是相应地适应寒冷的天气。而且,德军的机枪坦克大炮在冬天全部冻住,坦克连动一动都成问题,枪膛炮膛都冻住了,根本发不出子弹炮弹,甚至说枪械炸膛是常有的事。而苏军的装备以波波沙冲锋枪为主,结构简单,而且较为耐用,在冬天不会出现和德军一样的情况。
苏军的作战意识越来越强大。初期的苏军处于被动状态,士气较为低落,显然是无法与德军的嚣张气焰相比。但是从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大战役的反击成功,苏军一发不可收拾,士气高涨,连柏林都是乘余威拿下的。在此期间,苏军涌现出的老一代将领,他们经验丰富;新一批的将军战术新颖,令德军吃尽苦头。
苏联人民的齐心协力。苏德战争刚开始的那一阵,的确苏联内部有些动乱,但是很快就平息下去了,生产恢复,而且武器装备的产出越来越多。苏联人民和红军一起大胜德军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期间开展的巷战就有苏联人民的一份功劳。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美苏英三国首脑会晤,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就是诺曼底登陆战的开篇。法国人带着复国复仇的心理也参与了作战,在戴高乐将军的带领下拿下法国。期间中国参与了中南半岛的战斗,与美英两国一起消灭了存在于中南半岛的日军,而且中国牵制了绝大部分的日军,令美军没有后顾之忧,间接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而且英军支援下的埃及军队大胜意大利,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心理带来沉重打击最后总结。德国人在后期期盼着奇迹的来临,希望能像腓特烈二世那样,盟军阵营会有叛徒出现。可惜杜鲁门不是他们的救星,而是给他们带来了毁灭。
I. 希特勒是怎么一步步拿下法国的
英、法以为德国占领了波兰,一定会去进攻苏联。于是,他们仍旧静静地坐在””马其诺防线””的工事后面,一坐就是半年。希特勒利用这一点,宣称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吞并波兰,德国就决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里,希特勒又在扩军备战,准备对英、法直接开刀。
1940年春,德国同西线的英法两国处于战争状态已经好几个月了,可德国与英法的军队仍待在各自的防御工事后面,没有真正交火。德国士兵把这种战争称””静坐战””,还有人干脆称它是””假装的战争””。
希特勒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和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他的目的是一举击败法国。希特勒首先对挪威和丹麦2个北欧小国发动突然袭击,并且取得成功。这样,就使德国对法国的攻击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第1个目标实现以后,希特勒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5月10日发动了对小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进攻。同一天,英国着名的反法西斯政治家、海军大臣丘吉尔接替张伯伦担任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受命于危难之际,使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有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5天以后,荷兰政府宣告投降。18天后,比利时被德军占领,卢森堡也被德军的铁蹄一扫而过。第2个战略目标也顺利实现了。于是希特勒在欧洲大陆的最终目标——法国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德军的枪口之下。德军马不停蹄,挥师东北方向突入法国境内。这时候,法国人才如梦初醒,发现他们苦心经营的马其诺防线竟是一堆废弃的钢筋混凝土。
德军对这条防线根本不屑一顾,从它的侧面迅速地穿过,以典型的运动战的迂回方式,沿着法国北部急速推进。5月下旬英国远征军和法军约40万人被钳子形包围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海滩上,陷入了绝境。如果不是希特勒莫名其妙地下达了停止攻击的命令,这40万军队不是投降就是被赶到海里喂鱼去了。
英国人抓住这个宝贵的喘息机会,调动和征集了各种战舰、渔船拼命抢运被困的军队。从5月26日到6月4日,这支临时拼凑的””特混舰队””以惊人的效率,共把33.8万余英、法士兵撤回到英国本土,保存了一支打击纳粹德国的有生力量。这就是被称为””战争史上一大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军队走了,但英国远征军10个师的武器装备及车辆全成了德军的战利品。同时,这次撤退也决定了英法军队在西欧的败局。
6月14日,德军未发一枪就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一面黑白红三色的纳粹字旗高悬在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上。当德国军队耀武扬威地通过由拿破仑建造的象征着法兰西骄傲的凯旋门的时候,法国的抵抗也宣告停止了。刚刚上台的法国总理贝当在就职的第2天即向德国提出停战的请求。
希特勒指定,谈判地点应选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这是他早就盘算好的。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法国的福煦元帅,就是在这里,向战败的德国代表团口授投降条件。当时进行谈判所使用的旧餐车被特意从马黎的博物馆里运来,安放在原来的位置上,一切都按希特勒的意图准备就绪。
6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阳光照射下的榆树和松树在林中空地上布下了阴影。一辆黑色的梅塞德斯牌汽车驶到谈判地点。全副戎装、胸前挂着刺眼的铁十字勋章的希特勒从车上下来,趾高气扬地走向林间空地,戈林等尾随着他。希特勒一言不发,径直来到一块矗立的花岗石前面,石碑上用法文雕刻着:””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力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战败。””
希特勒在碑前伫立了一会后转过身来,用轻蔑的神态环视周围的空地,突然,他双手往臀部上一拍,两肩一耸,来了个骑马蹲裆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挑战架势,仿佛这块象征着德意志帝国22年屈服的石碑已被他生吞进了肚子里。
不久,法国谈判代表到了。希特勒在车厢里冷淡地接见他们以后,就离开车厢,走向停在林荫道上的汽车。这时候,德国军乐队高奏起德国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和纳粹党党歌《霍尔斯特·维塞尔之歌》。这一瞬间,对希特勒来说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他实现了1920年提出的撕毁《凡尔赛和约》的誓言,正是他而不是别人,为德国雪洗了1918后的耻辱。第2天,德法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