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mulhouse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mulhouse
中文翻译:米卢斯
解释:
米卢斯 Mulhouse
米卢斯(法语:Mulhouse,德语:Mülhausen)位于法国东部,是上莱茵省最大的城市,也是阿尔萨斯大区仅次于斯特拉斯堡的第二大城市。按照城市人口在法国排第二十五位,这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有136个国家的人在此工作、生活。米卢斯临近德国和瑞士,跟这两个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根据传说,米卢斯兴建于一座水磨周围,很长时间以“城市国家”地位存在,于1347年成为米卢斯共和国(Stadtrepublik Mülhausen),借助于联姻,它直到十五世纪末,一直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之外。1746年开始发展工业,1798年“合并”到法国,米卢斯成为欧洲工业重镇,被称为“法国的曼彻斯特”。1904年北部郊区进行矿业开发。它的工业史熔铸了该市的特色,也使得米卢斯大学具有着名的科学实验室,该大学还是法国第一个创建徒工培训中心的大学。
② 阿尔萨斯的历史
阿尔萨斯
随着罗马帝国没落,亚尔萨斯成为阿拉曼人的领地。阿拉曼人是农业民族,而他们的语言成为现今亚尔萨斯方言的基础。克洛维一世和法兰克人在公元五世纪打败阿拉曼人,亚尔萨斯成为奥斯特拉西亚(Austrasia)的领土。在墨洛温王朝克洛维一世的子嗣统治之下,当地居民开始信奉基督教。之后,亚尔萨斯成为法兰克帝国的一部分。公元842年,斯特拉斯堡誓言签署。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让法兰克帝国分裂为三个国家。亚尔萨斯成为由查理曼年纪最小的孙子-洛泰尔一世所统治的中法兰克帝国领土。洛泰尔一世在公元855年逝世,中法兰克帝国分为三个国家,亚尔萨斯分给次子的洛塔林基亚(Lotharingia,或称洛林)。之后,洛泰尔一世的兄弟-西法兰克王国国王秃头查理及东法兰克王国国王日耳曼人路易瓜分中法兰克帝国。公元870年的墨尔森条约,将亚尔萨斯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士瓦本公国。
神圣罗马帝国
在这段时间,如同欧洲其他地方,亚尔萨斯被教会和世俗封建贵族所瓜分。12到13世纪,亚尔萨斯在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下极为繁荣。腓特烈一世在亚尔萨斯设“省”(procuratio,非现今一般所称的“省”),由非贵族阶级的公职人员ministeriales所管辖。此举是为了让当地更易控制,避免他们脱离帝国的控制。“省”拥有一个省级法院(Landgericht),行政机关设在阿格诺(Haguenau)。腓特烈二世委任史特拉斯堡主教负责管理亚尔萨斯,但其权责遭到继承腓特烈二世之子康拉德四世权力的哈布斯堡鲁道夫伯爵的质疑。史特拉斯堡逐渐发展,成为该地区人口最稠密且重要的商业城镇。1262年,在经历与主教的长期斗争之后,史特拉斯堡获得了帝国自由城市的地位。史特拉斯堡身为巴黎-维也纳-东洋贸易路线的中继站,以及连结南德、瑞士、荷兰、英格兰、斯堪地纳维亚的莱茵河航线中的一个港口,逐渐成为该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科尔马和阿格诺等城市的经济重要性也逐渐上升,并组成“十城联盟”(Décapole)。
亚尔萨斯的繁荣在14世纪一连串严冬、歉收和黑死病的侵袭下结束。这些天灾被归咎于是犹太人所引起,因此导致1336年和1339年的大屠杀。另一个天灾是1356年的大地震,不仅是欧洲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也让巴塞尔成为废墟。亚尔萨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才逐渐恢复繁荣。
史特拉斯堡的小法国区在意大利地区快速发展而富庶之时,德意志的中央实权开始衰退,将欧洲的霸权地位让给实施中央集权已久的法国。法国开始积极向东发展,当扩展至隆河和默兹河后,法国将目光放在莱茵河。1299年,法国提议法兰西腓力四世妹妹与德意志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之子的婚姻联盟,亚尔萨斯则成为给女方的礼物。然而,这交易未能成功。1307年,贝尔福获得蒙贝利亚尔伯爵的特许。下个世纪,法国因百年战争而衰落,暂时停止向东发展。战争结束后,法国再度将目标转至莱茵河。1444年,法军进入洛林和亚尔萨斯。法军在此建立冬季军营,要求梅斯和史特拉斯堡投降,并进攻巴塞尔。
1469年,随着圣奥梅尔条约(Treaty of St. Omer)的签订,奥地利大公西吉斯蒙德将上亚尔萨斯卖给大胆的查理换取金钱。虽然查理是名义上的主人,但该地的税收却是缴给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三世。1477年,腓特烈三世靠其王朝婚姻的优势夺回上亚尔萨斯的控制权(自由城市除外,但仍包括贝尔福),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米卢斯在1515年加入瑞士邦联,一直到1798年为止。
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 是个繁荣的聚落,其居民在1523年开始信奉新教。马丁·布塞珥(Martin Bucer)是该地区着名的新教改革者。他的努力遭到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反对,试图消灭上亚尔萨斯地区的新教信仰。结果,亚尔萨斯变为天主教与新教交错的地区。另一方面,蒙贝利亚尔到亚尔萨斯西南部在1397年成为符腾堡伯爵的领地,到1793年为止都是位在法国境内的新教飞地。 1639年,法国占领了大部分的亚尔萨斯,以避免落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手中。西班牙希望能清除与西属荷兰之间的障碍。因此引发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在被敌国包围,以及匈牙利给予全权处理的情况下,西班牙在1646年将Sundgau的领地(大部分位在上亚尔萨斯)以120万塔勒(Thaler,1塔勒=3马克)的价格卖给已占领该地的法国。因此,当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 结束三十年战争之后,除了一些城镇维持独立,大部分的亚尔萨斯成为法国领土。条约中认为亚尔萨斯是“拜占庭”且令人困扰。这被认为是蓄意要让法国国王及德国皇帝都无法完全控制该地,并造成双方对立,让亚尔萨斯能保有某一程度的自治权。支持这论点的人指出,负责编写条文的帝国全权大臣伊萨克·佛尔玛(Isaac Volmar)是前亚尔萨斯教区秘书长(Chancellor)。之后,亚尔萨斯与洛林成为德法之间争议不断的领土。
因为战争造成大量人口伤亡(主要在乡间地区),自1648年至18世纪中期,大量移民前往瑞士、德国、奥地利、洛林、萨伏依和其他地区。1671-1711年,瑞士(特别是伯恩)再洗礼派(Anabaptists) 难民涌入亚尔萨斯。史特拉斯堡成为早期再洗礼派运动的主要中心。
1679年的奈梅亨条约(Treaties of Nijmegen)巩固了法国的控制权。法国在1681年占领史特拉斯堡,1688年开始,法军因“Brûlez le Palatinat!”政策开始入侵南德。1697年结束大同盟战争的里斯维克条约(Treaty of Ryswick)再度巩固这次的领土变更。然而,亚尔萨斯在法国是个特别的存在。当地政府、学校、教育依然使用德文,德国(路德教派)的史特拉斯堡大学持续接收德国学生。禁止法国新教的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敕令不在亚尔萨斯实行。虽然法国政府大力宣扬天主教,并在1681年要求路德教派的史特拉斯堡座堂必须交给天主教,但亚尔萨斯与法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当地对于宗教较为宽容。亚尔萨斯有孚日山脉作为与法国的界线,但是与德国并没有类似的天然界线。因此,亚尔萨斯在法国大革命以前,一直保留德国文化,经济上也较依赖德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亚尔萨斯被分为上莱茵省和下莱茵省。亚尔萨斯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十分活跃。1789年7月21日,在接获攻占巴士底监狱的消息后,当地群众攻占史特拉斯堡市政厅,市府官员逃离,结束亚尔萨斯的封建制度。1792年,德利斯勒在史特拉斯堡创作出革命进行曲《马赛曲》,之后成为法国国歌。一些法国大革命中知名的将领是来自亚尔萨斯,像是在瓦尔美战役(Battle of Valmy)中获胜的克勒曼(François Christophe Kellermann),和在旺代战争中(War in the Vendée)领导法兰西共和国军队的克莱贝尔(Jean Baptiste Kléber)。
同时,也有些亚尔萨斯人反对雅各宾党人,支持奥地利和普鲁士出兵法国镇压新生的革命共和国。许多Sundgau的居民为了洗礼或结婚而前去“朝圣”,像是瑞士巴塞尔附近的Mariastein修道院(Mariastein Abbey)。在法国革命军在莱茵河胜利之前,已有数以万计的民众往东逃离。而在之后他们准许回到家乡之时,却常发现他们的土地或家园已经被没收。这个情况导致1803到1804、及1808年,数百个家庭前往俄罗斯帝国尚未开发的土地。歌德将他在这段期间所看见的事写在长诗《Hermann and Dorothea》之中。
拿破仑一世在1814到1815年复辟,外国军队因而占领亚尔萨斯,光下莱茵省就有超过28万军队及9万匹军马。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海港纷纷兴起后,改变了原有的贸易路线,严重影响当地的贸易及经济。
亚尔萨斯的人口成长十分稳定,从1814年的800,000人、1830年的914,000到1846年的1,067,000人。但也因此造成粮食短缺、房屋缺乏、年轻人没有工作机会等等。因此,亚尔萨斯的人口流失并不让人意外,不仅是巴黎的亚尔萨斯社区兴起,着名人物有奥斯曼男爵等,甚至远至俄罗斯及奥地利帝国都吸引了亚尔萨斯人前往定居。奥地利占领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在东欧的领土,为了巩固新领土的拥有权,他们提供开拓者优渥的条件。美国自1807年之后开始禁止奴隶进口,而棉花田需要大量人力,因此也有许多亚尔萨斯人前往美国定居。 法国在普法战争(1870-71)败给普鲁士王国和其他日耳曼邦国,并促成德意志统一。俾斯麦将亚尔萨斯和洛林北部并入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1]。不同于日耳曼邦联的其他国家拥有自己的政府,帝国新领土“亚尔萨斯-洛林”是皇帝所拥有,由柏林的帝国政府负责管理。大约100,000到130,000的亚尔萨斯人(总人口约150万)选择维持法国国民身分,逃离“亚尔萨斯-洛林”,其中有许多人定居在法属阿尔及利亚。亚尔萨斯-洛林在1911年获得部分自治权,拥有自己的国旗和国歌。但在1913年,Saverne事件(Saverne Affair)也显现了亚尔萨斯宽容政策依然有其限制。
穿着传统服饰的亚尔萨斯妇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避免同胞相残,许多亚尔萨斯人选择加入海军,并参与海军叛乱,导致德意志皇帝在1918年11月退位,亚尔萨斯-洛林因此失去了名义上的首长。这些人回到家乡后,试图建立共和国。此时,刚选上史特拉斯堡市长的亚尔萨斯-洛林代理人Jacques Peirotes宣布德意志帝国失去统治权及法兰西共和国的到来。另外,自称为亚尔萨斯-洛林政府也宣布独立,建立亚尔萨斯-洛林共和国。不到两周,法国军队进入亚尔萨斯。在看见亚尔萨斯民众热烈欢迎法军[2]以及法国的压力之下,美国和其他盟国收回公民投票的提议。虽然美国总统威尔逊坚持该区应在合法情况下自我裁决,因为根据宪法,该地的统治权是皇帝,而非德意志帝国,但法国不容许公民投票,因为法国民众认为是他们将亚尔萨斯从德意志帝国手中解放。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将该地割让给法国。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在1940年占领该区,成为纳粹德国的领土。亚尔萨斯并入巴登,而洛林则并入萨尔。为了停止当地的反德歧视,纳粹因而实行严酷的独裁统治。不过,德国政府为了保留与西方进行协议的机会,从未正式宣布并吞或进行协商。
法国在1944年重新获得亚尔萨斯的控制权,并强硬实行法语政策。但是,今日当地的法律与法国其他地区仍有明显不同,请参见亚尔萨斯-摩泽尔(Alsace-Moselle)。
近几年,民族主义情感逐渐消退,地方、国家、欧洲再度提倡亚尔萨斯的地区认同。法国学校将亚尔萨斯语视为方言(非政府强制)。德文在当地幼稚园及学校是属于外国语言。不过,法国宪法仍然规定法文是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
③ 法国米卢斯交通为什么那么便捷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设计设计的理念就是要达到便捷的目的,所以说才那么便捷。
④ 莱茵河的航运历史
从历史和货运量上来说,莱茵河在世界诸河流中是无可比拟的商业运输大动脉。自莱茵河流域并入罗马帝国以来,莱茵河就是欧洲最大的运输线路之一。 罗马人曾保持有一支莱茵河运输船队;随着中世纪贸易的兴起,莱茵河的重要性急遽增加,因为当时道路不佳,贸易要尽可能靠水路运输。
过去宾根峡谷的岩石障碍将航道分成两段∶逆流货运大多由海船运至科隆,而顺流货运--首先通过阿尔卑斯山脉各山口运来--大多自巴塞尔运至美因兹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莱茵河现代航运的兴起开始于19世纪,它达到现今的规模主要归功于4个因素∶撤销对航运的政治性限制,疏浚航道,莱茵河腹地的河网化和河岸各国的不断工业化。在19世纪以前,该河多装运价值昂贵而体积较小的货物;但自19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该河的货运量已大大增加。自1840年以后运输方式是利用拖船牵引许多驳船。
1815年维也纳会议就莱茵河自由航运和取消征收通行费达成原则协议,1831年《美因兹公约》具体付诸实施,并因之建立了莱茵河中央委员会。第一部条约于1868年简化和修订为《曼海姆公约》(Mannheim Convention),1918年该公约将一切特权扩大给予所有国家而不限于河岸各国的船只,现在该公约仍然大致有效。
从历史上说,莱茵河有两个区段对航运有严重障碍∶宾根和河上游南方地区岩石阻隔。1830~1832年在宾根炸出2条航道;1817~1874年在上游进行了运河化,将河水限定在人工河床内并拉直了河道。然而上游的航运现在仍受到季节性流量变化和湍急水流的影响。
在巴塞尔下方,莱茵-隆运河(1810~1833)的于南格(Huningue)支流通到米卢斯(Mulhouse),在此又与运河的主流会合,然后运河又在斯特拉斯堡与莱茵河会合。莱茵-隆运河可通航300吨的船只,货运量却不甚大。更重要的是--虽不是更大--莱茵-马恩运河(Rhine-Marne Canal,1838~1853),也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莱茵河。 为了改善航运和生产水电,法国根据《凡尔赛和约》有权在巴塞尔下方将莱茵河水分流至一条运河--后命名为亚尔萨斯大运河,然后运河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莱茵河。1932年在康斯(Kembs)筑水坝,这就完成了大运河的第一阶段(计画可由1,500吨船通过),大大改善了航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设又重新开始;但根据1956年一项条约的规定,西德同意将摩泽尔河运河化,法国则以同意将大运河修到新布赖萨赫作回报。
1945年以后运输方式有所发展,起先采用自力推进的驳船,随后又采用推顶船,这样一艘推顶船便可推动多艘驳船组成的单位。莱茵河(特别是中段和鹿特丹至巴塞尔之间的一段)夏季还有定期的客运,不过这种业务多是专为观光客而设的。
内卡河远至斯图加特、美因河远至班贝格(Bamberg)皆已运河化。业已修完的美因-多瑙运河北部从班贝格向南流至纽伦堡,纽伦堡现已成为很重要的港口。1956年西德、法国和卢森堡签订条约,规定将摩泽尔河从科布伦茨到蒂永维尔(Thionville)一段274公里(170哩)运河化,此工程已于1964年完成。兰河中有68公里(42哩)的一段已运河化,适于200吨的小船航行。
在鲁尔区域内,鲁尔河本身(除最后11公里〔7哩〕长的一段外)和利珀(Lippe)河现未用作航运水道。莱茵-黑尔讷运河,还有重要性较小的韦瑟尔-达特尔恩-哈姆运河(Wesel-Datteln-Hamn Canal,1930),现已代替它们发挥效用。莱茵-黑尔讷运河1916年完成杜易斯堡与黑尔讷之间的一段,它通过多特蒙德-埃姆运河(Dortmund-Ems Canal)将莱茵河与德国北海沿岸连接起来,通过中部运河将莱茵河与德国中部、东部及东欧各航运水道连接起来。韦瑟尔-达特尔恩-哈姆运河的走向,与利珀河下游的河道平行。莱茵-黑尔讷运河适航能量为1,350吨船,它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运河的最小能量的标准,也是建造驳船的标准。再靠近莱茵河口,阿姆斯特丹以南的梅尔韦德运河(1952年已扩大)为排水量大至4,300吨的船只提供了另一航道。
⑤ 跪求很全的法国历史~~~
法国历史
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02 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3000千米。人口5780万多。多为法兰西人。居民多信天主教。法语为官方语言。
5世纪建立王国。15世纪末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此后,先后建立过五次共和国和两次帝国。1958年第五共和国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殖民帝国,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20倍。战后,法属殖民地大部先后独立。1964年1月27日同我国建交。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南部有中央高原,西北部是北法平原。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沿海和罗讷河谷地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到1000毫米左右。铝土矿、铀矿储量在西欧各国中均居第一位。铁、钾盐也相当丰富。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6% 。
首都巴黎,人口217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巴黎人口906 万多。市内有着名的艾菲尔铁塔等建筑,城西南有凡尔赛宫。汽车、电器工业着名,纺织和化妆品工业亦发达。
巴黎圣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屹立在巴黎的发祥地塞纳河西岱岛的中心.这座哥特式的巨石建筑始建于是1163年, 历时182年落成,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在欧洲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圣母院的屋顶、塔楼等所有顶端都筑造尖塔,高达90米的主尖塔及其两侧高达69米的钟楼,显示了天主的威严,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将它形容为“石头的交响乐”。以后,欧美建筑的哥特式建筑都带有巴黎圣母院的痕迹。
矗立在巴黎星形广场(又名戴高乐广场)中心的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凯旋门,是拿破仑为自己建立的丰碑,1806 年颁令兴建,历时30年才竣工。罗马式的拱形门高49.41 米,宽44.84米,厚21.96米。门内壁和石柱上刻有描绘法国战史的恢弘场面,以及大型浮雕《马赛曲》和当年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位将军的名字。门下是无名烈士墓,墓前点着长明灯,鲜花天天供奉不绝。12条林荫大道由凯旋门向外辐射。
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于1889年为庆祝法国大革命 100周年而建,以设计该塔的着名建筑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它的精确高度是320.775米,钢架镂空结构,从一侧望去,形成东南西北四座大拱门,塔身分四层,前3层设平台高栏,供游客眺望巴黎全景,还建有豪华饭店、大众啤酒馆、商店、影剧院、接待厅等;第四层是气象台,顶部架有直指苍穹的电视天线。游客可拾1710级阶梯而上,也可乘电梯直达顶层。
坐落在巴黎西南郊的凡尔赛宫是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宫。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开始建宫,历时28年落成,后又经历代王朝的修葺和改建,建筑面积11公顷,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包括正宫和两侧的南宫和北宫,内部500多个大小厅室无不金碧辉煌,大理石镶砌,玉阶巨柱,以雕刻、挂毯和巨幅油画装饰,陈设稀世珍宝, 100公顷的园林也别具一格,花草排成大幅图案,树木修剪成几何形,众多的喷水池、喷泉和雕像点缀其间。凡尔赛宫及其园林堪称法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1833年被辟为国家历史博物馆,198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照片为凡尔赛宫内以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着称的镜廊,长76米,宽10米,高13米,西面是17扇拱形巨窗,东面安装着17面大镜子,每面由483块镜片组合而成。1919年6月28日,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就在此签订。如今,这里是法国领导人会见外国元首和使节的地方。
法国是工业发达国家,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造船、机械、纺织、化学、电器、食品等。核能、石化、海洋开发、军火、航空和宇航等部门发展很快,已位居世界前列。1993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粗钢1661万吨、生铁1201万吨、原煤达1035万吨、纸浆252万吨、小汽车280万辆、发电4510千瓦/ 小时。农业发达,为世界着名的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农产品有麦类、玉米、马铃薯、甜菜、稻米、烟草、葡萄 等。1993年产小麦2490万吨、大麦650万吨、玉米1330万吨、葡萄 酒 53亿升。法国是西欧“共同市场”成员国,主要外贸对象是西欧“共同市场”国家。出口机械、化学品、汽车、钢铁和粮食。进口燃料、军事工业原料、矿石等。有铁路35000 多千米,公路约80万千米。
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位于东南部罗讷河与索恩河交汇处,是法国主要工业中心之一。里昂早期以传统的丝织业着称,里昂绢丝在欧洲市场上享有盛誉。现在里昂已发展成为包括汽车、电机、化学、炼油、石化、冶金、纺织、食品等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位于东南部罗讷河与索恩河交汇处,是法国主要工业中心之一。里昂早期以传统的丝织业着称,里昂绢丝在欧洲市场上享有盛誉。现在里昂已发展成为包括汽车、电机、化学、炼油、石化、冶金、纺织、食品等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另外,勒阿弗尔、里尔、鲁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米卢斯、马赛等都是重要的工业中心。
法国是二战中受害最烈的几个国家之一,当年盟军为了与苏联红军呼应,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共同打击德国法西斯,选择在法国西北的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清晨,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军队乘坐4000艘舰艇,渡过风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峡,在奥哈马滩头强行登陆,战况犹为惨烈,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的人一定印象深刻,由于对这段战况过于写实,以至该片差点定为“儿 童不宜” 。现在奥哈马滩头已成当年阵亡将士的墓园,供后人凭吊。
其它
重要节日:国庆日7 月1 4 日。贞德就义日5 月3 0 日。
与我建交日:1 9 6 4 年1 月2 7 日。
货币:法朗。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1 小时;比北京时间晚7 小时。
国花:鸢尾花、玫瑰。
国名释义:法兰西由法兰克部落名演变而来。法兰克在日耳曼语中意为“勇敢的、自由的”。
民俗:法国是香槟酒、白兰地酒的故乡。人们认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来年便要交厄运。法国最名贵的菜是鹅肝,法国人最爱吃蜗牛和青蛙腿。
法国历史 history of France
法兰西共和国地处欧洲西端,东北和东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相邻,东南与摩纳哥接壤, 西南与西班牙、安道尔毗邻,北部与英国隔海相望,西濒 大西洋,南临地中海。面积551208平方公里。人口5550 万(1987),90%的居民自称信奉天主教。通用语言为法 语。首都巴黎。 法国国名来源于公元4~5世纪自莱茵河东岸入侵的 一个日耳曼蛮族——法兰克人;法兰西意即法兰克人的 王国。严格地说,法国立国应从公元 843年查理曼帝国 分裂后算起。 史前与高卢时期(公元5世纪以前) 远古时期,在 法兰西的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迄今为止已在法国发现 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各个时期相当系统的人类文化 遗迹,包括30~40万年前的人类颌骨化石,法国西南部 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约2万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动物壁画,法 国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坟,以 及各种式样的生产工具与艺术创造。公元前1000年左右 克尔特人自中欧山区迁居于此。罗马人把该地称为高卢, 把当地居民称为高卢人。当时,克尔特人社会处于原始 公社崩溃阶段,大部落首领拥有数千名奴隶,氏族贵族 占有土地、牲畜。以农业生产为主。公元前 181年和公 元前 154年,罗马人两次入侵高卢,把整个地中海沿岸 的高卢地区划为罗马行省。公元前58~前51年,罗马驻 高卢总督G.J.凯撒利用克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克尔特各 部落之间的矛盾,占领全部高卢。在罗马统治时期,高 卢逐步罗马化。里昂成为高卢的政治中心。公元 215年, 高卢人获得罗马公民资格。罗马人在高卢推行奴隶制,建 立奴隶制庄园。手工业、铁矿业有所发展,城市、公路、 桥梁、引水渠、剧场等修筑起来。拉丁语开始代替克尔 特语。公元 2~3世纪,基督教在高卢秘密传播,4世纪 初,罗马皇帝正式承认基督教,教会组织在高卢各地成 立。从 3世纪后期起,奴隶制危机在高卢出现,频繁爆 发“巴高达”(意即战士)运动。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影响了高卢的发展。 418年西哥 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国。 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与罗 讷河流域建立王国,不列颠人占领今日的布列塔尼。451 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领下入侵高卢,后被罗马与蛮族(包 括法兰克人)联军击败。高卢完全被蛮族诸王控制。公 元 5世纪后期,定居在默兹河与埃斯科河之间的法兰克 人,在国王克洛维(见法兰克王国)率领下大举西侵,先 后击败罗马军事长官西阿格里乌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 人,占领除勃艮第王国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卢,并 移驻巴黎,建立法兰克王国。 中世纪时期(5~ 18世纪末) 中世纪时期是封建 制度在法国形成、发展和衰落时期,它又可分为初期、中 期、晚期3个阶段。 中世纪初期(5~ 10世纪) 该时期包括两个王朝: 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墨洛温王朝是法兰克王国的 第1个王朝。公元481年墨洛温之孙克洛维击败西罗马帝 国在高卢的势力,正式建立该王朝。克洛维死后国土分 给 4个儿子。此后200年间,长期处于分裂状态。8世纪 初,东法兰克与西法兰克之间的争夺尤烈。东法兰克宫 相查理•马特在北方恢复秩序, 732年在普瓦蒂埃击退 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统一法兰克王国。为了确保兵源, 他以服兵役为条件分封土地给贵族,实行采邑制。 751 年,他的儿子丕平(矮子)(751~768在位)在教皇支 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协助教皇击退入 侵意大利的伦巴德人,并把拉韦纳省与罗马公国所属土 地送给教皇,从而奠定了加洛林王朝与罗马教廷联盟的 基础。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即查理大帝)继承王位。在 他统治期间连年出征意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区。到 800年,他已把过去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欧广大地区置于 自己控制之下,并由教皇为他加冕,查理曼成为西方皇 帝。 查理曼的统一事业并不能持久。他的三儿子路易一 世(虔诚者)生前就指定他的长子罗退尔一世继承皇位, 但罗退尔一世的兄弟日耳曼人路易与查理(秃头)结成 联盟击败了罗退尔一世。 843年,三方签订凡尔登条约, 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870年查理(秃头)和日耳曼人 路易瓜分了罗退尔一世的治地,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就 基本上构成了法兰西国家的疆域。但是法国的政治统一 远未完成。9世纪初诺曼人开始入侵,911年在北部建立 了诺曼底公国。从9世纪末起,加洛林家族与罗贝尔家族 为争夺王位纷争达100年,987年,罗贝尔家族的于格•卡 佩登上王位,建立了卡佩王朝。 从克洛维到于格•卡佩500年间,蛮族入侵、内外战 争连绵不断。法兰克军事贵族夺取高卢大部分土地,他 们和高卢的罗马地主构成新的剥削阶级,在战乱中,农 民往往把土地献给教会或封建主以求保护,并向领主承 担各种义务,日益沦为依附农与农奴。原来的法兰克劳 动者移入高卢后,仍按氏族定居在村落,这些村落逐渐 转化为农村公社(见马尔克公社)。随着耕地的私人占 有和贫富分化的扩大,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也逐渐丧失 人身自由。到 9世纪时,服役贵族的采邑已变为封建主 的世袭领地。封主与封臣的等级关系、领主与农民的剥 削关系逐渐确立。封建自然经济的盛行,领主权力的扩 大,贵族离心倾向与独立性的加强,造成长期生产落后、 封建割据与国家不统一的局面。 中世纪中期(10~15世纪) 中世纪中期、法国农 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人口逐渐增长,至14世纪 20年代,约达1600万。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了许多新 兴城市,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 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了自治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出 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他们成为与特权 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商品货币关系的 发展加强了国内的经济联系,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 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地只限于塞纳河 和卢瓦尔河之间,各大公国、伯国恃势割据,俨如独立王 国。统一国土的障碍既来自国内封建领主,也来自日耳 曼和英格兰君主,英国对法国的威胁尤大。自英王亨利 二世起,英国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法国西部拥有大片 领土,占法国国土一半以上。腓力二世统治时期(1180~ 1223)经过与英国金雀花王朝3个国王的战争,收复了大 部分英占土地。1214年 7月27日在布汶战役中,法军击 败英王、日耳曼皇帝和佛兰德伯爵的联军。布汶战役被 称为法国第一次民族胜利,腓力二世被誉为中世纪最伟 大的法国统一的“建筑师”。路易九世于1253年派遣方 济各修士卢布鲁克出使蒙古,受到蒙哥大□的接见,他 写的旅行记第一次向欧洲提供了关于中国的情况。 腓力四世统治时期(1286~1314)加强吏治,整饬军 队,因坚持向教会征收财产税与教皇发生冲突。1303~ 1378年把教廷迁至南方阿维尼翁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于1302年召集第一次有教士、贵族、第三等级代表参加 的三级会议。1328年查理四世死后,因卡佩家族嫡系无 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承王 位,建立了瓦卢瓦王朝。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法国受 挫,再加上黑死病流行,使法国丧失人口数百万。1356 ~1358年巴黎市民向国王提出改革要求,遭拒绝后发动 起义。1358年,巴黎北部又发生了扎克雷起义。这两股 力量没有联合起来,分别被残酷镇压。但战争和起义使 许多农民摆脱了依附地位。战争后期涌现出民族英雄贞 德,虽然她被出卖遇害,但民族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1453年“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而告终,除加来港以外 的全部英占土地归还了法国。到15世纪末,最后几块贵 族领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 西永也并入法兰西王国的版图。 在此期间法国的文学艺术也得到发展。以巴黎圣母 院(12~13世纪)为代表的哥特式的建筑艺术达到高峰, 出现骑士文学、宫廷文学、城市文学、民间文学。1215 年创建了巴黎大学,随后,建立大学的风气遍及各大城 市。巴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
(很长...自己看一下啊,但是绝对全)
http://ke..com/view/294610.html
⑥ 米卢斯的简介
法国东部城市,法语 Mulhouse,其中文名称应为米卢兹,近德国边界,是上莱茵省最大的城市,也是阿尔萨斯大区仅次于斯特拉斯堡的第二大城市。 在伊尔河和罗讷—莱茵运河畔。人口11.3万,包括郊区28万(2004)。1515—1798年曾为瑞士联邦的一部分。1798年归法国。重要的交通中心。有纺织、化学。汽车和机械等工业。有纺织、化工学院。 47°45′N,7°19′E/47.75°N,7.33°E
⑦ 法国巴黎有几个火车站
法国巴黎市区内共有七个火车站,分别是:
1.巴黎奥斯特里茨站(Gare d’Austerlitz):前往奥尔良、布卢瓦、布尔日、利摩日、沙托鲁等城市,以及前往图尔、图卢兹等地的慢车。
2.巴黎贝尔西站(Gare de Bercy):前往克莱蒙费朗、讷韦尔、欧塞尔等城市,以及前往第戎、里昂、马孔、索恩河畔沙隆等地的慢车。
3.巴黎东站(Gare de L’est):前往斯特拉斯堡、梅斯、兰斯、南锡、沙勒维尔-梅济耶尔、特鲁瓦、科尔马、贝尔福等城市,以及德国的法兰克福、慕尼黑、斯图加特等地。
4.巴黎里昂站(Gare de Lyon):前往里昂、马赛、第戎、贝桑松、米卢斯、圣艾蒂安、尼斯、蒙彼利埃、佩皮尼昂、格勒诺布尔、阿讷西等城市,以及意大利的文蒂米利亚和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
5.巴黎蒙帕那斯车站(Gare Montparnasse):前往波尔多、南特、图卢兹、雷恩、布雷斯特、洛里昂、勒芒、昂热、沙特尔、普瓦捷、拉罗谢尔、塔布、比亚里茨等城市。
6.巴黎北站(Gare Nord):前往里尔、亚眠、拉昂、敦刻尔克等城市;以及德国的多特蒙德、亚琛,英国伦敦(欧洲之星),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列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地。
7.巴黎圣拉扎尔车站(Gare Saint-Lazare):前往鲁昂、卡昂、勒阿弗尔、瑟堡等地。
(7)如何从德国到法国米卢斯扩展阅读:
巴黎北站自1866年完工起就是巴黎连接欧洲北部各大重要城市的起点,也是知名高级高速列车:欧洲之星、西北列车的起点,连接着:伦敦、布鲁塞尔、科隆、阿姆斯特丹,并担负着接送从市郊进出巴黎的通勤族的重任,每日56万人次的旅客量,让巴黎北站理所当然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火车站之一。
而巴黎北站地下数条交错的地铁,便捷顺利的将旅客接驳转运到花都巴黎的其他角落。巴黎北站已于2002年底整修完工、而新建的购物走廊将可容纳40间商店,将于2003年秋季开张。巴黎北站有地铁连接其他五大车站,旅客可经由四通八达的地铁,迅捷通达巴黎各地,联络便利。
设有兑币、行李寄存柜、旅游服务中心及餐厅等基本设施。主掌前往法国北部热门旅游点Lille &和Calais等地,以及英国、荷比卢、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诸国及波罗的海三小国独立国协的列车的起点。
⑧ 米卢斯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1、French Railway Museum还有189条相关问答,更多米卢斯新奇玩法,点击查看
⑨ 法国和德国边界上有哪些城市
法德边界上法国一侧有斯特拉斯堡、科尔马、米卢斯和梅斯。德国一侧有弗赖堡、奥芬堡、卡尔斯鲁厄、萨尔布吕肯这些个城镇。
⑩ 瑞士有哪些机场瑞士机场代码三字代码
1、苏黎世国际机场(代码:ZRH)
苏黎世国际机场(Zürich Airport),是瑞士最大的国际机场和瑞士国际航空公司的基地机场。机场位于苏黎世中部以北13公里(8英里)处。于1921年7月投入使用。
机场分为A处和B处,瑞士航空,以及与瑞士航空、三角洲航空合作的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三角洲航空公司是在A处;其他的航空公司在B处。A处和B处之间距离很近,徒步就能换乘。
2、日内瓦克万特兰国际机场(代码:GVA)
日内瓦克万特兰国际机场(法语:Aéroport international de Genève)是瑞士日内瓦的民用国际机场,距离市中心5公里,有铁路(SBB-CFF-FFS)和巴士连接。机场北部位于瑞法边境上,前往法国的乘客可以不经瑞士直接进入法国境内。
3、贝尔普伯尔尼机场(代码:BRN)
贝尔普地区机场主要为瑞士的伯尔尼提供服务,但是离贝尔普更近,因此又名贝尔普伯尔尼机场。该机场有一条长为1730米的跑道,2008年9月开始使用仪表着落系统。
有每小时一趟的机场巴士穿梭于机场和伯尔尼火车站之间,票价约为15瑞郎。最便宜的方法是乘坐从机场到贝尔普火车站的巴士,票价仅为3瑞郎,每小时有一到两趟。
4、巴塞尔-米卢斯-弗赖堡欧洲机场(BSL)
巴塞尔-米卢斯-弗赖堡欧洲机场(EuroAirport Basel–Mulhouse–Freiburg)(IATA: MLH, BSL, EAP, ICAO: LFSB, LSZM)是位于瑞士巴塞尔西北方向3.5公里(2.2英里)、法国米卢斯东南方向20公里(12英里)和德国弗赖堡西南偏南方向46公里(29英里)的一个国际机场,坐落于法国边境,服务于瑞士巴塞尔、德国弗赖堡和法国米卢斯。
5、阿尔腾莱茵机场(ACH)
阿尔滕莱茵机场位于瑞士的圣加仑/阿尔滕莱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