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现在经济增速达多少了

法国现在经济增速达多少了

发布时间:2022-08-18 09:43:35

A. 法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法国的商业非常发达,法国的超级市场和连锁店非常有名,例如家乐福和LV专卖店等等,但创造收益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并且法国的电子商务额非常巨大,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法国的奢侈品也是非常领先的,也赚取大量的外汇收入,特别是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富豪。提起法国工业,不得不提法国的农业,法国农业要好于法国的工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主产麦类,玉米,蔬菜和水果。当然,葡萄酒享誉世界,产量居世界首位。畜牧业非常发达,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出口赚取外汇。并且农业高度机械化,节省大量人力。法国的旅游资源超级发达,是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大国。旅游带动法国服务业的发展,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服务业。另外法国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经贸大国。进出口总额都居世界前列。出口中农产品和汽车,化妆品和军火等占很大比重。法国的经济现状还是比较稳定的。

B. 求世界GDP的排名

2008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及分析

前15名如下: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

1. 美国遥遥领先,其领先地位至少还要保持二三十年。
美国2008年GDP14.33万亿美元,继续居世界首位。但其实际经济增长率仅为1.4%,是其近十多年来最低的,而2009年则会陷入负增长,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什么时候能复苏尚不能确定。名义增长率方面,2008年美国GDP仅增长了3.9%,而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4.2%,其PPI则是负增长,说明美国通缩的趋势已经显现。由于美国GDP总量比第2名日本、第3名中国、第4名德国的总和还多1.4万多亿美元,表明美国的领先优势未来二三十年内不可动摇。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突破5万亿美元,接近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50%,但是此后却是连续十多年陷入滞涨期,如今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人均GDP已是西方七国中最后一名。美国自1894年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以来,已经114年了,在今后的20-30年内,还将继续占据世界经济总量头名的位置,总共可能要保持150年吧,超越美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的任务也就只有指望中国了。

2.日本继续稳居第二位,但领先第三名的优势大大缩小。
2008年以美元计算的日本GDP为4.844万亿,名义增长了11.5%,这主要因为去年下半年最后几个月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因而拉高了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实际增长率日本2008年仅有0.7%,接近于零增长,因为2007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还有2.1%。日本2007年的实际GDP为5608164亿日元,名义GDP为5158048亿日元(日本自2000年以来进入通货紧缩期,因此各年的名义GDP都要低于当年的实际GDP),2008年实际增长0.7%,CPI上涨1.8%。

2009年,日元汇率如果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那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将是巨大的,因为升值以来的2008年11月份,日本出口负增长27%,12月份负增长35%,2009年1月份继续恶化,有国际机构预测2009年日本经济将负增长2.6%。也就是说日元如果不贬值,2009年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将只会比2008年略多一点,在4.9-5.1万亿美元之间。

2007年,日本GDP领先第3名中国9957亿美元,2008年则只领先中国6220亿美元,而2008年中国GDP的最终核实数加上经济普查数,估计还得增加2-3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增加2800-4200亿美元,中国2008年最终GDP按照CIA的年平均汇率将达到4.502-4.642万亿美元,只落后日本3400-2200亿美元。

3.中国急剧拉大和德国的差距。
2008年下半年以来,虽然欧元急剧贬值,最后几个月就贬值了20%,但是上半年欧元兑美元却是升值至历史最高位,所以全年平均下来,欧元兑美元还是是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德国2008年名义GDP比2007年增长了17%,而其实际增长率不过1.7%,CPI为2.8%。2007年中国GDP超过德国,领先德国不过913亿美元,而2008年则急剧拉大到4040亿美元,如果以最终核实数和普查数来看,差距将会扩大到6000-8000亿美元。

2008年,中国初步核算数据是GDP实际增长9.0%,名义增长21%,CPI上涨5.9%,PPI上涨6.9%,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到了6.80左右,之后就小幅贬值到6.83后保持稳定。2009年,人民币不大可能大幅度升值,也不大可能大幅度贬值,可能就在6.83上下徘徊,全年平均汇率或许会小幅上升2%-3%。

4.英国和法国移形换位。
2008年,法国超过英国居第5位。2007年,英国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以2.756万亿领先法国的2.515万亿,领先法国2410亿。2008年由于英镑的加速贬值超过欧元,所以法国以2.978万亿,力压英国的2.787万亿,由落后英国2410亿变成领先1910亿。其实,2008年法国经济实际增长只有0.9%,不如英国的1.1%,CPI方面,法国也以3.4%低于英国的3.8%。

5.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2008年,金砖四国的实际增长率仍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快的中国增长9.0%,最慢的巴西也有5.2%。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中国增长了29.9%,俄罗斯增长了36.6%,印度增长了13.5%,巴西增长了31.2%。

俄罗斯和巴西暴涨这么多是因为2008年石油和铁矿石大部时间价格处于高位,暴跌也只是最后几个月的事情,所以全年平均下来,再加上俄罗斯全年的通胀率在13.9%,巴西的通胀率在5.8%,俄罗斯和巴西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才能暴涨这么多,因而俄罗斯由第10位上升到第8位,巴西由第11位升至第10位。

但是2009年原油价格很难再次上涨到100美元以上,基本上在30-50美元之间徘徊,加上俄罗斯和巴西货币急剧贬值,这两个国家的以美元计价的GDP可能出现负增长。印度全年经济虽然增长了7.3%,通胀率也在7.8%,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出现后,卢比也贬值了20%以上,所以去年以美元计价的GDP才只增长了13.5%。2009年,这三个国家的以美元计价的GDP可能增长幅度不大,甚至有的负增长。

6.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韩国的变化则是由于汇率的影响。
2008年意大利继续保持第7位,以美元计价名义GDP增长16%,而其实际为零增长,这是因为欧元升值的影响。同样的原因,西班牙增长18.9%,加拿大增长11.2%,墨西哥增长28.9%,澳大利亚增长20.2%,都是因为本国货币兑美元升值的影响,澳大利亚则还有铁矿石暴涨的原因,而韩国负增长3%,则是因为韩元贬值。这样,它们这几个国家的排位就发生了变化。韩国由第13位降到第15位,墨西哥升至13位。

韩国总统李明博雄心勃勃“747”计划严重受挫。韩国的“747”计划是指GDP年均增长7%,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GDP总量跻身世界第7位。结果,韩国GDP由2006年的世界第11位掉到2007年的第13位,进而继续掉到2008年的第15位。人均GDP方面,2007年韩国刚刚欢呼超过2万美元,结果2008年又掉到2万美元以内了。

2008年世界各国GDP前15位排名如下(单位:万亿美元):
国 家 GDP 实际增长率
[--]欧盟 18.93 1.5%
[1]美国 14.33 1.4%
[2]日本 4.844 0.7%
[3]中国 4.222 9.0%
[4]德国 3.818 1.7%
[5]法国 2.978 0.9%
[6]英国 2.787 1.1%
[7]意大利 2.399 0.0%
[8]俄罗斯 1.757 6.0%
[9]西班牙 1.683 1.3%
[10]巴西 1.665 5.2%
[11]加拿大 1.564 0.7%
[12]印度 1.237 7.3%
[13]墨西哥 1.143 2.0%

14名以后国家

14 澳大利亚Australia 1,069,000

15 韩国South Korea 953,500

16 荷兰Netherlands 909,500

17 土耳其Turkey 798,900

18 波兰Poland 567,400

19 比利时Belgium 530,600

20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 528,300

21 瑞典Sweden 512,900

22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496,800

23 瑞士Switzerland 492,600

24 挪威Norway 481,100

25奥地利 Austria 432,400

26 台湾Republic of China 393,200

27伊朗 Iran 382,300

28 希腊Greece 373,500

29丹麦 Denmark 369,600

30 阿根廷Argentina 338,700

31 委内瑞拉Venezuela 331,800

32 南非South Africa 300,400

33 爱尔兰Ireland 285,000

34 泰国Thailand 272,100

35 芬兰Finland 287,600

36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 Arab Emirates 270,000

37 葡萄牙Portugal 255,500

38 哥伦比亚Colombia 249,800

— 香港Hong Kong 223,800

39 尼日尔爾利亚Nigeria 220,300

40 捷克Czech Republic 217,200

41 马来西亚Malaysia 214,700

42 罗马尼亚Romania 213,900

43 乌克兰Ukraine 198,000

44 新加坡Singapore 192,800

45 以色列Israel 188,700

46 智利Chile 181,500

47菲利宾 Philippines 172,300

58 阿尔及利亚Algeria 171,300

49 匈牙利Hungary 164,300

50 巴基斯坦Pakistan 160,900

51 科威特Kuwait 159,700

52 埃及Egypt 158,300

53 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 141,200

54 新西兰New Zealand 135,700

55 秘鲁Peru 131,400

56 卡塔尔Qatar 116,900

57 利比亚Libya 108,500

58 斯洛伐克Slovakia 100,600

59安哥拉 Angola 95,950

60越南 Vietnam 90,880

61 摩洛哥Morocco 90,470

62 伊拉克Iraq 84,090

63 孟加拉Bangladesh 83,040

64 克罗地亚Croatia 63,950

65 苏丹Sudan 62,190

66 白俄罗斯Belarus 57,680

67 卢森堡Luxembourg 57,610

68 斯洛文尼亚Slovenia 57,010

69 阿曼Oman 56,320

70古巴 Cuba 55,180

71厄瓜多爾尔尔54,670

72阿塞拜疆53,260

73塞尔维亚52,180

74保加利亚51,930

75立陶宛48,750

76多米尼加共和国45,690

77叙利亚44,490

78斯里南卡42,160

79突尼斯41,770

80危地马拉36,280

81拉脱维亚33,900

82肯尼亚31,420

83格斯达里加30,380

84土库曼28,820

85乌拉圭28,350

86黎巴嫩28,020

87也门27,560

88乌兹别克斯坦26,620

89北朝鲜26,200

90塞浦路斯25,590

91爱沙尼亚25,210

92埃塞俄比亚25,080

93卡麦隆25,000

94千里达与多贝哥24,610

95科特迪瓦23,780

96巴拿马23,420

97萨尔瓦多22,280

98坦桑尼亚20,630

99赤道几内亚20,160

100冰岛19,820

101巴林19,680

102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360

—澳门19,200

103乔丹19,120

104玻利维亚18,940

105加纳17,720

106汶莱17,180

107巴拉圭16,360

108加蓬15,910

109赞比亚15,230

110乌干达15,040

111塞内加尔13,900

112博茨瓦纳13,810

113洪都拉斯13,780

114缅甸13,700

115阿尔巴尼亚13,520

116牙买加13,470

117刚果共和国13,350

118佐治亚13,280

119刚果人民共和国12,960

120阿富汗12,850

121尼泊尔12,640

122亚美尼亚12,070

123柬埔寨10,820

124莫桑比克9,788

125马达加斯加9,729

126马其顿共和国9,624

127乍得9,106

128马里8,776

129马耳他8,584

130布基纳法索8,242

131毛里求斯8,128

132纳米比亚7,781

133海地6,966

134比宁6,940

135巴哈马6,935

—西岸和加沙6,641

136尼加拉瓜6,561

137巴布亚新几内亚6,363

138摩尔多瓦6,197

139尼日尔爾尔5,322

140老挝5,187

—泽西5,100

141吉尔吉斯斯坦5,050

142列支敦士登4,993f

143蒙古4,991

144塔吉克斯坦斯坦4,788

— Aruba 4,548

145津巴布韦4,548g

146 Montenegro 4,515

147基尼4,454

148马拉维4,082

149卢旺达4,027

—法属波利尼西亚3,800

150斐济3,783

151巴布达3,777

152毛里塔尼亚3,625

—新卡里多尼亚3,300

—科索沃3,237

153多哥3,009

154苏里南2,984

155斯威士兰2,968

—关岛2,773

—根西岛2,742

—小岛人2,719

156索马里2,600

157中非共和国2,087

158塞阿里昂1,971

159佛得角1,845

—法罗岛1,700

—格陵兰1,700

160莱索托1,652

161厄立特里亚1,479

162伯利兹1,383

163不丹1,368

164马尔代夫1,296

165圭亚那1,134

166安提瓜和巴布达1,126

—直布罗陀1,066

167圣马力诺1,048

168圣卢西亚1,031

169吉布提|973

170利比里亚926

171布隆迪903

—英属维尔斯群岛839.7

172冈比亚779

173塞舌尔群岛779

174格林那达657

—北马力安那群岛633.4

175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597

176瓦努阿图560

177圣徒基茨希尔和尼维斯岛559

179科摩罗557

180萨摩亚537

181东帝汶489

182所罗门群岛460

182几内亚-比绍442

183多米尼加365

—美洲萨摩亚333.8

184汤加258

185密克罗西亚岛232

—库克群岛183

186贝劳164

187 S ?o Tomé和Príncipe 160

188马绍尔群岛144

—鳗鲡属108.9

189基里巴斯共和国71

190图瓦卢14.94

C. 调整经济结构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推动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使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主体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4年。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按实际汇率计算达到3.8%;世界贸易量增长了 9.4%,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2%,达1.2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繁荣中,发展中经济体出现了全面振兴。据IMF数据,200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3%,高出世界总体增速3.5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比重从20%上升到了25%,对全球贡献率为30%,按PPP计算超过50%。原因在于: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得益于资源领域的投资和自身发展能力增强,经济进入加快增长期;二是中东国家得益于石油收入和贸易顺差,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年均经济增速从过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5.2%;四是拉美经济稳步增长,主要大国削减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日渐增强,2006年经济增长5.3%;五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色,虽然泰国出现了短暂的金融动荡,东盟经济总体稳健,四小龙经济增长较快,2006年亚洲(日本以外)经济增长8.3%;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成为美国之外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有研究报告预测,今后5年它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性资产市场泡沫化
2007年,全球经济尽管有所放缓,但仍高位运行。同时,各经济体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依旧严峻。这种不平衡最主要表现在贸易不平衡上,美国的贸易逆差连年扩张,短短几年翻了一番。这种不平衡反映出深层次的结构不平衡,美国的储蓄相对不足,而其他国家消费相对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由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正是由于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才造成贸易的不平衡。从目前情况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体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当中,经过连续不断的加息和收缩流动性,主要经济体的消费物价指数目前增幅相对温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主要是由服务价格(特别是与居住相关的服务价格,如租金等)带动上涨的,而可贸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价格却由于全球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呈现下降态势。但是,流动性泛滥在资产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体现。不但房地产价格在经历宏观调控之后仍顽强上涨(美国房地产价格仍维持在历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股票市场不断将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场涨幅将近20%,并且已经超越了2000年初创造的历史高峰。与此同时,商品市场在流动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运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触动商品市场,富裕流动性将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反弹,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综合因素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化。
(三)新一轮结构调整凸显了产品价值链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传统意义上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模式。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全球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长。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种产品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产业内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1/3。同时,产业内贸易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微观主体。在国际分工新模式中,跨国公司扮演着全球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的角色。从目前全球价值链内部分工的地位来看,全球价值链的推动者主要是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大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带动了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1999),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其进出口总额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特别是在化学、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原材料和中间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部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并不仅仅是为了争夺某一市场,而是要服从其全球竞争的需要。
三是产品价值链分工导致生产的“分节化”,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在产品内部,当分工形式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升级,由产品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环节转移时,产品的“分节化”生产得以实现。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这改变了产品生产只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传统方式。目前,已经出现的一种贸易流现象:新兴工业国家出口中间品和资本品--中国出口成品--发达国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势下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贸易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发展中国家贡献增加
贸易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下,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水平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约束,从而为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总量扩张的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结构不断改善。世界各国工业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业品生产和消费的迅猛增长,使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按名义价格计算,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
(五)国际直接投资地区间分配不均衡,服务业是FDI流入的主要产业
据联合国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高达1.5万亿美元,超过此前2000年的1.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7年,弱势美元促使更多外国投资流入美国,使美国成为最大FDI引资国,估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1930亿美元。英国紧随其后,约171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新增外国投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欧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全部外国投资额的40%。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其金额达670亿美元,较2006年的690亿美元略有下滑。2007年,富国和穷国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长的同时,全球很多地区的跨境并购表现活跃。生产性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突出特征,服务业跨国投资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在当年流量中也超过一半。世界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世界500强中一半以上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其中制造业相当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外包的发展。2006年全球外包业加快重组,总规模估计达8600亿美元。向低成本、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外包迅猛发展,外包业务种类扩大到软件、后台服务、呼叫中心、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丰富了产品供应量的内涵,成为服务转移的重要形式。
(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快速发展
1、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国际贸易领域的多边协调主要是由WTO推动的。同时,在双边和地区层面,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使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手段和渠道不断丰富、完善。
2、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
在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机制已经初步建立:(1)在多边层面,自乌拉圭回合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以来,WTO投资政策的国际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在双边层面,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主要通过各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来实现。(3)在地区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包括外资流入较少的南亚、西亚和西非)经济组织都进行了有关投资自由化的谈判,并达成了相应的框架协议或旨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合作计划。
3、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使竞争政策国际协调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尽管国际竞争政策仍然“缺位”,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制定全球性竞争法规的必要性,正着手开展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D. 【论述】二战后欧洲的发展,欧洲的现状与前景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但事实上真正提出和策划该计划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计划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被提出。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后文将提到马歇尔计划理论上包括了整个德国,而并非仅是联邦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不无关系。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近年来史学家又开始注意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深层动机及影响的研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实应归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经济后来的发展趋势并未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马歇尔计划的执行

一批实质性的援助在1947年1月交付,目的地是希腊和土耳其。这不仅是因为那里被视作抵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前线,还因为这两个国家已经从杜鲁门主义中受益,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前期援助。起初,向这两个国家的反共力量提供援助的是英国。但由于其自身的经济情况此时已相当糟糕,难以坚持下去,于是英国请求美国来继续承担这一责任。
马歇尔计划全文的第一页 1948年7月,经济合作总署开始进入正式运作。同年,这一组织发布了它的使命声明(mission statement),内容包括:推进欧洲经济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特别是与美国,因为其经济利益需要欧洲足够富裕,以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以输入美国商品)。而经济合作总署(以及马歇尔计划)的另外一个没有被官方承认过的目标,则是对苏联势力在欧洲不断扩张的影响进行遏制,特别针对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势力的增长。
马歇尔计划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每个参与国的首都都会驻有一名经济合作总署的特使。这一职位一般都由一位有一定声望的美国籍商界人士出任。他们的职责就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提出建议。经济合作总署不仅鼓励各方在援助资金的分配上进行合作,还组织由政府、工商业界以及劳工领袖组成的磋商小组,对经济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决定援助资金的具体流向。
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在计划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随后大宗进口的方向又转向了他们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而随后的几年内,在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双重逼迫下,美国还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重建欧洲各国的军备,且这一数字逐年增长。据统计,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
同时设立的还有对应基金(counterpart fund),这一项目的作用是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转换成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按经济合作总署的章程规定,不少于60%的基金数目应用于制造业的投资。这一点在德国最为突出。在当地政府的调控下,这部分基金大多用于向私人企业贷款,从而使它们在推动重建进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笔基金在德国的再工业化过程中也起了核心作用。以1949-50年为例,德国采煤业投资总额的40%是由这个基金提供的。对贷款的企业来说,他们须按期偿还贷款。而在偿还后,这部分资金又会很快被再次贷出。在当时,这一过程是假借德国国有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的名义进行的。这一基金后来转由德国联邦经济部(Federal Economics Ministry)管理。到1971年,其数目仍有100亿西德马克。而在199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30亿德国马克了。通过这一循环信贷系统,截至1995年底,这一基金中已有大约1400亿德国马克的资金以低息贷款的形式贷给了众多德国公民。而剩下的40%对应基金则用于偿还外债、稳定货币以及投资非工业项目。法国对对应基金的使用最为广泛。他们主要将这笔资金用于抵消财政预算赤字。不仅在法国,其实在大多数其他参与国家内部,对应基金中的款项大多被作为政府的一般收入,而不是像德国一样用于反复循环的对民间贷款。
另一个花费更少、但同样有效的计划是同样由经济合作总署主导的技术援助计划(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这个计划资助欧洲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参观访问美国的厂矿企业,以使他们能够将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制度应用于本国。同时,也有成百上千的美国技术人员在这一计划的帮助下,作为技术顾问前往欧洲。
欧洲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鹤
欧洲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欧洲经济基本情况
根据欧盟执委会的经济预测报告,由于活跃的世界经济和有利的内部条件,2006年欧盟27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3.0%,欧元区13国达到2.7%,是近6年来的最高经济增长率。2006年,欧盟超出预期的良好经济形势主要是由内部需求推动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高公司利润率、乐观的企业预期推动设备投资明显扩大,以及就业增加所带来的私人消费适度增长。与此同时,欧盟国家的对外部门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2006年第四季度欧盟国家的对外出口大增。
欧盟内部的经济调查表明,从2005年中以来几乎所有的经济信心指标都处于上升趋势(只有建筑业在2006年秋天达到高峰后略降)。2006年上半年,欧盟经济仍然保持强劲增长;欧盟执委会的“动态要素模型”预测,欧元区2007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均在0.6%~0.7%。这说明欧洲经济已经形成基础广泛的稳定复苏态势。因此,欧盟执委会预测,欧盟经济在2007年将增长2.9%,欧元区将增长2.6%;2008年将分别为2.7%、2.5%。如果这些预测最终实现,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连续三年高于其潜在增长率,这也将是欧洲本世纪以来最好的经济形势。
此外,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2007年上半年度的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今年可能达到2.7%,这将使得欧元区自2001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首次高于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也认为,欧元区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略快于美国。
欧盟经济增长对其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2006年已表现出来,欧盟增加了33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欧元区增加200万个),其失业率降至8%以下。欧盟执委员会预计,今明两年欧盟地区还将新增5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欧元区增加380万个),失业率将降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欧盟的失业率将在今明两年分别降至7.2%和6.7%,欧元区的失业率将分别降至7.3%和6.9%。
随着经济增长形势的改善,欧盟的通货膨胀和公共财政状况均将有所好转。由于受到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2006年初欧盟和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协调指数)均在2.2%以上,但下半年即降至2%以下;预计2007年欧盟和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处于低位,分别为2.2%和1.9%。与此同时,欧盟的平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2.4%降至2006年的1.7%(欧元区从2.5%降至1.6%);由于经济增长和税收弹性的影响,预计2007年欧盟的平均财政赤字可以降至1.2%(欧元区降至1%),但是仍然有5个国家(葡萄牙、捷克、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财政赤字可能超过3%的上限。由于财政状况的好转,2006年欧盟的平均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下降了1个多百分点,为61.7%,欧元区降至69%;今明两年欧盟和欧元区的平均公共债务仍将继续下降,2008年欧盟和欧元区将分别降至58.3%、65%。
在欧盟的各大国中,德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5%和2.4%,其失业率将分别降至7.3%和6.5%;法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4%和2.3%,其失业率在今年将继续保持8.9%的高位,明年有望降至8.5%;英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8%和2.5%,其失业率可望稳定在4.4%;意大利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也将达1.9%和1.7%。
二、欧洲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关于欧洲经济增长,可以从周期因素和长期结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在周期因素方面,欧洲经济周期的基本变化规律是,出口增长作为前期推动力促进经济复苏,随后刺激内部需求(先是投资后是消费)的增长,从而继续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欧洲这次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由于没有发生意外的经济冲击,因此基本上符合这一规律。目前,欧盟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稳定,这主要得益于上升的内部需求和虽然略缓但仍属强劲的出口增长,即出口、投资和消费均处于强势或升势。从内部需求方面看,投资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且由于上升的需求预期、高公司利润率、有利的金融条件、高产能利用率和对新技术的投资,使得设备投资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与此同时,私人消费在2007年已经形成稳定增长趋势,有可能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从2006年的1%提高到2008年的1.5%。其原因主要在于就业增长、工资增加和略降的通货膨胀率支持实际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失业率下降促使消费者信心增加。
从以往的经济周期来看,欧洲与美国的周期时差约为半年到一年,200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下滑肯定会对明年欧洲的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不过,2007年世界经济受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较小,尤其是中国和亚洲的经济增长形势很好,而欧洲近年来由于增加了与亚洲的经济联系,因此有可能会部分抵消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
关于长期结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一是新经济因素。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美国在新经济的推动下强劲增长,欧洲发展则明显滞后。本世纪以来,欧洲在目标是建立知识经济的里斯本战略的带动下开始追赶进程,如北欧国家在电子、网络技术等方面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欧洲与美国在新经济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二是经济结构改革。欧洲的经济结构改革旨在提高劳动参与率、促进研发与创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培训)、创造有利的企业环境等。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福利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消极的救济失业为积极的促进就业(如就业补贴、失业保险、培训与介绍新职业)。欧洲在世纪之交开始的经济结构改革虽然进展缓慢,但已逐渐产生积极影响,如欧元区的劳动生产率2006年增长了1%,而此前10年的年均增长不足0.7%。
三是德国经济恢复增长。德国经济基本上已经摆脱了两德统一的后遗症,其经济增长率从前10年的1%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2.7%,今明两年预计为2.5%和2.4%,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将低于3%。德国经济的内在变化包括:近年来工资增加缓慢(甚至在工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工时)和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地区使得外部竞争力提高;劳动力市场改革使得失业率下降至7.5%;两德统一的负担减轻,如向东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社会救济而非投资性)减少、基础结构投资基本完成、住房补贴减少、超过实际生产率的高工资差距缩小等。随着德国东部地区不再成为整个德国经济的拖后因素并向自主型增长转变,德国有望重新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动机。
四是欧盟新成员国的经济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由于经济转型正处于加速追赶老成员国的发展期,而欧盟的一系列经济一体化政策也有助于新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因此,预计2007年欧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4%,虽然较2006年的5.9%小幅放缓,但其总体强劲的增长势头有可能保持若干年。
三、欧洲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欧洲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可能影响其持续增长的因素,如高石油价格的波动和欧元的继续升值,它们有可能使欧元区的出口增长下降而失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经济今年增长下滑较大以及全球金融失衡加剧的话,则必然对欧洲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而欧盟目前的消费支出水平尚难以支撑自身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
从这次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本身特征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此前的4次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平均增长率相比,目前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低了大约1.5个百分点,而这一差距主要是由私人消费增长率过低造成的。其原因是虽然随着经济增长就业有所增加,但是工资增加的幅度大大低于以往的经济周期,从而造成私人消费增长缓慢。如果今明两年这一状况不能得到改观的话,欧洲经济增长的后劲仍将不强。
从长期结构因素来看,欧洲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目前的潜在增长率低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盟旨在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福利体制改革在某些成员国进展迟缓;人口老龄化对稳健财政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等。因此,面对当前比较乐观的经济形势,欧盟执委会的经济执委阿尔穆尼亚慎重警告:“我们必须通过使公共财政根基稳健和推进改革进程来保持经济复苏的持续。这样可以在老龄化问题重击之前削减公共债务和提高潜在增长率。”

E. 运用国家制度的知识回答法国总统马克龙支持率暴跌的原因

法国总统马克龙遭遇最大执政危机,支持率暴跌,还能坚持吗?

马克龙不到四十岁当选法国总统,是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其高学历,高颜值,传奇婚姻一直是各国媒体追踪的目标。

马克龙能如此年轻就赢得总统宝座,可以说之前二十年是非常顺利的,就职以后却频频遇到国内外重大变局,致使经验还不丰富的他压力山大。

坚持推行改革意味着马克龙和政府接下来要面临更大的压力,而且压力来自多方:政党派别、普通民众和各类企业等。如果相关改革增加民众阶层的不满情绪,这对民望持续下滑的马克龙来讲不是好消息。

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是,政客只讲究短期利益,为自身利益谋划,而政治家看重国家的长远利益,即便当时民众不理解,也会无视眼前的处境,坚持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

F. 世界gdp排行榜2022

2022年一季度全球GDP十强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自2021年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复苏。到202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虽然环比下降,但整体总量仍然排在全球第一。

当然,美国GDP总量之所以增速比较快,通胀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按照GDP名义增速计算,其中大部分增长都是通胀带来的。但是,高通胀对经济的长期影响是百弊而无一利的,所以美联储从3月份就开始宣布加息,希望可以遏制通胀的增长,引导通胀下降。

尽管一季度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反复,导致供应链受到影响,但是第一季度我国GDP仍然同比增长4.8%。尽管这个增速跟全年5.5%的增速有一些差距,但这已经超过了市场的预期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韧性仍然是非常强的。

从GDP总量的数值来看,我国跟美国之间的差距已经在小幅拉大,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今年的GDP数据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8个百分点左右。

从环比角度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日本GDP经过历年和季节调整后,实质性减少了0.2%,按年计算的降幅为1%。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日本经济似乎又回归到“20多年来的低迷态势中”,经济增长率继续在大国中垫底。

一季度,德国GDP位居世界第四,与日本已经很接近了。而且,德国一季度GDP增速高达4%,远超日本经济增速。日本经济对外贸进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且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有限,德国却可以背靠整个欧洲市场,经济复苏及未来的增长动力都要高于日本。

英国GDP位居全球第五,一季度英国GDP同比增长8.7%,环比增速为0.8%,由于经济复苏的影响,所以印度迟迟未能反超英国。

至于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的GDP是多少,印度官方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数据。不过,从长期趋势来看,印度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经济增长潜力自然高于传统发达国家。

印度之后是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韩国,其中,韩国再度跻身全球前十。

G. 法国gdp2021年总量是多少

法国gdp2021年总量是3万亿美元。

法国,是一个本土位于西欧的半总统共和制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肆虐的当下,法国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少人好奇,法国经济现状是怎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2021第一季度gdp数据就知道了。

法国gdp的特点

不仅如此,英国的上半年GDP也扩大至11048.55亿英镑,并在英镑与美元平均汇率提升的帮助下,其GDP换算成美元后约为1.534万亿,而且是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的最高值。

上半年,印度经济同比实际增长9.3%,GDP约为1.473万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排名一致,即仍是全球第六名。但也因为经济恢复增长,物价上涨,汇率因素的共同作用,印度的上半年GDP创下历史新高。

还有法国,2021年上半年经济同比实际增长9.6%,实际了较大程度的复苏。其经济总量恢复至12125.92亿欧元(约1.462万亿美元),虽然仍低于英国和印度,仅排全球第七名,但在欧元升值的帮助下,GDP离1.5万亿美元很近了。

H. 英国和法国谁的经济好

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预测:预计今年法国经济增速将由之前预测的2%下降到1.7%。
英国更差一点。英国工业联合会表示:英国的经济增长在2018年很可能仅增长1.4%。
所以,数据显示法国的经济比英国略好一点点。

I. 2021年,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速,GDP总量预计能达到多少呢

美国经济似乎将在2021年实现高增长,这已经成为许多经济分析机构的共识。例如,在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高盛(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将他们对2021年美国GDP增长的预测提高到8%,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长预测。

J. 2021年一季度,德国和英国的GDP都是下跌,为何法国经济却是增长呢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实际大涨18.3%,美国经济也实现了同比0.4%的增长,预示着:全球经济已经在东亚、北美地区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率先复苏,并将对全球经济整体的复苏起到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一季度法国的建筑业表现突出,环比提升了4.2%。整体来看,一季度法国内需克服了疫情的影响,延续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最终促进经济的升温——环比和同比皆增长。

对此,法国央行法兰西银行行长弗朗索瓦·维勒鲁瓦·德加约乐观地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出了积极迹象,尤其是消费者、企业主和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有利于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复苏。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阅读全文

与法国现在经济增速达多少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