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坦克怎么发展的

法国坦克怎么发展的

发布时间:2022-08-19 00:10:01

⑴ 坦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凹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43千米/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

⑵ 坦克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其帝王的基业。因此,战争结束后,坦克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各国的陆军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装甲机械化的道路。时至今日,坦克“王朝”的江山仍然稳固,已经传了三代:50年代是陆战之王一世统治时期,60~70年代由陆战之王二世统治,80年代以后就是陆战之王三世的天下了。

二战后直到50年代未,各国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设计生产了新一代的坦克,这些坦克与它初登“王位”时相比,显得更为成熟,首先是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径达到90~105毫米,重型坦克则达到120~122毫米,能够发射各种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并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光学侧距仪、机械模拟弹道计算机,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其次是防护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装甲更厚,车体前部装甲厚76~127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110~200毫米,有的达到220毫米,并且更加重视形体防护,也就是把坦克的外形设计得不易被击穿,比如,把炮塔设计成半球形,车体前装甲设计成呈55~°60°的倾斜角,当炮弹不是垂直的命中坦克时,只能在装甲板上滑一道伤痕,而不会击穿。有的坦克装了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也开始采用。防护能力提高了,坦克的重量也有所增加,中型坦克达到36~47吨,重型坦克达到50~60吨。另外,坦克的机动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普遍采用坦克高速柴油机,发动机功率达到382~596千瓦,坦克最大速度达到50千米/小时以上,最大行程达到500千米。这一时期,比较着名的坦克有:苏联的T-54、T-55中型坦克;美国的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国的“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征服者”重型坦克;法国的AMX-13轻型坦克。

进入60年代以后,“陆战之王”开始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挑战,其中有两次最为严重,大有逼其“退位”之势,最终导致了改朝换代。

第一次挑战是反坦克导弹诞生,它导致了“陆战之王”二世的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4年,德国法西斯为了对付苏联的坦克,由其陆军武器局制定了代号为“X-7”的反坦克导弹。但它的诞生确实绐刚刚戴上“王冠”的坦克带来了不祥之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反坦克导弹得到迅速成长,终于在1974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给了坦克一次狠狠的打击。“陆战之王”一世的宝座受到严重的震撼。于是“陆战之王”二世勇敢地迎接了这次挑战,促使它的本事不断增长,并用新的技术和招数来武装自己,这就是60年代出现的战后第二代坦克,也就是第一代主战坦克,它的火力和综合防护力达到或超过以往的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还具备中型坦克机动性强的优点,在作战中可以同时发挥两种坦克的作用。这样一来,发展传统意义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就失去了价值。于是在坦克的家族中,不再有中型和重型之分,出现了坦克兄弟的“新老大”——主战坦克,从此,坦克步入了“现代社会”。主战坦克具有和重型坦克差不多的体重,达到36~57吨,有的甚至达到60吨,但并不像重型坦克那样笨重,这是因为它的装甲虽厚,但却机动灵活,而且外加了许多其他的防护设施。而且,主战坦克的火力变得更为强大,普遍采用105至120毫米的线膛炮。除了火力的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射击的精度更高了,因为,主战坦克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火力控制系统。这种火控系统以火控计算机为中心,由火炮双向稳定器、各种传感器,测距仪、观瞄仪等组成。主战坦克虽然重,却很灵活、敏捷,最大时速已达50千米/小时,从静止起步加速到每小时32千米的速度只需12~16秒,这表明现代坦克不仅跑得快,而且爆发力好,能够急起急停,这样可以使坦克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摆脱反坦克导弹的追踪,减少被击中的机会。这一代主战坦克代表有:苏联的T-62、美国的M60系列、德国的“豹”1系列、英国的“奇伏坦”、法国的AMX-30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的崛起,又对坦克构成了新的更大的威胁。特别是80年代以后,反坦克导弹的新产品——自动制导式导弹装上了武装直升机,使武装直升机对地面装甲目标的攻击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专用的反坦克直升机。反坦克直升机在火力、射程、精度、视野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地面坦克。于是,又有人对坦克的“王权”提出质疑,预言“坦克作为陆战主要兵器的地位将会让位给直升机”。这时,“陆战之之王”二世只好让位于“陆战之王”三世,也就是第二代主战坦克。它的总体性能有了显着提高,大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的高压滑膛炮。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发射弹种较多,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一般都可击穿500多毫米厚的优质钢装甲。直射战距离1800~2200米。作为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它们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同时,防护力大大提高,除尽量改善防弹外形,降低车高和加大前装甲倾角外,几乎都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机动性能与上一代也不可同日而语。代表型号有:苏联的T-64、T-72、T-80系列、“黑鹰”,美国的M1A1、M1A2,德国的“豹”2系列,英国的“挑战者”系列,法国的“勒克莱尔”系列等。

⑶ 法国研制的坦克有哪些特征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研制坦克的国家。尽管英国是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诞生地,但法国的坦克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法国几乎和英国同时发展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坦克,二者相差不到半年。

法国研制的早期坦克是“施纳德”和“圣沙蒙”突击坦克。用法国人的话说,“突击坦克是创造性的产物,是新技术的出现和人的聪明才智相结合的产物。”

法国坦克的研制成功,归功于被人们称为“法国坦克之父”的J.E.埃司丁将军。当时,埃司丁还仅仅只是一名上校,是一名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15年初,他看到英国人使用的雏形坦克后,敏锐地意识到,法国应该制造出一种装有机枪和火炮的履带式战斗车辆。然而,他这一设想并没有获得上司的许可。不过,他并没有气馁,相反,更加激起了他研制这种武器的决心。经过多次游说;他的设想终于得到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的支持。1915年12月,埃司丁的设想方案被送到施纳德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很快便按照埃司丁的预想研制成功第一辆坦克样车。1916年底,这辆坦克样车装备法军,这就是第一辆“施纳德”坦克。

不久,由另一家公司——圣沙蒙公司研制成功了又一种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这两种坦克各自生产了400辆,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作用,尽管作用不大,但历史影响却无可替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当时负责指挥的埃司丁上校得知英国坦克的发展后,于1916年6月专程访问了英国。在参观了英国的I型坦克后,他与英国人协商,建议两国在坦克制造上加以分工,英国制造重型坦克,法国制造轻型坦克。回国后,埃司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雷诺汽车公司的总设计师和总经理路易斯·雷诺。最初,雷诺以“缺乏制造装甲车辆的经验”为由谢绝了埃司丁的建议,但是,埃司丁后来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终于使雷诺汽车公司接受了设计和生产任务。1916年12月,雷诺公司制成了坦克模型。1917年2月~3月间,第一辆样车研制成功。1917年4月9日开始的官方试验更是证明,该公司研制的这种坦克完全达到了埃司丁的要求,很快就定型开始批量生产。1917年9月,首批坦克开出了厂门,并正式定名为“雷诺”FT-17轻型坦克。

⑷ 坦克的由来及发展是怎样的

1916年9月15日凌晨,索姆河战场大雾迷漫,四野死一般寂静。突然间,从远处传来阵阵轰响声。渐渐地,响声越来越大,迷雾被撕破,堑壕在抖动,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从迷雾中钻了出来,它们的速度和人跑得一样快,过障碍、越堑壕如履平地。原本屯自己的堑壕体系非常自信的德军,面对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一个个目瞪口呆,毫无还手之力,结果只能是尸横遍野、全线崩溃。这种新出现的战场巨人是什么?就是坦克。那么,人们是如何想到发明这样一个钢铁怪物,并给它取了这样一个怪名字的?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人们预想不到的景象:机枪火力点、堑壕和铁丝网组成了异常坚固的防御体系,那种敲着军鼓、排着横队,端着步枪勇敢地冲向敌阵的战法,只能带来惨重的伤亡。为了打破战场上的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结合到一起的新型进攻性武器,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的军舰。由此,不少人萌生了制造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陆地战舰”的想法。

第一个着手设计这种“陆地战舰”的人,据说是俄国工程师B.门捷列夫。他于1911~1915年详细拟订了若干个“陆地战舰”的方案。其中竟有一种与现代坦克惊人的相似。此外,英国人D.莫尔(1912年)、奥地利人C.布尔施滕(1913年)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已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没有成为现实。

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法国前线担任英国远征军观察员兼联络官的恩斯特•斯温顿中校,由于真切地感到了这场大战的残酷,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并于1914年10月,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地提出了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但是,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东西即使能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斯温顿的建议不过是“戏言”罢了。

正当斯温顿的建议将被束之高阁之际,当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偶然见到了斯温顿的报告,如获至宝。丘吉尔亲往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处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裹盔甲、不怕机枪射击、能突破野战阵地的新兵器!”

阿斯齐兹首相批准了这一报告,责成陆军具体实施。陆军于1915年2月中旬开始了以美国制造的拖拉机为基础的预备试验。由于陆军对这项计划缺乏信心,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就在这时,还是在丘吉尔的推动下,海军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开始了“陆地战舰”的研制。

由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海军专家,他们就依照军舰的模样,设计了轮式“陆地战舰”的最初蓝图。从设计图纸上看,这是一个长30米、宽24米、高达4层楼、装着3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重量超过1200吨的大怪物。很显然,这个大怪物在陆地上根本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马。

正在这时,英国从美国引进了“布劳克”农用拖拉机,给研制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在“布劳克”拖拉机的基础上,换装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发动机,车体四周安装了军舰上使用的钢板装甲,这样首辆样车就出世了,历史上称之为“林肯1号车”。

1915年9月,针对样车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英国人又对车轮等部位进行了改进,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样车,命名为:小威廉”,它是设计者威廉•特里顿的爱称。按中国通常意译的名称,叫做“小游民”,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由于它外型像个巨大的水柜,为了保密,英国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tank(大水柜),汉音读作“坦克”。此后,这个古怪的名字便名扬天下,延续至今。

陆战之王”这一显赫的地位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小试牛刀,原以为一定会受到军界乙致的青睐,可是战后,各国对坦克的作用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一些欧洲军界资深的大佬们,对来自英国海军部的“大水柜”不屑一顾,认为它火力不强,只能杀伤暴露的士兵;装甲不厚,口径稍大一点的炮弹就可以把它打得人仰马翻;机动能力更差,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不说,而且跑不了多远就没油了。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坦克在下一场战争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甚至比不上骑兵的骏马和军刀。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以至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还出现了骑兵打坦克的“壮举”。但是,一些军中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少壮派,却透过这只“丑小鸭”,看到了它称王称霸的潜在气质。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凹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43千米/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

⑸ 一战期间,法国坦克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法国研制的早期坦克是“施纳德”和“圣沙蒙”突击坦克。用法国人的话说,“突击坦克是创造性的产物,是新技术的出现和人的聪明才智相结合的产物。”法国坦克的研制成功,归功于被人们称为“法国坦克之父”的J.E.埃司丁将军。当时,埃司丁还仅仅只是一名上校,是一名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15年初,他看到英国人使用的雏形坦克后,敏锐地意识到,法国应该制造出一种装有机枪和火炮的履带式战斗车辆。然而,他这一设想并没有获得上司的许可。不过,他并没有气馁,相反,更加激起了他研制这种武器的决心。经过多次游说;他的设想终于得到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的支持。1915年12月,埃司丁的设想方案被送到施纳德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很快便按照埃司丁的预想研制成功第一辆坦克样车。1916年底,这辆坦克样车装备法军,这就是第一辆“施纳德”坦克。不久,由另一家公司——圣沙蒙公司研制成功了又一种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这两种坦克各自生产了400辆,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作用,尽管作用不大,但历史影响却无可替代。

⑹ 坦克是如何发明的

陆地上的现代战争中,有这样一种“活动的钢铁堡垒”:它具有可以旋转的炮塔,上面配有机关枪和大炮,能够随时向四周射击;它的厚装甲板和防毒设备使之能够在枪林弹雨和毒气烟幕中勇往直前;它坚硬而具有韧性的滚动式履带也使之能够在崎岖凹凸的阵地上如履平地;同时,它所拥有的骄人的长度和重量,更能毫不费力地破坏铁网、堤坝等障碍设施,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这个所向披靡的铁家伙便是坦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俄国和奥地利就曾先后提出过一种履带式越野装甲车的设计方案,而真正将这些方案付诸现实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英国新闻记者斯文顿正在前线采访,看到德军在阵地上筑起了许多碉堡,并在碉堡之间用带刺的铁丝网连接起来,配合疯狂扫射的机关枪形成双重屏障,使得进攻的英法联军屡屡受挫,无数战士倒在血泊之中。血腥的现实使斯文顿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他苦思冥想:难道就没有一种办法能够突破德军的封锁吗?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用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大力士”拖拉机。他想,能不能给动力十足的拖拉机再穿上一层钢铁制成的厚厚铠甲呢?这样也许就能直插德军的阵地而又能够避免本方士兵的伤亡。于是,斯文顿立即将他的设想报告给英国政府,建议将重型拖拉机改装成钢铁战车。他的建议马上得到了英国政府的采纳,很快这种攻防两用的新式武器便在英国的一家制造水桶的工厂中研制成功。1915年9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诞生了。英国政府意识到坦克是个神奇的秘密武器,为了保密就给它取名为“大水桶”,英文单词拼写为tank,译成汉语便是“坦克”。

1916年9月15日,英法联军与德军又在法国的松姆河畔展开激战,双方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从英军的阵地上钻出一个个钢铁制成的“黑家伙”。只见它们跨过战壕,冲破铁丝网,飞速向德军阵营猛攻过去,直打得德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就是坦克第一次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战威力的情景。

然而,当时制造的坦克攻防能力并不是很强,火炮的口径小,装甲板也很薄,跑得又慢,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支“坐着战车的机枪队”。但它所拥有的势如破竹的威力却引起了军事家的高度重视,认为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陆战武器。于是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经费和科研力量研制和改进坦克。20多年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就已经成为陆地战场上的主要作战武器了,而且其攻防能力较之从前也有了很大改进,本领变得越来越大。如今,坦克更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猛将。

但是,坦克并不是刀枪不入,无坚不摧的神武英雄。它也和其他任何武器一样有着自己的弱点,比如:车顶和底部的装甲板很薄,容易被击穿;“肚子”里装有许多易燃易爆品;“铁脚板”履带虽然适用于各种特殊地形,但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便会造成全身瘫痪;“眼睛”只能望远不能看近,是个不折不扣的“远视眼”

………这些缺点使得各种反坦克武器应运而生。于是坦克研究专家们正在加快研制能够扬长避短的新型坦克,即采用复合装甲材料和裙板,装备先进的操作系统,并增大火炮的口径,加大发动机的马力,使坦克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全能”作战武器。

⑺ 坦克是怎样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制造出自己的坦克并用于攻防作战。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制造了数千辆坦克,主要型号有英国的IV型、A型坦克,法国的“圣沙蒙”、“雷诺”坦克等。其中“雷诺”型坦克生产了3000多辆,因其作战可靠性较好,战后为其他国家所仿效。

早期这些坦克,全重7~28吨,火力较差,一般装有1~2门中小口径火炮和数挺机枪,有的只有几挺机枪。坦克最大时速仅6~13千米,最大行程也只有35~64千米。装甲厚度为5~30毫米,抵御早期火炮的袭击还可以。

坦克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作战方式,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时代到来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坦克,其中以轻型坦克为最多,也有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

这一时期的坦克型号主要有英国的“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十字军”巡洋坦克,法国的“雷诺”R-35轻型、“索马”S-35中型坦克,苏联的T-26轻型、T-28中型坦克,德国的PZKPFW-Ⅲ轻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它们比早期的坦克先进多了,一般战斗全重9~28吨,最大时速可达到20~43千米,最大装甲厚度为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德国的TIV型坦克达到75毫米,苏联的T-28型坦克装有76毫米炮,无论技本还是战术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集团大战作好了准备。

二战中的着名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使用大量坦克进行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出现了有几千辆坦克参加的坦克大战;在北非战场及诺曼底战役、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交战双方共生产了30多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火器的激烈对抗成为重要作战形式,坦克技术与性能得到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联的T-34中型、HC-2重型坦克,德国的“豹”式中型、“虎”式重型坦克,美国的M4中型坦克,英国的“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

二战时期坦克的性能

二战中的坦克普遍采用装有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毫米和88~122毫米,主要弹药是榴弹、尖头或钝头穿甲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破甲能力大为提高,对于坦克对抗和轰击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尤为适宜。这一时期的坦克发动机的功率多为260~525千瓦,最大速度2~6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00~300千米,可深入敌方纵深作战,对于扩大战果、全面控制战场局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所有坦克均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车体造型设计上有了较大改进,特别注重将车体前部易受攻击的部位设计成使炮弹容易滑脱的斜面甲板。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大量使用,使战场成为新型坦克的试验场,坦克性能得到迅速检验和改进提高。大战后期的坦克在机动性能、火力配置、防护能力诸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成为陆地突击作战的主宰武器。

最早的无人坦克

最早的无人坦克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1943~1945年,德军曾在少数重型坦克营装备有BIV无线电操纵爆破坦克,支持“虎”Ⅱ式战斗坦克。这种坦克内无乘员,最大装甲厚度为150毫米,车长仅有335米,车宽也只有1.8米,车高1.25米,车重3.6吨。用无线电遥控操纵,车辆也用履带行走,可以逾越较浅窄的堑壕和爬越铁丝网等障碍物,用来爆破碉堡、排雷和破坏普通坦克炮火所不及的野战工事,支援地面突击部队的进攻。这种坦克前甲板上携带450千克炸药,驾驶到爆破地点,借遥控装置从车上抛下炸药后驶回,然后由定时引信或无线电信号引爆。无线电操纵的距离可达2千米。这种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中曾得到应用,但效果较差,并不像德国人想象得那样厉害,而且操纵装置复杂,易受战场其他无线电信号干扰,影响遥控定位的准确度,所以战后不再研制生产。

空投坦克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设计师克里斯蒂想制造一种装有翅膀和推进式螺旋桨的坦克飞机,但没成功,因为坦克和飞机结台之后降低了这两种兵器的作战效能。

1935年,苏联发展了一种T-27型袖珍坦克,用飞机运输,然后用降落伞空投到局部战场上,对敌突然实施强火力攻击,取得意外成功。它比坦克飞机实用得多,特别是直升机用于战争后,这种吊装式坦克可以随时起吊运往别处再度作战,使坦克成为机动性极强的重型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降落伞空投或用直升机吊运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进行“蛙跳”式作战已成为陆地战的重要战术形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中都广泛使用这一战术,屡建战功。

坦克上的火炮

坦克炮是一种安装在坦克上的加农炮,分线膛炮和滑膛炮两种,多用于直瞄射击,弹道平直,具有方向射界大、发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强和火力机动性好等特点。

坦克炮大都采用旋转式炮塔,既可保护乘员免受敌火力损伤,又可使火炮360°环射。坦克炮仰角一般仅有20°~30°。此外,受坦克车内空间的限制,坦克炮所带的炮弹一般为40~50发左右,装弹最多的英国“挑战者”坦克,也仅为62发,这是它不及榴弹炮或迫击炮的地方。坦克炮主要任务是反坦克,以在1000~2000米近距离格斗为主,远距离则由各种反坦克导弹去完成。坦克炮射击时坦克可以停止前进,也可以进行行进间射击。

从坦克投入战争以来,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57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85毫米,目前最大为125毫米。在滑膛式坦克炮中,口径最大的是苏联T-72、T-80等主战坦克,均采用125毫米滑膛炮。在线膛式坦克炮中,目前口径最大的是英国“挑战者”号装备的120毫米线膛炮,改进前的美国MI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均采用105毫米线膛炮。

不断发展的坦克家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对60年代装备的坦克作了改进,出现了美国的M60A3、联邦德国的“豹”IA4、英国的“酋长”改进型、法国的AMX-30B2等。这些坦克主要改进了弹药和火控系统。

同时,各国还研制生产了一批性能优越的新型坦克。最为典型的有苏联的T-72、T-72M、T-72M1、T-80和T-90,美国的M1、M1A1和M1A2,德国的“豹”Ⅱ,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74式、90式。这些主战坦克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它们代表了当今世界主战坦克的最高发展水平。

在对坦克进行改进时,苏军强调坦克的火力,坦克火炮口径最大,外形低矮,重量比较轻。美国、德国则更加注重火力、机动、防护的综合性能,重视火控性能的发展,讲求行进间射击和首发命中,发动机功率比较大,较早采用复合装甲。这些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挑战者”坦克达62吨,是当前世界上最重的一种坦克。

主战坦克乘员一般为3~4人。武器配备,一般采用105~125毫米滑膛或线膛炮。主战坦克火炮口径最大的是苏联的T~72坦克,能够达到125毫米。采用的炮弹种类有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等,初速一般为730~1800米/秒。初速最高的也是苏联的T~72坦克,发射穿甲弹时可以达到1800米/秒。这些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火炮的直射距离一般在2100米以内,弹药基数为39~60发。它们的越野速度为35~55千米/小时,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6~72千米/小时。其中德国的“豹”Ⅱ和美国的MI坦克速度最快,可以达到72千米/小时。

现代坦克

现在的坦克,钢壳更厚了。有些坦克炮塔前面的装甲厚达250毫米以上。有些坦克还采用象夹心饼干似的多层复合装甲。这种装甲的里、外层是钢或其他金属,中间是陶瓷一类的非金属材料,使它抗穿透能力提高了好几倍。

此外,使坦克的身材变矮些,也是一种提高防护能力的有效办法。所以世界各国制造的坦克,个头一代比一代矮。现在世界上最矮的坦克是瑞典的S型坦克,身高只有1.9米。

在加强火力方面,现代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从85毫米到125毫米,有的甚至达到152毫米。这样,它的火力就越来越猛,威力也相应增大了。

这些大口径的坦克炮,能够发射各种高效能的穿甲弹和破甲弹,有的还能发射反坦克导弹,所以坦克炮是用来打敌方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型的坦克上都装备了现代化的人控系统,包括电子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机、红外夜视仪、自动装弹机等等,能使坦克无论在云雾天或黑夜里,或行驶在陡坡沟壕中,都能很快地捕捉目标进行射击,在几秒至十几秒钟的时间内将目标摧毁。火力和准确性都大为提高。

现代坦克每小时能跑四五十千米,有时甚至达八九十千米。即使在土质松软的沙地上,它也能像走平地一样驰骋自如,每小时跑三四十千米。

现代坦克的机动灵活性好,还表现在加速性能方面。即它从静止起动到加速为32千米/小时,只需要六七秒钟,这是相当灵巧和快速的。这样,当导弹或炮弹向它袭来时,它或是作蛇形运动,或是突然加速前进,从而使导弹或炮弹扑空,避免挨打。

当然,坦克自身也有弱点,其一是顶盖和车底的装甲薄,容易被击穿。其二是坦克的内脏虚弱,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击中的部位。坦克的肚子甲装了不少炮弹、燃料和其他易燃、易爆的物品,坦克的尾部还装有发动机。一旦中弹,就会引起燃烧和爆炸。其三是铁脚板——履带比较脆弱。如果履带被炸断了,坦克就会瘫痪在地,寸步难行,干等着挨打。

坦克虽然有这些不足之处,但和它的特长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从坦克在现代地面战争中所取得的战绩和它发挥的突出作用来看,它无愧于“活动的钢铁碉堡”的称号。

未来的隐形坦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陆军战车制造部门,一直秘密进行隐形坦克技术的研究。尽管隐形坦克要到2000年以后才可能部署,但美国陆军和工业界在隐形坦克技术的研制与试验方面已经获得进展。曾经研制出的一种由高强度S-2型玻璃纤维加热固性聚酯树脂压成的复合材料,已于1989年6月用它制成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这种材料对光波和雷达波反射比金属弱,可制成最佳隐形结构外形,能减弱坦克的热辐射信号,并使车内噪声降低5~10分贝。坦克的隐形技术之一是降低坦克红外辐射。主要措施行采用热损耗较小的发动机在燃油中加人添加剂,使排气的红外频谱大部分处于大气窗口之外;改进通风和冷却系统,降低坦克温度等等。二是在坦克表面涂敷迷彩或挂伪装网。迷彩有的兼有吸波作用,可降低坦克的目视发现概率,还可减弱坦克的红外辐射。三是降低坦克噪声。如M1A1坦克采用噪声较小的燃气轮发动机,坦克结构设计引入隔音、消音技术等。

在未来的坦克作战性能方面,机动性、装甲防护能力、火力强度固然仍作为坦克的重要指标,但隐形能力对于坦克的自我保护和隐蔽近敌作战,已成为各个国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现代机器人坦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开展了机器人坦克的研究。1983年美国陆军公布的《装甲战车科学技术规划》,将战车机器人列入发展规划。

军用机器人车辆可以用6个轮子,也可以采用履带作为运动装置。这种车辆的行驶有的是采用遥控设备来驾驶车辆,有的是把辖区内的地形图输入电脑。车辆上的摄像机随时把所在地地点地形拍摄下来送入电脑,电脑把摄下来的地形与记忆的地形进行比较判断,给出控制指令,使车辆沿要求的道路行驶。车上装有能自动发射的武器系统。若是只想使入侵者丧失战斗力,就用高音喇叭,通过强烈刺耳的噪声使入侵者精神失常,若是想消灭入侵之敌,就可通过枪榴弹、机枪、导弹等将敌人杀死。这种机器人坦克可以完成战场爆破、克服障碍、排雷等特殊任务,特别是在核战、化学战、生物战的条件下,能连续进行战斗。机器人坦克还能自动发现井跟踪目标,在靠近目标时精确瞄准、射击并将目标歼灭。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动用了由田纳西州遥控技术公司提供的18台机器人来清理战场,这种机器人装有多重履带,可适应各种地形,能爬45°的斜坡,能在狭窄的走廊内进行作业,能够清除炸弹、地雷和排除哑弹。由此可见,现代机器人坦克已经进入实战应用领域。

⑻ 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呢

坦克是一种陆战海战化的武器。在一战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象机关枪和铁丝网,还有炮兵的发展,是战场上火力的密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而普通士兵的防护能力却没有提高,这种情况下,火力压倒了机动,这样就使防御第一次成为了比较有利的战斗样式,防御的一方凭借着铁丝网加机关枪的组合,使进攻的一方是伤亡巨大,但是进攻的效果是略胜于零。
拖拉机是坦克最初的梦想来源,在苏联和中国拖拉机厂在战争时期生产坦克已经是惯例了。当然,这种轮式拖拉机和坦克的样子差的比较大。这种拖拉机已经是有一点坦克的样子了。最初的英国坦克也是有一个轮子用来转向。

英国人的坦克只是做出来了一个坦克的雏形,真正具备现代坦克样子的坦克是法国人设计制造的雷诺17,现代坦克的旋转炮塔,悬挂系统,整体布局等等都是和雷诺17一致的。

⑼ 坦克的发展进程是怎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制造出自己的坦克并用于攻防作战。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制造了数千辆坦克,主要型号有英国的IV型、A型坦克,法国的“圣沙蒙”、“雷诺”坦克等。其中“雷诺”型坦克生产了3000多辆,因其作战可靠性较好,战后为其他国家所仿效。早期这些坦克,全重7~28吨,火力较差,一般装有1~2门中小口径火炮和数挺机枪,有的只有几挺机枪。坦克最大时速仅6~13千米,最大行程也只有35~64千米。装甲厚度为5~30毫米,抵御早期火炮的袭击还可以。

坦克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作战方式,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时代到来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坦克,其中以轻型坦克为最多,也有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型号主要有英国的“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十字军”巡洋坦克,法国的“雷诺”R-35轻型、“索马”S-35中型坦克,苏联的T-26轻型、T-28中型坦克,德国的PZKPFW-Ⅲ轻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它们比早期的坦克先进多了,一般战斗全重9~28吨,最大时速可达到20~43千米,最大装甲厚度为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德国的TIV型坦克达到75毫米,苏联的T-28型坦克装有76毫米炮,无论技本还是战术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集团大战作好了准备。

⑽ 坦克的发展史

早期

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

坦克战斗全重7~28吨,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能装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功率比重量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多进行追击及长距离侦察任务,但装甲较步兵坦克弱得多。

中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令盟军坦克无法招架。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的魏特曼上尉驾驶虎式坦克击毁了英军25辆坦克、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通用载具。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越野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且需要较大的车体保持内部良好的分隔,减少车员因燃油或弹药被火灾殉爆的机会。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见一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并且实施闪击战。

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而在着名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928辆坦克,苏军更是出动了5,128辆坦克投入战斗,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现代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着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越野和防护性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和越野性能和防护性能虽有显着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现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72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载有3—4名乘员。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55毫米口径加农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

(10)法国坦克怎么发展的扩展阅读:

坦克是一个复杂的战斗机器。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

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乘员,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T-62主战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

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阅读全文

与法国坦克怎么发展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