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国有哪些着名军火公司
法国达索飞机公司 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公司 法国军工企业DCNS集团 克勒索-卢瓦尔工业公司 G 法国军用光电电子行业主要企业包括泰利斯公司、激光工业公司、测试仪器制造公司、GDI模拟公司、塞尔日-达索电子公司、萨吉姆公司等。[1]
在法国,弹药的研制和生产基本由GIAT和SNPE两家公司垄断,若干生产枪炮弹药的私营企业都已被GIAT收购
❷ 四大垄断组织,除托拉斯外,其他三个垄断组织的代表公司是什么
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比较流行的卡特尔有三种: ①划分销售市场的卡特尔; ②规定统一价格的卡特尔; ③规定生产规模的卡特尔。根据美国反托拉斯法,卡特尔属于非法。
辛迪加在法国的冶金、制糖、玻璃、造纸、石油、化学、纺织、采煤等工业部门中,也有很多辛迪加。其中特别重要的有:隆维商行,它生产了法国几乎全部的铸铁;制糖辛迪加几乎完全控制了法国的制糖市场;圣戈班玻璃总公司也居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其商品销售、原料购买,都必须由总办事处统一办理。
托拉斯康采恩一般是大银行
康采恩是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参加康采恩的既有单个的企业,又有其他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以及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其中最大的银行或企业则是这个庞大复杂组织的核心。康采恩最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结合的特点。垄断组织形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垄断程度和组织方式的不同决定的。不论何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它们凭借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对国内外广大无产者和劳动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掠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帝国主义时代,垄断统治就是通过上述各种不同形式的垄断组织实现的
❸ 法国有什么出名的财团
法国的财团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百个家族”控制了整个法国的国民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约有10个金融集团,目前最主要的是:巴黎荷兰银行集团,洛希尔集团和巴黎联合银行集团等。美国垄断资本在战后也大举侵入法国。法国垄断资本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量,除了加速本国大垄断企业之间的合并以外,还通过同西德等其他西欧国家的大垄断企业进行超国家的联合(六十年代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来进一步对抗美国垄断资本的竞争,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
❹ 世界500强企业:印度7家,德国27家,法国31家,中国和美国呢
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一个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那么它在行业中一定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从某种层面来讲,它可以代表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趋势。
个人的强大并不叫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是真的强大,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共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助力。需要不断创新,在心中培养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思维,让创新成为一种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生存下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人才精英都需要不断努力和学习,在奋斗中创造价值,助力企业和国家走向更高峰。
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垄断企业有哪些还有反应他们对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的实例、数据。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体系最终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而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导致列强争夺矛盾加剧,最终爆发一战。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着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建议以【历史纵横】《印度工人正在铺设电缆》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近代电讯业的发生: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 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4)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教学建议:初中教材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介绍仅限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高中教学需使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垄断组织的出现。教材从主要介绍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以及垄断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教材并未直接说明,可以请学生解答【探究学习总结】中“本课测评”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2)垄断的产生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垄断”的影响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教学建议:关于“垄断组织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答【探究学习总结】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学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什么叫垄断?什么是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的。然后再问垄断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与影响?引入学习内容。教学建议,可指导学生从垄断组织的出现原因来分析垄断组织的影响。最好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垄断组织的出现有何影响?有人说垄断加剧了竞争,是资本主义走向衰亡的表现,对此你有何评价?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应当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六目世界连成一体。教材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度、广度、提供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手段等角度阐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各国民众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成为将局部性的国际交流推进到全球性的沟通,将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联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的根本动力。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两倍以上。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和日本诸国。于是,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且形成“中心一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建议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之间的关系。请学生思考:所谓“世界市场”的概念是什么?它需要什么条件?(世界市场在广义上指的是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合,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的推动作用。
❻ 分析19世纪末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垄断组织的概念: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如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康采恩是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资本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不论垄断组织采取何种形式,它们都是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前提而形成的,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参加者虽然在生产上还是独立的,但它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托拉斯和康采恩则已是大型企业合并组成的规模极大的企业和企业群。因此,垄断组织既是一种旨在攫取高额利润的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联合,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187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就已开始出现个别的垄断组织。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集中,于是垄断组织较多地发展起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地发展起来,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在各国的表现: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1.美国: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这同美国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联系。美国的许多企业是在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创业之初规模就很大。它们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很快挤垮了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把生产集中到自己手中。这样,同一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垄断销售市场和加强竞争能力,又进一步采取合并的形式组成“托拉斯”,确立了它们的垄断地位。1904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有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美国出现的第一个托拉斯是1879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它在建立之初就掌握了全国石油的90%,是美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美国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美国的各重要工业部门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
2.德国: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仅次于美国。由于德国农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它作为较晚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大国外市场方面又面临激烈的竞争,因而解决销售市场问题十分紧迫。德国虽然也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大企业,但还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条件,使得在产品销售上进行垄断联合的“卡特尔”成为德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1857年德国出现了第一个卡特尔,到1870年增加到6个。187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卡特尔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个,1890年猛增到210个。在19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年的危机期间,垄断组织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05年卡特尔已发展到385个,垄断组织遍及采煤、冶金、电气、化学、食品等工业部门。再20世纪初,卡特尔开始向高级形式——拥有统一销售组织的辛迪加发展。与此同时,在一些主要生产部门还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纪初垄断组织已成为德国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1907年,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总数占工人总数的39.4%,占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特别是重工业和运输业中,许多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1910年,莱茵—威斯特法利亚煤业辛迪加的煤产量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控制,航运业则集中于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意志航运公司手中。
3.英国: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占优势的纺织业等旧工业部门的生产集中程度较低,以及拥有庞大的殖民地为资产阶级带来高额利润等因素的影响,垄断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垄断组织的发展程度也比美、德两国要低。就垄断组织的形式而言,由于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销售方面较少实行联合的辛迪加和卡特尔。它的垄断组织一般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由若干家大企业合并改组为大股份公司,并进行一系列兼并活动后形成的生产上的联合。垄断组织在各工业部门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新兴工业中发展较快,垄断程度也较高,并开始出现跨部门的垄断联合企业;在轻工业方面,特别是在棉纺和棉织这两个部门中甚至尚未形成垄断组织。而在生产比较集中的棉线和染整业中也出现了垄断组织;为了抵制美国烟草公司的倾销,英国的制烟大企业也于1900年合并成帝国烟草公司。
4.法国:法国向垄断阶段过渡时,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法国中小企业比重很大,工业生产集中程度比较低,因而在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国和德国。同时,它也没有形成某种比较突出的垄断组织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国都有所发展。法国的垄断组织首先发生在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冶金工业以及与冶金工业密切有关的部门。
5.俄国:俄国资本主义起步虽晚,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在俄国,辛迪加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重要工业企业一般都分别掌握在不同国别的外国资本家手中,它们在生产上难以联合组成托拉斯;而政府的大批订货和保护关税政策,又使资本家争夺订货和国内市场的斗争异常激烈。于是它们便组成辛迪加加以调节彼此间的矛盾。早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就出现了一批垄断联合组织。但垄断组织的广泛发展是在1900至1903年的危机以后。
6.日本: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欧美先进国家落后得多,但它的近代工业一开始就操纵在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与扶持的少数特权资本手中。这类特权资本原来就广泛从事商业、金融、运输、工业生产等各个部门的活动,以后它们又在对外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中膨胀起来,很快便转化为垄断资本。它们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等财阀。
在工业生产集中并形成垄断的同时,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也达到很高的程度。随着银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它们控制了全社会工商业的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与工业资本相融合,形成所谓“金融资本”。在比较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国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一些资本家缺乏创办这类企业的资金,于是银行的贷款成为它们所需要的重要来源,这就促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如美国的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不仅统治者美国的整个银行业,还是拥有成百家工业企业的巨头。
影响:垄断组织作为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联合体,必然会带来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但作为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它的出现却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1.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由于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必然是设备精良、经营管理有方的大企业。它们在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后,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良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所能提供的条件,使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新的成果,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了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因此,为了摆脱危机,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量,在他们中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
3.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企业合并而极大地扩大规模之后,在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可以产生如下一些优越性:企业合并后拥有大量的生产资料,这就有可能使用那些位置最有利的工厂和最有效率的机器设备来进行生产;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实行更有效的分工,在不同的工厂里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同时它也能使副产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当一个托拉斯拥有生产同一产品的许多工厂时,就可以通过对各家工厂进行仔细的比较,发现既节约又效率高的生产方法;通过许多企业的合并,可以取消重复的高薪职位,以减少行政费用,并获得最有才干的技术专家和经营管理人员;如果托拉斯进一步实行纵向联合,不仅控制生产,而且控制原料资源和加工以及产品的销售,就可以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开始成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垄断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竞争仍然是生产发展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没有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放慢,反而使它加快了。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发展程度很高的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率分别为4.8%和4.2%。相对缓慢的英法两国也分别为1.4%和3.3%。
垄断组织虽然有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一面,但是它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1.垄断组织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垄断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加强对于劳动人民的掠夺。
2.垄断资本的形成,就是大生产吞噬小生产的结果,其间充满了暴力、欺诈的行为及种种卑鄙丑恶的手法。
3.垄断组织的形成,必然伴随者食利阶层的出现,他们靠海外投资及向外国放贷(如法国对俄国的贷款),坐享超额利润及高利息收入,因而成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阶层。
4.垄断组织推动了殖民扩张。它不仅继续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5.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够全面了吧?!
❼ 法国国家航空宇航公司的介绍
法国国家航空宇航公司Société Nationale Instrielle Aerospatiale,Francais,法国宇航工业最大的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企业。根据法国政府的决定,于1970年1月1日成立,由南方飞机制造公司、北方飞机制造公司和弹道导弹研究制造公司合并组成。由政府控制资本和经营。总部设在巴黎。
❽ 雷诺公司简介
雷诺汽车公司是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创立于1898年,创始人是路易·雷诺。而今的雷诺汽车公司已被收为国有,是法国最大的国营企业,也是世界上以生产各型汽车为主,涉足发动机、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机床、电子业和塑料橡胶业的垄断工业集团。公司总部设在法国比杨古,懂事长为乔治·贝斯,雇员总数为22万人,汽车年产量达205万辆。
雷诺公司第一次大发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为军队生产枪支弹药和飞机,并设计出轻型坦克车,使雷诺公司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后,公司装向农业机械和重型柴油汽车生产,其柴油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战期间,雷诺公司为德国法西斯效劳,为德军提供大量坦克、飞机发动机和其他武器。因而战争结束后,雷诺公司被法国政府接管,路易·雷诺被逮捕。战后,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雷诺公司进入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时期。公司利用国家资本,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并发挥了雷诺公司的技术潜力,开发出多品种汽车新产品。
雷诺集团本身有机床、自动化和电子分公司,因而雷诺的机械设备非常先进,自动化程度很高。电子技术成果能较快地应用在汽车上,也使雷诺公司在汽车高技术上占有优势。
雷诺汽车公司汽车产品十分齐全,除小客车和载货车外,各种改装车、特种车应有尽有,在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中也是独此一家。公司下分小轿车、商用车、自动化设备以及工业产品四个部,统管国内外所有的子公司。
雷诺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是被誉为法国汽车工业之父的路易·雷诺。1877年他诞生在一个从事布匹生意的富商家庭。公子哥儿的生活习气使他在学业上一事无成。但他对机械的嗜好和极强的动手能力,为他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雷诺21岁时脱下军装回到家里。服兵役时他在机械上的小发明已使他初露锋芒。一天他突发奇想,把自己那辆带拖斗的摩托车发动机拆下来,用钢管焊成一个底盘,再配上减振器、离合器、转向器、制动装置,当然还有他的专利发明——变速箱和直接传动系统,第一辆雷诺a型汽车就问世了。1899年圣诞节,他兴致勃勃地请朋友们来参观他的杰作。出乎意料的是当场竟有12人向他预购此车,而他的初衷只是想自己享用这一劳动成果。
一花引来万花红。这种重250千克、最高时速为50公里的雷诺a型汽车,吸引来源源不断的定单。一直无正当职业的雷诺,此时才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生产汽车。于是他亲自设计。让他的两位哥哥投资并参与管理。雷诺兄弟有限公司成立了。两年后,年产量达到180辆。为了提高知名度,雷诺兄弟驾驶着自己制造的汽车参加巴黎市郊的汽车比赛。多次冠军得主的成绩使雷诺车名扬四海。到30年代,雷诺汽车公司已生产了290多种型号一百多万辆汽车,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大汽车公司之一。
❾ 当代法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工业成就
六,法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并列的军事工业体系完备的国家。从坦克到大炮,从飞机到舰艇,从常规武器到核武,法国均具备先进的生产系统和很强的生产能力。法国是目前世界上除美国外唯一拥有核动力航母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