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歌剧如何产生

法国歌剧如何产生

发布时间:2022-08-19 19:05:26

❶ 西方歌剧艺术的发源及演变

西方歌剧诞生于1600年,意大利的弗洛伦萨。它的直接来源是宫廷的幕间剧。之后分别在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进行发展。其中,那不勒斯的发展在早期达到顶峰,出现了那不勒斯学派。

意大利歌剧早期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梦特维尔迪,代表作品《奥菲欧》,是早期歌剧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歌剧诞生之后,传入了英国、法国和德国。其中,英国歌剧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历史上重要的作曲家浦赛尔,代表作品《迪多与伊尼》。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是吕利,这位意大利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来到法国,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宠信的臣子,他奠定了法国歌剧序曲的创作。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许茨,代表作品是《达芙妮》,这是第一部在德国创作的歌剧。

❷ 法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法国的专业音乐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的宗教音乐。直到8世纪上半叶,高卢人都是用高卢圣咏作为礼拜仪式用的音乐,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纪末,由于加洛林王朝采用罗马教会典礼,格列高利圣咏排挤了高卢圣咏而居统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鲁昂等地修道院成立圣歌学校推广格列高利圣咏。诺曼底、利莫赞等地有了符号记谱法,并有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理论家。9 世纪查理曼大帝国崩溃和教廷衰退时期,宗教音乐中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鲁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圣加尔修道院的僧侣创造了“西昆斯”(散文诗花腔歌调)和“特罗普”(填词花腔歌调)。这是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的渗透。利摩日城的圣马夏尔修道院的复调音乐活动,形成了欧洲音乐史上最初的乐派。自此至15世纪末,法国成为高度发达的复调宗教音乐中心。从11世纪起,世俗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在流浪艺人、民间歌手中普遍流传的是抒情独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纪,法国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诗人成为单声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创作者。他们之中一类是出身于贵族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一类是出身于平民的专业作曲者。贵族出身的吟唱诗人由流浪艺人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诗人把手艺匠、市民的特点带到这种艺术中来,所以它不仅仅是骑士的艺术。吟唱诗人演唱的多为爱情的、世态风俗的、十字军东征的内容。体裁有田园歌、晨歌、史诗歌、对唱游戏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诗人以阿拉斯城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亚当?德拉阿尔(约1250~约1306)创作了带有音乐的戏剧作品《罗班和马里翁》。 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教会多声部音乐活动的中心从利摩日转到巴黎,出现了以莱奥南和佩罗坦为代表的巴黎圣母院乐派。这时的体裁除给格列高利圣咏曲调加上新曲调一直到 4个声部的奥加农以外,还有在圣咏曲调上加不同歌词的新曲调的经文歌以及所有声部的曲调都是作曲家新创作的“孔杜克图斯”等新体裁的出现,完成了所谓“古艺术”的发展阶段。
14世纪是所谓“新艺术”时期。法国是“新艺术”的发祥地,它已经表现出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教规束缚,文艺复兴初期的世界观和美学观,音乐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见彩图[法国14世纪的音乐狂欢节(绘画)])。这个时期的经文歌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等节奏型,即固定歌调和其他声部用同一节奏型反复,大大加强了乐曲结构的统一性。维特里在他的理论名着《新艺术》(约1320)中探讨了有量记谱法以及节拍等问题,他称这种新型音乐为“新艺术”。“新艺术”的大师为马绍,他从事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两方面的创作。他所作的巴拉德、回旋歌多为两三件乐器伴奏的独唱曲,他所作的4声部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完成的大型复调音乐。
15世纪,勃艮第公国的政治、经济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荣,勃艮第乐派跃居欧洲复调音乐发展的前列。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费和G.班舒瓦,这个乐派主要从事复调音乐风格的探索和实验,因而大型复调音乐体裁得到发展。这个时期标志着从“新艺术”向文艺复兴风格的过渡。 16世纪,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法国音乐得到繁荣发展。代表法国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体裁是世俗的歌谣曲。歌谣曲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好,确立了法国音乐的民族性,有意识地不再模仿后期尼德兰乐派的繁琐的复调技法,向主调音乐演变,并恢复了法国式的简洁流畅和描绘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内坎。他的着名作品有《马里昂战役》、《狩猎》、《鸟之歌》、《巴黎的喧哗声》等。歌谣曲流行全欧,后来意大利以它改编的器乐曲称作“法国坎佐纳”,是巴罗克时代飞跃发展的器乐的萌芽。这时的主要乐器是琉特、六弦维奥尔琴等,当时小提琴还是纯民间乐器,它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为主要乐器,这过程反映了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的尖锐斗争。 17~18世纪上半叶,法国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史上称为巴罗克风格时期,此时盛行代表法国宫廷审美趣味的洛可可风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专制下,宫廷音乐兴盛起来。同时,由于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数次联姻,也带来强大的意大利影响。1659年,上演了R.康贝尔(约1627~1677)的宫廷歌剧──田园剧《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园剧《波莫娜》,在第1座法国宫廷歌剧院的开幕式上演出佛罗伦萨人J.-B.吕利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他的歌剧《阿尔米达》、《忒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历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剧的特色。有许多舞蹈与合唱场面,戏剧性的独白──朗诵调吸收了法国古典悲剧的朗诵特点,从而表现出法语诗歌的韵律。吕利还设计了由慢、快、慢 3部分组成的“法国序曲”形式,对欧洲器乐发展有很大影响。吕利以后,法国歌剧向娱乐方向发展,抒情悲剧变成了嬉游演出。
18世纪中叶,J.-P.拉莫的田园诗般的牧歌式风格的歌剧问世。他的歌剧显然是受到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妩媚的异乡》、《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拉莫还创立了关于和弦、和弦转位、基本和声功能的学说。他和F.库普兰是法国哈普西科德学派的完成者,这个学派的风格以优美、典雅、运用民间舞曲素材、描绘日常生活情景、富于装饰音而着称。他们创造了舞曲性组曲和标题小品,并预示了近代钢琴的织体手法。 18世纪中叶,意大利趣歌剧传入法国,在音乐界引起激烈争论,史称“丑角论战”。实际上它是以网络全书派为代表的平民知识界与贵族艺术代表之间、平民美学观点与贵族美学观点之间的斗争,结果产生了法国歌剧的新体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卢梭的《乡村卜者》。剧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对白代替朗诵调。1702年巴黎建立意大利喜歌剧院,经常上演法国喜歌剧。 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一直到H.柏辽兹以前,法国民族音乐处于衰落时期,在法国乐坛上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外国作曲家,如C.W.格鲁克、L.凯鲁比尼、G.斯蓬蒂尼、G.罗西尼、G.迈耶贝尔等,他们长期居住在法国,许多作品都在法国创作和上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以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为基础的,特别是他在巴黎时期创作的歌剧《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它的抒情场面和世态风俗的场面,显然是借鉴了法国的歌剧传统。他的歌剧也影响了法国歌剧创作。
法国大革命前夕,出现了一种严肃喜歌剧。它宣扬人的高贵与卑贱不取决于它的出身,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拯救歌剧”作了准备。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时人A.-E.-M.格雷特里。他善于运用交响性的描绘手法,采用了后来称为主导动机的手法。他的着名作品是《狮心王理查》。 19世纪10~20年代法国喜歌剧开始浪漫主义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尔迪厄。他的喜歌剧《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当时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运用了富于色彩的管弦乐手法(如采用了竖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苏格兰的音乐语言,从而使这部歌剧面目一新。19世纪30~40年代,在D.F.E.奥贝尔、A.亚当、E.L.阿莱维等人的喜歌剧中加强了抒情因素,运用了民歌素材。奥贝尔的喜歌剧《弗拉?迪亚沃洛》、《黑斗篷》、《青铜马》等,犀利机智,充满了法国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剧《波蒂奇的哑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义为题材,配合了当时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它在布鲁塞尔的首演(1830),激发了比利时人反抗荷兰人的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国音乐进入繁荣期在歌剧创作方面有阿莱维的大歌剧《犹太女郎》,亚当的舞剧《吉赛尔》,以及创立了法国浪漫主义歌剧艺术的迈耶贝尔,他的代表作有《恶魔罗贝尔》、《胡格诺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乐方面,作曲家H.柏辽兹对法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了标题交响曲。柏辽兹的交响音乐的特点表现在突出其舞台效果和标题性;他发展了拉莫、格鲁克、勒絮尔、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并把维吉尔、莎士比亚、拜伦、歌德等古典文学大师笔下的人物形象带到音乐中来,恢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性、民主性的艺术传统。柏辽兹是配器领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乐队具有了现代的编制和表现力,着有《配器法》。
30~40年代的巴黎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一个中心,许多国家的音乐家如F.F.肖邦、N.帕格尼尼、G.罗西尼、F.李斯特等都被吸引到这里来。法国小提琴学派从19世纪初起,对欧洲发挥了影响。它的鼻祖是J.-M.勒克莱尔。后来意大利小提琴家G.B.维奥蒂从1782年起在巴黎住了10年,他与他的弟子P.罗德、R.克鲁采和P.巴约的演奏形成了法国小提琴学派的风格。40年代末,法国歌剧受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抒情歌剧。其中浪漫曲、谣唱曲、叙事曲、咏叙调等比较生活化和室内性的形式代替了大歌剧的庞大结构,合唱与重唱得到发展抒情歌剧的题材多取自文学名着,如C.古诺的《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A.托马的《迷娘》和《哈姆雷特》,J.马斯内的《维特》等。这些作品大都把爱情主题提到首位,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原着的社会的和哲学的意义。有些则取材于东方,如G.比才的《采珠人》,L.德利布的《拉克美》等。
法国抒情歌剧的现实主义手法,在比才的歌剧《卡门》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可说是19世纪法国歌剧艺术的顶峰。它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逼真而生动,戏剧结构严整紧凑;世态风俗场面的音乐色彩丰富。但是比才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以后的法国歌剧中没有得到发展。由于意大利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使法国歌剧创作出现了自然主义的倾向。
芭蕾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法国盛行,那时的最高成就是亚当的《吉赛尔》。到70年代,德利布把完整的戏剧结构和广阔的交响气势带到芭蕾中来,他的代表作是《葛蓓莉亚》和《希尔薇亚》。
50年代末出现了新的音乐戏剧体裁──轻歌剧。J.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题材多样,但中心主题都是描绘当代风尚,针砭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同时却又纵容了当时的轻佻低级的趣味。奥芬巴赫的抒情风格在他最后一部创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得到充分发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C.德彪西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戏剧的影响,在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东方音乐的因素,创造出崭新的风格,使音乐的表现力大大丰富,他的创作倾向于描绘性,缺乏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彪西在和声、调性、题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对现代主义音乐有重大影响。印象派的另一位大师M.拉韦尔,他和德彪西具有同样敏锐的色彩感和细腻的审美趣味。但德彪西是任凭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而拉韦尔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喜好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和节奏。这一时期对法国音乐有所贡献的还有P.迪卡斯、福雷、C.科什兰、V.丹第、A.鲁塞尔等。 20世纪初,法国音乐界异军突起,E.萨蒂举起反对印象主义的旗帜,他的代表作是舞剧《炫技表演》。在萨蒂的影响下,被称为“六人团”的D.米约、A.奥涅格、普朗克、G.奥里克、L.迪雷、G.塔耶费尔(1892~1983),他们在创作上和思想上并没有统一的原则,只是在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共同立场上联合在一起。其中最多产的是米约,他醉心于各种手法的创新,一直到运用多调性的写法。奥涅格是瑞士人,他的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使他名震全欧,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是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和交响乐作品。年纪最大的迪雷是法国共产党员,作有大提琴协奏幻想曲、弦乐四重奏曲等,他根据毛泽东的诗词谱写了由男高音、合唱与乐队的《长征》。奥里克是萨蒂的继承人,他头脑敏锐,天性幽默,音乐写得俏皮而富于独创性。普朗克的创作把古典的明晰和泼辣的讽刺结合在一起,晚年转为严肃的新风格,表现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和弦乐定音鼓协奏曲中。塔耶费尔是位女作曲家和钢琴家,作有钢琴协奏曲、钢琴叙事曲等。
1936年法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青年作曲家团体“青年法兰西”,参加的作曲家是O.梅西昂、A.若利韦等。他们公开声明拥护唯灵论,用现代的音乐技术宣扬天主教教义。梅西昂是现代西方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钻研印度音乐,研究鸟的歌唱,又深受19世纪C.-A.弗朗克作品的薰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若利韦探求西方音乐与非洲、波里尼西亚、远东音乐的综合。他为电子乐器“马特诺电琴”和管弦乐队写的协奏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A.勋伯格和A.von韦贝恩的学生R.莱博维兹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着作宣扬十二音技法。他的学生P.布莱兹从韦贝恩的创作原则进一步演绎成整体序列的创作方法。

❸ 歌剧艺术起源于哪里

歌剧是一种综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以歌唱为主的一种音乐戏剧形式,其中声乐和器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❹ 大歌剧是怎样产生的

“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的巴黎,这是一种具有国际风格的大型歌剧,采用历史的或虚构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舞台上充满了奇景艳服、芭蕾舞和各种跑龙套的方阵队列。它几乎摒弃了美声唱法的精巧细微,极大地扩充了乐团本身和它在戏剧中的作用。第一出公认的大歌剧是梅耶贝尔的《魔鬼罗伯特》。梅耶贝尔和阿勒威之后,大歌剧开始反映出新的音乐趋向,发展成多种多样的混合形式。这时期的法国歌剧作家还有白辽士和奥芬·巴赫,二人主要作品有《天堂与地狱》、《特洛伊人》、《霍夫曼的故事》等。

德国浪漫主义的歌剧是《自由射手》等作品,它们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先导,这时期兴起的还有轻歌剧,约翰·史特劳斯的名作《蝙蝠》使之发展到颠峰。

❺ 世界闻名的巴黎歌剧院的由来和历史你知道吗

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称霸歌剧舞台。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因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斗争。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起来。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国第一座歌剧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1860年,年仅35岁的沙尔勒加尼叶承担了新歌剧院的设计重任,1875年新的歌剧院建成,这是举世公认的第二帝国时期最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透过歌剧院广场及歌剧院大街,直视国王宫殿(Palais Royal)及卢浮宫博物馆。巴黎歌剧院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芭蕾舞团和一个管弦乐团,其演艺人员总共近1100人。
巴黎歌剧院是是折衷主义代表作,其建筑将古希腊罗马式柱廊、巴洛克等几种建筑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规模宏大,精美细致,金碧辉煌,被誉为是一座绘画、大理石和金饰交相辉映的剧院,给人以极大的享受。

❻ 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歌剧在西方语言的代表字Opera来源于拉丁语“作品”的复数形式(Opus, Opera),后经意大利文推广至其他欧洲语言,顾名思义歌剧原意不单单包括舞台上的独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对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学者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团体,以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他们相信古希腊的戏剧中的“合颂”部分实际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戏剧实际上就和今天的歌剧一样,全部剧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当现知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Dafne)》于1597年首演时,风评一片赞好,皆认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

但《达芙尼》最终不幸失传,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于1600年的歌剧《尤丽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剧界最古老的标准保留剧目的歌剧,当数1607年首演于曼都瓦宫廷的克劳迪奥·蒙泰韦尔迪作品。

歌剧发展: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1、17世纪末

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他于1681年创作的歌剧《善善恶恶》确立了歌剧序曲的典型模式,即“快-慢-快”三段式。

这一时期同时也确立了ABA式的咏叹调格式。此时的音乐常用盛大的场面和合唱,给歌剧带来重音乐、轻戏剧的倾向。这样的倾向使得歌剧在日后的发展日趋僵硬。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

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

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着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

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

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19世纪以后

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

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3、20世纪

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

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着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6)法国歌剧如何产生扩展阅读

歌剧往往具有感人肺腑的戏剧故事情节,在演出中,声乐的表现形式可同时包含独唱、重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等等,加上庞大的管弦乐团的演奏。

另外,在舞台的立体空间中,除了通过演员表演,展示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戏剧情节外,还运用了服装、化妆、灯光、绘画布景、道具、机械装置等舞台美术手段。

其音乐部分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序曲:在歌剧演出开始时的一段乐曲。多数歌剧的序曲会把歌剧中出现人物的音乐主导动机和有鲜明个性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在序曲的演奏中显现。也有的序曲只是一个开头的序奏,与后面的音乐关联不多。

2、宣叙调:一种歌唱形式,更接近于戏剧朗诵,有和声作为衬托,通常用于乐段之间的连接,多用于人物对话与角色的独白。

3、咏叹调:专指独唱曲,是与朗诵或宣叙调相对而言的,在歌剧中多用于人物情感的抒发。

4、重唱:在歌剧中有多种形式的重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直至十一重唱等。重唱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各种人物用自己不同的旋律构成复调或和声的织体来唱出每个角色相同或不同的情感,进行内心描述或叙事。

5、合唱:合唱是声乐中表现力最强的表演形式,它能够充分地表现歌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歌剧在戏剧高潮出现时也会使用合唱这一丰富的表现形式。歌剧中的合唱能体现一种力量和升华了的群体境界。合唱以多声部的音乐单色织体拓展了音乐表现力。

6、舞台美术制作:布景的安放、制作材料的选用,首先考虑有利于舞台上演员歌声的传送。制作往往反映了当时绘画、建筑和服装的艺术理念。

7、舞蹈在歌剧中的运用:在讲求豪华场面的“大歌剧”中,都有舞蹈的场面,用以调节气氛和配合戏剧情节的发展,例如《卡门》中的二幕与四幕舞蹈场面。舞蹈场面的运用使歌剧的舞台演出增强了动感和视觉效果,更富于观赏性。

8、歌剧清唱:歌剧清唱是将歌剧的演出音乐会化,以欣赏歌剧音乐为主。通常保留歌剧中的纯音乐内容,在不影响音乐和戏剧脉络完整的前提下,作一些缩减,删节一些戏剧表演和过渡音乐段落,使音乐演出相对集中,更加符合音乐会的现场气氛。

资料来源:网络-歌剧

❼ 歌剧艺术发展的历程是怎么样的

1.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 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 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 ”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领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也十分奢华,炫耀了当时法的富强。剧情大多现出对王权的崇尚和赞美,这一切都被打上了法国贵族阶层 (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带有市民色彩)的意识形态烙印。
到了18世纪,宏大华丽的巴罗克风格歌剧开始向简洁实用的罗可可风格转变,此 时出现在法国歌剧界的杰出人物是拉莫。他对传统的法国歌剧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使得唱腔、歌词和配乐更好的为剧情服务。他的《卡托斯与玻吕克斯》成为18世纪法国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剧目。
3.德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主要在德国国土上进行,使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凋敝,国土四分五裂,这样使得本应成为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没有发展起来,国土的分裂使得众多的小领主无力自己兴建歌剧院和组织上演大型的歌剧,很多喜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门艺术在德国的发展迟缓了许多。
1627年,许茨(1585-1672)创作了第一部德语歌剧《达芙尼》,德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歌剧艺术。许茨1609年、1628年两赴威尼斯学习音乐,曾师从蒙特威尔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旋律作曲家的新风格带入德国音乐。他的音乐在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许茨的学生凯赛尔和库赛也成为德国歌剧界的中坚。1687年,汉堡成立了第一家上演德语歌剧的剧院。汉堡没有经受三十年战争的打击,加入了垄断波 罗的海贸易的汉萨同盟,工商业很发达,有广泛的市民基础,这里是当时德语歌剧的唯一一片乐土。但是当时致力创作德语歌剧的作曲家只有凯赛尔、库赛、玛特森等不多的几位,再加上德国人认为意大利为了歌剧而制造阉人歌手是残忍的做法,只好从意大利"进口"阉人,阻碍了德语歌剧的发展。1738年,汉堡歌剧院被迫关闭,早期德语歌剧在与意大利歌剧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在莫扎特的笔下,德语歌剧才迎来了春天。
4.英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同样动荡不安。清教徒(致力于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成分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为主要成分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夺取了政权。清教徒信仰的加尔文派教义宣扬禁欲,力图避免一切尘世的快乐,音乐被看作是邪恶的、引诱人进入"危险的"愉悦的手段遭到禁止。歌剧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们封闭了一切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国教宗教仪式上的音乐。英格兰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1659-1695)。普赛尔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戴伊和达朵》成为英国本土歌剧不可多得的佳作。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于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 。1714年,亨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但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随着贸易和殖民发展起来的日益壮大的有产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 (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在伦敦上演,它取材于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亨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这时亨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5.歌剧的改革
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18世纪中期的阶级构成、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有识士开始了改革的尝试。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鲁克的歌剧改革。他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原则”;歌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在他的歌剧中,待剧情的宣叙调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他精简了戏剧结构,删去了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脱离剧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蹈都随剧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删。格鲁克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现代写法。他的改革使当时腐化的歌剧艺术为之一新,仅影响了18、19世纪之交的歌剧舞台,包括罗西尼、瓦格纳在内的整个19世纪 欧洲歌剧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发格鲁克的歌剧形式主要是喜歌剧。喜歌剧18世纪中期兴起于意大利。1752年一家意大利歌剧团在巴黎上演《管家女仆》一剧,引起了有名的喜歌剧之争。保守派站在维护封建贵族的艺术趣味的立场上反对喜歌剧,而以启蒙思想家卢梭为首的改革派则热情赞扬这一新生事物,并且于同年亲自写了一部喜歌剧上演。这场争论促进了法国歌剧的发展。1762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剧院,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很快在欧洲各地风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也具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而脚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国人。
19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至此,欧洲各国早期歌剧的发展史已经介绍完了。其实,从格鲁克开始的欧洲歌剧,已经基本属于现代歌剧的范畴

阅读全文

与法国歌剧如何产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