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双城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双城记》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7G3aGl_9WX0fMDGuTAJ17w
《双城记》深刻描写18世纪封建制度下日渐腐败的欧洲贵族,鲜明地将贵族长期残害百姓、草营人命的恶行公诸于世。狄更斯生动地刻画出平民百姓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郁积了对贵族的刻骨深仇,终于引发了推翻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大革命。 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英、法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频繁来往英法两国的人们,常常被怀疑为通风报信的间谍。巴黎最贫困的圣·安东尼区里,汇集了许多穷苦的人民。
② 《双城记》的故事情节
以法国革命为时代背景,律师席多尼·卡顿为中心,描写在他周遭出现的许多人物,从事拼命的行动,即是本故事的主要题材。马内特医师由于掌握了横暴侯爵的不良行为的证据,而遭入陷害入狱。在狱中度过长年的牢狱生活,被释放后就带着美丽的女儿露西前往伦敦生活。而律师卡顿,在偶然机会认识了露西,而逐渐产生私慕的恋情。根据查访得来的消息,知道她已和身在英国的法国亡命贵族查理·得内订婚了。得内是候爵的外甥,属贵族出身,因此由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得知,他将会被新的革命政府逮捕。由于他是反对法国贵族的横暴而离开法国的,这点颇令卡顿欣赏,而卡顿本身又是侠义心强烈的人,于是抛弃自己的私情,帮助他们结合。曾得到马内特医师照顾,而后经营酒吧的多法尔滋夫妇,尤其多法尔滋夫人,因为一家曾受候爵的凌辱,所以非常诅咒一般的贵族。于是对一般女子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率先高喊革命的需要来煽动民众,最后导致候爵家的佣人卡贝尔及他的女儿玛莉被逮捕。得内得知这种不合理的逮捕,非常气愤,乃奋不顾身的前往巴黎搭救他们,然不出所料也遭到逮捕。后来,由于马内特医师的有力证言,曾一度被判无罪。但是,对贵族仍有余恨的多法尔滋夫人举出马内特医师在牢里写的秘密文件,证明得内是候爵的血缘,革命政府针对此点,宜判得内死刑。断头台上行刑的声音,令人感到十分恐怖。对于即将失去丈夫的露西,其心情的悲痛可想而知。而卡顿也打算结束他长期的游荡生活,想为露西救出她的丈夫,当他发现自己和得内的外表酷似,于是设法进入牢中,替代得内而挽救了得内的生命。
③ 谁能说说《双城记》的故事么就是两个男人为了自己的爱人的奉献故事
{英国)狄更斯 着
[故事梗概]
一七七五年十一月间,一辆英国邮车正从伦敦通往杜佛的大道上行驶。当时英国国内社会秩序很不安宁,明火执杖在大路上行劫的事屡屡发生。邮车里的乘客都提心吊胆,生怕遭到什么意外。其中有位乘客是伦敦台尔生银行的职员劳雷先生,他有一对亮晶晶的眼睛和一张惯于抑制而镇静的脸。由于银行的业务关系,他经常来往于伦敦和巴黎之间。不过,这次他去巴黎却另有一项任务。
在杜佛的乔治旅馆里,劳雷先生会见了梅尼特小姐。这是个十六七岁的法国姑娘,有着轻盈苗条的身材和一头美丽的金发,身穿骑装外衣,手里还拿着她的旅行草帽的缎带。她那对活泼的蓝眼睛带着审察的神气。她要和劳雷先生一道到巴黎去。
事情是这样的:十五年前,梅尼特小姐的父亲梅尼特医生是台尔生银行的顾客。他和一个英国的女子结了婚,并把家产委托给银行劳雷先生经理。梅尼特医生在女儿路茜出生后不久,忽然失踪了。迫害他的人是有填写空白逮捕令特权的,可以任意把人禁锢在牢狱里。梅尼特的夫人多方打听丈夫的下落,却杳无音讯。过了两年,她伤心地死了。小路茜由劳雷先生带回英国抚养。现在,梅尼特医生突然在巴黎被发现了,但已经失去了理智,由他以前的仆人得伐石照看着他。劳雷先生和路茜小姐此行,就是要去辩认他,以恢复他的生命、爱情、义务和欢乐。
巴黎圣安东尼区,满目贫寒和饥饿的景象。一条弯曲而狭窄的街道,充满着恶臭。街上的不规则的粗石头,露出各式各样的尖角,好象有意要伤害接近它们的一切生物的脚。在这里,“冷、脏、病、无知和贫穷,是伺候圣驾的五位大人”。尤其是那第五位大人--“贫穷”,充斥在每个角落里,出入于每个门道里,从每个窗洞里伸出头来,抖颤在被风飘曳着的破衣袖中。
在街的转角处,有一家酒店,是市民们聚会的中心。店主叫得伐石。他穿着黄短衫艰长裤,颈粗如牛,神情勇武,大约三十岁左右。这是个有一定主意和决心的坚强的人。他的妻子得伐石太太也是个壮健的女人,生着一双警惕的眼睛,粗大的手上满戴着指环,脸色镇定而坚毅,态度沉着。他们和出入酒店的人们有些奇怪的暗号。
得伐石夫妇引劳雷和路茜去见梅尼特医生。医生住在一间顶楼里,房间很暗,十八年的监狱生活已使他害怕光线、害怕人声,变得麻木了。他们走进房间,便看见这个白发衰弱的老人,正坐在窗前做鞋子。他有一张凹陷的脸,脸上长着乱蓬蓬的白胡子。由于脸的凹陷和瘦削,使他那两只眼睛显得特别大。他对以往的事一概不记得了,也认不出劳雷先生。问他姓名时,他说是“北塔,一○五号。”他的声音微弱得可怜而且可怕。露茜的金发似乎使他恢复了一下记忆,但接着他又失去了知觉。人们始终不明白这位善良的医生,怎么被关进了监狱?受到如此痛苦的折磨。
劳雷先生决定把梅尼特医生带回伦敦去医治。临上车时, 这位可怜的老人却要索取他做鞋子的工具和尚未做完的鞋子。得伐石太太叫丈夫给他拿来了。于是劳雷一行便离开了巴黎。
五年之后,伦敦法院开庭审判了一桩案子。被告是一个法国人,名叫查理·代尔那。他被英国间谍约翰·巴尔塞诬告为犯有向法国提供军事情报的罪行。代尔那是个二十五岁左右的青年,长得很好看,两颊晒成棕色,眼睛是乌黑的。他是个出身于贵族的少爷。一七七五年,他由法国到英国定居,恰好是和梅尼特医生父女同船到达的。露茜在法庭上提供了一些有利于他的证词。律师史曲勒孚的助手卡尔登又以自己与代尔那的相貌相似,扰乱了人们的视线。法庭因找不出确凿的证据,便将代尔那无罪开释了。
卡尔登在做学生时代,就表现出纯朴忠厚,诚恳能干的好品质。但他具有懒散、消沉、无生活目的的弱点。后来当了律师史曲勒孚的助手,他的优点被利用。卡尔登虽然算不了一匹狮子,却是一只很好的胡狼。他低首下心地帮忙史曲勒孚,成为他进身的阶梯。自法庭相识后,卡尔登常出入梅尼特医生家;但他“样子老是郁郁寡欢,阴阳怪气”,当他高兴讲话时,他讲得很好;可是一种不高兴的乌云,老是致命地笼罩着他,很难得为他内心的光明所照透。
法国世袭大贵族厄弗里蒙特候爵是查理·代尔那的叔父。这人约六十岁,衣着华丽,态度骄傲,脸孔有如一张精致的假面具,苍白而透明。鼻尖上有两点小小的凹涡。他整个容貌,“现出一种狡诈和残酷的神气”。有一天,他离开巴黎豪华的府第到乡间别墅去。在路上,他的马车辗死了一个小孩,便和在场的穷人发生了冲突。侯爵却怪死者的父亲不该让孩子乱跑,扭伤了他的马。然后,他扔出一枚金币,便驱车走了。他写信给英国的侄儿代尔那,要他回国处理财产问题。代尔那回来了,他和叔父进行了一番不愉快的谈话。他反对叔父那样专横和残酷地对待农民。他说:“我们曾经胡作非为,现在正在收获罪恶的果实”,贵族豪华的家业,“只不过是一座由浪费、糊涂、勒索、放债、典当、压迫、饥饿、贫穷和苦恼所堆积起来的破塔”。他要放弃自己的产业和贵族地位,长期定居到英国。叔侄争吵后,代尔那便返回英国去了。
代尔那靠自己的努力,在英国成为一个精通法国文学的教授。他从法庭受审那天起,就爱上了露茜。一个夏天的下午,他找了个机会向梅尼特医生倾吐了自己的衷曲。他的真诚的爱情感动了老人。他同意代尔那追求露茜,但不允许他说出自己的真实的姓氏。代尔那不明白其中奥秘,感到很惊异。
律师史曲勒孚,生得身材肥短,声音洪亮,满面红光,他的每一个毛孔都流露出可厌的得意非凡的气慨;无论交朋友或谈话,他都有一种挤上前去的习惯,这颇可说明他的生活道路是如何挤上来的。他以自己的声名和地位作为恋爱的资本,向露茜求婚。但露茜拒绝了他。卡尔登也爱上了露茜,但他认为自己是一堆能燃烧、而不能发光的材料,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因此放弃了对她的追求。但他向露茜表示:愿为她牺牲生命来成全她所爱的生命。
露茜爱代尔那。不久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接着,又到乡间去作蜜月旅行。梅尼特医生在女儿离开后,又失去了理智,重新坐在窗前做着鞋子。劳雷想方设法,才在九天后恢复了他的健康。他并未把这件事,告诉新婚夫妇。
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巴黎圣安东尼区沸腾起来了。人们全拿起了武器。得代石夫妇是起义人民的领袖,他们的小酒铺就象是一锅沸水的旋涡的中心。得代石满身沾濡着火药和汗水,发命令、发武器,出现在最需要他出现的地方。武装的群众向法国最大的监狱巴士的狱进攻。得代石特地到北边高楼关押梅尼特医生的一○五号房间搜查,意外地得到一封医生在理智清醒时所写的控告侯爵的信。他把它收藏起来。起义群众放火烧了监狱,还烧了厄弗里蒙特侯爵府第,枪杀了一大批贵族和官吏。革命烈火蔓延到全国城镇和乡村。法国到处是人声鼎沸,烽烟滚滚。
代尔那在伦敦接到法国的一封来信。信是他过去的管家盖白勒写的。代尔那的叔父已在革命前夕被农民刺杀了。盖白勒被本村农民监禁起来了。盖白勒希望他的小主人回去救他。代尔那为了不使管家受累,又自恃已放弃贵族特权,便瞒着妻子和梅尼特医生,只身回到法国。
代尔那一踏上法国土地就失去了自由。起义的群众认为他是贵族,把他押赴巴黎受审。梅尼特医生闻讯后,立即从伦敦赶赴巴黎营救。梅尼特凭自己关在巴士的狱十八年的苦难和崇高的声望,使代尔那获得了释放。但代尔那旋即又被逮捕了。
第二天,法庭开庭审判。原告竟是梅尼特医生自己和得代石夫妇。梅尼特医生十分震惊,立即提出否认。这时,得代石却不慌不忙地读了一封梅尼特在监狱中亲笔写的控告信(这便是得代石在攻打巴士的狱时,从北边高楼上捡到的。)
控告信记述:在一七五七年十二月,一个有云的月夜,梅尼特医生被豪门贵族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请去看病。病人是一个年青美丽的女人,她的双手被贵族的腰带和手巾紧紧缚着,她已神志昏迷了,但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我的丈夫,我的父亲,和我的兄弟!”在另一间房里,关着一个少年,他受了致命的剑伤,已奄奄一息了。但他还挣扎着向医生说出他被迫害的经过:他的一家都是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的佃户,长期以来,这些贵族对农民的贞操和品德有任意破坏和蹂躏的权利。厄弗里蒙特的弟弟(即代尔那叔父)为了霸占少年的姐姐(即医生看到的那位昏迷的女人),逼死了她的新婚的丈夫。少年气愤不过进行复仇,却被侯爵弟弟刺成重伤……这位少年受伤者把事情的经过说完后,便断气了。过了一星期,那位少年的姐姐也死了。她留下了一个妹妹,即后来的得伐石太太。侯爵兄弟当时用一小盒黄金收买梅尼特医生,要他不要把事情声张出去。梅尼特医生回家后,出于义愤,还是把他所看到的写了一封揭发信交给一位政府大臣。可是那封信竟落到侯爵兄弟的手里。在一天晚上,医生被侯爵兄弟绑架了。他们当他的面把揭发信烧了。接着,医生被送进巴士的狱。从此,他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了,人们都以为他失踪了。
梅尼特医生在监狱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把这件血案和自己的遭遇全部写在揭发信上。立誓要控告厄弗里蒙特侯爵的罪恶。可是,他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十八年过去了。医生由于失去了理智,已记不清有这份控告信了。
在得伐石宣读控告信后,革命法庭便判处代尔那死刑,并在二十四小时内执行。劳雷先生和特地从伦敦赶来的卡尔登想尽办法营救代尔那,都宣告失败。于是,卡尔登决定实现自己的诺言,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他所爱的人的幸福。他吻了一下已昏厥的露茜,便走出门去了。
在一家小酒店里。卡尔登找到了英国间谍巴尔塞。巴尔塞怕他告发,答应和他合谋。在巴尔塞的帮助下,卡尔登混进了关押代尔那的监狱。他以自己面貌和代尔那相似,想顶替代尔那受刑,让代尔那逃走。当代尔那拒绝时,卡尔登便用麻醉药使代尔那失去知觉,互换了服装,由巴尔塞把代尔那偷运出狱去。早已等候在狱外的劳雷,便保护着露茜、梅尼特医生和昏迷的代尔那,以卡尔登的护照,离开了法国。
与此同时,得伐石太太想以同犯人通信号的罪名捉拿露茜,可是露茜已走了,仅一保姆普洛斯留下。得伐石太太和保姆扭打,结果得伐石太太因枪弹走火,被打死。
最后,卡尔登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他认为:“我现在所作的比我曾经作过的都更好。”
④ 《双城记》的介绍
·内容提要·
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劳雷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得伐石收留。这时,女儿路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代尔纳就是侯爵的儿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路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代尔纳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那狂载的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3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代尔纳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代尔纳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代尔纳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路茜的律师助手卡尔登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入监狱,顶替了昏迷中的代尔纳,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代尔纳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得伐石太太在代尔纳被判决后,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与普洛斯的争斗中,因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尔登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作品赏析·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着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就笔锋一转,把她贬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尤其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纳、劳雷和卡尔登等。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对互相辉映的人物,一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路茜。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实际的。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徐人望)
⑤ 《双城记》故事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营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
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着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首次出版于1859年。
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时代背景
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小说《双城记》中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的残暴、抢占妇女、草菅人命等一系列行为与狄更斯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如此这般的恶魔势力必遭到社会的唾弃,厄弗里蒙得兄弟是当时贵族的一个缩影,这样有违人道主义精神的形象必定会被人民抛弃,正如小说中法国大革命的瞬时爆发,就是法国统治者有违人道主义的必然趋势,这鲜明的传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中马内特医生的以德报怨,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将自己发之天性的对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憎恶压制心底,用宽容宽恕的心态接纳查尔斯,以及文中最后深爱露西的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尔斯上断头台,这一切无不体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旧冲突,作者狄更斯传达“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
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
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
⑥ 有关《双城记》最后部分的问题
呵呵。楼主看书很认真呢。
以下是我个人见解,如果听起来像是胡扯请不要理我。。= =!
首先,“她怀中那个以我名字命名的孩子”我认为在历史上并不确有其人,就像楼上所说,西德尼是为了成全路茜和代尓纳,代替代尓纳去死的,他的目的是使路茜能够和她爱的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因此西德尼知道路茜会一直对他心怀感激,会一直记得他,甚至给自己的孩子用西德尼的名字命名(你知道,这在外国文学是很常见的,比如《哈利波特》里“十九年后”那一章,比如德赫同人里《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额,扯远了。。),表达对他的纪念。当然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取名了,在这里只是西德尼在临刑前内心的想象,他想象将来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他带了一个和我同名、长着我所熟悉的前额和金发的男孩”, 同样的,我也不认为历史上一定有这个人(事实上很可能没有),虽然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但是这些故事应该都是他自己虚构的,不会把真实的人物(他没有扯罗伯斯庇尔吧~囧~~)扯进来,况且他是想借法国革命前后的社会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开篇很明显的)。但是这个“孩子”有点难解释,照这表述,是指路茜的儿子带这孩子到西德尼受刑的地方,给这个孩子讲述西德尼的故事,而且这个孩子还拥有西德尼所熟悉的前额和金发!照这看,能让西德尼觉得无比熟悉的前额和金发,这孩子一定拥有路茜的血统。不过又和西德尼同名,这个有点纠结。。路茜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叫西德尼来纪念他还很好理解,不会给自己的孙子也取吧。。不过也说不定。第二个的话,还真有点迷糊,但第一个是好确定的。等高人来看看,也解答解答我的疑惑。哈哈。
胡扯了这么多,希望对楼主有点帮助。楼主看起来对名着很感兴趣呢,我也正好对文学和历史挺狂热的(= =!),交个朋友吧?
⑦ 双城记讲的是什么
《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真实的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贵族对农民的残酷迫害。小说描写了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恣意蹂躏农家妇女,并且杀害了她的弟弟。梅尼特医生目击这一暴行,写信向朝廷告发。不幸信件落到侯爵手里,梅尼特医生受到诬陷,在巴士底监狱被关了18年。厄弗里蒙地侯爵弟弟所乘的马车轧死了一个农民的孩子,又杀死了孩子的父亲。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阐明了法国革命的合理性,但革命爆发后,他又强烈谴责革命中的暴力行为,把革命描写成失去理智的冲动。梅尼特医生的管家得伐石的妻子对封建贵族的斗争最坚决,但在狄更斯的笔下,却被描写成嗜血成性的疯狂的复仇者。 小说还塑造了代尔那和卡尔登两个人道主义的理想人物。代尔那是侯爵的儿子,他自动放弃贵族的特权,到英国居住,和梅尼特医生的女儿结了婚。为了营救管家,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法国,被革命者逮捕,判处死刑。卡尔登为了营救朋友,混入监狱,冒名顶替,代替和他长得十分相似的代尔那上了断头台。
⑧ 狄更斯的<双城记>的时间背景和故事梗概
时间背景:
法国革命前夕
故事梗概:
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劳雷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得伐石收留。这时,女儿路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代尔纳就是侯爵的儿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路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代尔纳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那狂载的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3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代尔纳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代尔纳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代尔纳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路茜的律师助手卡尔登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入监狱,顶替了昏迷中的代尔纳,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代尔纳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得伐石太太在代尔纳被判决后,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与普洛斯的争斗中,因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尔登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⑨ 双城记有哪些主要内容
《双城记》内容概述:《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小说描写了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恣意蹂躏良家妇女并且杀害了她的弟弟,但这一罪行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强虏来就诊的梅尼特医生目睹,于是他暗中写信向朝廷告发,不幸的是这封信最终落到了侯爵手里,梅尼特医生反被诬陷,被关进巴土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被好友劳雷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抚养下长大。
梅尼特医生获释之后,曾一度被他以前的仆人得伐石收留。不久,他的女儿来到这里接他到伦敦居住。在他们去伦敦的旅途中,他们结识了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并受到他的细心照料。很快露茜和查理·代尔纳之间便互生好感,他们订婚了。
这时有一位律师席多尼·卡顿先生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露茜,并对她逐渐产生了爱慕的恋情。根据查访得来的消息,他得知查理·代尔纳竟然就是梅尼特医生的仇人侯爵的外甥。原来代尔纳因为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决定放弃自家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靠一份法语教师的工作自食其力。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代尔纳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那狂载的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终于在巴黎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而曾经帮助过梅尼特的得伐石一家正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站。经营酒吧的得伐石夫妇,尤其得伐石夫人,因为一家曾受侯爵的凌辱,所以非常诅咒一般的贵族。他们率先高喊革命的口号来煽动民众,最后导致侯爵家的佣人卡贝尔及他的女儿玛莉被无辜逮捕。代尔纳得知这种不合理的逮捕之后,非常气愤,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巴黎搭救他们,但不久也遭到革命政府的逮捕。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妻子的身边。但得伐石从巴土底狱的墙壁中找到了梅尼特医生当年在狱中写下的揭露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罪行的血书,他们要求代尔纳必须为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罪行赎罪,于是很快代尔纳又被逮捕并被法庭判处死刑。
断头台上行刑的声音,令人感到十分恐怖。对于即将失去丈夫的露茜,其心情的悲痛可想而知。而卡顿也打算结束他长期的游荡生活,想为露茜救出她的丈夫,当他发现自己和代尔纳的外表酷似,于是设法进入牢中,替代昏迷的代尔纳上了断头台。而梅尼特父女一家,便在这革命的迷雾中迅速逃离了巴黎。
⑩ 双城记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双城记》写的是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故事。法国革命前,一个在巴黎开业、名叫马奈特的外科医生因为向政府揭发贵族厄弗里蒙兄弟将农村的一对兄妹无端迫害致死的罪行,被持有贵族特权的厄弗里蒙兄弟所陷害,马奈特医生平白无辜地被投入巴士底监狱,在狱中被关禁了整整18年。后来,厄弗里蒙侯爵失去恩宠,马奈特医生才获释出狱。马奈特医生在狱中曾设法记录了自己受迫害的过程,立誓要向厄弗里蒙家族复仇。出狱后,和女儿路茜同在英国伦敦居住,路茜邂逅一位法国青年查尔斯·代尔那。她不知道查尔斯·代尔那就是把马奈特医生送进监狱的厄弗里蒙侯爵的侄儿。马奈特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同意路茜和代尔那结婚。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替代尔那在法国管理事务的盖白勒被革命法庭逮捕,代尔那为了营救盖白勒出狱,冒险来到巴黎。当年被害兄妹的姐姐得伐石太太认出了代尔那是厄弗里蒙侯爵的后裔,决心要把他送上断头台。马奈特医生和路茜闻讯后,立即赶到巴黎,多方营救,但在法庭审判的关键时刻,得伐石先生和太太出示了马奈特医生隐藏在巴士底监狱牢房内的控诉书,于是代尔那被判死刑。临刑前夜,热恋着路茜的英国律师卡尔登由于和代尔那面貌酷似,混入狱中,换出了代尔那。当驿车载着代尔那夫妇和马奈特医生远离巴黎的时候,卡尔登英勇地走上了断头台,为他心爱的女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借古喻今,用法国革命前后法国的情况来暗示当时英国国内情况。用法国革命这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来暗示如果英国情况不发生根本的转变,法国的历史定将在英国重演。他在《双城记》中一方面对被压迫的法国贫民充满同情,另一方面又对于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的爆发感到恐惧。在狄更斯看来,一旦革命爆发,群众的怒火就将一发不可收,必然会将国家投入无政府、无秩序的深渊;互相杀戮不仅会毁灭人类固有的本性,最终还将导致自我的毁灭。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在前期作品中所宣扬的以仁慈为核心的圣诞精神。他要人们“勿以暴抗恶”,用仁爱、宽恕的精神来对待敌对的阶级。凡是“以暴抗暴”,违反这种基督教仁慈精神的必然会自食其果。小说描写马奈特医生在已士底狱中立誓向厄弗里蒙的后裔报仇,结果是厄弗里蒙的侄儿查尔斯·代尔那被革命法庭宣判死刑,马奈特医生替代尔那求情的时候,得伐石先生当众宣读马奈特医生藏在狱中牢房里的那份控诉书,马奈特医生便成了把代尔那送上断头台的起诉人。小说还描写法国的贫民起来用暴力推翻压迫他们的封建贵族,但是暴力使他们丧失理性,变成了疯狂的野兽。他们摧毁了巴士底监狱,却建立了新的监狱,在拉逢斯监狱中关押着未经审判就遭逮捕的贵族和平民。尤其是得伐石太太的形象,是复仇女神的化身。革命爆发时,她右手拿着斧子,腰间挂着手枪和短刀,率领妇女们攻打巴士底监狱。在恐怖统治时期,她根据编织的图案疯狂地向贵族阶级复仇。她复仇心切,要把厄弗里蒙一家斩草除根,甚至连马奈特和路茜也不放过。最后,她终于在和路茜的女仆普洛斯摔打时,被自己的手枪击毙。
和这种疯狂的复仇行为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体现在马奈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和卡尔登身上的基督教仁爱精神。在狄更斯笔下,这种仁爱精神不仅能使敌对的阶级、敌对的人们互相谅解,而且可以改变人们被扭曲了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新生。
小说的第一部的标题是“复活”,描写马奈特医生被关在巴士底狱中18年丧失了理智,是他的女儿路茜用爱的力量使他恢复了常态。后来,马奈特医生在路茜结婚前夕,知道未来的女婿就是他立誓报仇的厄弗里蒙的后裔,但是为了路茜的幸福,他不念个人旧仇,同意了这门婚事。这种仁爱精神发生了无穷的威力,使他在法国能够经受得住精神上的沉重打击,千方百计地营救代尔那出狱。同样,代尔那也体现了这种仁爱精神。在法国革命爆发以前,他同情佃农的不幸遭遇,主动放弃了贵族财产和称号。他为了让管家出狱,自己被关进了禁闭死囚的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