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哪些地方闹分裂

法国哪些地方闹分裂

发布时间:2022-09-03 01:43:23

Ⅰ 法国撒丁岛为什么闹独立

地中海第四大岛。位于法国大陆东南,南隔博尼法乔海峡与意大利撒丁岛相望。面积3352平方千米。人口约23万。为便于控制,科西嘉被法国当局瓦解为设两省,该岛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曾有多种人争夺该岛的控制权。1768年被秘密并入法国版图。科西嘉是个多山的岛屿。森林覆盖率约占全岛面积20%。水力资源丰富,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主要城市有阿雅克肖和巴斯蒂亚。岛上港口之间有铁路线连接。和法国本土有班轮和班机来往,交通便利。 欧洲着名的历史英雄拿破仑·波拿巴便是诞生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也因为拿破仑一举成名。 科西嘉现在被并入法国成为一个大区,它位于地中海的一个岛屿上(科西嘉岛)。面积8680平方公里,人口27万。为抚慰当地民众的民族自尊心,法国给了它一些名义上的特殊的地位,享受所谓的自治权。事实上,它被称为科西嘉地方行政区(Collectivité Territoriale de Corse),而非一般的大区。它由两个省组成:南科西嘉省和上科西嘉省。区府所在地为阿雅克肖,是一代枭雄拿破仑的出生地。自从1769年被法国侵占后,两百多年来,科西嘉人民的独立运动从未停止过,政治暗杀事件层出不穷。无论哪一届法国政府,都为它伤透了脑筋。广大民众谋求科岛独立的伟大运动,近20多年来愈演愈烈,但一直被法国当局定性为恐怖活动,持续以高压态势加以镇压。2003年7月4日,科西嘉独立运动领袖Yan Colonna被法国当局以杀人罪起诉。另外的独立运动领袖还有保利。而法国社会各界对科西嘉岛问题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一些人认为,科西嘉岛的财政是法国的一大负担,不如撒手不管,随它去独立。但更多的人不愿看到法国领土的一部分分离出去,民意调查表明,60%的法国本土居民希望科岛继续留在法国。
以下是法国的自由科西嘉的分离主义旗帜法国海外领土为殖民帝国扩张时期留下来的文化政治遗产。法国共有4个海外省,分别是:留尼汪、马提尼克、瓜德罗普与法属圭亚那;4个海外领地,分别是: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法属南半球和南极领地;2个地方行政区:马约特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它们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
这些领土构成法国国力向世界延伸的桥头堡。
一个半世纪以来,它们从昔日的法国“属地”,到现今的法国海外省、海外领土,设立了领土管理机构或省级政权。它们与法国本土享有同等权利和一样的立法权,而且,考虑到它们的特殊地位,海外领地还拥有更多的灵活性与自治权,以便适应当地情况。
哥伦比亚坠毁客机上的乘客全部来自马提尼克。马提尼克位于加勒比海中的安地列斯圆弧中心,面积仅有1100平方公里,是法国海外省中最小的一个省。最初,岛上居住着阿腊瓦克印第安人,17世纪末期成为法兰西王国的殖民地。

Ⅱ 法国为何250年都搞不定科西嘉岛

独立国家 地理位置 文化语言3个原因导致

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撒丁岛、塞浦路斯岛并称呼为地中海四大岛,它是世界着名的旅游胜地。

在科西嘉岛,你可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对于人类无私的馈赠。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碧绿的森林、红色的海湾,构成了五颜六色、风光旖旎的科西嘉岛。

科西嘉岛的名称,来自于一个典故。特洛伊王子科尔与提洛王后的孙女西嘉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为了让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亘古不变,她们决定将俩人的名字组合在一起,用科西嘉来命名一座岛屿。

不过,科西嘉的真正出名,并不是来源于传说中的爱情和其迷人的风光,而是因为这里是拿破仑的出生地,以及它在数百年来时不时传出的爆炸声。

1769年,当科西嘉岛的统治者热那亚城邦把它割让给法国后,科西嘉人就开始了持续不断反对法国统治的民族主义活动。在近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岛上冲突不断,各种暴力事件频频上演,迄今为止发生的爆炸事件已近千起。

(拿破仑画像)

三、科西嘉岛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科西嘉人也算是法国的少数民族,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那就是科西嘉语。这种语言和法语相去甚远,是意大利语的分支,更接近意大利人的语言习惯。

科西嘉人能用本地语言和意大利人流畅地交流,但和法国人交流则显得比较生硬。虽然法国政府曾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科西嘉岛强力推行法语,但仅限于官方层面的交流和使用,而科西嘉岛人在日常交流中,依然会熟练地使用科西嘉语。

同时,因为科西嘉岛和意大利咫尺之遥,其内在文化基因和意大利一脉相承,但却和法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区别。正是语言和文化的区别,让科西嘉人很难融入法国,无法在法国找到归属感。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科西嘉人一直在谋求独立,其中特别活跃的是被称为“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的激进组织。他们高举科西嘉民族主义大旗,屡屡采用武力手段,秘密地为科西嘉“独立”而斗争。由此而爆发的上千次冲突,已造成法国人和科西嘉人在内的多人死伤。“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也被法国政府定性为恐怖组织。

不过,随着科西嘉岛的开放程度日渐加深,这种冲突已日趋平和。如今的科西嘉岛,硝烟和战火已逐渐远离,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科西嘉岛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Ⅲ 法兰西人的帝国分裂

843年查理曼大帝国分裂,莱茵河以东的德语地区成为东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西的罗曼语地区大多划归西法兰克王国,并开始被称作“法兰西”。这是第一次从语言和地域上把法兰西和德意志分开。
从9世纪中叶开始,来自北欧的诺曼人经常南犯侵扰法国,并于911年在法国西北地区建立诺曼底公国。尔后又很快被当地居民所同化,为法兰西民族的构成增添了新的血液。
南法兰西受古罗马文明影响较深,而北法兰西受法兰克人的影响较大,再加以10~12世纪封建割据的状况,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很少,因此南北法兰西之间在语言、文化和经济发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从而有北法兰西人和普罗旺斯人(即南法兰西人)之分。12世纪开始的加强王权、消灭封建割据的过程,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结合。到13世纪,北法兰西的主要地区已统一在以巴黎为中心的王室领地周围。北部的诸种方言也以巴黎方言为基础,趋于一致。1337~1453年与英国的百年战争后,实现了法兰西大部分领土的统一。到16世纪,法国已成为欧洲最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从而,南北之间政治文化联系加强,北法兰西语逐渐在南方得到传播。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各地区间经济往来更为频繁。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人文主义作品的传播则为法兰西全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Ⅳ 法国为何250年都搞不定科西嘉岛呢

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撒丁岛、塞浦路斯岛并称呼为地中海四大岛,它是世界着名的旅游胜地。

在科西嘉岛,你可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对于人类无私的馈赠。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碧绿的森林、红色的海湾,构成了五颜六色、风光旖旎的科西嘉岛。

科西嘉岛的名称,来自于一个典故。特洛伊王子科尔与提洛王后的孙女西嘉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为了让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亘古不变,她们决定将俩人的名字组合在一起,用科西嘉来命名一座岛屿。

不过,科西嘉的真正出名,并不是来源于传说中的爱情和其迷人的风光,而是因为这里是拿破仑的出生地,以及它在数百年来时不时传出的爆炸声。

1769年,当科西嘉岛的统治者热那亚城邦把它割让给法国后,科西嘉人就开始了持续不断反对法国统治的民族主义活动。在近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岛上冲突不断,各种暴力事件频频上演,迄今为止发生的爆炸事件已近千起。


(拿破仑画像)

三、科西嘉岛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科西嘉人也算是法国的少数民族,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那就是科西嘉语。这种语言和法语相去甚远,是意大利语的分支,更接近意大利人的语言习惯。

科西嘉人能用本地语言和意大利人流畅地交流,但和法国人交流则显得比较生硬。虽然法国政府曾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科西嘉岛强力推行法语,但仅限于官方层面的交流和使用,而科西嘉岛人在日常交流中,依然会熟练地使用科西嘉语。

同时,因为科西嘉岛和意大利咫尺之遥,其内在文化基因和意大利一脉相承,但却和法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区别。正是语言和文化的区别,让科西嘉人很难融入法国,无法在法国找到归属感。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科西嘉人一直在谋求独立,其中特别活跃的是被称为“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的激进组织。他们高举科西嘉民族主义大旗,屡屡采用武力手段,秘密地为科西嘉“独立”而斗争。由此而爆发的上千次冲突,已造成法国人和科西嘉人在内的多人死伤。“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也被法国政府定性为恐怖组织。

不过,随着科西嘉岛的开放程度日渐加深,这种冲突已日趋平和。如今的科西嘉岛,硝烟和战火已逐渐远离,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科西嘉岛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Ⅳ 欧洲有哪些国家闹分裂独立

目前欧洲国家中存在分离问题闹独立的,主要是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和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其中北爱尔兰主要诉求是脱离英国合并入爱尔兰。其他欧洲国家基本都是单一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所以闹独立的分离势力比较少。

Ⅵ 现在的欧洲哪些国家有分裂倾向

欧洲有分裂迹象的国家
瑞士:法语区和德语区。
俄罗斯:分裂为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亚洲部分特别是远东地区俄罗斯人口不断减少,人口压力很大。
英国:北爱尔兰、苏格兰与英格兰严重不合。
法国:科西嘉岛,该岛一直闹独立。
比利时:分为南、北两部分,民族不同,语言不同。
乌克兰: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亲西方,东部亲俄。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要求独立。
格鲁吉亚:北奥赛梯地区独立,受俄罗斯影响,该地区俄罗斯人占大多数,想脱离格鲁吉亚并入俄罗斯。
塞尔维亚:科索沃独立,这几乎已成事实(截至2013年10月,已获得了104个国家的正式承认。中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尚未承认这一国家合法性)。

Ⅶ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解体原因

政治制度的软弱无力,是导致第四共和国迅速解体的根本原因。
二战结束后,法国政界围绕着国家的政体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45年10月,法国举行了战后首次公民投票,投票结果,绝大多数公民主张放弃1875年宪法,重新制订一部新宪法。但到底制订一部怎样的宪法才合适呢?当时身为临时政府首脑的戴高乐将军,极力反对在法国实行多党制与议会制,认为这样将导致国家政权的软弱无力。他主张通过全体公民投票表决通过一部新宪法,建立总统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由总统独揽一切大权,以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但当时的现实又使戴高乐无力实现自己的主张。在抵抗运动中崛起的法国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在1945年10月的制宪议会选举中获得许多选票和席位,成了议会中的三大政党。戴高乐虽为政府首脑,但在议会中没有力量。而制宪议会中的各党派不赞成戴高乐的主张,它们要求建立拥有最高权力的议会,成立一个多党议会制的共和国。戴高乐的主张也未能得到法国人民的支持。罹遭战争苦难和德国法西斯压制的法国人民,战后渴望自由,要求开放和自由争论,对于加强政府权力的主张存在着强烈的抵制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又“不可避免地要回到议会主义的老路。”
1946年10月通过的新宪法是第四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但这部宪法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法国人民虽然不赞成戴高乐的制宪主张,可是对新宪法草案也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10月13日的公民投票,有900多万选民赞成新宪法草案,但投反对票的人数也相当多,接近800万人,而且弃权人数与投反对票的人数几乎相等,超过了全体选民的30%。戴高乐在批评该宪法草案时指出,法国选民的态度是“三分之一的法国人听天由命,三分之一的法国人反对,三分之一的法国人根本不了解”。
同年11月10日举行了第四共和国第一届国民议会选举,结果弃权者占选民的21.9%。从这两次公民投票的情况可以看出,第四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从一开始就未能得到绝大多数法国人的支持和拥护。
1946年的宪法规定,法国的政治体制为多党议会制。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国民议会议员任期6年,由各省市间接选出。议会实权在国民议会,国民议会是一个常设机构,政府没有任何权力干涉国民议会的会议。国民议会有立法、批准条约、通过预算、授权总理组阁、推翻内阁以及与参议院共同选举总统等权限。总统提名总理人选,但须经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但其职权极为有限。正如戴高乐所说,总统“仅仅限于担任顾问和代表国家。”宪法还规定,政府必须严格对议会多数派负责。对于解散议会,宪法作了种种限制,诸如在一届议会任期开始后的18个月内不得解散议会,解散议会须由部长会议执行,议会解散后政府也必须进行部分改组并由国民议会议长担任临时政府总理等等。因此,第四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中心既不在政府总理,也不在国家元首总统,而是在国民议会。第四共和国成了一个典型的议会制国家,它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政体。
既然国家权力中心在国民议会,那么国民议会的情况怎样呢?国民议会由各种代表不同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的政党组成。法国党派众多,也从来没有一个稳定的多数派。第四共和国时期主要有6个实力几乎相等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即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党、以广大天主教徒为主要社会支柱的人民共和党(基督教民主党)、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的法国共产党、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激进社会党(简称激进党)、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人民联盟以及传统的保守派。此外,还有一些小政党,如民主社会主义抵抗联盟、布热德派、自由共和党和独立派等。与英美等国不同,法国各政党历史比较短,加之内部的分裂以及所代表利益的狭窄性等,因而它们“在整个社会中并没有生过根,也得不到支持”。在国民议会的选举中,不少选举代表的弃权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没有哪一个政党在议会中占绝对多数,各党派对政府提出的政策各执己见,很难取得一致的看法,议会往往因无休止的争论而处于瘫痪状态。国民议会的多党存在,决定了内阁通常由若干不同的党派混合组成。由于内部的意见分歧和互相倾轧,内阁随时有可能被一次简单的投票所推翻,“而这些投票往往只能表达那些迫不及待想当部长的人们的欲望”。1946年戴高乐下野后,法国制宪会议中的三大政党共产党、社会党与人民共和党签署了三党共同组阁协议,开始了三党联合执政时期。不久,三党联合走向破裂,共产党被逐出政府。之后,开始了“第三种力量”执政时期。第三种力量即中间派力量,包括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等,它们既反对左翼的共产党,又反对右翼的法兰西人民联盟,主张在两者之间建立中间派势力的联盟。但中间派的构成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它是“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很不稳定的联合”。1950年2月社会党退出政府,加入反对派行列。人民共和党在1951年选举中遭惨败,“第三种力量”分崩离析。这样,势均力敌的各个党派之间的相互争斗使国家的权力中心国民议会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同时,各党派之间不断的分化与联合,致使政府内阁频繁地更换。
政府因受到议会的严格制约,很难放开手脚,制订一整套国家的长远规划,并使这些规划付诸实施。因此,那些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如学校、住宅、交通以及社会福利等,被政府积压下来,推迟解决。对于那些有关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等重大问题,政府因害怕处理不善而导致议会的攻击,往往采取驼鸟式的规避政策。盖伊政府曾公开提倡“无所作为”的处事方针,企图绕过困难,而不是正视矛盾,解决问题。议会多党制严重限制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对此,仅作了40天总理的埃德加·富尔深有怨言。他指出:“对政府首脑来说,议会制实在是无法忍受的,……他所执行的政策很少是他自己的政策。也就是说,他所执行的政策只不过是他在想得到的和怕砸碎一切之间寻求的折中方案。”
政府的行政能力受到限制,成堆的社会、经济、政治与外交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政府于是成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反对党攻击的靶子。内阁的更迭只是缓和不满情绪的权宜之计,无助于国内政治危机的根本解决。
当第四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日益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弊端之后,法国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要求政治改革,1946年宪法于是成了众矢之的,修改宪法的提案在议会中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来了。1954年12月和1958年3月两次对宪法进行了修改,扩大了总统的职权。但原宪法的基本内容仍被保留下来,议会多党制的实质没有改变。1946年1月戴高乐辞职前曾批评国会议员:“如果你们不考虑政府的权力、尊严和职责是绝对必要的,那么,我可以预言,你们这样下去,迟早会有一天要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痛感后悔莫及”。第四共和国的历史证明了戴高乐的这一预见。 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是造成第四共和国崩溃的重要原因。
二战期间,法国国民经济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经济损失达1万4千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法国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1945年初的工业生产总值不及1938年的一半。
经济的衰竭造成法郎贬值,物价飞涨,商品奇缺,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战后戴高乐临时政府未来得及摆脱经济的困境,给第四共和国留下了一道经济难题。
对第四共和国来说,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理应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然而第四共和国历届政府几乎均把对外政策放在首要位置,轻视了国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当然,在第四共和国初期,政府通过制订经济发展规划、企业的“国有化”、并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等,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增长。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的存在,经济危机不断困扰着法国。1952至1953年的经济危机使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5.8%,危机高潮的失业人数达21.7万人。
1958年3月开始的一次经济危机又使工业生产下降了5%。
除了无法摆脱的经济危机外,第四共和国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与财政危机。政府因满足工人和政府雇员增加工资的要求,以及重建军队和进行耗资巨大的殖民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的空前增长。而国民经济总收入远远赶不上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国家的财政赤字迅速增加。1947年的预算支出为90亿法郎,财政赤字为22亿法郎;1957年的预算支出为554亿法郎,财政赤字增加到102亿法郎。
为了弥补预算收支的不平衡,政府不得不通过马歇尔计划的贷款并向美国大量借款,动用国家的黄金储备,并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同时大力增加税收。这些措施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后果:法郎不断贬值,物价飞涨,国家濒临财政破产和经济崩溃的边缘。1948年1月,法郎对美元的官方比价从1美元兑119.1法郎变为214法郎,法郎贬值44.4%。50年代以后由于巨额财政赤字,国际收支的大量逆差和国家储备的枯竭,法郎再次大量贬值。1958年6月宣布法郎对美元的法定汇率为1美元换420法郎,贬值16.7%,同年12月再次贬值14.9%。
法郎的贬值引起了物价的飞涨。据估计,50年代法国消费物价年平均增长率达5.9%。
由于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加上名目繁多的税收,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于是,抗议政府经济政策并要求改善生活水平的工人罢工和农民反抗运动此起彼伏。1947年4月5月,雷诺汽车公司工人举行了抗议政府经济政策的大罢工;1948年秋发生了煤矿工人的大罢工;1950年,70多万五金工人坚持罢工一个多月;1953年8月,因抗议政府的退休政策,400万工人举行了大罢工,使全国陷入瘫痪状态。与工人罢工运动同时,农民反政府的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中小农户变成了富足社会的抗议者”。
1953年10月,法国40多个省的农民拒绝向政府提供农副产品,以抗议工农业产品之间日益扩大的价格剪刀差。除工人和农民的反抗外,城市小资产阶级因不堪政府沉重的税收和垄断资本的压榨,对第四共和国也感到不满。始于1953年的以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利益为主的普扎特运动曾震动整个法国社会。
经济与财政危机不但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而且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明朗化,进而引起了政治危机。第四共和国几乎历届政府的垮台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它的经济政策及财政状况有关。1957年5月,居伊·摩勒政府就是因为它的经济和财政政策遭到其他党派的激烈反对而倒台的。 外交政策的失误尤其是大规模的对外殖民战争,直接促成了第四共和国的灭亡。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的实力遭到严重的削弱,由昔日的世界强国降为二等国家。美国和苏联在战后成为全球范围内实力最强大的超级大国,美苏争霸世界的格局逐步形成,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已降为二等国家的法国,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以适应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是法国在战后所面临的最根本的外交问题。可是,第四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不是根据世界和欧洲形势的新特点、新情况而制定的,它因不甘屈居二流国家的地位,不愿抛弃历史传统,明知不再是一流国家,但仍企图发挥全球大国作用。于是,国家不得不把过多的精力置于不切实际的外交目标上,从而忽视了国内成堆的经济、社会问题。因为实力不足,法国的外交处处被国际事态牵着鼻子走,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
第四共和国的外交失策主要表现在它的非殖民化问题上。与英、荷等国一样,法国曾是一个殖民大帝国,在海外拥有许许多多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二战后,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空前高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其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削弱,要维持对殖民地原有的统治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第四共和国与英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采取的比较明智的态度不同,它不顾客观现实,把殖民帝国的完整性当作恢复大国地位的一张王牌,结果迟迟跳不出老殖民主义的圈子,逆非殖民化的历史潮流而动,以致陷入殖民战争的泥沼中不能自拔。1946年10月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新宪法对殖民地问题作了规定,法国虽然放弃了“法兰西帝国”称号而代之以“法兰西联邦”,宣称法国与殖民地在“权利、义务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并把殖民地分成海外省、海外领地、联系成员国和归并地4类,但它再次肯定了宗主国法国对领地的支配地位,其殖民帝国的性质并未改变。对此,法国历史学家米盖尔批评道:第四共和国政府“把法兰西联邦这条随时都会沉没的破船勉强维持在水面上。他们既想延长联邦的寿命,又没有足够的军事、财政和外交手段”。
然而,殖民地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强大历史潮流。在印度支那、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等地,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法国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进行了疯狂和野蛮的镇压。殖民者的野蛮行径,只能激起殖民地人民更大的愤怒与反抗。在殖民地人民的顽强斗争下,法国军队节节败退,损失惨重。1954年,法国在印度支那战争中最后失败。根据《日内瓦协议》,承认印支独立,法国势力退出印支三国。1956年3月,法国政府又被迫先后承认突尼斯和摩洛哥的独立。同年11月底,法国与英国在苏伊士运河的冒险遭到失败。尤其是1954年开始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使法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法国的非殖民化成了一次“痛苦的、令人沮丧的和泄气的经历”。
大规模的对外殖民战争,加剧了法国的财政危机。由于连年的殖民战争,第四共和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1947年为2,310亿法郎,1947年增加到3,700亿法郎,1953年高达5,380亿法郎。
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本来捉襟见肘的法国财政状况更加恶化,财政赤字迅速增加。从1947年至1957年10月,法国财政赤字增加4倍左右。
对外殖民战争及其失败,进一步加深了第四共和国的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于殖民地问题,法国国内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态度:广大的法国人民和法国共产党主张让殖民地独立,反对政府推行殖民政策;右翼与中间派势力则主张继续保留对殖民地的统治。随着殖民战争的一连串失败,不仅法国人民和各左派力量更加不满政府的殖民政策,连统治阶级内部也相互指责,企图推卸战争的责任,内阁危机于是频频发生。
对外殖民战争大大地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在欧洲和大西洋联盟内的地位。许多国家纷纷谴责法国的殖民政策,要求法国政府尊重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的权利,让殖民地获得独立。与法国同属西方联盟的美国,为了与老牌殖民帝国争夺在亚洲和非洲的利益,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推行新殖民主义,不赞成法国的强硬殖民政策。而且,由于美苏冷战,美国极为关注在西欧的冷战阵线力量。而对外殖民战争须将法国资源的很大一部分转用于殖民计划,致使法国国内实力空虚,这不符合美国加强西方联盟实力抗衡苏联的目的,由此造成了法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为了摆脱殖民战争的困境,法国不得不进一步从经济、军事上求助于美国,从政治、外交上依附于美国,并降为美国的“二等伙伴”。法国人民反对美国的干涉和控制,要求政府结束殖民战争。由于统治者的一意孤行,第四共和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对外殖民战争的失败,还引起了军队对政府的不满,军人干预政治的现象由此日益严重。到第四共和国后期,巴黎政府已无法控制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军队。许多保守的军官认为,法国军队在印度支那的失败,是因为政客们“拆了他们的台”,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是对法国军队的“出卖”。
他们指责政府软弱无能,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1958年5月,驻阿尔及利亚的殖民主义分子在军队的支持下发生叛乱,宣布成立救国委员会,要求成立以戴高乐为首的救国政府。在巴黎新上任的弗林姆兰政府对叛乱束手无策,第四共和国此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第四共和国危机四伏的最后时刻,立志重返政坛的戴高乐将军适时担当了第四共和国的掘墓人这一重要角色。在国内极端殖民主义分子的要求下,戴高乐于1958年6月初组织了新内阁。戴高乐上台后,一方面,他违背了殖民主义分子的意愿,花了约4年时间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让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另一方面,着手第五共和国的创建工作。1958年9月28日,公民投票结果批准了戴高乐提出的新宪法草案。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1959年1月,戴高乐正式就任第五共和国总统,第四共和国就这样寿终正寝了。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其政权的频繁更迭中艰难地度过了它12年短暂的历史。考察第四共和国迅速解体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一个国家、一个政府采取何种性质的政治制度,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而定,否则将给国家甚至政权本身造成致命的危害。被资产阶级吹捧的议会多党制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资产阶级政权,当议会权力过分膨胀而严重阻碍国家的行政权力时,这一制度的弊端也就显而易见了。历史本来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多党制造成了法国政治的混乱,内阁危机频频发生。然而,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废墟上建立的第四共和国,未能吸取前车之鉴的教训,几乎如法炮制了第三共和国那种软弱无力的议会多党制。理所当然,它难免重蹈第三共和国之覆辙。1958年,主张建立强有力的总统制的戴高乐的重新上台,实际上是法国当时客观形势的要求。其次,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基础。第四共和国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及因政府频繁更迭引起的摇摆不定的经济政策,导致法国社会各阶层普遍的不满,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加剧了政治危机。第三,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时代不同,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亚非拉殖民地人民已经觉醒起来,他们要求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建立主权国家,发展民族经济,这股洪流谁也不可阻挡,任何维持殖民统治的企图注定要遭到失败。事实证明,海外殖民地对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对外殖民战争消耗了法国的元气,加深了法国的政治危机,直接导致了第四共和国的崩溃。

Ⅷ 为什么法的核心领土是分裂的呢

欧洲大陆的最西端,有一块三面临海的六边形国土,它是进出欧洲腹地的门户,也是连通北海和地中海的陆上桥梁。整体来看,法国周围都被山脉与海洋所包围,地缘格局也相对完整独立。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

虽然在地缘结构上来看,法国的地缘潜力也算不错,但在古典时期,法国却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甚至被南部的意大利人(罗马)两度入侵,被罗马统治长达500年,迟迟未能完成政治统一!
进入欧洲中世纪,法国依然长期处于高度分裂状态,君主权力受制。
从法兰克王国的奠基人克洛维一世算起,一直到卡佩王朝的创立者雨果•卡佩,王权的衰微不可阻挡,领主权力逐渐扩大,贵族离心倾向与独立性在逐渐加强。法国领土上存在着十多个大的封建公国和伯国,国王的实际统治中心只有王室领地的一点点地方,王室领地在法国全部领地中不过占十五分之一。全国到处小城堡林立,贵族们占堡称霸,不受节制。封建领主各自为政,甚至不承认对国王的臣属关系。大贵族向国王闹独立,小贵族也效仿向大贵族闹独立。
不过,随着欧洲历史进入中世纪后期,法国开始踏上了统一之路。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后,法国基本上实现了大一统。到15世纪末,最后几块贵族领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西永也并入法兰西王国的版图。

Ⅸ 法国国民阵线的国民阵线正式分裂

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去年底发生内讧,到1999年初终于公开分裂,这是在法左右翼实行共处,传统左右翼政党为迎战6月欧洲议会选举而进行联合或重组的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
国民阵线正式分裂为两个党
1999年1月23-24日,国民阵线总代表布律诺·梅格雷在南方罗讷河口省小城马里涅纳召开了一次特别代表大会,并宣告成立了新党“国民阵线—国民运动(简称国民运动)。
马里涅纳代表大会是在梅格雷派获得1.8万名党员(约占被征集签名的国民阵线党员总数的40%)的签名支持下召开的,被称为国民阵线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有2500名代表参加,通过秘密投票的新方法,从450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了一个由130人组成的“全国委员会”。梅格雷当选为国民运动主席。让—伊夫·勒加洛和菲利普·奥利维埃分别担任党的正副总代表,塞尔日·马尔蒂内和弗朗克·蒂梅尔曼则担任正副总书记。
梅格雷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欢呼声中发表了闭幕词。他强调指出,国民运动“代表着国民阵线的绝大部分生力军”,“国民阵线的正统性在我们一边”。他重申要坚持“国民阵线的纲领和价值观”,同时也明确表示要“选择新的基调和新的方法”。他在抨击勒庞派“热衷于抗议、批判政治和对前途悲观失望”的同时,强调要采取“建议、革新、夺权的新行动方式”,使国民运动在199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成功,成为仅次于传统左右翼政党的法第三大党。
马里涅纳代表大会标志着法极右翼国民阵线分裂成两个党。1月24日,勒庞在法国电视二台直播的“论战”节目中,对马里涅纳代表大会进行了猛烈的反击。他谴责梅格雷召开这次大会是一个“阴谋”,一次“真正的密谋行动”,指责梅格雷派“忘恩负义”,是“资产阶级的极右翼”,“同某些与爱丽舍宫有联系的人士进行勾结”。勒庞拒不接受大会授予他的国民运动名誉主席这个“有毒的礼物”。但他的长女玛丽—卡罗莉娜却进了新党领导机构,是党内第七号人。

阅读全文

与法国哪些地方闹分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9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6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4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8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2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93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34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9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6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5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8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8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9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90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4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01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2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55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