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无线电的发现历经了哪些历程
前面曾经介绍过,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接着,学徒出身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明确指出,奥斯特的实验证明了“电能生磁”。他还通过艰苦的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着名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进一步用数学公式表达了法拉第等人的研究成果,并把电磁感应理论推广到了空间。1864年,麦氏发表了电磁场理论,成为人类历史上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第一人。
那么,又有谁来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呢?这个人便是赫兹。1887年的一天,赫兹在一间暗室里做实验。他在两个相隔很近的金属小球上加上高电压,随之便产生一阵阵噼噼啪啪的火花放电。这时,在他身后放着一个没有封口的圆环。当赫兹把圆环的开口处调小到一定程度时,便看到有火花越过缝隙。通过这个实验,他得出了电磁能量可以越过空间进行传播的结论。赫兹的发现,为人类利用电磁波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赫兹透过闪烁的火花,第一次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但他却断然否定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的可能性。但赫兹电火花的闪光,却照亮了两个异国年轻发明家的奋斗之路。
其中一位是俄国的波波夫。
1889年春天,当时在一所军事学校里教书的波波夫,在参加一次理化协会的例会时,看到了赫兹实验的表演。波波夫并不同意赫兹“电磁波无用”的观点。他认为,将来电磁波也可能像光波一样,在空中传播出去。为此他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在36岁时制造出一台无线电接收器。
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在彼得堡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期间,向代表们表演了这台仪器。在表演的过程中,它成功地接收到了由雷电产生的电磁波。紧接着,波波夫又加以改进,研制了一套可以真正用于通讯目的的发射机和接收机。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在250米的距离内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份无线电报,并由接收机上的一个莫尔斯记录器记录了下来。电文是“海因利茨·赫兹”。波波夫就是这样以最好的形式肯定了这位发现电磁波的先驱的功绩。
几乎在和波波夫同时,意大利青年工程师马可尼也对赫兹的实验产生了兴趣,也在摸索一条无线电通讯的道路。
马可尼想,假如加强电磁波的发射能力,也许能增大它的传播距离。他在自家的菜园子里完成了几百米距离的无线电通信后,又连续干了10年,终于在1895年完成了2000米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在这次实验中,他试验了采用接地天线的方法,来加强电磁波的发射能力。
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通讯后,要求意大利政府资助。但当时的政府对于技术发明很不重视,马可尼的要求被拒绝了。于是,马可尼不得不求助于比较注重技术发明的英国。英国海军部十分重视他的发明,认为无线电通讯技术一旦成功,就可解决英国舰队的指挥调动难题,便大力资助马可尼的研究。
不久,马可尼在一次公开表演中,成功地进行了12千米距离的通讯。1899年3月,他又出色地完成了英国和法国海岸间相隔45千米的无线电通讯。
现在,他要向更宏伟的目标进军了。马可尼大胆地提出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计划。许多人对此很怀疑:在通过大西洋3700千米的遥远距离之后,电磁波是否还能收到?
马可尼在1901年12月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他在英国的康沃尔建立了一个装备有大功率发射机和先进天线设备的发射台;然后带着一名助手来到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圣约翰斯,那是预定的接收地点。他们首先安装起信号接收装置,然后用氢气球把天线高高吊起。突然氢气球爆炸了,整个计划出现了夭折的危险。
约定的时候到了,在英国康沃尔的发射台,从12月5日起,开始连续使用60米高的天线发射无线电波。加拿大这里却是乱成一团,直到12月12日,马可尼才急中生智想出用大风筝把天线升到了121米的高空。马上,他们收到了英国发出的事先商定好的莫尔斯电码“S”。 这样,无线电波越过了大西洋,人类首次实现了隔洋无线电通信。2年后,无线电话也试验成功。
1912年,发生了震惊于世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这一使1500人丧生的惨剧的发生,与船上装用的无线电报机的连续7小时故障直接有关。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无线电通信对于人类安全的重大作用。
与此同时,无线电通信逐渐被用于战争。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都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以至有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之为“无线电战争”。
1920年,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进行了首次商业无线电广播。广播很快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体而受到各国的重视。后来,无线电广播“调幅”制发展到了“调频”制,到20世纪60年代,又出现了更富有现场感的调频立体声广播。
无线电频段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一种把微波作为信息载体的微波通信。这种方式由于通信容量大,至今仍作为远距离通信的主力之一而受到重视。在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启用之前,它还担负着向远地传送电视节目的任务。
今天,无线通信家族可谓“人丁兴旺”,如短波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流星余迹通信、毫米波通信等,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按理来说,卫星通信、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也都属于无线电通信的范畴,只不过由于它们发展迅速,“家”大“业”大,人们在谈到它们时往往“另眼相看”,大有“自立门户”之势。
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或称波方程,是一种重要的偏微分方程,它通常表述所有种类的波,例如声波、光波和水波。它出现在不同领域,例如声学、电磁学、和流体力学。波动方程的变种可以在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中见到。赫兹在1886年至1888年间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他证明了无线电辐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并发现电磁场方程可以用波动方程表达。
㈡ 无线电技术是怎么进步的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当金属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放在它附近的磁针便会发生偏转。接着,学徒出身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明确指出,奥斯特的实验证明了“电能生磁”。他还通过艰苦的实验,发现了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会有电流产生的现象,此即所谓的“电磁感应”现象。
着名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进一步用数学公式表达了法拉第等人的研究成果,并把电磁感应理论推广到了空间。他认为,在变化的磁场周围会产生变化的电场,在变化的电场周围又将产生变化的磁场,如此一层层地像水波一样推开去,便可把交替变化的电磁场传得很远。于是,麦氏便成为人类历史上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第一人。
但是,电磁波的存是由赫兹证明的。1887年的一天,赫兹在一间暗室里做实验。他在两个相隔很近的金属小球上加上高电压,随之便产生一阵阵噼噼啪啪的火花放电。这时,在他身后放着一个没有封口的圆环。当赫兹把圆环的开口处调小到一定程度时,便看到有火花越过缝隙。通过这个实验,他得出了电磁能量可以越过空间进行传播的结论。赫兹的发现,为人类利用电磁波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赫兹透过闪烁的火花,第一次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他却断然否定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的可能性。但赫兹电火花的闪光,却照亮了两个异国年轻发明家的路。1895年,俄国青年波波夫和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机,勇敢地闯入了赫兹所划定的“禁区”。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
自从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以后,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利用电磁波传送语音信息。1896年,法国的发明家莱布朗克(1857~1923)提出用电磁波传送声音的设想,用声音信号调制高频电磁波。电子管的诞生为无线电广播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农业部气象局决定利用无线电报传送天气预报,为农业生产服务。1900年,该局聘请了匹兹堡大学物理学费森登教授做利用无线电传送气象信息的实验。费森登教授在实验中,想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他根据莱布朗克提出的调幅原理,开始试验无线电广播。到1901年,试验取得初步成果,又经过五年的研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这座广播电台设在马萨诸塞州,它的发射天线是借用美国国立电气信号公司的无线电报天线,高128米。它用一台交流发电机供电,功率为1千瓦,于1906年圣诞节之夜首次试播讲话和音乐并获得成功。
无线电广播的发射和接收原理是这样的:语言、音乐等声音信息通过音频放大器输出的音频信号和音频振荡器产生的高频振荡信号,经过调制器,变成高频调幅振荡信号,再经过高频放大器送往发射台天线向空中发射出电磁波。收音机收到这种电磁波后,先变成高频电流。但这种电流很微弱,要经过放大,再经过检波器检波,检出音频电流,经音频放大,送入喇叭,变成原来的语言和音乐声音。
㈢ 无线电通讯的奥秘是什么
马可尼揭开无线通讯的奥秘
马可尼活动于19世纪、20世纪之交,这是科学、技术、社会都处于大动荡、大变迁的时代。物理学的研究进入了微观和宏观领域,创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了物理学基础的革命;生物学中创立了遗传学,将整个学科研究导入了分子水平,发生了革命性的跃进;工程技术领域就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所引起的通讯技术的革命了。这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革命,推动和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使世界历史最终完成了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化。
通讯是人类社会最一般的需要之一,人类在它的童年时期就把希望寄托于神话和幻想之中。只是到了近代,电磁学的发展才为人类实现这一古老夙愿提供了可能。美国艺术家莫尔斯和发明家贝尔在电学大师亨利的帮助下,分别于1844年和1876年发明了实用有线电报和实用有线电话,实现了人类远距离传输信息的古老梦想,加快了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生活节奏。但是,随着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和航海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线通讯的不足日益显现出来,出现了对无线、空间不定位通讯的需要。然而,只有思维敏锐、观察力超群的马可尼抓住了机遇,满足了人类的这一需要。
1874年,马可尼诞生于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市。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时候,马可尼仅有13岁。童年的马可尼在地方小学读书,并无出众之处,谁也看不出这个普通孩子将来会有什么大的造化。中学毕业后,马可尼考入博罗尼亚大学,在那里遇到一位叫里奇的教授,这是马可尼一生的重要转折点。里奇教授正在热情地研究和宣传电磁波,这引起了马可尼的极大兴趣,他虚心向老师学习,很快达到了可以独立实验的水平。一个振奋人心的大胆设想在不到20岁的马可尼心中萌生了:一定要用电磁波实现无须导线的通讯!
但是由于意大利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落后,使马可尼的发明得不到重视,他于1896年来到了英国。英国人很快意识到马可尼发明的意义,迅速授予他发明专利。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最早发明有线电报的是德国“数学之王”高斯和大物理学家韦伯,但由于当时德国诸侯割据,要想架设较长的电报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发明,因而被长期搁置。然而,相似的发明却在美国由一个与物理学关系不大的艺术家莫尔斯付诸实施了。马可尼的无线电报与其前辈有线电报的命运何其相似呀。
马可尼的发明在英国获得专利后,引起了法国、意大利等国的重视。1897年,马可尼回到意大利创办了无线电公司,在他的祖国推广他的发明。同年,一个由英国政府代办,马可尼担任董事长的无线电报公司也在英国成立,并且首次实现了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通讯。1903年,他从意大利热那亚发出的讯息直达澳大利亚,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取得了初步成功后,马可尼便到世界各地去游说、实验、展示和推广他的成果。1933年,马可尼曾来到中国的交通大学访问,给中国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交通大学建造了马可尼纪念柱来纪念这次难得的访问。通过对航海中、陆地上、军事战争中无线电通讯的反复实验和改进,马可尼的电报系统越来越完善了。
㈣ 法国开始拆除华为设备,这是怎么回事
特朗普虽然下台了,但孟晚舟仍然没有释放,新上台的拜登仍然在针对华为的封锁问题上面继承了特朗普的政策。表面上看美国制裁华为,是因为华为向美国的敌对国伊朗发展贸易往来,但实际上美国是想打压华为蓬勃发展的5G基建技术,可能现在华为在这个方面的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美国。5G技术是真正的核心科技,原先我们中国采用的互联网技术都是建立在美国的基建基础之上,而现在的华为技术已经很成熟,大有取代美国技术的能力和趋势,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鉴于中法两国政府之间的友好关系,去年年底华为公司刚在法国巴黎建立了一座研发中心。骨子里法国和德国都是要壮大欧盟,以求与美国分庭抗礼,绝不希望美国势力渗透到他们的地盘,自己也不想当美国的马仔,但限于实力的悬殊,尤其是法国实力更弱一些,不得不采取这种骑墙的办法。总体来看,欧盟各大国已经响应了美国特朗普政策,即便拜登上台,他们仍然不敢违抗美国限制华为的既定政策,都在纷纷限制华为的技术和设备出口,所以压力又回到了华为身上,看华为是否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相信华为必将靠技术和实力打赢这场恶仗。
㈤ 无线电法国别研究断句
断句为:无线电法,国别研究。
断句,意思是指文章句子的精华定位以及不连续性,是属于现代汉语中的白话词汇,在古代该词比较少见,是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词汇。在一般场合比较常见。《说文解字》记载着该词语的详细解释。

(5)法国为什么不让人家研究无线电扩展阅读: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㈥ 一百年前,有科学家研究提出无线传输电力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无线输电技术一直没有突破难点在哪里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㈦ 为什么不让法国研究无线电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研究所有限公司是2001-06-27在陕西省西安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西安曲江新区慈恩西路8号。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133729947557A,企业法人李诚,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7)法国为什么不让人家研究无线电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测试、设计、优化和工程安装;通信设备检测、仪器测量、系统集成、综合布线;以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本人或者委托他人进出口各种商品和技术的,但国家限制进口或者公司禁止进口的商品和技术的除外。
设备租赁、房屋租赁、物业管理服务。(上述经营范围涉及许可经营项目的,应当凭许可证或者批准证书在有效期内经营,不得擅自经营)。陕西省同一经营范围内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36871万元,主要资金集中在5000万元以上规模,1000-5000万元企业,共10家。目前是省级注册资本优秀企业。
㈧ 无线电是如何诞生的
马可尼在他父母的别墅顶层建立起无线电收发实验装置,专心地做起实验来。1894年的一天,马可尼把母亲请到实验室来,小长桌是他的实验台,上面摆着一台简陋的收发报装置。马可尼一按电钮,就从楼下的客厅里传来一阵铃声,而楼上和楼下并没有导线相连。这就是马可尼第一次实现无线电信号传送的情景。
为了把通信距离进一步扩大,马可尼不断开动脑筋。他将赫兹振荡器悬挂在高柱子上,并且在一端连接一块金属板做天线,在另一端连接一埋入地下的金属板做地线,他根据观察,得出了天线越高,装置的灵敏度也越高的结论。这样,早期的无线电天线就出现了。1895年夏天,马可尼在别墅的三楼实验室和2.7公里远处的山丘之间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报通信。
1896年,22岁的马可尼告别故乡,偕同父亲到达英国。在英国邮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马可尼进行了多次无线电收发表演,还在公开场合做了10公里至20公里的无线电报通信演示,并获得了成功。
1897年,在伦敦成立了由英国政府代办的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马可尼亲自兼任董事长。有了资金的支持,马可尼开始把无线电通信向商业化发展。1898年,英国举行游艇赛,终点是距海岸20英里的海上。《都柏林快报》特聘马可尼用无线电传递消息,游艇一到终点,他便通过无线电波,使岸上的人们立即知道胜负结果,观众为之欣喜若狂。可以说,这是无线电通信的第一次实际应用。
㈨ 无线电是怎么发明的
门铃声急促地响起来。古雷姆夫人放下手中的活计,急忙穿过客厅跑去开门。她以为一定是邻居威廉逊太太来了,可是推开房门一看,门外空无一人,只有仲秋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射在泛黄的草坪上……
明明是门铃响了,怎么会没有人呢?“真是怪事!”她只好回到书房去。隔了一会儿,铃声又响起来,古雷姆夫人不大情愿地又去了一趟,结果还是扑了个空。这回她可有点生气了,她冲出房门,一切还是静悄悄的,然而回头一看,她惊呆了。
门铃又一次响起来,她惶然地伸手去按按钮,可按钮根本不听她的使唤,你按时它不响,你不按它偏响。
“马可尼,马可尼,我的孩子,快来呀!门铃出毛病了!”古雷姆夫人大声向儿子求助。
这时,从楼上跑下来一个小伙子,他个头中等,20岁左右,穿着一身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个带按钮的木盒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母亲。听了母亲的述说,小伙子笑哈哈地乐个不停。一时间,古雷姆夫人被弄得糊里糊涂。
原来,这位名叫马可尼的小伙子,正在做无线电信号传送的实验。他把门铃设计成信号接收装置,手中的木盒子就是信号发送装置。
马可尼把母亲请到楼上,这是他的小小实验室,小长桌是他的实验工作台,上面摆着一台收发报装置。他一按手中的按钮,很快就从楼下客厅门外传来一阵阵铃声。楼上、楼下并没有任何导线相连,这使略懂一些物理知识的马可尼的母亲,也感到吃惊了。
这就是马可尼第一次实现了无线电信号传送,他被后人誉为“无线电通讯之父”。马可尼1874年4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城,在着名的帕多瓦大学学习物理。马可尼在学生时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自己设计的杰出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同时还向人类表明电是可以无线传播的。虽然,在赫兹的实验装置中,电的发射源和接收源之间的距离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启发人们,用电进行无线通讯是可能的。
用电进行无线通讯的关键,是扩大赫兹实验装置中电的发射源和接收源的距离。在赫兹实验的鼓舞下,物理学家们开始了扩大电波传播距离的研究,不久,法国物理学家布冉利研制的金属屑玻璃管电波接收器,在140米以外的地方,探测到了电磁波。
法国布冉利的上述实验,引起了英国物理学家洛奇的兴趣,他改进了布冉利装置。成功地在800米外,接收到了用摩尔斯电码发送来的信号。
1894年元旦,年仅37岁的赫兹不幸逝世。这时,20岁的马可尼正在欧拉巴圣地度假。当他看到自己的老师、帕多瓦大学物理学教授里奇悼念赫兹的祭文时,深受感动。许多有线电报的行家和物理学家对赫兹实验有助于未来的无线电报的研究,寄予厚望,奥古斯特·里奇教授就是一个代表。他对热心实验研究的马可尼说:“如果人类能够利用电磁波的话,那么电报就会飞越太空。总有一天,不用导线的通讯就会成为现实。”
里奇老师的一番话,使马可尼完全投入到无线电报研究上来了,用电磁波传递讯息,已成了年轻的马可尼的科学理想。
假期还没有结束,马可尼就回到帕多瓦附近父亲的庄园的小阁楼里,专心地搞实验。这位年轻人经历了许多次失败,父亲常常嘲笑他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家”,可是母亲从他屡败屡战的实验上,丝毫也看不出他的气馁。
马可尼刻苦攻读了赫兹、布冉利等人的电学着作,同时找来当时所能找到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多路火花放电器、感应线圈、摩尔斯电报键和金属屑检波器。马可尼首先实现了无线电室内传送信号,使电铃响了起来。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马可尼在小阁楼的实验室与2.7千米的山丘之间,成功地进行了通信实验,实验的进展使马可尼万分高兴。由于父亲的坚决反对,马可尼缺少继续做无线电实验的经费,他写信给意大利邮政部长要求予以资助。一个22岁的小伙子搞起了稀奇古怪的玩意,还要求政府的资助,这太古怪了,短视的意大利政府对这位无名发明家的发现,置之不理。
父亲的冷嘲热讽,邮政部的置之不理,都不能改变马可尼的决心。最后。在母亲的支持下,马可尼到英国找舅舅帮忙去了。幸运的马可尼很快得到英国邮电部门普利普斯总工程师的支持和帮助。1896年,马可尼的发明取得了英国政府的专利。在普利普斯总工程师的支持下,无线电通讯实验十分顺利。1897年,他在南威尔士越过布里斯托尔海峡,至索美塞得丘陵高地之间,进行通讯实验表演,收发报之间的距离已达15千米以上。
普利普斯十分欣赏马可尼的才干,他幽默地说:“人人都认识鸡蛋,但是,只有马可尼把鸡蛋立了起来。”这时,马可尼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897年5月间,马可尼的无线电通讯实现了从海岸到船只等活动目标之间的通讯实用化。同年,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在伦敦成立,马可尼兼任董事长。
第一台投入商业使用的无线电1897年,马可尼成了欧洲的知名人物,意大利政府盛情邀请马可尼回国,不久他回国为意大利建立了一座陆上电报通讯电台。1898年,马可尼无线电装置正式投入商业性使用,成功地为《每日快报》报道了有关金斯汤帆船比赛的情况。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天,马可尼的无线电信号第一次跨越了100千米的长距离。无线电传播的距离到底有多长,马可尼关心,电缆电报公司更关心。19世纪下半叶,全球性的电缆通信网络基本建成,无线电业务的迅速扩大必然对电缆电报公司造成威胁。当马可尼提出让电波从欧洲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誓言时,却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
电缆电报公司的业务竞争就不必说了,来自科学界的善意规劝更有代表性。物理学家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不可能绕过地球表面的曲面,拐弯到达美洲。想要实现横跨大西洋,必须有一面和它面积差不多的反射镜。如果没有它,电波将像光线一样离开地球无影无踪。一些数学家也错误地从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长距离传送,是根本不可能的。诸如此类的反对意见,没有动摇马可尼的决心。
经过长达两年的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无线电收发装置灵敏度逐步提高,抗干扰性能增强了,发射机波长调谐装置研制成功了,天线高度日益提高了。1901年在英属牙买加的康沃尔,一座高达52米的电波发射塔竣工。随即,马可尼赶往加拿大的纽芬兰,用几只巨大的风筝把接收天线升到122米的高度,万事俱备了。
预定的发报时间到了。马可尼望着天空铅灰色的浮云,期待着,他仿佛看到电磁波从康沃尔出发,正向纽芬兰飞来,然而,接收机静静地停在那里。
调谐,匹配,去干扰……成功了。1901年12月12日,一组摩尔斯电码中的“三点短码”代表“S”字母,飞越了2000多千米,人类第一次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望着译电员译好的电文,27岁的马可尼流出了喜悦的热泪。
美洲轰动了,欧洲轰动了,世界轰动了。从此,马可尼的无线电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不仅各国建立了陆上电台,成百艘行驶在各大洋的邮船,也纷纷采用马可尼无线电装置。
马可尼并没有制造一面和大西洋一样大的镜子,富兰克林的电波为什么到达了美洲呢?后来人们才知道,这面“镜子”自然界早就有了,它就是包裹着整个地球的大气电离层。它像镜子反射光线一样,把无线电波反射到了美洲大陆。
1933年10月一天晚上,在美国科学家欢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马可尼的宴会上,马可尼即席表演环球无线电通讯,发出无线电SSS信号,经世界六大电台接转后再回到原地,电报绕地球一周,仅用了33秒钟!
1937年7月20日马可尼病逝。为了纪念他对人类的贡献,国际海上无线电协会代表5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把马可尼的诞生日命名为“世界海上无线电服务日”。
知识点
无线电
无线电是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电磁波,是其中的一个有限频带,上限频率在300GHz(吉赫兹),下限频率较不统一, 在各种射频规范书, 常见的有3KHz~300GHz(ITU-国际电信联盟规定),9KHz~300GHz,10KHz~300GHz。无线电技术的原理在于,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利用这一现象,通过调制可将信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上。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又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 通过调节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㈩ 特斯拉的无线电力传输革命
特斯拉发明了的“放大发射机”,现在叫做大功率高频传输线共振变压器,用于无线输电试验。特斯拉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他的放大发射机,使用这种放大发射机特有的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赫兹的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当没有电力接收端的时候,发射机只与天地谐振腔交换无功能量,整个系统只有很少的有功损耗。这种方案不仅可行,而且效率极高,对生态安全,并且不会干扰无线电通信。
这种电力的传输没有十分准确的定位性,也就是说,任何可能的设备都可以在半道上“横刀夺爱”,把本来属于别人的电力攫取走。如果实现这种电力无线传输,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类产生的电力已经完全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否则谁会把电力白白让人使用,就目前全球紧张的能源趋势来讲,更加难以实现。另外,政治因素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预言的话,个人认为,人类目前彻底摆脱能源困境惟有通过可控核聚变技术,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21:15,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在法国卡达拉舍(Cadarache)正式成立,中国也出资该项目的10%。具体什么时候成功,谁也说不准,但所有的科技强国均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在进行研究,有望在未来的50年实现(这也是我猜的)。如果成功的话,举个简单的例子,海水中的水分子有百分之三位重水分子。所以一升普通的海水可以在此技术下产生三百公升汽油的能量。那时,这种能量广播极有可能覆盖全球,人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无线接收电力,就像现在的手机网络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