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方性解放史和性解放概念是什么样的
在性行为上完全抛弃传统道德观念约束的主张和实践。又称性自由或性革命。20世纪前期开始于西方的一种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性解放,最初是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权利的女权运动,同时要求改变基督教禁止离婚的戒律,主张婚姻自由。此后,从这些合理要求逐渐演变为对宗教性道德的全面否定,认为性交是人人都应有的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性行为是个人私事,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发生两性关系。性行为不应受与婚姻有关的道德和法律的限制,他人和社会对此无权干涉。性自由者反对一切性约束,主张性爱和情爱分离,性和婚姻分离,否定童贞和贞洁观念,提倡婚前和婚外性行为,要社会接受试婚和同居。一些极端的性自由者不仅主张娼妓合法化,甚至认为乱伦也不应受到指责,更不应受到法律制裁。
性解放的出现有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根源和特定的历史背景。19世纪,欧洲受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时代严厉的宗教性禁锢影响极深,对童贞和贞洁的要求非常苛刻,妇女受到严重歧视;严格的终身一夫一妻制,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准离婚;手淫被认为是亵渎神灵的罪恶;不准谈性,不准进行与性有关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为此,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S.弗洛伊德正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观察到大量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人都与性压抑有关,因而形成其泛性论学说。这一学说对于性自由的萌现有着重要影响。罗素的婚姻革命观则是针对不合理的宗教性禁锢而产生的较为严肃的婚姻变革学说,对早期的性解放起过积极的作用。
促使性解放改变性质的一个重要消极因素,是昆虫学工作者A.C.金赛对美国社会男女人群性行为的调查报告。金赛采用的调查方法违背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调查结果偏差性很大,片面地把主要存在于性行为放荡不羁和不严肃的人群中鲜为人知的背离性道德状况,夸大为整个美国的普遍现象。追求性本能自由满足是源自原始人类的天性,但是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不对个体的性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性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个体的性行为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金赛的调查报告以夸大了的数字,将这一人类历史上从未绝过迹,当时又有所增加的秘密公诸于世。遮羞布一旦被揭去,人们又为夸大的数字所震动,因而更多的人不再约束自己,也不再对违反传统观念的性行为感到羞耻和罪恶,这就加速了性自由的发展。作为一名曾经从事昆虫学研究的动物学家,金赛始终无视人的社会性,他离开人类社会行为的整体性,而仅仅从本能的单一角度出发,把社会人的性行为与动物性本能的发泄等同起来,笼统地和不加分析地把宗教性道德完全视做对人性的不必要约束,实际上是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
此外,青霉素广泛用于医治当时的主要性病梅毒和淋病取得了特殊疗效,激素类避孕药的出现,乳胶避孕套质量的提高,均消除和减轻了人们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引起性病和怀孕的顾虑;两次世界大战使欧美国家人口性比例严重失调;世界性青春期发育提前和婚龄推迟造成的庞大性饥饿人群;西方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性行为上缺乏社会责任感;生产力发展,消费资料丰富促成的追求享乐和纵欲的潮流等,都成为加剧性解放蔓延的重要因素。1968年开始于法国大学校园的“五月风暴”作为性解放顶峰的标志,使性解放狂潮迅速席卷西欧、北美,并影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使大量年轻人的性行为完全处于混乱状态,“性解放”一词至此已完全失去妇女解放的主要内涵。
性解放使西方社会离婚率激增,大量家庭解体,单亲家庭和非婚生儿童增多,家庭教育职能明显削弱,青少年犯罪现象激增。80年代,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少女怀孕,其中40%成为少年母亲;英国50%的儿童为非婚姻产儿。这些就是这种严重后果的表现。最为严重的是,性解放引起全球范围的性传播疾病蔓延,性病发病率骤升,流行的性病种类增多,欧美70%以上的成人患过性病,直至出现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艾滋病大流行。性解放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已经使西方社会重新审视性道德的重要性,因而正在出现性道德回归的趋势,表现为要求青少年婚前禁欲,保持严格的一夫一妻的两性关系,有些国家还出现了提倡童贞的少女贞洁运动。
性解放:在性行为上完全抛弃传统道德观念约束的主张和实践。又称性自由或性革命。20世纪前期开始于西方的一种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性解放,最初是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权利的女权运动,同时要求改变基督教禁止离婚的戒律,主张婚姻自由。此后,从这些合理要求逐渐演变为对宗教性道德的全面否定,认为性交是人人都应有的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性行为是个人私事,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发生两性关系。性行为不应受与婚姻有关的道德和法律的限制,他人和社会对此无权干涉。性自由者反对一切性约束,主张性爱和情爱分离,性和婚姻分离,否定童贞和贞洁观念,提倡婚前和婚外性行为,要社会接受试婚和同居。一些极端的性自由者不仅主张娼妓合法化,甚至认为乱伦也不应受到指责,更不应受到法律制裁。
性解放的出现有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根源和特定的历史背景。19世纪,欧洲受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时代严厉的宗教性禁锢影响极深,对童贞和贞洁的要求非常苛刻,妇女受到严重歧视;严格的终身一夫一妻制,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准离婚;手淫被认为是亵渎神灵的罪恶;不准谈性,不准进行与性有关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为此,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S.弗洛伊德正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观察到大量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人都与性压抑有关,因而形成其泛性论学说。这一学说对于性自由的萌现有着重要影响。罗素的婚姻革命观则是针对不合理的宗教性禁锢而产生的较为严肃的婚姻变革学说,对早期的性解放起过积极的作用。
❷ 法国大革命的局限性是什么
⑴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
⑵用理性的光辉映照出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
⑶其最重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的主张:①人身的解放,②思想的解放。
⑷留下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❸ 嫁给法国人有哪些好处
其一,由于意识差异所带来的在两性关系上的巨大分歧;
众所周知,法国人崇尚自由且天性散漫,从不拘泥于小节。比如在某一个场所邂逅,以法国男人的眼光来评判一个女人,只有一个标准:她是否迷人?至于她是否名花有主或是已婚,自己有没有家庭......这些我们认为的障碍完全是法国男人脑中的浮云。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你是一个女人,他是一个男人,然后你们相互吸引,就已足够,可以光明正大的交往,而各自的老婆和老公也丝毫应该不以为意。所以,法国人的婚外情可谓泛滥。然而,我们的中国女人呢?虽然现在强调解放天性成为独立的新女性,但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我们的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再开放的女人最终还是要有一个归宿一个家庭。而夫妻双方的忠诚一定是这个家庭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当不羁的法国蓝遇上传统的中国红,结果不言而喻。
如果你摊上这样一个法国老公,要么你也去过同样放浪不羁的生活,要么你能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要不只有自己暗中垂泪黯然神伤......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说好听点是浪漫,说直白一点是没有责任感。但你还无法指责,因为在他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反而他还会觉得无辜。或者你还抱有一丝幻想会有舆论的影响来改变这种情况,那更加是不可能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绯闻不断,但宽容的法国人民反而为自己的国家领导人有这样的魅力和精力感到高兴和钦佩。SO,你还能说什么呢?!
其二,由于价值观不同而引发的家庭纠纷;
在中国人的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延续了很多年的模式。虽然现在男女平等的思想越来越被放大和推崇,但作为一名男性,相对的承担较多的家庭经济责任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后在法国男人的心目中却全然不是如此。如果你们组建了一个家庭,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等日常开销,大到孩子教育等大额支出,你和你的法国男人都需要各自承担一半儿,所谓西方人盛行的AA制原则在这里表露无遗。哪怕是他收入不菲而你的收入只能勉强度日,分摊家庭开销的模式也都大抵如此。我相信在绝大多数中国女人心里,和自己同床共枕的人还要这样精打细算毫厘必争,有多少人能够说自己真正不在意呢?!
其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冲突;
法国人经常会自我感觉良好,不管有没有文化的都擅长拿“文化”来说事,他们大都以自己的民族为骄傲,同时认为自己个性鲜明观点独到。法国喜欢教育全世界,法国人也毫无例外有着这样的爱好。“中国人对事情的看法都很一致,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是在一家法国媒体上出现过的句子。其实不然。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外柔内刚,因为中国的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表面上不喜欢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真正与好为人师的法国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矛盾自然会与日俱增并逐步升级成民族间的冲突。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在这里诟病法国人,而是从我朋友的生活经历中给很多一心想要冲出国门嫁给老外的姑娘们提个醒。涉外婚姻固然新奇而浪漫,而为自己婚后的现实生活多考虑几分才是更重要的。爱情输得起,婚姻输不起。法国男人输得起,中国女人输不起。任何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❹ 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如果复杂、曲折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波澜起伏、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势力的顽抗及他们与英国及欧洲封建君主的勾结,广大人民之一再奋起斗争——这一切呈现出资产阶级革命史上最雄伟、壮丽的惊心动魄的图景。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革命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并且以自己的革命行动推动了革命前进,影响了革命的立法,争取到一系列民主成果,从而在革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由于人民群众的推动,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经历了立宪派统治,吉伦特派统治及雅各宾专政的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雅各宾专政是革命最深入、最彻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不但击败了外国干涉军,平定了反革命叛乱,从而保卫了革命,不但彻底消灭封建制度在农村的统治,用民主方式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而且在对敌斗争中还使用了“平民方式”。因此,法国大革命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下期的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深入彻底,固然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果,但是也与下面几个情况有关:首先,在革命前夕,资本主义与封建关系之间的矛盾,发展到比英、美革命前更为尖锐的地步;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斗争特别剧烈,法国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在封建主的剥削压迫下所受的苦难也特别深重。压迫愈甚,反抗亦愈烈;革命开始后,法国受压迫的城乡广大劳动人民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革命斗争,因而革命的彻底是必然的。其次,领导革命的法国资产阶级也比英、美更为成熟,他们长时期受启蒙思想熏陶,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宏伟目标。再者,在革命爆发后,法国资产阶级面临的是比英、美革命时更为强大的敌人:贵族僧侣阶级(与英国不同,法国贵族没有分裂出新贵族)与欧洲反法联军勾结在一起共同干涉法国革命。因此,法国资产阶级便不能不联合人民。资产阶级既然与人民建立联盟,就不能不满足人民的革命要求,实行比较深入的社会经济改革。
诚然,法国大革命的结果,不过是用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但是,这次革命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不容怀疑的,它不仅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它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可以说整个19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度过的。因此,马克思称这次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❺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那么同样是西方大国,法国为什么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呢而是实行总统制!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半总统半议会制,即兼有总统制和议会制的特点,总统在表面上受到议会更多牵制,但实际上权力比居于总统制中的美国总统更大。其主要特点是总统凌驾于三权之上,议会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设立政府总理职位。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是以宪法上最高实力机关出现,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所在。宪法赋予法国总统的职权分为两类:一般权力和特殊权力。总统的一般权力包括人事权(任命总理和根据总理建议任免政府其他成员)、立法权(公布法律)、行政权(主持内阁会议讨论和决定政府的各项重大的方针政策)、司法权(总统保证司法独立)、军事权(总统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外交权(派遣驻外大使及特使并接受外国大使及特使)、发布咨文权等。总统的特殊权力有三项:解散国民议会的权力,举行公民投票的权力,行使宪法第l6条规定的非常权力。总统在行使这些特殊权力时均不需要任何副署,这就是说,总统可以独立地、自由地行使这三项特殊权力。这三项特殊权力是第五共和国总统权力扩大的突出表现。1958年的法国宪法规定,总统由选举团间接选出。1962年,修改后的宪法规定,总统由全体公民直接普选产生,这进一步加强了法国总统的政治地位。戴高乐指出:“选举总统的人民已经把国家不可分割的权力完全赋予总统。除了由总统授予并维护的权力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权力。”[1]从解散国民议会、任命政府总理、保证司法独立等权力中,可见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的权力实际上是凌驾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上。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议会是法国的立法机关,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审批国家预算权和监督政府权,但这些权力都受到了诸多限制,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在立法权方面,第五共和国的议会只对宪法所列举的事项拥有立法权,所有属于政府制定行政法令范畴的问题,议会均不能进行立法。法国现行宪法第38条规定:“政府为实施纲领起见得要求议会授权它在一定时期内以法令对于通常属于法律范围内的事项采取措施。上述法令经征询行政法院意见后,由内阁会议予以制定”。可见,政府为实施其施政纲领,还可要求议会委托立法,即要求议会授权其制定法令。这是扩大行政权力,缩小立法机关权力的一种表现。在财政方面,财政审批权本应是议会的传统权力,然而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财政法案提交给国民议会后,若议会两院在70天内未能作出答复政府就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使之生效。在监督政府方面,议会的质询权和弹劾权也受到重大限制。在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有辩论的质询结束后,要进行投票表决,如表决结果为不信任,政府便要倒台;在第五共和国,质询辩论后不再进行投票表决。当然,国民议会可以通过一项不信任案,迫使政府辞职,但是,宪法对此作了极严格的规定,致使议会的弹劾权难以行使。这些限制性规定进一步保证了内阁的稳定。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设立了总理这一职位,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具有三项作用。第一,工具作用,总理实际是总统行使职权的工具,使其能集中精力关注大政方针,稳定地处于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第二,中介作用,总理是总统与议会的中介,这是“半总统制“的核心特点。一方面,总理由总统任命,具体贯彻总统的大政方针。虽然这一任命是有限的,只能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为总理,总统也不能任意干涉总理的具体施政,但总理依然要对总统负责;另一方面,政府虽不从议会产生,但总理却要对议会多数负责,实际是为总统的政策向议会多数承担政治责任,起到一种缓冲作用,因而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巩固了总统的地位。第三,“保阁”作用,议会虽可实行倒阁,但其主动权却在总理手中。因为第五共和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内阁组成后总理必须立即向国民议会报告施政纲领,以至于自1962年开始,政府再也没有报告过施政纲领,通常只提出一项高度原则的政策声明,即使如此,也不进行信任表决。[2]总统和总理的职位分属两人,并且两个职位都握有实权,这样就会出现“左右共治”的情况。“左右共治”即总统和总理两个职位分属于左翼和右翼两个政党,如1986年3月一1988年5月,总统是左翼的密特朗,而总理是右翼的希拉克。
从上述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享有广泛的实权,既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不受议会的直接制约,又有任命政府总理的权力,而且还可控制最高法院,实际上总统的权力凌驾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上。第五共和国的政府总理由总统任命,但同时又要对议会负责,实际是处于总统和议会之下,负双重责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半议会”政治制度的优点是,权力相对分散,不易于导致专制和专权,总统握有一定的实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其缺点是,行政权力的分散使得政府权威较弱,不利于国家管理,而且“左右共治”现象又导致了政党间的争权夺利,损害了政党的形象,也不利于社会问题的顺利解决。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最终走上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道理,究其原因,在于法国政治制度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自身的小农政治文化、启蒙运动带来的理性主义思潮以及独特的民族性格的影响。
在18、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在英国,资本主义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还是蛰伏在封建的社会结构中;在法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经过多次反复,小生产者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小农经济成为当时法国普遍的一种生产方式。在法国,小农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对抗的夹缝中得以生存下来,且数量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3]。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小农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小农阶级社会自主意识弱化。马克思指出,小农由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同其他阶级不同,所以他们形成一个阶级。但是,“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4]。小农的这种阶级状况使得他们不可能形成任何先进的民主要求,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只能把自己对民主的追求依附于其他阶级,一定要别人来代表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其二,崇拜权威。资产阶级的皇帝拿破仑所实行的土地分割政策在当时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所以拿破仑的形象在小农阶级心目中十分高大,以至于使小农们对拿破仑的崇拜可以延续并转移到他的侄儿路易·波拿马身上。他们相信,只要路易·波拿巴当上总统,登上皇位,就能取消一切捐税,并“将会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还他们”[5]。在这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下,国家由此成了一切社会关系赖以存在的中心点,而掌握国家权力的人也就成为了全社会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自主意识弱化而又崇拜权威的小农政治文化为第五共和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第五共和国总统的权力集中而强大,可以凌驾于三权之上,与小农政治文化中的崇拜权威心理有着密切联系。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权力的超然源于小农政治文化中崇拜权威的心理,而议会权力的削弱则主要是受到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17世纪,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法国思想家们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批判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挟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清扫封建社会的传统与愚昧,要求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理性的启蒙思想及其宣传,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为向封建统治者夺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所进行的舆论准备。其中,对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半议会制度的确立影响最深的是卢梭的公意思想。在卢梭看来,公意是永远正确的。因为惟有公意才能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它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它没有也不可能有与构成主权者的个人的利益相冲突的任何利益,它不可能损害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也不可能损害任何个别的人。因而,公意是其他一切意志的惟一规范。[6]卢梭还认为,判定一个意志是否符合公意的惟一办法就是召开人民大会,通过投票进行表决。因此,他提倡实行直接民主制,反对代议制。而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半议会制的突出表现正是公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公决重大法案);议会权威下降;总统权力集中强大、地位稳定超脱并只对选民负责。可见,半总统半议会制的确立受到了卢梭公意思想的深刻影响。
法兰西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其政治民主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民族成分的复杂与多样,法兰西民族性格也呈现出复杂和对立的特点。正如罗丹所说:“法国天性,是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它既迷恋抽象,又深切关心真实;它注重实际,却又能迅速发挥大胆的创造精神;它思考着宇宙,然而永远只以全人类的名义说话;它极为敏感,因而也极易塑造;它无限温柔,甘心使自己的力量拜倒在文雅纤弱的脚下,表现出它的骑士精神和风流本色;它又是极度腼腆,不得不为自己的过分温柔蒙上一张讽刺的面罩,从而又显示出弹唱故事及演出闹剧的本领”[7]可见,法国人好幻想,热中抽象理念,追求完美理想的实现,于是非常情绪化,冲动、狂热,不安现状,求新求变,但又缺乏实干才能,往往热闹一阵之后见无实效,很快便茫然不知所为,转而又寻求权威以建立新的秩序。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民族性格在政治文化领域则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和统一、冲突和平衡。第五共和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正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突出体现:在感性方面,法国人民由于对第四共和国政体的强烈不满而对制度改革充满激情,这种激情鼓舞了改革的进行,最终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在理性方面,法国人民在经历了第二、第三与第四共和国的多次失败尝试之后,总结教训,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因此可以说,第五共和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是法兰西民族感性与理性精神的结合。
❻ 法国为什么那么多革命也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因为社会主义是乌托邦,不可能成功的发展。实际上法国大革命成立巴黎公社,就和社会主义差不多,但因为不切实际,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其内部又斗争不断,只好破产灭亡。社会主义国家也普遍如此,内斗不停,祸害人民,最后不得不改革和转轨。
❼ 法国人做事慢,为什么法国还是这么强大
因为整体工作效率比较高,机制合理。是社会与国家管理多年积累的经验。另外,其18-20世纪对外扩张、侵略及对其殖民国家资源的掠夺也为法国经济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打下了基础。
法兰西共和国,简称法国,是一个本土位于西欧的总统共和制国家,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区。该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接壤,南与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本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边形,三面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
法国从中世纪末期开始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国力于19-20世纪时达到巅峰,建立了当时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亦为20世纪人口最稠密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该国培养了不少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的着名文学家和思想家,此外还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遗产。
法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国民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欧盟和北约创始会员国、申根公约和八国集团成员国,和欧洲大陆主要的政治实体之一。
法国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在核电、航空、航天和铁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钢铁、汽车、建筑为其工业的三大支柱。法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法国工业三大支柱。
❽ 法国大革命前期还较有规律,后期为什么会完全失控
法国大革命前期还较有规律,后期为什么会完全失控?
现在已有定论英国革命是彻底的。在以前以阶段斗争为纲时代确有那种提法,从解放生产力角度英国革命扫出了本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障碍。而法国资产阶级的内耗显然证明其架构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另之另,以国力论成败,蒙元无疑是当时的蓝星极权,可有人斗胆敢与汉唐相提并论么?
❾ 法国大革命时期 为啥不解放君主立宪派就不能更好的发展金融资产阶级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从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还大于资产阶级的势力,资产阶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产阶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便是一种妥协的产物。
❿ 法国性解放时期是何时的事,为什么会发生
性解放,最初是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权利的女权运动,同时要求改变基督教禁止离婚的戒律,主张婚姻自由。1968年开始于法国大学校园的“五月风暴”作为性解放顶峰的标志,使性解放狂潮迅速席卷西欧、北美,并影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使大量年轻人的性行为完全处于混乱状态,“性解放”一词至此已完全失去妇女解放的主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