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僧人的称呼都有什么呀
一般一个寺庙里只有一位是和尚,其它的全是比丘或比丘尼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那’,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传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征求金体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之剃除须发,并为之授沙弥戒(沙弥戒有十条),此人便成为‘沙弥’。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沙弥最小的年龄是七岁,依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俟其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此人便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游行各地,居住各寺院中。在印度没有度牒、僧籍或寺籍制度。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个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最多许三人同时受,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沙弥尼戒也是十条)。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戒有六戒),成为‘式叉摩那尼’,义为学法女。经两年后,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条)。这叫做二部受戒,成为比丘尼。当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后,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菩萨戒,但不是必须受的。
佛法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政府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给与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经政府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到惩罚。到了宋初,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至于菩萨戒仍是随比丘的自愿,可以随时从师受,或者不受。
这种程序到了元代完全废弛了。明末开始规定‘三坛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俗称小庙),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小庙是不许可传戒的),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而僧籍却不由政府指定了。到干隆时废止了度牒,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
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
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是投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这里所谓归依佛,不是归依的生身,而是归依佛的道德品质;所谓归依法,就是归依趣向涅盘的方法;所谓归依僧,应是归依佛所教导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等。受持三归,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归依三宝。如是便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与受三归同时,或若干时以后,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授五戒仪轨为已教导,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随着自己修学的进步,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授菩萨戒仪轨为己教导,自己一一遵守,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三归主要是归依佛法僧,请师只是为了证明。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明归戒,便是归依某法师了,那就有失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有三衣,总名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
㈡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叫“本焕”的老和尚有106岁,他的一生有什么贡献啊!
本焕长老,法名心虔,法号本幻,亦名本焕。俗姓张,名凤珊,学名志山,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西张湾村。1930年在新洲报恩寺传圣法师座下出家,同年四月八日到武昌宝通寺持松长老座下受戒。曾任韶关南华寺、韶关丹霞山别传寺、广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黄梅四祖寺、南雄莲开净寺、南雄大雄禅寺、武汉新洲报恩寺、浠水县斗方寺等寺住持。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长老入佛门80余年,戒珠朗润,道业精纯,禅定功深,智慧如海,慈悲利物,本分接人,行化南北,法流天下,实乃法门典范,堪为四众师模,人尊其为“佛门泰斗”、“百岁高僧”,良有以也。综观长老一生,有如下建树,足堪仰怀:
一、为法忘躯,真修实证。长老师从禅宗高僧来果禅师、虚云老和尚,参禅学道,心地有得,嗣法虚老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代传人。长老一生修行不辍,道念弥坚。曾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刺血写经,燃臂为烛;施放焰口千台,超度抗日阵亡将士。耄耋之年,仍日课《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而不辍,数十年如一日。
二、广建道场,安僧度众。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老重归丹霞山别传寺,虽年逾古稀,而不辞辛劳,先后主持恢复、重建丹霞山别传寺、广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新洲报恩寺、黄梅四祖正觉禅寺、广东南雄莲开净寺、大雄禅寺、江西奉新百丈禅寺等道场十余座,兴废继绝,斐然有成,功不唐捐。剃度传法弟子数千人,归依接引善信数十万,缁素共仰,政教同钦。
三、行化南北,弘法传禅。本焕长老重视将中国佛教文化传播海外,赴香港弘法。访问欧美和东亚、东南亚的澳大利亚、泰国、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意大利、丹麦、梵蒂冈、日本等国;所到之处,广结法缘。于90高龄之时,赴宝岛台湾传禅,亲主禅七,传授禅规,留有《禅堂开示》一册,成为后人学禅规范。
四、慈悲济世,关怀社会。长老一生实践“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愿大行,率先垂范,报四重恩,多次参加支援全国各地灾区的捐款捐物活动,支持“希望工程”和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事业,捐款累计数千万元,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赞扬。
以上所举,仅为长老百年光辉人生之一斑。虚空有尽,大愿无穷。长老功德,说不能尽。
㈢ 寺庙里的人怎么称呼
信佛后,进入佛门,正确的称呼非常必要。佛门弟子之间的正确称呼,体现了佛教的礼仪规范和如法恭敬。
在家人对出家人的称呼
在家人皈依三宝,对僧人可统称“师父”。对自己的皈依师,可称恩师、师父。
在文字书写中,应注意不要写成“师傅”。“师傅”一词,远古即有,几经演变,到现代,已经从专指老师,变为对世间各行各业、任何一个有技艺的成年人的称呼,如工人师傅、司机师傅等。而“师父”一词,亦师亦父,体现了对给予自己法身慧命僧人的恭敬,所以“师父”是佛门一直以来规范的称呼与写法。“老师”则多指传授知识文化、科学技术等世间法,广泛应用于世间教育等各个行业,不宜作为佛教称呼。
对于寺院的执事僧,可称呼执事名称,如监院师父、知客师父等,或将僧人的法名加上师父二字,如对僧人“亲某”,可称“亲某师父”。但不可称“亲某师”或“某师”,此多为僧人之间平辈或对晚辈的称呼。
对寺院住持称呼为“大师父”、对年龄小的沙弥称“小师父”,都是错误的叫法。
出家人对出家人的称呼
沙弥称呼比丘,宜称呼法名加师父二字;不宜称“某师”。比丘之间,或沙弥之间,或比丘称呼沙弥。
出家男众为大僧,出家女众为二僧。比丘、比丘尼为大戒师、大众;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为小戒师、小众。
在家人对在家人的称呼
在家佛弟子之间,可在姓氏后加上居士二字,称呼“某居士”,如王居士、张居士等。或统称“师兄”。
不宜称师姐、师弟、师妹等。不宜对佛弟子称呼为“某菩萨”,更不可对鸡狗等众生称呼为菩萨,如王菩萨、鸡菩萨、小菩萨、老菩萨等。“菩萨”深具果徳法义,不可轻易呼之。
在家人自称,不可称呼自己为“某居士”。“居士”之号,含种种美德,自称有自赞之嫌。
网名等别号不应使用佛菩萨或大德的名号及僧人形象。“释”为出家姓,如非出家人,名字不能冠以“释某某”。世间称呼的“某姨”、“某哥”、“某姐”等,不宜带入佛门。
㈣ 对出家人的称呼
对出家人的称呼无非两种。
和尚可以叫做师傅,
道士就可以称为道长。
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称呼了。
㈤ 如何称呼佛教出家人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一般而言,出家人分为几类,如果是小师父,一般的和尚,我们称呼就可以叫做师父,或者小师父;如果是年长的,也可以称呼师父或者尊称为老菩萨;如果是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您可以称作老菩萨,法师,大师,禅宗的可以成为禅师,当然这里注意,法师必须是有修行的高僧才可以这样称呼的,当然尊称的话可以这样称呼,严格意义上法师是有德行,有修行,有善根的善男子才可以这样称呼。
㈥ 出家人的称呼有几种
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㈦ 见到出家人应该如何称呼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福田。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
那么见到出家人应该如何称呼呢?
一、师父
通常的见到出家僧人(无论男、女),统称为“师父”。这是最为普遍,也是最常用的,也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种称呼。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落发剃染的沙弥,既现清净僧相,都理当受到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称为“师父”。“师父”二字,与“弟子”之称刚好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为亲切的德称,很尊贵的。
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师父”不是社会上通常叫的“师傅”或者是“师付”,应该称其为“师父”。因为出家为僧、尼,乃能舍欲辞亲,剃发染衣,解无为法,为做沙门。在修行路上一步一步证到佛的果位,故而贵为人天之师。如对其称呼“师傅”或称呼“师付”,有贬义,为不敬!应该称其为“师父”才是。
二、法师
法师,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标准是很高的。是佛门和社会上的统一尊称,以示恭敬。因为出家为僧、尼,他(她)的使命就是续佛慧命,宣讲佛法,普度众生。出家人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也只有他(她)们才配得上称为“法师”。
现在一般只要知见端正、受过大戒、规矩本份、懂得一些佛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称为法师。对一寺长老,大德高僧,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称“师父”、“法师”;而对一般出家人,为易区别,可加法名,称“某某师父”、“某某法师”。
三、和尚
见到出家僧、尼,称呼其为“和尚”的,这是对出家僧众的最高尊称。
“和尚”不仅是佛门内部对出家人的最高称呼,也是社会上对出家人的最高尊称。“和尚”一词原从梵文,意思就是“师”。这个称呼并非仅限于男子,有资格的出家女尼也可以称为“和尚”,称其为“和尚”本是尊敬。“和尚”的意思就是“师”,就是教授师、就是亲教师。虽然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天之师的出家僧、尼,才能配称为“和尚”,但是你能够直呼出家僧、尼为“和尚”,其本身也是对出家人的一种尊重,和对三宝的敬仰与信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家信众见到出家僧、尼,不能直呼他(她)的法名与字号。佛门内部的互相称呼都要在其法名后面加上“法师”二字,通常叫“某某师”或“某某法师”,或者干脆叫“某某和尚”,却不能直呼其法名或字号。所以在家居士与信众,如果当面要称呼出家僧、尼的法名时,一定要在其法名后面加上“师父”或“法师”,才为如法,才为恭敬。
如果是写信或者是向他人介绍时,一定要尊称其为“上下”才合适。如果是门内弟子和居士之间称呼自己师父的法名时,一定要加“上下”二字。即称呼其为“上某下某”和尚,才是尊重与恭敬,才是如法。
另外对于诸山方丈、当家师父,以及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有时尊称他们为“长老”,这是佛门里的独特尊称。在家人可以效仿,尊称他们为“长老”,或者尊称他们为“老和尚”、“老法师”等,这些称呼不仅是如法,亦显得对三宝的恭敬。
对于年纪较大,德行较高的出家女尼,社会上有称呼其为“师太”,如称呼“某某师太”,或者直接称呼其为“老师太”的,这些是佛门沿袭社会上其他宗门的一种习惯尊称,并非是佛门定义。
对于密宗的喇嘛,称其“喇嘛师父”、或者称呼“上师”,至于“活佛”和“法王”是密教的特殊尊称。
还有的信众见到出家僧、尼,直呼“大师”的。这是妄称,并非真实,不宜提倡。
“大师”一词的称呼,是社会上的气功、武术界与其它艺术、学术界,各门派的流行称谓,并非佛门礼仪。佛门里虽然也有称某位大德为某某大师的(如弘一大师、太虚大师等),只是根据社会上的约定俗成,佛门而随顺方便罢了,亦非实相意义。
愿佛门中人,都能够如理如法去修学,尊师重道,精进修行,持戒念佛,阿弥陀佛!
㈧ 出家人法号有哪些
摘要 出家人的法号比如:观敬、观真、观逸、普静、普玄、普空、普广、普慧、弘敏、弘智
㈨ 怎样称呼出家人
对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应该叫大和尚;对受过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应该叫长老、老法师、法师、师父,还有按照寺院执事叫,比喻:当家师、知客师、僧值师等等,或者统一叫法师也可以;对沙弥(沙弥尼),也应该叫师父。各位千万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么师兄师弟,否则罪过很大。背后或者书信,应该称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师、上某下某师父等。 对出家人的称呼: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份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是职务的代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大师:是大士、菩萨之意,有特殊才能者、杰出者、专家的称呼。和尚:一寺之长称和尚,是亲教师之意。对于德高望重的尼师,则称为和尚尼。法子当住持后才可称“老”和尚。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者。也是对出家僧众的尊称。师父:对一般出家僧众的尊称。上人:戒德惧尊的比丘、比丘尼称之。阿者黎:即轨范师、模范师。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为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为弟子的楷模师,所以也称为导师。知客师:禅林中掌管迎送、应接宾馆的僧众。香灯师:寺中掌管佛堂的焚香、燃灯等工作的僧众。一般信徒进入殿堂、即有香灯师招呼执香、礼佛。律师:指研读修习律藏的僧众。例如:僧佑律师、道宣律师、见月律师等。论师:原指研究论藏的修行人,后指能造论以阐扬佛法者。有名的论师如:龙树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等。禅师:专门修习坐禅的僧众,不限于禅宗,在天台、净土宗中,也有修习禅坐的修行者。禅师必须要能契理契机,观机逗教,才能引习禅者进入禅定。弘教师、弘讲师:能够弘扬佛法的僧众。他们弘讲、弘教的地点不限于寺中,凡有需要的地方,都能前去弘化,如学校、公司、机关团体及监狱等。
㈩ 欧洲有和尚不
【欧美佛教(Buddhism in America and Europe)】
佛教流传于欧美,至今约有150年。但欧洲人最初对佛教的了解,则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时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在中世纪,佛陀的本生故事通过中亚穆斯林学者的介绍传入欧洲,在西欧和东欧很多地区广泛流行。据《世界基督教网络全书》1982年的统计,欧洲有佛教徒21万余人,北美约近19万人,南美有50万余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的后裔或侨民,分属于南传上座部和北传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佛教传入欧美后,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在戒律和仪式方面有很多变化。
在欧美,佛学的研究,早于佛教的传播。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着名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已谈到了佛教。特别是18世纪末,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向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后,他们为了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为基督教徒,开始对东方宗教,特别是对有影响的佛教进行研究。(参见:英国佛教),(参见:德国佛教),(参见:法国佛教),(参见:美国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