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十七世纪法国宗教、王权与戏剧之关系
古典主义思潮是十七世纪欧洲主要的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古典主义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提出了要运用“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
在这一段时期里,受古典主义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戏剧。而古典主义戏剧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法国。法国戏剧的代表有: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莫里哀的戏剧以及波瓦洛的戏剧理论着作《诗的艺术》。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和戏剧的关系其实是互为表里的。戏剧是一种表现方式,它可以表现和反映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的一种载体。而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又潜移默化地将自己渗透到戏剧中去,成为戏剧行动的指引和原则。
在十七世纪那个政治思想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古典主义思想和戏剧天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戏剧并不是古典主义纾解自己情绪和观点的唯一渠道,例如弗朗索瓦_6_1德_6_1马莱布的诗歌[ ]也是展现古典主义神思的重要手段。因此,这里便不将戏剧作为载体的方面加以阐述了,而是通过另一方面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即:古典主义思潮对戏剧的影响。
古典主义思潮对戏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典主义影响了戏剧的题材。古典主义强调对君主的效忠,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的非常紧密。这就决定了有大量的戏剧是歌颂国王贤明,或者由国王充当矛盾的裁决者和调停人。这类的代表作有:莫里哀《伪君子》。除此之外,古典主义作家还敢于揭露社会上的恶习和弊端。这就产生了描写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戏剧作品。代表作:莫里哀《贵人迷》。当然除了描写现实的作品之外,还有继承古希腊戏剧题材的作品,例如:让_6_1拉辛《安德罗马克》和《费德尔》。
第二、古典主义影响了戏剧的形式。古典主义戏剧从古希腊古罗马中汲取了艺术的形式,但比较之下也已经大不相同了。古典主义悲剧已具备现代戏剧的形式,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它们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在语言上,古典主义戏剧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较多的宫廷趣味。例如:高乃依的悲剧多一点雄健,拉辛的悲剧多一点柔情,但都很雅致。在人物塑造上类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
第三、古典主义影响了戏剧的精神内涵。古典主义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的情欲。布瓦洛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古典主义主张艺术反映真实生活,而理性则是最高真实和美的裁判。这种真实强调理性,排斥感情。例如:高乃依《熙德》中的罗德利克,纠结于为父报仇的责任和施曼娜的爱情之间,最终感情斗不过理智,和罗德利克的责任观念相较,爱情终究是次要的。他不能放弃为父报仇的责任,以致丧失他的荣誉,因此最后杀死了他的父亲的仇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以上便是古典主义思潮对戏剧在总体上的影响。但是古典主义对戏剧的影响最终还是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和理论家的着作中。
高乃依是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善于表现赞美英雄主义和唯理主义的悲剧题材。代表作品有:《美狄亚》、《熙德》、《贺拉斯》、《西拿》等。
拉辛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后期的代表作家,他着重反映的是宫廷生活的阴暗面和个人的情欲,是心里悲剧大师。代表作品有:《安德罗马克》、《费德尔》、《阿达莉》等。
莫里哀是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伪君子》、《恨世者》、《悭吝人》等。
波瓦洛,代表作:《诗的艺术》,其中第三章特别重要,涉及了悲剧的定义。规律和发展历史,喜剧的发展历史、范围以及和悲剧的区别,这为古典主义戏剧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波瓦洛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事物的摹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要有热情,在人们心中激起恐惧与怜悯的情感,而不是卖弄修辞技巧,大发枯燥冰冷的议论。它应该及早点题,不要纠缠费解,拖拖拉拉。它只应表现一个故事,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和一天时间内完成。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的三一律。这一条法则是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金科玉律,然而它的影响却不限于古典主义作家。
作为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波瓦洛特别强调理性和自然的重要性,力图把古代的文艺理论和当时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唯理主义的哲学思想结合来,借以建立适合自己时代需要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原则。当然,古典主义的理论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而来的,其中如三一律和不容许悲剧与喜剧混合在一起的规定等等,也不是古代文艺理论家的原意。波瓦洛的贡献在于集古典主义全部理论之大成,并加以新的论述,使其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个人对于古典主义思潮对戏剧的影响还有一个大胆的看法。我认为古典主义是对历史的反叛,它只是借用了更远的历史(古历史)去反抗离那个时代的更近的历史(近历史)。因为当下的生活与近历史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人们又不满当下,想要寻求变革,于是人们就反对近历史以此来改变现状。而古历史又是人们生活的源头,并且真实存在过,有合理性。于是,人们便愿意用过往去反抗昨天,从而改变今天影响明天。其实,无论是古典主义思潮的产生还是戏剧的变革,它们都只是充当了生活变革的一个工具,人们特别是社会精英只是想通过一种方式去改造当下。人们后来又提出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观念。它们虽然内容上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充当了同一种工具,就是那把破除窠臼变革社会的斧头。
㈡ 法国宗教战争是怎么回事 以及产生了什么影响
法国宗教战争(les Guerres de religion),又名胡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㈢ 法国宗教战争
法国的宗教战争:
16世纪的法国,不具备宗教改革的条件,没有形成真正的宗教改革运动和新教派。早在14世纪,法国国王就控制了教会,到16世纪初,法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法国王权强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但仍坚持天主教信仰,反对宗教改革。16世纪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南北两大贵族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西欧宗教改革的旗号,发动了一场宗教战争。因此,法国的宗教改革表现为新、旧教贵族之间的武装冲突。从16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路德派和加尔文派先后传入法国。南方各地的手工业者和雇工,纷纷改信加尔文教。加尔文派在法国称为“胡格诺”。“胡格诺”一词源于德文,意为日内瓦宗教改革的拥护者。胡格诺教徒得到资产阶级和中小贵族的支持,形成胡格诺贵族集团。北方大封建主则以天主教为中心形成天主教贵族集团。16世纪下半期,胡格诺和天主教两大集团之间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16世纪末,法国国王宣布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
简单答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㈣ 法国宗教战争经历了什么重大事件,导致了什么后果
1570年,缔结圣日耳曼和约,这个和约满足了胡格诺派的许多宗教要求和政治要求。胡格诺派竭力加强自己的势力,这引起了天主教派的激烈反抗。
1572年8月23日夜,天主教派在巴黎制造了一起大规模屠杀胡格诺派的惨案,从而导致了两次新的宗教战争的爆发。
㈤ 19世纪的法国遭遇了哪些宗教变革
十九世纪时期英法关系一直相对紧张,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就种下两国交恶的种子。
法国在19世纪时新教系加尔文宗进入,并开始渗透,但同时天主教,路德宗,清教以及一些小的分支均存在,并没有说什么大规模的宗教变革
以上原创
㈥ 法国大革命前后存在的宗教压迫
古人云:“时事造英雄”,世上有的话,地上就有这事。 法国大革命前后存在的宗教压迫的时期,正是达尔文出版“生存竞争”的《物种起源》时期。不过话得从头讲起;
1831年达尔文刚刚从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的一位虔诚基督徒,正好费茨罗伊船长需要一名男子做伴。在导师J.S.亨斯罗(J.S.Henslow)推荐下,26岁的达尔文绅士以“伴随”身份参加同年12月份英国海军南美航行的帆船 “小猎犬号”在船长的餐桌旁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有机会得着收集生物标本为目的,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无报酬的业余博物爱好者航海探险,后来还荣幸地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条件使达尔文十分清楚,成名成家就在眼前。加上如赫胥黎等一帮同样想标新立异、一举成名的朋友们的大力支持。
当时又处于欧洲宗教界呼声四起的黑暗教皇时期;《圣经》但以理书12章7节:……“要到一载、二载、半载,打破圣民权力的时候,这一切事就都应验了。”这3年半即1260日,指中世纪公元538年到1798年的1260年黑暗的教皇权统治时期的预言;腐败、专制的天主教集权制度下;法国南部开始运作审判所,仅在1823年到1846年之间,教皇各州的200,000人就被判处了死刑、终身监禁、流放或者刑苦役,还有另外150万人受到监视审查。在这一班披着宗教外衣的政治皇权野心家的执掌下,上帝《圣经》中真正的“爱”、“善”在人们的眼中完全被抹黑了。
1520年12月初,德国基督徒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领袖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将纯正的基督信仰刚从腐败、专制的天主教集权里拯救出来、基督声誉尚在恢复、“根基”尚在摇动的时代里。已知当时是非多多的世界多个国家人们的忧患心态,许多国家出现了多神论、特别一直敬拜一神论“孔孟之道”的道德辖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已经到了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的迷信高峰。人们厌恶陈旧落后的封建迷信、道德的约束,正在寻找一种改变陈旧现状的新理论、新道德。达尔文的学说正好迎合了当时这种政治需要,也可以说,这位以“生物学家”表像的政治家达尔文当时是做了一件很好的事。
又碰上当时大英帝国又正是经过产业革命之后的宪政“母国”,正处于膨胀阶段。海盗活动随着“合法化”私掠许可证的出现,作为国家工具来加强海军,海上霸主英国,就是靠着一群海盗起家的。提到古代海盗,立即会想起当过英国皇家海军总司令的“御用海盗”德雷克。有人曾露骨地说:全英国就是一大群海盗,伊丽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盗头子。
1588年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接着又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最终在18世纪后期的7年战争中打败法国,而成为世界霸主,
“日不落帝国”的臣民惯以“优胜者”的资态睥睨全球。在达尔文出版其《物种起源》之前,英国早就有人公然发表和达尔文的理论显然同出一辙的“生存竞争,胜者统治”一类言论。许多渴求已久的“生存竞争,胜者统治”的斗争哲学等待和引诱着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政治理论去迎合它。
更巧的是;从公元15世纪起英国的社会却提倡民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言论,自然给达尔文为自己制造“英雄”创造了条件。因当时困惑于人的能力和上帝的权威之间的许多人,尽至神学人士、科学家、 哲学家,特别是政治家们,以极大的心理支持和理论左证。
卡尔•马克思就亲笔题字在他的第二版《资本论》上, 赠送给达尔文, 称自己是达尔文的忠实仰慕者。
世界特出的政治家恩格斯就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崇备至,尤为欣赏“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并对其作了几点重要的补充。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还说“火的使用,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已经50岁的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将近20多年的查找,就在当时已发现的化石标本中找不到一具可视为过渡型的化石、无法证明自己的论文真实性的情况下。一个很讲究证据的达尔文把《物种起源》压缩成三分之一左右发表了。
真道基本被人抹黑的年代,人们无从得到生物的真起源。一个知道真起源的虔诚基督徒、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皇冠随手可得的达尔文,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才会把人带到离真知还有一半路的无动力的大沙漠、生物自己生出自己的──“自然选择”不可知论来。因为是沙漠,只有看见脚印就是路,所以到今天自然选择“进化论”还只是叫“科学”。
当时在影响力极大的恩格斯等政治家们推动下,“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就成了定论,使人们以为我们的祖先千真万确的是猿猴火速传遍全球,当时谁曾理会它猴变狗变
《达尔文进化论》76页文章中,达尔文主义自己也承认:是“时代的必需”;随着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时代到来,“进化论”成为必需。对于信仰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本家来说,“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生存竞争”无疑是新的武器,用来对抗主张弱者立场的社会主义者和不喜变化的保守主义者。达尔文“进化论”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列强对殖民地的支配提供了正当化的理论支持。
一个包着政治斗争哲学的“生物学”,就这样迎合了许多渴求已久的人们走到了一起, 把达尔文推上了非常受人尊敬的“英雄”宝座。“进化论” 则不再需要逻辑上、生物学上、考古学上或任何其它学说的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成为不可质疑的公理了。这是历史的事实,即使现今的达尔文主义领袖圈里,真正的科学家们也是公认的。
2010年5月20日《参考消息》第7版转载美国国立费米加速器实俭室的物理学家报告说:……同时还将预示着人类可能会对自身存在作出解释。
真正的科学家谁曾理会过人类自身存在就是“猿猴”变的呢? 稍有头脑的人,谁会说达尔文“进化论”就是“科学”呢?
㈦ 新教对法国的影响有哪些
亨利四世通过1598年的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胡格诺战争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战争期间,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经常抵制王命,各地贵族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自由”特权,如征税和募兵。内战的结束和亨利四世的胜利,有助于重振王权,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工商业和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国库由空虚变为充盈。亨利死后,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彻底铲除了贵族的独立势力,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地方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较为严格的控制。
“南特敕令”虽然保留了胡格诺教派的一些特权,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基督教欧洲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第一个范例。教皇克莱芒八世曾谴责“南特敕令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这从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天辟地”的影响。
㈧ 法国宗教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法国宗教战争的起因,一方面是导致封建剥削加剧,特别是在意大利战争的资本主义关系开始形成;另一方面是企图削弱封建主政治权力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
㈨ 欧洲宗教改革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发展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发展过程: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原因有: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表现: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建议学习时列举以下几个数字进一步说明其疯狂的掠夺: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14、15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原罪”说和“救赎”理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上教会弊端丛生,如买卖圣职、出售“赎罪券”、崇拜圣物、教会上层的腐败堕落等,使得教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
2.宗教“异端”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各地“异端”运动派别众多、主张各有异同,掌握起来困难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的财产;《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在各派异端学说中,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该派教义主张善恶二元;反对天主教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其中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则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罪恶划清界限。教材主要介绍了纯洁派的一些主张。阿尔比派思想在人们中传播迅速,引起教会的极大恐慌,遭到教会的镇压。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约翰·威克里夫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他提出了激进的教会改革主张。他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提出应由国王没收的主张;否认教皇拥有教会的最高权威;批驳对餐礼的传统解释;认为《圣经》才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为了便于更多的人直接阅读《圣经》,他首次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大幕。15世纪,约翰·胡司所倡导的捷克教会改革运动就是从威克里夫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
(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在欧洲各国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影响最大。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历任神学系主任、校长。1401年受神父职,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他反对天主教会盘剥捷克,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会地产;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认为主礼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他们在弥撒仪式中应同领象征圣体的面饼和象征圣血的葡萄酒,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议式,还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胡司的上述宗教主张得到了捷克农民、市民和下层贵族的普遍支持,但却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4)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14~16世纪;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当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后,作为旧上层建筑的天主教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严重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战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所以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渐形成,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着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09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