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毕加索白背景下的裸体属于什么时期画作
毕加索白背景下的裸体属于超现实主义时期画作。
在毕加索超现实主义创作初期,除了用色彩将画中轮廓线填满外,毕加索也尝试将用线条将形体描绘成镂空的,画中只有线条和少量的色彩,背景的颜色从线条中穿透出来,从而形成空间感。在这幅《白色背景前的裸体》中,毕加索只用了简单的白、灰、黄做了背景,前面用黑色的黑色的线条展示出一个扭曲的裸体形状,置于背景前。裸体者的脸被展开,可以同时看到他的两个用眼睛,细格子的嘴巴紧闭牙关,露出诡异的笑容。他的身体也强烈的扭曲,一个胸朝下,一个胸朝上,一只脚肥大,而另一只短小,一切都朝不可能的方向扭曲。墙上灰色的线条好像一个梯子的倒影,而裸体者手攀梯子的样子,似乎正要去阁楼上。毕加索悠游于数种风格之中,是现代主义创始人,本幅也为其后的抽象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简约的线条、淡雅的颜色、怪诞的人物,非常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一生,世人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褒贬兼而有之。但对于他的作品以及他对艺术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人们还是一致认同的。也正是因此,毕加索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一、蓝色时期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二、粉红时期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玫瑰色的裸女们》)。
三、黑人时期
1905年下半年,与奥里威尔关系破裂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土耳其装束的夫人》)。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立着的裸女》)。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四、立体主义时期 (1910-1911分析立体主义;1912-1914综合立体主义)
不久之后,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虽然描绘了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但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其韵味迥异其趣,那巨大的结构和人体造型等无不表现画家对其中线、面与体积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间的关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坐着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实上,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并非与立体主义相对抗,而是一种对立体主义的纯然净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质构成上进行的旁支探索。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
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义 ”探索,当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深邃和凶残(《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在毕加索一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迦的影子。随后,在 1909 年,他与法国画家乔治·希拉格一起创立了立体派,进入了他的“黑色时期”。这种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他于 1907 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 1937 年 4 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着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 1952 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毕加索的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女人。毕加索的代表作与女人题材相关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鸡》等。
1973 年 4 月 8 日 ,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
B. 世界上的大画家的几部人物肖像的名字
马奈《吹笛少年》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佣》
布歇《狄安娜出浴》
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梵高《加歇医生的肖像》
梵高《没胡子的自画像》
拉斐尔名作《西斯庭圣母》
维米尔作品欣赏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毕加索名画《熨烫衣服的女人》
毕加索名画《悲剧》
毕加索名画《扇子女人》
毕加索名画《花篮女人》
毕加索名画《马上的姑娘》
毕加索名画《江湖艺人》
毕加索名画《立着的裸女》
毕加索名画《土耳其装束的夫人》
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名画《自我陶醉的女人》
好多呢,就不一一列举了
像丢勒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伦勃朗的自画像 好多大师都为自己画了许多自画像 。
C. 一个西方女人拿着扇子坐在地上的油画,如图,求作者名字还有作品名
作者: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1805年4月20日-1873年7月8日),德国画家。曾为众多19世纪中期的欧洲皇室成员绘像,因而知名,他的名字已经和肖像画联系在一起。他最出名的作品分别是1855年的被侍女围绕的欧仁妮皇后(Empress Eugénie Surrounded by her Ladies in Waiting)和1865年的奥地利伊丽莎白像。
维基网络网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z_Xaver_Winterhalter
作品名称:Portrait of Leonilla 或者 Princess of Sayn-Wittgenstein-Sayn
D. 油画上有拿扇子的女人是那位画家画的
陈逸飞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3%C2%D2%DD%B7%C9&in=24752&cl=2&cm=1&sc=0&lm=-1&pn=19&rn=1&di=1564481561&ln=2000
E. 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教皇英诺森十世》委拉斯凯兹西班牙委拉斯凯兹是个早熟的天才画家。他少年从师于当时着名的画家兼艺术理论家巴契科。在委拉斯凯兹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他的家乡塞维利亚的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经常接近一些流浪汉、老妇、小贩、儿童等等,并且在他的绘画中注意刻画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卖水的人》(1617年)就是他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个卖水者的形象中,反映着西班牙人民特有的严肃、冷静的性格和粗犷沉着的力量。此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音乐师》《女混血儿》《煎蛋的妇女》等。1622年,委拉斯凯兹来到马德里,1623年被任命为宫廷画师。从24岁开始一直到61岁去世,在宫内度过了他近40年的艺术生涯。
委拉斯凯兹在西班牙宫中结识了佛兰德斯来的画家鲁本斯,在鲁本斯的劝说下,委拉斯凯兹29岁游学意大利。两年后回到西班牙。第一次从意大利回来,他画了大量的肖像,这些肖像作品可以分为3类:一是宫廷肖像;二是亲友的肖像;三是表现下层人民的肖像。第一类作品有腓力四世立像,王子罗塔萨尔和王后的肖像,公主马利亚·德丽萨的肖像画等。第二类有《马·蒙塔耶斯像》(1636),《拿扇子的妇人》。第三类作品像《伊索》和《默尼普》和侏儒丑角肖像等。
1649年委拉斯凯兹第二次去意大利为皇家采购时,画了他的又一幅肖像画力作《教皇英诺森十世》。它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教皇的复杂性格特征,表现了委拉斯凯兹不媚权贵,只忠于客观对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精神。
《纺织女》委拉斯凯兹西班牙晚年时,委拉斯凯兹的最主要的作品是《宫女》《纺织女》等。《宫女》是委拉斯凯兹晚年在繁杂的宫廷事务中创作的一幅杰作,这幅作品表面上好像是为小公主和宫女的画像,实际上是画家本人的一幅特殊形式的肖像画,画家以给国王、王后画像,小公主和宫女们闯进画室的情节,画下了自己正在作画的形象。《纺织女》是委拉斯凯兹继《宫女》之后的又一杰作。此画描绘了天上人间两个纺织世界。发人深思的是作为主要故事情节的天上的纺织世界反倒为背景,作为衬托的人间的纺织女成了全画的主角。可以说明画家虽然以神话故事为题,但他更重视人间,特别是重视他在宫廷中常见到的他很同情的劳动妇女。这一作品与《宫女》一样,充满着光亮与生气,突出地表现了画家在处理光和色彩上的成就。所以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把委拉斯凯兹奉为他们的先驱。
F. 着名画家毕加索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生平
毕加索出于生1881年西班牙的马拉加,15岁进入巴塞隆纳美术学校就读,接着转学到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
1900年10月后,由于朋友的死,进入蓝色时期。制作了各种以贫民为题材的作品。在巴黎的时期(1900年-1904年),创作了《卡蕯杰马的埋葬》(1901年)、《生命》(1903年)、《年老的吉他演奏家》(1903年)、《熨衣的女人》(1904年)等穷人生活的作品。
1904年—1906年这段时间,被称为粉红色时期,作品包括《卖艺人一家》(1905年)、《站在球上的少女》(1905年)、《拿扇子的女人》(1905年)。
黑人时期(1907年-1909年)是由《亚维农的少女们》(1907年)这幅画开始,此时期的毕加索受到西班牙古伊比利比铜雕和非洲黑人艺术,还有塞尚和格列柯的影响。有些画评家将亚维农的少女们叫作立体主义,并将1907年—1925年称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10-1911)
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12-19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主要居住在巴黎,巴黎收复后加入法国共产党。
1973年4月8日在法国穆甘逝世。
2004年5月,毕加索早期作品《拿烟斗的小孩》(Gar�0�4on à la pipe)以1.5亿美元的价格被拍走,刷新了1990年文森特�6�1梵高一幅画作8250万美元的拍卖纪录。
G. 求帮忙找一幅油画作品,欧洲 贵妇正面照 坐着的,手里拿把孔雀扇,整体背景色是黄色.
是的,你说的是。
H. 毕加索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加拉省,父亲是位小有名气的画师。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和教育,毕加索从8岁起就开始学习绘画,很早就显露出自己的才华。1895年,毕加索随父母移居巴塞罗那,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皇家艺术学院。此后,他出众的才华使他获得了不少赞誉。
1900年,毕加索在巴黎举办了首次画展,引起了法国画界的关注。1904年,毕加索定居巴黎。这一时期,毕加索的画以蓝色为主,表达人的痛苦,以独特的个人风格确立了他在画界的地位。和女画家奥利维埃生活在一起以后,虽然生活依旧贫困,但毕加索的作品的色调明快了许多,进入“粉红色时期”——以玫瑰红为主调,代表作有《卖艺人一家》、《站在球上的少女》、《拿扇子的女人》等。1908年以后,毕加索开创了“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代表作品有《阿维农的少女》。他和另外一位法国画家布拉克画了许多风景和静物,追求形式上的奇异效果,用一种小平面来表现物体。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毕加索的画风不断发生变化,从立体主义转到新古典主义,然后又变成了超现实主义。所以,在西方美术史上,他既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又是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毕加索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社会活动,还把卖画所得的40万法郎全部捐给西班牙共和国政府。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空袭,将小镇夷为平地。毕加索闻讯后非常气愤,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创作了他最着名的代表作——壁画《格尔尼卡》。这幅画的色调是黑、白、灰三色,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痛苦、不幸和兽性,以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抗议。德军占领巴黎后,毕加索仍旧留在巴黎,闭门谢客,潜心作画。同时,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用自己的画笔控诉法西斯的暴行。1944年巴黎解放后,毕加索举办了战时作品的大型展览,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战后,他又特意为世界和平大会画了着名的《和平鸽》。
1973年,毕加索因病逝世,享年92岁。
I. 我要一个画家的资料,要有他画画的风格,或者对他的画的评价
印象派大师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是一位多产画家。他逝世后,人们花了 5 年的时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整理。据统计,他的作品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 幅,总计近 37000 件。
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一、蓝色时期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二、粉红时期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玫瑰色的裸女们》)。
三、黑人时期
1905年下半年,与奥里威尔关系破裂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土耳其装束的夫人》)。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立着的裸女》)。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毕加索年表:
父:荷西·路易兹-布拉斯科
母:玛莉亚·毕加索-洛培兹
1881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8/9 7/8岁 在父亲(美术教师)指导下画画。
1889 8岁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1895 14岁 进入巴塞隆纳的隆哈美术学校,其父于该校任教。入学考试是古典艺术与静物写生,依规定可有一个月时间完成,毕加索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
1896 15岁 作品“初次领圣体”参加巴塞隆纳美术与工业展。
1897 16岁 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但常不去上课,比较喜欢去“普拉多美术馆”参观。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西班牙大师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盖兹及哥雅等。 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898 17岁 经常出入“四只猫”酒馆,开始与前卫艺术圈往来。结织卡萨吉玛斯及日后成为其私人秘书的沙巴特斯。
1900 19岁 在“四只猫”酒馆举行首次个展。与卡萨吉玛斯首次前往巴黎,居住于蒙马特区。
1901 20岁 好友卡萨吉玛斯因失恋自杀,触发毕加索以蓝色调作画,蓝色时期开始。在弗拉画廊举行巴黎首次个展,开幕前就卖出15张画。
1902 21岁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 22岁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1900-1903年间三度回西班牙。
1904 23岁 定居于巴黎“洗衣船”。邂逅费尔南德.奥立维并同居,常去观赏马戏团的演出,粉红色时期开始。
1905 24岁 以马戏团题材创作“卖艺人家”等。画展受到重视。结识洁楚·斯坦因兄妹。
1906 25岁 在罗浮宫看到伊比利亚半岛的雕塑展,印象深刻。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
1907 26岁 创作“亚维农的少女”。到民俗博物馆看非洲雕塑。参观两个塞尚回顾展。结识布拉克。
1908 27岁布拉克第一次举行立体派画作展。
1909 28岁 解析立体派开始。与布拉克成为邻居。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1 30岁 首次把印刷字母放到构图中。邂逅艾娃·谷维。
1912 31岁 与费尔南德分手。完成第一个拼贴作品“藤椅静物”。与布拉克合作纸贴画,发展出合成立体主义。
1915 34岁 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1917 36岁 至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瓦。
1918 37岁 与欧嘉结婚。因芭蕾而与上流社会接触。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19 38岁 认识米罗。
1921 40岁 长子保罗(1921-1975)出世。
1922 41岁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4 43岁 以装饰性立体派风格作许多静物画。
1916/7-1924年间多次为芭蕾舞台作设计。
1925 44岁 创作“舞”,首次影射与欧嘉的紧张关系。参加超现实主义的首次展出。
1926 45岁 以集合物手法作“吉他”系列。
1927 46岁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雷莎·华特。
1929 48岁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姻婚危机。结识达利。
1931 50岁 于柏吉卢城堡设立雕塑工作室。参加超现实主义于美国的首展。
1932 51岁 以玛丽-德雷莎为模特儿。
1933 52岁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佛拉系列版画)。费尔南德.奥立维出版回忆录。
1934 53岁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发表用织物做模型翻制的雕塑作品。
1935 54岁 6月与欧嘉及保罗分居。9月玛丽-德雷莎与毕加索的女儿玛亚出生。
1936 55岁 邂逅南斯拉夫女摄影师兼画家多拉·玛尔。
1937 56岁 创作“格尔尼卡”。
1939 58岁 同时画玛丽-德雷莎与多拉的同姿势肖像。
1943 62岁 邂逅22岁的方斯华姿·吉洛。作集合物“牛头”。
1944 63岁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 64岁 于慕洛完成第一批石版画。
1946 65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同居。访马蒂斯。
1947 66岁 方斯华姿·吉洛生子克罗德。首次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中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
1949 68岁 方斯华姿·吉洛生女帕乐玛。为世界和平会议作“鸽子”石版海报。
1950 69岁 获颁列宁和平奖章。
1953 72岁 于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 73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分手。马蒂斯逝世(毕加索曾说:“只有马蒂斯才是真正的画家”)。开始创作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5 74岁 欧嘉逝世。
1956 75岁 与克鲁佐共同拍摄电影“毕加索之谜”公映。写信给共产党,抗议俄罗斯入侵匈牙利。
1957 76岁 画委拉斯盖兹“宫女”变奏40余张。
1959 78岁 作马内“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 80岁 与35岁的杰奎琳结婚。
1963 82岁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系列。巴塞隆纳的毕加索美术馆开幕。布拉克逝世。
1964 83岁 方斯华姿·吉洛出版回忆录,造成毕加索与克罗德及帕乐玛决裂。
1966 85岁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
1970 89岁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画作捐赠给巴塞隆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3 92岁 4月8日逝于坎城附近的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的花园里。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J. 试分析法国印象主义美术
法国印象主义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
印象主义是由现实主义引出来,又是从现实主义开始走出去的,形成了另一种流派。当现实主义绘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也就是七十年代日渐衰落的时候,印象主义就出现了。使得二十世纪起始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各个流派。印象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现实主义是从画室走出来的,可它发现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而印象主义也是从画室走出来的,但它所发现的却是情感、色彩和变化万千大自然。印象主义画家是由大自然的科学原理来进行表现的各种色彩构成的,也就是说印象主义绘画的出现也不是仅仅因为一些画家个人主观兴趣追求,而是通过大自然科学上的成就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比如太阳能所产生的光波与视觉的关系、光线与色调的关系等,都有了初步的成果,画家们初次知道了光学的物理性能与视觉中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色调不过是视觉在适宜的光波刺激下产生出来的光谱。也就是说印象派的画家们借用了自然科学中的光学原理,把光作为绘画的主人,认为大自然中一切物体的色彩都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气候、环境、日夜朝暮都是在不同光的影响下产生的不同色彩。
印象派绘画的画家,他们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性是很薄弱和狭窄的,往往是偶然的。他们还常常以习作代替创作,以感性代替理性。印象派画家在发展风景画方面是有贡献的。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他们追求着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还有就是印象派通过作品反映物和光所产生的印象。印象派还趋向于更快速以及更现代的绘画手法,风景不再只是作品中简单的背景点缀,而成为画作的主角。当然还不会仅限于这一点,它也是一种对描绘“愉悦”的现实的渴望,通过当时的娱乐活动、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对光线和瞬间无尽的探究。
马奈的《奥林匹亚》,这幅画充分显示了马奈的独创性,虽然马奈并不具备德拉克罗瓦式别开生面的想象力,但他的独创性在于自由的观察方法:“创造形象”的原则和唯己是从的绘画风格。该画结构基于响亮的对比:明亮的前景与暗绿、暗棕背景的对比,裸体的奥林匹亚与着衣的黑妇人的对比。这种无透视感,无阴影层次,以至少了“体积和空间深度”。然而,它却令人不能它对无动于衷,它的色调对比和形象将强烈的作用于观者的想象力。它不是自然的模本,也不是美的典型,它是属于马奈个人的。是马奈独创的。尽管我们不能把形式主义的这笔帐完全算在印象派的身上,但是使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脱离,则与印象派特别是与后印象派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还有的画家有雷诺亚等等。
雷诺亚为法国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题材描绘巴黎生活的喧哗景象和气息,画作色彩鲜丽、节奏明快,画面洋溢幸福感与美感,因此有“快乐画家”之称。他认为绘画不是智性思考的活动,直觉与技巧是绘画的精神本质。然而,他的作品就有《煎饼磨坊的舞会》和《雨伞》的佳作。
新印象派的产生与科学中的有关光色原理的新成果分不开的。而色彩现象不仅在于光与光谱本身,还在于感觉上的分割、互补与综合,这也就是生理反应。他们依据十九世纪初新出现不久的光色科学原理,将物体本身包含的丰富色调先分割开来,然后用光谱中的三原色互补原则,再一笔一笔将色彩点到画面中,所以人们称新印象派为“点彩派”或“分割派”,又称为“科学的印象派”。新印象派画家对印象派不满,认为印象派在用色上还不够科学。于是他们提出新的主张:首先是废除在调色板上的调色,主张把原色一点点地用科学的规则排列在画面上,让人眼的水晶体去混合色彩,从而产生对色彩的感觉,这就是毕沙罗所说的“以光学的调色代表颜料的调色”,再者是主张画面具有永恒和稳定的特点,不是瞬间的。所以,也就可以把这种印象派叫做科学印象派。在新印象派的主要代表是修拉等。
修拉是位创新精神的画家,并且将光与色的表现,他与师辈印象派的技法有很大差异,所有的色彩都不随意点上去的,而是经过分析分割、互相搭配,以及科学的方法平匀交*点到画面中,就如他画的《大碗岛的星期日》就是以这种技法创作的作品是描写一个阳光普照的星期日下午,人们在公园游玩的情景。修拉在这幅作品中已全面使用“点描法”和印象派的画的笔触有很大分别。让人要从近处看可见到全画均以原色的细点组成,没有线条和色块。可是在远处看又可见到完整的形象,而且由彩色的细点组合成一片新鲜悦目的色彩,比一般在调色盘上混合的颜色更鲜明强烈。此作品整体给人一种亮丽、新鲜和愉快的感觉,而画中如真似假的景物又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这是一幅成功的新印象派代表画作。还有一幅是《马戏团》同样以彩点技法创作的佳作。
后印象派是由于对印象派的不满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印象派过分重视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所以主张艺术应该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他们的这种写意的手法是和日本版画及东方艺术的影响分不开的。而后印象派重视的是自我表现,强调变形和夸张,为后来的野兽派、表现派和立体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把塞尚看作是“现代绘画之父”。应该在形式上后印象派要比印象派走得更远,使艺术脱离现实生活。后印象派的主要代表画家是塞尚、高更、梵高。以下就是分别介绍他们的不同画风风格以及代表之作:
塞尚是法国着名的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又被称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其艺术原则成为现代“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先导,因而有“现代绘画之父”的称号。他爱画静物和风景,尤以静物最有名,他的构图设计注重形式,通过强调平面性深入的层次实现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从而统一构图以外,他还夸张各个棱角、各种曲线以及自然中形式给人的各种错觉。因为当各种形体相互*近时,看起来常常是歪曲变形的。这种变形方法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手段,它能传达对事物的感情。然而他那丰富的想象、大胆的独创、热烈的激情,说明他已脱离传统的学院派绘画,也有别于当时流行的印象主义,而预示着一种新艺术的出现。印象主义是追求真实地再现自然,追求瞬间印象和光与色。塞尚虽然也重视色彩,但不大注重光,他追求的是实在的形体和永恒的视觉,他认为自然万物都与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相似。他对景与物的这种独特体积感的理解与表现,成为后来毕加索立体派的先导理论,他的独特的主观与造型色彩等的见解,也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印象派画家们。后来他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和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不过塞尚的绘画仍然保留了古典的形式观念,因此严格地说,他只是一把打开现代艺术的钥匙。他也画人物画,他的画不太重视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的刻画,与他的静物画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其中也有非常洗练、生动传达个性特征的作品。表现自己的主观想象则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依据。后来许多现代流派都受他的启发。例如:《玩纸牌的人》的作品是着眼于色调和体积的关系和以光色构图为基础的统一风格,他借助冷暖色交替推移的方式构成对象。他还留下的不朽的作品有:《穿红马甲的孩子》、《红椅上的塞尚夫人》、《静物》等。
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他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社会,包括传统的艺术趣味。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他的画描绘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质朴的原始美。他以及的热情非常真诚地描绘了土着民族及其生活。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高更的绘画风格也与众不同,他用不加调和而并置的色彩来表现海岛居民的生活,不强调明暗变化与立体效果,以浓厚色调平涂和装饰性构图创造一种原始性氛围画面,给人以潜在生命的蠕动感,一种永恒性、象征性,并带有神秘色彩的气息。在他晚年时,创造了着名的大型油画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表达了他一生的坎坷迷茫和苦闷的心境。他喜欢自由自在而又热情地去画画,使他创造了许多表现土着人风俗的杰作:《海边两少女》、《玛丽亚礼赞》、《土着女人》、《大溪地妇女和鲜艳的芒果》、《手捧水果的女人》、《不列塔尼农妇》、《游魂》、《高更的夫人》等。
梵高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他学画起步较晚,他是荷兰人,并且到过巴黎,当时有一股印象主义绘画运动,使他大开眼界,竭力想冲破印象主义的局限性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由于他关心人,要求自己的艺术有益于人,所以不管他运用怎样“任意的色彩”或夸张的造型,他总是注意对象内在的生命,注意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所以他画的穷苦的劳动人民,但是寻找他思想的模特也是不容易的。即使后来被病魔缠身,梵高仍然大量作画,不断地从自然那里吸取素材,把对生活的热情转化为画面中的色彩,用他那常人所没有的火焰般发疯的感情来描绘翻滚的麦浪、旋转的太阳、醒目的林道、可怕的乌云、即使的风景,把他心中的那个永恒燃烧着的自然,用他燃烧着的感情和画笔勾画出一副副奇异非凡的色彩交响画。他的艺术很像中国画中的泼墨上水,他也的确从日本画与中国画那里吸取了许多养分,形似与否是次要的,燃烧的感情表现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是打动每位观画者的关键所在吧。难得的可贵是他对绘画的热爱超过了他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故乡荷兰的风格,亦有法国画坛已流行起来的印象主义的影迹。他留下的流传百世的不朽作品:《向日葵》。其它作品如:《吃薯仔的人们》、《夜间咖啡店》、《自画像》、《星月夜》等。
现代主义的起源,在“后印象主义”中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塞尚、凡高、高更和劳特累克等。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而且画家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之所以称之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然而,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他所关注的,是在画中通过明晰的形,来组建严整有序的结构。凡高和高更则专注于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其作品渗透着某种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它出现的原因是: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艺术家们敏感地关注到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由此造成了一些新问题;同时他们深受20世纪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更多的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同时他们又具有用现代美学成果和现代科技成就进行创作的探索精神。也就出现了象征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
象征主义是强调不以客观现实和观察为准,而以更富主观性的推理或情感想象为表现内容。象征主义艺术家本能地直觉到,深刻的真理不可能得到直接表现,而只能通过特定的象征、神话或情感氛围间接地表现出来。象征主义绘画努力追求不加说明的直接情感效果,认为情感与观念一致,线条与色彩一致。"形式之和谐与理念之合理的一致,决定了装饰之美与精神之美的一致",而色彩则能达到思想的中心,综合的线条和色彩能够表现思想。在象征主义中,高更的绘画方法倾向于象征主义,因此也就影响了一些画家。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主要代表的画家有:莫罗和雷东等。
莫罗是象征主义绘画的中心人物,他大胆地使用象征符号,而且不怕触及最怪诞的题材。他以描写神话和宗教题材的充满情欲的绘画着称,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妖艳而邪恶,画中充满了异性的冲突、生与死的谜语、善与恶的寓意。莫罗作的《施洗约翰的头在显灵》,这幅画中披着薄纱和珠光宝气的莎乐美,手指着施洗约翰被斩下的头,鲜血淋漓。圣光四射的人头与莎乐美冷艳的人体互为映衬,创造出一种奇异的气氛:莎乐美的面容被描绘得庄严而严峻;淫荡的舞蹈,必然会唤醒年迈的希律王麻木的感觉,她那眼神集中、双目像一个梦游者那样瞪视,但她既不看颤抖着的小君主及她的母亲--那个残忍的希腊罗蒂,她此时正冷酷的凝视着莎乐美,而莎乐美则行若无事。画家把官能的美感和灵魂的恐怖感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一起。画面的描绘极为细致,莎乐美身上的饰物和薄纱被画得极富质感,环境既真实又充满阴森可怖的神秘气氛。
雷东法国杰出的象征主义画家。从1870年直到他50岁的时候,他一直只用黑白两种颜色作画,他的木炭素描和平板画发展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画面带有强烈的梦幻色彩,人体或者人体的某一部分被和植物,动物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揉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独眼巨人》属于艺术创作第二时间,这幅画表现了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画面上这个独眼巨人正从地下爬出来,他用一只眼睛觊觎着深埋在地层里的一个裸体女性。这个裸体女性是欢乐的象征,但她似乎还在沉睡,巨人的野蛮凶猛的心灵中也依然存在着欲望和欢乐的要求。雷东用这个巨人的形象来象征生命的原始欲望的巨大力量。然而,与象征主义相比,表现主义对主观性的强调更其极端。同时也与凡高艺术最为接近的"主义"就是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把直觉看作是认识世界唯一的方法;在绘画方面,题材选用孤独的人生、内心的悲愤、极度的痛苦,艺术表现使用刺激的颜色、动荡的线条、粗野的轮廓、夸张的变形,表现一种阴暗、低沉、恐怖和神秘的气息。代表人物有蒙克、康定斯基等。
蒙克是一位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天空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他还有的作品:《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
康定斯基早期绘画,历经印象主义和新艺术运动装饰等各个阶段,但都以对色彩的感受为特征,许多是以叙事的童话性为特点的。这些童话,是他早年所感兴趣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怀旧。继印象主义之后的是搞新印象主义的图案和色彩,而后又在更加自由奔放的野兽主义里涉猎了一番。在《构图,2号》里,骑手和其它人物,已经变成色点或线条图案了。画面的空间,排列着颤动的、急速运动状的色块,故事也就淹没在这抽象的图案之中。此时,已经在吸取野兽派色彩组织含意的康定斯基,开始用从音乐那里得来的加标题的方法来表达意图,象“构图”、“即兴”、“抒情”等等。大约在1910年,他画了一幅粗野、激荡,色彩和线条形状相互穿插的水彩。从这幅画开始,所有的描绘性和联想性的要素似乎都不见了,大概这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第一个例子。这幅画是不是康定斯基画的第一幅全抽象绘画,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永远不会有答案了。但是,毫无疑问,是他给了这一类型的绘画以原动力。他运用了与音乐相类似的性质,发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课题,这个课题就是: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或决断。在第一次涉足于抽象之后,就再继续坚持这个方向,但在1912年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的联想都消逝了。这幅画中所显示的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是色彩和形状的互相冲突和紧张,犹如某种星际大战似线条的冲突和紧张。从这一点出发,艺术家继续创作了一系列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杰作。在这里再介绍一下1914年他的大型季节系列画《秋》和《冬》。《秋》的色彩更为浓重得当。《冬》在小碎色块的加速运动和旋转、交错、飞溅式的线条方面更为活泼、生动。艺术家通过表现手法,甚至是抽象手法的描绘力量,提示了季节的某些特征。
到1920年,康定斯基还是继续以自由抽象的手法作画,这是他大约在1910年首创的。他在莫斯科追溯往日的岁月,他开始在一些绘画里搞规则形状、直线或几何曲线。1921年,还是接着搞几何图案,并进入了他生平的另一个主要阶段。康定斯基受过马列维奇、罗德琴柯的几何抽象和构成主义的影响,这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尽管从自由形式变成了以规则、僵硬的线条勾边的彩色形状,但康定斯基的绘画依然保持着剧烈的节奏感,保持抽象形式的继续不断的冲突活动。《白线,232号》,是一件过渡性的作品,主要的色块,是以一种松散的和气氛性的手法来处理的。但这些色块被一种很强烈的直线条图案和规则的曲边色块所强调,使作品有一种受几何形控制的轻快感。圆是一个中心母题,从1920年代中期以来他就乐于此道。大概这是可以用来表现宇宙空间和星系的相互作用的主题,而且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吧。个人的抽象幻想,是他后来那些年的主要出发点。有时他把小而自由的形状,任意散布在统一的色彩背景上;但又一些时候,便回到一种尽可能少的要素安排,好象是在净化他的手法。康定斯基最后的一批绘画表明,现代艺术中一批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人才。
野兽派不论在笔触、造型还是色彩运用上都越出了当时的画风常规,奔放狂野,被一位批评家诙谐的称作野兽群,野兽派由此得名。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他们的领袖人物是马蒂斯,他学习东方绘画、非洲雕刻和工艺品的表现手法,主张用大色块和粗犷的线条构成变形夸张的形象,追求单纯化的装饰效果。
马蒂斯他的早期绘画曾受到塞尚、高更等人的影响。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通过主观的色彩而不是光和影来描绘物象。他说:“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他作画,偏爱用平涂的画法。他把绘画视为平面的装饰,而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同时,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炼,线条弯曲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儿童般的天真稚趣,萌发着生命的朝气。他的画,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他的这幅画《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虽然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画了一道绿色粗线;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不仅整个脸部的造型结构紧紧依附着这道绿线,而且,画中诸多要素都是*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还有的作品有《生活的欢乐》、《红色中的和谐》等。
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进入第二阶段就是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立体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毕加索、布拉克等。
立体主义重要创始人是毕加索,宣称要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形体内在的看不到的结构;他在平面绘画中,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然后将他们相互重叠,极力夸张变形,任意组合或同时展现无数个面;客观世界在立体派的作品中是分裂的、肢解的、零散的,全然不顾对象的具体形态,因而,观众难以理解作品的具体内容。
毕加索在他内心世界处于苦闷和忧郁的时期,曾先后用蓝色和粉红色色调描绘贫困的残疾人、病患者、老人、孤独者、演员、江湖艺人、丑角等,被称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还有“黑色时期。在“蓝色时期”的作品:《熨烫衣服的女人》、《两姐妹》等;在“粉色时期”的作品有:《扇子女人》、《马上的姑娘》等;在“黑人时期”的作品有:《土耳其装束的夫人》、《斯坦因画像》等。毕加索在其"粉色时期"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他还尝试把塞尚已经开始的对几何形结构美的追求推向极致,创作了颇有争议的、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端的《亚维农的少女》。
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在此之后一两年,他的立体主义方法更趋成熟。《格尔尼卡》、《卡恩弗勒像》被认为是他分析立体主义的代表作。毕加索就是从事综合立体主义的创作的画家。
布拉克现代绘画大师,立体主义绘画创始人之一。立体主义抛弃了过去的一切视觉,恢复了绘画的自主,使画成为一种建筑,使对象成为某种比现实还要真实之物。在这一行动中,布拉克起了主要作用。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他的作品有《运鱼船》、《乐器》等。他就是分析立体主义的画家。
由此可见,法国印象派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是巨大所在。